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问题高一尺,方法高一丈

    成功的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注意营造一种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氛围,他们相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而成功永远属于积极去寻找解决方法的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积极想办法的态度会激发我们的潜在智慧。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在平常都处于半开发的状态,而一个人只有在兴奋和激动的时候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智力表现。因此,一些成功的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注意营造一种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氛围,他们相信问题高一尺,方法就高一丈,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而成功永远属于积极去寻找解决方法的人。

    一位和尚画家云游到京城,被招进宫里作画。有一天,慈禧太后让太监给他一张5尺长的宣纸,要他画出9尺高的观音菩萨的站立像,这简直是为难人。

    臣子们心里紧张极了,谁都认为这是一件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和尚却不着急,他借研墨的工夫,冷静思考,很快就有了主意,只见他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原来,他笔下的观音菩萨并不是笔直站立的姿势,而是弯腰在拾地上的柳枝,5尺长的纸,弯着腰的人,站立起来应该就是9尺了吧,慈禧太后看罢,点头称是,众大臣也松了一口气。

    和尚画家的出色表现正体现了“问题高一尺,方法高一丈”。无论问题有多么难,只要去找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

    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智慧的大小。在古代的众多名人中,提到智慧和方法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大学士,他多次面对乾隆皇帝的诘难,都能够巧妙地应对。下面就是一个他用巧妙的方法克服难题的故事:

    有一次,乾隆皇帝和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饮酒,开始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挺火暴,可后来渐渐地都没有话了,乾隆知道纪晓岚平时说话幽默滑稽,就想让他来调节一下气氛。于是他就向纪晓岚问道:

    “纪爱卿你说你是忠臣,还是奸臣?”

    “当然是忠臣了!”纪晓岚答得一点儿也不含糊。那些大臣不知乾隆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注意力立刻被乾隆吸引过来。

    “忠臣讲究什么呢?”乾隆接着问。

    “君让臣死臣就死。”纪晓岚还是答得很干脆。

    “既然君让臣死臣就死,那你就到荷花池投水自尽吧!”乾隆这话虽然说得轻巧,但大臣们可都吓坏了。这还了得,乾隆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呀!话一出口就是板上钉钉,说别的还不要紧,可这是让纪晓岚投水自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呀!大臣们都吓傻了,可纪晓岚却像没事儿人一样,不慌不忙地答道:“好吧!”

    纪晓岚说完,迈着四方步就向荷花池走去,他四方步迈着没事儿,可那帮大臣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纪晓岚离荷花池越近,大臣们的心就越沉重。

    这时,纪晓岚已经来到荷花池边。可就在他头朝下,刚要往下扎时,身子却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只见他嘴唇一张一合,好像在跟水里的什么说话,有时还见他微微点头,众人都很纳闷,这样,纪晓岚待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跪在乾隆面前为难地说道:

    “万岁,不行啊!有人不让我死!”

    “这人是谁?”乾隆和大臣们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屈原呀,屈原他不让我死。”乾隆和大臣们更让他说迷糊了。心想:屈原都死了两千多年了,怎么会跟纪晓岚说话呢?这时纪晓岚接着说:“就在刚才我要往下扎时,屈原突然从水里冒出来,我对他说:‘屈夫子,我真羡慕你呀,当年你投的是滚滚的汨罗江,今天我只能投进这小小的荷花池啦。不过为了表示我的忠诚,投荷花池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可屈原对我说:‘纪昀,你不能自尽呀!我那时跳汨罗江自尽,是因为当时皇帝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我是被逼无奈才这样做的,我听说乾隆帝是明君,如果你跳水自尽,这事要传出去,不是给乾隆帝脸上抹黑吗?’我听了这话,仔细一想,他说得也对,我死事小,可给圣上抹黑是大呀!所以我没跳。”

    大臣们听了这话,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乾隆听罢,哈哈大笑,指着纪晓岚道:“纪爱卿,真有你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在这种方法高手的眼中,任何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

    罗斯福曾说过:“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且,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生活中、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被人视为畏途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坚强地面对它们,积极地寻找办法,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滞销不可怕,市场不景气也难不倒我们,问题层出不穷,方法也源源不断,而且方法的“咒语”总能将问题“魔怪”降住,让它在我们面前屈服。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一点能够做到,还有什么工作是做不好的呢?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份工作太难了,根本就做不好嘛。”

    “这么难,让我无从下手,可怎么做啊?”

    他们认为找不到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工作是做不好的。这些只能说是推托之词,只有主动去找方法才会有办法。

    我们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只要拥有方法这把宝剑,工作中再大的障碍也会被夷为平地。

    下面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个善于找方法的老人。

    在东太湖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带狗捉鳖的老汉,他每天能挣50多块钱,是远近闻名的生财有道的新闻人物。

    他在太湖边生活了半个世纪,对鳖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找到了老鳖“晾滩”的规律:每逢产卵或骄阳如炽时,鳖便爬上岸来,于阴凉处吹风、透气、纳凉;有时为争一块“风水宝地”,众鳖竟簇在一起,甚至叠起罗汉来。太湖边芦苇茂密,沼泽地连绵不绝,给捕鳖者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何况,老鳖感觉灵敏,稍有动静,便立即逃之夭夭。

    但是,老汉想了一个办法,训练了一只小狗,使小狗成了捕鳖的能手。他训练的方法是选择一只优质小狗,养在一个不深的地洞中,留个出气孔。小狗进洞后,不喂食,让它挨饿,每日三次于洞口上风处,熏鳖壳鳖骨,再以鳖汤拌饭供食。如此反复进行三四次,小狗便对鳖有了兴趣,一闻到鳖的气味就会立即扑上去。这样,小狗就成了捕鳖能手。

    捉鳖老汉用巧妙的方法向我们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捉鳖绝技”,他能够想到用训练有素的小狗来代替自己捉鳖,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从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并且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5届世乒赛时,有一个戏剧性情节:中国选手容国团战胜自己的同胞队友杨瑞华。杨瑞华则大胜匈牙利老将西多,不是偶然获胜,而是每战必克,被称为西多的克星。西多则每每战胜容国团,不是偶胜,而是常胜,两天前的团体赛就赢得很爽快,被称为容国团夺冠的拦路虎。最后的冠亚军决赛由容国团对阵西多。第一局,容国团很快就告负了。赛场预测,男单冠军必属西多无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相反,容国团为我国体育代表队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为什么?中国队采取了什么战术?

    在第一局结束后,教练傅其芳退后,队员杨瑞华临时充当教练,指导容国团。杨瑞华时而比比动作,时而侧目西多,眼中充满火药味。西多见杨瑞华为容国团面授机宜,浑身觉得不自在,心里直发憷。他双眼直盯杨瑞华,自己的教练说了什么都未能听进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第二局开始,荣国团士气大振,越战越勇,西多却步伐错乱,连连失误。最后,容国团以3:1捧回金杯。

    教练导演了一个戏剧性变化,赢得了中国体育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块金牌。让我们看看这一方法的根蒂:

    一是场上条件不足场外补。根据历史表现与现实表现,教练断定,容国团战胜西多的概率很小,换句话说,仅靠容国团个人在场上的力量很难制伏对方。场上条件不足,但我们有场外条件优势,让它发挥出来,不无小补,这是一个极为出格的决策。

    二是技术条件不足心理补。很明显,在技术条件上,容国团根本不占优势,甚至说是遇上了拦路虎。场外条件虽好,但鞭长莫及,替代不了,那就提供心理力量:教练的创新打击了西多的求胜心理。对阵的还是容国团、西多两人,两人的技术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化,客观条件很难改变。着力点就在主观上——让西多的克星杨瑞华站到教练席上,对西多实施精神压迫。让杨瑞华面授机宜,尽管客观上不一定发挥多大作用,这让西多听不懂,猜不透,以为自己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了,心中没了底气。同时,安排杨瑞华“侧目怒视”,充满火药味,进一步给西多施加压力。

    通过教练的计谋,增添了容国团的自信心。而有杨瑞华点破西多的破绽,自己对西多的畏惧也消除了,在杨瑞华的点拨下,他对自己的攻击力也有自信了,斗志自然更加旺盛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转换自己的思路,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大家都读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乍一看,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却有人可以作出很不错的业绩。原因就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梳子除了用来梳头发还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纪念品。如果在其上刻上“积善梳”三字,其意义又非同寻常了,根据不同的香客身份赠送不同品种的梳子,市场也就更为广阔了。

    这就是方法的力量。有了找方法的人,原来看似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都可以顺利完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解决问题、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而是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更简便、更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不懈地追求“更好”,而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退而求其次。

    新飞电器曾有一句广告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工作中,在寻找方法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应成为指导我们的理念。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得不断的进步。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好了并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给上司,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但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又让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回到办公室,费尽心思,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笑着说:“年轻人,我这么问你并不是向你要最好的方案,因为对于广告创意来说是不存在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经过你几次的修改,现在的方案已经比以前的好了许多倍,这个方案可以通过了。”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日趋完美。

    明白了这一点,当你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你要逼着自己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新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公用科技”是一家不太显眼的上市公司,但是在股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家不断发展的一年比一年创造更好业绩的公司。其实,这与“公用科技”的企业理念是分不开的,原公司董事长陈杰就经常向他的员工灌输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做事原则。陈杰认为,干任何工作都是没有最好的标准,关键能不能做得更好,只有把每一次做得更好了,才能体现工作的进步。由于这种时刻想着“更好”的企业,员工怎么能不激发出全部的工作热情呢?因为工作干得好与坏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自然就形成了企业“多干实事,少谈经验”的传统。

    虽然许多人都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思,但是要真正把它和实际行动相融合,却非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调整好对待工作的态度,显然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这个“好”是持续的,但不要被“最”所累,而是对前一个“好”的否定或提高,以至于达到“更好”。日本的管理专家士光敏夫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人们能力的高低强弱之差固然不能否定,但这不是人们工作好坏的关键,而工作好坏之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欲望。”他还认为,尽管有的人具有做好工作的才能,但由于缺乏工作的热情和欲望,往往不能做得很好。换一种说法,如果两个人的能力相当,但由于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一段时间以后,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有关“硅谷神话”,谁都听到很多,但留给人们最深的感触却不是天才、财富和创新,而是那些疯狂工作的硅谷人。在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观就是“活着是为了工作”,在他们看来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毋庸置疑,事业的成功及一旦成功后的巨大利益是硅谷人巨大的工作动力,因此,硅谷人才把紧张和劳累当成一种习惯,时刻不忘自我提醒要做得更好。只有做得更好了,才能产生创造“硅谷神话”的机缘。以此可见,即使是在不缺少人才和资本的硅谷,同样离不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态度。硅谷人从不认为,“神话”就是最好的,他们说只有下一个“神话”才是更好的。假如说创业精神是硅谷的灵魂,那么对工作的态度则是硅谷灵魂所依附的一种积极的行为指令。

    “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的那块最低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高的木板。”这是管理学上的“木桶效应”,其实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前者是把简单的道理形象化,而后者则是直接把道理说白了。既然道理已经一目了然,关键还是要看你的造化,即能否学以致用,只有运用到工作中去才是硬道理、好道理。否则,所有的口实,也只是废话一篇,相信没有最好的说服力,但一定会有更好的说服力。我们常想,干好一件工作容易,但要不断地把工作干好就不容易,干得更好则更困难了,所以只能反问一句:“何最之有?”

    做问题的“终结者”

    如果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问题止于自己”,自己对问题负起责任,不把问题丢给别人,那么,这个企业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个企业将变得高效、强大。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翻译成中文是“问题到此为止”,意思就是说:“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把这句话引申到职场上,做问题的“终结者”,不把问题留给老板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对那些容易解决的事情负责,而把那些有难度的事情推给别人,这种思维常常会导致我们工作上的失败。

    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员工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让问题止于自己的行动,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最佳典范是给加西亚将军送信的安德鲁·罗文中尉。

    这个被授予勇士勋章的中尉最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他令人钦佩的职业精神。

    那是在多年前,美西战争即将爆发,为了争取战场上的主动,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名合适的送信人,把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接到这封信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完成任务的困难,孤身一人出发了。整个过程是艰难而危险的,罗文中尉凭借自己的勇敢和忠诚,历经千辛万苦,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军事行动决定性力量的人。

    罗文中尉最终完成任务,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定要将问题解决”的敬业精神。

    除了一定要将任务执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之外,一名不把问题留给老板的员工在面临工作中林林总总的问题时,还应当有自己的主见。面对问题,他们既不会幻想逃避,也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依赖他人的意见,而是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自己能够判断,而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他们会大胆地拿主意,“让问题到此为止”,而不是全部请教老板。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铁路公司做电报员。有一天正好他值班,突然收到了一封紧急电报,原来在附近的铁路上,有一列装满货物的火车出了轨道,要求上司通知所有要通过这条铁路的火车改变路线或者暂停运行,以免发生撞车事故。

    因为是星期天,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卡内基也找不到主管上司,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正好有一次列车驶向出事地点。此时,卡内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冒充上司给所有要经过这里的列车司机发出命令,让他们立即改变轨道。按照当时铁路公司的规定,电报员擅自冒用上级名义发报,唯一的处分就是立即开除。卡内基十分清楚这项规定,于是在发完命令后,就写了一封辞职信,放到了上司的办公桌上。

    第二天,卡内基没有去上班,却接到了上司的电话。来到上司的办公室后,这位向来以严厉著称的上司当着卡内基的面将辞职信撕碎,微笑着对卡内基说:“由于我要调到公司的其他部门工作,我们已经决定由你担任这里的负责人。不是因为其他任何原因,只是因为你在正确的时机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老板聘用一个人,给他一个职位,给他与这个职位相应的权力,目的是为了让他完成与这个职位相应的工作,妥善及时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听他讲关于问题长篇累牍的分析。

    美国肯塔基丰田装配厂的管理者迈克·达普里莱把丰田生产方式描述为3个层次:技术、制度和哲学。他说:“许多工厂装了紧急拉绳,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拉动绳子让装配线停下来。5岁的孩子都能拉动这根绳子,但是在丰田的工厂里,工人被灌输的哲学是,拉动这根绳子是一种耻辱,所以人人都仔细操作,不使生产线出现问题,所以那根绳子潜在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在这里,是否拉动这根绳子,其实体现的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一个对工作积极负责,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员工是不容许自己去拉动这样的紧急拉绳的,相反,他们会使出自己所有的办法,让问题止于自己的行动。

    在老板眼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一个经常为老板解决问题的人,当然能得到老板的青睐。首先,他没有让问题延误,酿成大患;其次,他让老板非常省心省力,老板因此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重大的问题上。有了这样的员工,老板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本章要义

    ·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出路的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找到了方法,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只要去找办法,就会有办法。

    ·总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存在。

    ·让问题止于自己。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列出自己平时不太擅长的工作,尝试做一次,在工作中体会方法。

    2.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做你最拿手的那道菜,看看有怎样的体会。

    3.做完一项工作后,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并记录下来。

    4.遇到问题不要再说“我该怎么办”,学会说“我想想该怎么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