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临空区:创建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面向国际的空港新城

    “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是引领中国未来开放发展的大战略。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书,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一带一路”的“一带”始于我国西部,也主要通过我国西部连接西亚和欧洲,这势必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转折,即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引者承担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2/3的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开创中国“走出去”的伟大工程。“一带一路”是解决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桥梁,是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是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西南地区是重要起点之一。重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渝新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北部湾和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贵州作为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恰好处于两个起点的中间腹地,北接重庆、成都,南通两广,是连接“一带一路”两个起点距离最近的通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区位。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开放程度深、国际合作广的临空经济核心产业,积极引入临空经济关联性现代产业,努力把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建设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国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并进一步携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及新疆喀什机场等,一起打造面向中西亚的空中丝绸之路,与“陆路”和“水路”有效衔接,构建水陆空、东中西全覆盖的国家开放体系,对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西南各省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打通贵州省融入“一带一路”参与新一轮国际经济大整合的通道等各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走向国际的桥头堡

    加快推动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有利于重塑黔中经济区功能结构。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黔中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开发的18个主体功能区之一,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通过发展航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优化提升黔中经济区的功能结构。

    加快推动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是构建贵州走向国际桥头堡的重要举措。以航空港经济区为载体,以“高端、国际、特色”为特征重塑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将双龙航空港打造成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有利于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打造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低端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转型,使贵州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参与全球经济分工。

    空港特色的城市副中心

    建立城市副中心是优化城市功能、培育城市新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城市副中心既有承担经济功能的,也有承担行政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的,它们都对城市中心起到辅助作用,需要与城市中心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由“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所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更强,带动辐射半径更大,城市间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使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强。

    加快推动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是构建国际化贵阳具有空港特色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基础。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有力抓手之一,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首先承担着贵阳市对外开放平台的职能,是贵阳市面向国际国内开展产业、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的唯一窗口,是贵阳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是贵阳拓展开放深度、提高开放效益、构建开放型经济结构的载体;同时,规划总面积258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是贵阳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平台,也是实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的重要平台,是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推动城市建设全面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集聚必然带来人口集聚,空港经济区最终必将形成一个以高端产业为支撑的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空港城。在起步阶段就以“构建国际化贵阳具有空港特色城市副中心”的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坚持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以临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吸引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区结构,对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发优势的新机遇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产品形态及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升级,临空经济正在成为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模式。[61]而随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临空经济也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临空经济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其发展的高级形态。而空港区与城市功能区协同发展,则将形成航空城市。

    西南地理中心的优越区位

    航空运输区别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即对运输时间的节省。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运输时间取决于空间距离。相较于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在地理区位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贵阳位于中国西南版图的中心,“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是连接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市的重要交通节点,是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交汇点,是连接中原腹地、华东腹地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交通要塞,也是川渝及川渝以北的广大西部地区通往华南出海口的重要中转站。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临空偏好型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适合大型国际化机场建设的空域环境

    空域优先是机场选址的首要原则。与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机场相比,龙洞堡机场在空域环境上同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净空良好,场地开阔,地势平坦,具有足够的飞行区尺寸以及布置各项业务设施的场地,并具备扩建、发展余地。二是机场周围无地磁异常、地下矿藏、文物古迹及军事禁区等。三是气候条件良好,很少出现烟尘、雾霾、大雾、风切变、飓风、雷暴等影响飞行安全的恶劣气象。四是与相邻机场及有关空域、航线不发生干扰和冲突。目前,成都、重庆、昆明等机场经过多年发展,业务承载能力接近饱和,龙洞堡机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沟通西南的复合型立体交通枢纽地位

    地面交通的可达性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连通的便利性是决定航空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从空港经济区的外部交通条件看,贵阳是西南地区传统的交通枢纽,以贵阳为中心,有15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14个方向的铁路与周边各省(区、市)沟通,随着贵阳至成都、重庆、昆明、长沙、广州的5条快速铁路的逐步开通,贵阳通往西南各主要城市的7小时快铁交通圈也将逐步形成。从内部条件看,空港经济区将建成“三纵三横”骨架路网,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枢纽式建设,以T2航站楼为中心,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站厅一体化统一设计、同步建设,最终实现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零换乘”,极大地提高交通效率。

    “六度”俱宜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环境、宜居的城市是集聚发展资源、推动临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贵阳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辐射低,空气清新,海拔适宜,水质优良,是著名的“中国避暑之都”。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2014年,贵阳的森林覆盖率达45%,建成区绿化率达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平方米,“爽爽的贵阳”已经成为著名的城市旅游品牌,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发展势头强劲的新产业支撑

    雄厚的经济支撑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贵阳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战略,在新起点上全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总量看,2014年贵阳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5018元),[62]远超保证临空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3000美元的国际临空产业发展的经验标准。从结构上看,贵阳市坚持“快转高”并举,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强力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数据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快速聚集,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机场支持能力看,贵州机场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已形成“一干九支”的网络,继2013年正式跻身国内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之后,2014年,各项业务量进一步大幅提升,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2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2万吨。随着三期工程的动工,预计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2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20万吨左右。将来,规划的“一干十三支”机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大大提升贵阳龙洞堡机场的航空枢纽地位。

    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贵州是古代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族群交汇处,现在仍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文化的积淀使贵州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成为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二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贵州的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早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就已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三是自然景观奇特。贵阳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拥有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绚丽景观。贵阳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从花溪公园、天河潭、南江峡谷到十里河滩、息烽温泉、甲秀楼,到处是景点,全域是景区。

    协同与竞合的和合环境

    龙洞堡机场处在贵阳市与黔南自治州的结合部。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调研时明确了其发展目标。省长陈敏尔对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主体功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交通体系、综保区分区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由省、市、区、县共同推进的发展协调机制。贵阳市围绕双龙航空港经济的发展与黔南州进行了对接,双方签署了《贵阳市与黔南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省级层面来看,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均提出要启动建设临空经济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共识已经逐步形成。从贵阳市与黔南州层面来看,两地都高度重视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目前,贵阳市和黔南州已经由“协同发展,互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探索实践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转变,双方合作的深入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14年10月,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党工委书记陈刚指出,要全面加强与黔南州的协调合作,在短期内共同解决临空经济区“三定”方案制订、托管区域权属、干部管理机制、投资公司组建、议事规则构建等问题,合力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平台。从协调机制来看,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协调机制,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由省、市、区、县共同推进,形成全省上下推进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合力。

    高端临空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全局统筹的发展观

    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已经明确,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端引领、全面创新,产城融合、功能配套,多规合一、有序开发,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将其建成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节点、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区、高端要素聚集的产业基地和绿色智慧宜居的空港城市。

    总体思路

    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后发赶超、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及把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要求,立足“十三五”规划,放眼2030年,紧紧围绕“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这一功能定位,以现有城镇、园区、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建设“引领黔中南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为目标,以转型升级、高端发展为着力点,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和生态布局,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的绿色智慧空港城。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两条底线”发展思路,统筹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统筹好控制、保护、开发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严控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同步配套服务功能,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宜居的空港城。

    高端引领、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面创新体系。统筹好贵阳和黔南州两地发展诉求,明确航空港经济区与周边产业园区的定位,实施协同创新,促进发展空间、产业布局、体制机制的协作。坚持高端引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为辅,发挥产业创新的带动作用、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临空产业体系,推动融合创新。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活力无限的创新制度体系,实施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政策,促进集成创新。

    产城融合、功能配套。实施贵阳“疏老建新、组团发展”的建设理念,着眼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以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重点,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产业能级,创新体制机制,以港促产、以产兴城、实现港产城互动融合。

    多规合一、有序开发。建立人口、土地、产业、空间、生态“五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政策匹配、数据统一等方面做好衔接,形成符合航空港经济区功能定位的更高规格的城市规划格局。有效管控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保持适当的投资节奏和开发力度,并通过法定程序和法治方式保障滚动开发、持续建设、有效管控。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集成为突破口,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建立企业化、公司制的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个跨区域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综合改革示范区。

    发展目标

    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节点。完善面向中亚、中东、地中海的国际航线网络布局,增强国际中转功能,强化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地位,形成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逐步分担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国际交往功能,服务国家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需求,为打造我国“空中丝绸之路”提供节点支撑。

    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区域。在组织机构、体制机制、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面向黔中南经济区,促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与融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合作发展共同体,努力成为引领黔中南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高端要素聚集的产业基地。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航空运营、航空技术研发、航空运输、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航空关联性强、特色明显、链条完善、科技含量高、国际合作广的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形成“一核两片多廊道”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节点,为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路。

    绿色、智慧、宜居的空港城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航空港经济区空间布局,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功能区共同支撑的绿色智慧空港城。

    高起点的战略规划

    在航空港经济区产业规划上,以打造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为目标,按照世界各国临空经济区圈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核心型产业、关联型产业、引致型产业,形成“一核四组团多廊道”的整体空间结构;明确不同区域鼓励、禁止、限制、转移、淘汰的产业类型,分类、分区编制航空港经济区产业指导目录;按照用人少、用电少、用水少、用地少、附加值高的“四少一高”标准,制定入区企业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航空港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培育相关产业,同时处理好航空港经济区与机场的关系、航空港经济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贵阳与黔南州的关系。

    产业定位

    以打造“西南地区国际航空中心”为目标,以临空型高端服务业为主、临空型高端制造业为辅,按照世界各国临空经济区圈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核心型产业、关联型产业、引致型产业,突出产业的多样性、生态性与现代性,着力构建一个功能完备的临空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一是核心型产业。围绕机场建设与运营,推动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保税服务、飞机总装、公务机运营等核心型产业的发展。

    二是关联型产业。充分发挥航空客货流的带动作用,发展关联型产业,包括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电商物流等高端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制造、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业。

    三是引致型产业。重点大力发展会议度假、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具有贵阳特色、具备发展前景的引致型产业。

    空间布局

    经济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充分突出空港地区的核心地位,形成以空港为核心区,环绕布局两大功能片区,确立“一核、四组团、多廊道”的整体空间结构。以空港核心为发展极核,围绕机场形成空港核心区,围绕空港核心区周边形成两大片区,细分为四大功能组团,功能组团之间通过生态廊道隔离,构建与绿化有机融合的功能聚集区。

    产业选择

    根据“一核、四组团、多廊道”的不同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鼓励、禁止、限制、转移、淘汰的产业类型,分类、分区编制航空港经济区产业指导目录。将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影响力大、带动性强、贡献率高的产业列入鼓励类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进行重点扶持;将不符合经济区环保要求、不符合经济区产业定位、不符合临空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类型列入禁止类产业;将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存量企业但暂时无法搬迁的,列入限制类产业;将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存量企业,有条件搬迁的,列入转移类产业;将违法、违章、小散乱的产业列入淘汰类产业,逐步腾退列入此类产业目录的企业。

    产业准入

    在区域内重点引入“成熟型”为主、“成长型”为辅的企业,禁止投入产出比低、发展前景不明朗、能耗高、物流量大的企业进入经济区,重点禁止批发中心、配送中心、冷链加工、汽车驾校等类型企业,对已经进入经济区的禁止类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分批、分阶段逐步退出经济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按照用人少、用电少、用水少、用地少、附加值高的“四少一高”标准,规范产业准入及管理,制定入区企业评估指标体系对入区企业进行评估,对于不符合航空港经济区标准的企业入区具有一票否决权。

    产业培育

    坚持“宁可荒,不可慌”的理念,为培育符合航空港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不同类型产业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在航空港经济区的初创期,围绕机场枢纽建设,重点培育支撑空港运营、“两城三园”建设需要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在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期,伴随城市功能的初步发展,积极培育满足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以及国家、贵州省、贵阳市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引入大数据、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现初步发展;在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成熟期,积极培育满足高端人群需要的国际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撑区域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航空港经济区打造成贵州省、贵阳市的新增长极。

    集约的土地利用和严格的生态保护

    航空港经济区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做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遵循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用地、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市政基础设施及绿化用地的比例,以及近期、中期、远期土地开发规模。依托山脉林带和生态水系,打造“一脉、两片、五轴”的生态大格局,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进入经济区发展。

    强化土地保护,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空间结构、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区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经济区内用地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强化土地保护。

    在土地使用结构方面,遵循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经济区产业发展用地不高于40%,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不高于32%,市政基础设施及绿化用地不低于28%。

    在土地开发强度方面,以生态优先为最基本原则,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区发展提供生态屏障。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市场配置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提升用地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结合各片区功能定位确定开发强度及控制要求,经济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用地为高强度开发区域;临空型服务业如会议、科研、文化、娱乐、商务等用地为中、高强度开发区域;核心区及周边区域物流、仓储、工业等用地为低强度开发区域。

    确定土地开发时序,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节奏,近期重点发展“两城三园”(中铁生态城、多彩贵州城和临空电商物流园、信息服务产业园、高端制造业产业园)。2017年航空港经济区总体开发比例约30%,面积约25平方公里;2020年总体开发比例约60%,面积约50平方公里。2030年总体开发比例约80%,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建立统一的土地有偿利用制度。严格实施“五线”控制相关法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居住、产业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严格按照功能分区推动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实行生态用地总量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

    严守生态红线,丰富城市景观

    依托规划区西侧的南岳山脉、东侧的二环林带和渔梁河、小碧河等生态水系,结合经济区的山水格局、多彩民俗、航空科技等特征,以及贯穿经济区的城市主干道,打造“一脉、两片、五轴”的生态大格局。

    增强滨水空间的吸引力和公共活动功能,体现亲水性、公共性、共享性、美观性的水面功能。强化河流的生态景观效应,适当布局城市用地,丰富水系的休闲功能。利用现状水系和鱼塘建设人工湖,丰富城市景观。

    建立生态红线规划管理制度。根据《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按照确保生态保护区域面积占空港经济区面积60%(含建设用地中规划的公共绿地)以上的标准划定生态红线,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要遗址遗迹、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实行永久性保护。对红线区实行单位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机制。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进入经济区发展。构建区域协同防控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综合管理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功能衔接的配套保障

    在配套保障方面,航空港经济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导向,以航空港为核心构建“快进快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功能齐全、运行高效、优质安全、绿色低碳的市政设施体系,并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信息基础设施系统。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以航空港为核心构建“快进快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效便捷的经济区对外交通系统、层次布局合理的内部干道路网系统以及核心区内无缝衔接的立体换乘系统。以机场为核心,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交通枢纽为纽带的一体化客运交通系统,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式联运交通体系。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供水、供电、供气、环保设施以及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工程,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构建功能齐全、运行高效、优质安全、绿色低碳的市政设施体系。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使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以高速无线网络、光纤接入为承载,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整合电子政务、数字民生、移动办公、语音通信、数据传输等领域丰富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构建智慧航空港经济区。

    高标准配套城市功能性设施

    坚持城市功能建设与高端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以建设空港、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功能区共同支撑的绿色智慧空港城为目标,科学配置城市功能设施。

    高标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空港经济区四大组团均要以城市级标准同步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社会福利、行政办公这7类设施,预留建设用地;其中规划的居住区应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这9类设施。

    高水平配置生活服务设施。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层次多样、空间预留的基本原则建设生活配套设施。针对短暂停留的旅客、游客以及常驻的企业职工和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结合航空港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以大型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为主体,以各类型的酒店、餐饮企业为补充,构建全覆盖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网络,满足各类人群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

    创新城市功能性设施的建设管理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构建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端服务供给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吸引国际教育机构入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设先进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管理体制、行政权限、经济实力、功能布局等现实条件,按照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的基本原则,推动管委会主导开发模式、龙头企业引导模式和地产商运营模式在航空港经济区内自由组合、灵活运用,实现航空港经济区开发运营效益的最大化。

    管委会主导开发模式

    管委会主导开发模式是管委会直接面向项目开发商的一种开发模式。管委会基于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前提,以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为手段,以园区发展目标和产业指导目录为准入衡量指标,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园区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项目。

    龙头企业引导模式

    龙头企业引导模式是政府和特定产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达成一定协议,将特定地块的开发经营权委托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依托自用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在自身入驻园区且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借助其在产业中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土地出售、出租等方式吸引同类企业集聚,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完善的开发模式。

    地产商运营模式

    地产商运营模式是政府和地产商达成一定协议,将特定地块的开发经营权委托给地产商,地产商在土地上建设厂房、仓库、研发楼等,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通过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最后获取开发利润的开发模式。

    [61] 《中国临空经济区行业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3年)》,中国调研报告网。

    [62] 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2014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4月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