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高新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新区22年的华丽蝶变

    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贵州省唯一的人才特区。经过23年的发展,贵阳高新区已逐渐成为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实体经济的主阵地。

    便利的区位优势成就了高新区

    贵阳高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北部,总规划面积110.46平方公里,距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5公里,处于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的核心部分,是贵州省和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中心。

    高新区交通便利,成贵高铁、渝黔铁路、贵阳环城高铁在区内相汇;轻轨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直达区内;园区“三横六纵”骨架路网与贵阳“三环十六射”紧密相连;区境周边贵广高铁、贵广高速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贵阳与珠三角地区的距离;贵阳到重庆、成都、长沙、昆明等周边城市高铁的开通,为高新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了高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超前的产业定位助推了高新区

    创新是动力,产业是载体。贵阳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依托贵阳发展实际,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一个或多个龙头项目为依托,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了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以软件设计、金融、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以及大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经过23年来的持续发展,贵阳高新区的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创新孵化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逐渐成为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实体经济的主阵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激活了高新区

    在贵阳市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贵阳高新区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创新要素聚集优势,抓好贵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示范”高位对接的重大机遇,按照“三区统筹、融合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将坚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高新区聚集了45个大数据项目,引进了11家全球顶级的大数据企业,组建了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食品安全云、电子商务商云、社区服务云、智慧农业云、智能交通云、医疗健康云、教育云、旅游云、动漫云、金融云、水利云、媒体云、环保云等20朵“云”落户高新区正式运行,大数据产业呈现出“云上贵州,数聚高新”的发展态势。

    高新区的三次创业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相比,贵阳市的高新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是随着相关政策和意见的出台以及政府的正确领导,通过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高新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贵阳市高新区经过23年的发展和三次创业积累,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整合资源、集成要素、配套支撑的能力不断提升。

    第一次创业:洼地聚集

    1992~2001年为起步阶段,即“第一次创业”阶段。1992年,贵阳市高新区按照“依托军工,扶持民营”的路线,以“三线企业”调迁为契机,建成了新天高新技术工业园,它是贵阳国家高新区的起步园区,建于乌当区新添寨,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建设,新天园区已建有国家级中国(贵阳)片式元器件产业园、医药工业园、贵州火炬软件园等创新孵化基地,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四大支柱产业,有力拉动了资本和技术结合,形成了极强的“洼地聚集效应”。

    第二次创业:腾笼换鸟

    2001~2008年为第二次创业阶段。贵阳国家高新区响应国家科技部“二次创业”号召,按照贵阳市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对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第一次创业建设的新天园区交由乌当区具体组织实施,而贵阳高新区则移师金阳,进行“第二次创业”。为谋求发展壮大和提供产业支撑,金阳科技产业园金阳新区应运而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发展,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高技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同时,高新区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了金阳科技产业园存量,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孵化中心、信息软件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科技商务中心“五大中心”,金阳园区摇身成为贵阳最有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第三次创业:跨越发展

    2008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发展进入“第三次创业”阶段。为了突破空间因素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贵阳高新区转移到沙文开辟新区,建设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发展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开始迈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快车道”。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于2008年底正式开发建设,着力于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是贵阳市“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贵阳市高新区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

    高新区的新机遇与新优势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贵州省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2013年9月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实现了两个“国家级示范”的强强联合。中关村科技园落户贵阳,核心区在贵阳高新区。高新区牢牢把握当前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借势高新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的东风,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政策红利叠加

    贵阳高新区围绕园区发展,在原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平台创优工程为载体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了一批含金量高、短小精干的招商优惠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如《关于加强统筹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特别鼓励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加强统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创新十条优惠政策(试行)》等。此外,针对留学归国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大学生创业者,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

    产业基础坚实

    近年来,高新区先后引进聚集了一批科技型成长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同时,依托现代中药及特色民族药产业基础雄厚,打造出生物医药创业孵化加速器,蛋白质药物工程公共实验室和生物材料公共实验室,而且成为全国仪器仪表五大生产基地以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工业基地之一。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具备强大的装备制造加工条件和基础,建立了以航空装备为主导、社会通用性装备为辅的完整产业体系。

    资本要素聚集

    高新区抢抓贵阳市打造“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机遇,完善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积极探索扩大民间融资,引导和规范民间资金有序进入实体经济,有效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打造和做强做大融资平台,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借助中关村“新三板”代办试点平台及代办转让系统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打通贵阳高新区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申报、股份转让通道。贵州省首家“科技银行”已于2013年10月正式运营,成立了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资本服务中心。

    人才特区优势

    充分利用高新区作为贵州省唯一人才特区的优势,与中关村、上海浦东人才城的全面合作,构建园区人才支撑链。借助贵阳市与周边城市打造两小时经济圈的优势,积极吸引成都、长沙、重庆等周边城市科技人才向园区流动。对省内,加强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初中级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和智囊团聚集高新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端人才保障,成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创新之源、动力之源。

    基础配套完善

    高新区主要产业园区内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能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高新区紧邻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周边有五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中心、西南国际商贸城等城市功能配套,周围聚集了多家银行、小额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贵州全省三家科技银行全部聚集在高新区,此外,高新区还拥有贵州省90%的股权投资基金和50%的科技金融机构。一批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也深化与中关村的区域合作,这些构成了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

    牵手中关村的新跨越

    “三区定位”打造升级版的“急先锋”“顶梁柱”

    急先锋,强调速度,要迅速行动、率先探路;顶梁柱,强调功能,要成为中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作为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高新区是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园区,是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自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开展以来,高新区抢抓贵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和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全面合作的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与贵阳综合保税区和白云区实行三区统筹发展,以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为两核构成动力轴,以人才城、科学城和创新城构成创新轴,加快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全力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展示区和引领区。[56]

    核心区强调战略性,既是空间范围上的核心,即中关村科技园的核心区在高新区,也指高新区应该成为贵阳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战场。展示区强调发展的成效性,要求高新区能够全面反映中关村科技园大数据产业应用成果,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引领区强调的是发展的前沿性,要求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治理理念能够代表未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乃至全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理念,并对其他园区的发展发挥可借鉴、可参考的价值。

    “一廊三园、一带三城、七大中心”优化产业新布局

    按照贵阳市提出的“一轴两基地多园”(即大数据产业轴、贵安新区大数据存储基地和贵阳高新云平台应用基地、各区(市)县大数据特色产业园)的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实际,高新区明确了“一廊三园、一带三城、七大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廊三园

    “一廊”,即大数据走廊,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集聚“创新轴”,已实现整个高新区公共免费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完成全长30公里的大数据走廊改造提升工程。

    “三园”即金阳园(科技园)、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南园(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北园(大数据城)。

    一带三城

    “一带”即云计算服务带,旨在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形成一个计算资源池,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以及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提供一系列服务。“三城”即大健康城、大数据城、未来教育城。

    “一带三城”就是一条云服务带连接着大健康城、大数据城、未来教育城三座城,它们相辅相成。

    七大中心

    “七大中心”即云计算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大数据产业资本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大数据产业制造中心。“七大中心”齐头并进,形成牢不可破的产业链。

    “五个支点”定格大数据产业新方向

    当前,贵阳高新区主要围绕“五个支点”,即从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智慧城市、云计算和端制造,全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和载体,能推进中电高新顶新数据中心、移动卫星服务数据中心、高新翼云数据中心与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等项目建设。其中,作为贵阳市以及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新亮点和示范性项目,高新翼云一号数据中心立足贵阳、面向全国,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政府机构、新兴互联网服务企业、现代服务企业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云计算与虚拟化开发、智慧城市平台及应用开发等服务。相比传统机房,该中心可节省40%以上的电能消耗。目前,该中心已与百度、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

    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环节,目前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一园五区一基地”的呼叫中心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一园”即呼叫中心示范园,建在高新区;“五区”为观山湖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和经开区,贵阳呼叫中心产业项目将在这些区布局;“一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建在清镇市。目前,贵阳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一万座席呼叫中心示范园。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大数据产业成果应用的重要体现。城市从技术支持、资本、运营、集成等内生动力着手,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利用高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高新区创建智慧城市主要通过一推、二创、三示范、四聚集的方式来实现,即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区域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电子商务示范、信息惠民示范,最后形成数据、资金、人才等的聚集。

    云计算

    随着食品安全云、教育云、环保云、媒体云、社区云、电子政务云、交通云“七朵云”落户高新区,抢抓“7+N朵云”,全力引进云计算平台。为保证健康发展,贵阳高新中小企业孵化园着力打造软硬件平台,搭建六大服务体系,力图成为服务高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孵化平台。

    端制造

    推进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为主要内容的高端制造业。加快顶新集团高端服务器和智能穿戴设备,宽带资本大数据存储设备、富士康机构件制造、中兴手机生产制造等项目建设;围绕自主研发的SNSOS国产操作系统,策划中华文化机、主控芯片SOC生产基地。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三区统筹”实现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最佳途径”。[57]在大数据时代,创新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实现的。在贵阳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中关村科技园中其他区域协同与合作,共同为推进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努力。

    “一体两核两城”统筹布局

    贵阳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三区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三区将按照“一体两核两城”的总体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扣“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整体亮相”的目标,突出科技引领、生态引领两大路径,依靠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强化科技、人才、金融、政策四大支撑,全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实体经济“两高一实”产业。

    贵阳高新区起步在乌当新添园区,拓展在观山湖区金阳园区,发展在白云区,目前已形成横跨三区的发展格局。贵阳市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整体亮相”,明确了“一体两核两城”的总体布局。

    “一体”指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是一个整体;“两核”指高新区、综保区;“两城”指生态白金城、生态科技城。其中,要将高新区打造成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区、展示区、引领区,成为西部一流园区;将综保区打造成全省和贵阳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将白云区打造成白金城,建设新白云,使其成为贵阳市第四城区、中国西部强区。

    “两核三区十五园”产业联动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区统筹发展围绕“两核三区十五园”进行产业布局。“两核”即高新区、综保区;“三区”即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业区、现代服务业区、现代都市农业区;“十五园”即金阳园、新天园、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南园(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北园(创新城)、现代制造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环保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现代物流园、综合保税园(围网区)、科技创新园、休闲农业科技园。

    “两城六片十八镇”城乡统筹

    在城市开发方面,三区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按照“两城六片十八镇”进行布局。“两城”即生态白金城、生态科技城;“六片”即生态白金城的六个城市开发片区,分别为大山洞片区、程官摆拢片区、大川白金片区、铝厂片区、共南片区、黑石头片区;“十八镇”即在生态科技城打造十八个生态主题小镇。其中,生态白金城按照“三湖三中心六片六节点”全面展开建设。“三湖”即南湖、绿漪湖、七彩湖;“三中心”即行政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六片”即六个开发片区;“六节点”即六个城市片区中心节点。生态科技城按照“三带三区六湖十八镇”全面启动开发建设。“三带”即田园风光带、靛山山脉带、山地丘陵带;“三区”即东方瑞士样板区、欧陆风情区、北美风光区;“六湖”即阁老寨水库、浪潮水库、沙田水库、龙洞水库、牛角田水库、平山水库。

    “文化+科技”助推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种创新要素通过互补互促,达到“1+1>2”的效果,提升创新能力。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要求,贵州省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3年12月,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全国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这为高新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建成了贵阳高新区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贵州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和载体,聚集了贵州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家有购物集团公司、贵阳荷塘月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凝聚文化科技创新合力推进融合创新

    高新区以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为契机,以完善基地发展规划为抓手,以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为平台,以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引导和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围绕创意设计业、文化软件业、动漫游戏业、新媒体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出版业等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营造适合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环境,力争三年内实现总收入300亿元。

    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贵州省、贵阳市还将加强对示范基地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合力,保障示范基地健康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聚集,促进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切实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促进制度开放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中之重。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水平的关键就是要看高科技企业在区域企业中的占比,以及创新人才在区域中的占比。贵阳高新区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为导向,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同时开展“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制度开放,以制度开放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创新种子”计划激活科技创新能量

    “贵阳高新区秉持火炬计划的理念,借势于‘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借助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中国科学院贵州科技创新园等高端平台和载体,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充分运用中关村的品牌、资源等优势,联合国内外高校、机构、企业,推进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孵化加速、云数据‘五大中心’建设,激活科技创新能量,无缝融合外来创新动力与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发展实体经济,”[58]勇当贵州高新技术产业“领跑者”,使中关村创新的种子在本地生根发芽。

    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大力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和各类科技人才进区创办研发机构或科技企业,推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新兴科技产业。积极与市科技局共同推进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园区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建设技术交易中心。依托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人才特区的优势,通过与经纪、咨询、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合作,为专利技术、商标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以转让、许可、入股、融资、并购等多种形式转移转化的全过程,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专业化服务,加快推进成果转化,打造技术交易中心。

    建设科技金融中心。加快聚集金融机构,培育资本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争取在贵阳高新区设立新三板市场;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基金;大力引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借鉴中关村在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方面的经验,打通贵阳高新区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申报、股份转让通道。

    建设孵化加速中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围绕贵州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国家级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贵阳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综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壮大贵州火炬软件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硕博创业园、动漫园、数字内容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园等专业企业孵化器,加快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支撑的创新孵化平台,加快构建创业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的专业服务体系。

    建设云数据中心。在“7+N朵云”总体建设的框架下,全面启动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等云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教育云、社区云、媒体云、电子政务云、智能交通云、医疗云等“云”落户高新区。

    “钻石十条”政策倒逼科技体制改革

    2014年1月,为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业氛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综保区、贵阳市白云区联合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十条政策措施(试行)》,俗称“钻石十条”,以一套组合拳的态势夯实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体系基础。

    一是鼓励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区内设立科技型内资公司,创办的科技型内资公司,注册资本中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最高可达70%。

    二是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垫、股权代持代垫及股权取得阶段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支持;允许将科技型企业中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团队。

    三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新成立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区内注册,或者将重要的科研机构、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在区内以独立法人形式注册,给予50万元补贴;知名高校在区内设立国家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并取得实际成效的,给予50万元开办补贴;对在区内建立的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给予100万元补贴。

    四是对新建并经国家或省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运营服务机构,自认定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按规定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是对在区内从事天使投资的机构或个人在区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区级留存部分,10年内给予全额奖励;对入驻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实际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级留存部分,5年内给予全额奖励。

    六是每年遴选5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对租用区内孵化器或加速器的生产型“瞪羚企业”,给予一年房租全额补贴,单个企业补贴的场地面积上限为2000平方米;对获得银行贷款并按期偿付的“瞪羚企业”,给予贷款期限内全额贴息。

    七是区内企业首次获得授权的第一件国内发明专利奖励2万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奖励6000元、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奖励4000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奖励2000元。生物医药方面的新药、新产品的奖励以《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为准。

    八是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以及将重大科学技术向区内企业转移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按照企业购买技术费用的5%~15%予以支持,最高为300万元。

    九是对于科技企业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由财政部门将该产品新增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财政收入留存部分通过扶持资金方式拨付给企业,专项用于技术研发。

    十是经认定并持有“贵阳市人才服务绿卡”的引进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给予100万~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助,3年内免费提供200~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免费入住100平方米以上的高级人才公寓、按月发放1000~20000元生活津贴。

    “3个20万元”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发展

    为帮助微型企业解决当前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资金不足、贷款难等实际问题,贵阳从2012年起实施“3个20万元”扶持政策,不仅帮助一些微型企业走出困境,还吸引了更多劳动者参与创业,有效改善了微型企业的发展环境,缓解了就业难题。

    贵阳国家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人才特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发展定位,对创业人员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然而高新区在微型企业的扶持发展中虽然优惠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却存在一定障碍,比如受到“暂住证需满一年”的限制,很多外省市的创业者和优秀人才无法享受到叠加优惠政策。针对这一情况,贵阳高新区放宽省外户籍人才创办微型企业政策,对在贵阳国家高新区申请微型企业“3个20万元”政策扶持的创业者,凡属全日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外省户籍人员,放宽居住证满一年的规定,不过原则上要限制在全省六大重点扶持行业和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中。“‘3个20万元’工程从财政补助、税收奖励、融资与担保三个方面对到贵阳高新区创业的微型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20万元。符合创业条件的微型企业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一律免除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59]

    [56] 《贵阳高新区:全力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贵阳日报》,2014年1月26日。

    [57]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科技日报》,2011年9月22日。

    [58] 《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决定》,贵阳网,2015年1月1日。

    [59] 《贵阳市“3个20万元”政策助力微企发展一瞥》,贵阳网,2015年2月2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