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自然观研究-生命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非虚无自然则弗能生也"

    ——金·时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道教的生命之道是道教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角度研究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生命的运动与构成等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理论思想。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他说: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参见夏基松主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但是"应当说西方哲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守持着对人的关怀。只是它对人的关怀在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面前始终无法通达,因而这种对人的关怀成了"乌托邦"式的期望"。张广森《不可超越的本体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第64页。道教通过生命之道所表达的对于人的尊重、理解和善待,是一种真正对于人生命的关怀。道教的生命之道系统地论述了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的内在规律性、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运动的规律性、阶段性、多样性、统一性,生命构成的自然性、整体性、本质性、同一性及妙用性等内容,体现了生命之道作为道教生命观的组成部分所必然具有的内容,反映了生命的生成与演化作为生命观的理论与基础对于道教自然观构成的意义,以及道教自然观研究生命及生命现象所具有的生命哲学的时代价值,是道教宇宙观、天人观的发展与延续,对于道教自然观体系的建立以及人之实践行为的完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生命的形成与演化

    对于生命的形成与演化认识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神创论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一周内创造了宇宙、光、陆地、海洋和各种动物。前化学进化论则认为,生命的形成过程是由无机界到有机界,再到生物界并形成原始生命。生命的形成是通过生命化学的途径来实现的。帕斯卡尔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在宇宙中,在整个自然界的怀抱里,人本来是微不足道,但比起人所绝不能达到的虚无来,人又是庞然大物,是整个世界,是万有。"帕斯卡尔《论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208-209页。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从人本学的角度认为,人是克服了上帝与理性的抽象性质而归结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具有"美学的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官能"。《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道教"同时执持两种生命观,一种为世俗的生命观,另外为宗教的生命观"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即道教的生命观虽然属于宗教化的生命观,但其对于生命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却包含许多积极和合理的科学唯物主义因素。

    一"命之自然,非人力也"

    ——生命的自然形成

    道教认为生命是伴随着宇宙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命之自然,非人力也"。《道藏》第14册,第782页。这种生命形成的过程乃为宇宙生成演化与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思维和智慧,宇宙之于生命,犹如母亲之于婴儿。"王文清《宇宙、地球、生命化学家眼里的生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人作为宇宙生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宇宙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生命所具有的自然本质。

    第一,"九天之精,化为人身"。道教把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作为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这种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乃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教认为"人非虚无自然则弗能生也"。对于生命的形成过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55页。南北朝时期著名经典《无上秘要·人品》认为:

    夫天地交运,二象合真,阴阳降气,上应于九天,流丹九转结气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故人象天地,气结法自然。自然之气皆是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结气不绝。藏胃积滞,六府败伤,形神不固,体不受灵,死气入孔,何由得存阳气。《道藏》第25册,第12页。

    这里对于人之生命形成过程的认识是建立在"天地交运"基础之上的宇宙生成与演化运动,"故人象天地,气结法自然",人是宇宙运动演化之结果,这种"法自然"乃为宇宙运动演化而产生人之结果。由于"气"之运动,使"自然之气皆是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生命的产生、演化和运动是伴随着宇宙的运动和演化而进行的,没有宇宙的运动和演化就没有生命的产生。

    第二,"自然而生,不为自成"。人类正常的生育途径是:精子+卵子→遗传物质相结合→受精卵→胚胎→婴儿。道教关于生命的"自然而生"、"不为而自成"是生命产生、演化之"本然"思想的体现。《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认为:"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体五藏精神已不为而自成矣。"《道藏》第16册,第494页。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乃为宇宙运动所具有的生命客观演化形成之规律,人们在宇宙运动与演化中只能"不为"、即顺应并遵循生命运动必然之规律,才是生命运动之必然。当然在生命的演化进程中人的能动性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乃为宇宙运动与演化之自然。

    第三,"精化成丹,丹变成人"。人只是宇宙运动所形成生命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认为:"自然生人道"《道藏》第7册,第403页。人之生命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也是宇宙产生和形成万物之生命的过程,同时人之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形态。道教进一步认为:"自然生七宝。"《道藏》第6册,第647页。七宝者,神气脉精血唾水,或称精血气髓脑肾心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5页。是人生命产生与形成"体合自然"《道藏》第10册,第372页。之体现,成为生命形成与演化中宇宙生命构成的高级形态,体现了道教对于人之生命形成演化的本质理解。"凡人生皆禀九天之气,气凝为精,精化成丹,丹变成人,结胎含秀,法则自然。"《道藏》第25册,第12页。所以,"气凝为精"、"精化成丹"、"丹变成人"表明人之生命现象是宇宙演化的结果,这种宇宙演化之结果体现出了生命"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等生命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基本法则。

    第四,"十月而生,形骸已成"。生命的运动从"五藏乃分肝主目"到"人有取与喜怒"皆"受天地变化",表明生命的产生与演化是遵循生命科学运动与发展规律而由宇宙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与天地相类",人之产生和演化必然由宇宙演化运动所决定,离开了宇宙演化运动,人及生命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道教的生命观所具有的"变化而生",是道教对于生命的形成与演化的认识,体现了生命运动与宇宙演化运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杜道坚纂《通玄真经缵义》曰: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肺主鼻,脾主舌,肾主耳,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道藏》第16册,第768页。

    这里从四个方面将人之生命"变化而生"的过程作了论述:一是人之生命的形成与演化是有时间和生成规律的,其时间规律乃为"一月而膏"到"十月而生",其生命形体的生成规律乃为"膏"-"血脉"-"胚胎"-"筋骨"-"成形"-"动躁"-"生成"的整个过程;二是人肌体自身运动是人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自身的肌体运动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即五藏乃为"肝主目"、"肺主鼻"、"脾主舌"、"肾主耳"、"胆主口";三是人的生命形成与演化过程体现了"天人同构"之规律,即"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四是人的生命形成与演化过程体现了"人与天地相类"之规律,即"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并成为生命"变化而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

    --生命的自然本质

    "所谓"凡百苍生皆以自然为其性命",无论是在古代语境还是在现代语境下,都包含着自然是人性亦即人类本质的意思。"卢国龙《道教伦理观的一点启示》,《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道教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于生命形成与演化的根本属性、即"自然本性"认识基础上的生命观,是具有道教自身特点的生命本质的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的认识。

    第一,"受命得寿,自有本数"。葛洪《抱朴子内篇》认为:"凡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王明《抱朴子内篇》第53页。这种建立在宇宙运动与演化"道"之规律基础上的生命观,其内容体现了生命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自然"之本质属性。离开了生命之本质属性,生命的存在与演化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原有本质意义。唐代《无能子》说:"天地既位,阴阳气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道藏》第21册,第708页。这里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体现在人与鳞毛羽虫俱同生天地交气而已,其生命本质是无所异,有所异则体现在"人自谓异于"其它动物,并能用"智及言语"等,即具有"智慧"和使用"言语"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忘其所趣,任之自然"。生命的运动演化体现了生命科学所具有的内在本质规律,道教将这种生命科学的内在本质称之为"自然"。唐代吴筠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天地之生禽兽也,犹覆之以羽毛,供之以虫粒,而况于人乎?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尔。"《道藏》第23册,第679页。这里表达了生命本质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万物均是天地运动演化之产物,生命的产生与演化之规律乃为"任自然"的结果;这种生命运动是没有人之"所趣"在其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是宇宙产生和演化之生命具有"禽兽"、"羽毛"、"虫粒"、"人"等多种形式,这种生命所具有的多样性乃为"天地之生";三是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中人之生命的存在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以,道教认为各种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本然的内在统一性,不论是"禽兽"、"羽毛"、"虫粒"、"人"等均产生于宇宙生成与演化之"自然"。这种"自然"乃为宇宙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本质之体现,其实质体现在"道"之属性。

    第三,"一切含识,皆有道性"。唐代孟安排集《道教义枢》卷八《道性义第二十九》说:"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藏》第24册,第832页。这里的"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皆有道性,体现了人与万物所具有的生命共同性即"道性",是万物生命本质的重要体现。对于道教所认为的生命的本质与道性具有统一性的思想,周固朴在《大道论》中认为:"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也。"《道藏》第22册,第902页。其中含"道"而成人,是生命本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人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体现了道教关于宇宙生命运动与道之运动的统一性。虽然宇宙世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但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却体现出了生命本质的统一性。宋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说:"万物与我为一,故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同者,徒以状而见迹耳,岂相为而生之哉。"《道藏》第14册,第901页。人和禽兽在生命本质属性方面具有相同的东西,禽兽的智慧在天性上与人有相似之处,这种共同的东西是生命必然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这种生命本质内在质的规定性就是"道"性。而道性之体现乃为"自然",即宇宙运动演化之本然属性。这说明道教对于生命之道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宇宙演化之本性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道之本然属性,生命就失去了存在与演化的基础。这是万物与我为一,"禽兽之智"与人具有同源、同质性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故能归一,反于自然"。陈景元集《西升经集注》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无知,故能归一,反于自然也。"同上,第599页。这是生命所具有的自然本质之体现,表达了生命"自然"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宇宙万物生命的产生、演化与发展乃为"自然",这种本质"自然"乃体现于生命的运动演化与宇宙的运动演化是一致的,离开了宇宙演化运动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二是生命本质之根本乃为道性。这种道之属性,一方面体现了宇宙运动与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统一性;另一方面表达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其根本原因在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充分说明了"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的寓意之所在;三是这种道之"自然"的客观必然性表现为"我都无知",表示道教对于生命运动客观规律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也表示生命的运动、发展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客观的生命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是"人"所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人们只能顺应并适应这种生命运动规律。当然,对于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与对于道之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样的,需要人们在行为实践中不断地深入探讨;四是道教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基础之上的,生命的本质乃为顺应宇宙运动规律,"能归一"是在"三生万物"基础上的形成与演化。同时,生命还体现了人在生命运动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即"反于自然",这种反于"自然"是人在不知其生命本质的情况下做出的违反生命运动规律的"修道成仙"之行为,从而使生命不能够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生命自然之属性。"道教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主,就道教教义所宣扬的企图超越生命的"逆乎自然"观来看,它和道家所说的"顺乎自然"的观点,还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道教所追求的修道成"仙"而不死就是这种"反于自然"之体现,其实质是使人之生命向其生命"自然"本质相反的方向发展,并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生命本质属性的背后乃宇宙运动之道性。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则会适得其反,并变成生命自然运动与演化的行为桎梏或导致生命的消亡。

    三"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

    ——生命的自然演化

    道教认为生命的自然演化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形成与生命演化内在本质的重要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运动的基本理解与深刻认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两个基本点为基础,即偶然变异(后来被称之为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达尔文思想的核心基于这样的观点:所有生物有机体由共同的祖先相互关联着,生命的所有形态都是从这一共同的祖先开始,经过数十亿年地质历史的连续变异过程逐渐演化而成。在这一进化过程中,许多新产生的变异体并没有可能存活下来,因此许多个体就被自然选择淘汰了,而同时也有一些变异体存活下来,并产生了其他物种。参见闵家胤主编,(美)洛耶编著,胡恩华、钱兆华、颜剑英译《进化的挑战:人类动因对进化的冲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道教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形成与演化所具有的自然本质属性,体现了其自然观对于生命自然演化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

    第一,"雌雄牝牡,自然相合"。道教对于生命演化运动所具有的特征认识首先表现于"任其自然",即合乎宇宙客观运动方面。唐代《无能子》认为:"天与地阴阳气中之巨物尔,裸鳞羽毛甲五灵因巨物合之气,又物于巨物之内亦犹江海之含鱼鳖,山陵之包草木尔。所以太古时裸虫与鳞毛羽杂处,雌雄牝牡自然相合,无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无宫室之制;茹毛饮血,无百杀之食。生自驰,死自仆,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任其自然。"《道藏》第21册,第708页。这里表达了生命演化运动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天地演化之本乃为"气",天地阴阳乃为"气"演化之巨物尔,其它"裸鳞"、"羽毛"、"江海"、"鱼鳖"均为"合"、"含"、"包"等宇宙演化之结果;二是生命演化具体表现为"裸虫与鳞毛羽杂处"、"雌雄牝牡自然相合"等许多方面,没有所谓"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等人为社会因素在其中,完全是一个在纯本性"本然"条件下的"夏巢冬穴"、"茹毛饮血"等"任其自然"之生命状况;三是生命的演化运动排除了人为的主观欲望因素而表现为"无宫室之制"、"无百杀之食"、"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是生命演化运动"任其自然"最基本的体现。

    第二,"性命之情,是顺自然"。道教认为生命的演化运动是宇宙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它本身具有客观内在规律。"经典进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为在进化变化过程中和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生物体将逐渐适应它们的环境,直到它们能够在其中很好的生存和繁衍。"闵家胤主编(美)洛耶编著,胡恩华、钱兆华、颜剑英译《进化的挑战:人类动因对进化的冲击》,第38页。道教将其生命的这种进化运动称之为"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道藏》第16册,第494页。表达了生命进化运动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命的运动演化乃为生命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的体现,是其"性命"本质的体现;二是生命的运动演化乃为"任其性",这种"性"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性,离开了其"自然性",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便会失去其原有的本质属性;三是生命的运动与演化最基本的属性乃为"顺自然",这种顺自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既是道教对于生命演化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也是道教对于"任其性命之情"最基本的要求,"无论"自然"的或"人为"的生育形式,实际上都是人的自生自化"王卡《生命的源泉与归宿》,《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第331页。体现了生命运动演化所具有的本性本然之特征。

    第三,"天本自然,便是性命"。宋代道士白玉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一气,一气结成物。气是分天地,天地本无心,二气自然是万物,有荣枯大数,有终始,会得先天本自然,便是性命。"《道藏》第17册,第168页。这里表达了生命的自然演化运动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虚无"、"自然"、"一气"、"天地"、"万物"等几个阶段;二是生命的演化运动具有其持续性特征,这个持续性过程具体表现为生命运动具有其"荣枯"、"始终"等循环往复性;三是生命的演化运动表现为"性命"之本然,其本质乃为"先天本自然",只要有宇宙演化运动就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演化运动是伴随着宇宙的演化和发展而展开的。其所具有的生命之本性乃与宇宙运动之本性是一致的。对此,道教认为生命的演化运动与宇宙产生和演化运动一样具有其共同性,均为"任自然"。

    第四,"形命永存,合乎自然"。南宋道士林自然述《长生指要篇》中曰:"本命命中之命,在父母未生胞胎之前,无本之命也。命中之命,命在玄元。玄元者,道之一气也。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精气神全则身不衰老,形命永存,合乎自然。与天地相为长久,人之生也,命以为本,命不禀于天,道不能生也。其曰自然固有,自然而然,犹上命而下受也。"《道藏》第24册,第253页。这里表达了生命演化"形命永存"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命的演化运动体现了"本命命中之命"之特点,即生命"在父母未生胞胎之前,无本之命",乃为道之一气"玄元",由于宇宙演化运动而使"玄元"演化为生命之"命"、"形";二是生命的演化是通过其"精气神"而实现的,具体表现为"精气神"全则身"不衰老",而使生命运动表现为"形命永存",其演化之规律符合宇宙运动规律;三是生命的演化运动"与天地相为长久",具有持续性与循环性,生命运动"命不禀于天""道不能生",生命本质乃为"道性"之体现;四是生命演化运动本质为"自然",是宇宙演化运动所固有的"自然而然"之体现,这种体现乃具有"上命而下受"之特点:从而使道教生命演化形成一条"生命演化之链",体现了道教生命演化的系统性及自然而然性,是道教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四"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

    ——生命的自然秘道

    "道教哲学把宇宙看作生生不息、恒常流动的大生命。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它生成万物、而万物皆有灵性,变动不居。宇宙就是各种生命遵循"道"的法则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自然过程。"王卡《生命的源泉与归宿》,《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第324页。生命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从对宇宙天体自然的研究一转而为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己",认识"真正的我"。参见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对此,包利民先生在《生命与罗各斯》一书中认为:"生命的优秀和道德的优秀,生存的真实、丰满与思考的自觉、理性,在苏格拉底身上达到难得的合一。"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生命科学对于生命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与发展的过程,生命在其产生、演化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关于生命科学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体系也要随着人们对于生命的不断认识而发展、变化、充实、提高。道教则从道所具有的"神秘性"来解释生命的存在及生命的运动与演化。

    第一,"秘道要德,以得生长"。道教对于生命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产生和演化的"秘道"基础之上的。道教认为生命的产生与演化规律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论的可知性又具有许多神秘色彩,并最终导致其对于生命及生命现象"不能穷理"、"不自知之",使道教对于生命的认识论滑向了不可知论的泥坑。《太平经》对于生命及生命现象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故自天地四时五行日月星宿,共以真道要德养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长。《太平经合校》第432页。

    这里的"秘道要德"之"秘",是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具有规律性的表现,这种规律性乃为"道",而这种"道"又具有神秘性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对于生命及生命现象可知与不可知矛盾基础上的生命认识论表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是可知的,并且是伴随着天地四时五行的运动与发展而生成与演化的;二是生命及生命现象与天地四时五行及宇宙"万二千物"具有共同的生成与演化规律,这种规律性就是"道",而其中"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等不过是生命及生命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体现;三是生命的生成与演化虽然是建立在"道"之基础之上的,但这种道却是"秘道",具有神秘不可知性,生命及生命现象"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长",这种"秘道"乃成为生命及生命现象产生与演化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从而使道教的生命观具有可知与不可知矛盾的二重性。

    第二,"男生女孕,自然之数"。在生命的可知性方面,唐宋五代时期《养生咏玄集》认为:"既知本体自然之道,故非外有所求且天覆地载,男生女孕,君臣父子,皆禀自然之数。"《道藏》第18册,第497页。生命的产生和运动譬如"男生女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皆禀自然之数",这种自然之数的内容乃为我们既知的"自然之道",即生命及生命现象的生成与演化"非外所求",而是根据"天覆地载"等宇宙运动与演化而形成,人们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宇宙本然之"数"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生命及生命现象正是这种"自然之数"的体现,其"数"体现了道教对于生命运动的一种量化标准。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与宇宙关系的一种理解。但道教认为要从根本上了解生命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涵是很困难的,认识和探究生命本质内涵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不能穷理"。

    第三、"有天有命,有分有数"。在生命的不可知方面,道教认为:"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有分有数,丝毫不可易,以不能穷理,故不自知之。"《道藏》第34册,第395页。这里的"有分有数"、"丝毫不可易"是道教对于生命产生和演化规律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因"不能穷理"、"故不自知"成为一种神秘莫测的事情。"生而不知礼,而天生之;长而不知礼,而天长之。生长,天之道也。"《云笈七签》第1903页。道教将生命的生长规律皆归于"天",这其中既包括人们对于天之道的可知认识,又包括许多不可知的成分在其中。"天命是超乎人间能力所能左右底命运,宇宙间所以有秩序,便是因为有了它。但宇宙并非天所创造,乃是自然生成。这生成底力是天之德。"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道教将生命生长之规律称之为"天之道",并将能否知生命的生死变化与能否知生命本质之道结合起来,认为对于生命的运动与演化知与不知是与对于宇宙运动之道的知与否的情况相结合的。人只有掌握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才能掌握生命的生死运动变化规律。

    第四,"死生在手,变化由心"。道教对于生命运动演化的认识虽然是建立在"不可知"基础之上的,但是,道教认为人对于生命运动与演化规律的认识则"由人自己",具有积极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又为人们探求生命的运动演化规律提供了前提条件。人如果能知其生命运动演化之规律并顺行之,则"我命在我",并通过"知自然之道"、"运动元和之气"而实现人对于生命的"死生在手"、"我命在我"的主观能动性之作用。五代强名子注《真气还元铭》说:"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运动元和之气,外吞二景,内服无芽,动制百灵,静安五藏,则寒温饥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道藏》第4册,第880页。说明生命的这种运动演化规律具有宇宙运动之属性,并且是自然而然具有内在规律和固有法则的。道教对于这种生命的认识是建立在其"秘道"矛盾的可知与不可知论基础上的,并使其生命观最后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并滑向不可知论,反映了道教作为传统宗教所具有的认识论缺陷。

    §§§第二节生命运动及其主要特征

    道教认为生命是运动的,这种运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生命运动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生命力即是能改变环境以维持其生命、发展其生命的力量。"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下),第691页。生命是一个过程的存在体,这个过程存在的形式又表现为多样性。道教认为生命运动是宇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运动所具有的特点与规律和宇宙运动与演化所具有的规律是相一致的,离开了宇宙的运动与演化,生命的运动与演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运动演化的动力。同时,生命的运动和演化还体现出具有不同于宇宙运动与演化的自身运动与演化之规律,表现了其特殊性。

    一"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

    ——生命运动的规律性

    生命运动是由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离开生命内在本质运动,生命及生命现象就不存在了。所以,道教认为生命运动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了生命运动的"反复传生"、"物各自得"、"不失其数"等方面,是具有内在本然属性的生命运动观。

    第一,"人之生灭,如影随形"。道教认为:"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太平经合校》第73页。人生命之体应具"天地四时五行",因而"常乐善无忧",这种"常乐"、"无忧"之规律体现于"居天地四时五行"之运动规律,生命的运动演化只有建立在宇宙运动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生命运动与演化的"反复传生",体现了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真知所在:

    天地运转如车之轮,人之生灭如影随形,故难终也。气气相续,种种生缘,善恶祸福,各有命根。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心则神也,形非我有也。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也。《道藏》第6册,第883页。

    人生命的存在表现为"生灭如影随形"、"气气相续"等动态的存在形式,这种动态形式是伴随着"虚无自然"而产生的,与宇宙之存在同体而异形。其属性是"受化而生"、"各有命根",体现了人生命存在形式与宇宙运动之规律属性。生命运动与演化还具有其循环规律性,这种循环规律性则表现为"反复传生"、"难终"之特点。

    第二,"我之自然,我之性命"。《南华真经注疏》成玄英疏认为:"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道藏》第16册,第392页。这里表达了道教对于生命及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特殊性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生命及生命现象是有其规律"正理"的,这种"正"之规律或内在机理是调整和左右宇宙生命运动的内在必然所在,生命只有按照这种"正理"之规律运动和演化,生命及生命现象才会体现出"正",即体现出其所具有的运动之本性;二是生命及生命运动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天地自有常,人命最险毳"《云笈七签》第2306页。只有掌握生命运动的这些特点,"物各自得"才能"不失",并按照各自生命其本然所具有的运动规律而行事,才能称其"自然";三是对于生命的基本认识是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而然乃为"性命"本然之代名词,即"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性命与"自然"是同义语,从而使道教对于生命的认识建立在宇宙运动规律之基础上。虽然道教对于"自然之正理"的真正意义并没有做出深入的解释,但其基本的思想则使其具有"自然"规律的特征,即生命"本然"运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从而使道教的生命观具有其宇宙客观运动之基础,并形成了道教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命观。"正苍生之性命"之"正"的内容,既体现出了其生命运动与演化之"客观性"、"规律性"的内涵,又表示了对于生命的产生和演化的认识,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生命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应该按照各个不同生命运行规律来把握"故言不失",才能称之为"正"。

    第三,"循环百脉,皆顺四时"。"我之自然"应该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来体现"我之性命",这个"我之性命"即"自然者"是真正体现了生命所本来具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道教认识生命及生命现象所具有的可知性的积极方面。元代全真道士玄全子《诸真内丹集要》认为:

    循环百脉皆顺四时,安泰自然,合天地运动阴阳之数,日月往来间隔之期,昼夜返复,不失其数也。《道藏》第32册,第466页。

    "循环百脉"是生命的内在运动,"合天地运动"是生命的外在运动形式。生命及生命现象的运动是内外统一,不失其数,是生命运动规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当然这种生命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顺四时",和一定的空间"和天地"里进行的,并且具有时间运动的规律性即"阴阳之数"、"日月往来"、"间隔之期"、"昼夜返复"等内容,这种生命运动规律是持续、循环往复进行的,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则进行而"不失其数",从而充分体现出道教关于生命运动所具有的规律性。

    二"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

    --生命运动的阶段性

    生命运动表现为群体与个体两个方面,二者都具有其生命运动的阶段性特征。群体生命运动的阶段性表现为生命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个体生命运动的阶段性表现为一维非重复阶段性。"一种最常见的作法就是把人生分为诸阶段,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时间的自然推移即历时性。如把人的一生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种划分很普遍。如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一剧中就把人生分为婴孩、学童、情人、军人、法官、老叟等七个阶段,这一划分虽杂有职业,但根本上还是按生命的自然时序来划分的。"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生命的群体性与生命的个体性是生命运动过程中所代表的生命运动的不同的方面,其本质则都是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内在本质之体现,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运动规律性所具有的全面理解。

    第一,"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单个的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维非重复阶段性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表现为个体的非重复性特征。对此,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引用《列子·天瑞篇》对于人之生命在时间上的"婴、少、老、死"四个阶段作了如下划分:"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儿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道藏》第14册,第375页。唐代王损之在《玄珠心镜注》中通过季节"春夏秋冬"运动的转换过程,来形容和比喻生命群体运动所具有的循环持续阶段性的特征:

    人之生大化有四,天地密移,谁觉之哉?婴儿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谓之人生四大化。大化法天时,盛衰言人物禀生之时,受天道元和之气,化凝成婴儿之姿,当婴儿之时法春,以其春和之气未散也。和气既散,化成少壮,少壮法夏,以其纯阳之炽,煎其血热,使血气耗损,化成衰老,衰老法秋,则形容为之枯朽,以其秋霜肃杀之故也。然气平陵消,彼残阳杀气化成死亡,死亡法冬,是纯阳死,气严凝也。《道藏》第10册,第689页。

    这里将生命的运动演化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其生命运动的转换也一如季节的转换一样,即"婴儿法春、少壮法夏、衰老法秋、死亡法冬"。这种季节的转换与运动过程体现了生命群体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而生命个体的运动与演化一维阶段性则成为群体生命运动演化循环持续阶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群体与个体生命运动所共同具有的生命运动阶段性的主要内容。作为建立在生命个体运动一维阶段性基础之上的群体生命运动的循环持续阶段性的主要体现,道教将生命运动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四个阶段循环往复。其中,个体生命运动的一维阶段性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其个体生命产生和消亡的运动和发展阶段,又成为生命群体运动阶段生命产生演化与延续循环持续性阶段的开始。

    第二,"死生之变,四时行耳"。《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过一本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道藏》第16册,第296页。生命个体一维阶段性的过程最终成为生命群体循环持续阶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的群体持续循环阶段性会继续沿着生命个体一维阶段性所具有的时间周期性而作循环不停地运动,其群体与个体按照生命运动的阶段而演化,使生命群体与生命个体在演化中"扬弃"其不利于生命的方面,而保存其有利的方面。这种生命运动的"扬弃"既包涵有生命的进化与退化,又具有生命的产生与灭亡,表现了生命运动阶段性与渐进性相互融合的生命运动过程。当一个个体生命运动结束,又开始了下一个生命的运动与演化,从而使生命运动阶段具有周期循环"轮回"而持续不断。生命的群体与生命的个体就是按照这种生命所具有的阶段性而不断地持续地运动、发展与演化。

    第三,"四十而养,五十体重"。范翛然《至言总》认为:"人年四十而养,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委,气大衰,九穴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知之则强,不知之则老。"《道藏》第22册,第857页。个体生命的运动一维阶段性表现为如"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具有"起居衰"、"耳目不聪明"、"阴委气大衰"、"九穴不利"等特征,说明个体生命的存在、演化运动在时间上具有一维阶段性特征。唐代王冰编、北宋林工等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说:"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道藏》第21册,第4页。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生命的有限性表现为"百岁"或"一百二十岁"一个时间阶段,当这个生命达到这个阶段时,预示着这一个体生命的"虚"、"终"。这种个体生命运动的结束具体体现在"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等方面。

    第四,"生长气壮,衰老化已"。宋代曾慥在《道枢》中又作了年龄段的划分:"人之气液昼夜一交合者也,于是时又有四等焉。百岁者人之常也,自一而至三十者,少壮之时也,六十者,长大之时也。九十者,老耄之时也。百而至于百有二十者,衰落之时也,是谓身中之时焉。"《道藏》第20册,第825页。道教将每个个体生命的运动划分为几个阶段,即"少壮之时"、"长大之时"、"老耄之时"、"衰落之时",而生命的群体运动则是在生命个体运动一维阶段性的基础上产生生命运动的持续循环阶段性。《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中认为:"夫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命矣。"《道藏》第6册,第705页。即个体生命的运动过程表现为"生-长-气-壮-衰-老-化"等阶段性特征,并在时间上具有一维性,当一个过程阶段完成以后,又开始下一个生命的阶段历程,直到这个单一生命体的结束,从而使生命运动演化表现为阶段性。

    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

    ——生命运动的多样性

    道教认为生命是不断运动的,生命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万物之中人最为贵"《道藏》第34册,618页。人作为宇宙万物生命最重要的体现,其生命运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生命运动形式是生命演化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内容。多样化的生命运动形式是由多样化的生命存在状态所决定的,离开了这种生命运动多样化的存在形式,生命的存在和运动就失去了形象而具体的外在形态,从而失去了生命所应具有的活力。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分别表现在"年龄"、"体态"、"精神"、"情感"等方面,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人有盛衰,自在兆身"。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生命运动的多样化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了生命从生长、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运动过程。唐代《显道经》说:

    人有盛衰,自在兆身,年立十五,神驻丹田,年立二十,精气益强,年立三十,势力横行,年立四十,头神损、白发生,年立五十目神损、无光精,年立六十脏神损、五喉伤,年立七十足神损、行梁张,年立八十阴神损、茎不强,年寿百二十为天年。《道藏》第18册,第644页。

    这里从生命的运动与发展方面论述了生命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生命运动和演化的必然内容。人的生命运动历程可以划分为"十五"、"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百二十"等几个年龄阶段,在这几个年龄阶段上生命的运动状态分别表现为"精气益强"、"势力横行"、"头神损白发生"、"目神损无光精"、"脏神损五喉伤"、"足神损行梁张"、"阴神损茎不强"等不同的健康状况,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生命健康状态,反映了人的生命运动与演化所具有的多样化状态。

    第二,"人有五心,面有五色"。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心肌体面"等生命体态语言学方面,《显道经》认为:"人有五心,面有五色。力壮气盛,肌肤充溢,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体性各异,刚柔难成,或有聪明,或有迷塞,或有诚信得道。"《道藏》第18册,第644页。这里《显道经》通过生命肌体语言反映了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其中"面有五色"是通过人体肌肤的运动变化而表达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即"力壮气盛","肌肤充溢"。"面白"、"面赤"、"面黄"、"面黑"、"面光"、"面泽"等面部颜色的变化,则分别代表了生命运动之"骨涌"、"血涌"、"髓涌"、"肌涌"、"精涌"、"气涌"等多样性。"体性各异"及"聪明、迷塞、诚信"等则是"人有五心"运动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内容既反映了人之生命肌体物质和精神运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人体肌体语言所特有的生命运动多样性的表达方式。

    第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宋代曾慥《道枢·服气篇》曰:"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三万六千神居于其身化为仙人矣。"《道藏》第20册,第649页。这里曾慥将生命的运动表现为"化",认为生命的运动是通过其"气化"、"血化"、"精化"等多种形式进行的,通过生命之化运动而达到易"气"、"血"、"脉"、"肉"、"精"、"髓"、"筋"、"骨"、"发"、"形"等方面,从而使生命运动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转化,最终实现道教"身化为仙人"之目的。

    第四,"寒暑过度,气乃不固"。生命运动的多样性卷五十七《诸家气法》还体现于人之"喜怒忧悲恐"等情感情绪运动方面,《云笈七签》卷五十七《诸家气法》认为:

    人有五气,喜怒忧悲恐也。怒则气上,喜即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即气聚,热则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怒伤阴,寒暑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气乃不固。《云笈七签》第1264页。

    这里通过"气"所具有的"上、缓、消、下、聚、泄、乱、耗、结"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表现了生命运动的多样性。生命的情绪运动"喜怒忧悲恐"等影响着生命之肌体运动,而肌体运动又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情绪等心理运动,使之成为人精神运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寒热忧劳思"等肌体与精神运动也影响着人的"气"的变化和运动,从而使人"喜怒不节",导致人生命之精神运动和肌体运动过度,使之情绪不稳定"气乃不固",使生命的运动和存在缺少相对的稳定性。各种不同的生命运动之间相互影响,使各种生命运动彼此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的多样化运动体系。

    四"人有盛衰,自在兆身"

    ——生命运动的统一性

    生命运动除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隐藏在运动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所体现的内容乃为生命运动所具有的演化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生命的进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其运动本质体现了宇宙演化运动规律,是道教生命之道所具有的宇宙运动之内容。生命进化是指生命运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和趋势;退化则指生命运动系统由有序向无序、由高序向低序、由高级向低级的演化过程和趋势。宇宙万物在其运动过程中要接受物种竞争之考验,拥有适应生存竞争能力的生命及其功能将被保留下来,而不适应者则将被淘汰并灭亡。达尔文所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学说,为我们今天了解道教关于生命运动演化过程中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提供了许多借鉴。

    第一,"人生十岁,五脏始定"。生命运动的统一性体现在"肌体"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道教认为生命的演化过程是生命进化与退化同时并存的运动过程,进化之中包含着退化、退化之中又包含着进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共同处于生命的运动演化之中。道教对于人之生命运动演化从"盛衰"到"天年"的整个过程的认识,就是这样一种进化包含着退化,而退化又包含着进化的过程。南宋史崧在《黄帝素问灵枢集注》中说: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作者注)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簿,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居而终矣。《道藏》第21册,第435页。

    这里生命运动按照其生长、旺盛、盛衰、虚终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生命的运动演化包含了由进化到退化、再由退化到进化的转化过程,即从"十岁"到"百岁"的生命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血气已通-血气始盛-经脉皆大盛-肝气始衰-心气始衰-脾气虚-肺气衰魄离-经脉空虚-五脏皆虚-神气皆去。这种生命运动演化形式具体表现为生命演化的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生命之血气"通圣"阶段,其年龄在四十之前;第二阶段,生命之肝心"始衰"阶段,其年龄在五十至六十之间;第三阶段,生命之脾肺"虚离"阶段,其年龄在七十至八十之间;第四阶段,生命之肾脏"虚终"阶段,其年龄在九十至百岁以后。这几个不同的生命运动与演化阶段,既反映了生命运动演化过程,又体现了生命运动进化与退化所具有的统一性。

    第二,"情有所属,意有所指"。生命运动的统一性体现在"智识"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道教生命运动演化所具有的统一性,除了具有其生命的物质形态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之外,还具有其生命精神运动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道教关于生命运动的统一性既包括生命机体的演化,又包含了生命精神的演化。其内容则表现为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关系。道教认为人之生命在其肌体演化过程中,还包含了其"智识"等精神生活方面的演化,《云笈七签》卷十四《三洞经教·黄庭遁甲缘身经》认为:

    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气生。气之来也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并精出入谓之魄,官主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忆谓之思,思而远慕谓之虑,虑而用事谓之智,智者乃识见者也,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云笈七签》第371页。

    这里道教展示了生命运动的统一性,即生命在其肌体进化与退化的过程中还包含了其精神方面的进化与退化,肌体的演化与精神的演化共同构成生命运动的统一性。这个生命运动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气"、"精"、"灵"、"神"、"魂"、"识"、"魄"、"心"、"情"、"意"、"志"、"思"、"虑"、"智"、"识"等多个方面,是生命运动进化与退化统一性的重要体现,标志着生命运动由单纯的物质运动到复杂的精神运动的转化和发展过程,而其中"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等则是"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之"贵"而具有的精神进化的重要标志。所以,道教的生命运动是一个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彼此共同构成生命演化运动统一性的过程,体现了人作为生命存在和演化的高级形态所具有的复杂与综合运动。

    §§§第三节生命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道教认为生命具有一定的构成形式及功能,生命的构成和功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是宇宙运动演化的结果,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其生命的构成和功能最能体现出生命的本质特征及意义。人作为生命现象的典型体现,具有"灵于万物者"、"声色气味万物之体"、"目耳鼻口万人之用"等特征,是生命的构成和功能之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之生命的构成及所具有的功能,深入认识生命的本质及其意义,深入理解道教生命观的本质内涵,树立"贵生"、"爱生"精神。当然,在宇宙万物运动与演化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构成和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其所具有的生命本质以及在这种本质基础上建立的生命运动规律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

    ——生命构成的自然性

    道教认为生命的构成及其功能是宇宙运动演化的结果,是生命运动与宇宙演化运动合一之体现,生命的产生演化与宇宙的产生与演化两者合二为一。生命的构成既是生命运动的体现,又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必然反映。"道家及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它基于整个气化论的自然哲学,进而对生命哲学的深入钻研。"萧萐父、罗炽主编《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这种对于生命研究的认识表现了生命构成所具有的自然性。

    第一,"养人之形,唯气与神"。生命构成的自然性在于天人共生的自然性。"精气神在人体生命的作用上,的确犹如宇宙物理现象一样,也是逐段分开,而又相互混合。"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神气养形论》认为,"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人在生命的构成方面表现为具有宇宙运动演化之本然属性,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对生命构成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为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杳冥可以致信,故入杳冥而观至精。《道藏》第18册,第457页。

    这里体现了生命构成自然性所具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人之生命构成与万物之构成具有统一性,其功能乃为"妙万物而为言"、"借冲虚以为用",体现了其生命本质之属性;二是人之生命构成及功能具有"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等宇宙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这种"机"与"道"乃为生命构成及功能发挥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和生命本质之体现;三是人之生命构成及功能表现为自然之而然,即"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等方面。这里所表达的所谓"无"是在完全宇宙"本然"的条件与环境下进行的,生命之"味"、"用"、"为"、"事"等均是生命构成发挥其功能本质之体现;四是人之生命构成及功能的保持与延续也体现于本质本性,道教认为可以通过"守虚无以养神",实现人之生命构成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人生命功能的"留形"、"养神"、"致信",这既是生命运动之表现,又是生命构成及功能本质本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日阳月阴,日男月女"。生命构成的自然性在于男女性别的自然性。道教认为男女的形成与生命构成具有自然性,表现为"自然之津液也",是"日月列布设阴阳"之结果。《云笈七签》认为:"日月列布设阴阳,日阳月阴,日男月女。两神相会化玉英,男女阴阳,自然之津液也。"《云笈七签》第276页。生命之男女性别构成不同生命功能是宇宙演化与运动的结果,如"日月列布设阴阳"一样自然而然,其男女阴阳之别乃为"自然之津液"之结果。

    第三,"脉者魂魄,人之容也"。生命构成的自然性在于生命器官的自然性。对于人之生命各器官所具有的构成及各种功能所具有的自然性,道教认为:"心为虚,肾为元。虚气以青上为天,元气以宁下为地,入于太渊。故虚气生为呼,元气生为嗡。心为日,肾为月,脾为斗。心气下,肾气上,合即为一,布行四肢不休息。故心为血,肾为气,合即流行,名曰脉。脉者魂魄,人之容也,魂魄以去,主人寂寂。故百脉尽即气绝,气绝即死矣!"同上,第450页。"心"与"肾"乃为人之生命具体的器官构成,这种器官所具有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人的生命形成和运动过程中,在生命构成的形成上表现为"心为虚"、"肾为元"、"虚气生为呼"、"元气生为嗡",使人之生命构成表现为具体的生命运动与演化之功能。在生命构成的功能的发挥上,道教认为人身各器官各自根据其生命运动而发挥着自己应有的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心为血"、"肾为气","合即流行,名曰脉"。这里的"脉"是生命运动的体现,也是生命运动及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脉动则生,脉绝则亡,"百脉尽即气绝",说明生命器官功能的发挥与生命的存在和构成密不可分。这种生命的存在和构成形式、内容,是伴随着生命的运动与生命各器官功能的发挥而自然表现出来的。

    第四,"形体具足,十月胎成"。生命构成的自然性还在于生命形成的自然性。"夫人受父精母血"。元朝道士余洞真在《悟玄篇》中认为:"夫人受父精母血,成胎之时,中含一点元气,以为造化之根蒂矣。先生左肾,次生右肾,肾生心,心生肝,肝生肺,肺生脾,脾生小肠,小肠生大肠。五行形化而生,形体具足十月胎成,以就婴儿矣。"《道藏》第23册,第613页。这里从人之生命生成的过程提出生命构成所具有的特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构成是由于"元气"造化之结果,"以为造化之根蒂","五行形化而生"是生命"生"之体现;二是人之生命构成过程乃由肾-心-肝-肺-脾-小肠-大肠等人之生命器官形成之过程组成,其各器官正是由于生命运动而产生的结果,从而使生命按照其所具有的结构发挥其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三是生命的构成及其功能是建立在生命各器官基础之上的自然而然的运动过程,这是由生命构成所具有的生命运动之本能决定的,体现了生命构成的本质特性。

    二"人体内有百关九节"

    ——生命构成的整体性

    道教认为生命构成具有系统整体性,生命构成各个器官之间因彼此关联、相依相生而表现为整体性的特征。"那些构成人体的各种各样实际存在物非常和谐一致,因而身体任何部位的体验,都可以传递到一种或更多的核心场合之中,这些核心场合是由于根据那种方式而自然产生的强化遗传下来的,或是最后由于最终的整合而增加的。"(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生命构成的整体性是生命产生存在与演化所具有的必然条件和自然结果,反映了道教生命观已具有朦胧的现代"全息"生命科学的思想胚胎。

    第一,"肝心肺肾,春夏秋冬"。晚唐时期《四气摄生图》中通过人生命之构成与季节、方位、五行等关系体现了人生命构成之整体性:"肝藏春王,肝属东方木;心藏夏王,心属南方火;肺藏秋王,肺属西方金;肾藏冬王,肾藏属北方水。"《道藏》第17册,第232页。道教通过人之"肝心肺肾"与季节变化"春夏秋冬"、自然方位"东南西北"以及五行"木火金水"之归属来表示生命构成自身与宇宙构成的整体性,是天人同构思想在生命观上的体现。同样,道教还认为:"天三明,日、月、星,人三明,耳、目、口。地三明,文、章、华,是生死之际。"《云笈七签》第256页。通过天地人各三明,即"日月星"、"耳目口"、"文章华"之对应关系体现了生命之构成与天地万物构成之整体性。"肺者,人之天也,心者,人之日也。日气上出,如赤丹之精。未尝有之时,人须得此气以生耳,失此气者则死矣,名曰自然之道,道通神灵矣。"同上,第446页。道教将生命的系统构成与宇宙运动之道结合起来,使生命内部功能系统与外部运动演化系统结合于一体,二者共同统一于宇宙运动演化"道"之下,成为整个生命系统的必然内容。"道通神灵"是道教认识生命构成功能系统的切入点,并成为道教用来解释生命起源及生命构成功能现象的主要依据。

    第二,"百关九节,百禄之神"。生命构成的整体性体现在其"肌体"方面则具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整体系统性,这种系统整体性既是道教对于生命构成所具有的自然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又是其"多神"宗教信仰的明显标志之一。《云笈七签》卷八十三《中山玉枢经服气消浊诀》认为:

    夫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百关者,号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九节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肩项、六腰、七腿肶、八经踝、九脑、是谓九节也。《云笈七签》第1875页。

    这里道教对于人之生命构成的整体性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一是人体生命的构成具有系统整体性,这种系统整体性是生命存在和生命运动的基础,这种系统的构成乃为"百关九节"之整体;二是人之生命构成各个器官之间通过"关"、"节"相连并彼此成为"神"、"用","中国的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它的显著的特征就是神。"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即"百关者,号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使生命的构成作为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通过各个"关""节"而成为生命之整体的运动与演化;三是生命构成之整体性是由其具体的肢体器官所组成,具体包括比如"百关"、"九节"等。其中"九节者"即"掌"、"腕"、"臂"、"膊"、"肩"及"腰"、"腿"、"经"、"脑"。道教用"百关九节"来表示生命各器官构成功能之系统整体性,并根据其在生命运动中的作用,划分为"关"、"节",认为二者之间互为其用,共同构成生命的运动整体体系。

    第三,"五藏六府,阴阳相生"。生命构成整体性还具体表现在人之生命器官"五藏"、"六府"构成的整体性。道教认为:"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府者,大小肠、膀胱、三焦也。藏为阴,府为阳,迭相生也。"《云笈七签》第1852页。人之生命的构成是由人生命肌体所具的各个器官所组成,这些器官构成了生命之躯体,而这些生命个体器官的存在并不是单独和孤立的,而是由于宇宙"阴阳"运动演化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生命各器官之构成乃为这种相生相续"阴阳"转换之结果,生命构成的各个器官彼此依存并形成其系统整体性,乃为宇宙运动之道所决定的,生命构成及功能的发挥是由于"道"之神用而体现出生命构成的整体系统性。同时,道教认为:"人之禀形,模范天地。五藏六府,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同上,第2034页。人生命各器官功能的发挥及作用的大小"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人之生命皆是由于这种"神明"、"主守"之主宰而延续,并在其生命构成"五藏六府"、"百关四肢"方面发挥其应该具有的整体统治功能。道教通过其生命构成各关节所具有"神"、"主"说明生命构成具有内在整体之"主宰",使生命构成在生命的运动中表现为其整体性。人之生命构成的"五脏"、"六府"则是生命运动中"道通神灵"之结果。

    三"丹田者,人之根也"

    ——生命构成的合一性

    道教关于生命构成的合一性体现了道教生命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合一性乃为天与人之构成合一,是道教天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道教天人观在天人同构方面上的认识以及所具有的基本思想。道教关于生命构成的合一性包括天与人所具有的构成合一、生命运动与天之运动的合一、生命内部各种机体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的合一、人之生命进化与退化的合一以及生命之精神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合一等方面。

    第一,"助天生物,助地养形"。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是宇宙运动与演化之结果,是生命构成的各种功能的发挥和天人同构之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及天人关系的运动状况。生命的这种功能构成,展现了天人之间合一的不同表现形式,是道教天人观对于生命的理解和重视。离开了天人关系,就很难把握道教对于生命功能构成合一的理解。《太平经》认为:

    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合校》第36页。

    这里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天人在生命构成方面的合一性:一是天人肢体结构方面的合一性,这种合一性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肌体合一而是天人"肢体"生成与演化的合一,二者皆为"含怀天气具乃出";二是天人生命功能作用的合一,这种合一乃为"视天地当复长",并且天人之间"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使天人之间表现为万物所具有的生命运动;三是天人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合一性是多方面的,除了表现在"头与天"、"足与地"、"四支与四时"、"五藏与五行"等身体结构以及"阴与阳"、"日与月"外,还"不可胜纪",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含义。道教关于人之生命功能构成的合一性是与其天人观中天人同构、同源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天人同构同源就没有道教的生命功能构成合一性。这种合一性主要表现为人之生命器官功能构成与天地四时五行的功能构成具有合一性,并成为生命自身各种功能构成合一性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天人合一关系的状况将成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的主要根据。这种合一具体体现在"人"皆"含怀天气具",表现为生命之构成功能是与"怀天气"密切相关,并具有合一之本质属性。

    第二,"精神所藏,五气之元"。道教关于生命构成合一性的思想还体现于道教关于人生命功能构成的"丹田"之说,这种"丹田"之说实际上是天人关系在人生命之中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天与人共同功能构成、以及生命体内部各功能器官所具有的合一现象。《老君中经》说:

    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气之元也。赤子之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主生子,合和阴阳之门户也。在脐下三寸,附著脊膂,两肾根也。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方圆四寸之中。所以在脐下三寸者,言法天、地、人。天一、地二、人三、时四,故曰四寸。法五行,故有五色。《云笈七签》第428页。

    道教对于生命之"丹田"的认识是建立在天人生命构成合一性之上的,"丹田"被道教称之为人体中产药结丹之处,又称之为"生气之源",其所在的位置,道教认为,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其中下丹田为正丹田,多指脐下一寸三分,丹经则指脐下内一寸三分。道教认为:"呼则气出于丹田,吸则气入于丹田",体现了其所具有的生命构成及生命运动之功能。对于丹田所代表的生命构成的合一性,道教进一步认为,我之一切气、一切精、一切力、一切脉、一切筋、一切声、一切志、一切智,皆从此出于丹田。人之生命构成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而为四肢百骸。"丹田"直上与心与脑相通,合一身而通论天地造化。其中"四寸"、"五色"蕴涵着天人构成的合一性思想。四寸为"天一、地二、人三、时四";五色为"赤、青、黄、白、黑",法五行之体现,是道教生命功能构成合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天地人相互结合,彼此依存,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内部之间所具有的功能与构成共享的生命运动现象。

    第三,"自然生耳,自然泰耳"。道教认为生命构成具有其合一性,这种合一性在于天地运动演化具有相同的内在自然本质,即"天地之生万物自然而然"《道藏》第14册,第233页。又被道教称之为"自然"。《道德真经注》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道藏》第12册,第293页。表现了生命之道的自然而然之性。《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曰:

    人象天地,气法自然,自然之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结气不纯,藏胃积滞,六府败伤,形神不固,体不受灵,死气入穴,何有得存,徒知修学,不诚此深,今以相告,一形之真,随生解结,哺育百神,体自生光,内府鲜明。《道藏》第34册,第82页。

    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合一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达:一是"气法自然",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表现为"自然之气",这种"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表现了生命的生成演化具有自然性。如元代李道纯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说:"大道虽有三元之德,一无形质而能自然生育天地;二无情性而能自然运行日月;三无名相自然长养万物而我不知其的。"《道藏》第17册,第144页。二是生命之吉凶寿夭短长均体现了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正如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所说:"自然生耳,自然泰耳,未必由仁德与智力,然交复信顺之行,得骋一己之志,终年而无忧虞,非天福如之何也。"《道藏》第15册,第121页。三是人们通过修学可以实现"一形之真,随生解结"而达到"哺育百神,体自生光,内府鲜明"之目的。如宋代林希逸在《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中说:"力,人力也;命,天命也。此意盖谓寿夭穷达富贵贫贱,若出于人为,而无非天命,而制之者,亦非造物也。直而推之,曲而任之,是曲直皆出于自然。"《道藏》第14册,第780页。充分表达了生命构成合一性所具有的自然本质。

    四"神通妙用之自然"

    ——生命构成的妙用性

    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的构成具有其应该具有的各种功能和作用,道教将这种生命的构成与作用称之为"妙用"。它包括生命各个器官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由于这些器官运动所具有的多种功能条件下的"妙用"。"自然的进化发展赋予了我们五种感官,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我们依靠所有的这些感官来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高度发达的完全自然电脑的随机存取内存和只读存储器来处理我们感官的输入信息,这两种储存器或许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但是它的这些能力是人类整体的实力。"(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著,安重义译《连接宇宙》,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道教则认为生命构成的这些妙用性具体表现在"体无定用,惟变是用"、"宇宙虽广,在于掌中"、"挺命太一,开关三道"、"灵于万物"、"在于掌中"、"游戏四海"、"阳和之气"、"长生之要"等方面,是道教在认识生命构成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命观。

    第一,"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妙用"首先表现在人之生命肌体的各个器官所具有的功能上,这种功能具有"灵于万物"等方面的基本属性。北宋名儒邵雍在《皇极经世》中认为: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道藏》第23册,第421页。

    其思想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万物生命之灵者具有"万物之体"、"万人之用",具体表现为生命器官"目耳鼻口"能收万物之"色声气味"等方面;二是生命的"妙用"体现在生命运动之"变"、"化"方面,即"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生命构成这种"体"是其"妙用"的重要构成;三是生命运动之体与生命肌体之用乃为生命人物之"道"的重要组成内容,表示了生命运动与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是生命构成"妙用"全面而完备的体现。

    第二,"宇宙虽广,在于掌中"。道教认为生命的"妙用"性表现为"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云笈七签》卷十五《三洞经教部·天机经》说:"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云笈七签》第384页。在人生命运动与演化之中,其肌体各自发挥着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心"作为人生命器官构成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妙用乃为"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生命之心在发挥其作用时,应该遵循"合天道"之规则。生命之妙用体现了"览之只在于掌中"、"生杀不离于术内"等规律与天人合一之属性,是宇宙运动之"天道"所决定的。生命构成"心"、"耳"、"目"等则体现了生命运动之属性。

    第三,"挺命太一,开关三道"。《内丹诀》中说:"圣胎成就婴儿,出入面目之间,游戏四海之内,以表神通妙用之自然也。"《道藏》第24册,第229页。生命的产生及生命功能的发挥是由于"神通妙用之自然",正是由于自然之"神通妙用",才能实现生命之构成而达到"圣胎成就婴儿",而生命构成之"妙用"则表现为"转轮于九气","挺命于太一",使生命运动具有其神通之"妙用"。《云笈七签》卷五十五《云鬼神·受生天魂法》曰:

    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结成于元灵,转轮于九气,挺命于太一,开关三道,积神幽宫。所以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目运其神气。云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匝,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云笈七签》第1207页。

    人之生命的形成表现了"神通妙用"立人之道的运动过程。其生命之构成具有"开关三道"、"积神幽宫"、"口目运其神气"之"妙用",如果生命的构成不发挥其应该具有的功能与作用,则生命运动就不能实现正常之效能,并导致"四大疾病系体,大期将至"的结果。

    第四,"五味不通,大期将至"。人之生命构成的妙用性不但体现在对于身体有益的积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于身体不利的消极方面,这些消极方面表现为对于"身有三魂"之"胎光、爽灵、幽精"所具有的"阳和之气"、"阴气之变"、"阴气之杂",并导致"人心不清净"、"人心昏暗"、"肾气不续"、"五味不通"之消极结果。道教认为人之生命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其"神通妙用"而导致"四大疾病":"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味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将至焉。"同上,第1188页。使人之生命构成不能发挥其应该具有的重要作用,与生命构成的妙用性相悖。

    第五,"人之真气,随时养之"。对于生命之妙用所具有的基本作用与功能,道教认为其具有"所养之法",乃为"长生之要",对于生命的"修"与"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宋代道士曾慥《道枢》认为:

    人之真气春藏于肝,夏藏于心,秋藏于肺,冬藏于肾。肝心阳也,肺肾阴也,随时养之,不出冬夏二至,春秋二分之候所养之法,淡然自适而无所惑。静坐内观,所养之藏,自然气凝而有象、有形焉。故以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气住则形住,是为长生之要也。《道藏》第20册,第705页。

    生命构成只有正常发挥其器官所具有的"妙用"之功能,才能体现或实现生命构成所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这种"妙用"之功能具体体现在"春藏于肝"、"夏藏于心"、"秋藏于肺"、"冬藏于肾"等方面,使生命的运动与季节的转换结合起来,并达到生命构成功能所具有的"淡然自适而无所惑"、"自然气凝而有象形",在"静坐内观所养之藏"中实现人之生命"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气住则形住"之妙用,从而使生命运动在其"妙用"的前提下达到"长生"目的。

    总之,道教的生命之道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生命内在本质的认识,"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长"是生命运动演化道之属性的具体体现。生命之道表现在生命运动演化"反复传生"之规律性、"自生至终,大化有四"之阶段性、"人有五心,面有五色"之多样性,以及"人有盛衰,自在兆身"等生命运动演化之统一性方面。"夫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命矣"是生命运动演化之阶段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综合体现。"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是生命之道关于人之"智识"进化与退化统一性的体现。生命之道在生命的构成上还具有其自然性,即"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并体现于"百关九节,百禄之神"生命构成的整体性、"五藏六府,阴阳相生"生命构成的合一性,以及"精神所藏,五气之元"、"神通妙用之自然"等生命构成的妙用性等方面,是道教自然观对于生命内在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