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道理不懂,注定一辈子打工-什么都不学也要学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教你耍“两面派”,说假话,说虚话,说套话,而是告诉你,说话时不仅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脾气秉性。说话看清对象,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无疑也会赢得一个好人缘。

    言简意赅,别人才会喜欢你

    戴尔·卡耐基夫人说过:“没有人故意让人讨厌。”同时她还强调:“往坏处想一想,你我很可能就是此类人,而自己浑然不知。”

    希腊的哲学家们大多讨厌滔滔不绝的人。泰勒斯说:“多言不表明有才智。”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斯多噶派的芝诺打断一个向他滔滔不绝的青年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

    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让人感觉无聊。马克·利里是维克森林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曾对297名人士进行了有关听取无聊对话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聊对话排行榜的前5位分别是:

    第1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话,即谈论的全是关于自己的话题;

    第2位:枯燥无味的对话,即谈论无聊的、重复的话题或相同的笑话等;

    第3位:冷冰冰的对话,即说话者没有激情和表情;

    第4位:冗长不堪的对话,即没有要点的长篇大论;

    第5位:被动的对话,即说话者不主动提出话题。

    换句话来说,这5点是说话无聊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开口之前,应该将谈话重点整理出来,把多余的“废话”都扔掉,开口就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让对方能准确地捕捉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主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激动地高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台。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能领会要领,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一次,他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的冗长乏味。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林语堂走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说完就退下讲台。

    此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了哄笑声,而刚才还在台上口若悬河演讲的几位“大师”此刻却是面红耳赤如坐针毡。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的演讲非常精辟,巧用比喻,委婉地批评了冗长的演讲习气,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口才好,并不是指他“巧舌如簧”,能在所有人面前侃侃而谈,而是说他说的每句话都能起到真正作用。不着重点的废话连篇,其实是跟口才没有一点关系的。

    话是讲给别人听的,没有听众就等于白讲。所以,我们在开口之前,应该将谈话重点整理出来,去掉多余的废话,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目的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西域有个小国派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使者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中国老皇帝高兴坏了。

    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也出了一道非常棘手的题目:“请问皇帝陛下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怎么办呢?泱泱天朝上国,不会连这件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无法可想的皇帝请来了护国大禅师,希望他能运用神通帮忙解决难题。

    不一会儿,禅师被请上金殿。禅师接过金人端详了一番,然后吩咐下人取三根稻草来。禅师把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禅师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正确答案的确如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乞丐、流浪汉。因此,要获得别人的喜欢或敬重,你最好在自己想表达什么想法之前,先听听他们会说什么。说话之前先倾听,不仅能避免乱说话,同时还是一种能够认可任何人的极具力量的方式。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此言一出,底下的人哄堂大笑。林克莱特忍住了笑,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看见没有?这就是“听的艺术”。善于倾听,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尊敬,一种重视;对自己来说,是一份力量的摄取,一份智慧的转移;对双方来说,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便是闭上嘴巴,如果你不闭上嘴巴,就无法张开耳朵,你也就会失去无数的机会。切记,千万不要太忙于说话,要学会“听话”。在你与人的交谈中,当你发现自己说话的时间超过了40%,那就必须当机立断:闭嘴!

    一天,丹尼尔请了自己的朋友——一对美国夫妇、一位德国记者、一位中国朋友和一位波兰女士在家共进晚餐。在人们互相介绍、寒暄之后,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对方的姓名和工作性质。

    当晚餐开始时,在餐桌上波兰女士又开始逐个询问客人们的情况:“对不起,你刚才说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座的人又一次重新介绍自己,她时不时地在别人还未讲完话时就插话:“噢!这让我想起了……”然后,不假思索、喋喋不休地道出一段毫不相干的故事。礼貌的客人们耐心地听她无穷无尽的乏味故事,善于平和局面的丹尼尔不时地找借口接过话题,以便使别人有讲话的机会。

    丹尼尔问美国朋友:“艾丽,听说你最近组织了一个慈善活动,为非洲儿童捐款。怎么样了?”“噢,可怜的非洲儿童,他们生活在不可想象的条件下……”波兰女士未等艾丽回答,又接上了话题。

    “请喝酒,”丹尼尔又礼貌地找借口截住了她可能会无休止进行下去的话题,“克里斯多夫,你太太在柏林怎么样?”丹尼尔问德国记者。“她快生产了。”德国记者回答。

    “噢,上帝呀,她一定要小心难产,当年我生宝宝的时候,发生了难产……”波兰女士又一次接过了话题。这一次,她飞快地讲着,再也没有留给丹尼尔可以插话的机会。客人们吃着美味的晚餐,听着血淋淋的难产故事。很快,美国夫妇和中国朋友找借口帮助清理餐桌,躲进了厨房不再出来,只留下可怜的德国记者在分享她难产的故事。

    事后,丹尼尔说:“我非常抱歉,今天晚上的谈话失去了控制。”美国夫妇说:“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女人。”从此,这个波兰女士再没有出现在丹尼尔的家庭晚会上。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这位波兰女士这样乐于表现自己的人。他们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以为这样,就能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殊不知,你自以为傲的事别人往往并不愿意听,自我吹嘘往往会适得其反。

    说是表达的基础,但过分的言说,却是嘴巴张开的陷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善于倾听,才是一件受益匪浅的事。听可以长见识,增智慧。听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和听是能量的转移,说的人释放能量,听的人不断接收能量,结果就是说的人不断老去,听的人不断成长。

    希腊船王奥萨斯是一个百万富翁,但同时又是一个花花公子,他征服了改变了世界歌剧历史的天才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又娶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这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他如何获得女人的喜爱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当她们说话时,我在听!”

    待人要平和,说话勿刻薄

    刻薄,提起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里立马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张脸谱:一脸不屑的神情,两眼斜视你,让你浑身起毛。过分之人还会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刻薄的人如同发臭的苹果,是因为里面烂了。浮躁、脆弱、狭隘、偏激,然后就刻薄。以下就是几个刻薄的典型:

    代对伐说:“挎把大洋刀出来吓唬谁呢?”伐对代反唇相讥:“裤腰带都丢了,还有脸出来混?”

    6对9说:“整天拿大顶你累不累啊?”9对6冷笑:“你整天大头朝下累不累啊?”

    5对2说:“你看你奴颜卑膝那个样儿。”2对5撇嘴反问:“你怎么就不说说你自己那腐败的大肚皮呢?”

    诸如此类尖锐刺耳的对话,在我们身边是耳熟能详。刻薄表面是攻击,实际是自卫。似乎是夸张你的“坏”,其实是适应不了你的“好”。因此,刻薄者挺可怜的,损人不利己,庸人自扰。

    还有一些人,尽管他们不会把别人的隐私抖出来,但经常把它当作筹码来压制他人。比如,有些人动不动就会威胁别人说:“你少跟我横,你还有把柄握在我手里呢!”那个可怜的人也的确有把柄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他只好忍气吞声,尽管他心里对此非常气愤。当这种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如同山洪一般爆发,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都不能当众揭别人的伤疤,更不可以用侮辱性的语言教训别人。

    一个樵夫救了一只小熊,因此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了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头上的伤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因为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肉体的伤害,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善于控制自己,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否则即使后悔莫及,也不能再有回旋的余地。到时候不仅当事人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你自己也要吞下亲手酿造的苦果。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明知别人的短处,却总是喜欢把话题往那上面引。要知道,这世间没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好的一面,尤其是从他人嘴里当众说出,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一样,没有人能够忍受。

    聚会中,来了一个朋友的朋友,某人讲起投资,他开口就说:“你落伍了,要再多进修。”众人面面相觑。某人讲起澳洲红酒好喝,他马上说:“这是品位问题。我喝红酒已经很多年了,澳洲红酒,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不久,又在另一公开场合遇到他。当时有一位年纪较长的知名女士在场,他一开口就说:“久闻你年轻时是个美女。”女士当然很不高兴。女士离开后,又听见他说:“她提供给媒体的照片,应该都是年轻时照的吧。岁月真不饶人,她应该早日回家含饴弄孙了。”他在说这些话之前或之后,都会加上一句:“我这人不说假话,有话就说很直接。”

    说话不带脏字,但使人人都觉得被羞辱了,他在话锋上似乎都占了上风,别人却会私下警惕自己:“此人不宜深交。”

    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以正义之士自居,看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要批评,完全不留情面。其实,说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而是说给别人听的。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国的中大夫夷射,有一晚参加齐王的酒宴,喝多了酒,带着醉意退出宴席,靠在庭院的门边喘气,看门的人看到这种情形说:“大夫,您今天喝得真痛快,如果您能留一些酒给卑职喝,那该有多好啊!”

    夷射听了生气地骂道:“你只是一个看门的贱人,凭什么来跟我要酒喝?”

    看门的人很惊恐地走开,等到夷射离开之后,趁着四下无人,故意倒一些水在门边,好像有人小便似的。

    第二天一早,齐王经过这里,很生气地责备:“到底是谁在这里小便?”

    看门的人说:“我知道昨天晚上夷射大人曾经站在这里,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人经过这里了。”

    齐王马上下令放逐夷射。

    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的方式有很多,越是温文尔雅的人,越是能得到内心的圆满和安宁。所以,待人平和一些吧,说话也别再刻薄了。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市里召开政府工作会议,新来的秘书小魏知道,这是结识各位领导的天赐良机,当然不可错过。于是小魏早早来到会场入口处等候各位领导。

    孙局是坐专车来的,小魏上前打开车门:“风光、风光,多让人羡慕啊!”

    王局则是坐出租车来的,小魏迎上去:“潇洒、潇洒,一招手就有车,不用麻烦司机,还来去自由。”

    刘局比较年轻,骑辆自行车就来了。小魏说:“廉政、廉政,都像您这样,老百姓还有啥抱怨的。”

    李局是走着过来的,小魏热情地打招呼:“健康、健康,现在好多富贵病都是缺少运动,坐车坐的!”

    在一边观看多时的周局见小魏巧舌如簧,便成心为难小魏:“我可是爬着来的,你怎么说呢?”小魏立即竖起大拇指:“哎呀,这么多局长里面,就您最稳当哟!”

    看完上述故事你也许会哑然一笑,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悟出逢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的奥妙所在。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说话是一个双向问题,不管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人之外,还有说话的对象。为此,说话人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做到知己知彼,看清对象后,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达到说话目的。

    有人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虚伪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说话方式来交流。因而,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呢?这就要看说话的对象是谁了。所说对象不同,方式就不一样。

    一、跟外行人谈话。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至于说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仅要看话语能否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要看别人能不能理解。如果你说的话别人听不懂,那么这样的谈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一天晚上,他睡觉被蝎子蛰了一下。于是他摇头晃脑地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虫所袭!”他一连说了几遍,妻子竟无动于衷。

    于是他提高嗓门喊到:“其身似琵琶,尾如铁锥。贤妻呀,快快看看是何物?痛煞我也!”见妻子仍没有反应,自己实在忍不住疼痛了,一气之下,冲着妻子吼道:“孩子他妈,快来看看,蝎子蛰我了!”

    这虽是一则笑话,却提醒我们:说话要分清对象,表达到位,跟外行人交流,就不能用内行的语言。

    二、跟陌生人谈话。

    在生活中,人类的沟通范围,不可能局限于已熟悉的人和环境之中。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陌生的人和事。那么,怎样和陌生人沟通呢?且看王熙凤的手段: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表演得淋漓尽致。

    与陌生人开口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如果这一步处理的好,可以使人结识很多朋友。倘若处理的不好,就会引起尴尬,失去结识朋友的机会。

    三、跟上司谈话。

    在和你的上司谈话时,态度一定要尊敬,还要落落大方,言词恳切,娓娓动听,既不显得谦卑,又不露阿谀奉承之态,领导听了不讨嫌,很舒服,有时还心旷神怡。

    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天,他以前的一位苦难朋友从乡下赶到京城去找他,他对朱元璋说:

    “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他说的话很好听,朱元璋心里当然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为大官。

    另外一个苦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一见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的说:

    “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我们两个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一起吃进嘴里了,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这样红草的叶子才一起下肚了……”

    他说这些话,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说话谁都会,但把话说得动听,通过说话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却未必是每个人的专长。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教你耍“两面派”,说假话,说虚话,说套话,而是告诉你,说话时不仅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脾气秉性。说话看清对象,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无疑也会赢得一个好人缘。

    赞美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别人的赞美,也曾赞美过别人。可以说,对于赞美之辞,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照单全收。即使赞美得有些过头,对方往往也会“来者不拒”。

    如果每天上班,你的同事这样对你说:

    你学过服装设计吧?怎么把衣服搭配得这么好呢!

    你今天气色真不错,是不是又摊上什么好事儿了?

    你的字写得真不赖,既有柳体的法度森严,又有颜体之血肉筋骨,没有数十年的功底,断无此所成!

    听了这些话,你是不是心情变得特别好,还会更加细致的发现同事亮眼的地方,给予赞美的回馈?

    每个人都有到私人商摊处买衣服的经历,在你试衣时,肯定会受到卖主的赞美:“天哪!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你穿起来非常合身、大方,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本来你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第二天,你得意洋洋地穿上这件新衣服打算出去显摆,可是穿了不到两个小时,某条缝线断了,裂开了一个洞。此时你才晓得,是商家的赞美使你上了当。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也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我接受了人家愉快的称赞之后,能够光凭着这份喜悦生活两个月。”的确,称赞、恭维之词是令人畅快无比的。

    古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祝子园,一个叫唐凌,他二人将到京城任官,临行前,到老师家中辞别。老师叮嘱他们道:“现在时局走正道是行不通的,你们去京城做官,对上应恭谨,这叫送高帽子,能如此,不仅不会得罪人,还容易把任何事情办好。”唐凌赞叹地说:“老师的话实在太好了,今天能像老师这样不喜欢高帽子的有几人呢?”老师听完后十分高兴。回程中,唐凌就对祝子园说:“你看!高帽子又送出去一顶了。”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当我们真诚地赞美别人时,对方也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对我们产生一种好感。所以,要想缓和增进双方的关系,不妨多使用一些赞美的话。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的马丁塔,想盗走英国的镇国之宝——英国国王的皇冠。然而,这群盗贼技艺不够高超,被守塔的卫队给擒住了。

    事后查明,这伙盗贼一共5个人,是集团作案,为首的是一个叫布雷特的家伙。此人能言善辩,机警诡诈。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听说有人去盗他的皇冠,非常震惊,亲自审问这个胆大妄为的狂妄之徒。

    盗贼头目布雷特被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

    “是的,陛下。”布雷特老实地回答。

    “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因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斯的人而得来的?”

    “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予他的那个高位,如果他轻而易举地就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的位置。”

    查理二世沉思了片刻,觉得布雷特不仅胆大包天,而且口齿还很伶俐。于是又厉声问道:“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啊,居然敢来偷我的王冠?”

    “陛下,我知道我的行为有点狂妄,不过我只是想借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兵。”

    “什么?可是你并非我的部下啊!”查理二世惊奇地问道。

    “陛下,我从来都不曾与您为敌过。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吗?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

    查理二世感到此人更像个无赖,就直接问道:“那你说吧,我该怎么处理你?”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应该被处死。但是,我们5个人死后,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为之落泪。而从陛下您的角度来看,多10个人的赞美,总比多10个人的眼泪要好得多,您说对吗陛下?”

    查理二世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接着又问:“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

    “陛下,我现在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有人在抓我。直到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让一些人以为我死掉了,才不再被人抓。这显然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

    查理二世听到布雷特强词夺理的辩解,居然大悦,不仅赦免了他,还赏给他一笔不小的赏金。

    由此可见,有时候懂得赞美对方,维护和提高对方的地位,可以让你跳出绝望的深渊。

    赞美如同一剂温柔的“毒药”,可以让上司、同事和下属在不知不觉中“中毒”,心甘情愿地去为你搭建攀爬职场最高峰的“人墙”。

    清洁工的工作在一个大公司来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也最被人看不起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在一家他服务公司的保险箱被盗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保住了财物。

    事后,大家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然而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边经过时,总会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能感动一个员工,并“以身相许”。这也正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

    从“生命能量”的观点来说,赞美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对别人赞美的时候,你已经获得更多的能量。你从嘴里吐出字字赞美的话,就如粒粒珍珠,挂在你胸前,让你周身散发着华丽的光芒。

    幽默可以化解尴尬与矛盾

    在英国,有人曾在妇女中间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理想中的男人应该具备什么?

    令人称奇的是,80%的妇女的答案,不是金钱、名誉、地位、相貌,而是幽默和智慧。可见幽默的作用是多么举足轻重。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个性、兴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幽默是语言的衣裳,有了它,不管什么话都会变得光彩照人、鲜艳夺目;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铁,有了它,就可以把所有的不愉快吸引起来,让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欢乐的笑容。

    苏格兰小说家罗伯特·斯蒂文森曾经说过:“一般掌握幽默力量的人,都有一种超群拔众的人格,能自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独自应付任何困苦的窘境。”在生活中,尴尬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令人尴尬的事,办出使自己尴尬的事,一不小心就会出“洋相”。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不妨略施幽默来进行自我调节,以尽快解除困窘。

    有一个小职员,一次在上班时间出去买西瓜。当他提着两个黑袋子回公司时,恰好被经理看见了。经理便问他提着什么东西。小职员见到经理,本来就很紧张,又被询问,一下子慌了手脚,忙说:“报告西瓜,我手上提着两个经理。”经理听后,并没有发火,而是调侃道:“你真有力气,我这么重你都提得动。”

    懂得自我调侃的人,必然都是很有智慧、很有修养、很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居高位的人,有时候对部下无意的冒犯,能用自我调侃化解,也是一种慈悲。

    一天,一个领导请客,赴宴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席间,一个服务员给这个领导倒酒,谁知一不小心,把整杯酒都泼倒在这个领导光秃秃的头上。一时整个包厢的气氛都变得非常紧张,那个服务员更是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不料这位领导却爽朗地对服务员说道:“你以为这种方法能治好我的脱发吗?要是有效的话,我恐怕早就这么做了。”

    幽默的巨大力量,是在于它能够通过创造一种快乐而友好的气氛来减轻你的烦恼。僵硬直白的表达往往是别人不愿意听的,而微笑和幽默却能起到超出预期的作用。幽默可以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它不仅会把快乐停留在你的身边,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别人感到高兴。幽默感的确可以提高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程度。

    当然,幽默的巨大力量不仅于此,它还可以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生活中常常不乏令人碰得头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来点幽默,这些矛盾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

    小王和小李都是刚进公司的小青年,小王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小李则比较沉稳,具有幽默感。一次,两人工作中发生了摩擦,小王怒气冲冲地将小李拉到外面的走廊里,要找个时间选个地方跟小李决斗。

    小李说:“单挑我可不怕你。不过,时间、地点及武器由我决定。”

    小王同意了。

    小李说:“时间就是现在,地点就在走廊里,武器用空气。”

    小王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他要做的只有挠小李的胳肢窝了。

    幽默就是如此神奇,它能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幽默不但能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使别人愿意和你接近,愿意和你共处,它还是你工作的润滑剂,促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爱默生说:“如果你想统治这个世界,就必须使这个世界有趣。”事实确实如此,在纷纷扰扰的职场中,什么样五花八门的问题都可能遇到,而对付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变得有趣起来,在笑声中解决问题。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天生没有幽默感呢?那么从今天开始就有意培养吧。再呆板的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逐渐变得幽默起来。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竞选总统时,别人给他提出了意见。于是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使自己幽默起来:每天背一篇幽默故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