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此演讲的主题并不是信仰,也不是关于某种宗教理念的解读,而仅仅是讨论企业的组织建设问题。
众所周知,佛教这一组织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了。从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出家人的形象都非常相似。尽管日本的僧人不禁止结婚娶妻,东南亚一带的出家人不禁止吃肉,藏传佛教的教义与我们汉传佛教差别很大,但是出家人的光头形象却成为了佛教徒共同的标识。为什么大家走进佛教的道场就知道这是佛寺而不是道观、不是天主教堂呢?因为佛教的主殿大多供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少数佛寺的大雄宝殿供奉菩萨,但即使是供奉菩萨的,也是因为他是作为“补处佛”的特殊地位,是作为佛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阶段的表征而进行供奉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呢?
有人问我,印度的佛教现在不是已经不存在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印度,佛教所有的思想理念、各宗派教义都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融入印度教中罢了。虽然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教的确已经衰微,但是在中日韩及东南亚其它国家,佛教仍然非常兴盛,甚至现在在西方,佛教也有很高的声望。
远离恶缘,亲近善知识,增长德行,多闻广博,增长智慧。
1985年,有五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开了七天的会议,最后起草了一个“巴黎宣言”。他们认为未来能够拯救世界的,乃是东方的孔孟思想与佛教的大乘教义。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圆融”[1]。
大家走进寺院,往往一进山门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他袒胸露乳,笑口常开,以宽容和善的姿态欢迎每一位来宾。他的身旁就写着这样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楹联可归结为两个字:笑、容。只有当内心开阔时,我们才能容纳一切人、事,你的状态才能柔软,才能自在。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衡量标准强加给别人,那说明还没有“容”量。如果想要年轻,想要长寿,想要幸福,就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打开,洒脱、从容地面对一切。
有人问我,师父你为什么出家?我回答他们说,那是因为我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解脱,我享受漂泊的人生,就是这样。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佛教的组织架构、日常仪轨、思想典籍,依靠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长存了两千多年?
从前,每一个大的寺院都有一个方丈,方丈以下有一个长老院。长老院是什么呢?就是由住在寺院里二十年以上,精通佛法、最德高望重的僧人构成的一个组织。大家都知道,寺院里的方丈都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他的德行、知识、管理能力一定都要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够当上这个职务。
长老院是做什么的呢?方丈下达的重要指令,一定要通过长老院的讨论才能执行。长老院下面还有几个堂首,有负责日常事务的、负责后勤的、负责接待的、负责寺院建设的、负责研究的。还有一个独特的职务叫戒律堂首座,所管理的就是寺中僧众的戒律仪轨遵守情况,不但可以向下管理寺中一般僧众,甚至方丈犯了戒,也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来进行惩罚。
这些堂首各司其职,每半个月还要由方丈组织僧众,把所有的戒律一起诵读一遍。在诵读戒律的时候,如果有人犯了戒条,自己就要诚实地说出来;如果犯戒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其他师兄弟也要给他指出来。这就好像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与相互棒喝。犯戒的师父要当众忏悔,第二天才可能得到允许继续住在这里。如果有人犯了戒自己没有说出来,没有当众忏悔,一旦被别人察觉了,那他就会被其他所有的师兄弟所不容,大家都不会跟他说话,把他当做空气一样。
寺院里每天早晚还要做功课,就是把佛教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诵一遍,以此将它们铭刻在心。有一条《忏悔文》讲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意思是说我所造的一切业,都是由于贪嗔痴,分别由我的身体、语言和思想所带来的。因此我现在忏悔,学会控制自己的身口意,因为这是造成我们一切孽障的根源。
可以想一想,当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每天都早晚体察、反思自己两次,每半个月还要把自己所行仪轨上的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全部反思一遍,忏悔一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约束和团体意识呢?
很多企业里所谓的软实力文化建设都只停留在打打乒乓球、唱唱歌这样的层面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一种思想、观念不断地深植在人心深处,那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寺院规约》要求我们要做到“六和敬”。这是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所共同遵循的丛林清规。
“和”,是对外而言的,亦即“外同他善”;“敬”,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亦即“内自谦卑”。
“六和敬”分别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要求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口和无诤”要求不要与他人做无意义的争辩;“意和同悦”要求大众在相同的愿景之下,保持思想的和合;“戒和同修”要求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以此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见和同解”要求在见解和行为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共同的意见,以此起而行动;“利和同均”要求不论是经济上的利益,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都必须分享,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
“六和敬”的思想使得僧团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自处及待人的基本准则,以此约束大家的言行,从人的身心和修学生活的环境两方面打造清净和喜乐的氛围,使人人都能得以和睦相处,内证修行,外度他人。
寺院里和谐的状态是企业可以借鉴的,而“六和敬”思想就是寺院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生如航海,星光作指引/佛教六度法门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六度”,这是修行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方法。“度”,梵语“波罗蜜多”,字义“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达彼岸的方法,这些豁达的思想也正是佛教能够长存的根本原因之一。
1、布施度
布施就是奉献和利他,学会理解、支持他人。
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除了钱财之外,思想、能力、技术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施物。
布施的利益是很大的。如果你想富有,首先就要学会布施。上次我在给安利的领导分享时就讲到,当你准备要把东西推销给别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别人。
有一个童话故事说,太阳爷爷和北风叔叔在打赌。北风叔叔说:“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下面的人把自己的衣服脱掉。”太阳公公说:“我也可以啊,而且我的方法是最好的。”他们为了这个问题争执不下。北风认为只要他使劲地吹,自然能够把人们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于是它就用尽力气吹啊吹,可是北风一吹,人们感觉到更加寒冷了,于是就裹紧自己的衣服。太阳公公出来了,他用最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人们,人们感到了炎热,马上就把身上的衣服脱掉,躲在大树底下乘凉了。
光和热象征着爱,象征着慈悲。要使自己的员工不遗余力地为公司服务,那么你首先必须要付出的是什么呢?是热情、爱和温暖。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菜根谭》
这段话告诉我们暖生万物,寒杀一切的道理。为人也是一样,和气热情之人给人以温暖,自己的福泽也会愈加丰厚;而冷漠之人对人刻薄寡恩,自己的福报也会愈少。当我们拥有爱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会充满了和谐;当我们一味索取,人们只会捂紧自己的荷包,逃得远远的。
一种思想如果要存在于世间,必定要和事物存在的规律相一致,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佛家所说的“法”。这就是“天行有常”的道理,原理本然存在,人们行事的时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因此,“六度”首先就要求“布施”,要付出、给予、支持、奉献、接纳,你人生的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如果你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中有一番成就,那么就要做到“厚德载物”。德就像载物之舟,如果德行不够,船就不能行驶,甚至会翻掉。
每一个企业的创始,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思想,当你把这种开创性的精神恒定为一种制度,并合理地去执行时,才能够使企业的生命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愿景,——也是企业的“活法”。
企业依靠什么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呢?就是“文化”。要想成大事就要和大家一起奋斗,一个人再强也无法顶天立地,只有和大家用理念和精神凝聚在一起,才能够达成愿景。
我经常和濮院的很多小老板一起探讨,怎么能加强你自己的实力?就是要学会和同行们团结在一起。依靠一个小企业单枪匹马,就算今年你买了几台机器,多卖了毛衣,那么明年呢?后年呢?你还能保证市场吗?如果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我们谈何振兴民族企业呢?我们没有心量、远见时,怎么去做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我们经常会说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的区别,当我们的民族在上升期时,就会有很多朝阳行业出现。就像去年的汽车行业,当世界经济疲软时,汽车行业却在中国的土地上蒸蒸日上。
我身边有些做企业的人,会跟我说他们如何通过钻法律的漏洞、做假帐来牟取暴利,还自认为非常高明。我会劝他们一句:“一切事物都是水到渠成的,没有捷径可以走。”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慢不等于无能,慢恰恰能使我们更好地认清市场规律,理智地前行。
2、持戒度
大家一听到“持戒”,就觉得非常可怕,好像持戒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做,让我们身心不得自在。实际上,持戒并没有你们想象的严重。
接受皈依的居士受持五戒,就是“杀生、偷盗、妄语、邪淫、饮酒”。除了饮酒之外,其它四个方面,我相信大家都能遵守。大家到现在为止一定还没有杀过人,杀过人就不会在这里了(学员笑)。不是你的东西把它占为己有,数额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被判刑。妄语就是用虚妄的言语来做一些假证,以此触犯法律。邪淫就是指与夫妻之外的人发生关系。至于饮酒,我们有一个中性的说法,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喝得酩酊大醉、说话含糊不清。
在这五戒中,有性戒和遮戒之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属于性戒,不饮酒属于遮戒。犯了性戒[2],比如杀了人,偷了别人的东西达到被判刑的程度,这是破坏本性的错误,没有忏悔的机会,一定要受到惩罚。
而遮戒呢,好比我们说不杀畜生、不饮酒等等,这就属于遮戒[3]。不杀畜生是因为每一个动物都舍不得自己的生命,你打蚊子,蚊子会飞;你要杀鸡,鸡会惨叫。我们要了结它们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会不会觉得有点残忍呢?佛教要求我们行遮戒,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和道德情操。
戒律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正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慧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更加完美。无所畏惧,任意妄为的人,最后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每天黑白颠倒,喝酒赌博,最终损耗的还是你自己的健康;如果不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最后企业就会出问题;如果大家在听课的时候,都不设置静音,那么就会相互干扰,讲课也无法继续。这些守则,也如同戒律一样,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限制了我们的手脚,而实际上恰恰既保护了别人,也帮助了我们的成长。
佛教中,居士一般行五戒,沙弥及沙弥尼行十戒,沙弥、沙弥尼受了具足戒以后成为比丘、比丘尼,戒律就更加严格了。比丘受持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受持348条具足戒,起居坐卧、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制度。
有没有人跟你们讲过,进寺院的时候,从左边进来迈左脚,右边进来迈右脚等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规矩怎么那么繁琐,很难理解。实际上这是非常科学的:大门有很多人进出,你走在左边迈左脚,他走在右边迈右脚,这样大家就不会撞到,进出就会更加方便;吃饭不能讲话,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讲话,食物可能会吃到气管里去。
佛教的很多戒条目的都是从各个方面来保护我们,不去遵守,最后就会害了自己。如果企业里的每一条制度都是出于保护员工为目的,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就会乐意遵守。制定规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大的方面,比如国家法律中已有的条文就不用再写,因为这是每一个公民本来就应该做到的。而比如规定洗厕所,你就给他规定清楚每天洗几次,什么时候洗,以保证厕所干净无味,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才是具体的制度。我见过很多制度空话连篇,每一条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一条能够实际操作。
3、忍辱度
这要求我们要打开心量,宽宥、包容别人。不能够容忍别人,就没办法与人相处,也更不用谈驾驭别人了。
作为领导,应该要宽容有度。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要引领方向而循循导之,所以领导应该是一个最为慈悲的人。如果一见到别人有缺点就把他开除,那你迟早要变成孤家寡人,或者你公司会成为一个流动的驿站,没有办法凝聚人心。
每一个人才,身上肯定有很多问题,因为他只是人才,而非全才。他或者有生活作风问题,或者有性格问题,诸如此类。
我们应该要跳出各种框框,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待你所做的事情。当你超越了之前看待问题的高度,你对它认识的才会有全局性的把握。只有登顶的人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气。高度提升了,你对待别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提升,你也会变得更为宽容。
大家看到很多反映乾隆与和珅关系的电视剧,难道皇帝不知道他的本性,不知道他在贪污受贿吗?他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为什么他都能够忍呢?那是因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需要朝廷内权力的制衡,比他需要和珅下野更为迫切,他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他知道办理和珅是早晚的事情,不必急在一时。当我们做管理的时候,有没有用这种豁达的心量来思考权衡这些利害呢?
我推荐大家看《贞观长歌》、《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商道》等电视连续剧。很多人认为看电视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是家庭主妇所为,那要看你欣赏的态度了。
电视剧可说是三维的书籍,比如在看《贞观长歌》的时候,我建议你可以和《贞观政要》结合起来看,看看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是如何思维、行事的。唐太宗如何戎马半生,如何用人,如何治国,这些都会令我们折服。
唐太宗说:“用人如用器。”每一个人都是可以雕琢、使用的材料,只是看你如何使用它罢了。这些年,我在管理的过程中总结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领导者,就是做两件事情:发现人才,放对位置。
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关心诸如谁没有来上班,谁迟到了,谁做了多少业绩等,你这个公司早晚都会出问题。
你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就要具有远见卓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至于规模更大的集团的领导人,要做的还不仅于此,他还要带领大家凝聚在企业文化之下,向着同一愿景去努力。因为他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管理者,而是一个精神领袖。就像传教士,不断地把“道”传播开去。你看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用很多时间在各个地方做演讲,就是为了把“道”给传播开去。
4、精进度
很多人误认为精进就是执著,这是不正确的。执著是指你执迷于假象不舍放下,比如明明身体会坏灭,我们不可能是万物的主宰,可是你还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健康,永远正确,一旦出了麻烦就怨天尤人,这就是“我执”。你如果执着于物,物就成为你的障碍,你就成为物的奴隶。
精进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每天早上在诵经的时候都会念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我们的时间很短暂,今天过去了,生命也跟着减少。我们就好像在池塘里的鱼,活命的水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精进,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懂得无常的空性,不要遮止放逸。
你问师父,师父教你“四大皆空”,教你“无常”的道理,于是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那么知道世事无常以后,我们要以什么心态来面对呢?不是放弃,不是颓废,而是精进。既然生命那么有限,既然时间一去无返,那么我们就更要珍惜当下的时间了。
5、禅定度
禅定度要求我们要有定力,在修行的时候不生妄念,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修禅,是学佛之人应持的正行正道。正果法师在《禅宗大意》中开示我们修禅应该有的态度,包括相信业果无我,思念无常及诸苦,发求解脱心和菩提心,坚持禁戒,参究。而修禅的方法包括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在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行跏趺坐的形式之外,修禅、行禅定,对我们的身心、作息甚至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很有好处。在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起心发念的原因,观照自己痛苦、畏惧所产生的根源,思考生命的无常本性,静虑诸苦的形成与克服方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身心各方面的调节来强健自己的体魄,净化自己的灵魂。所以,修习禅定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很多人都有失眠的问题,对治失眠,中西医也有很多的药物。但是如果你的失眠不是因为器质性的疾病引起的,那么首先还是应当考虑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来对治它,修禅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很多来我们寺院里参加禅修班的同学在禅修以后,都发现自己当晚睡得特别安稳。
6、般若度
般若音译为智慧,亦即要求我们用智慧来对治愚痴。无论修行与否,智慧是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正向的、符合规律的智慧帮助我们成长;逆向的,小聪明对我们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终结我们的慧命。
由于对自然缺少敬畏,人们利用自己的“智”过度地开发自然,直到灾害接踵而来,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甚嚣尘上,人们才开始畏惧,开始反思。有人问我,师父知道世界末日是什么时候吗?这个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人们继续肆无忌惮地开发自然,可以预知,地球必将毁于人手。
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然,长存敬畏之心,以明净的心时时提醒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
自然惠赐了我们人类,人类就应该感恩自然的施与,就像感恩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客户一样。
学会慈悲,是求得智慧首先要学会的事情。
【注解】
[1]圆融:(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2]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
[3]遮戒:则是因佛陀制定而后所形成的戒条,所以只有受佛教戒律的人才须遵行不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