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志气做事才有底气-没有学识再大的志气也是空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知识比任何力量都强大,用知识武装自己,你将所向无敌。”知识不仅代表着力量,而且是财富和智慧的象征。当知识不断充实你的头脑时,你的命运将由此改变,以往干涸的心田也将生机勃勃。

    1.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宝藏的主人

    世界因知识而光明,人类财富因知识而增长。

    古语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对书籍和知识重要性的阐述从来没有中断过。有人把书籍比作大脑之子,有人把书籍比作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还有人把书籍比作全人类的营养品、积累世人智慧的不灭明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谛。关于知识,古今中外的人对其同样作了一番描述。有人说它比金钱更为宝贵,比宝剑更为锋利,比大炮更有威力,有人说它是黑夜里的火把,还有人说它是能够让人飞上天的羽翼。

    总而言之,书籍因为含有知识而重要,知识是重中之重,事实也正是如此。哲学家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高尔基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一位著名的博士曾指出:“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的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再定义和利益再分配取决于拥有信息、知识的多少及创造力的高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任劳工部长罗伯特·希赖在其名著《国家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写道:“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会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不再有我们通常所指的一国经济。存留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

    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诸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位英文教师起初只是一个补习班的讲师,后来却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当人们问及他的成功经验时,他将其归功于书本。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是缩写本,随身携带起来很方便;另外两套是普通版的,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单位。这样一来,他便可以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在成功之路上不断前进着。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

    有人说:“天才创造潮流,智者紧跟潮流,愚人不知潮流。”作为在任何时代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无论是在任何时代都是潮流。虽然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你并不能够创造知识,但至少应该学习知识,学会从知识中获得宝藏。

    不过,知识虽然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但要想取得打开宝藏的钥匙,还需要真正领悟知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因为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把大半生的时间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对读书从小就十分刻苦用心,与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识文断字、背诵相比,他更倾向于用心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思考一句话的含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一旦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便会高兴得不能自禁。

    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读《周礼》时,他听人说《周礼》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圣人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但他并不理解。后来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做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再按照这些义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了20岁时仍然只能逐句去理解。后来他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悟其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他认为读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涉猎甚广,禅、道、楚辞、诗、兵法等面面俱到。后来,他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有了“一博”、“一专”,朱熹的学术研究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志向不在于搞学术研究,但朱熹这种求学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只有潜至知识的海底,才能发现色彩斑斓的珊瑚。如果仅在知识的海边游玩,那么只能拾到一些只可赏玩的贝壳。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逃避知识无疑会被社会所淘汰。与其被知识所迫,不如主动向其挑战。一旦你用知识武装起自己,你的一切将会改观。

    2.金钱有价,知识无价

    勤奋的双手的确能够创造财富,但如果在知识的协助下,就能在同样的付出下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双手总有一天会衰老无力,而知识却能永葆生机。

    如今,很多人在走出校门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赚钱,于是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放弃了学习。殊不知,这种做法换来的结果是得不偿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最大的改善呢?有人说了,勤俭是捷径,正所谓“坐吃山也空,勤俭永不穷”,“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于是,这种把“勤俭”作为教条的人们处处节俭、时时勤劳,以这种方式去讨得幸福生活。然而,事实表明,这种人在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出众。

    原因何在?“勤”的方式不对,不懂得变通。勤快固然好,因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勤快也要用对地方。否则,即使自己比别人吃的苦多,受的罪多,但创造的价值却没有别人多。例如,本来可以用车拉,你却非要用背扛。结果别人忙完了在一旁歇息时,你还在满头大汗地忙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一名学生,他在出游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

    子贡遇到这位老人时,老人正在给蔬菜浇水。由于菜园离水井比较远,老人在菜园和水井间挖了一条窄窄的渠道,然后用一个大水罐从浅井中舀水,再将舀出的水倒入渠道里,慢慢流向菜园。老人没干多久,就累得直喘粗气,汗不断从脸上往下流。

    子贡见老人如此辛苦,而且工作效率又这么低,便好心走上前去对老人说:“这种体力活不仅您干着累,就连我们这些人干起来也会觉得累。我以前在别处看到人们普遍使用一种机械来浇灌田地,这种机械用起来省时又省力,您见过没有?”

    老人摇了摇头说道:“没有,不妨说来听听。”

    子贡见老人对机械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向老人介绍道:“其实,这种机械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随便找来几块木头,稍作加工后,将它们拼在一块,组装成一个前轻后重的机械。然后将这种机械架在水井上,您只要拉住机械的把手,稍一用力就可以将井中的水舀起来,并能够直接倒入渠道里。如果您有了这种机械,以后浇菜园就轻松多了。”

    老人听完子贡的介绍后,不仅不感到惊喜,而且恼羞成怒,对子贡嘲讽道:“我的师傅曾经告诉我,只有投机取巧的人才会干投机取巧的事情,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投机取巧,主要是因为他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种思想,他的美德就会逐渐丧失,他的性情便会随着美德的丧失而变得反常起来。而一个性情反常的人,是不可能与社会和自然合拍的。”

    老人讲完这番道理后,换了种口气,继续说道:“其实,我不仅听说过你向我介绍的这种机械,而且会制作这种机械。但我并不想因为它的省时省力而做出投机取巧的事。”

    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用机械,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在作怪。如果他始终认为使用机械是投机取巧的行为,那么他永远都不会使用先进的机械来浇灌菜园。

    要想改变命运,就得先改变观念,懂得用知识来创造财富。勤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辛苦赚钱的同时,如果能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然后借助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或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你的前途必将会更加光明。正所谓“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与其多得一两黄金,不如多得一点知识。

    香港巨商李嘉诚小时候随父亲来到香港后,起初在父亲的引导下适应当地的环境,学做香港人。

    在香港那样繁华的大都市里,要想做一个出色的香港人,就必须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而要想有高超的交际能力,必须以强有力的交际工具作为媒介。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成为重中之重。当时的香港主要讲两种语言,一种是广州话,另一种则是英语。

    鉴于这种情况,身为潮汕人、只会潮汕话的李嘉诚得到了父亲的指示: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可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如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年少的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他拜表妹、表弟为师,跟着他们学习广州话,由于他的不辍努力,不久便学会了一口流利且标准的广州话。

    接下来,李嘉诚开始学习英语。这个时候,困难来了。李嘉诚虽然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还是什么都听不懂。昔日曾是学校骄子的他如今却落到这步田地,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不过虽然学习跟不上,但父亲的话常萦绕在他的耳边:“在香港,要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他没有放弃,而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李嘉诚学习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休息,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苦练英语会话能力;甚至如厕都要抱着英语书。即便后来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他也坚持学习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李嘉诚终于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了。事实证明,英语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

    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从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源自他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中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假设李嘉诚只会说潮汕话,那么他的商业活动就会受局限。即使他能够成功,成就也不会引人注目。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众。驾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是任何一个欲成大事者必须要做到的。

    吃苦耐劳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没有目的、按部就班地吃苦耐劳,一个人每天创造出的财富都将是固定的,即使能够增长也不会明显。如果在吃苦耐劳的时候,不忘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那么就能在体力、脑兼用的情况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

    3.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学问无处不在,俯拾即是,关键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去学。如果时时抱着求学精神,那么随着知识的增长,总有一天你会受到命运的垂青。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在甲板上漫步的时候,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妈妈,这是什么海呀?”“地中海。”“那它为什么叫地中海呢?”“因为它处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所以才这样叫它。”“那么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而不是其他的颜色呢?”听了孩子的这一问,母亲一时语塞。

    正在母亲要向周围人群求助的时候,站在一旁、听得饶有兴致的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是蓝色的,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科学界里所有的人几乎都认可这一解释。这个结论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得出,此人因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瑞利勋爵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做出了相应的推断:海水的蓝色是由于反射了天空的颜色。从此,这个结论一直流传了下来。

    但不知为什么,离开了那对母子后,拉曼对自己的解释感到疑惑,随后又深感愧疚。他想,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应该具有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回到加尔各答后,他立即着手研究海水呈现蓝色的原因。他证实了自己的感觉,瑞利的解释的确有不妥之处,遂决心重新研究此课题。

    在已有的科学基础上,拉曼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从而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制,而这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制完全相同。接着,他继续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普遍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统称的“拉曼效应”。

    “拉曼效应”使拉曼走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使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一个人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

    知识不仅能够创造财富,它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李嘉诚曾经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含义得到充分的延伸。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从而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

    小秦和李明同时受雇于一家大型农贸市场,二人有着相同的学历,起初都从最底层干起。然而不久后,小秦好像受到了总经理的偏爱,接二连三地被提升,一年后,小秦成为部门经理。此时的李明垂头丧气,不要说部门经理,就连小小的领班也没摊上,好像被人遗忘了似的。他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不比小秦差,可是为什么一年过后,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他反问自己,但并不能找到答案。终于,他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了辞呈,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抱怨说辛勤工作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溜须拍马的人却扶摇直上。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寻思着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情。很快,他有了主意。他拍拍李明的肩膀说:“辞职的事稍后再说,你现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市场上有卖什么的。”

    李明点头应是,迅速到了市场。很快,他回来报告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白菜在卖。”

    “那车白菜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这个……我还没有问。”说完,李明又去了市场,回来后说有40袋。“价格是多少?”总经理再次问道。李明很无奈,不得不再次沿路去询问价格。好不容易从市场上气喘吁吁地回来后,总经理没有等他汇报就抢先说道:“你先休息一会吧,看看同样一件事情,小秦是怎么做的。”

    接着,总经理叫来小秦,对他说:“小秦,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小秦应声而去,回来后报告:“今天市场很冷清,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白菜,共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还不错,这两棵白菜是我从那儿带回来的,总经理可以看看。另外,这个农民告诉我,他一会还要运来几箱西红柿。我觉得他要的价格还比较合理,可以进一些货。这是那个农民的电话,可以直接和他订货。”说完,小秦掏出了记电话的纸条。

    此时的李明羞愧难当,感到无地自容。后来,他再也没有提过辞职,而是开始认真学习,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位姓冯的著名舞蹈家曾对北京某大酒店里的一位门厅服务员做过细心的观察。当他第一次来到该酒店的时候,这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的酒店。”时隔不久,当他第二次来到该店的时候,这位服务员马上认出了他,边行礼边说:“冯先生,欢迎您再次到来,请里边走。”随即陪同冯先生上了楼。几个月后,当冯先生第三次来到该酒店时,那位服务员笑容满面:“欢迎您又一次光临。”

    冯先生十分高兴地对周围朋友说出了自己对这位服务员的评价:“不呆板,不机械,很灵活,工作很仔细!”

    很少有上司不喜欢像上文提到的小秦和那个门厅服务员一样的员工,因为这种员工能够给公司或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其实,有些知识是很容易学会的,只是有些人不愿意耐心揣摩罢了。另外,有些知识还可以独创,这就是所谓的招揽顾客的“窍门”。

    无论是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你都应该积极地吸取知识。只有这样,你才更有胜算。

    只要有心,满目尽是芳草;一旦无意,四方皆是糟糠。求学亦如此,只要有心,就能拾得一身学问,并终生受益。

    4.腹中无货腿打战,饱学多识壮人胆

    再有力气的人只能战胜一人,而富有知识的人却能所向无敌,立于千军万马前毫无惊色。

    知识虽然重要,但有些人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知识。之所以会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虽然知道知识能够改变生活和命运,但却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学习。每当遇到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只会说:“早知道我就多学点。”不过,这句话是惨白无力的,是不会换来同情心的。尤为典型的是,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要问及求职者是否熟悉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东西虽然不是很难,平时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就能够熟练掌握的,但很多人不愿留点时间来学习,结果却因这个小小的不足之处而导致应聘失败,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把学习知识当作第一要务。有了知识,才能够摆脱无知和愚昧,在别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自己却能够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问题。

    知识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体现出来,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一个个杰出的军事家信心十足,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用以少胜多、以逸待劳、以退为进等诸多兵法阵法、战策战略等把敌军杀得士气低靡、溃不成军、四面楚歌或倒戈相向。这无一不是智慧的体现、知识的体现。

    谈起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没有人不高度称赞。虽然处处受周瑜算计,他却总能化险为夷。周瑜以军中缺箭为由,请他在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却说三日便可造好,并与周瑜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领命后,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在每只船的两侧摆上千余把束草,然后用青布做成帐幕将束草盖住。他已经算定第三天有大雾,于是在第一天、第二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他令人将二十只船用长索连在一起,每只船上分布三十个军士,然后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五更时分,诸葛亮带领的船只已经接近曹操水寨。诸葛亮令人把船横向摆开,然后在船上擂鼓呐喊。曹操得知后,担心诸葛亮有埋伏,于是令人在江边放箭。顿时,万余弓弩手开始向江中放箭。诸葛亮待船的一头插满箭后,令人调转船头并靠近水寨继续受箭。

    就这样,诸葛亮利用天时轻而易举地从曹操那里取得十万余支箭。当鲁肃问诸葛亮如何料到当天有大雾时,诸葛亮说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它不是摆设,而是能够用在实处的工具。如果诸葛亮不通天文,他是不可能答复得那么干脆的。

    无独有偶,刘备在取西川的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事情。

    刘备袭取了涪水关后,令魏延与黄忠各守一寨,自己回了涪城。回涪城后,彭羕前来拜访。他问刘备:“将军有多少军马在前寨?”刘备将实情告诉了他。他说道:“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紧靠涪江,若决动江水,前后以兵塞之,一人无可逃也。”彭羕的话引起了刘备的警觉,他立即派人密报魏延、黄忠,令他们二人日夜用心巡逻,防止蜀兵决水淹寨。后来,蜀兵乘风雨大作之际果然来决水,被早有准备的魏延和黄忠杀退。

    如今,成就大事的人同样需要面对重大决策。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这种关键时刻就得有力挽狂澜的气魄。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够在决策前感到稳操胜券,决策时斩钉截铁,决策后底气十足。

    “大话”不是谁都能够说得出、做得到的,唯有饱学多识者例外。其实,万事万物均有可循之理,而知识便是探其根源的法宝。

    5.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燮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如何运用。一个人即使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也是毫无意义。就好像货币一样,只有在交换的时候才能体现价值。

    有了知识不会用,如同耕耘不播种。学到了知识后,就应该找机会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它来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然而,有些人虽然博闻强识、满腹经纶,但却难以学以致用。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堪称“读书破万卷”,对古书中的学问了如指掌,一旦谈论起来便滔滔不绝,且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他却显得相当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顿时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研习了好几天以后,自以为谙熟兵法了。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生事,于是他招集乡兵前去平乱。可当他按照兵书所书指挥作战时,初次交锋便被土匪击溃,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其进行一番苦读之后,认为自己可以让村中的瘦地变成良田。于是,他按照图纸指挥当地村民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沟渠流进了村里,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部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不免让人觉得可笑,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人不能对书本的知识进行变通,不知道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无独有偶,赵括的“纸上谈兵”显得更为典型。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每当谈起如何用兵或打仗时,他总能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从他的谈吐中,人们不得不相信他的军事才能。然而,就是因为他,赵国一次性损失了多达40万的军队。

    战国末期,秦国国君秦昭王在位时,对韩国虎视眈眈。不久,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王的命令下,带兵攻打韩国。秦军势不可当,眼看就要攻取韩国的上党郡。驻守在上党郡的韩军将领既不能够与韩都取得联系以求支援,又不愿意投降,于是将上党郡拱手让给了赵国。当时赵国实力雄厚,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并不惧怕秦国,立即派兵前去接收,破灭了秦军的计划。

    然而,秦国并没有善罢甘休,秦昭王在两年后任王龁为将,再次攻打上党郡。赵国大将廉颇接到赵孝成王的命令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去作战。然而,廉颇大军刚刚赶到长平时,王龁已经将上党郡攻下,并直逼长平。

    廉颇久经沙场,知道秦军此时士气正旺,不能立即与其对战。于是他令大军就地驻扎,将防御工事做得牢不可破,以便于打持久战。秦军原打算速战速决,但不管如何叫阵,廉颇大军始终按兵不动。如此对峙下去,秦军肯定会因粮草不足而影响战事。王龁无奈,将战情传到秦国,请求秦昭王定夺。

    秦昭王了解情况后,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请教谋士范雎。在范雎的谋划下,赵括出现在秦赵两军交战的战场上。

    原来,范雎为了使赵孝成王换下秦军难以对付的廉颇,便派人在赵国国内传播秦国士兵怕赵括的消息。此消息传到朝中后,引起了很大动荡。赵孝成王召来赵括,问他能否击退秦兵。赵括毫不谦虚地回答道:

    “我的本领可以与白起相比,而廉颇的本领只能与王龁相仿。如今让我对付王龁,自然是绰绰有余。”

    听了赵括的一番话后,赵孝成王立即令赵括前往长平换下廉颇。尽管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缘由劝赵孝成王不要让赵括带兵,但赵孝成王主意已定。

    赵括率20万大军直达长平后,又得到廉颇移交的20万大军,军队实力大增。廉颇走后,赵括并无继续守下去的念头,他命令全军:“倘若秦军再来叫阵,立即迎战。如果旗开得胜,立即乘胜追击。”

    范雎的反间计成功后,白起接到秦昭王的命令,以上将军的名义前去长平指挥秦军。到了长平后,白起先设下埋伏,然后派人前去叫阵。赵军见秦军来战,立即出营迎战。秦军一路佯败,赵括率军紧追不舍,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被秦军围困。而此时,赵军大营也遭到了秦军的进攻。赵括无奈,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支援。然而,在赵括死守营垒期间,赵国派来的救兵被秦军阻截,粮道也被秦军切断。

    一个多月过去了,赵军将士不见支援,军心愈加涣散。赵括见情势不妙,只好带兵突围,结果在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死。主将被杀,赵军更无士气,为保性命,纷纷投降,浩浩荡荡的40万大军就这样失败了。

    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爱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

    如果想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它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正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其子的劝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学海无涯,成就无边

    知识是一个封闭而暗藏机关的宝矿,但它不会随意向任何人打开。要想拿出其中的宝藏,必须得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为钥匙;要想打开更多的机关、得到更多的宝藏,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万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只能够无功而返,造成得不偿失。凡是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坚持学习。

    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用尽废退的原则虽然在进化论上站不住脚,用在对知识的汲取上却准确无误。大脑并不是存储器或记忆卡,一旦放弃了学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就会逐渐被淡忘。不用去证明这个观点,很多人就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换句话说,行动是决定一个人命运好坏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行动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而错误的行动却会引导人走向失败。行动的正确与否,则需要用知识来作为准则。因为具有什么结构的知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路,而思路常常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出路。所以,荀子在《劝学》中又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輮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輮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对于一个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来讲,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乐趣。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他的成就也就越来越大,他享受的喜悦也就越来越多。如同众多成功商人一样,他们已经不是为赚钱而赚钱,而是在享受赚钱的乐趣。于是,狄更斯说:“我始终在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走,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在我国历史上,孜孜不倦求学者不计其数,功成名就后仍然持之以恒学习者仍然为数众多。清圣祖康熙少年时代就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无论是智擒鳌拜还是平定三藩,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这与他从小喜欢读书不无关系。稳定大清河山后,他仍然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见识,是欲成大事者的杰出榜样和楷模。

    康熙从小就爱好读书,做了皇帝后仍是如此。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人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知识,他无不进行研读,尤其对儒家的经典子集更是情有独钟。他的御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而且,这其中有好多是他亲自主持编纂的,如《数理精蕴》、《康熙字典》、《律旨正义》,等等。正如他在《庭训格言》所叙:“肤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炫耀知识,而是“……于典漠训洁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身为一国之君,他为求治国之道,使自己少犯过错,常以古今义理自悦,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康熙认为在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如果不钻研儒家思想,不通晓“帝王之学”,便不能有效地治理天下。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即便是在严冬酷暑,他仍能坚持学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下令将朱熹的灵牌入祀孔庙,让其进入“十哲”之列。他视理学为其制定政策、驾驭群臣、教育百姓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重用了一批理学名儒。理学家李光地受重用后,按照他的旨意编成了《朱子全书》和《性理精义》,提倡程朱“存天理灭人欲”和“忠孝节悌”等理学要义。

    对于外来文化,康熙同样持积极态度去接受。对于自明末始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只要不犯法度而又精通科技的西洋人,他都积极加以任用。在这一点上,康熙开创了帝王的先河。

    康熙曾以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师,学习天文和数学。在那段时期内,他学到了天文历算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当时天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他曾向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学习过几何、代数三角等课程。他不仅自己学习,而且还积极组织数学家编写《律历渊源》和《数理精蕴》,为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康熙对音乐、美术也很感兴趣。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回忆,康熙曾经学习过西洋乐理,并且能够演奏西洋乐器。为了更好地学习,他仿效法国科学院,在宫中建立了由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和天文仪器的工匠等人组成的科学院,还曾在其中举办过西方美术作品展览。在三藩动乱期间,康熙军政事务十分繁忙,经常彻夜不眠,以至劳累过度而吐血。但即使是这样,他在疗养期间还是手不释卷。在和平时期,康熙帝更是孜孜不倦,惜时如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在南巡期间,仍然坚持学习到深夜。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他乘坐的大船上依然灯火通明。此时,他正在与高士奇兴致勃勃地谈经论文呢!高士奇怕他劳累过度,要起身告辞。康熙却笑了笑说:“不用那么着急,今天如果不弄明白这个问题,朕是无法安睡的。再说朕从5岁读书,每天睡晚一点已养成习惯了……”

    康熙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从来没有引以为傲,而是继续学习,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成为历代皇帝中尤为出众的一位。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不断学习,经常为自己“充电”。无论你的起点如何,只要能够用心去学,幸运之神总会眷顾你的。

    有一个名叫孙可的女孩,她虽然只是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但真正的身份却是一家著名外资企业的总经理秘书。

    工作期间,他面临的是两位不同国籍的老板:一位是英国人,一位是法国人。尽管如此,她却能应对自如。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老板有时还要听从于她的“发号施令”。其实,她加入这家公司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无论是从事工作的女性或是男性,肯定会对孙可非常羡慕,梦想着自己能够如此该多好。殊不知,在这成功的背后,孙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刚刚踏进这家公司时,有很多好朋友提醒她,在外企就职难度非同一般,再加上两个不同国籍的老板,肯定会难上加难。孙可没有被困难吓倒,毅然投入了工作中。

    起初,老板只把她当成干杂事的小职员,总是派她做些琐碎的事情,而同事们只当她是个毛孩子,高兴时和她开开玩笑,不高兴时则对她视而不见。这样的日子对孙可来说真的是很大的煎熬,为此她不知道流了多少委屈的眼泪。但她始终忍耐着,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寻找着表现自己的机会。

    每天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后,孙可就寻找机会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她把自己所能见到的各种文件统统搬到自己的工作台上,有空就认真翻阅琢磨。因为存在外语的文字障碍,她的工作台上每天都摆放着她的两位无声老师——英文字典和法文字典。每天一有闲暇时间,她就会不厌其烦地去翻看。久而久之,她对公司的业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为她进入通畅的良性工作循环状况做了坚实的铺垫。

    在对公司业务越来越熟悉的同时,她的外语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种速度令她自己都非常吃惊——在阅读业务方面的外语文件时盲区少多了。

    两位老板不禁对这个女孩刮目相看,没过多久,便决定让孙可担任总经理秘书。实际上,在这个公司,秘书的职务几乎相当于副总,因为公司的日常事务都是由秘书来打理的。

    孙可没有为这突如其来的调升而沾沾自喜,她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来武装头脑,是很难在这家公司长期立足的。所以,她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学习外语和计算机。而且,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留一个休息日。

    公司每周正常的五天工作日,她坚守工作岗位。身为老板的秘书,她必须为老板每天的活动做好周密的安排,让老板能有条有紊地处理好各种事情。为此,她常常都要加班,时间在她那儿已被挤压得没有厚度了。晚上,她还要上学习班。就是这样,她一直坚持着学习。她说:“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为了让自己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必须要这样做,而且我也喜欢学习。等我有了钱,一定要给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学习的过程便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当你的知识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职位、能力、影响力、声誉等都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一个颇有魄力的老总在公司经理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美国的大公司,在开办新的分公司或增设办厂时,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担任主管职位,如果现在公司任命你们为技术部长、厂长或分公司经理的话,你们会怎样回答?你们会以‘尽力回报公司对我的重用。作为一个厂长我会生产出优良产品,并好好训练员工’回答我,还是以‘我能胜任厂长的职务,请安心指派我吧!’来回答呢?”

    “一直在公司工作,任职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你们,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进修了吗?一旦被派往主管职位的时候,有跟外国任何公司一较高下、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胆量吗?如果谁有把握,那么请举手。”

    这位老总发现没有人举手后,继续说:“各位可能是由于谦虚,所以没有举手。到目前为止,很多前辈仍然深受公司、同行和社会的称赞,是因为他们在被委以重任时表现优异。正是由于他们的领导,公司才有现在的发展,他们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修、不断磨炼自己,认真吸取工作要领。被委以重任后,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带来良好的成果。”

    事实正是如此,只要你不断学习,追求进步,你就是未来的主管、部门经理或总经理。

    一天天满足着,一天天堕落着;一天天学习着,一天天成功着。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学习之功也。

    7.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

    如果做了知识上的“聋子”,那么就会成为精神上的“哑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升华精神,一个人的成就才能够从一个境界到达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纵观成功人士,他们的境遇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成功经验是相同的:渐渐摆脱对他人的依靠,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渐渐明朗,我们更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以最恰当的方式向理想接近。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学习能够完善自我。

    西汉学者扬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让人能够彻底明白这点,休谟如是论述道:“认真留意于科学和文艺,能使心性变软和赋予人情,使情感欢乐,而真正的美德和尊严就在其中了。”

    接着,他作了详尽的阐述:“一个有鉴赏力和学识的人连个正派人也算不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尽管他会有种种毛病。由于他的心灵致力于思考学问,必定能克制自己的利欲和野心,同时必定能使他相当敏锐地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理解和责任。他对品格和作风上的道德差别有比较充分的识别力。他在这方面的良知不会被削弱,相反会由于思考而大为增进。”

    “除了这些气质性格上的潜移默化,上述研究和运用可能产生其他作用。教育的丰硕成果能使我们确信,人心并不全是冥不可雕的,可以探根求源对它进行许多改造。只要让一个人给自己树立一个他所赞美的品格榜样,让他好好熟悉这个榜样的具体特点以便塑造自己,让他不断努力地警惕自己,避开邪恶、一心向善,我不怀疑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发现他的品格有了一个较好的变化。”

    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里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不读书的危害性和读书的好处:“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除了能够完善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外,求知、学习的过程也是聆听贤达教诲、与成功者做朋友、向成大事者学习成功之道的过程,能够提高个人成就大事的能力。

    其实,气质修养的完善和个人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个人能力的提高,一个人能够应付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对成就感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深,从而渴望获得更大的成功。于是,他会全面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包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并将其用于实践。而对于成功人士来讲,靠气质修养而形成的个人魅力是不能缺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他的个人气质和修养便会得到完善。随着自我气质修养的不断完善,他的思想会发生很大的改观,如社会认知、对前景的信心、对成功的理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眼前的成功会让他觉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会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不断成功。随着这个过程的反复和延续,他便得到了升华。学习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是不爱学习、甘于平庸者所体会不到的。

    当一个人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后,便会自觉地去学习,以达到不断地提高和升华。

    越是有成就的人越能体会到学识的重要,因为在每次成功之后,他都会渴望取得进一步的成功。美国哲学家、诗人桑塔亚如此断言:“即使最聪明的智者也要永远学习。”

    有人说,学习没用,反正现在也用不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停滞不前,以至于没有进步,所以没有遇到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如果欲成大事者有了这种心态,志向和理想只能是一句空话。

    退一步说,尽管有些东西虽然在目前用不上,但不能保证以后用不上。《国语》中记载,晋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三天后,文公说:“我觉得读书虽然一时用不上,知识倒是增长了。”臼季回答说:“既然知识多了,等到用得着的时候,不就比未学者要强吗?”臼季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因不愿意学习而找借口的话,到时候就会空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对于还未成功者来说,这是一种劝诫;对于已经有所成就者来说,这是一种自觉。如果未成功者能够把劝诫变成自觉,就能让成功来得更快捷些。

    8.学问比“证书”更重要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

    生存有两种方式:择业和创业。与择业相比,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择业这种生存方式。然而,择业虽然不像创业那么困难,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证书”便是一个限制。

    “证书”包括很多东西,如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毕业证、会计证,等等。当看到一个个招聘单位的“高门槛”后,一些急于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人便热衷于考各种证书。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证书的有效期并不长。一个人凭着证书找到一份令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后,并不能够代表他一直处在这个岗位上。但如果有了学问做铺垫,情形将大有不同。

    学问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工作技能、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与同事的沟通,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学问,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从而向更高的职位发展。固然,有些学问并不是刚工作就能掌握的,比如业务知识,毕竟有很多的工作性质与上学时所学的专业并不相关。但是,只要努力去学,用心去体会,这些东西就能很快被学会。

    如果离开了各种学问,证书的作用将会黯然失色。如果一味依赖证书或以证书为傲,早晚有一天会落魄到把所有证书烧掉也做不熟一顿饭的地步。

    一博士初至研究所工作,因学历最高而目中无人。

    一日,博士带着渔具去研究所后的池塘钓鱼。博士来到池塘边后发现,所里的正所长和副所长也在此垂钓。正所长和副所长不过是本科毕业,博士认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谈。

    时间飞快流逝,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只见正所长站起身来,踏着水面便走到了池塘对面。从厕所出来后,正所长又从水面上走了回来。

    博士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中暗奇:天下竟有如此奇人,莫非世上真有“蜻蜓点水”之武功?

    博士是搞研究的,他相信科学胜过相信自己的眼睛。

    突然,博士内急,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所内的厕所离此处甚远,对面的厕所需从水中过去。

    博士无意从所长那里取经,但生理上的紧迫感不容他再思索,他把心一横:本科生能做到的,我不相信我堂堂一个博士生不能做到!只听见砰的一声,博士如沉石般掉进池中。

    两位所长不知博士此举是何意,赶忙将他拉起问明缘由。

    博士问道:“为何你们能跨水入厕而我却不能?”

    两位所长相视而笑,他们告诉博士,池中本有两排木桩,因下雨水涨,木桩被淹没,而他们熟知木桩位置,故能轻而易举“飞”向池塘对面……

    这位博士便犯了自大的毛病,自以为博士毕业就无所不能,结果闹出了大笑话。如果他在工作中也这样,自然会走许多弯路。

    另外,没有证书也不用着急。毕竟,用人单位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硬指标虽然确定了,但软指标是活的。

    某一中美合资企业要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小田前去面试。与其他求职者不同的是,小田并不符合招聘要求,因为她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可是,这家公司的规模、福利待遇对小田充满了诱惑。她一直向往到大公司工作,也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

    到了该公司楼下,小田被高档、气派的写字楼深深地吸引住了。她给自己鼓了鼓劲,然后就走了进去。

    进入大厅后,公司的一名接待人员将小田和其他所有应聘者安排在会客厅等候。不一会儿,人事主管宣布:“请各位仔细察看本公司的招聘要求,如有不符合的,请大家自觉离开,以免耽误个人以及公司时间。”说完后便转身离去。小田反复地研究招聘启事,见自己各方面都符合,唯独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她知道,要想进合资企业工作,具备英语四级证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她开始后悔起来,后悔自己不该来这里碰运气。抬头观望时,她发现会客室里的人已经少了一半。一番思想斗争后,不愿轻易认输的小田想:虽然我没有证书,但我一直在坚持学英语,况且我的口语一直都不错;既然来了,就试试吧,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面试开始后,一个个应聘者先后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然后又先后垂头丧气地出来。当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小田顿时紧张起来。她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用发抖的双手将各种材料放到总经理的办公桌上。这位外籍总经理看完小田递过去的简历和各种证书后,用蹩脚的中文对她说:“你大概忘记带英语四级证书了。”小田满脸通红地说:“对不起总经理,我不是忘记带了,而是根本没有英语四级证书。”这位总经理用异样的眼光上下打量着小田,随后叫工作人员把小田请出去。“证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虽然没有四级证书,但是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很好的交流。总经理就凭我没有证书就否定我的能力,未免有些偏激。作为一名助理,注重的是口头表达,并非书面上的一些东西……”她用流畅的英语激动地说。

    外籍总经理听完小田的这段话后,先前严肃的表情已被笑容给融化了。他用中文对小田说:“你说得很对,证书并不能说明什么,虽然你没有四级证书,但你是我接待过的应聘者中最出色的一个,欢迎你加入我们公司。”

    由此可见,没有证书并不能成为找不到好工作的借口。既然没有证书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就应该认真面对这个现实,然后通过学习来弥补。当你的学问越来越深厚时,找到好工作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

    学问全面而厚重,证书单一而脆薄。没了证书不要妄自菲薄,而应发愤图强,以学问弥补残缺;有了证书不要沾沾自喜,而应勤学苦练,以学问增添素养。

    9.大豆不挤不出油,时间不挤会白溜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鲁迅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凡夫俗子。如果要创造一番事业,进入成功人士之列,就必须要有不一般的举动。普通人之虽然与伟人有着一样长的人生,但最终只能平凡地生活下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常常将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用在了毫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小事上。比如,本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增长知识,结果却不由自主地在瓜子和电视中将其消磨;本来可以利用排队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或做个简单的计划,却非要在焦急和无奈中步步前移;等等。

    对欲成大事者而言,时间是不容许浪费的,因为它太珍贵了。清朝人文嘉用《今日歌》和《明日歌》来劝导人们珍惜时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时?请君听我《明日歌》。

    欲成大事者不仅要养成惜时的习惯,而且要善于挤时间。

    延误时间是对时间的最大浪费,或许你会认为短短的一秒钟、一分钟乃至一个小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是,把这些“没有意义的时间”拼凑起来却能办成许多事。比如,莫扎特经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当理发师为他解开围裙时,他同时也想出了一首新的乐谱。

    挤时间的方法有很多,简要介绍如下几点:

    首先,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

    简单的生活是快乐的,充实不等于烦琐。热衷于生活琐事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为了杜绝来客的无谓干扰,曾有过贴诗谢客的佳话。居里夫人为了从事科学研究,也尽量把搞卫生的时间缩短。

    其次,利用好节假日。

    著名数学家科尔在3年内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解开了“2的62次方减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由此看来,这3年的星期天多么有意义啊!

    第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项工作。

    生活中,许多人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没有一个勤快利落的样子,这样时间很快会从你的手中流失,更不用谈把零碎时间拼凑起来了。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项工作,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而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则会产生很大的效益。

    第四,做事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看一部影片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然后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假使让我来编这个本子,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等。在心里打一个腹稿后,他会在电影开映时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同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啰唆的人都会考虑如何将此人的话译成外语。辛勤耕耘自有收获,最终,他熟练地掌握了十多门外语。

    第五,学会“一心二用”。

    许多人认为,通过看原版电影,既可学习外语,又是较好的娱乐方式。这就是“一心二用”的例子。“一心二用”即在开展某项松散活动的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不但得到了这项活动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另外一项活动的好处。

    许多视时间如生命的人,在吃饭时打开电视、摊开报纸,这样可以同时使用听电视的耳朵、看报纸的眼睛和吃饭的嘴、手,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还可以培养大脑灵活度。

    从今天起,对时间吝啬一些,把工作、生活、学习中那些零散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将会得到时间的慷慨回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