先跟对人,再做对事-聪明地做事,胜过使蛮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时候你往往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我同样努力,做事的效果却总是比不上有的人呢?”这是很多人都很困惑的问题。其实,做事情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如果只会一味蛮干,不知道开动脑筋思考,那么结果自然就如上面所说的,你会发现自己虽然努力了,却总是不如别人。

    既要努力工作,更要聪明执行

    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戴上很多枷锁,以至于常常不能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做事。比如,在努力的过程中,常常用“我只能这样做”这样一个假面遮挡自己。实际上,只要动动脑筋,更好的方法总会有的。

    一个在工作中知道开动脑筋的人,往往是工作最有效率的人。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像有些人那样努力和勤奋,然而他们完成的工作却总是比那些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多,这就是手、脑结合的效果。在职场中,老板往往会器重这些会开动脑筋的人。因为,在当今的时代,商业竞争是如此激烈,商业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而只有这些聪明的人能够看到其中的机会并很好地把握,给公司和老板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所以,聪明的人往往是公司的骄子,是老板的宠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迈尔顿16岁的时候,在暑假将临之际,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高兴地对迈尔顿说:“好啊,迈尔顿,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您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的。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迈尔顿在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一个地方。迈尔顿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钟就到了那儿。他看到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准备抢先去求见,而他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让竞争获得成功呢?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根据迈尔顿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动脑筋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

    迈尔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字,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您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您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小姐很会看人,如果迈尔顿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的直觉认为,他散发出一种高级职员的气质,于是便把纸条收下。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迈尔顿最终得到了工作。

    的确,努力也要讲究方法,把动脑和勤奋结合起来,知道怎样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就像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方法正确,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而单纯地埋头苦干,工作则难见起色。上面故事中的迈尔顿之所以能够获得老板的赏识,也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开动脑筋的,聪明做事的品质,老板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能开动脑筋,往往就能掌握别人都看不到的巨大的机会,从而创造出常人看来不可能的奇迹。下面就是一个用聪明才智来创造奇迹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美国加州因发现金矿而吸引了大批淘金者加盟,犹太人莱维·施特劳斯也是这批淘金者之一。然而在淘金的过程中,他却每天以失望告终。

    一天,莱维和一位疲惫不堪的矿工坐在一起休息,这位矿工抱怨说:“唉,我们一整天拼命地挖啊挖,裤子破了也顾不上补。这鬼地方裤子破得特别快。”

    莱维眼前一亮,帆布不正是耐磨的布料吗?于是他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不久,第一条牛仔裤的前身——工装裤就这样诞生了,并从加州迅速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莱维也由当初的贫困淘金者一跃而变成“牛仔裤大王”。

    其实,在一起打工的人有很多,然而却只有莱维一个人发现了裤子容易破,这个现象其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商机,并通过自己的才智将这个商机好好地利用了,从而创造出了“牛仔裤大王”的奇迹。这便是埋头苦干跟聪明做事的区别所在。

    聪明的人往往能在埋头赶车的同时,不时地抬头看路,思考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方法,这样他便不会错过任何的机会,还会让自己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只会一味苦干的人,则总是在忙忙碌碌,最终的结果便是自己身心俱疲,却发现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工作,但更需要聪明做事。

    做好计划,才是聪明的选择

    一个聪明的成功者往往是一个善于计划的人。善于计划就意味着一开始你就要想好事情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好,只有这样在一开始就做好计划,行动中才能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地瞎忙乱串。计划能力是员工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你提高工作效率,获得上司器重的重要砝码。

    动物界蚂蚁的建筑能力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蚂蚁之所以能以如此小的身躯建造出很多建筑家都感到瞠目结舌的建筑,正是因为它们严密的分工和有序的计划。应该说,计划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一个人的计划能力的高低也是他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计划必然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这样的员工自然是企业所要淘汰的人。因此,要想驰骋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一开始就想好事情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这样有计划地实施工作,才能最终把工作做好,得到上司的器重。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计划”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许多笨人莫不是如此。工作没有计划,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总会感觉到手下的人手不够。没有计划、做事情没有条理的笨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任何功效可言。而有计划、有条理、有秩序的聪明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往往也有相当大的成就。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先生和洪先生是两家不同企业的老总。李先生是一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到他,他都会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和他谈话的话,他只能拿出数秒的时间,时间长一点儿,他就会伸手把表看了又看,暗示他的时间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谈不上任何计划可言,他的工作安排得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情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物是一团糟,他的办公室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排。

    洪先生则和李先生恰恰相反。他从来不会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的镇静,总是显得很平静温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找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是在静无声息地埋头苦干。什么事情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各种事情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就立即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的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李先生的公司,但是别人从外表上总是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每件事都办理的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究秩序的作风,影响了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情来也都是极有秩序。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得要有一个计划,没有计划的人肯定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里面所说的算计,就是生活中的计划。有些人有钱的时候手里攥不住钱,花起来像流水,后来生病了卧床不起,望着天花板瞪眼抓瞎才知道犯愁。

    职场也是一样。比如你是一名营销经理,你也要有一个工作计划,全年的任务是多少?我了解到每个月应该完成多少?我几年之内要增长多少?你没有计划,你前头就没有目标,你也就没有动力和压力,这样你还能发展吗?

    把工作步骤事先安排好,不但有利于工作的展开,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一来肯定比没有计划的人效率要高,自然可以处于领先地位,更容易把工作做得出色。而那些对于工作没有安排的人,遇到繁重与复杂的工作时,便“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头绪,结果往往会很糟糕。的确如此,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复杂,或者把复杂的事情想得无比艰难,都是自己把自己吓倒的。

    罗斯福总统是一个注重计划的人,他经常习惯性地把自己所该做的事都记下来,然后拟订一个计划表,规定自己在某时间内做某事。如此,他便按时做各项事。通过他的办公日程表可以看出,从上午9点钟与夫人在白宫草地上散步起,至晚上招待客人吃饭等为止,整整一天他总是有事做的。当该睡觉的时候,因为该做的事都做了,所以他能完全丢弃心中的一切忧虑和思考,放心地入睡。

    细心计划自己的工作,这是罗斯福之所以办事有效的秘诀。每当一项工作来临时,他便先计划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安排在他的日程表里。他既然能够把重要的事很早地安插在他的办事程序表里,所以他每天能够把许多事在预定的时间之内做完。

    一开始便能计划好怎么把事情做好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也是能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

    创造条件,完成任务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于是穷人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这个穷人完成了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你暂时没有想出办法完成的任务。穷人的目标自然是获得吃的东西,但是眼前显然没有条件能够让他获得吃的东西。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创造出条件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闻名。他已经卖给牙医一支牙刷,卖给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

    “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很快就需要一个了。”说着他便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不然。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

    “真是个好东西啊!”驼鹿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很好玩的一个故事,也许夸张了些,但应该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遇到问题的时候,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你的智慧,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其实条件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没有什么条件是恒久不变地摆在你面前的。一个聪明的、有能力的员工就是利用眼前死的,看起来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的条件来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条件,从而解决问题。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样,在一个看起来不需要防毒面具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创造出需要防毒面具的条件来,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道理。

    下面这个在推销界流传甚广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但是炎热的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一念之差,导致的结果却天壤之别。这个世界上做事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可能总是顺水顺风。当眼前的条件不利于你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条件同样对别人不利,如果你能创造条件完成任务,就一定会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一开始,日本的巧克力并不畅销,大家并不接受那种黑黑的有点苦的东西。日本一家巧克力公司的生意很差,濒临破产。怎么办呢?这家公司利用日本人追求西方生活的心理。通过一切宣传手段培养日本青年人过“情人节”的习惯。他们宣布在情人节期间购买巧克力可以半价优惠,还为此开发出各种精美的巧克力。

    通过努力,这家公司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在日本形成了过情人节并赠送巧克力的风尚,该公司也成了日本最大的巧克力公司。

    其实有时候问题就是机遇,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要求你养成爱琢磨,爱钻研的习惯。因为一个小小的行为,事情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关键要求你动脑筋去想。遇到困难,退缩只会让你陷入失败的深渊。任何时候都要用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你一定能够想出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有条件要完成任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任务。只要有这种必胜的决心和意志,你才能在职场乘风破浪,获得成功。

    让自己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每一种工作、每一个岗位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人制造的,也是由人来解决的。总是制造问题,就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善于解决问题,才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做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制造问题的人,“让领导放心”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团队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所以,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行动起来,树立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整个团队才能更有效率。

    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电脑还未普及的年代,曾有一位主管在例行会议上说:“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了。我们部门也可以考虑计算机化,以利于提高效率。”多数人没怎么把这番话放在心上。没想到一个月后,公司真的找人来安装计算机。这下大家可慌了,不要说软件怎么用,有些人连打字都不行。这时,其中一个同事不慌不忙地坐下来,熟练地打开计算机,告诉大家:“我是最近才学的,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问我好了,我一定会尽力替大家解决的。”大家像遇到一棵救命稻草一样,争先恐后地上前询问。

    学计算机是个人的事,但从公司的需要来看又是公司的事,只有具有主动解决问题意识的员工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这样的员工没有理由不让领导放心,不受领导器重。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希望员工能和自己一样,将公司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当你的老板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请不要拒绝他。要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并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一个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人,终将会有所成就。

    当然,许多问题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当遇到难题时,是临阵退缩还是主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优秀的员工会选择后者。

    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客服部收到一封客户抱怨信,上面是这样写的:“我们家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我们每天在吃完晚餐后,都会以冰激凌来做饭后甜点。但自从最近我买了一部你们的庞帝雅克车后,在我去买冰淇淋的这段路程上问题就发生了。每当我买的冰激凌是香草口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起来,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口味的,车子发动就顺得很,这是为什么呢?

    很快,客服部便派出工程师杜维利去查看原因。当杜维利去找写信的人时,对方刚好用完晚餐,准备去买今天的冰激凌。于是,杜维利和客户一起上了车。结果,买好香草冰激凌回到车上后,车子果然又发动不起来了。

    随后,杜维利又依约连续三个晚上来到客户的家。第一晚,买的是巧克力冰激凌,车子没事。第二晚,买的是草莓冰激凌,车子也没事。第三晚,买的是香草冰激凌,车子不启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杜维利忙了好多天,依然没有找到原因。他有点气馁,不知是不是该放弃调查,转而接受退车的现实。

    最后,神圣的职业使命感使他安静下来,他开始研究从问题的开始到现在涉及的种种资料,如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开出及开回的时间……结果,杜维利发现,客户买香草冰激凌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口味冰激凌的要少。因为,香草冰激凌是所有冰激凌口味中最畅销的品种,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地拿取,便将香草口味冰激凌陈列在单独的冰柜中,并将冰柜放置在离店门口最近的地方。

    现在,杜维利的疑问是:为什么这部车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发动不起来?但有一点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香草冰激凌的关系。很快,杜维利脑海中浮现出答案,应该是“蒸汽锁”的缘故。买其他口味的冰激凌由于花费时间较多,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冰激凌时,由于时间较短而引擎太热,以至于“蒸汽锁”没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在这个事件中,购买香草冰激凌有错吗?但购买香草冰激凌确实和汽车故障存在着逻辑关系。问题的症结点在一个小小的“蒸汽锁”上,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这个细节被细心的工程师所发现,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你看,只要你用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责任感。要明白,成功来源于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那些一夜成名的人,其实在他们获得成功之前,已经默默地奋斗了很长时间。任何人要想获取成功,都要长时间地努力和奋斗,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作为员工也是如此。

    解决一个问题,赢得一分信赖,长此以往,你就会成为一个企业里不可缺少的人。

    找准病根儿下对药

    衡量一个人工作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找到病根儿并将问题彻底地解决。能够把事情做得彻彻底底,将问题一次性解决,你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高效能的员工。

    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的区别就在于,简单的问题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复杂的问题则往往有许多的表象来迷惑你,问题的症结总是藏在表象之后。而作为一个员工,只有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才能展现你的工作能力,才能在职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让你的老板赏识你、重用你。因此,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重点就应该是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准病根儿对症下药,一定不要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将问题一次性解决,从而展现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解决问题,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多么重要。

    从前有一位地毯商人,看到最美丽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便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远处,地毯又隆起了一块,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会儿,在一个新地方再次隆起了一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他一次次试图弄平地毯。直到最后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到一条蛇溜出去为止。

    很多人解决问题,都像这个地毯商人一样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了,他们就停止对机器做一次彻底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了,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态度如果不转变,将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正确的做法就是深入问题的根源,找出合理的方案,将问题一次性地彻底解决。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的很好的例子。

    马钢是某食品公司的业务主管。有一次,他从一个用户那里考察回来后,敲响了经理办公室的门。

    “情况怎样?”经理抬头就朝马钢问道。

    马钢坐定后,并不急于回答经理的问话,而是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因为他十分了解经理的脾气,如果直接将不利的情况汇报给他,他肯定会不高兴,搞不好还会认为自己没尽力去办。

    经理见马钢的样子,已经猜出了肯定是对公司不利的情况,于是换一种方式问道:“情况糟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挽救的可能?”

    “有!”这回马钢回答得倒是十分干脆。

    “那谈谈你的看法吧!”

    马钢这才把他考察到的情况汇报给经理:“我这次下去了解到,这个客户之所以不用我们厂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答应从另一个乡镇食品公司进货。”

    “竟有这样的事!那你怎么看呢?”

    “我想是这样的,我们公司的产品应该比乡镇企业的产品有优势,我们的产品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还很公道,在该省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就是,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怎么能和我们相比呢?”经理打断了马钢的汇报。

    “所以说,我们肯定能变不利为有利。最重要的是,当地的客户多年来使用我们公司的产品,与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该客户答应与那个乡镇企业订货,主要是因为那个乡镇企业距离他们比较近,而且可以送货上门。这一点,我们不如那家乡镇企业,但是我们可以直接到每个乡镇去走访,在每个乡镇找一个代理商,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小马,你想得真周到,不但找到了症结所在,还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要是公司里的员工都像你这样有责任心就好了。”

    “经理过奖了,为公司分忧是我的责任。经理您工作忙,我就不打扰您了。”

    不久,马钢被调到了销售科专门从事产品营销,随着公司的建材销量节节上升,马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快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如果你也能在事情已经濒临危机的情况下,做一番缜密的思考,甚至把某一小点当做中心,便有了解决问题的“王牌”。其实,真正的“王牌”不是你处世的方法,而是你的细心和智慧。

    在一些管理者看来,衡量一个人工作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找到病根儿并将问题彻底地解决。许多人有一种把工作做了一会儿,或是只完成工作的某部分,就把工作停止放在一边的习惯。而且他们充分相信,他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样做,犹如足球运动员在临门一脚的刹那收回了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力气。有些时候,它甚至会影响人们发现错误与危险,导致危害大规模爆发。

    因此,当公司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予以解决。而且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细心谨慎,对症下药,一次性就把问题解决好。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公司和老板的信任,才能在公司中担当更为重要的工作。

    简化问题,避免冗繁

    简化问题,避免冗繁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曾任苹果电脑公司总裁的约翰·斯卡利说过:“未来属于简单思考的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问题,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一家杂志社曾举办过一项奖金高达数万元的有奖征答活动,内容是:在一个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着人类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一名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粮食作物,使人类彻底脱离饥荒。

    第二位是一名医学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人类彻底摆脱诸如癌症、艾滋病之类绝症的困扰。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由于所载重量太重,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去一个人以减轻重量,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出去哪一位科学家?

    征答活动开始之后,很快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并且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在收到的应答信中,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他们认为必须将哪位科学家丢出去的“妙论”。

    最后的结果通过电视台揭晓,并举行了热闹的颁奖仪式,高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了。

    化繁为简,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是防止忙乱,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法宝。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办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结果陷在里面走不出来,工作忙乱被动,办事效率极低。

    美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在《提高生产率》一书中讲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则”,即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先问三个“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

    我们接受的普通教育和大多数训练都指导我们把握每一个可变因素,找出每一个应对方案,分析问题的角度应尽可能多样化。因此,事情变得异常复杂,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提出了最佳的建议和方案,这些建议和方案也无疑是最复杂的。

    久而久之,我们开始习惯于一种定式思维——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复杂化的问题从小就开始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处理复杂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恐惧简单,唯恐一旦自己变得简单就会被人说成是大脑简单。而现实生活中,事实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做事高效的人们正是最懂得简单的人。”同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当注意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利用简单的手段解决复杂的问题。

    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女王为他摆宴庆功。酒席上,许多王公大臣、名流绅士都瞧不起这个没有爵位的人,纷纷出言讥讽。

    “没什么了不起,我出去航海,一样会发现新大陆。”

    “只要朝一个方向航行,就会有重大发现!”

    “驾驶帆船,太容易了!女王不应给他这样高的奖赏。”这时,哥伦布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笑着问大家:“各位尊贵的先生,哪位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些自以为能力超群的人便纷纷开始立那个鸡蛋,但左立右立,站着立坐着立,想尽了办法,也立不住椭圆形的鸡蛋。

    “我们立不起来,你也一定立不起来!”

    哥伦布拿起鸡蛋,“砰”的一声往桌上磕了一下,大头破了,鸡蛋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众人嚷道:“这谁不会呀!这太简单了!”

    哥伦布微笑着说:“是的,这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想不到呢?”

    哥伦布的方法很简单,但除了他之外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这就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突破这种思维惯性,适时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

    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很简单,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只是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大大小小的问题,被描述得复杂不堪,使人望而却步。我们要参加繁琐的会议,要阐述复杂的概念,要面对复杂的管理,要接受复杂的企业文化……然而我们却发现企业的效率越来越低,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我们把时间都浪费在繁杂的事务上。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学会把繁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把复杂的对象剃成最简单的对象,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

    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

    每一种成功都始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始于执著探索的心灵。我们常常慨叹没有机遇,但许多时候,机遇来临时并不是敲着锣打着鼓,而是悄悄从你身边溜过。有心还是无意,是决定你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一特点应该说在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别涅迪克博士是法国一家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准备将一种溶液倒入烧瓶,一不小心烧瓶“咣当”落在了地上,糟糕!还得费时间打扫玻璃碎片,别涅迪克博士有些懊恼。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烧瓶并没有破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普通,以前也曾有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全都破成了碎片,为什么这只烧瓶仅有几道裂痕而没有破碎呢?别涅迪克博士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就把这只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不久后的一天,在别涅迪克博士走进实验室前,他看到一张报纸上报道说市区有两辆客车相撞,车上的多数乘客被挡风玻璃的碎片划伤,其中一辆车的司机被一块碎玻璃刺穿面部而进入口腔。别涅迪克博士一下子想到了那只裂而不碎的烧瓶。他走进实验室拿过那只烧瓶,只见那只烧瓶的瓶壁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别涅迪克博士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点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这只烧瓶曾盛过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化学溶液,那层薄薄的膜就是这种溶液蒸发后残留下来,遇空气后产生了反应,从而牢牢地粘贴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无色透明,所以一点儿也不影响视觉。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中,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乘客的生命安全不是会更有保障吗?”

    别涅迪克博士因为这个小小的发现而荣登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的榜首。

    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发现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职场同样如此。商场中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眼光敏锐,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商机的人往往是最能获得上司赏识和器重的人。商场上,因为一个小小的发现,从而创造商业奇迹的事例数不胜数。

    公元前1000年,有一位奴隶主不见了一个奴隶,他带人举着火把四处问询没有结果,于是突发奇想,写了张寻人告示,人类就此诞生了最古老的广告。

    1929年,亨利·鲁斯创办了《财富》杂志,而且衍生了500大机构排名,现在这成了杂志的重要推销技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口可乐主席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可口可乐给美军,终于用最便宜的方法获得顾客的长久青睐。

    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世界就此改变了购物模式。

    1962年,IBM投入50亿美元研制了第一台家用电脑,比当时制造原子弹的成本还要高。人们都说IBM疯了,当时预测全球每年只可卖出两台,但家用电脑的发明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

    这些人都是因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突破了平庸,拥有了成功的人生。所以,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要企望成功在某一刻突然降临,因为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列客车穿越一片茫茫荒原,长长的旅途和荒凉不堪的景象使旅客们百无聊赖,身心俱疲。猛然,在一个大拐弯处,铁路边一座孤零零的房屋跳入人们的眼帘,大家精神一振,纷纷谈论起这座房子来。

    旅客中的一个青年人心中一动,在最近的车站下了车,迅速找到这所房子的主人,要买这所房子。房主人说,由于房子离铁路太近,火车噪声扰得人不胜其烦,早就想卖,只是难以出手。现在有机会了,3万元就行。青年人买了房子,找到各大公司说要在这所房子上树起专为旅客看的广告。

    几经奔走,最终可口可乐公司树起了广告,仅付给青年人3年的广告费就达18万元。3万和18万,同一所房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差距,不禁令人感慨。然而,仔细想想,这又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对房子的认识不同。原来的主人,看到的只是住宅,而青年人则看到了蕴藏在其中的商机,并进行创新,使其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们每天都在感受生活,创新的新奇想法和念头常常闪现,但绝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念头而已,想想就过去了,却不知这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潜藏着足以使你出众的机遇。

    其实,许多奇妙的创意都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创意,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职场同样如此,往往很多机会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身而过。如果你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你就永远都只能是一个平庸的普通职员,而难以有所成就。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许多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无法逃避、无法选择和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人生在世,能不能面对现实,敢不敢面对现实,每个人可以有选择的自由。但由于态度不同,其结果则是迥然相异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接受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能改变的。但是,当我们发现形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而要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只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诗人惠特曼这样说:“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及剧作家布斯·塔金顿总是说:“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

    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减退,一只眼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此有什么反应呢?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运用他的幽默感。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却说:“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个感官全丧失了,我也知道我还能继续生活在我的思想里。”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他知道他无法逃避,唯一能减轻痛苦的办法,就是痛痛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住在单人病房,而要住进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努力让大家开心。

    动手术时,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好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像人眼这么纤细的东西做手术了。

    这便是一种坦然接受不可能改变的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在我们今天的职场环境下,同样会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同样是面对这些没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心态却可以完全不一样。如果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坦然接受,那么你就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去投入到另外的工作中去,从而把其他工作做好。如果你心态不好,总是纠结在这些事情上,那么就会使其他工作也没做好,最后弄得无一所成,成为职场淘汰的对象。

    著名的残疾人画家谢坤山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谢坤山16岁那年,因为误触了高压电,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到了23岁,一场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之后,他心爱的女友也悄然离他而去了……

    然而,接踵而来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丧失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勇敢而满怀信心地面对这一切。为了不拖累可怜的父母,也为了不拖垮这个贫困的家庭,他毅然选择了流浪。他独自一人上路,从此与命运之神展开了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他一边打工挣钱糊口,一边忙于公益事业,救助社会。后来,他渐渐地迷上了绘画,他想重新给自己灰色的人生着色。但那时候,他对绘画一无所知。于是,他就去艺术学校旁听,学习绘画技巧。没有手,他就用嘴作画。用牙齿咬住画笔,再用舌头搅动,他的嘴角时常会渗出血来。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通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酷爱在风雨中作画,捕捉那乌云密布、寒风吹袭的感觉。就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候,一个漂亮女孩竟然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走进了他的生活。

    这使谢坤山的生命有了一个支点。从此,他更加勤奋地作画,到处举办画展,作品也不断地在绘画大赛中获奖。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位很有名的画家。

    谢坤山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公,坦然地选择了接受。坦然地接受却使他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成了一位有名的画家。事实上,生活即是如此,能够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些不能改变的,就是一份超然。用这样一个超然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就能最终获得成功。

    人生即是如此,你坚持,就可以改变能改变的。拥有一个超然的心态,可以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便往往会得到另一种成功。从现在开始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吧,你的生活将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拿结果说话,不要苦劳要功劳

    取得业绩是一切工作的要务,是工作中所有行为的导向。对于一个员工而言。如果只有努力的过程,而没有实实在在的结果,那么他将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更不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企业往往都是注重结果的,因为只有结果才能真正给企业创造利润,才对企业的发展有实质意义。所谓的过程胜于结果,那只是你在遭受挫折时候的自我安慰而已,其实你心里也同样清楚,只有结果,只有成果才是老板和公司最想要的,也是你能够获得赏识,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联想集团写在《联想文化手册》里的核心理念之一。“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带领蒙牛集团取得了惊人发展速度的牛根生经常向蒙牛员工们强调这样的理念。

    为什么取得卓越成就的公司,都一直强调结果和功劳的重要性呢?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一家企业里,有一名清洁女工,她不懂任何技术。但是,有一天她居然跟大家说,她把工厂里的一台出了故障的进口设备给修理好了!大家将信将疑,一再追问之下,她才满怀自豪地说,是她把自己懂得修理这类进口设备的表弟找来帮忙修好的。她流露出来的成就感仿佛比自己亲自动手解决了问题还要强!

    有人便对她说:“你的精神可嘉,但那也不能算是你自己修好的呀。”

    她反问:“反正问题是由我来解决的。如果不是我非要让表弟过来帮忙,难道他会自己跑来修理吗?机器会自己好起来吗?这不就等于是我做的吗?”

    正当大家在暗中嘲笑她如此不可理喻时,企业的老板也到了现场。当他听了大家的讨论后,却对那位清洁女工大加赞许:“她说得很有道理!并不是非要亲自动手才算是自己的功劳。只要结果是因她而得来的,就应该算是她的成绩。我们没有必要在乎具体的过程和实际操作人是谁,重要的是谁在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我认为她说得很对,值得嘉奖!而且我号召所有的员工都向她学习,因为这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成功企业都提倡‘功劳重于苦劳,结果重于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更节省成本地获得好结果。”

    功劳重于苦劳,结果重于过程。的确,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获得结果的方法。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也不管是不是你自己亲力亲为,只要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问题的解决就归功于你身上,这也是当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注重的一个理念——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是有成果的苦干更是老板和企业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在职场中要时刻树立这种结果至上的理念,这样才能在职场生存下来,不被淘汰。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很多人深深地受其影响,特别是当员工不能按要求来完成任务时,这句话就成了潜意识的借口和怨言。然而,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时代,要想在市场立足,就得靠效率,靠结果说话。下面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一家企业里,有一次经理叫小张去把修改好的文件复印好,然后再装订发放到位。小张接到经理的任务后,马上对修改好的电子版文件检查了一遍,在确认无误后,立刻把它打印成一份书面文件,等待复印。这时,小张想起办公室新来了一个实习生,为了能让他多锻炼一下,小张打算把这个任务交给这个实习生来做。

    小张把实习生带到行政部办公室,把方法教给了他,并特意嘱咐每次复印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负荷过重致使复印机损坏。这个实习生按照小张的方法来做,但是中间时不时地有其他部门的人有临时复印穿插进来。这样一来,复印机基本上是连续工作的,复印出的文件上面有较多的黑斑。不待复印完,复印机就不转了,小张不得不跑到其他部门把剩余的文件复印完。

    等到把复印件发下来后,因部分文件黑斑较多,文件没有达到发放要求,小张遭到经理批评。后又因复印机的维修,按公司的制度小张需要赔偿一百多元。

    小张觉得自己很冤,辛辛苦苦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但老板却并不这样想——他只看结果,公司靠结果才能生存下去。

    在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是以绩论功,以功论酬。谁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谁就是英雄。看结果是员工或者企业发展的必须。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讲究以功劳论英雄。

    身处职场,一个员工不管多么辛苦忙碌,如果只是在“做事”,而没有“做成事”,那么一切辛苦都是白费的,一切付出均没有价值。你的苦劳也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同,因为只有功高才是公司所需要的。因此,要获得上司的器重,你就必须想方设法把事情做成,而不是抱着一种只要自己做了就算是完成了使命的态度。

    学会细分目标,按步骤吃掉“大象”

    有些人常妄想自己能一步登天,常做自日梦,想一夕成名,一下子便成为亿万富翁。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由于你的能力并不够,二是由于成功必须要经过长久磨炼。因此,真正的成功者善于化整为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相反,蹦得越高就摔得越狠,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

    在职场,要想成功同样是这个道理。不要妄想一步就能当上总裁,你需要的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把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比尔原来只是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普通职员。从他大学刚毕业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当上产品开发部的经理。从那天起,“部门经理”就像一面旗帜,他没有一天不按部门经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比尔的准备是辛苦的,他往往要比其他职员多做许多工作,休息时也要参加许多相关专业的培训课程。目标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使比尔每天都被疯狂的工作激情驱使着。虽然有些累,但劳累过后,看着自己的卓越业绩,他便体会到了更深的幸福和快乐。

    不到一年,比尔就被提拔到了主管的岗位。他工作起来更加努力了,虽然为此他牺牲了许多娱乐和休闲的时间,但因为有了目标,他感觉不到工作的劳累,相反把它当做一种享受。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不断得到公司总裁的肯定,在当上主管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再次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成了公司里提拔最快又最年轻的经理,但他很快又给自己制订了下一个目标——产品总监。

    比尔为什么能从普通职员的岗位迅速升至主管,继而又升职为部门经理?这是他用目标随时鞭策自己,并不断围绕目标积极行动与积累的结果。

    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成就大事,但如果目标过大,反而不易操作,所以,你应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否则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你依然达不到目标,会让你觉得非常疲惫,产生懈怠心理,甚至可能放弃追求那些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而如果将最后的终极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逐一实现,你将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可以说,但凡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大都是从低微的职位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总能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支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恒久的努力打破困境,走向卓越与伟大。

    只有具体、明确并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指导行动和激励自己的价值。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在特定的时限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你才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调动自己和他人的潜力,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目标的时限,任何人都难免精神涣散、松松垮垮,要完成自己所制订的目标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罗伯·舒乐博士曾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是多少,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获得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1000美元。

    第90天,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用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付清。6个月内,10000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经12年,可容纳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去游览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分一分筹集而来的。

    获取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都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许多人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与成功距离较远,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导致了失败。而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

    不要妄想一步登天,那永远都只会是妄想。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你才能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