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其内容主要指天道与人道、天为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天人合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它所讨论的内容,遍及自然、政治与道德诸多方面,各家各派,各朝各代,都有关于天人合一的议论被提出来。参见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先秦唯物主义的天人关系论,以荀况坚持"天人相分"、"天道可知"、"天命可制"而达到最高的理论成就。但这一成就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缺点,过分强调"天人相分",主张"不求知天"。参见萧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纲要》,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201页。"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渊源于春秋时代。春秋末期,郑国子太叔称述子产的言论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把"天地之经"与"民之行"统一起来。"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荀子·天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易传》、《中庸》和《五行》的共同趋向是把"人"与"天"的关系重心从"天"移到"人",但似乎并没有把"天"、"人"绝对分离。"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从自然界到人,朱熹把它打通了。天人共理,天人一贯,天人相通,他比秦汉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前进了。"任继愈《天人之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道教则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关系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发展成为具有道教特点的天人观,形成、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观点和学说。
§§§第一节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天与人都是宇宙运动与演化的结果,天人运动所具有的起源与人类追求的最终归属乃为天人合一。孟子提出"知性则知天"之说,将人性的来源归本于天。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成语。宋代以来,张、程、朱、陆都讲"天人合一",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理论与观点。张岱年先生则认为:"静的天人合一是在内心的修养上达到与天为一的境界;动的天人合一则是以行动实践来改造天然,使天成为适合于人的,而同时人亦适应天然,不失掉天然的乐趣。静的天人合一是个人的,是由精神的修养而达到一种神秘的宁静的谐和;动的天人合一则是社会的,是由物质的改造而达到一种实际的活动的协调。"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对于道家、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称为同体大悲、印度教称为梵我如一、犹太秘教称为人神一体。西方哲学史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早期的自然哲学关于人与世界、自然、万物的关系的学说,主要是原始天人合一。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代表了现当代哲学的"天人合一"的因素。参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古代印度重要经典,如奥义书、吠陀经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个体的灵"(小我Atman)与"宇宙大灵"(大我Mahatman)的和合归一,即中国人所说的万化归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与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觉醒、觉者、解脱、涅槃一脉相承。道教天与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演化既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出了道教对于天人形成与演化等宇宙起源生成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道教天人观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张岱年《宇宙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道教天人观所具有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天人关系从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天人同德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轨迹,形成并最终完成了道教系统的天人观,为道教自然观由宇宙观经天人观向生命观和行为观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一"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
——天人同源
道教认为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宇宙生成与演化论基础之上的天人观,这种天人观表达了天与人同源同根的思想,其本质是天与人在宇宙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具有其相同生成之根源,这个根源乃为天人共同来自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源。"盘古神话的主题意义,和与"混沌"相关的古代神话、宇宙观和认识论的文字,以至中古时期的宗教经典所代表的主题意义是一致的。这就是天、地、人、万物在本原上或者本体上是混同合一的。这个主题观念或以"道"、或以"一"、或以"玄"字为代表。"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天人同源"是道教从宇宙生成论方面探讨天人关系的出发点,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客观基础和重要体现。
第一,"天地与人,元同一根"。唐五代时期的《太上化道度世仙经》认为:"天地与人元同一根,天地万物皆禀其一气而成形,以五行为主,用之本也。"《道藏》第11册,第405页。"一根"、"一气"是天地人具有同源性的重要体现,其"元"所表达的乃为天地人之"源",即宇宙生成与演化之始。这种"元"代表了天人在宇宙生成与演化开始所具有的同根同源之性,天人由同根而生,同气成形,其"根"代表了天人起源之同生,其"气"代表了天人演化之同形。五代时期强名子注解《真气还元铭》认为:"三才者,天地人为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道藏》第4册,第879页。道教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三才"思想是道教天人观的重要内容,上天、中人、下地。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熟知这三者,则宇宙间一切变化悉在掌握之中。三才之说,广见于道教各种义理之中。从三才的角度探讨天人同源是道教认识天人关系的出发点。道教的同居"混沌"之源是指从宇宙天地鸿濛未分之际,天地人源本为一,由于宇宙的演化"一气分二仪,然后有乾坤阴阳、三才五行、五金八石"等。在天人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天人又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与演化之本--"五行"。道教在宇宙运动观中将"五行"运动作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形式之一,其内容表达了天与人所共同具有的运动规律与运动形式,道教在天人观中又将"五行"运动作为天人同源之运动形式,并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五行为主用之本也"成为天人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理论渊源。道教天人"同源"、"同根"、"同气"思想代表了天人合一关系形成与演化之系列观,在天人合一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三气分判,万物禀生"。道教将"玄气、元气、始气"作为道教"三气"之说的主要内容,认为三气为天地万化之源。《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空洞》认为:
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气浊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物禀生。《云笈七签》第17页。
这里通过"三气"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从宇宙起源上论述了天人所共同具有的宇宙生成之源,天人"元同一根"思想是道教"天人同源"观点具有本质意义的体现,天人"同一根"说明天与人彼此为一家,"本是同根生",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呵护,建立相互和谐、彼此尊重的天人关系。
第三,"天气归身,成自然人"。南宋泉州道士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说:"三气为天地万化之原,而人则与之同根合德也。"《道藏》第6册,第389页。人的形成与演化与天之气具有重要的同源同根性,在道教的道之本体论中"气"作为本体存在物,具有组成和联系着天、地、人和万物的基始。宋元道士洞阳子注解《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曰:"天气归一身皆成自然人。"同上,第492页。气是天地万物与人聚散之"质料",是道的存在形态。在道教天人观中,"气"成为万物生成与演化同源之体现,是天人同源的重要体现。既然天人同根同源同气,则天人之间就要相互尊重,彼此友好善待才"合德",才能体现出天人所具有的合一性。这是由于天人所共同具有的宇宙运动演化规律所决定的,人的形成与演化既体现了宇宙运动演化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又体现了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运动演化之本然。这种本然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生成演化具有相同性,并表现了与宇宙运动演化的内在本质的统一性。所以,道教自然观将这种具有与天同源性的人之内在属性称之谓"自然",具有这种同源性的人又称之为"自然人"。
二"天人者一气也"
——天人同气
天人同气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天人同源思想的进一步演化与发展,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人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是道教在道之"气"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成的道教的天人合一观。
第一,"人与万物,各分一气"。天人合一表现在"气"方面,这种"同气"是天人"各分一气而成形"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等生命形成与演化之内容。道教在《神气养形说》中对于"天人同气"思想从宇宙起源上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云笈七签》第771页。
这里表达了"天人同气"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的生成与演化是由于"一气"而成,二者在"气"之源方面具有同构性。即"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二是生命与万物之体现"莫先乎气",生命之"精气神"对于天人都具有生死之机,既"知神气可以留形"、"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三是道教认为"至人之言"、"至人之用"、"至人之道"必须"守虚无以养神气",才能体现出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充分说明了"气"在道教天人观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天地与我,一气所生"。道教在《上清黄庭内景经》中对于"天人同气"同构合一思想作了如下论述:"二十四真出自然。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亦有之。又三丹田之所,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也"同上,第250页。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确定的一年内二十四节气,称之为"二十四气",即"天有二十四真气";人身也有之,称"二十四真",为人体二十四部位的总和。道教内丹修炼中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各八景神合为二十四真人。即每部以八个主要器官或穴位为八景,每一景有一位身神主之。此二十四真又称二十四神。道教通过天人各有二十四真,提出了天人各"二十四真出自然",并认为天人"二十四真""皆自然之道气也",表现了天人同气之统一性。北宋道士陈景元《西升经集注》说:"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本根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道藏》第14册,第594页。道教认为"气"是产生天地与我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天地与我皆禀宇宙一气所生,天与人均各守其"气",而气乃为天人之本根,这种根本之"气"将"与道同久",成为天人合一关系的基础,使"天"、"人"、"气"、"道"具有"同根"、"同生"、"同源"、"同气"之属性。
第三,"天人一气,合发升腾"。宋金之际唐淳《黄帝阴符经注》中对于天人同气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天人者一气也,合发者升腾一阳,初动也。万变者,万物变化也,定基者,万物皆气运动也。"《道藏》第2册,第812页。这里表达了天人同气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认为天人同气具体表现为"天人者一气也",将天人关系归结为合于"一气",其内容乃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物质构成,是道教道之本体论与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二是道教认为天人同气不但体现于天人所具有的"气"之构成,而且具有相同的运动表现形态,天人与万物"皆气运动也",这种运动在天人之间具有同一性,其内容乃为"合发者升腾一阳",体现了天人运动所具有的合一之属性;三是天人同气表现为"万变者",即万变就是万物的变化,其"定基者"乃为"气",天人万物的运动和演化"皆气运动",说明道教在寻找"天人同气"运动变化之动力方面又回到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气本论"的思想之上。
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
——天人合化
"天人合化"《道藏》第7册,第776页。是道教天人合一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天人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宇宙生化运动在天人关系上的反映,也是道教天人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宇宙永恒的大化之中,从有限中体现到无限,达到身心和宇宙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则。"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这种"天人合化"的运动形式,既表现了宇宙"生化"运动对天人关系的影响,也体现了道教在天人关系发展动力上新的认识与见解。
第一,"天地与人,成其变化"。北宋末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中对于天人关系的这种合化的内在机制作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天地育万物也,或生或杀,万物又盗天地而不生不杀,人盗万物而生而杀,人又盗万物以资养,是天地人递相交取而成三才者,轮转和合也,故天地万物与人而成其变化。故曰三盗既宜,三才乃安。"《道藏》第2册,第762页。这里表达了天人合化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认为天地人三者关系由于"递相交取"、"轮转和合"等宇宙运动而"成其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盗既宜三才乃安";二是道教认为天地人"成其变化",具体表现为天地人相互之间的"育"、"生"、"资"、"养"、"盗"、"杀"等生命运动变化形式,其内容是其天人合化的重要运动表现;三是天地人相互之间存在着"递相交取"、"三盗既宜"、"三才乃安"之关系,使天人合化运动成其为循环持续运动,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道藏》第1册,第821页。之循环持续运动关系。对此,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论及北宋蹇昌辰的天人观时认为:"在论及天人关系时,他(1)认为遵从"天道","识机"、"得时"是人的有效行动的前提,(2)强调"心"的重要作用,或人的主体能动性,并且(3)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天赋本能。在这些论述中不免掺入"天人感应"的神学杂质,但基本精神仍可览得。即天与人交相作用,人若"运心合道,默契天真",便能成功。"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28页。
第二,"一切天人,悉由运度"。道教的"三才"、"三盗"思想是天人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天人合化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天人关系的变化是与宇宙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其思想具体体现了"与时偕行"、"应天顺人"、"会机契运"等内在运动演化之属性,即"天人之道远而应近,与时偕行者,是应天顺人;如不得时而动,终莫能会机契运也。"《道藏》第2册,第761页。对此,《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认为:"一切天人生死根本悉由运度。"《道藏》第1册,第70页。"运度"是天人"会机契运"形象而具体的表达,是天人关系在宇宙运动与演化中具体质量及数量状况的体现。这种"运度"的状况决定了天人关系的状况,是对天人关系的"合化"的具体质量的把握。"三才者,轮转和合也"、"天地万物与人而成其变化"则是道教"天人合化"运动在"三才"方面的反映,体现了天人"和合"与"变化"的相互关系,并且使天人关系具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云笈七签》第2432页。之特性。即天人合化的目的是通过天人"变化",实现由"不和"到"合",由"合"到"畅",由"畅"到天人"合化"的最终目标,实现天与人在宇宙运动中新的和合,达到天人关系的舒畅顺同之效果。当然这种变化完全是由于"三才"的"运度"所决定的,是天人的运动和转化所产生的结果,具有自然意义,而非人为所决定。
第三,"以人胜天,以天胜人"。道教在总结天人合化的标准和目标时认为:天人合化之目的是要实现人与天之间的平等互信,相依相生。即"以人胜天不可也,以天胜人亦不可也",人天互不胜是实现天人平等的基本前提,是道教天人平等观念在天人合化中的重要体现。宋代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中对天人由"合化"到"合一"的内容和目的解释时认为:
一,自然也,造化也。好与弗好即好恶也,其一同也,其不一异也。好恶之有异同皆不出乎造化之外,故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人能以好恶为同则知天者也。故曰其一与天为徒。若以好恶为异则知人而不知天者,故曰其不一与人为徒,以人胜天,不可也,以天胜人,亦不可也。《道藏》第15册,第730-731页。
这里表达了天人之间由"合化"到"合一"关系变化的整个过程,这种过程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天人合一"之"一"是天地造化形成的宇宙运动之结果,其内容表达了天地运动所具有的"好"与"恶"。即"好"者为"同"为"一","恶"者为"异"为"不一";二是在天人关系中人如果能与天为徒,将自己的好恶与天之好恶为"一",则"知天者"即能够从主观上认识和了解宇宙运动变化之规律;反之如果不将自己之好恶与天之好恶相"一"而为"异",天人关系则表现为"不为一"而人则"不知天";三是天人合一、合化思想表现为天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具体表现为"人胜天不可"、"天胜人亦不可",天人二者"互不胜"是道教天人合化运动观的思想基础。
四"人有生死者,非与天道不同也"
——天人同命
道教天人合一形成与演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表现为"天人同命",这种天人同命是宇宙运动所具有的本然内容,也是道教对于天人合一关系发展和演化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门中人看来,生命体与宇宙中的诸多天体一样,其本原都是"道"。人类生命与宇宙之间其他生命或物质存在的"共原性"决定了彼此的相关性。"詹石窗《论生活道教》,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道教天人同命表现在天人"即一物",这种"一物"所代表的内容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同实而异名"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共原性"。
第一,"知天尽神,致命造玄"。道教认为天人万物乃可归之于"天"、"命"、"神"、"玄",但其具有共同属性,即"天此非天"、"神此非神"、"命此非命"、"玄此非玄","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天地人命神玄"、"即一物"思想充分表达了道教天人合一、天人同命的思想。《无上妙道文始真经》认为: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造玄,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异名。《道藏》第11册,第513页。
其中天人之间具有"名析同实"、"同实异名"之属性,这种思想在道教早期著作《太平经》中就有记载:"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太平经合校》第124页。其思想包含了天人同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命与天命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天地"所具有的本质本然属性所决定的;二是人命与天命都取决于天地宇宙运动所具有的运动规律,要使人命"安",其前提是必须"先安其天地";三是人命安与天地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统一体,只有天地安,才有人安。但是,人安对于天地安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人乃为天地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只有天地与人均安,天地人"然后可得长安也",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天人同命"思想。
第二,"知天知人,知命知义"。道教认为要了解天人所具有的"同命"属性,就必须"知天"、"知人",只有既知天又知人,才能避免在天人合一过程中"以命废义"、"以义废命",从而实现天与人之同命。南宋道士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
知天之所为,命也;知人之所为,义也。知天不知人则以命废义,知人不知天则以义废命,皆道之一偏而非至也。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则生也,自然而已,人之所为必资所养而后致。《道藏》第15册,第265页。
道教认为要实现天人同命,就应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在天人合一关系中实现其知"天人"知"命义",才能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命之目的。大约形成于五代时期的《真气还元铭》认为:"人有生死者,非与天道不同也。"《道藏》第4册,第880页。唐代《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说:"人本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何天地则能齐其寿,而人不能存其形,是道不负人,人负于道也。"《道藏》第23册,第683页。元代金月岩编《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中说:"天地有自然之气,气有自然之数,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道藏》第4册,第977页。虽然天人同源,天人具有合一同命之属性,但由于人不按照天人关系的本质属性处理好人与天之关系,做一些违背天地之本然的事情,最终天人虽然同源同生,但不能同寿。
第三,"天人同胞,物我同体"。人们的所作所为一切都需要与宇宙的演化相适应,如果人们单纯地从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不受天之制约,任意的为所欲为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人自身都是宇宙的产物,都离不开天地之造化。"在养生家的眼中是天地同流,人神一体,天人合一。比如周天这个概念源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古代养生学家发现人体有365个穴位分布在全身,这与天体有365度相吻合。"张振国《返朴归真道教与人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宋元之际学者郑思肖编集的《太极祭炼内丹法》中说:"一切天地造化,断断不离我一身之中,然或一意执我之身,实为天地造化。"《道藏》第10册,第468页。要实现天人同命同寿之目的,就必须遵循天地之造化规律,顺道而为之,才可以与天地同命同寿,并实现天人关系的"自然平等"。关于这种"自然平等",郑思肖编集的《太极祭炼内丹法》认为:
天人吾同胞而物我同体也。饥溺犹己而哀乐不殊也。要在学者,日用常行,方寸澄静,表里明洁。如春行冰泮,云散月明,合内外翕关之机,生生而不息,通幽显晦明之理化,化而常存,应物无私,随应随静,必得一切天人七光,灵识四生六趣,乃至昆虫草木与我混融一性,俱入自然平等。同上,第441页。
这里从"天人"、"七光"、"灵识"、"四生"、"六趣"乃至"昆虫"、"草木"等与我混融,表达了人与万物具有同生同命之属性,其特点乃为天人具有"同胞"、"同体",相互之间具有"饥溺"、"哀乐"之共同属性。在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之中具有"生生不息"、"化而常存"、"应物无私"、"随应随静"之生命运动属性。天人之间的生命运动与演化具有"必得一切"之功能,展现了天与人生命之间具有"一性俱入"、"自然平等"之属性,充分反应了道教天人合一、天人同命所具有的生命运动与演化之特点。
§§§第二节天人合一关系的主要内涵与本质
道教天人合一关系的发展与演化是建立在宇宙运动与演化基础之上的天人运动,其本质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人关系本质自然的认识与把握,是对宇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生命意义的天人运动与存在形式的理解,是宇宙观与天人观共同具有的天人运动关系自然之体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上),第599页。"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张岱年《宇宙与人生》,第77页。道教从宇宙运动与演化过程中看待天人合一的运动与变化,认为天人合一是动态意义上的天人观,其在运动与演化发展中具有不同的运动表现形式及存在内容,展现了道教对于天人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关系的认识与了解,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天人同心"、"天人和顺"、"天人合同"、"天人为一"等方面,是道教天人观重要的内容与体现,表达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自身特点与本质内涵。
一"天心本与我心同"
——天人同心
道教关于"天人同心"思想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道教天人合一关系的本质内容。具有"儒佛仙"合一特征的朝鲜"天道教教理是"人乃天"。"人乃天"意味着人就是天,按照天理和天命修行,人心和天心就会联成一体"。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天人同心"是道教道之"本心",即"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等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的内在体现与心理反映,"道之无根,以心为根"对于天人关系的影响则具体表现为天人之根系于"心"。
第一,"天地人备,三合同心"。天地人与道具有"实同"之属性,其根源在"人心",充分证明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所具有的"心本"主义世界观。对此,南宋道士东海青元真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认为:"道者,天地与人实同,其根在人曰心。"《道藏》第2册,第251页。道教将天人同心思想最终归结到"道德"标准,认为只有天人同心才能"成德",德之标准体现在天与人心之合,即天人同心观,并将这种"三合同心"认定为天地人所具有的"德"之属性。"天地人备,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有不和,辄不成道德也。"《太平经合校》第392页。说明道教关于"天人同心"思想对于"天人合一"的重要意义。天人"一事不和"就不会有"合一"之理。所以,"心与理融,天人合德,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也。"《道藏》第24册,第87页。道教天人同心思想希望人们通过修道达到人与天"心"之同通融合。道教天人同心思想反映了道教"心本论"所具有的内容,强调在天人同心关系中人之"心"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夸大了心在天人关系中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主于人心,主于天心"。北宋邵雍虽为名儒,然其学说师承有本于道教,其在《伊川击壤集·天人吟》中对于如何发挥"心"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作用时认为:"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天之与人相去不远,不知者多,知之者鲜。身,主于人心,主于天心,既不乐身,何由安。"《道藏》第23册,第568页。这里表达"心"具有的作用,即"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要实现天人同心之目的,就必须使人之"心乐",因为人身具有"主于人心"、"主于天心"之特点,只有"心乐"、"乐身"才可以实现天人之"同心",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目标。道教天人同心观念表明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天人一心"理论基础之上的。邵雍在《伊川击壤集》中对此认为:"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道藏》第23册,第567页。天理中包含着人天合心之规律,这个规律的根本与关键就是"同心"。
第三,"体与道合,心与天同"。陈景元集《西升经集注》中说:"体与道合是身之虚也,心与天同是心之无也,身虚而万物自至,心无而和气自归,故虚无者,无为之至妙也。"《道藏》第14册,第592页。"体与道合"、"心与天同"是道教天人合一、天人同心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道教对于天人合一、天人同心关系的认识,体现了道教基本的天人同心观。所以,道教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关系,其本质乃为宇宙万物之基本属性。金代刘处玄注《黄帝阴符经注》中云:"天人者,人性通于天也。合发则心尽于物也。"《道藏》第2册,第819页。说明天人同心乃为"人性"与"天性"之通,其基本之属性乃为"心尽于物",人之心能动地反映了天人关系中宇宙万物所具有的基本之属性,天人同心不过是这种天性与人性之"合发"而已。"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时,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道藏》第23册,第753页。这里道教将"人心"与"天心"合和,这种"天"乃为"道",并将这种天人同心认定为"心"与道同。
第四,"性定神安,神安心运"。在道教看来,心不但是人身四肢百骸之动力,而且还体现出其"知天地禀道而成"等特性。在天人合一关系中要做到天人同心,就要使人"性定神安",使人"心运冲和正一之气",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心之目的。对此,《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认为:
人身四肢百骸所以动者,心也。乃知天地禀道而成则有生而有死,人身因心而运则有吉而有凶,在乎智人所行,则可鉴善恶之召也。夫心者,神也;神者,性也。性定则神安,神安则心运,使心运冲和正一之气。《道藏》第17册,第51页。
道教认为天人同心的原因在于"天心本与我心同"。因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合心","心不同"则人天"不通"。天与人只有做到"同心",才能实现天人关系的"和谐"与"合一"。只有心同心合,才能一合百合,实现天人的和合共生共荣。
第五,"人心天心,欺心欺天"。明初道士赵宜真撰《原阳子法语》对此认为:"人心即天心,欺心即欺天。……天心本与我心同。"《道藏》第24册,第87页。这里表达了"天人同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与人二者具有"同心"之属性,这种同心之属性乃表现为"天心本与我心同;二是天心与人心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人心即天心",二者难解难分,彼此不分你我;三是天心与人心具有彼此尊重、相互平等之特点,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不可欺心,不可欺天,否则"欺心即欺天",同样欺天即欺心。道教宇宙"本心论"将心看作宇宙万物之根源,从己之心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地人所共同具有的本然性,是道教天人同心思想的重要特征所在,反映了道教在天人关系方面的认识以及对天人关系内在系统性的把握。但是道教天人同心思想是建立在以心为本体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意义在于"心"而不是在于"天",这种天人同心思想是对于人心之本质内涵的颠倒与"异化",既是道之本性"本心"说的基本反映,又是其"本心论"宗教化天人观的本质体现,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天人同心关系上的主观性与局限性。
二"三才顺动于天理"
——天人合顺
道教天人合顺是建立在道教天人同心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关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天人关系方面所具有的整体与系统的思想。道教天人合一关系是建立在天人"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合"首先体现在天与人心之"合",其次才表现为天人关系之顺,使天人关系具有"合顺"之表现。"合顺"是天与人在运动演化中的动态体现,是天人"合"且"顺"之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之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道教对于天人关系运动演化动态变化的基本认识。
第一,"三盗玄合,三才顺动"。天人合顺具体表现在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合顺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天人合一关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唐代张果先生注《黄帝阴符经注》中说:
天地以阴阳之气化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万物以美恶之味飨人,人不知其盗,人以利害之谋制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三盗玄合于人心,三才顺动于天理。《道藏》第2册,第757页。
这里表达了天人合顺思想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顺的必要性。天人之关系由于具有"万物以美恶之味飨人"、"人以利害之谋制万物",就需要天人之间形成和建立"合顺"之关系;二是天人合顺的关键性。天人"盗合"之关系是在"人不知"、"万物不知"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这种"盗"与"合"的关键在于人心之合;三是天人合顺的自然性。天地万物与人形成了相盗相合之关系,才使得天地人相互运动与演化表现为其合顺之特征,而这种"合"、"顺"之基础在于宇宙之"天理"。所以,道教认为三才之顺合,一在于人心之关键,二在于天理之自然,其中"心合"则在天人合顺中起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第二,"天人之道,应天顺人"。天人合顺之本质乃体现了道之属性,这种道之属性是天人关系的基础与"应天顺人"之必然,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在认识天人关系方面的内在要求。张果先生注《黄帝阴符经注》中对于天人合顺之"心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天人之道远而应近,与时皆行者,是应天顺人,如不得时而动,终莫能会机契运也。且夫域中四大至高者天,尚不能擅发于人,恐龙蛇之起陆。故龙隐于水,蛇藏于泽,不藏而交相于陆,是彰天之发也。人不得天时而动,则天地晦冥,阴阳错序,变昼为夜,以示人之擅发。故天得人而行,人得天而动。若人识机以时而动者,虽鬼神莫敢测其情,阴阳莫敢知其奥。发号施令必不徒然,是谓合发,人之运,心合道,默契天真,则三才定其位。《道藏》第2册,第761页。
这里从"应天"、"顺人"到"心合"、"定位",表达了道教天人合顺思想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顺关系的基本内容表现于"应天"、"顺人",这种"应"与"顺"之本质在于"与时"、"契运",顺"天时"而动"心合"道默契天真;二是天人关系表现为二者的互动:"天得人而行,人得天而动",在这种互动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若人识机以时而动者"则"三才定其位",实现天人所具有的合顺之关系;三是天人关系表现为若"与时","不得时",则其天人关系合顺之结果是不一样的:其一,人不得天时而动则"错乱",即"天地晦冥,阴阳错序,变昼为夜,以示人之擅发";其二,人识机以时而动则"合发",即"鬼神莫敢测其情,阴阳莫敢知其奥。发号施令必不徒然,是谓合发人之运";四是天人关系要做到合顺就必须"会机契运",使天人互动而顺合,实现"与时皆行"、"得时而动"而应天顺人之结果。
第三,"天人一心,机道同辙"。天人合顺不但是天人一心之体现,而且是天人运动演化之机所具有的"道"之要求,体现了天地人运动演化之"同辙",是天人合一关系的内在机理与外在表现。南宋内丹学者夏宗禹(即夏元鼎)在《黄帝阴符经讲义》中对天人合顺又作了进一步解释:
天人一心,机道同辙,自六欲七情有以夺其性真,则业识火炽,不知其孰为天,孰为人,又孰为机,孰为道也。上盛洪慈,阐明奥旨,谓性即天也,天即人也。至理浑融,不可致诘,必得其机而应之,则自然吻合。是机也,岂世俗机巧变诈之为乎?非也。乃机缄之运不疾而速,机关之应若合符节耳。人能明此之机,心同造化,自然机应不失,则天道立矣,人道定矣。固非曰舍人道而别立天道,亦非曰先立天道而后定人道也。盖人道即天道,天道即天机,天机即天性。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道藏》第2册,第723页。
这里表达了天人合顺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认为天人合顺的主要体征为"天人一心,机道同辙",这种特征是由于天人所具有的"天即人也"所决定的;二是天人合顺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人天"浑融"、"应机"、"吻合",即"至理浑融不可致诘,必得其机而应之,则自然吻合是机也。岂世俗机巧变诈之为乎";三是天人合顺的效果为天人"心同"、"机应"、"道定",即"心同造化,自然机应不失则天道立矣,人道定矣";四是天人合顺的基础为"人道"与"天道"之合,即"非舍人道而别立天道,亦非先立天道而后定人道也。盖人道即天道,天道即天机,天机即天性";五是天人合顺的基本途径为"存心养性",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说明道教天人合顺思想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内在原理,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内涵与具体体现,对于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天人合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天人混融,无二道矣"
——天人合同
天人合同既是道教天人合顺的目标和追求,又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然环节,是道教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和本质体现。"天人合同"是宇宙运动而天人合化之结果,又是道教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或"预合"。道教从"天人同源"开始,经过"天人同化"、"天人同气"、"天人同命"到实现"天人合一",需要通过"天人同心"、"天人合顺"、"天人合同"来完成。其本质思想反映了道教天与人关系的"合和"而"为一",使人与天为一"合同",天人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第一,"天人同文,地人同理"。战国时期《冠子》认为:"万物无以成类,百业俱绝,万生皆困,济济混混,孰知其故,天人同文,地人同理,天文地理与人同焉。"《道藏》第27册,第211页。这里对于天人合同所具有的立体合同关系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一是道教认为天人合同表现于"万物"、"百业"之中,是其"万物成类"、"百业俱灭"、"万生皆困"、"济济混混"之机理;二是天人合同的立体表现在"纵横"、"文理"两个方面,即"天人同文"、"地人同理";三是天人合同是全方位、全方面的"合"与"同",即"天文地理与人同焉"。"万物"、"百业"、"万生"由于其"天人合同"之"故"而"成类"、"俱灭"、"困济"等。同时,人与天之间不但是融为一体的存在体,而且还应该形成"天文地理与人同"彼此和合,相互交融之关系。从而使道教加深拓展了对于天人合同思想的认识与范围,体现了天人关系发展所特有的阶段和内容,符合天人合一关系发展的规律与要求。
第二,"和同天人,使之无间"。南宋绵州道士王希巢注解《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说:"修行之法,莫非返身成诚之说,既能返身则与天为一,则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所谓至者,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道藏》第6册,第434页。道教在这里表达了天人合同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同表现了天与人具有既"合"又"同"之属性,这种"合"与"同"是人与天为一之前提;二是天人合同所具有的条件乃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只有在天人关系中满足这些条件,使知天人之所为,则天人合同"至矣";三是天人合同是可以通过"修行之法",提高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调整与改变天"诚"之关系的状况,使天与人表现"为一";四是天人合同之特点乃为"和同天人"、"使之无间",使天人合一关系"至"者也。所以,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使之达到与天亲密无间,返身与天为一的境地。"在行动上改造天使合于人的理想,以至天人相合无间,归于当然,达到天人的谐和,即动的天人合一。"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344-345页。这不仅对于建立和改变天人和同之关系具有能动作用,而且,还为理顺和调整人之修道行为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天人和同只有在知天知人之所为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这种知天知人是达到"天人无间"的条件。只有达到天人无间之际,才能实现天人合同之结果。
第三,"天人混融,无二道矣"。南宋道教上清派法师萧应叟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仪》中认为"千和万合自然成真"是天人合同思想的主要体现:"千和万合自然成真……千神和为一神,万气合为一气,自然之理契合成真。"《道藏》第2册,第371页。体现了天人合同自然之属性。对此,南宋道士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天之非人,人之非天乎。天人混融乃真知也。"《道藏》第15册,第266页。"入于廖远,合乎自然,天人混融,无二道矣。"同上,第291页。要做到天人合同首先必须"天人混融",使天与人彼此难解难分,相互融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合同是天人在宇宙运动与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天人观,其所表达的则是人与天之间关系的"合二为一",这种将天与人二者合一的思想与认识是通过其天人混融来实现的,天人之间要实现合一之目的,就必须首先做到天人之混融,彼此不分你我,实现天人之合同,才能实现天人之间的合二为一而"无二道矣"。既然天与人二者"无二道",则彼此同舟共济,就可以达到"人法天以成形,气与道以合体"。《道藏》第22册,第867页。实现天人二者"志同道合",别无二道之天人合同,并为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奠定理论基础。
四"天即人,人即天"
——天人合合
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体现是由天人同心、天人合顺、天人合同到天人合合发展的变化过程,这种过程既是道教对于天人关系的本质认识,又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与建立的自然过程。"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之所谓天人合一,乃谓天人本来合一。"张岱年《宇宙与人生》,第75页。道教天人观所具有的"天人本来合一"性,即"天人同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观点,是道教自然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系统的思想与观点,体现了道教在天人合一观发展的基础上,由天人观向生命观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天性人兮,人与天一"。道教认为:"人与天一也。"《道藏》第36册,第689页。道教"天人合合"思想将天与人放在同等相合为一的基础之上,认为天与人具有合合为一之属性,这种合合为一是道教天人合一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其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亦在人矣。"《道藏》第27册,第738页。这里表达了天人合合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合既表示了人与天合合,又表示了天与人合合,人与天合合是人为之能动性,天与人合合则是天为之必然性。即:"天性人兮,人性天自然,一点无名朴。"《道藏》第23册,第813页。道教认为这天人合合是由于天具有人之属性,而人又具有天之属性,才使得天人合合乃至于天人合一成为可能,并具有最基本的条件与合合之基础;二是天人合合是表明天与人之间彼此不分你我,即"天即人,人即天",人与天是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划分的,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道教生命观之中;三是天人合合之原因是由于人与天"始生"合同,即"天人同源"性。天人始生合合而使天人合合具有持续性与运动性,并使天人在宇宙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之目标。
第二,"与天同愿,与神为安"。由于天人具有共同之性,就使得天与人之间在表达其"合一"之愿望上达到天人合合,具有共同之合合愿望。而这种目标的实现则是"天人同其愿"《道藏》第7册,第785页。之表现。"天人同其愿"表达了天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天人同其愿乃道之必然,并最终实现人与天之共荣共生。所以,道教认为:"郁郁家园盛,济济经道兴,天人同其愿,缥缈入大乘。"《道藏》第24册,第762页。这里的入"大乘"是道教借助佛家思想而产生的天人共同的理想和良好的愿望,也是人通过"道兴",实现天人合合的主要目的。《太平经钞》则认为:"天之照人与镜无异。审详此意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其安。"同上,第316页。"天之照人与镜无异"是道教天人合合最为鲜明的表述。天与人之照,如镜之反映与被反映之合合无异。道教将这种天人合合又归结为天人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即天人合合表现为"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安"等方面,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之目的。
第三,"天人齐等,天人共爱"。道教还认为要实现天人合合之目的,还必须做到天人之平等:"天人齐等,无有高下。"《道藏》第15册,第272页。天与人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无有高下的前提下实现天人关系的合合为一。当然《金丹真一论》认为天人合合还必须做到:"天人共爱",《道藏》第24册,第158页。这种"共爱"是道教天人合合的又一重要条件,其内容表达了天人之间应当具有的和谐、尊重、责任与相互奉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认为:"天人一惯之妙,天与人无二理,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气即天地之气,既乘一诚,此感则彼应。"《道藏》第6册,第469页。道教认为天人合合是天人一贯之妙之体现,其必然性表现在"天人无二理"、"此感则彼应",即天人合一具有内在之机理,具体合合乃为天地与人之"心气"合合。因此,以"诚"之心尊重并按照这种天人"心气"合合规律行事,我们就可以最终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即如金代道士侯善渊《黄帝阴符经注》中所说:"人心于天性同德,故为心之机也。天道无为,独立不改,人道相通,以定其心。"《道藏》第2册,第823页。说明天人"心气"合合之关键是人与天的"诚""融""通",人顺天之必然于"诚融通",是道教天人合合观的本质所在,也是道教天人合一之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天人合一关系的美好愿望与特征
道教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与目标是"天人同乐",天人同乐既是道教天人同愿之归宿,又是道教天人观的理想追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美好代表,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诚融通"关系的最佳境界。"逮天人之乐,自然之妙也。"《云笈七签》第2126页。天人同乐既是天人关系的完美结果,又是新一轮天人关系的开始,标志着道教天人关系循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教的天人同乐思想对于促进天人关系的发展,实现天人之间各个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发挥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和人和,人乐天乐"
——天人合一的同一性
道教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美好愿望和目标要求,天人同乐与天人和合互为前提条件,互为目标结果。"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主题即天人合一,也即人性与天道相统一。天或天道,指喻万物大化流行之中的自然理体,是关于万物之共性及合理性的理念性存在。"卢国龙《道教哲学》,第1页。没有天人关系的最佳和合,就没有天人同乐;同时,没有天人之间的同乐,就没有天人和合。天人同乐为天人和合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天人同乐表现为天人合一关系的同一性。
第一,"均调天下,则与人合"。道教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是实现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与天和合者",其结果乃为"均调天下",而达到"天和人和,人乐天乐"的目的。宋人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中说:
天地之德则可以与天为徒,故曰与天和合者也。和合也,大本大宗,即是赞美自然之德,与自本自根意同,均调天下,则与人合,亦犹尧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既曰天和人和,又曰人乐天乐。《道藏》第15册,第773页。
这里表达了"均调天下,则与人合"而达到"天和人和,人乐天乐"等天人合一同一性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最为美好的和合之愿望,体现了"赞美自然之德";二是天人同乐是建立在天人和合、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天人关系最佳的选择,即"天和人和"、"人乐天乐";三是天人同乐所表达的是天与人合一关系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是在天人的共同"均调"努力下而实现的天人之间同乐与合一的同一性,即"均调天下"、"则与人合";四是天人同乐具有天人互动的同一性,具体表现为"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所以,道教天人同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和人和"、"人乐天乐"等天人合一之属性方面,其表达的是"天和"、"人和"与天人同乐互为前提条件,"人乐"、"天乐"与"天和"、"人和"互为目标结果,二者的共同目的是以对方为条件去实现各自的目标,达到"天人同乐"、"天人和合"、"天人合一"的结果。天人和乐,人天乐和,是道教天人合一同一性的中心思想。
第二,"故天和至,而人和尽"。道教认为:"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藏》第36册,第662页。天乐人乐各自以天和人和为条件,"人和"、"天和"又各以人乐天乐为结果,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使天人同乐表现为天与人合一关系的同一性。道教认为天乐与人乐、天和与人和各自有着自己的内容: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自然为物所尊奉,故美配天者,唯朴素也。与天和者,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与人和者,顺天所以应人。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天乐适则人乐足矣。同上。
这里通过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同一性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认为天人同乐表明了天人合一同一性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这个动态过程使天人合一关系的内容会随着时空的转换而发展与演化,即"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二是天人合一同一性是通过道教天人同乐所表达的"美配天者,唯朴素也"来实现的,其形成与发展乃为宇宙运动之本源。当人之行为达到"朴素",才能"美配天",实现天人关系的最佳选择"朴素",即天人合一的同一性;三是天人合一的同一性可表现为天和与人和。天和不同于人和,天和是"天地以无为为德",即"明其宗本与天地无逆"。与天和者,以无为为德与天地无逆,体现了天地"自然无为"之本质;人和不同于天和,与人和者,顺天应人,其内涵既表达了"顺天"之无为,又表达了"应人"主观之有为,是道教关于天人合一关系的最佳表达;四是天人合一同一性的本质反映了"天和至而人和尽",使天人合一关系具有"天乐适则人乐足"之特点,即天人合一关系具有"天乐适"与"人乐足"之同一性。
第三,"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道教分别用"应"、"顺"、"行"、"调"、"理"等强调"乐"与"自然",即道之关系,表明天人同乐是一个天与人的"同一"、"合和"的渐进过程。对此,《南华真经注疏》成玄英疏认为:"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虽复行于礼义之迹,而忘自然之本者也。"《道藏》第16册,第461页。其内容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天人合一要达到"至乐"之美好愿望,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应人事"、"顺天理"、"行五德"、"应自然";二是天人同乐在满足上述基本条件时还应该根据时空转换状况,不断调理人与"四时"、"太和"、"万物"之关系,使天人合一具有同一性。天人合一则是宇宙运动中不断适应天与人的各种关系变化的结果;三是天人合一关系的同一性体现于人文与社会两个方面的意义,天人合一同一性既具有"礼义之迹"人文思想,还体现于宇宙道之本体本性,天人合一具有共同的宇宙之天与社会之人两重属性,表明天人在宇宙本质与社会属性上具有同一性。在天人关系中只要人与天和合,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至乐"程度,就可以由天人合一达到天人同乐之佳境,实现天人关系的"同和"、"同乐"、"同合"、"同一"。
二"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
——天人合一的整体性
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说明天与人之间所具有的"和合"与"同一"是多方面的,天人同乐所表现的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同和"、"同乐"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整体的"和合"、"合一"属性,其本质表达了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和合"、"共生"、"共乐"的整体景象,体现了天人合一关系的整体性。
第一,"天地为和,凡物无病"。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对天人同乐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效果作了详细论述,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整体性:"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天地和,则凡物为之无病,群神为之常喜,无有怒时也。"《太平经合校》第587页。这里通过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整体系统性:一是天人同乐表现在"得乐人法者"、"得乐治法者"、"得乐天地法者"三个方面,其中"乐人"、"乐治"、"乐天地"是这种天人合一整体同乐之体现;二是天人同乐的效果具有整体系统性,即"乐人"则人为其悦喜,"乐治"则治为其平安,"乐天地"则天地为其和;三是天人同乐的目标具有整体性,即"天地和"、"凡物无病"、"群神常喜"、"无有怒时"等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整体性的典型体现。
第二,"和合阴阳,凡事默作"。《太平经》在《以乐却灾法》中又认为:"夫乐于道何为者也?乐乃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太平经合校》第14页。天人同乐的前提条件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的整体性。道教认为"乐乃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将默默无为、顺应自然、"和合阴阳"作为天人合乐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有产生天人同乐的基础。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人能得道之本,并成为人与道"和合"乃至天人同乐之根据和原因。在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方面则表现了其所具有的"乐于道"而使人"得道本"之自然属性,反映了天人合一整体性背后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道"之本质属性,是宇宙阴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反映了道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属性及其所体现的运动演化之本质规律。
第三,"故元气乐,即生大昌"。道教通过天人同乐之主体范围表明了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整体性。天人同乐所代表的是从元气-自然-天地-五行-四时-王者-蚑行-万物-人-鬼神等系统的立体全方位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同和"、"同乐"之关系,表现的是所有宇宙存在物之间的"同生"、"和合"、"同乐"的整体景象:
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蚑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太平经合校》第13、14页。
这里通过天人同乐之目标和效果表明了天人合一关系的整体性。道教认为,天人同乐是一个从天到地,从人到万物系统的转换和发展过程,其目标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大昌-物强-光明-有常-不相伤-所生王-无病-不相害-守其常-易心肠-利帝王等方面。由于万物乐的程度和内容不一样,《太平经》从"元气乐生大昌"经"万物乐则守其常"到"鬼神乐即利帝王",形成了全方位的"和乐"效果与体系。
第四,"以道为邻,长生久存"。道教认为从天人同乐之动力和作用方面来看待天人合一关系具有整体性。天人同乐需要乐之动力,其动力之源来自"气精",道教认为,"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这里的"气精"是产生和形成"天地之善"而成"乐"的主要原因,而其根本则在于"道"之属性。只有"以道为邻",才能体现天人所具有的"长生久存"。"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同上。道教认为"乐"的作用为"致神明",通过"气神"之作用,为天人关系的发展并实现"至乐"之境提供动力和条件,使天人之间与神明相通,并形成"乐"之关系,以至于天人和合"生光明"。所以,道教认为"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天人之"乐""能通神明"是在"以道为邻"的条件下进行的,且使得天人之间"和合"、"合一"而同乐,从而具有"长生久存"的功能与效果。其中"精气"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作用是为实现天人"神明"提供动力与条件,使天人同乐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为天人合一关系的发展与演化奠定基础,使天人同乐在"精气神"的作用与运动下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乐的美好目标。
三"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
——天人合一的能动性
道教通过天人同乐表达了天人合一关系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从天人关系中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强调人在促进与发展天人关系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人对于天人关系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由天而有人,人是天之所生。人受天之制约,而人亦能改变天。"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4页。"作为宇宙间一切终极价值与内在依据的,是"人"而不是"天"。"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156页。道教天人合一能动性的本质,反映了在天人关系中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天之运动,而是能主动地顺应天之运动与变化,并使天人合一关系能够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而天人同乐则是人主观能动之"乐"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它代表了人对于天人合一关系的美好愿望,是人们积极追求和努力创造的理想与目标。
第一,"天地人民,共治一事"。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太平经合校》第200页。这里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是道教认为天地人民万物是一个自然存在与运动的整体,其"本共治一事",即天地人民万物具有合一之属性;二是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善"与"恶"等不同的能动表现,这种不同的"善"、"恶"行为之表现对于天人合一关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善则俱乐"、"凶则俱苦"。由于人在天人关系中表现为不同的能动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天人合一关系是"乐"还是"苦";三是天人之间不但具有同乐之关系,而且具有"同忧"之属性,天人之间不管是"同乐"还是"同忧",都是天人合一之本质反映,体现了天人"同乐"、"同忧"所具有的合一之性质。但是,天人虽"同忧同事",但人在天人关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天乐与人乐是互为条件的,人乐天也乐,人恶天也恶。人的主观"善"、"恶"对于天人之"乐"、"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同忧同事,迭相生成"。天人合一能动性的自然基础在于"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从而使天地人具有"迭相生成"之作用,而人在天人关系中则具有"为善"、"为恶"之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将对于天人合一关系的状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太平经》说:"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忧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忧相利也。故道德连之使同命,是故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道藏》第24册,第489页。这里天地"大喜"、"大怒"是以人之"善"、"恶"为条件的,在天人关系中人"乐"与否对于天人同乐、天人合一具有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合一、天人同乐关系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天乐对人乐能动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作用,即"天地观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这种"喜"、"怒"影响并制约着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天人合一状况的质量与数量。
第三,"乐生于善,天使自然"。从积极的方面上看,人的能动性对于实现天人之间的同乐与合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人"自相爱,不变争,则自生乐,并使天人关系在这种"自相乐"的条件下,发挥"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的效果,从而使天人关系表现为能动性,并具有"自然如此"之本性。对此,道教认为:"凡万物尽生善,人人欢喜,心中常乐欲歌舞,人默自相爱,不变争,自生乐,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故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也。"《太平经合校》第646页。同样,天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当"万物尽生善"而天乐之时,则人人"欢喜"、"歌舞"、"相爱"、"不变争"、"自生乐"等都成为人积极主观能动"同乐"之体现,并且这种对于天人同乐之表现也是"天使而自然如此"的重要体现。
第四,"恶岁无乐,乐生无为"。从消极方面上看,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天人之关系表现为"不乐",这种不乐具有人"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之行为表现,并使天人关系表现为"年恶岁无乐"。在天人之关系中"人"之能动性不但具有"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乐生善,善生乐"、"无为生乐,乐生无为"、"乐生歌舞,歌舞生乐"等积极作用,同样也具有"将衰者,得应恶也"、"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武生乱"、"乱生武"、"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之消极作用。而且,这种能动的消极作用对于天人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
夫大凶年,凡物无一善者,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更相克贼。默自生愁苦忿恚,心中不乐,何而歌舞乐,默自废绝,故凶年恶岁无乐,天使其自然无也。是则明天不乐凶恶之证也。是故乐为乐善生,武为兴凶作。是故古者帝王将兴者,得应乐善也;将衰者,得应恶也,此者,自然之法也。是故乐生善,善生乐;凶凶生乐武,武生凶,无为生乐,乐生无为;武生乱,乱生武;乐生歌舞,歌舞生乐;凶恶生愁苦,愁苦生凶恶。《太平经合校》第646页。
天不乐对于人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也具有制约作用,当"物无一善"而天不乐之时,人人皆"饥寒"、"啼呼"、"哭泣"、"克贼"、"愁苦"、"忿恚",是人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不乐"之消极反映,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道教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现的,虽然天人合一、天人同乐是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互动过程,但是天人合一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在天人关系中的能动地位和积极影响,这是道教天人关系之内容具有积极意义之所在。但是决定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因乃为天之本然本性,是道之本体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道教在肯定人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主观能动的发挥对于天人同乐之"乐"有着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天人同乐关系的道之本体本性。道教还从天人观出发,强调"乐"之道之本质属性,乐与非乐以是否应之以道为标准,即"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并进一步通过天人同乐密切天与人之合一关系,这是对天人关系中"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道教作为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
--天人合一的生命性
道教的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天人合一生命性的体现乃为天人同乐。天人同乐对于促进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对于建立良好的天人关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美好愿望。道教认为"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太平经合校》第648页。"元气"在道教宇宙生成图式中被看作是"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这里"元气自然乐"是从宇宙生成方面强调"乐"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和演化的统领作用,体现了阴阳和合、风雨调、生万物的美好景象,说明天人合一的生命力是由宇宙运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道合自然而已,岂不为乐哉",《道藏》第17册,第51页。是天人合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一,"五行不逆,则人民兴"。道教认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性体现在"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表现为万物的生命力在于"四时乐喜,五行不逆",使"无夭病死之人"。其代表则为"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其根本原因乃为"生万物之应",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内在体现。对此,《太平经》认为:
凡物乐,则奇瑞应俱出,生万物之应,精上著天,三光更明察察也。三光乐而和,则四时顺行。春乐生,夏乐长,秋乐收,冬乐藏。四时乐喜,五行不逆,则人民兴。人民兴则帝王寿,帝王寿则凡民乐,凡民乐则精物鬼邪伏矣。精邪伏则无夭病死之人,无夭伤人,则太平气至矣。《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四时乐喜,人民兴"是天乐产生民乐;"人民兴则帝王寿"是民乐产生王乐;"民乐则天平气至"是民乐产生天乐,从而实现天人同乐的持续与循环。产生这种天人同乐生命运动的基本原因乃为"三光乐和"、"四时顺行"、"五行不逆"等宇宙运动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宇宙运动的这种规律在宇宙的发展关系中对天人同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故乐与孝,最顺天地"。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内容的体现与代表,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之生命力通过天人同乐而表现出来的生命运动活力,这种人在天人合一中的生命活力又具有天之本质属性,即"乐为天之经","乐为天为上"。通过天人"当有上下"而实现"合",最终达到"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与地同气"。《太平经》认为:
乐为天之经,太阳之精。孝为地之经,太阴之精。故乐者倡始,倡生,倡合,乐成功。天者常嬉善嬉生,故常与天合,与同气也。乐合乃能相生,当有上下。故乐为天为上,孝为下象地。地者下,承顺其上,阴事其阳,子事其父,臣事其君。君上事天,地亦事天,天事其上,故与地同气,故乐与孝最顺天地也。《太平经合校》第649、650页。
这里表达了"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影响,其中"倡始"、"倡生"、"倡合"是天人同乐对于天人合一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其天人合一生命力的体现表现为"乐合乃能相生","最顺天地也"是天人合一的最本质表现。在天人合一关系中,人之本性与天之本性一样都具有乐之属性,追求幸福和喜乐是天人所具有的共同需要,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本然属性,并通过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力而实现天人之间的"乐与孝"。
第三,"阴阳和合,同心一家"。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的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上,通过具体的"阴阳和合,同心一家"表现了道教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天人同乐之属性。其内容具有"传相生"以及"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等天人合一之生命性。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性和内在需要的体现,其内容对于改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建立人与天良好的合一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凡事乐者,无有恶也。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不乐,则不肯相与欢合也。怒不乐而强欢合,后皆有凶。《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这里展现了天人乐喜则同心共生,怒不乐则有凶的生活状况,认为"悦乐喜"之性万物与人相似,其天人同乐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生命力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同乐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必然而具体的体现,即道教认为"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其中"阴阳"、"和合"、"同心"、"一家"乃天人合一思想之体现,而在这种天人合一条件下而形成的"传相生"乃是天人合一生命性的结果;二是天人同乐在天人生命产生与演化合一方面具有生命之体现,即道教认为在"天","皆与人相似"、"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在"人",则"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三是天人合一具有"同乐"、"不乐"之生命力,即道教认为"凡事乐者,无有恶也","不乐,后皆有凶"。"同乐"、"不乐"二者的生命性都表现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表现为自己所特有的属性特征。
第四,"自化为善,平安无病"。天人合一的生命性还体现在"人皆当自化为善,万物自当平安无病。"同上,第650页。但是,人并不能只看到乐之"益"而不防其"害"。即"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对此,《太平经》认为:
已知乐之善,未及不乐之禁,复为开其纲纪,怳惚不乐,不肯并力合心,而共生元气,著自然也。元气自然不乐分争,不能合身和德,而共生天地也。天地不乐,阴阳分争,不能合气四时五行,调风雨,而盛生万二千物。万二千物不乐争分,多伤死,其岁大凶。凡事不乐争分,三光为之失明,帝王愁苦,万民流亡也。"《太平经合校》第648页。
道教在强调"乐"在宇宙生成中作用的同时,从"不乐"将给宇宙万物生成造成"阴阳分争"、"多伤死"、"岁大凶"、"帝王愁苦"、"万民流亡"等方面危害出发,要求人们在天人同乐中做到"知乐"并重视"不乐"之危害,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以,天人同乐是一个系统的相生、相合、相乐过程,它既是天人合一关系所追求的完美结果和美好愿望,又是新一轮天人关系的开始,标志着天人合一关系所具有的生命力。
总之,道教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道教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基础上的天人观,是道教从宇宙运动演化方面认识天人关系的基本目标和本质要求。"人本来是天的一部分,人本在天之中。但人与天之间有矛盾,人与天之间有冲突。克服天与人的矛盾,便得到真实的天人合一。"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01页。天人合一思想既反映了道教天人关系的本质"天人同命"以及"天人同化"等天人内在运动演化规律,又是道教天人关系由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到天人合德等天人关系的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与目标归宿。天人合一是道教对于中国天人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传统天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天人之间"同心"、"同气"、"合同"、"和顺"、"合合"、"同乐"等新内容与新视野,是道教从认识论角度重新审视天人关系内容的必然结果。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同一性"、"整体性"、"能动性"、"生命性"等,其内容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天人关系本质内在属性以及运动演化规律的基本认识,是道教具有自身特点的系统的天人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