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念处与八正道。狭义的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它并不完全是修定,而是用四种智慧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四颠倒是指世间不正确的四种知见,即“常、乐、我、净”,认为“我”是恒常的、欢乐的、洁净的。所以,人们常把“四念处”定义为:第一,以身念处,观身不净。第二,以受念处,观受是苦。第三,以心念处,观心无常。第四,以法念处,观法无我。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观察,以达到破除我们所执著的净、乐、常、我四种颠倒。破除四种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惧,就能够达到心无挂碍的“空”的状态。
实际上,这样的定义还是把“四念处”狭隘化了。仅仅观照到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还不够,因此我们要求“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跳出我们自己的小世界,来到别人的世界看一看。就像光穿过每个人的眼睛。
我们不全是对的。
身念处/以彼正念,观身如身
观身时,你观照的对象就是你的身,净与不净,都应当去辩证的观想。这就是“身念处”。
我们可以观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观想我们的皮肤,可以观想我们的血液,甚至是我们进食以后身体的消化过程,走路时身体的情态,与他人交流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等等。今天热了或是冷了,甚至是你在洗碗时清澈的水流淌过你的指尖的微妙感受,都需要你应用“身念处”,观身如身。
有时我洗澡的时候就观想,身体现在是完好的,但是等到老了以后,皮肤慢慢皱起来,失去弹性。如果死了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腐烂、发臭,被虫子吞噬,最后变成一堆白骨,而后白骨又被风化,回归到宇宙之中。
我们时常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时间还很长久,但是有多少时间真正是属于你的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每一个坟墓中躺着的,都曾经年轻过,他们也曾经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也曾经不相信死亡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就是生命的真相。生住异灭,这真相真的公正得无丝毫偏差,并且从来不曾停息。
既然这是我们所无法逃避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能够做点什么事情呢?有很多人经常在我面前抱怨,我就对他们说,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人,都是你自己把他们吸引过来的,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宿世因缘。如果你不能去面对,那么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如果你能够把这种抵触的情绪转换为接受时,很多的问题都自然会得到解决。
为什么你的内心总有那么多的抵触和不平衡,为什么总是对很多事情感到兴致索然呢?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知自己。我以前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对事情的抵触心生起的时候,就会如坐针毡,时间似乎被无限拉长了。
所以,问题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快乐与否,完全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因此,“四念处”中第一就是要感觉你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从外到里进行观照,观察它的功能,观察它的运行。当能够观照自己的身体时,你就开始能够认识你自己了,然后在这种觉知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
所以我们要学会赞美自己的身体,让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地活着,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向着我们所你想的方向去运行。
受念处/以无量智,观受如受
第二是“受念处”。受包括了三个方面:乐受、苦受、舍受。在观察完自己的身体之后,第二步,我们就要开始观察自己的感受。就是观察我苦时、乐时、喜时、悲时、凝神静虑时,分别会有怎样的境界。
佛陀说,世上一切都是苦的。但是我们常常不能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认为自己年轻健壮,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困了有床睡,冷了有衣穿,一点儿也不痛苦。而实际上,你饿了、渴了、冷了就是痛苦,只是当这样的痛苦得到暂时的解决以后,你会淡忘。然而生命总是在不断循环,我们健康,而后病了;我们饱足,而后饿了;我们添衣,而后热了。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产生需求,而后满足需求,在痛苦与暂时的不痛苦之间徘徊游移,直到最后,死亡来临。
其实,这个世界是苦乐无常的,快乐是暂时的,我们的满足只是相对的,新的痛苦总会湮没我们。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有80%的事情,都没有办法选择。有好多事情,似乎是在大环境的推动之中进行的,有些路非走不可。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那怎么办?那就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
我经常说,只要你活着,就不要想你的身体会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这都是不可能的。空调吹多了就会感冒,太阳晒多了就会中暑,东西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等等。只要你活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结婚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可能会离婚;朋友可能会背叛你,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花儿凋零是因为它曾经开放,死亡是因为曾经活着。你如果不能客观地对待这些,而是抱着理想不放,最后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
我们只有明白了无常的规律,才能够智慧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谁造成的呢?那些苦痛、挣扎真的是由客观事物、外在对象所造成的吗?它们只是引起感受的因,而真正感受如何,无疑还是由我们自心决定的。
前几天一个人告诉我,他最近什么事情都不顺遂:孩子开车跟别人撞了;公司被美国的客户骗走了300多万;征来的一块地被政府收回了,因为他闲置了好几年都没动过;最近身体也不好。他认为所有的坏事都在这一阶段爆发了。我说:“你如果让这种抵触和抱怨在内心延续,那就还会有更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
情绪不好,就会带着这种情绪去面对他人,对方接收了这种情绪,又会反射到我们身上。这种恶性循环的源头是谁?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用良好的、积极的心态终止这种恶性循环,那么当新的一天开始时,你就会发现原本的晦气已经减弱,并慢慢消失。所以,你只要活着,就不要去希望什么东西都会按照你所期待的路去发展,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存在的原理去运作它。就好像我希望家庭和睦,那就用更多的精力来经营家庭,孝顺长辈,呵护伴侣。
爱情就是深深的理解与无尽的包容。你想想,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是从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都有不同的习惯与性格,必然会因差异而导致矛盾,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就会产生种种不和谐,最后最痛苦的还是你自己。
其实不止是爱情,实际上,日常交往、团队建设都需要理解和包容。若不能理解对方,就会与对方产生矛盾与抵触;若不能尊重对方,你就会变得非常狭小和苛刻。
我们与别人交往,总是要求别人付出,你说这个世界上有此道理吗?可能刚开始他会迁就你、让着你,可是为什么要要求他一辈子这样呢?所以我们不要以追求完美的心去要求对方,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
我在寺院的管理中,从不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听我的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他既不是机器,也不是奴隶,如果你要求他什么都要遵照你的想法,那么你最终会把自己累死。
所以我经常跟很多父母讲,教育孩子不能灌输,不能填鸭,而是要点燃他内在的学习兴趣之火。这首先要求他是一堆柴火,而不是一堆石头。那么你们今天来这里是不是一堆柴火?如果是,我一句话可能就把你点燃;反之,千言万语也没有任何效果。
学习就是这样,要让自己的心敞开,变成柴火的模式,随时随地都能够燃烧。这个世界是深渊奇黑还是光明无量,都要需要依靠你自己的心去转换和了悟。就好像诗人所说:“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内心喜乐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想到逆境后的曙光。
所以世界上的喜、乐、苦、舍都是交替存在的,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无常的世界。就好像一个人被吊起来,吊着的时候,他觉得好痛,于是说,还是打我吧;而被打的时候,又觉得还是吊起来好。那么究竟是吊起来好,还是被打好呢?其实都是痛苦的,但这就是生活啊。
生活的本质怎么样,对你而言重要吗?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面对。很多女孩子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就想找个有钱人嫁了。实际上,这是很错误的一种做法。他如果今天因为你漂亮而娶了你,那么它日看到更漂亮的女人,可能就会抛弃你去找那个人。这个时候痛苦的不还是你自己吗?所以不管你长得是否漂亮,都要学会自食其力,学会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
人生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思考。我们第一要学会读书,第二要不断地从身边的人身上去学习,第三要懂得扬长避短,最后要学会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从自己所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这时你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的格局才会有质的变化。否则,我们就将沦为自己感官的奴隶,沉醉在在声色犬马之中无法自拔。有的人会嗜酒,有的人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去舞厅,这都是因为你人生的格局还没有打开,你就被自己的感官所奴役。
观受如受,你首先需要客观地了解你的感受和认知;随后,就要用正面的力量来置换它。这世间很多事情,无不是依靠自己的觉知去观照与转换的。当你遇到逆境,如果你内心的能量是饱满的、丰足的,就能够面对它;相反,忧郁的人即使在顺境中也会毫无感觉。
以上的讲述告诉我们,对身体和感受的观照是禅修中最为基本的东西,我们只有认清了它们,才算是开始认清一个无分别的、真正的自我。
心念处/澄怀善觉,观心如心
大家来禅修,应当要明白,禅是修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看出来的。所以大家在听课时不要有拘束,不要规定自己一定要记录些什么,那些对你真正受用的东西,不必记录自然会印刻在你的脑海之中的。我们所说的“觉知”,就是用心去顿觉,而不需要用六根来强行地记忆,一切法皆会在长久地积累、反复地思索以后,在一如无法的空境之中自然萌发。那个时候,你就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回归正题,心念处所说的“观心如心”,就是要让自己如实地去觉察自己心识的运动、变化,客观地去承认它,然后坦然地面对它。很多情况下,我们使劲地要让自己专注,可就是难以专注,往往在纷飞的想象之中丢失了专注的种子。
那么如何从内心之中去体察自己呢?禅修就要求我们要走过以下三步:“去恶-修专注-觉知”。去恶就是首先捐弃一些不好的念头,及限制我们发展的负面情绪。之所以要捐弃它们,是因为这些“短板”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处处碰壁。如果我们不能去捐弃它们,那么很多事情就很难达成。如果我们希望诸事顺遂,就要从自己的思想、性格上去修正。当我们业绩上不去时,有的人会选择抱怨,团队不好、市场不景气、老板分配不公等。为什么就不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呢?
我们的心念常常就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中:任凭妄想纷飞,负面的与正面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如果负面的情绪超过了正面的情绪,人就会失败;反之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我们就要学会去培养和营造更多正面的情绪。一个人要成功,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些常人所不具有的特点,或者是韧性,或者是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或者是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
有一个居士前段时间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我就问她,你平时的性格、生活起居习惯怎么样?她告诉我她脾气非常暴躁,白天在工作中积累了很多负面的情绪,晚上回到家如果先生哪里做得不对,就会爆发。平时每天都要接送孩子,还要上班,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这些负面的东西积累下来,激活了她身上的癌细胞。现代人得了绝症时,总是抱怨空气不好、水不好,那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得病,你却得病了呢?就是因为你身上的环境刚好和外界那些不好的环境处于同一个频道。
因此我们就应该学会去调节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转换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因为决定我们身体的内因就是自己的心念,这个心能决定很多东西。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能够影响和感动别人,就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博大和积极的心。我们千万不要随意糟蹋自己。你要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打扮、你的言谈、你的行为,你做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等,都是对自己这个品牌的一次宣传和定位,如果别人要和你打交道,就会看准你的牌子,你的标签。
如果今天让你扫地都扫得一塌糊涂,那么下一次有更重要的事情我绝对不敢委任你。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仪表,总是邋里邋遢,那我让你去管理一个办公室,你八成会管得一片狼藉。如果一个人讲话都没有条理,他所办的事情,也会不成样子。
我们都知道品牌有着象征意义,穿上它,能够得到认同感,这就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征。那么,当你走出来的时候,你给别人的感觉是什么呢?
心念无常,此念生起,彼念消失;再起一念,前念又不复存在了,因此才说“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就像山间的瀑布,看起来完整一片,但实际上,前一滴水还没有落入深潭,第二滴又落出了,它们并不相关,不断地处在变化之中。又比如我们看到头上的灯,它似乎一直都亮着,但实际上,却是在快速地闪烁着的。再比如电影中的奔马,它似乎是在奔跑,事实却是一帧一帧把静的图像假现成运动的。心理时间看上去是绵延的,而实际上却处在无数个变化当中,这就是心念无常的原因。
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进而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起什么样的念头,生活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起心动念,怎样对待别人,怎样行事做人,你的未来就会向着你所想的、所做的方向发展。
不管你现在的工作是否如意,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怎样理解生活。如果你没有高远的目标、没有计划,人生就会慢慢地陷落。我们要求人生要有规划,要动好的念头。所以我们说“观心如心”。
法念处/因缘无常,观法如法
最后来讲“观法如法”。法是什么?法是原理,是事物存在的必然性规律。法让我们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万法没有永恒、固定不变的,都在迁流变化之中的。
身体健康,就是因为具备了健康的条件;事情成就,就是因为有成就的因缘和条件。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因为众缘和合而产生的。
任何人的存在其实都要依托于许许多多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国家,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众生。当我们不能感恩时,我们就是孤立的。我们如果要活得健康,甚至还要去感恩外面的花草、蝴蝶。蝴蝶帮助花朵传播花粉,鸟儿帮助衔取种子,我们对于这些,都要感恩。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成为这世界的生灵是必然的、是唯一的,这种观念多么狭隘。我们从来都是依仗着万物的不息而暂时存在着,我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记得感谢身边每一个有缘的人,包括父母、朋友、同事、小贩等等。他们每做一件事情,即使不是直接地对我们有好处,也会带来间接的裨益。当你学会感恩一切,你的心就会有爱,就会柔软,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阳光的,每个人都在服务你,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是在服务别人。反之,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欠你的,那你的心态就会很不平,你活着就会很难受,久而久之,心态就会很畸形。
现在健康,不可能永远健康;现在幸福,不可能永远幸福。这就是“无常”的道理。所以有缘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珍惜;没有缘分的时候,也不要痛苦、憎恨。就像徐志摩所说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达观,就是禅的境界。
我们总是看到明星风光无限的一面,总是看到企业家指点江山的意气,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艰辛。所以,如果你能够了悟“法”,就能够看透一切,就能够洒脱地活着。人生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怎样看待问题。如果能够明白世间的“法”,也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特性,你就会知道一切都只是“人走人道,鬼走鬼道”而已。
静下来,好好地观照自己,面对自己,反思自己,好好想一想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好好地规划一下我的人生要做什么。只有发正念,行正道,才能做一个正直的智者。
讲于香海禅寺第三十五期《感恩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