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胃病夏季治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胃病夏季调养总则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们容易因避暑消夏,贪凉饮冷而伤及脾胃。同时,由于天气炎热,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因此,胃病患者夏季尤应注重“养阳”,并重视饮食起居调养。

    1.精神调养夏属火,火气通于心。骄阳似火的夏季,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好发脾气,即所谓“情绪中暑”,这时必须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心气和顺,平静如水,就能身心清凉。如果天如火烧,心如汤煮,阳气搅动,会使人产生烦热不适的感觉。如何才能达到心静如水呢?“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这“神气”就是抵御酷暑的“上善之水”,有了它就能达到“天热我不热”,产生“心静自然凉”的效果。此外,当烦躁、心情不佳时,还可通过散步、听轻快的音乐等方式来舒缓不良情绪。

    2.起居调摄夏季人体心火旺盛,起居方面应注意晚睡早起。清晨空气新鲜,起床后可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中午气温高,为保持充沛的精力,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应适当午睡,使机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应注意午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能在饭后立即入睡,最好在午饭后半小时再开始午睡。睡眠姿势最好向右侧卧,双腿稍弯曲,放松肌肉,以利于胃的消化和排空。居室宜保持清凉,早晚室内气温稍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使人心静神安。

    夏天暑热熏蒸,使人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此晚上不可贪凉而卧于露天、凉台及树荫下,更不可迎风而卧或直吹、久吹风扇;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一般不宜超过5℃;睡觉时不要袒胸露腹,腹部最好盖一条薄毛巾被,以防胃部受凉。

    3.运动锻炼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适当参加锻炼,能增强消化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胃病发病率。夏天的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场地可选择公园、林阴道、湖边、庭院等空气清新处就近寻幽,如清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做操,打拳练功,吐故纳新。傍晚,宜漫步于江边湖畔,那习习凉风会使您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之烦闷。夏季一般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锻炼时间亦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锻炼后不要大量饮水,特别是冷饮,因为大量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而且冲淡了胃液,使胃病加剧。

    4.饮食调养

    (1)饮食宜清淡爽口、容易消化。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使胃病患者出现或加重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盛夏应多吃清淡、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夏季主食一般以稀为宜,早晚宜经常吃粥,如藕粥、莲子粥、荷叶粥、绿豆粥、芦根粥、扁豆粥、米仁粥等,能起到清热消暑,健脾养胃的作用。同时还要适当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新鲜蔬菜、水果,如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番茄、茄子等,以及鱼、虾、瘦肉、兔肉、甲鱼、鲫鱼、鸭肉、蛋、豆制品等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夏季可适当多吃一些“杀菌”蔬菜,如大蒜、洋葱、大葱、香葱、蒜苗、米醋等。

    夏末秋初之长夏时节,气候炎热多雨,暑热挟湿之气侵扰人体,伤及脾胃,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腻无味等症时,可吃些荷叶、扁豆、米仁等芳香化湿,健脾开胃。

    在夏季膳食的调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多样化,以催人食欲。烹调方法最好选用凉拌、蒸、煮、汆等,以利食物的消化。此外,夏季吃饭时可适当喝些汤,以利于消暑、增液、开胃,但不宜喝得过多,以免冲淡胃液,反使胃中饱胀,而影响进食。

    (2)适当吃“苦”和“酸”。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胃肠功能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适当吃一些微苦和微酸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番茄、杨梅、米醋等,可以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起到清心除烦,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又能抑制和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但上述食物不宜空腹及过多食用,以免损伤脾胃。素体脾胃虚寒及溃疡病胃酸过多者更应慎食,以免加重病情。应注意有的苦味食物,如未成熟的甜瓜的瓜蒂和根、苦味的黄瓜等,因含有毒素而不能食用。

    (3)适时吃姜。平素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夏季可适当吃些生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日食姜既能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又能驱风散寒,杀菌解毒,防止寒邪或生冷之物伤胃。但生姜辛温,一次不可食用过多,胃热者则不宜食用。

    (4)少吃或不吃油腻、煎炸及辛辣食品。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很多人喜欢进食一些辛辣食物来增进食欲,但过多食用辣椒、花椒等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胃溃疡的病情,故不宜食用。至于肥甘腻补之物,易呆胃伤脾,助热生湿,影晌消化吸收,不利于胃病康复,亦不宜食用。

    (5)夏季早餐勿冷食。很多人在酷暑里贪图凉爽,早餐以蔬菜汁、冰咖啡、冰果汁、绿豆汤或冰牛奶代替热粥或热牛奶。这种做法对胃病患者十分不利,会加重胃肠胀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即使在最热的三伏天,胃病患者的早餐也应该先食用热粥、热豆浆、热牛奶等热食,然后再吃一些面食和鸡蛋等食物。水果之类则要等到九、十点钟再吃才好。

    (6)少吃或不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夏天炎热多汗,适当食用西瓜、绿豆汤等水果和饮料可清署生津,但西瓜是生冷之物,一次不能吃得过多,更不可在饭前进食,以免积寒助湿,损伤脾胃。至于棒冰、雪糕以及冰啤酒、冰汽水等冷冻之物,最易伤胃,大量冷食短时间入胃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急剧收缩,致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因此,胃病患者夏季应少吃冷饮,平时也不要喝刚从冰箱内取出的饮料,最好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喝。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最好不吃冷饮。

    (7)忌食变质变味和不洁的食物。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变质变味,因此,夏季更应讲究饮食卫生,注意“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变味的食物。食用水果、蔬菜等一定要清洗干净,凉拌菜类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砧板、抹布要生熟分开。剩饭剩菜不要舍不得倒掉。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二、药治奇方妙药

    (一)胃病夏季药治要诀

    1.夏季高温多湿,胃病临床表现亦以湿热之象居多,如见胃脘疼痛或痞满,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红,苔黄腻等症,清热化湿是常用治法。临床运用时,应权衡湿热病邪的轻重主次,注意清热勿过于苦寒,化湿防辛燥过度,以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常用苦温、芳香的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尽量不要重用、久用。为使湿浊宣化,可佐以石莒蒲、郁金;若胸脘痞闷有湿者,以杏仁、蔻仁、陈皮、桔梗、法半夏开宣之;胃中湿浊内盛,用苦温燥湿、芳香化湿药效果不著,舌苔白腻不化者,可加用草豆蔻;肝胃郁热者,选用左金丸时,黄连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寒而损伤脾胃。胃热型或阴虚郁热型胃痛者,一般不用石膏,可用知母。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应中病即止(一般用1~2周),不宜过用、久用,以防苦寒败胃,苦燥伤阴。力戒不加辨证,一见“炎”症就盲目滥用苦寒药物。

    2.对寒热错杂型胃病,应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脾胃同居中焦,各自患病,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常,故作胃痛、痞满等证。所以在清热燥湿,和胃降气的同时,要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临床实验证明,这种配伍形式,不但能解除清热解毒药苦寒伤正之弊,还提高了临床疗效。作者体会,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运用,最适合寒热错杂型胃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属于脾虚湿阻,气郁化热,证情复杂。虚实互见者。

    3.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且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可以显著降低或防止溃疡复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疗效,有学者对128种中药进行了筛选,如黄连、黄芩、大黄、黄柏、桂枝、乌梅、延胡索、良姜、山楂、玫瑰花、丹参、生地黄、黄芪、甘草等均有较好的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根据辨证挑选1~2味中药,以增强杀灭HP的能力,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4.夏季因外邪伤中或饮食不慎而引发急性胃炎者较为常见,治疗应以通为主,疏其壅塞,消其郁滞,给邪以出路。外邪犯胃者,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湿热中阻者,宜清热化湿;饮食伤胃者,宜消积导滞,等等。

    (二)急性胃炎辨证论治方

    急性胃炎相当于中医学中“胃脘痛”、“呕吐”等范畴。由于本病是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疾病,病程短,通常可以在短期内痊愈。而采用中医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1.饮食伤胃型

    【主证】胃脘疼痛或胀满,嗳腐泛酸,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味。

    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木香10克,厚朴10克。

    【加减法】食积化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呕吐甚者,加藿香、苏梗;腹泻便溏者,加黄连、葛根、芍药;泛酸者,加瓦楞子、浙贝母。

    2.湿热中阻型

    【主证】胃脘疼痛,灼热满闷,口苦黏腻,恶心呕吐,便秘或溏垢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三仁汤加减。

    薏苡仁15克,蔻仁6克,杏仁6克,法半夏10克,厚朴6克,通草6克,赤茯苓15克,竹叶6克,滑石10克,甘草6克。

    【加减法】若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枳壳;湿热均盛者,加茵陈、黄芩、蒲公英;口黏纳呆者,加藿香、佩兰、焦山楂。

    3.外邪犯胃型

    【主证】突然呕吐,胃脘及头身疼痛,伴恶寒发热,或有腹泻水样便。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克,苏梗10克,白芷6克,桔梗6克,厚朴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10克,神曲10克。

    【加减法】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恶寒发热重者,加荆芥、防风、薄荷。

    4.毒物伤胃型

    【主证】有食物中毒病史。证见胃脘拘急灼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神昏,头晕汗出,心胸烦闷等。

    【治法】解毒和胃。

    【方药】绿豆60克,生甘草12克,芦根30克,兑入生姜汁10滴。

    【说明】食物中毒致急性胃炎患者,必要时需配合西药抢救治疗。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等病证范畴。临床常按以下证型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型

    【主证】胃脘胀满或胀痛,食后为甚,食欲不振,嗳气频作。少数可见胃部怕凉,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理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0~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草6克。

    【加减法】胃有寒象,脘腹冷痛,可加高良姜、吴茱萸、香附;大便溏一日多次,舌苔白腻,加苍术、茯苓;若脘痞,口苦,舌苔转黄,此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黄芩。

    【说明】本型以健睥理气为常用治疗大法,以补为主,还是以行气消导为主,应结合患者体质和具体病情而定。掌握好健脾与理气的药物和剂量比重往往是取效的关键。

    2.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有时连及胁背,嗳气频作,病发与惰志有关,或伴泛酸,嘈杂,口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10克,枳壳15克,香附10克,白芍10克,延胡索15克,佛手1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

    【加减法】胃胀较甚者,加木香、砂仁;嘈杂、泛酸甚,加黄连、吴茱萸;食滞纳呆,大便不畅,加厚朴、槟榔;口干舌红,脘胁灼痛者,加牡丹皮、山栀、蒲公英、青木香、北沙参、麦冬等;夹瘀,见舌暗或有瘀斑点,胃痛不止,疼痛固定或有固定压痛点,加炙五灵脂、丹参、制乳没,甚者可加三七粉、九香虫、炙刺猬皮(董建华教授经验)。

    3.脾胃湿热型

    【主证】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臭,口干苦,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睥。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黄连6克,黄芩10克,蔻仁6克,法半夏10克,蒲公英30克,川朴10克,薏苡仁15克,茯苓10~15克。

    【说明】本型多见于浅表性胃炎,与胃炎急性活动期、感受外邪或暴饮暴食、酒食伤胃等有一定关系。

    【加减法】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4.寒热错杂型

    【主证】胃痛而痞胀,喜温喜按,或有灼热感,泛酸,口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肠鸣,便溏。舌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

    黄连3克,吴茱萸2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甘草3克。

    【说明】本型多在久病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或因肝郁化火,或因外邪化热入里,或因虚火内灼而引起。因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掌握上要依据寒与热,虚与实的主次进行细心调治。寒重于热,可重用吴茱萸至3~6克,黄芩减为6克,黄连减为2克,取反左金丸意;热重于寒,如系外邪化热入里,可加柴胡、连翘;如肝郁化热,可加柴胡、牡丹皮。

    【加减法】胆汁逆胃,可加瓦楞子、代赭石、竹茹、枳实、茯苓,取温胆汤意。脾虚证明显,加焦白术;苔腻口水多,加茯苓、砂仁、炒苍术、益智仁;寒痛者,加桂枝、高良姜、荜茇;纳少,加焦神曲、焦白术、砂仁。

    5.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心烦,大便干结,纳少。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舌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络止痛。

    【方药】叶氏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30克,白芍15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太子参15克,甘草6克,延胡索15克。

    【说明】本型在浅表性胃炎中见之不多。在治疗上应注意养阴清热兼顾,清热不用苦燥,养阴不过滋腻。养阴药过重,容易碍脾滞气,行气药过多又会耗伤胃阴。

    【加减法】兼脘痞气滞者,宜用行气药中之润药,如佛手、绿萼梅、厚朴花、枳壳等,不宜用香燥破气药,以防燥伤阴分,甚至伤络动血;夹湿,见舌红苔腻者,加佩兰、冬瓜子、薏苡仁等芳化宣开;舌光红无苔,或兼烧心者,加玄参、乌梅;纳少恶心者,去生地黄、天花粉等寒凉药,加竹茹、荷叶、生熟谷芽;胃脘有烧灼感,加吴茱萸、瓦楞子、浙贝母;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玄参。

    6.胃络瘀阻型

    【主证】胃胀胃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细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丹参饮、香苏饮加减。

    丹参15克,白芍15克,白檀香6克,砂仁3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6克。

    【加减法】疼痛明显,加木香、延胡索、郁金、三七粉;胀痛明显,去丹参,加青皮、木香、三棱、莪术、枳实;平日嗜酒,舌紫暗苔腻,去白芍、丹参,加枳椇子、葛花、茯苓、白豆蔻、半夏;疼痛久治不愈,考虑久痛入络者,加炙刺猬皮、炮山甲、制乳没。

    (四)名医辨治慢性胃炎

    加昧香苏饮

    【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荜澄茄各6克,枳壳、大腹皮、香橼皮各10克,佛手片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董建华经验方。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川页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荜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法】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如气血郁久,化热化火,伴见灼痛或烧心、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喜温畏寒者,加高良姜、肉桂、甘松;心烦喜呕、舌红苔黄者,加山栀、黄芩。

    兰洱延馨饮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佩兰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炙甘草各5克。

    【制作】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

    【用法】一日1剂,分2次空腹温服。7~10天为1疗程。

    【主治】肝胃不和、气滞湿阻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症见胃脘部胀痛、有灼热感,胁胀嗳气,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等。

    【说明】本方是名老中医梁剑波家传秘方。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臣;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苦,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本草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法】如痛甚者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15克,鸡内金10克。

    安胃煎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气滞阻络型慢性胃炎、胃窦炎,症见胃脘痛、滞胀纳呆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袁正刚经验方。方中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入脾胃二经,功专解热,可清胃热,健胃(安胃)益脾而散结,消除胀气、止痛。生白芍性味酸微寒,气薄味厚,生用可降,有补胃敛阴、平肝止痛之功。且能缓肝之气血使之柔和,肝柔则脾不受侮而痛除,故有抑本之称。甘草味甘性平,有抗炎作用,且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从而保护胃黏膜。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红花味辛性温,专入肝经,功能破瘀生新,活血止痛;大贝母清热开郁,解毒散结,红花伍大贝母,共奏活络、散结之功。徐长卿为镇静、止痛之要药,陈皮可升可降,徐长卿佐陈皮,调气而镇静。诸药合用,共奏安胃、宁痛、散结之功。

    【加减法】口干、舌苔黄、脉弦滑者,加制川军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脉平或缓者,加高良姜4克。

    清幽养胃汤

    【出处】《方药心悟》。

    【组成】党参10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炒枳壳10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炒山楂12克,神曲12克,炙甘草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慢性胃炎和溃疡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者。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胃脘隐痛、痞满,疼痛日久,痛有定处,刺痛,或夜间痛甚;舌质淡紫,或瘀点、瘀斑,舌下脉络增粗;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苍白,薄而脆,血管紊乱;病理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单兆伟经验方。有益气清热、行气化瘀之功。

    湿热中阻,舌苔黄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消炎护胃饮

    【出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黄芩10克,川黄连3克,青木香6克,蒲公英30克,姜半夏10克,云茯苓、薏苡仁各30克,生甘草5克,参三七粉10克。

    【制作】将前8味药置容器中,加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水煎两次,取汁300~36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每日早、中、晚各服1D0~120毫升,并冲参三七粉(约3克多)。

    【主治】胃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王兴华经验方。能清热化湿,消炎护胃。

    养胃汤

    【出处】《临证偶拾》。

    【组成】川石斛12克(先煎),川黄连9克,吴茱萸0.9克,白芍18克,川楝子、延胡索、炙甘草各3克,潞党参9克,佛手片4.5克,焦谷芽12克,煅瓦楞18克,海贝粉18克(分3次服)。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热证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痛,泛酸,嗳气,舌红,苔薄黄而干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张羹梅经验方。能养阴清热,制酸敛疡,理气止痛。

    竹茹清胃饮

    【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石斛各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早晚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症见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

    【说明】本方为姚子扬老中医经验方。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蒲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配伍为用,能清热和胃,理气止痛;且对幽门螺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敛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加减法】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10克,加延胡索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加味黄连温胆汤

    【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枳实6克,竹茹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阻,胃失和降者。

    【说明】本方为谢昌仁老中医经验方。方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半夏与川黄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他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加减法】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茱萸;胃酸少,加吴茱萸、白芍;脘胀痞满,加全瓜蒌;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酸多,加乌贼骨、浙贝;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伴失眠者,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脘痞烦热,加栀子、黄芩;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和胃降气方

    【出处】《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组成】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代赭石20克,莱菔子15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虚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胃炎,症见胃脘胀闷,纳呆食少,嗳气呃逆等症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于己百经验方。有调寒热、复升降、和阴阳之功。

    【加减法】胃痛甚,加木香10克,白芷12克;便溏、泄泻,去干姜,加炮姜10克、焦楂15克;食少纳呆,加陈皮10克、砂仁6克或焦山楂15克、炒麦芽15克;热偏盛者,去干姜,加槟榔片10克,蒲公英20克;阴虚者,去干姜,加沙参10克、麦冬12克、石斛10克;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半枝莲30克、山慈菇12克,以抗癌防癌。

    和中消痞汤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证”。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李寿山经验方。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同用助运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为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阴、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法】胃痛明显,加延胡索、香橼皮;胃中冷,倍干姜,加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健脾清热和胃方

    【出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各15克,甘草10克,青黛15克,白及12克,黄连9克,陈皮、蒲公英各15克,三七面1克(冲服)、沉香面1克(冲服)。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饭后1小时服。

    【主治】气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危北海经验方。能益气健脾,清热和胃,活血止痛。

    (五)名方专治慢性胃炎

    慢胃平汤

    【出处】《上海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6克,黄芩、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10克,徐长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枳壳10克,香谷芽12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暖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偏红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方中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即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和胃;苏梗、香附和胃理气;黄芩清热燥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徐长卿止痛,香谷芽醒脾开胃;全方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和胃之功。

    【加减法】胃脘部胀满甚者加八月扎30克,玉蝴蝶10克,佛手片5克;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九香虫6克;伴灼热者加连翘10克,银花藤30克,铁树叶30克;湿热甚者加佩兰梗10克,薏苡仁15克;泛恶者加制半夏5克,炒陈皮5克;暖气频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泛酸者加象贝母10克,煅瓦楞、海螵蛸各15克;胃嘈杂者加香扁豆10克,淮山药10克;便溏者加炒楂曲各10克;便结者加全瓜蒌(打)30克,望江南15克。

    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加减用药:若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苔黄腻等肝胆郁热者,胃镜常提示胃黏膜充血、糜烂较重,或见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可选加丹参、芙蓉叶、蒲公英;胆汁反流,加旋覆花、代赭石等。若见乏力、面色萎黄、胃脘隐痛、饥时痛甚、得食则缓、暖气、腹胀、便溏等脾虚证者,常伴有十二指肠球炎或溃疡,以及胃黏膜脱垂等,可选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如见胃酸缺乏,脘部灼热,常示腺体萎缩,选用陈木瓜、炙乌梅。病理诊断为肠腺化生或见上皮细胞者,加白花蛇舌草等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安胃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黄连5克,干姜5克,半夏10克,百合30克,乌药7克,木香7克(后下),丹参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7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3次餐前温服,连服20~30天。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林沛湘经验方。

    降逆汤

    【出处】《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吴茱萸1~3克,川黄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云茯苓各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邓铁涛经验方。能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残胃饮

    【出处】《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

    【组成】炒白术10克,炒枳壳10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五灵脂10克,石见穿15克,刀豆壳20克,柿蒂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可根据病情服1~3个疗程。

    【主治】胃大部分切除后残胃炎,见胃脘痞胀、隐痛、口苦、饮食减少、乏力等症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徐景藩经验方。由于残胃已经丧失幽门的特点而易致胆汁反流,患者卧床时头及上背部应略垫高,尽量多向左侧卧。白天服药后应坐或仰卧片刻,有利于药物在残胃中借胃气以行药力。

    【加减法】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蒲公英;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兼食滞者加炙鸡内金、焦神曲、麦芽;血瘀明显者加入紫丹参、桃仁、制大黄。

    散寒温胃止痛汤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组成】藿香、乌药、神曲、茯苓、川朴各15克,苏叶、防风、砂仁、白蔻、陈皮、姜半夏、白术各10克,吴茱萸6克,生姜3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夏季过食生冷伤胃,症见胃痛剧烈,得温则舒,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郑陶万经验方。具有调和表里之功。

    (六)治急、慢性胃炎的单验方

    葛根饮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鲜葛根适量。

    【制作】将鲜葛根除净杂质,去尽泥沙,水洗净,捣烂,用双层纱布包裹后绞取汁,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取葛根汁50毫升,将药汁倒入碗内,兑入5倍量的温开水,一次饮用。

    【主治】夏季急性胃炎,因热邪犯胃所致呕吐、口渴等症。

    【说明】葛根性凉,有清热生津和胃之功,为药食兼用之品。若无鲜葛根,亦可将干葛根研成细粉,每日取葛粉60克,加入沸水(约80毫升)锅中,略煮1~2沸。一日1剂,上下午分食。主治相同。

    芦根汁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鲜芦根100克(干者50克)。

    【制作】将芦根洗净,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代茶频饮。

    【主治】胃热引起的呕吐。

    【说明】本方为夏季常用的药食兼用饮品。鲜芦根性味甘淡,擅长清胃热、止呕吐。若榨汁生用,其清热力更强。本品若与鲜竹茹、枇杷叶、陈皮等合用,止吐效果更佳。

    蒲公英盐水

    【出处】《实用老年病食疗》。

    【原料】鲜蒲公英500克,精盐2克。

    【制作】春、夏蒲公英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洗净,捣烂,用双层纱布包裹绞取汁;精盐用200毫升温开水溶化,将蒲公英汁兑入淡盐水中,即成。

    【用法】一日1剂,上下午分服。

    【主治】胃热型急性胃炎。

    【说明】本方清胃利胆,清化湿热。方中蒲公英善清胃热,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能清除幽门螺杆菌,常用于各种类型的胃炎;食盐清热、杀菌、通便。经临床验证,本方对急性胃炎及老年萎缩性胃炎有辅助疗效。

    蒲公英徐长卿枣煎

    【出处】《胃病患者吃什么》。

    【原料】蒲公英30克,徐长卿10克,大枣5枚。

    【制作】将蒲公英、徐长卿、大枣同入沙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煎煮15分钟,去渣留汁即成。

    【用法】一日1剂,上下午分服。

    【主治】胃热型急性胃炎,症见发热呕吐、胃脘胀痛、泛酸嗳气者。

    【说明】本方有清胃泻热,行气止痛之功。素体脾胃虚寒、慢性泄泻者不宜服用本品。

    蒲公英酒酿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蒲公英15克,酒酿1食匙。

    【制作】将上两味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煎煮2次,取药液450毫升。

    【用法】一日3次,每次150毫升,饭后温服。

    【主治】胃热型急慢性胃炎。

    鲜芦荟汁

    【出处】《芦荟治百病》。

    【原料】芦荟鲜叶500克(以2年以上成熟的芦荟鲜叶为佳)。

    【制作】将芦荟叶洗净,去刺,切成小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或捣烂后用双层纱布包裹绞汁,备用。

    【用法】每次15毫升,饭前服用,每日2~3次。亦可直接嚼服芦荟鲜叶(洗净,去刺,连皮服),每次15克,每日3次,饭前服。

    【主治】胃热型急慢性胃炎。

    【说明】用芦荟治疗胃病时应注意芦荟品种的选择,一般选用库拉索芦荟、上农大叶芦荟或中国芦荟。芦荟表皮及表皮与叶肉之间的黄汁有显著的消炎、杀菌、健胃、通便、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因此,用芦荟治胃炎,应连皮一起服用。

    蛇舌草半枝莲蜜饮

    【出处】《新编中国脾胃病秘方全书》。

    【原料】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20克,蜂蜜30克。

    【制作】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洗净,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汁转温后兑入蜂蜜,搅匀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热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说明】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均有较强的清热解毒、防癌抗癌及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

    蛇舌草川楝子蜜饮

    【出处】《胃病患者吃什么》。

    【原料】白花蛇舌草30克,川楝子6克,陈皮10克,蜂蜜15克。

    【制作】将白花蛇舌草、川楝子、陈皮去除杂质,洗净,放入沙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待温后,兑入蜂蜜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热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溃疡,症见胃痛、嘈杂、泛酸、嗳气者。

    鲜马齿苋姜汁

    【出处】《新编中国脾胃病秘方全书》。

    【原料】新鲜生姜10克,鲜马齿苋100克,蜂蜜10克。

    【制作】将生姜去外皮,洗净后,捣烂,绞取汁;鲜马齿苋除去败叶杂质,洗争,放入温开水中浸泡片刻,捞出后捣烂取汁,将两汁兑在一起,掺入蜂蜜即成。

    【用法】隔日1次,早晚2次分服,连续服用4~6周(如取材方便,且服后无不适,可长期服用)。

    【主治】胃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症见胃中灼热、呕恶时作、痞胀疼痛、暖气乏酸。

    【说明】马齿苋清热解毒、消炎抑菌,为临床清胃热的常用药。

    鲜槟榔汤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鲜槟榔8克。

    【制作】将槟榔放入150毫升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中火煎取药汁50~70毫升。

    【用法】一日1次,每天上午一次顿服。2周为1疗程。

    【主治】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枳椇子橘皮竹茹汤

    【出处】《食疗本草学》。

    【原料】枳椇子30~60克,橘皮15克,竹茹10克。

    【制作】将以上三味药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饮酒过量伤胃,胃热呕吐者。

    【说明】本方能清胃止吐,解酒毒。方中枳椇子为解酒要药。若再加葛花10克。效果更佳。

    健脾饮

    【出处】《民间方》。

    【原料】橘皮10克,荷叶半张,炒山楂3克,麦芽15克,白糖少许。

    【制作】将橘皮、荷叶、山楂、麦芽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加白糖搅匀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夏季饮食积滞,胃胀、食少等症。

    四顺汤

    【出处】《养老奉亲书》。

    【原料】神曲12克,生姜12克,炒麦芽10克,草豆蔻6克,炙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老年人夏季伤食,症见胃脘胀满,呕吐厌食,大便稀溏等。

    土豆汁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土豆、生姜、鲜橘子汁。

    【制作】将土豆、生姜洗净,一起捣烂,用纱布包裹绞取汁,备用。

    【用法】取上述药汁,倒入杯中,加入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再将杯放入热水中,烫温,即可服用。每日1次,每次服30毫升。

    【主治】发生于夏秋季节的急性胃肠炎。

    玉米芯粉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

    【制作】将玉米芯晒干,与黄柏、干姜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发生在夏秋季节的急性胃肠炎。

    枸杞子粉

    【出处】《中医函授通讯》。

    【原料】枸杞子适量。

    【制作】将枸杞子洗净,烘干,打成粗粉,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取枸杞子粉10克,于餐前空腹嚼服。2个月为1疗程。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嚼食砂仁方

    【出处】《实用老年病食疗》。

    【原料】砂仁10克(未粉碎者)。

    【用法】每次取砂仁3粒含于口中,将其药汁频频下咽,口含10分钟后,将砂仁嚼碎,徐徐吞服。每日嚼食砂仁2~3次。

    【主治】气滞型老年慢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严筱芗经验方。方中砂仁为行气、和胃、安胎的良药,其所含挥发油可促进胃液分泌,并可排除消化道积气而行气消胀,故适用于老年慢性胃炎,症见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者。

    砂仁沉香胶囊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砂仁、沉香各等份。

    【制作】将上两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入胶囊,每粒重0.3克。

    【用法】一日2~3次,每次4粒,饭前温开水送服。7天为1疗程。

    【主治】气滞型慢性胃炎。

    青皮砂仁粉

    【出处】《实用老年病食疗》。

    【原料】青皮250克,砂仁粉10克。

    【制作】每年5~6月份采收自落幼果,切丝或切片,晒干;或7~8月份收采未成熟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肉,切片或切丝晒干,研成细粉,与砂仁粉混合均匀即成。

    【用法】一日2次,一次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气滞型老年慢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者。

    【说明】青皮,为常绿小乔木植物橘未成熟的青色果皮或幼果,功能疏肝利胆,行气和胃。与砂仁粉配伍后,作用更佳。

    牡蛎苍术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牡蛎壳90克,苍术90克。

    【制作】将牡蛎壳用火焙干,研末;将苍术晒干,研末;两者混合拌匀即可。

    【用法】一日3次,每次1.5~2克,饭后服。

    【主治】气滞湿阻型慢性胃炎。

    豆蔻仁方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白豆蔻3克。

    【用法】将本品含于口中,细细咀嚼、慢慢咽下。或将白豆蔻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

    【主治】夏季感受暑湿或寒湿之邪,出现胸腹满闷,恶心呕吐,口淡而黏等症者。

    (七)治胃热型溃疡病的单验方

    溃疡止痛汤

    【出处】《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

    【原料】山栀15克,连翘、川芎各3克,生姜汁5滴。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4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胃痛者。

    【说明】本方系名老中医颜亦鲁常用之民间单方。

    白鲜皮根

    【出处】《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原料】白鲜皮根适量。

    【制作】将白鲜皮根洗净,抽去硬芯,阴干后研成细粉,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服5克,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鸡蛋一个加食油煎服效果更好。

    【主治】胃热型消化性溃疡病。

    海蜇枣糖膏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海蜇500克,大枣500克,红糖250克。

    【制作】将上述三味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熬成稠膏状。

    【用法】一日2次,每次1匙。

    【主治】胃热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鲜荷叶汁(鲜藕汁)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鲜荷叶一张(或鲜藕150~2508),冰糖适量。

    【制作】将荷叶或鲜藕,洗净捣烂,清洁纱布包裹,绞取汁,加冰糖适量。

    【用法】一日3~4次,一次15~20毫升,凉服或加适量冰水冲服。

    【主治】胃热型溃疡病患者有少量呕血或便血者。

    【说明】若出血量多,来势急者,非本方所宜,应急送医院抢救。

    亦可将荷叶阴干,焙烧存性,研成细粉。一日1次,一次1.5克,凉开水送服。主治相同。

    竹茹荷叶饮

    【出处】《竹治百病》。

    【原料】鲜荷叶半张(或干荷叶15克),竹茹10克,鲜白茅根30克,绿豆30克。

    【制作】将鲜荷叶、竹茹、白茅根、绿豆同煮,待绿豆煮开后,去渣取汁。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胃中积热所致胃出血患者,血止后日常调理用。

    【说明】胃中积热所致出血(吐血或便血),常见脘腹痞闷甚至疼痛,吐血鲜红或暗紫,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胃出血期间非本方所宜。待病情稳定后,方可使用。

    和胃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广木香50克,人工牛黄10克,珍珠粉50克。

    【制作】将上述三药共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1克,饭前温开水送服。连服4周为1疗程,如不愈可继续服用。

    【主治】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病。

    川连蛋壳粉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川黄连30克,鸡蛋壳120克。

    【制作】将黄连晒干或烘干后研成细粉;鸡蛋壳洗净外壳,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将黄连粉、蛋壳粉混匀即成。

    【用法】一日2次,一次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肝郁化热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泛酸明显者。

    【说明】本方清热和胃制酸。方中黄连擅长清胃热,鸡蛋壳含碳酸钙,有明显的止酸作用。病症属寒者,不宜服用。

    栀子饮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栀子7~9枚,生姜适量。

    【制作】生姜用清水洗净,切为细末,用双层纱布包裹绞汁,放碗内备用。栀子除净杂质,去泥沙,放铁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焦后取出,放沙锅内加水浸泡10分钟,用文火熬为浓液,去渣,加入生姜汁即可。

    【用法】待药汁凉后一次服下,一日2次。

    【主治】肝郁化热型胃及十二指溃疡病,泛酸明显者。

    【说明】脾胃虚寒,大便溏薄、食少者忌用。

    牡蛎散

    【出处】《本草纲目》。

    【原料】牡蛎适量。

    【制作】牡蛎除净杂质,去尽泥沙,研为极细粉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服6克,用温开水送下。

    【主治】胃热型溃疡病见嘈杂等症者。

    【说明】体虚而有寒者忌服;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不宜服。

    (八)治胃热型胃病的单验方

    竹黄汤

    【出处】《竹治百病》。

    【原料】竹黄30克,延胡索10克,炙甘草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水,煎取药汁4。0毫升。

    【用法】一日2次,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胃热型胃痛。

    【说明】竹黄又称竹花,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本品在江、浙、川、皖等地皆有分布,多为民间所用,药房少有销售。竹黄有祛风活血、利湿通络、镇咳化痰、理气止痛之功,民间用治胃痛。除上方随症加减外,亦可用竹黄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3~5日,每日服50毫升,对胃痛亦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虚寒型胃痛不宜用竹黄治疗。

    理气止痛散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川楝子120克,生大黄60克,延胡索4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1~2次,一次9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热型胃痛,如溃疡病,急慢性胃炎等见胃脘疼痛,口干欲饮,口气臭,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者。

    【说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妇女均应慎用或忌用本品。

    枳壳栀子散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枳壳12克,栀子12克。

    【制作】将上两药共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热型胃痛,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等见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弦者。

    【说明】服用本方期间,忌辛辣燥热油腻饮食,孕妇慎用。

    百合乌药汤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百合30克,乌药、玄胡各9克。

    【制作】将上三味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2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空腹顿服。

    【主治】虚热型胃痛。

    苦瓜散

    【出处】《中国自然疗法大全》。

    【原料】苦瓜适量。

    【制作】将苦瓜放在火上焙干,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用开水冲服10克。

    【主治】胃热型胃痛。

    苦参乌药散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苦参100克,乌药30克。

    【制作】将上两药晒干或烘干后,研为极细粉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服15克,用温开水送下。

    【主治】胃热型胃胀。

    【说明】病症属寒者慎用。妇女经期忌用。

    清胃消食饮

    【出处】《胃病患者吃什么》。

    【原料】连翘10克,莱菔子10克,山楂10克,陈皮5克,蜂蜜5克。

    【制作】将连翘、莱菔子、山楂、陈皮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煎20分钟,去渣留汁,待温后,兑入蜂蜜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食积型胃病。

    【说明】本方清胃热,消食积。方中连翘清胃泻热解毒;莱菔子消积化食、行气祛痰、消胀除满;山楂消食化积、散瘀行滞,有增加胃液消化酶,帮助消化的作用;陈皮健脾行气、燥湿和胃、增进食欲。四药合用,对于饮食不节引起的“伤食症”,如胃脘痞胀、灼热、疼痛不适,嗳腐泛酸,消化不良等有效。

    核桃皮酒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未成熟的绿核桃皮100克,烧酒400克。

    【制作】将绿核桃皮洗净,切碎,浸入酒瓶中,密封10天即成。

    【用法】每次饮5毫升,痛时服用。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痛。

    【说明】本方有临时止痛作用。痛止后,应积极查找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杨梅酒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杨梅50枚,白酒500毫升。

    【制作】取一广口玻璃瓶或瓷瓶,放入杨梅和酒,盖严,3日后即可饮用。

    【用法】每餐吃杨梅5个,饮酒50毫升,不宜多饮。

    【主治】夏季感受署湿,症见胃脘胀闷,恶心、纳少者。

    【说明】本品健脾开胃,温中止呕。方中杨梅味甘酸,具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痢等功效。有人以为杨梅味酸,吃了会胃痛,其实它属于碱性食物,有利于平抑肝火,助脾胃消化。但杨梅性温,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发热、长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