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综保区:西部内陆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贵阳开放的桥头堡

    关键一“核”、桥头堡与新引擎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贵阳市如何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好“火车头”和“发动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各地发展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综合保税区。按照规划,贵阳综合保税区将建设成为国内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不仅对于贵阳市打造贵阳市发展升级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释放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升贵州省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三不沿”的内陆地区,物流成本较高,开放程度较低。2013年,贵州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13.67亿元(约82.9亿美元),首次突破80亿美元关口,而同期贵州省的地方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外贸依存度仅为6.42%,远远低于江苏省的55.35%、广东省的108.74%、全国的46%,也低于周边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7.07%、云南省的13.6%。相较来说,贵州省的开放型经济仍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运行相对封闭,未能有效地参与全球经济和分工。而贵阳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的建立将为贵州省扩大对外开放搭建一个重要的战略平台。

    2013年9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的批复》(国函〔2013〕100号)的要求,贵阳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为3.01平方公里,享受保税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优惠政策。目前,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加速推进。2014年9月,一期围网工程已被国家十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同年12月正式封关运行。正如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所说:“贵阳综合保税区获批是贵州省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建立贵阳综合保税区,是为了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贵州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加快,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滞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耗强度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仍以粗放为主。可以说,贵州省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初期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综合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将为加快推动贵州省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关键一“核”

    2013年11月,贵阳市制定出台《中关村贵阳市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根据该规划,中关村贵阳市科技园将形成“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贵阳综合保税区属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六核”中的“一核”。对于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把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作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口,增强保税加工、物流、贸易、金融等核心功能,发挥对全省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指出:“要加强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入驻企业科技含量最高、体制机制运行效率最高、市场化环境最优的山地生态型保税新城。”

    从“三不沿”到“三转变”

    贵阳市作为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在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方面有一些劣势,但是贵阳市政府正视不足,积极谋划和应对,转变发展思路,实施错位式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将劣势变为优势、将短板变为长板。

    规划功能版块

    贵阳综合保税区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总规划面积10.83平方公里,围网区规划面积3.01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划分为核心区、拉动辐射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加工贸易区、仓储物流区五大功能区。其中核心区指围网内由海关监管的区域,主要以保税业务为主;拉动辐射区是依托核心区内企业的要求,在围网外形成产业聚集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是为园区企业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综合区域,包括商务酒店、综合写字楼、展览展示中心、大型商场、餐饮和娱乐中心等。

    推动“三个转变”

    贵阳综合保税区面对“三不沿”的发展制约因素,在建设理念上,提出了“绕开拥堵走高速、减少弯路抄近路”的错位式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推动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从以加工贸易为主向以加工贸易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从以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并重转变,加快建设融科技与金融为一体的生态型保税新城,努力探索出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

    明确发展思路

    贵阳综合保税区明确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金融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突破、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全力争取国家部委相关改革政策在贵阳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等实体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山地生态保税新城。

    顶层设计释放一揽子政策红利

    国家、贵州省以及贵阳市都对贵阳综合保税区寄予了厚望。为了促进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各级都进行了认真谋划,并且给予了众多优惠政策。可以说,当前贵阳综合保税区已经集各项优惠政策于一身,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逐渐显现和发挥,贵阳综合保税区将受惠于一揽子政策红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推进改革试点

    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的批复》,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和有关税收、外汇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贵州省人民政府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拟订综合保税区的开发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建设。贵阳综合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关规定组织综合保税区隔离监管设施的建设,待条件具备后,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海关总署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贵阳综合保税区的监管、服务工作,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2014年6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下发了《关于贵阳综合保税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的批复》,给予贵阳综合保税区共计9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政策支持。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第一次以改革试点探索的形式,对西部内陆省份综合保税区给予单独试点政策支持,许多改革政策在全国属首次试验。

    出台政策支持

    2014年3月1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加快创新发展的意见》,给予了贵阳综合保税区在外汇政策、金融服务、财税支持、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人才就业、项目布局、简政放权等10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要求建立贵阳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协调贵阳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中的重大事宜,研究解决贵阳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直有关部门要制订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

    2014年5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贵州省分局发布《关于外汇管理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积极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争取开展外汇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试点、尝试推行承包公司境外资金调剂试点、探索进行新型融资试点、简化审批流程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完善货物管理促进货物贸易便利化等14项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和便利化措施。

    全力推进发展

    贵阳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2013年10月30日,综合保税区全面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凝聚强大合力,打造贵州省对外开放“桥头堡”和经济加速“新引擎”。

    2013年11月30日,贵阳市出台《关于加快贵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意见(试行)》,在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从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和投资审批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支持。

    2013年12月21日,贵阳综合保税区挂牌成立,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与贵阳市市长刘文新共同授牌。陈刚提出,“要全力以赴完成后续工作任务,确保完成一年围网的目标,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和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要“狠抓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开放中的“综保速度”

    管理服务探索“三化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贵阳综合保税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服务好贵州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加强“三化模式”建设来支持贵阳综合保税区发展。

    行政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的主要内涵是减少中间层次、缩短管理过程、增大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能。2013年12月21日,中共贵阳综合保税区工作委员会、贵阳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内设党工委办公室(人才办公室)、综合行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贸易发展局(口岸服务局)、财政金融局、开发建设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5个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制,每一个机构均承担两种以上职能。创新“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一门办、一章结、一费清”,最大程度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通过工作机构和工作模式的创新,保税区高效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开发运作“市场化”

    2014年3月2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相关事宜的批复》指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明确了综合保税区集团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保税区开发建设的主体,将充分发挥资本运作、投资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物业服务的作用,对推动综合保税区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投资吸引建设和经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投资贸易“便利化”

    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贵州省投资。为方便有关企业和项目尽快入驻园区,提供高效服务,贵阳综合保税区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两个服务机构。目前,包括海关、国检、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22个部门单位派驻贵阳综合保税区政务服务大厅办公,海关、国检信息化系统已全部完成联调联试,能为企业提供最为便捷、高效的通关和行政审批服务。

    园区建设创造“综保速度”

    在充分学习借鉴外地综合保税区建设先进经验的同时,贵阳综合保税区突出后发赶超的时代特色,明确创新驱动的发展定位。自2014年9月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贵阳综合保税区以成为贵州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展示出了令人信服的“综保速度”。

    “和谐征收”赢速度

    “和谐征收”为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展探索了模式。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期土地和房屋征收涉及一乡三村,房屋604栋、1187户,面积35.29万平方米;事业单位7家、企业31家,面积8.66万平方米;土地1831亩,坟墓586座。2013年10月26日,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期围网土地和房屋征收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仅仅用时45天,12月10日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期房屋征收工作全面完成,顺利实现“和谐征收”,刷新了贵阳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征拆的新纪录,为一期围网验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征收过程中,综合保税区始终严把征收标准,做到一个方案签到底、一个标准算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征收方案、房屋面积、评估结果、补偿标准、签订协议、安置房选房规则等每一环节、每一事项都反复细致地向被征收户解疑释惑,并将基础数据、征地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先后公开公示,做到所有征收环节及过程公开,所有丈量计算公平公正,所有数据公开透明,把整个征收过程置于阳光下操作,有效打消了被征收群众“怕补偿政策多变,先征收吃亏”的顾虑,保证了被征收群众的利益按照政策规定实现公平公正分配。

    “申报长跑”比耐力

    “2010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开始向国务院申请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也是从这时开始,一场围绕上报、调研、细化、调整、再上报的‘申报长跑’拉开了序幕。”[54]仅从2010年年初到2013年6月这两年半时间内,形成专题报告的各类协调会、讨论会、调研会就达到了49次之多。

    2012年12月16日,路幅宽40米的贵阳综合保税区保税大道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贵阳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9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贵阳综合保税区。

    “正式封关”重质量

    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加速推进,2014年9月,一期围网工程被国家10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同年12月正式封关运行。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规划,综合保税区瞄准建设国内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的目标,落实贵阳市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打造贵阳市发展升级版的要求,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提升发展地位。

    项目落地“直通瑞士”

    2013年7月,中国和瑞士签署了《中瑞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达成的首个自由贸易协定。贵州省和瑞士,一个位于中国西南部,一个地处欧洲中部,虽然相隔万里,但在《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的东风下,合作共赢的蓝图跨越了两大洲。

    贵州省与瑞士对话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贵州与瑞士对话”分论坛成功举行,瑞士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赞扬了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的发展战略:“贵州省在努力寻找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平衡,这是负责任的发展态度,并且也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的成功之道,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环境,你们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论坛期间,贵州省与瑞士达成了全面合作的意向。

    开启中瑞合作新篇章

    “为加强贵州省与瑞士的合作,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始重点打造《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落地示范区,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中瑞商品展示中心和规划展览馆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期间正式亮相。”[55]2014年4月24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在京举办贵阳综合保税区与瑞士企业交流座谈会,瑞士银行、诺华制药、雀巢等40余家知名企业的高管出席了会议,贵阳综合保税区与瑞士企业ABB、中国瑞士商会、瑞士LED设计公司、瑞士税务集团等几家瑞士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企业并购、高端酒店管理、医药医疗、旅游、教育、绿色建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以贵阳综合保税区为平台,开启了贵州省瑞士合作的新篇章,对于提升贵阳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将发挥重要作用。

    “直通瑞士”合作项目落地

    在与瑞士合作的同时,贵阳综合保税区结合实际积极服务招商、安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4年10月15日,贵阳综合保税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1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截至2014年12月27日,综合保税区已签约项目102个、注册企业72家,涉及产业有国际贸易、加工贸易、高端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业等。

    综保区引领开放大未来

    综保区坚持开放平衡的贵阳原则

    作为贵州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贵阳综合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和综合保税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适合自身发展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抢占发展机遇;避免恶性竞争,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安综合保税区进行错位发展,努力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贵州省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布局,贵阳综合保税区与贵州省整体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绝不动摇。

    开放性的发展原则

    扩大内陆开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区域开放布局的总体安排,是以开放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贵州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的水平较低,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综合保税区自设立之初,就以提升贵州省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为己任,着力打造高端服务外包平台、跨境电商平台、新医药健康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跨国公司总部发展平台、国际贸易发展平台六大开放平台,促进对外开放。

    差异化的竞争原则

    继贵阳综合保税区设立之后,2015年年初,贵安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两大综合保税区同处黔中经济区腹地,相距不过70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贵阳、贵安综合保税区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避免恶性竞争,促进相互融合。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阳、贵安两个综合保税区的空间布局、主体功能、产业规划进行了部署,力求实观差异化协调发展。

    按照规划,贵阳综合保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以汽车电池、电机、电动车零配件、航空配件为主的来料加工,以高档汽车、红酒、化妆品、箱包,高档白酒、特色食品为主的高端奢侈品的国际贸易展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跨境电子商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及离岸金融业务等。而贵安综合保税区将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高新技术研发、精密加工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品的出口加工等。在产业发展上,两个综合保税区力求通过协作关系和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在“量”和“质”两个方面提升竞争力。

    “两条底线”的平衡原则

    一方面,贵州省正处于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小康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落后和结构不合理仍是主要矛盾,后发赶超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贵州省地处两江上游,境内河流众多,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但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不仅自身难以修复,也会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贵阳综合保税区在建设上坚守“两条底线”原则,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推动结构调整,把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统一起来,努力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速度,注重生态建设,致力于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型综合保税区。

    在具体做法上,贵阳综合保税区将污染环境项目列为负面清单的首位,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把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融入综合保税区建设和运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不影响综合保税区功能发挥的前提下,适当保留区域内的林地和河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贵阳市良好的生态资源,创造性地将保税研发中心等建设和山体绿地结合起来,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山地生态保税新城。

    探索创新发展的贵阳综合保税区模式

    贵阳综合保税区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深入分析情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金融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高端产业高地

    贵阳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智能制造、精密机械制造、大数据及电子信息、医疗健康产业为主的高附加值加工贸易,带动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与惠普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等合作共同进行科技人才及岗前技能培训,将以更优惠的政策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外部环境,最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以金融创新为支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为了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贵阳综合保税区采取外资“股权+债券”的模式,支持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发展,如通过中信信托引入境外资金设立股权投资公司参与贵阳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实践新的股权投资PPP模式,例如以保税厂房入股中航黎阳国际转包件项目、以土地入股物流企业、设备入股软通动力在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入驻企业成本,提高了项目落地效率、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综合保税区也持有了更多的收益性资产。发挥杠杆作用,组建基金引入社会资本,以贵阳综合保税区开发集团为主体与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合作成立产业母基金,再引入各类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电商基金、新医药基金、基础设施基金、并购基金等子基金,在助推新兴金融业态的同时,培育综合保税区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公司等外资金融组织,贵阳综合保税区已经成立了贵州省第一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为1.6亿美元。

    以政策创新为抓手,吸引龙头企业入园

    积极争取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下发的“129号文”,即给予贵阳综合保税区9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政策。贵州省外汇管理分局发布了“27号文”,出台了14项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支持入驻企业开立离岸结算账户,吸引跨国公司在贵阳综合保税区设立结算中心;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运营试点。通过政策创新成功吸引了包括惠普、海信、中兴通讯、中航工业、中国电子、国药集团、博奥生物、瓮福集团、瑞士银行、富士康、ABB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贵阳。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探索服务管理模式

    贵阳综合保税区率先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外汇管理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一门办、一章结、一费清”,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积极创新运营管理平台机制,探索“管委会+事业单位+公司”的“权责分立、功能组合”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高效统筹推进综合保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招商安商、综合服务等各项工作。

    综保区构建开放型经济高地

    作为加快自主开放的新路径和重要平台,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创建对于增强贵州省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产业竞争力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预计到2017年,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将达100亿美元以上,真正成为构建贵阳开放型经济的高地。

    重点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贸易

    按照规划,贵阳综合保税区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贸易、国际贸易展示等领域产业。重点发展以汽车电池、电机、电动汽车零配件、航空配件、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以高端汽车、精密机械、钟表、箱包、生物制药、医疗健康、酒类、化妆品、特色食品等为主的国际贸易。

    重点发展矿产资源等贵州特色优势产业

    贵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极大增强全省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对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产业竞争力必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同时,能推进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金融产业

    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的跨境电子商务,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为依托的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以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离岸金融结算、新型金融业态及融资租赁为依托的金融产业。

    [54] 《综保区:贵州开放大平台》,《贵州日报》,2013年12月25日。

    [55] 沈丽琼:“陀飞轮”:贵阳综保区新地标,《贵州都市报》,2014年7月1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