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经开区:占领工业0的制高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贵州新型工业化的璀璨明珠

    站得高,看得远

    “工业4.0”是继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作为贵州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领军者”,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贵阳经开区)无疑是贵阳市占领工业4.0制高点的生力军。

    从“中国制造2025”看经开区发展机遇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第一大支柱产业——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我国面临的一道必考题。预计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要用三个10年来实现,即将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规划明确提出制造业发展将做到4个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贵阳经开区的定位为贵州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领军者”,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完全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贵阳市占领工业4.0制高点的战略部署。贵阳经开区是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目前贵州省内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9月,贵阳市成功牵手北京中关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区域合作。贵阳经开区将牢牢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经开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载体和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目前,贵阳经开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工业企业发展的“摇篮”。

    从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看经开区发展优势

    就贵州省目前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贵州省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将贵州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进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贵阳经开区是贵州省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拥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区内聚集了众多知名企业,国家在贵州省布局的三大军工基地,这里就有两个,贵阳市首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贵阳卷烟厂、全省首家全出口企业主力电器、海信集团青岛本部外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企业——贵阳海信,以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工程车辆生产制造商詹阳动力重工等企业均在区内。贵阳经开区是目前贵阳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经济区域。经开区创新科技优势明显,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0余个;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201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达到38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贵阳市创新型企业6家;与贵州大学合作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建成省级孵化器1个。2013年以来,贵阳经开区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特别是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了区域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高处着眼,实处着手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重要一核,贵阳经开区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思路,力争三年内打造贵州省首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

    创新驱动的战略机遇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做出的全面、系统、顶层的重大部署,吹响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号角。2013年12月,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转向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并行的‘双轮驱动’新阶段,并逐步向创新驱动为主导的阶段迈进。”贵阳经开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按照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规划建设“五个产业园区、三个中心”,即建立航空航天产业园、汽车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3D打印中心、高新产业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进一步引导现有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机遇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把经开区作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六核”中的一核,明确把小河—孟关片区打造成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并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注重产业配套、主攻整机产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是经开区谋求进一步发展不容错过的难得机遇。

    经开区的发展思路与战略定位

    贵阳经开区正确认识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转变了原有“大而全”的发展思维,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抢先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思路,真正变挑战为机遇。经开区明确了新思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三年内打造全省第一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为目标,着力发展“三大产业”——大数据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医药和健康产业,实现经开区的跨越发展。

    高举高打,高端发展

    如何实现跨越发展?贵阳经开区坚持五个“高”,即高水平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起点发展和高效率服务,力推园区高端化发展。

    高水平定位

    贵阳经开区坚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定位,按照贵阳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的定位,在规划的布局、路径、措施上,坚定不移地聚集发展大数据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医药大健康三大产业,把经开区打造成贵阳市经济发展升级版的“主引擎”、贵州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领军者”、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高标准规划

    贵阳经开区在规划编制上,充分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从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基础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构建“产业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格局,推动花溪区和经开区深度融合发展,在园区空间规划布局上为长远发展“留白”。同时,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经开园区作为贵阳市(大城市)的有机整体,抓住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园区成片开发,注重保留特色文化和独特地貌,提升园区和城市品位。

    高质量建设

    贵阳经开区进一步加大以道路为主的建设投入力度,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大力推进水、电、气、通信、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承接大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高起点发展

    贵阳经开区着力发挥政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瞄准高成长型企业,做好招商选资工作,当好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标杆。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这个平台,进一步做好项目对接工作。以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通过以龙头带配套、以配套引龙头的形式,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高效率服务

    贵阳经开区大力营造亲商、安商、重商、敬商的投资环境,同时紧贴大数据时代的脉搏,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方面对产业和人才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服务。依托“三中心一网络”等平台,构筑健全、高效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时代的现代园区管理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和项目提供公平、公开的优质服务。同时,积极引进文化、医疗、休闲娱乐等项目入驻园区,实现园区配套“高端化”。

    探索高端制造业“四化”之路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60],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结合贵阳市的生态资源优势及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发展定位,经开区高端制造业的打造除了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要朝着实现生态化这个目标来推进。

    数字化

    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经开区高端制造业的打造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为目标,将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3D打印等新制造方法与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服务组合成合力,形成新的制造范式,实现生产控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制造、消费者反馈的一体化和制造系统的微型化,展现全生命周期产品的动态制造能力。

    网络化

    打造制造业升级版,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经开区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以实现制造业的网络化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实现制造环节的网络化、研发设计环节的网络化及其他环节的网络化,真正做到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销售以及相关的原材料采购、物流、融资等环节,被互联网完全渗透,形成制造业全链条的网络化。

    智能化

    借助贵阳发展大数据的契机,经开区应以大数据发展来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完成制造业的智能化,必须要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企业的智能化。在产品的智能化上,让产品具有非常高的“数据”和“信息”特征。在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上,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实现优化。在企业的智能化方面,让产品研发制造从原来的“工厂到客户”(B2C)转变为“客户到工厂”(C2B),企业生产过程的协同从原来的内部各个部门、不同车间之间的协同,转向供应链、客户关系、制造执行、企业资源、工业物联网等产业链、社会化大协作和大协同,从原来的基于自己掌控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转向基于需求进行动态资源的最优配置。

    生态化

    生态化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也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要求。因此,经开区高端制造业的打造以实现生态化发展为目标,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建立产业生态化发展、自然生态可持续和城市生活可持续的共生园区发展模式。

    正在崛起的贵州首家千亿元级产业园区

    强化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基础设施关系到生产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问题。经开区在建设发展中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基础设施瓶颈,为此,经开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强力推进,加强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为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基本功。

    在园区建设上,经开区提出三年大变样的目标,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12年,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13年,第三个世界节点是2014年。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突击以道路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车里程达51.76公里,经开园区核心区路网基本形成,不断深化对“两环六横六纵”骨架路网的完善。同时,同步配套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升。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京筑互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成立和大数据产业的引领,是难得的机遇。经开区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发展。它以产业链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以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以世界500强、央企和优强民营企业为重点招商对象,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实现产业集聚。它整合资源,集中精力打造延伸装备制造、烟草医药及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三条完整的产业链,力求促进产业发展能级。

    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引领能力

    创新发展可以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许多方面展开,但技术创新是核心。经开区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科技引领工程,打造创新贵阳”的要求,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经开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创新驱动为战略引领,全力打造贵州首家千亿元级产业园区。经开区为推进园区的升级,出台了“七大行动计划”,其中强调要发挥军工基地产业、技术、人才三大溢出效应,积极整合航天、航空两大军工基地,利用省科研院所及区域“三线”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资源优势,搭建一批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具有“公共试验检测”“产品研发外包”“军工技术转移”“区域协作配套(产业地图)”四大特色服务功能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研发中心与产业中心之间的产研合作,强化共性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外包、检测认证服务、科技咨询和创新创业等科技服务业,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此外,经开区还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贵州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应用、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经开区29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企业被纳入科技园范畴,入围企业享受贵州大学在技术、成果、技术转移和人才方面提供的支持。

    实施两区融合,提升保障配套能力

    经开区是国家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花溪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按照市委提出的以改革开放新举措打造发展升级版的要求,花溪区要树立“高原明珠、灵秀花溪”的品牌新形象,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争做全省文化旅游领跑者。经开区要树立“创造之城”新形象,发挥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中的领军作用,打造全省首家千亿元级产业园区,争做贵阳发展升级版“主引擎”。两区各有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两区发展坚持双轮驱动、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两区大融合、大发展、大跨越。

    [60] 《周济: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中国电子报》,2014年11月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