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这里想必带着一些期望:来这里禅修,师父能不能将幸福人生的药方开示给我们,能不能帮我们安住躁郁、浮沉的内心。这种渴望幸福,追求光明、圆满的需求总是正当的、合理的。
我们在这个世间工作、旅居,往往被现实的条条框框所羁绊,始终在表象的、功利的世界中挣扎,而另一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唯美丰盈、流光溢彩的世界,几乎无法在你的面前显现出来。所以,当我问你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活得不容易吗?你们都会齐声告诉我说:“不容易。”
那么让我们接着追问:为什么不容易呢?
(学员:压力太大了,烦恼太多了。)
那么压力从何而来?是谁给你们添加上这些束缚、苦恼、挂碍的呢?
(学员:社会、家庭、自己,无不给我们带来压力。)
看起来好像真的是这样:在单位里工作,老板、主管会不断敦促你;回到家老婆会不断地唠叨;有了孩子,孩子就要驱役你;自己的健康也和你闹别扭。这样看起来你似乎一刻也不得安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正像《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吟唱的《好了歌》所说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所能见者,无非功名、金银、娇妻、儿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些东西纷纷扰扰,使古今千万痴人,都终其一生而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有人就说:“好了歌醒世最为晓畅,惜恒河沙中,绝少领悟人。”
尽管不少人也能够隐约知道,一切在尘世中拥有的东西最终都是要幻灭的,但是身处尘世,你可能根本就无暇深思这些至理,就被社会、被自己驱役着。当你像别人一样追求名闻利养的时候,你忙得连得意、伤悲都来不及,怎么还会有空去想“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呢?
我们想要在这尘世中追求幸福,就要面对这些挂碍,以及由挂碍产生的惊怖。所以怎样入世而又使自己看透世界表象,进而凌越于尘世之外,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佛陀告诉我们说,人生就是浸泡在苦海之中的。那么三界火宅,众苦煎迫,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幸福,或者究竟言之,到底有没有幸福这样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呢?
爱/衽席群生的幸福之源
有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餐的时候,门外来了四个老人:分别叫健康、长寿、财富、爱。这四样东西都是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同时得到的,所以主人就想邀请四个老人同时到家里来做客。但是老人们都有点孤僻,他们都不太愿意和其他三个一起进来。这时,家里的老人就说我要长寿,男主人说我要财富,女主人说我要健康,孩子说我要爱。大家争执不下。因为父母长辈都宠爱孩子,于是让“爱”走了进来。奇妙的是,当“爱”走进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财富、健康、长寿的手上都有一根光影一样的绳索,其他三位也都一起跟着进来了。
这个寓言意思非常明确,告诉我们,当我们心中有爱的时候,你所期待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为什么故事中的“爱”,有这样巨大的力量,能够带来幸福的其他要素呢?
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幸福?家庭关系何以不和谐?事业何以举步维艰?市场何以强攻不下?客户何以不认可我们?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爱”。
当我们心中没有爱的时候,自然会被名缰利锁所羁绊,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追求利益的人看来,自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你就为自己画下了人生的囹圄,限制了事业的格局。
我在《圣经》里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我认为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真理,因为真理之中必包含善因。“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时时处处都谦让别人,以宽容来对待别人,不计较自己的利益,这样没有止息的奉献才是人生的大乘境界,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法门实际是相似的。
说个题外话,僧人看《圣经》,算不算离经叛道?其实佛教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佛教的“圆融”,善于兼容并包。好的就要学习,不好的就要扬弃,这才是修行人应该抱有的态度。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愿意开始相信“爱”的力量,那么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游戏。
你随意从身边找一位同修,握着对方的手,看着他两分钟,凝神、想象,在这两分钟内静观他身上所有的特质,观想你把对自己的爱同时全部投射在他的身上。然后含情脉脉地跟他说:“我爱你。”要严肃,要发自内心,真正展现出你内在的爱,不要冷漠,不要拘束。用心地看着对方,在凝视的过程中要用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心来体悟。当你心中坦荡,能够毫无私情地看着对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眼睛都很美,如水一样地清澈、澄明。好,最后说“我爱你”,就是这样。大家做得很好,给自己一点掌声好吗?
这个游戏我也曾经参加过,老师叫我们相互拉着手,盯着对方的眼睛看10分钟。以前我们很少这么认真地去注意别人的眼神。如果你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能够一直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便永远也不会忘记跟他的谈话,对方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真诚。真的,否则你跟他的交流将很快在他的记忆当中消失。
心中有爱,甜美、从容、安详、自在的状态自然会显现在你的面相上,展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你内心丰足、欢喜,因此你看到的每一个人也都会是最亲切、最和蔼、最友善的,这就是内心映像的投射。
我们付出多少,才有可能得到多少。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员工不愿意跟你合作,家里人总是给你制造麻烦,你的客户留不住的时候,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自己。在付出的时候,我们不要对别人有所要求,最好是把所有得到的东西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恩赐,这样,心态才会平和和喜乐。
宽容/打开心量,一切无碍
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打开心量。
而大多数人心的格局太小了,太注重人我、有无、多少、贫富的分别。目之所及,只停留在眼前,仅仅关注眼前与你有关的事物。并且往往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与我们有功利联系的事物。眼前鲜花万朵,对于一个只在乎功利的人而言,是视而不见的;即便看见了眼前的鲜花,他所想到的也不过是能够贩卖多少钱而已,这样的心量,想想真是大煞风景啊。
我们的心所站的高度太低,自然,所能够看到的东西也就十分有限了。
《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意思是说,在很远的北方,有一只大鸟,它的名字叫“鹏”。鹏有多大呢?我们大概很难想象,它的背像泰山那么大,翅膀像遮天之云一样。它顺风扶摇而上,背负青天,可以飞到很远很远的南方。有一只小雀叫“斥鷃”。它对于鹏的行为表示费解。斥鷃那么小,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在蓬蒿之间穿行,也就算是飞到了头,而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它就问鹏:“老兄,你花那么大工夫,飞那么远,何苦呢?”庄子评论这个故事,说这是“小大之辨”,也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小的动物自然没有办法理解大动物的作为,同样的,鹏也无法理解斥鷃的想法。那么,比及我们的生活中,自然也有这样的“小大之辨”,自然也有境界高低的问题了。好比你在平地上所能够看到的东西和你坐上飞机能够见到的,自然要差得很远!
前阵子有个女孩子给我打电话,她刚毕业就失恋了,觉得人生一点希望也没有,什么事都不想做。我说,你想一想,假如你以后和那个男孩子结婚了,甚至有了孩子,那个时候才发现感情有问题,那个时候你要承受的痛苦,比你今天失恋的痛苦,恐怕要大得多吧。
我们碰到问题之所以会那么纠结,就是因为我们的格局、心量太小,看待问题局限在某一个程度上还没有打开。
你们仔细想想看,一个你信任的人离开你相对于企业破产来讲算得了什么呢?企业破产跟你今天开着车在马路上出了车祸,那又算得了什么?正是因为我们的痛苦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很容易被看似严酷,而实则幸运的现实所左右。你应该可以发现,其实人生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我们的心量,是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太小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心量就只有这杯水那么小,那一粒小石子扔进去都会激起千层浪,但如果你的心量像大海一样开阔,哪怕是再大的东西扔到里面去,恐怕也不会有多大的动静。
作为一个企业掌舵者,如果总是以是非执着去看待问题,是不可取的。因为这里充满了“我”的执着,“我”的想法,充满了个人的偏执。当我们这样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被偏狭所干扰。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掌舵者应该要超越善恶、邪正、是非的格局。你本身既非善也非恶,既非邪也非正,既非有也非空,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善恶、正邪、是非的判断者和裁决者。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什么样的人都能为你所用,什么样的人在你那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得到包容和接纳。那你的团队还愁没有人才吗?
如果你总是有分别的观念在心中作祟,就会发现自己苦恼极了。这个人有一点缺点,那个人能力很强,但不服从你的领导,另外一个人做事情很精进,但就是生活上臭毛病一大堆。你可能总是在期许有这样一个人:一切的真、善、美,一切正向的东西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不可能有。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有死者”,因为人终究是要灭亡的,是有局限的个体,他不是神,既不能永恒,也不可能完美无缺。
敌人、冤家、债主,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因为我们的缺点自己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不断给你造成挫折的人,才可以使你身上所有的缺点暴露无疑。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所在。这样的人对强者来讲是最好的老师,对弱者来讲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就看你自己如何面对。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就会战胜自己,如果你没有那个自信,他就会让你毁灭。
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既然谈到了“自信”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这个问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有个小男孩寻找一份工作。但是每个应聘的地方都排着很长的队。有天他六点就到某公司招聘处。但尽管他去得那么早,那里还是已经排了20多米长。他灵机一动,就写了一张纸条,交给负责招聘的小姐。她看到纸条之后微微一笑。最后这个男孩子被录用了,而且只录用了他一个人。原来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排在第四十二位,在你没有见到我之前,千万不要决定录用任何人。正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终于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们的心量总是不够开阔。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当你的内心是一堆柴火,一点就会燃烧起来;当你的内心当中是一潭净水,火自然就烧不起来了。这个世间客观的苦恼本来就有那么多: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如果你还不赶紧把自己的心修成水,那如何还能求得清净,求得幸福呢?
你如果是一个亿万富翁,我骂你是穷光蛋,你会有感觉吗?不会。但你如果真的是个穷光蛋,衣衫褴褛,如果有个人骂你是穷光蛋,你就会发怒,会跳起来。但是生气与否真的就在于你实际拥有财富的多寡吗?如果是这样,在古代,孔子、老子、济公和尚,不都应该要自卑了?所以,真正使你的内心感到丰足的还是自信。
孔子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浆”,而不改其志,这才是内心丰足的表现啊。
从前人们总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胸中有了知识,即使没有锦衣华服,也自然会有不凡的气度。很可惜,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理解了。说起诸葛亮的时候,人们总是以蜀相的身份衡量他,说他相当于总理之类的,但却不知道他一生勤俭,始终以“南阳野人”自居,始终怀念自己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美好时光。
现在很多人一味追求名利,以为有了名利自信自然就来了,这是不可能的。名利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无异于自戕。秦相李斯一度把名位看得非常重,为了获得名位,甚至不惜挥戈他向,杀戮同门;但是当他真的坐上了秦相的位置,犯事将要被腰斩的时候,他才追问自己的内心,发出了:“牵犬东门,复可得乎!”的感叹。难道一定要落到这种连生命都不保的时候才去回想自己白衣卿相时的单纯吗?还不如适时修炼自己的内心,使它尽快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曾经收到一张名片,是个香港人的,名片印一页还不够,再加一页,前面一大排,后面一大排,其实实质性的头衔就那么两到三个。我就想,我如果要把所有的头衔全部算上,也可以印两页,可是这有生命意义吗?你没学问就是没学问,不懂就是不懂,为什么一定要去装呢?当我们内心没有足够的内涵时,于是总是希望用外在的东西来衬托自己。
所以人生当中要想得到幸福,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你的思想,打开你的格局,让自己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千万不要再执着于这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了。
愿力/昭朗万有的福泽之源
我曾经在禅修课上讲到一个主题:有大愿者必有大福报。这是我自己的感悟。
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得到大福报,那就要发大愿。简而言之,如果你想要所有的人都尊重你,你就要不断地去为他们付出。只有这样,所有的付出最终才会回馈到你身上。
我们能不能把企业做好,要看你利益的人群有多少。你如果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你的市场就会不断扩大;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需求,你的市场就会不断萎缩。也就是说,你利益的群体有多大,市场的空间就有多宽。如果你把自己的员工都当作孩子一样去呵护,把你的客户都当成是自己兄弟姐妹一样去善待他,你说这样他们还会流失吗?员工会不安心在你这里做事情吗?客户会跑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吗?
所以要想打开你的市场,让你的基业常青,让自己得到更多的财富,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学会付出。佛教里面把付出叫“布施”,不是只有钱可以布施,也不是只有物可以布施。就算我们穷得一无所有,也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布施:饱含深情的眼神,甜美的笑容,从容自在的举动,甚至别人需要座位的时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对方,这都是布施。当你时时刻刻想着把你的一切尽自己的能力布施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受益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在这个世间,一切的快乐都取决于你的付出,而一切痛苦就是来源于你的索取。索取不得就会懊恼,索取成功了也会患得患失。不要认为我有十块钱布施其中一块钱就够了,你越能敞开心量布施,你的回报就会越多。
所以格局决定人生。未来怎么展现就看你今天怎么努力;你在未来想得到什么果,就看你今天种什么因;你在未来想得到什么样的成就,就看你今天如何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最为重要的,它是你一切行为的源头,只有念头正了,行为才有可能是成功的;要是连念头都是歪的,那么你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所以我们要学会打开心量,明白种善因得善果,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切的行动都要从此刻开始去改变。
“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一切世间,男女老少,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世因果之报。以何所做故?先须孝敬父母,敬信三宝,次要戒杀放生,念佛布施,能种后世福田。”(《三世因果经》)
经中用因果的道理劝说众生,一切美丑、善恶之报皆因自身而来。在不尽的轮回之中,今生妄为,便会导致来世蒙难。有的人可能不相信轮回之说,那么我们看一看,你今天对别人不善,是不是明天会招来报复呢?你今天为朋友付出,是不是就会收获友情呢?
我们说,报有福报、延报、后世报等等,即使你不相信后世报,那么也总要考虑到现世报吧?今日种下的福田,即使你不期望它有所收获,他日还是会偶然报偿于你,这种惊喜,是不是很美妙呢?
缘起/以德性打造基业
佛教讲“缘起性空”,这样的思想跟我们的幸福人生有关系吗?关系很大。它教我们正确地理解事物,获得正信,走上正道,收获幸福。
我们经常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看到别人出家,我们会说他“遁入空门”。那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呢?这就讲到了一切存在(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就好像种子要发芽必须有水、空气、土壤、阳光等因缘,缺一不可。而世间万有最终也会因为因缘离散而消亡,这就是主宰万物的根本“空”性。
既然一个事物的存在必须要由众多因缘组合而成,那么同样的,我们要想把生意做好,首先要有资金,第二要有员工,第三要有客户,第四要有地点,第五要有设备,第六要有技术等等,有了这些因缘条件,你的企业才可以开起来。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的、独存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不能只靠自己,一定要团结大家的力量才能共同把它完成。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认为别人都不行,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就违背了因缘和合的规律。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因缘和合的道理,那么理应进一步追问因缘应当如何去寻求?这也涉及现在企业中经常提到的一个主题,叫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你搭建因缘的平台,帮助你事半功倍地完成自己的愿景。在企业中,文化实际上就是这个老板的人格魅力和行事作风。你有什么样的作风和魅力,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团队。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状态,就能吸引什么样频率的人。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心量、人格、道德和思想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不能修正自己,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
品牌做得越大,就等于一艘船的自重越大,而你的修为就是船所行水域的深度。如果没有厚德载物,那么船就会搁浅。只有当你把自己修行到像海洋那样能够包容万物的时候,才有可能使企业这艘船行驶得更加平稳。
有些人很有钱,在你面前呼风唤雨,但是你对他却没有什么好感。这样的人,即使现在很兴盛,但是他的福德不一定能够使他的事业和财富维持多久,就是因为他的德行还不具足,所以他的表现只会引起厌恶。
很多人都梦想中六合彩,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一夜暴富而引来杀身之祸?我们常说飞来横祸,实际上也可以说飞来横财。那些一夜之间失败的企业家,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品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你就明白德行之于财富的重要性。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比你有钱的人,财富多未必是一件好事,财富越多的人,他身上要承担的东西也就越重,只有当他的德性承载得住这些财富时,他才能留得住。
性空/观无常得自在
人的一生,无外乎就是一场生老病死;我们的事业无外乎就是一场生住异灭。人生即过程,我们最后的结局会有差别吗?不会的,无非是走向彼岸而已,那你为什么还要执着呢?这就是由“缘起”引起的“性空”。
这世间一切的“有”都是不究竟的,所以佛教称之为“假有”,只有“空”才是究竟的。因此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心就会安住在当下,就把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如果你不能安住自己,就会做出许多缘木求鱼的事情。比如没有目标,随波逐流,今天做美发,明天想做美容,后天又想做房地产,总是觉得别人好。因为你贪心,因为你的心没办法落实在当下,所以你做什么都不如意。
再笨的人只要专注在一点上都能做出让你无法想象的成绩;再聪明的人,只要把时间都分散到很多地方去,那什么都做不好。
缘起性空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每一样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由各自的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活动能够达成,要有我们这些同学和老师,要有一个场地,要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行。而活动本身,则是时间流动中的一个过程,因缘和合,大家相聚;因缘离散,我们可能此生无法再见了。
有一个女孩子才23岁,长得很甜美,却得了晚期肝癌。每一个人听到她分享的时候,心就像被撕裂了那么难受,这个年龄本应多么轻松、多么阳光啊!那个女孩子说她以前总是想着每天要完成多少工作,没日没夜地赚钱,买房买车。但是当她什么都有的时候却患了绝症,房子、车和男朋友都没了,她现在一无所有,就剩下一个人孤独的面对死亡!
如果病魔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就要反思你的生活和工作,跟你的健康与快乐是不是平衡的。生活一定要平衡:工作跟爱情要平衡,身体健康跟人生财富要平衡,教育孩子与给予其成长的空间也要平衡。能够平衡人生,你就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快乐地面对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凯撒大帝临死的时候跟他的臣子讲:“我死的时候,你们要在我的棺椁的四个角上挖四个洞,把我的手和脚都放在洞外面,因为即使伟大如我凯撒,死去时还是两手空空。”
我最近经常思考:我要用喜悦的心面对新的一天。人活着实际上就是吃饭、睡觉、穿衣、住行这么简单而已。所以不管我们做事业还是跟家人相处,千万不要和自己过意不去,要快乐、幸福、喜乐、安住。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修行,让自己得到大愿力。
第一、开阔心量;
第二、欣赏生活;
第三、正确认识事物;
第四、相信因果规律;
第五、断除烦恼;
第六、把挫折当作力量;
第七、经常微笑;
第八、要有爱心;
第九、培养慈悲心;
第十、时刻观照自己;
第十一、自得其乐、自寻其乐;
第十二、觉知当下;
第十三、简单生活,简单思想,简单面对,简单思考;
第十四、把仇恨化成感恩;
第十五、学会布施;
第十六、勿比较、不计较;
第十七、淡泊名利财色;
第十八、经常审问自己,内心当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第十九、明白财富来自内心真正的喜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