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今天怎样当父母-父母——孩子自信和自我的领路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拥有健康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就能够积极地克服困难,大胆做事,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受欢迎的。父母对于孩子自信和自我的确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孩子会终身受益。

    孩子如果没有完善的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意识不够鲜明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没有自信,胆小怕事,这样有可能在以后日益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说,父母对孩子自我和自信的确立,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一、父母说行,孩子就行

    孩子自信的确立来源于父母的鼓励和支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应该让孩子感受得到,并且让他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争取的,什么是良好的自我形象。父母对孩子最有效的鼓励,就是多跟孩子说:“你真厉害!”

    父母鼓励和赏识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孩子建立更多的自信,孩子会从这些语言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进步,而且有信心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如果连父母都经常跟孩子说“你不行”、“连这个都学不会,笨死了”,孩子就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感。

    孩子自信心的确立是挖掘自我的重要前提,有了自信才能有坚定的自我,孩子才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所以父母在树立孩子自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做到为孩子的长处骄傲;不要过分强调孩子身上的弱点,更不要对其进行讽刺。当然父母还应该注意,鼓励并不是过分地夸大和赞美,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心理,严重时会让孩子感觉不真诚,觉得父母的鼓励只是敷衍而已,当然就达不到鼓舞孩子士气、树立孩子自信心的目的。

    自信是孩子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的孩子。在树立孩子自信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慢慢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让孩子慢慢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例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洗袜子、整理家务等,给孩子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果家里来客人可以鼓励孩子表演在学校里新学的节目,同时父母别忘了表扬孩子,在孩子每完成一件事情得到父母表扬的时候,都会从体验的成功中得到快乐和自信。研究者发现,父母一般在众人面前公开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会增加得很快,会认为自己身上还有更多的优点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父母还要多关注孩子,当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时,父母要格外注意,例如,孩子尝试了很多次放风筝都放不起来,当第一次放起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看在眼里,这个时候的表扬要及时,因为孩子就是靠这个第一次来向父母证明“我能行”的,并且这个时候的表扬是自信心确立的最佳时机。对于一直努力想要获得成功却没有成功的孩子,父母更要关注他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让他气馁或放弃,更应该对他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变得自信起来。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的时候,他就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有的时候会把成人的评价当成一个标准,并且从这个标准中逐渐看清自己的能力,慢慢累积,获得对自我的认知。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给予孩子积极的、有效的评价。

    金玉良言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或批评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暗示力量,暗示着父母认为孩子“能行”或“不行”,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二、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我能行”

    现代社会的父母经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习惯给孩子安排好一切,让孩子享受现成的,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决断的能力,没有了经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的成就感,也就没有机会体会“我能行”的快乐滋味。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行动中去努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行”或“不行”,只有在这些行动中有所体会,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打开“我能行”的大门。父母要做的就是用各种方式挖掘孩子的勇气、自信和潜能,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个能够在生活的各种困难中勇往直前的人,逐渐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都能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对其自主性的培养十分有益。孩子的世界是单纯又充满想象力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的思维还没有被框定,所以充满了创造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大胆尝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行动中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以及创造精神。

    “我能行”不但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自信。因为它代表了孩子确立自我能力,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在行动中能够勇往直前,而且孩子最容易在行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在行动中找到自信和自主能动性。自信心与自主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在行动中敢于克服困难、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将这种能力作为教育的最大目标去实现,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启发、引导和鼓励,让孩子认为“我能行”。

    有这样一个事例:

    夕颜从小就对小动物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她平时就喜欢观察小动物的习性,研究怎么喂养这些小动物,对这些东西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每次妈妈带她去海底世界或者动物园,她都会待很长时间,后来妈妈觉得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放开去做,孩子一定能做好,在满足愿望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树立自信。所以妈妈就给夕颜买了一些小鱼、蝌蚪、乌龟、兔子等小动物,她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给它们轮番喂食,还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了解了这些小动物的生长习性,而且也培养了她热爱、关心小动物的情感,树立了“我一定能把它们养好”的自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父母在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孩子的兴趣,能把孩子的兴趣点发扬光大,孩子^就一定能够做好,做好了就有自信了,就觉得“我可以”了。

    当然,父母也应该在游戏中让孩子觉得“我能行”,因为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游戏是自由的,充满创造性的,而且自主游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能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到乐趣和自我,体会到自主选择的快乐,从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认为“我能行”。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也是一种强化孩子“我能行”的方式,如果能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会增强得很快,也会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经常会有一种“我行吗”,“我反正不行”的负面想法,在自主性游戏时,父母的评价就至关重要,因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有威信的,我们的一句表扬往往能够赢得孩子快乐的笑容,唤起他的信心。因此在自主性游戏时,父母应随时给孩子肯定的微笑和赞扬的目光,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和孩子交往,特别是对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在游戏结束后要当着大家的面,在语言和情感上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孩子觉得“原来我也可以”、“我能行”、“父母喜欢我”,从而让孩子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激发孩子对下一次游戏的憧憬,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和自主性。

    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个内向的女孩是如何在父母的引导下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的:

    美美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平时在家父母很娇惯她,几乎不让她做任何事,她也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因为小朋友玩的那些游戏,她都不会,所以只能远远地看着,虽然也很想参与进去,但是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她“我不行”。有一天,妈妈又看到美美躲在远远的地方,看别的小孩子在小区广场里玩游戏,于是就跑过去蹲在美美面前问:“美美是不是也很想去玩啊,你也去加入到他中吧,你肯定会很棒的,你那么聪明,妈妈相信你。游戏是有规则的,你是因为不知道规则而觉得不会,让小朋友们给你说一下规则,游戏是很好玩的。”说着妈妈跑到小朋友中间让小朋友邀请美美来一起加入,这时美美才去了。妈妈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地表扬说:“美美学得好快,第一次玩就这么厉害!”后来美美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也跟其他孩子成为好朋友,不再把“我不行”挂在嘴边了,而是面对很多事情都想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体会到“我能行”的快乐和自信。放手让孩子去多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行动中找到自我,找到“我能行”的力量。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原来一直是爸爸妈妈做的事情,如今我也可以做到了。相信这样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是再棒不过了。

    金玉良言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多行动、多思考、多锻炼,给孩子权利和时间去安排他自己乐意做的事情,他会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找到自信。

    三、孩子自己动手胜过被动接受

    孩子应该从小就被一种观念灌输着,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用这句话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社会,很多时候这句话都流于形式,因为很多父母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宠溺到了一定程度,恨不能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都早已经做好了,孩子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所以孩子的自主能力很差,而且慢慢地没有了要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意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可悲的,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父母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这种“自主意识”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该自己做的事情,并且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当然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孩子无法决定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帮助,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孩子参考,但是要用一种商量的口吻,让孩子在多种方法的指引下选出最合理的方法。

    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决定,培养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孩子自我的强大、自信的确立。父母应该跟孩子说,年龄小但是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也会越大。很多事情是只能自己去完成的,不能依赖别人,你如果不做就没有人会替你做,出了状况,你自己要负责一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时有利于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中找到自我,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性。只有从小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孩子才能形成一种“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才能强化孩子的自主意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在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大人背着书包,而孩子空手在大人后面蹦蹦跳跳地跟着,大人还时不时地在前面喊:“快点走啊,我的小祖宗!待会要迟到了。”孩子跟在后面不以为然。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司空见惯到甚至快让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合理的现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就在这个现象中麻木了我们的意识和思维,让我们不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似乎大家都这么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可是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有这样一个事例,希望能引起我们做父母的深思:

    苗苗上学的第二个学期,一天早上,奶奶送她上学。奶奶背着书包在前面哼哧哼哧地走着,她在后面优哉游哉地踢着路边的小石子,奶奶回过头跟她说,“你快点吧,马上要迟到了。”她这才加快步子走了起来。奶奶给她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她从奶奶手上接过书包,还抱怨地说了一句,“妈妈都给我书包里装了些什么东西啊,怎么这么重?”边说边走进了学校,连跟奶奶说再见都没有。下午学校放学,苗苗一回到家就哭起来了,边哭边跟妈妈说:“我今天上学迟到了,都怪奶奶早上叫我起床太晚了,老师还批评了我。我以后不想让奶奶送我去学校了。”妈妈一边擦眼泪一边说:“好好,以后妈妈送你去学校,别哭了宝贝,带你出去吃好吃的。”

    起床、穿衣洗漱、背起自己的书包、上学,本来都是孩子自己该做好的事情,这应该是孩子的责任,是他分内之事。父母如果没有进行教育的话,孩子起床必须要大人叫、好说歹说地哄着才行,穿衣洗脸也会等着让爸爸妈妈来做,书包由爷爷奶奶背,上学也是为了父母老师而学,没有一件事情是自己的。因为父母根本没有给孩子“自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没有让孩子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过程中发觉“自主能动性”的快乐,没有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所以孩子没有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没有养成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意识。这是父母该反省的地方。

    父母应该跟孩子说,起床、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义务替你包办一切,每天不应该等着家长叫你起床,应该自己在闹钟的响声中起床,再困也要起来,起不起来、迟不迟到也是自己的事情,只能由自己去负责,不能依赖爸爸妈妈,不能把责任推给父母,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在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下,孩子应该有能力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同时还会帮父母分担一些事务,当孩子开口对父母说“这件事我来吧,我能干得好”的时候,就是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自主性的时候。

    有的时候孩子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一定的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且面对一些棘手的事情时,潜意识地想要逃避,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选择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需要父母从小进行培养,因为选择有的时候是与自己的责任和能力连在一起的。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去负责,为了自己的责任就要进行正确的选择,而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自我的确立和自主能动性的重要性。因此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这种观念的树立十分重要,而且父母应该放手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金玉良言

    做父母的经常是“爱你没商量”,这样的爱是对孩子自主能力和自我选择权利的剥夺,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并不是对孩子的爱,反而增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

    四、收获真实的自我——培养孩子自我意识

    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尊重孩子各种情感的表达,因为孩子在真实情感的表达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意识,有着自主能力的显示,这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以及自我形态的确立和自信心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应该放低姿态,像朋友一样地与孩子相处,不要干预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才能体会到孩子内心深处不曾对自己表露过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孩子才是真实的。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获得真实的自我,获得更多的自信,就应该去接受孩子的每一份情感,在用宽容和理解帮孩子分析他情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健康的自我意识。

    童年期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了,那时的孩子感官相对敏感,对于父母的意志很容易接受,而且很容易被塑造。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应该用自己的意识来引导孩子,强化孩子的意识,使得孩子的自我角色逐渐鲜明起来。当然父母也应该特别注意,对于孩子的引导一定是积极正确的,拒绝对孩子进行坏的暗示,因为一旦形成消极力量的意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性格、人际等方面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事例:

    囡囡到她的外婆家过暑假,爸爸妈妈说过完暑假再来接她回去。这个小女孩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刚开始不太适应,对于很多新鲜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可是又不敢去碰。有一次她看到外婆的邻居家里有一个十分好看的陶瓷娃娃,她一直盯着看,十分喜欢,想伸手去摸摸,外婆看到她期望的眼神之后,就跟邻居说了一下,经过同意之后外婆就鼓励囡囡去把那个陶瓷娃娃拿下来看一看,但是小女孩好像害羞似地把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外婆就想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东西面前争取,试图说服她,可是孩子说:“不行,妈妈说不让我动人家的东西。”在已经得到外婆的允许下,仍然害怕妈妈的责怪。

    这个案例说明,在囡囡的日常生活中,每当囡囡想要因为自己天性的驱使去干一件事的时候,妈妈总会在旁边说“不能动,小心弄坏”或者“不准碰那个,小心我揍你”之类的话,经自己的主观意识以这样无情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总有小心翼翼的心态,不敢勇敢地做自己,这种消极暗示的语言对孩子的自我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有心理学家研究说,3岁左右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两三岁的时候,正是孩子的天性发展得十分明显的时候,他好像是受着天性的指引,自己做决定,就像抓着什么都往嘴里塞一样,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天性让他那么做,而且不允许他人的干涉。这时候的孩子,反抗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是这是孩子最初的保护自我和寻找确立的显现,父母这个时候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干什么,也不要催促他做什么。当孩子想要去研究一个他不知道的东西时,就让他去;想要不穿鞋地疯跑,就由他去;想要不顾衣服干不干净地玩沙子,就让他去玩。父母要注意不要自己去决定让孩子干什么,不要规定,更不要给孩子说“不要怎样”,“不准怎样”这样的话,不要用生气的语气呵斥他,这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期形成会起到限制发展的结果,如果孩子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或者哪些事情确实不能做,父母应该学会用有趣的语言和事情来积极引导孩子,让他自愿按照大人的话去做。

    有时候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叛逆,而是用这样看似叛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要求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对待一个自由的生命个体一样,要维护他的自我意识。所以父母最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强加自己的主观意志给孩子,让孩子刚要确立起来的自我变得压抑起来,甚至为了捍卫自我而变得反抗和叛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调查:在2~3岁的孩子中各抽出100名反抗性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的孩子,追踪调查他至青年期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孩子中,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在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6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作出决定。由此可见,孩子的反抗行为并非是一件坏事。只要他反抗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那么这种行为将有益于他以后独立人格的发展。

    很多父母都乐意聆听孩子表达那些正面积极的情绪,而对孩子生气、伤心等负面消极的情绪却难以理解,并不去用心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所以父母应该充分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起到负面作用,对孩子不合理的反抗行为,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打压,应该引导和转化,有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金玉良言

    父母应该从小多尊重孩子,肯定他各种真实情绪的表达,各种天性的自然发挥,因为孩子正是在这些情绪和自由中逐步完成自我的建立的,父母应该积极完善和引导,而不是打压。

    五、好父母引导、帮助孩子确立“自我”

    孩子自我的确立,首先就是自我情感的自由发挥,当然这里的自由并不是随意发挥,而是合理的、适度的。否则一味地任由孩子发展,天性中的消极成分势必也会发展壮大,要求任何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执行,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成长。

    自我的确立,需要孩子从小明确自我的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一定不要模糊,否则孩子会逐渐失去自我,没有主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也会一味地委屈自我,不懂得怎样争取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利。自我界限不明确,对于以后孩子的成长都有不利的影响。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从小确立自我意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明确自我界限,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

    有这样一个事例:

    菁菁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育她所有的事情都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想问题,自己的东西也要与别人分享。即使她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父母也会让菁菁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有的时候菁菁也会反抗,大哭着抱着自己的玩具说:“这是我的玩具,我不想让他玩。”可是父母这时会生气地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还这么小气,就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又不会给你弄坏。”说着会硬把玩具从菁菁手里夺走递给别的小朋友。等到菁菁逐渐长大的时候,当自己的需求与别人的发生冲突时,菁菁也会采取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求,陷入了无法拒绝别人、不敢说“不”的不良沟通模式中,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总担心别人会不高兴,经常是心里有着十分的不情愿,可还是会答应别人的要求,所以她总是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心里十分痛苦。

    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确立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教育观念的误导,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压抑自我、忽视自我情感、否定自我意识的消极情绪,孩子逐渐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在生活中就会一味地满足他人需求,而忽略对自我的关照,使得自我界限很不明显,这对于孩子健康自我的确立十分不利。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界限是自己与他人之间情绪上、空间上以及生理上的距离。在距离安全的前提下,个人界限会在自己面临选择时帮你辨别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需要拒绝的。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有了合理拒绝的能力就是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有些要求如果不懂拒绝就会让人的身心感到不适,或者受到伤害,所以拒绝有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孩子树立自我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菁菁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当孩子强调“我”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正在划定自己与他人界限的行为,也就是说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有了“我”与“他人”的界限,开始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不想让别人拿走的。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初姿态,这时父母不要过分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不应该过分否定,很多家长在这种情况面前总是责备孩子,并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孩子如果不那样做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孩子有时会为了避免受责备而采取压抑自己的退让原则,这样时间久了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界限意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的时候,会觉得“我的就是我的,除非我愿意否则谁都不能抢走”。因此,父母应该采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自我姿态。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划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所有的,而且在碰到各种选择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自己可以去做的,什么是违背自己内心意愿、为了尊重自己内心而不愿去做的,才能去合理地拒绝别人,让自己收获一个健康的自我。这样孩子才能在尊重自我和他人的前提下,很清楚当自己与别人的利益冲突时如何作出适当的选择,敢于诚实地面对自我的需求,进而有能力对自己进行保护。

    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对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维护的教育,那么压抑在内心的自我意愿,会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之后以各种形式被激化爆发出来。就像菁菁那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会为了避免冲突而一味退让,害怕与人对抗,习惯取悦于他人,只考虑别人而忽略自己,对于拒绝有着深深的畏惧,如果严重的话,这样的情绪会以焦虑症的形式爆发出来。

    父母应该学会肯定孩子各种情感的表达,孩子大哭也好、反抗也好,都是对自我意识的强化和占据,父母首先应该表示尊重。当孩子为了强调东西是自己的而使劲占有不让别人动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跟孩子去夺或者责骂孩子不懂事,而是应该跟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这东西是我自己的,你得经过我的同意才能拿去与人分享”。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和个体选择,并且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这样才不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压迫。

    当孩子对很多事情作出选择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当孩子面对事情又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我最想达成的意愿是什么”出发来作出选择,强调孩子的主体性,鼓励他摆脱束缚,自由表达,让天性合理发挥,从而帮助孩子在不断练习和引导的过程中确立自我。

    金玉良言

    能成大事的人都有着明确的自我,自我明确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标,才能更加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完成自我塑造。父母应该从小进行引导,承认孩子的各种感受,维护孩子的自我发展。

    六、让孩子在认识错误中认识自我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在童年和少年日寸代,快乐和幸福如果得到得越容易,那么他在成年的生活中就越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同样,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将所犯的错误都累积成经验,那么在他成年的生活中就能更加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才能学会珍惜。

    孩子不能怕犯错,父母也不要排斥孩子犯错,人都是在错误的磨炼中才长大的。在不同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对所犯的错误进行认知,看到自己的不足,继而提高自己,才能更一步地认识自我。

    孩子因为年龄和经历的限制,难免会犯错误,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父母不能在面对孩子过错的时候大声责骂,这样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敢尝试,怕犯错误而不去行动,无法在行动中认识自身,无法在认识自身不足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很容易让孩子养成畏首畏尾的坏习惯,最终造就没有独立、决断的自我。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勇敢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哪些方面需要改正,以此让孩子积累经验,以便以后不再犯错,从而对自我认知也更清楚。

    当孩子在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差,但是不能让孩子逃避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逃避了这些,就无法获得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所以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该批评的地方视而不见,时间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对,对自己的认识就进入一个“盲目的自我优越感”的状态,从而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在对错误的正确认知中逐渐认清自我。

    有这样一个事例:

    娟娟这次考试又没考好,心情沮丧,拿着试卷不知道回家该怎么面对父母。回到家后,爸爸看着娟娟提不起精神、欲言又止的神情,心里已经猜出来八九分。于是爸爸笑着跟娟娟说,“是不是有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啊,爸爸听着呢,保证不管什么事情都会跟你好好商量的,不会不讲理的,快跟爸爸说,爸爸等不及要听厂呢。”娟娟听到爸爸这样说之后就把试卷掏了出来,爸爸看到之后,让娟娟坐到自己身旁,摸着她的头说,“考得不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是如果不敢面对这些,不把这些问题都改正了,不知道为什么犯了这些错误,那么下次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话,就是个没有进步的孩子了,懂吗?”然后让娟娟跟自己说每一道错误的题目,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一边问一边帮孩子分析,还让她记到自己的改错本上,最后还让孩子对自己做个小结。原来问题的大部分都不是因为孩子基础知识不牢固,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她在计算过程中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爸爸的指导下,娟娟认清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在小结中写下了“下次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的警示语来勉励自己。

    孩子已经犯错了,父母再责备也无济于事,而是应该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引导孩子从认识错误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进一步认识到自我的不足。认识到自己有粗心大意的毛病,就会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杜绝这方面的错误,同时一步一步地完善自我。

    因此父母不要用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来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而是把这些错误当成宝贵的财富,当成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从对孩子错误的分析中,帮孩子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认识自我:

    1.让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在反省中更了解自己。父母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了、自己有什么问题。

    2.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来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例如,碰到这种事情,你怎么做?你怎么看这件事情?下次你会怎么做?多做这些方面的假设,让孩子在这样的训练中,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3.鼓励孩子学会认错,并及时纠正错误。不要用强迫式的姿态逼着孩子去认错,父母要掌握好方法,因为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更值得父母去思考。

    孩子需要父母在他犯的错误面前进行理性地分析,帮助他认识自我,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否则会使孩子更不知道自我该如何定位。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或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定位就会更容易出现偏差,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进入一个误区,例如会认为自己天生不聪明、天生讨人嫌等,在这些误区中,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不但不清醒,反而会容易走极端,最终造成不良后果。

    金玉良言

    父母要重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及时对孩子的错误作出适当的反应,指出身在困境中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优势与潜力,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更有明确的自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