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与课堂管理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另一方面又关系到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体育教学目标已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于一体的三维体育发展观。体育教学目标也从过去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三基”等发展到现在的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作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它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是影响教学全局的根本问题。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承和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这些正是它种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科学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之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一)科学地设定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做到科学、合理。具体来说,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在规定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学科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直接或间接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强加某一达成目标。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附庸的、牵强的,而是份内的、自然的,如果硬要贴标签式的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那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2.客观针对性

    任课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教班集体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共性心理与个性心理,有差异性和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切不可套用相同的模式。

    3.濡染整合性

    通过“学科渗透”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应是径直的、外露的、赤裸裸的,而应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易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技能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目标的设定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

    (二)积极做好体育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时,要讲究渗透原则,即适时、适度、有机渗透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2.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体育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运动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运动能力。

    3.采用正确的组织形式

    由于体育教学需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所以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在组织形式上,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二、体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这种渗透事实上是学科渗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

    要实现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良好的学习与锻炼状态,能经常体验良性情绪、情感,享受体育美与精神美,有助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选择恰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李皮特提出了三类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他和怀特在其著名的试验中,让成人分别扮演成民主、专制、放任三种不同作风的领导者去指导11岁的儿童进行活动。结果发现,具有民主作风的领导者与儿童和睦相处,儿童的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活动兴趣;具有专制作风的领导者对儿童要求苛刻、专横时,儿童的表现不是冷淡就是怀有敌意。以后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当教师的行动更民主时,课堂心理气氛就更加活跃,其教学效果会表现得更好。因而,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方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吸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二)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如果说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是策略性的话,那么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则是操作性的。这种操作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鼓励与批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问题。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Emmer)等人对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明显的影响。此外,无数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ler)曾指出:“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和支持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同时,要大力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太大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与锻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