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谁说乖宝宝不会撒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父母会觉得孩子撒谎是个恶习。其实,孩子撒谎很少出于恶意,之所以撒谎,可能是由于记忆的失真或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的话。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人,容易张冠李戴。

    在这一章里,将为大家解读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反思自己的心理情绪,从而正确应对孩子撒谎。

    撒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种正常而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拥有一些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这个时候,哪怕他们还不会说话,也能用表情进行小小的欺骗。所以,当孩子掌握语言后,撒谎显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父母会觉得孩子撒谎是个恶习。其实,孩子撒谎很少出于恶意,之所以撒谎,可能是由于记忆的失真或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的话。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人,容易张冠李戴。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认为撒谎就是坏孩子。

    在这一章里,将为大家解读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反思自己的心理情绪,从而正确应对孩子撒谎。

    第一节 孩子撒谎在0-2岁

    很多时候,孩子会比成人遇到更多的困难,由于孩子的身体机能不成熟,往往不能达到成人的要求,而成人有时出于好意开玩笑,孩子又不理解。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成人也很难知道,于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很多误会。

    孩子一定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成长,如果成人连这个规律都不认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行事,孩子出于无奈,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有时他们很可能采取撒谎的方式。一般来说,孩子除了在探索他人心智期会出现有意识的撒谎,其他时期的撒谎都可能不是发展阶段的自然现象,而是因“环境恶劣”造成的。在本节中,我们来看一看0-2岁的孩子会不会撒谎,他们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而撒谎,在孩子出现撒谎现象时,成人该如何应对。

    60.宝宝怎么学会撒谎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正在训练可可撒尿前提醒。一开始,他能听明白,也能照做,但因为年龄太小,有时候就忘记了。姥姥为了加深可可的记忆,就对着他尿湿的地方问他:“你看这是谁拉的尿尿?是可可的吗?”几次以后,每当大人问可可这是谁做的,可可一律不说是自己,就赖别人。孩子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了,怎样才能纠正他?

    大李老师来帮忙

    孩子的如厕训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传统方法习惯于从孩子出生起就“把孩子”,孩子被“把”成功了,家长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其实,对孩子来说,排便并不仅仅是把身体里的废物排出去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有着一定的步骤,如果排便训练不当,过早或过严,都会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影响。

    在儿童期,如果孩子在不该出现撒谎行为的时期出现了撒谎行为,那说明孩子的成长环境有了问题,孩子的撒谎是为了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就得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和做法逼得孩子要用撒谎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如案例中的情况,孩子才1岁半,括约肌发育还没有达到能够控制大小便的程度。这时,成人用语言的方式给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处于顺从期的孩子只能顺从,他无法告诉成人他现在的状态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当孩子违背了成人的要求时,成人会对孩子有所表示,也让孩子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败,于是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无法取悦成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孩子会违反自然的规律,把精力和心智全部用于控制自己的排便,以达到成人的要求,导致将来会在心理方面出现感受障碍。

    所以,案例中孩子的撒谎其实不是撒谎,而是无法抗争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造成的。另外,孩子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事后会受到令自己受伤或不愉快的待遇,他就会用撒谎来保护自己。18个月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智商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比较差(精神感受方面的不愉悦)。所以,家长要好好学习一下,不要在孩子的发展还无法达到成人要求的事情上反复逼迫孩子。

    在排便的问题上,家长不必拔苗助长,因为没有一个健康的人在成年后还不能控制大小便,所以不必过早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

    当孩子出现某种家长不理解的状态时,不要先给孩子扣一顶帽子,应该抱着科学的态度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起码要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孩子错了,否则自己错误的认识会给发展中的孩子带来伤害。

    任何一个养育者都必须先了解被养育者,才能对被养育者实行养育。所以,父母要先学习养育孩子的基本常识,才能决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改造孩子。否则最好顺其自然,不要对孩子进行太多的干涉。

    61.孩子喜欢用撒谎来解决问题,怎么办?

    春添才21个月,最近都不喜欢按时睡觉,有时候我们也不强求他,让他多玩一会儿再睡。昨天晚上都关灯了,我正在给他讲故事,他说要拉臭臭,我们就又开灯爬起来,给他拿盆拉臭臭。

    今天倒好,晚上也是关了灯,小家伙又叫“拉臭臭”。我又开灯,爬起来,给他拿盆,呵呵,他又说不拉了。好吧,问清楚了,确实不拉了,就关灯接着讲故事。没一会儿,小家伙又说要拉臭臭,就这样周而复始了3次。我知道了,原来小家伙为了可以开灯不睡觉,才这么折腾妈妈,谎称要拉臭臭的,我该怎么应对这样的儿子啊?

    大李老师来帮忙

    有时候,孩子的睡眠节律跟成人不一样,也许白天成人忙碌的时候,孩子已经把晚上该睡的觉睡完了,在成人认为的睡眠时间里,孩子却没有睡意。黑夜里,周围的人都呼呼大睡,不到2岁的孩子独自醒着,这肯定是一件痛苦难熬的事情。如果孩子用正常的方式呼唤成人的帮助,经常无法达到目的的话,肯定就会被迫去想其他的办法。如案例中的孩子,发现说“拉臭臭”可以使成人醒来,于是就会将这种方法固定下来重复使用。这是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索过程,其结果是成功的,所以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是撒谎,而是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模式。撒谎的条件是撒谎人明知这样说是假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还要按照假的去说,从而骗取别人的信任,让自己获得好处,这才叫撒谎。而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不能定义为撒谎。

    人们都说母亲是伟大的,但伟大的含义并不在于十月怀胎和母乳喂养,也不在于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积攒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父母忍受着烦恼,在疲惫不堪时依然能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陪孩子玩耍;在困顿不堪的时候,依然可以爬起来,陪孩子度过漫长的黑夜而不抱怨孩子。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即在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依然能够爱孩子。可以看出,案例中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非常爱孩子,并不因孩子这样反复折腾而烦躁,只是由于不理解而担心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反复几次,成人就应该能够理解到孩子不是要拉臭臭,而是不想睡觉。在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后,父母可以轮流陪孩子,一个先睡,一个陪孩子玩,然后再替换。第二天,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白天睡觉的时间,列一个调整计划,慢慢调整孩子的睡眠。

    62.孩子这样撒谎,该不该严肃对待?

    我家宝宝从半年前开始,想吃东西很少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种种借口,比如“我不想吃西红柿”“妈妈想吃西红柿吗”等等来暗示她自己想吃。最近,她越来越多地以他人的名义要东西。比如昨天晚上,宝宝想吃瓜子,可是自己剥太麻烦,于是跑来找我:“姐姐想吃瓜子,你给她剥。”姐姐正在看电视,我问姐姐:“是你说想吃瓜子吗?”姐姐说:“我没说过。”回头再看宝宝,居然毫无愧色。我给她们剥瓜子,宝宝一个劲儿往自己嘴里塞。我问:“你不是说姐姐要吃吗?”宝宝这才想起来,捏了一个给姐姐。

    我有两个疑问:第一,她这种公然骗人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该不该管?虽然曾反复告诉她想吃什么就自己说,但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管,会不会导致以后撒谎成性?第二,知道她撒谎,我去找当事人揭发她的骗人行为,妥不妥当?她好像没什么反应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如果孩子完全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那么她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认为自己被置于爱的环境中,她就不会注意爱的问题,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上。如果周围的环境使她感到恐惧和害怕,她又不能肯定她所依附的对象能不计代价地去关怀她,那么她就会去取悦对方,不相信自己的需要能够被满足,并且被迫想出其他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2岁孩子的能力,还无法想出让成人喜欢和欣赏的办法,因此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是让成人厌恶的。成人的厌恶无论怎样隐藏都会被孩子感觉到,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畏缩和玩心计。所以,一旦孩子在基本生活方面都要用玩心计来达到目的,成人就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抱着仆人的心态,在任何时候都心甘情愿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如果家庭成员经常朝孩子发泄不良情绪,或者以反向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如呵斥、逗弄等,又或者成人之间发生冲突,如吵架、打架、冷战等,都会使孩子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从而变得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的行为惹怒了家长。孩子已经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如果成人为了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等于上天派孩子带给这个家庭幸福和谐的生活。如果成人不愿意为了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将来家庭的苦难会因孩子没有养育好而加重。所以,当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努力地为了孩子而解决成人间的问题。

    案例中的孩子不是撒谎,有可能是因为环境中存在不利因素,迫使孩子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许孩子觉得妈妈更爱姐姐,也许自己的要求常常被拒绝,也许大孩子经常欺负小孩子,所以希望家长能够从自己的内心、家人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去寻找一下原因,大家一起调整,环境改变了,可能孩子就不撒谎了。其实,孩子这样表达自己的需求真是比较特殊的,但有个别孩子这样表达也不算问题。家长不必把小孩子自己创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成品德问题来处理。

    家长可以自我比对下面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获得了解决,孩子就不会用案例中出现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第一,家长安定下来反思一个问题: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时,内心是否总是平和而幸福的?是否总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欣赏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是,找出原因,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家长好好地感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普遍被阳光照耀着,有哪一个角落是阳光照不进去的?那个地方是不是让自己痛苦的地方?这个隐藏的痛苦是什么?比如二胎想要一个男孩子却又是女孩子,对第二个孩子无论如何都没有对第一个孩子那么亲等等,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不是非常和谐?如果不和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论解决这些不和谐有多么困难,都要集合矛盾双方的力量来一起解决这个不和谐因素。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解决之后,大家都会很好。

    第二节 孩子撒谎在2-4岁

    撒谎似乎在孩子的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出现,这其实是孩子智慧的表现。所有人在面对别人的声讨和质问时都会感觉不舒服,孩子天生就会使自己离苦得乐,他们绝不会让自己留在痛苦之中。而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有限,所以经常会用自己的方法跟成人斗智斗勇。其实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也会获得发展。但如果发现孩子使用不好的模式去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反省自己在对待孩子的需求和发展方面的做法是否有问题,还要看看孩子是否成熟到足以理解被我们认定为撒谎的那些行为。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孩子在2-4岁这一年龄段出现的撒谎情景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63.孩子如此“撒谎”,我该如何引导?

    女儿很喜欢看《黑猫警长》动画片,每天都要看。我规定每天只能看一次,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之外,什么时候看都可以。

    有时候,女儿要求看碟,我知道她已经看过了,就会说:“你今天看过了,不能再看,要看等明天。”她会跟我磨一下,看我不松口,也就玩别的去了。

    前天,我下班回到家,女儿又要求看碟,我问她:“你今天没有看碟么?”她回答:“今天还没有看。”

    以前,我一般会找姥姥确认一下,但当时姥姥在别的房间里,我又想让女儿告诉我,就问:“是真的没看吧?”

    女儿点点头:“没看。”

    我说:“那你就看吧。”她很高兴。

    后来,姥姥过来了,准备告诉我,她今天看过了。我连忙示意她不要说。

    昨天,同样的场景继续上演,是姥姥告诉我的。她说,女儿出去玩之前要看碟,玩耍后回来又要看。姥姥说:“刚刚出去玩之前看过了。”女儿却大声反驳道:“那是明天看的!今天还没有看。”姥姥哭笑不得。

    不知道女儿这样算不算撒谎,我这样做是不是反而助长了她撒谎的习惯?但我又不愿意看到女儿谎话被拆穿的样子,她只是非常想看《黑猫警长》而已。如何告诉孩子说假话是不对的?有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孩子如此的撒谎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上天造就孩子一定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遗余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确保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去发展自己。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孩子被不良事物刺激,就会将执着的力量用于不良事物。这时,就需要成人进行正确的帮助,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对孩子发展有利的事物上。

    根据案例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孩子已经爱上了看电视。孩子内在强大的力量使得她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连成年人在迷恋电视剧时都很难控制自己不追看,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案例中的孩子并没有撒谎,而是对时间和妈妈问的问题不理解,2岁的孩子大脑还没有计算能力,无法辨别“刚才”、“昨天”、“明天”、“已经看过了”、“没有看过”之间的关系。

    案例中的妈妈做得非常好,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时,先选择保护女儿,然后经过多方求证,知道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后再去面对孩子。这样的谨慎态度是非常可取的。

    成人的直接阻止会强化孩子对一项事物的需求。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会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如案例中的情况,否认已经看过光盘,是孩子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但这也不能算是撒谎。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没有直接把撒谎的罪名安在孩子头上是对的。但是,用“看过了”来制止孩子看碟显然是不恰当的,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培养别的兴趣,使孩子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看碟上。如果孩子否认自己已经看过碟了,还需要再看一遍,就应该直接引导孩子去做别的事情,使孩子不再想着看碟。如果孩子反复纠缠,并反复否认,家长可以不多说话,平静地看着孩子哭闹,等孩子哭闹完后,安抚好孩子,然后建议孩子去做别的事情。最不可取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你刚才看过了,姥姥知道你看过了,不可以说谎。”这样做会使孩子处于低人格的状态,孩子为了达到目的,会不停地与成人抗争,更加恶劣地抵赖,进而将所谓的撒谎固定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成为将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到那时,就真的是撒谎了。

    案例中的家长首先要跟姥姥定好规矩,比如每天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要定在妈妈回来之后,看过了就在电视机旁边放个东西表明看过了。家长要坚守规则,不要随便破坏规则,如果规则被破坏了,就说明家长没有严格遵守,这时需要全家开个会,重新规定第二天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孩子就会注意到撒谎,更加探索撒谎的技巧;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抵赖,孩子就会更多次地抵赖,从而使抵赖成为习惯。如果家长把孩子引领出这两种境地,孩子就会忘记这一切,而去发展出新的兴趣,不再需要用撒谎和抵赖达到自己的目的。

    64.孩子是撒谎还是想象?

    小侄女一直由姥姥带,最近发现她有时候喜欢撒谎。有一次,她自己玩的时候不小心把脸摔破了,别人问她,她说是朵朵推她摔的。问她是在哪里摔的,问了8次,地点、内容都相同,说得和真事一样。

    还有一件事情。她把东西弄坏了,说是姥爷弄坏的,问了好几次都是,而且把时间、地点和情形说得和真的一样。可当姥爷在身边时,她就不回答,这说明她也知道自己说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和孩子的父母说,她不是撒谎,只是想象。可我也困惑,当着姥爷的面不回答,说明她也知道这样是不好的啊!

    大李老师来帮忙

    看案例中的情况,孩子知道自己说的不是真的,但孩子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把想象的事物发展得很真实。心理学家专门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发现儿童很容易受事件或者语言的暗示。有一个实验:先把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叫到一起,由一个成人给他们描述一个小偷翻窗进入一户人家偷东西的事情,但是只描述偷东西的过程,没有描述细节。这个成人描述了三遍之后离开,另一个成人进来,向孩子们询问,有没有人看到一个小偷翻入一户人家偷走了一串宝石项链?在场的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他们大都会说自己看见了小偷,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一条腿怎样抬起来踩在窗台上,如何翻进了窗子,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红宝石项链,如何抓起来装在兜里,如何急急忙忙地翻窗子逃走了。中间那些上窗台的姿势、项链的颜色、小偷穿的衣服等细节,全是孩子们添加的。专家不认为孩子们是在撒谎,而是在成人讲述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使故事变得圆满。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孩子会不加区别地使用这种能力,尤其在童年早期,孩子还没有建构起有关自己能力使用方向的道德判断力,所以使用不当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将其称为撒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根据自己在使用各种能力时人群的不同反应,逐渐具备判断力,知道将自己的哪些能力用在哪些方面是恰当的,用在哪些方面是不恰当的。当然,培养这种认识也需要成人的正确帮助。帮助得当,这种能力就会被保持下来并且得到良好的发展;帮助不当,能力就会消失,或者以一种更加隐秘、阴暗的方式被用在不恰当的场合。

    案例中家长的处理方法是可取的。孩子3岁之前,家长可以不在意孩子靠想象来完善的“故事情节”。到了孩子3岁以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在撒谎时无法获得成功,进而帮助孩子放弃撒谎。4岁以后,就可以正面教育,但也不能直接指责孩子是在撒谎,或对孩子说“撒谎不是好孩子”。可以跟孩子一起去验证事情的真实情况,纠正撒谎带来的后果,或者平静地告诉孩子自己看到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就像描述自己的发现一样,不要与孩子所说的话进行比较。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带有情绪,更不要带有鄙视。如果生活环境不是很恶劣,孩子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不撒谎了。

    65.孩子撒谎应该如何引导?

    跳跳以前有没有撒谎我不清楚,但最近被我逮着好几回。

    事件一:前天我去幼儿园接跳跳,因为他在学画画,没那么快放学。跳跳胃口一直不是很好,我就随便问了问老师:“跳跳吃饭怎样?”老师说跳跳喜欢吃的东西就没问题,不喜欢吃的就要喂,今天就给他喂饭了。一会儿,跳跳放学了,我在车上问他:“今天吃饭怎么样啊?”他气定神闲地说:“今天我全都吃完了。”以前我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会直接告诉我:“老师喂了一点点。”每次老师喂过他,我就会告诉他:“明天我们自己全吃完,不要老师喂,好吗?”他都答应了。

    事件二:昨天早上起床,我才发现他又尿床了。我就告诉他:“看你,又尿床了。”我没有批评他,他当时也没说什么。后来准备上学的时候,我告诉姥姥:“跳跳昨晚尿床了,我没时间换床单,让我爸换一下。”跳跳在旁边纠正说:“不是尿,是洒的水。”我和姥姥都觉得好笑。

    晚上,我把这件事情告诉跳跳爸爸。跳跳又在旁边补充了一句:“洒水车洒的。”今天早上,跳跳起床告诉我:“有尿骚味,姥爷换床单没换到那头。”我问:“你闻到尿味了?”他说是。以前,他尿床我从没批评过他,也没有不好的脸色。我想不通他为什么撒谎,是好玩吗?我该如何引导他不要撒谎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孩子快到4岁了,开始明确地需要偶像,内心中开始出现对自我的一些想象,并且会以自己认为的某个英雄来自居。我们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描述自己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但其实这件事他们根本做不到,他们会把自己完全说成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英雄。如案例中事件一,妈妈太重视孩子是否被老师喂饭了,尽管妈妈没有批评孩子,但孩子能够感觉到。看上去孩子平时吃饭是比较困难的,也许有厌食倾向,因此,他在吃某些饭菜时实在难以下咽,被别人逼着也许能吃几口,而这一行为又不被母亲所欣赏。在孩子心目中,自己吃饭就成了理想的自我形象,当孩子无法实现这一理想时,就会用想象实现它。

    于是,孩子在给家长描述时,就将那个想象中的完美形象描述出来,以博得母亲的欣赏。这时,母亲不能不解风情,扫孩子的兴,反而应该真诚地祝贺孩子,相信孩子描述的情形是孩子想要达到的,孩子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母亲不相信孩子,就会不顾孩子这一精神需求,而去无情地摧毁孩子的这种精神满足和努力的愿望,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窝囊的人、不被信任的人,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所以,案例中孩子的这种撒谎其实不是有意撒谎,而是在表达一种愿望,在成人的认可之下,孩子会偷偷地朝着这个愿望提升自己,期望有一天真的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给孩子这种心理的自由,不要按撒谎处理。案例中的事件二,情况与事件一是一样的,由于孩子尿床,母亲的态度非同一般,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但会使孩子非常窘迫。我们注意到,母亲说“看你,又尿床了”这句话时的态度和观点是很明显的。没有哪个孩子会故意尿床,孩子明确地感受到母亲的态度后,又无法控制自己。更糟糕的是,母亲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对其他人说孩子尿床了。在这样严重窘迫的情况下,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他又不知道如何阻止母亲,羞愧难当之下,撒谎是最好的办法。

    由于4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尿床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加上成人的态度,使孩子更加抬不起头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勇敢地支撑着自己的精神,不让自己垮下去。孩子想出的办法是带有试探地强行掩盖事实。这时,母亲应该坚决地站在孩子一边,和孩子一起将自卑感打倒,然后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尿床的问题,让孩子不再为尿床感到羞愧。在这一点上,不光是对孩子,任何人为减轻自己的羞辱感而奋斗时,我们都应该帮助他保住面子和尊严,而不是揭他的伤疤,使他更加无地自容。人类应该具有关怀精神,对自己的孩子更应如此。案例中的孩子孤军奋战,非常无助,而任何尿床行为都不是故意的,这让孩子显得更加可怜。

    父母不要只看到事件的表面,更要看到事件背后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得到精心的保护。如果孩子感觉到无助和羞愧,家长就要给孩子信心,和孩子一起正面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孩子尿床的问题,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去找一种药,吃了慢慢就不尿了。其实,妈妈7岁时还尿过一次床呢。”然后,父母和孩子商量,下次可以在床上铺一块尿不透水的布,还可以让妈妈夜里喊孩子起来尿尿;或者让医生看看孩子尿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妈妈就放心了。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尿床像其他平常的事情一样,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别的问题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不要像案例中的妈妈那样,先是对孩子说“你又尿床了”,这本来就是指责,再当着孩子的面向其他人揭穿孩子的“谎言”。家长满足了自己的警察角色,却将孩子晾在众人面前,让孩子独自承受羞辱感的伤害。

    第三节 孩子撒谎在4-5岁

    孩子到了4岁后,会突然发现,自己知道的事情如果不说,或者不被别人看到,别人就不会知道,这有可能使孩子特别感兴趣。于是,孩子就开始试验自己说的话别人信不信,自己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知道。当他们骗别人并取得成功后,内心会特别愉悦,与完成一件工作时的愉悦感一样。

    撒谎和不诚实是不好的,但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多大范围内具有独立的心理空间,不知道有些事是别人不知道的,不会把自己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分开,那么这个人将如何在人群中生活呢?所以,孩子到了4岁,开始了一个探索别人心智的时期,而探索方式大都是撒谎、偷拿别人的东西等等,我们要允许孩子探索一段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66.女儿从幼儿园偷偷往家拿东西,还撒谎,怎么办?

    女儿昨天放学回来后,从自己的袜子里拿出来一个小发卡。我问她从哪儿来的,她说是老师给的。我知道肯定不是老师给的,如果是的话,她会特别高兴地夹到头上的。当时,我没有训她。后来,她又说:“我逗你玩儿呢,是果果的,我从地上捡的,她看见了,说可以给我。”我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反正当晚女儿不敢戴着发卡找果果玩了。

    我担心,如果不加以引导,她会养成撒谎和偷拿东西的坏习惯,但又不知该如何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女儿。

    大李老师来帮忙

    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是正常现象。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兴奋和痴迷,就开始在这一问题上试验自己的能力。而这类事情很容易也很快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认知,即自己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对方就会察觉不到。于是,孩子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别人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索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撒谎,讲一些事件来试探别人是否会相信。如果别人相信了,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感,这种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辛的过程,并且编造情节的想象过程也能使孩子获得精神满足。于是,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撒谎期,一般这个时期出现在4-5岁之间,此时的撒谎是蓄意的撒谎,其目的就是探索别人的心智,这也是自我效能认知的一条通道。

    另一个探索途径是偷盗。3岁以前,孩子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也知道,所以当他背着别人做一件事情时,内心中认为任何人都知道这件事。当他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在做某些事情时,只要使用技巧,想办法不让别人发现,别人就不会知道,他会因此感到成功的喜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为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能力而兴奋。由于痴迷于享受这项能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们会持续地去试验。偷拿别人的东西能非常快速地实现孩子的这一愿望,所以,孩子到4岁左右,与撒谎同时开始出现的还有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探索行为,就应该给孩子一点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为孩子建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在孩子出现这些现象早期,家长最好不动声色,不要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如果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就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别人,不要做太多的评价。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道德品质出了问题,以为必须得在毛病出现的早期严加管教,才能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其实这么做大都会适得其反。由于此时孩子的撒谎和探索是出于发展的本能,其发展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成人用严厉的态度强行阻止了这种行为,撒谎和偷盗就会成为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被逼之下,孩子会采取更加隐秘的手段,因此成功后也会感觉更加刺激。有一些孩子单纯为了追求这种刺激而成为惯偷。这就等于成人用不当的管教方式强化了孩子对偷窃的爱好。

    如果家里没有恶劣环境,比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或在管教孩子时情绪不佳,那么当孩子在4岁后出现撒谎或偷窃行为时,家长如果判断出孩子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撒谎和偷盗,就应该给孩子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撒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发现,去认可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家长的态度要极其平和,并且不带任何情绪地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还给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有获利,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利。如果家长有几次没有发现,孩子也做得更加隐秘,那也不必惊慌失措,在这个时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与孩子一起想办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什么,让孩子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孩子对偷东西也就不感兴趣了。

    大约两个月之后,在孩子某次有破绽的撒谎之后,家长要抓住那个破绽平静地询问孩子,使孩子发现那件事情的真实过程与自己说的不一样。如果孩子是故意撒谎,在承认后,告诉孩子这是撒谎,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这样说,孩子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撒谎,从此家长就要极其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出现撒谎,一定要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谎是不能成功的,慢慢地,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时,家长一定不要使用情绪。

    发现孩子偷盗时,家长也要不动声色,只是问孩子:“这个东西是你捡的吗?”如果孩子说是,就相信他。只要家长平常没让孩子感觉到恐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说出实情。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把家长作为知己,说出真相时,家长不要大发脾气,或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去,否则孩子就不敢再相信成人了。其实,孩子偷拿小物品并不带有恶意侵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获得犯罪刺激。几次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不经人家同意就随便拿走,捡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只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指责孩子以前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盗”这个词,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发展行为与这个词配对。跟孩子谈完之后,可以领着孩子把以前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都一一还回去,然后拥抱孩子,并对他归还物品这一行为表示欣赏。从这次事件之后,孩子拿一次就归还一次。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67.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

    昨晚,璇儿拿着小塑料管划墙壁。

    我说:“不可以划墙壁。”她说:“我没划。”

    我说:“我看到你划了。”她继续说:“我真的没划。”

    我怒火顿生,走到她跟前,恶劣地把她拉到墙边,指着划痕说:“这是谁划的?”

    “这不是我划的。”她居然死不认账。

    我大声喊:“是你划的,我亲眼看见你划的。”

    我起初只是想提醒她这样不可以,并没有责罚她的念头,但她死不肯承认的态度激怒了我。

    早上,我和璇儿爸爸交流,他也发现璇儿最近频频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天生有着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孩子都会在判断有危险时进行自我保护。案例中的孩子就是这样,她从妈妈的态度上判断出妈妈对自己刚才的行为很生气,生存的本能使孩子必须要取悦养育者,而发展的本能又使孩子一定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养育者的需求和孩子的发展需求出现冲突时,孩子往往会用欲盖弥彰的方式保护自己。

    问题是,妈妈为什么要对孩子这种小小的自我保护行为如此愤怒?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罪犯而自己扮演警察吗?即使对罪犯也应该尊重。如果想要孩子诚实,就要对孩子的不诚实宽容一些,对孩子的诚实大加赞赏,这样,孩子慢慢就会诚实起来。如果我们对这些完全不是原则问题的行为如此恼怒,孩子就有可能把智慧都用在让自己更加不诚实上去。

    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成人要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让孩子为探索付出太大的代价。案例中的妈妈完全可以说:“我发现你喜欢在墙上画画,来,我们找一个能画的地方,好好去画一张你想画的画。”这样就避免了与孩子的冲突,也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是可以画的,什么地方是不可以画的。而案例中的妈妈使用的方法让孩子变成了敌对面,妈妈成了警察,把孩子当作追捕对象,那孩子当然要想尽办法逃跑了。所以,这种撒谎是孩子情急之下的无奈行为,是被迫的。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承认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才会撒谎。

    孩子是父母在世界上最爱的人。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把孩子逼到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去面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跟孩子一起解决。

    第四节 孩子撒谎在5-6岁

    4岁半到5岁是孩子探索他人心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撒谎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这也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孩子建构诚实的品质,因为只有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我们才有机会让孩子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能够很好地度过这一时期,孩子到了5岁之后,就不会再集中地撒谎了。但是通过前一时期的探索,孩子已经学会用恰当的谎言来保护自己。没有人能够做到一生中每时每刻都诚实,况且孩子又不是圣人,让他们在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和损失的事情上做到诚实就已经不错了。

    68.孩子撒谎,应该批评还是淡化?

    我不应该用“撒谎”这个字眼,但是如果不这样,又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女儿的行为。思考了半天,还是冠以“撒谎”吧!

    事例一:关于亮光笔。

    湉湉今年夏天就要上小学了。最近,孩子班上时兴用一种亮光笔画画,女儿念叨好几天了。我给她买了笔,她很兴奋,还说其他小朋友只有12色,她的是16色的。不过,我发现这种亮光笔油墨味太浓,而且生产厂家不明,就告诉女儿,只能用这种笔作为画画的点缀,不可以整幅画都用它来画,会对身体不好。

    第二天早上,因为匆忙,女儿只带了亮光笔就出门了,忘了带彩笔。我们说好在幼儿园画画跟小朋友换着用,可是晚上我发现她图画本里的画都是用亮光笔画的。我问她,她说是小朋友都不借她彩笔。我还发现,她还用亮光笔给自己涂了指甲。

    我当时就直接问:“不是小朋友不借你,是你要用它画画吧?”不过,女儿否认了:“就是他们不借我。”还有些委屈的样子。我对此没有深究,当时看她正在抠鼻子,我就说:“你要想涂指甲,妈妈可以给你用真正的指甲油,你用这个笔涂,再抠鼻子,亮粉都弄到鼻子里去了。”女儿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没要求我真的给她涂指甲油。

    这件事,因为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就到此为止了。不过接下来的事却是我始料未及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孩子,不得不来求助。

    事例二:数学题&答案。

    前天,也就是亮光笔事件两天后,晚上没有多少作业,吃过晚饭后,女儿主动说要做练习,并且事先说明:“我要是错了一两道题,你也给我100分。”我笑着说:“100分的意思是全对,错了一两道题只能得95分吧,不过也没关系。”然后,我去拿我们平时在家做练习的数学书,不过她否定了我挑的那本,自己选了一本(后来看是有预谋的了)。这本书前面基本都做完了,后面的有点难,这也是我没选这本的原因。不过,按照她的能力,仔细思考也应该不成问题。一共有10道题,湉湉大概用了一分多钟就交了卷。我对她的速度感到诧异,但当时我和她爸爸正在看电视,也就没细想。不过我一看,她做的10道题错了一大半(想来这个时候湉湉是失望的)。我和她讲了讲,湉湉又拿回去重新做,还哭了。几分钟后,湉湉拿回来了,这次只错了一道题。我突然发现了端倪——原来答案就写在题目的下面,不过要把书倒过来看。很显然,她抄了答案,但她没有把书倒过来看,所以答案的顺序全都错了。为了验证,我看了看她已经擦去的铅笔印,看来是千真万确的。

    我当时的感觉除了好笑之外,突然觉得孩子在不经意间长大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要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我给她太大压力了吗?

    接下来,我问她:“湉湉,你是不是看答案了?”

    “没有。”

    “真的没有吗?”

    “可能看了一两道吧。”

    “你告诉妈妈实话,妈妈不说你,可是你要撒谎,妈妈就要批评你了。”

    最后,湉湉终于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是抄答案了。我就啰啰嗦嗦地讲了“南郭先生”“狼来了”的例子,意在告诉她,作弊撒谎最后骗的是自己。整个过程严肃不足,我心里老有想笑的感觉。

    我一直以湉湉的自控能力感到自豪。她看电视到时间自己就关掉。以前因为经常和我们一起吃薯片,她被查出铅超标,后来我们再吃薯片,她最多只吃一片,姥姥给她,她也会拒绝。因此,就算我知道那本书有答案,也没做任何遮挡措施。而且,因为她对我非常放松,所以通常都会把心里话告诉我。

    可是,这次的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平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当时真的不知如何应对,后来她爸爸说我的态度太不严厉。当天晚上,湉湉又有别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就重提了一下这件事,态度很严肃认真。但她却是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而且在我教育完了还板着脸的时候,她还故意做一些可笑的动作来打破尴尬的气氛。之前,我因为着急说话的声音大了,都会导致她哭哭啼啼;这次我这样板着脸说她,她居然没哭。

    昨天,我们去奶奶家吃晚饭。我试探地说:“这小丫头现在可鬼了。”其实我也没想揭底,就是想知道这事在她心里的分量,可马上就被她制止了:“不许说。”后来,我悄悄问她:“你知道妈妈是说你什么事吗?”她不好意思地说是抄答案。

    我一直对她采取不设防的态度,她自己也控制得很好,可是她发现突破界限之后真的可以尝到甜头,这可就麻烦了。我还不想在心理上对她设置各种不信任,但是太信任也出现问题了。亮光笔的事好理解,可是数学题的事她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自信和鼓励啊。我也从来不看重100分,不过老师给满分也是会表扬的。

    想想,孩子的行为有些投机取巧,不被我识破的话,倒是可以快速地得到她想要的。谎言的恶果短时间内无法显现,也没法让孩子理解,所以欺骗带来的既得利益还是对孩子有很大诱惑的。关键是批评会不会强化这种行为,让谎言隐蔽得更深?淡化就完全可以自然解决吗?我心里也没底。

    大李老师来帮忙

    在这个世界上,哪个物质对人是重要的,哪个物质对人是不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人们所向往的,哪些事情不是人们所向往的,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式。后来,一些事物被普遍地置于某种高级的地位,一些事物被普遍地置于某种低级的地位,这都是出于人类的某种需求。有时候,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会为事物创造出这样的含义,来控制别人的精神。

    如在《蝇王》那个故事里,几十个孩子不幸被遗弃在一座荒岛上,没有人给他们规定谁是首领,但孩子群体里总得有一个人出来组织和领导大家。一个比较有智慧的孩子就将他们在海里捡的一个海螺举起来,告诉大家,谁拿到了海螺,谁就有权利发言,谁的发言被大家认可了,大家就听他的。后来孩子们发现,做领袖的那个人会得到许多好处,如权威感、领袖感、话语权,这些都是孩子们所向往的。于是,这个海螺就成为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为了获得拿海螺的权利,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可怕的斗争,一些孩子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撒谎的、阴损的、毒辣的、暴力的。后来,有一个孩子发明了一种舞蹈,参与这个舞蹈的孩子都能分到他猎杀的一头野猪的肉,于是,参加这个舞蹈成为一件神圣的事情,而参与舞蹈的人必须听这个孩子的指挥。孩子们不再需要海螺,海螺被夹在一个树杈里,许多天也没有人去动它。整个故事的寓意就是人群精神控制和精神需求的意义,孩子们无法总结,但他们却在这样做。本来,海螺和舞蹈不具备意义,但却被控制者冠以非凡的意义。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具有的潜能。

    案例中的孩子也是这样,老师和家长将做对了多少道数学题、得了多少分这件事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生存,孩子必须获得权威人士的赏识。要获得赏识,就必须去做权威人士重视的事情。所以,孩子准确地选择了那件权威人士都重视的事情,也就是多做对题,多做难题,多得高分。如果孩子不是一个数学天才,5岁的时候还不能思考那么抽象和复杂的数学题,这样,孩子就需要去背。而重复记忆是不能够愉悦精神的,所以大多数人不喜欢做重复的工作,不喜欢背东西。这样,在孩子的生活中就出现了严重的冲突,父母和家人都没有办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冲突。面对困难,孩子只能用案例中的方式去解决。对于一个10岁以内的孩子,成人不能期望他们的道德品质高到能够自我控制,因为自我控制需要成熟的意志力。

    面对灵魂感受的痛苦(记忆和背诵,枯燥的学习),孩子怎样才能既达到权威人士的要求,又不让自己痛苦呢?给孩子提供的学习课本和教学材料为孩子铺设了解决的道路,也就是提供答案。如果不让看答案,对于一个意志力还没有成熟的孩子来说,就像把一个快要饿晕的人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又摆上香喷喷的饭菜却不让他吃一样。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叫作精神折磨,这是不人道的。父母千万不要用这样的方式考验孩子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品质,因为考验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高尚的人,并且发现做不高尚的人很轻松。这就是为什么案例中的孩子撒谎被妈妈发现后会那样的坦荡。

    所以,这个事件不能怪罪孩子撒谎,也不能怪罪妈妈做错了什么,只是家长和孩子互相还不够深入了解造成的。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一个5岁多的孩子去深刻地理解成人的意图,但成人却有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妈妈完全可以给孩子设计一张更适合孩子的试卷去做,让她达到自己的愿望,让她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她发现不必去偷抄答案也能把题做对。最后让孩子为自己获得的结果自豪,为自己的能力自豪,这对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极其重要。如果像案例中那样,家长发现孩子已经被逼着抄了答案,那么就要欣赏孩子的这一行为,可以说:“啊,我发现你找到了答案写在哪里,这样你就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了。我们再来自己算一算,看看是否和书上的答案一样。”这样,孩子既没有受到成人鄙视的伤害,又学会了实证的方法。可能很多人会担心这样的鼓励方式会使孩子以后做题都抄答案,但只要家长在夸赞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就会把更多的兴趣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会放在投机取巧上。所以,在孩子玩诡计时,家长一定要扮演一个单纯善良的“傻子”,向好的方面去“误解”孩子,而不要扮演一个警察,去侦破孩子的行径,把孩子逼成一个高级的罪犯。

    孩子出现令家长感到惊恐的行为,其实孩子自己并不知道它的性质的好恶,为这种行为定性的一定是评价它的人。如果定性是好的,孩子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定性是坏的,孩子就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定性的方式并不只有语言,家长的态度也完全能够起到定性的作用。

    事情虽然是孩子做出来的,但方向却是家长把握的。其实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一旦孩子撒谎,一定是出现了他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所以,家长只制止撒谎是不明智的,帮助孩子解决撒谎的原因才是明智的。

    69.儿子开始说谎了,怎么办?

    孩子刚刚能自己独睡。一天,他求我陪他睡,本来说好今天他自己睡,我没答应。一会儿,他躺在床上大哭。他跟我说,他的好朋友说了一些话:不和他玩,也让别的小朋友都不和他玩了(孩子的气话,这是真的);拔掉我们家的电话线,让所有小朋友都不能给他打电话;还有其他很可怕的事情。我问他:“今天×××小朋友不是和你玩了吗?”一开始,我只觉得那个小孩说话狠,感觉儿子受了委屈,就陪他一起睡了。后来发现这件事是儿子编的,我感到好恐怖!孩子的心理有些“阴暗”!我狠狠地打了他,把他关在小屋里半个小时,希望他能记住。他说自己改,以后不编了。

    又有一天,老师让大班的小朋友带书包上幼儿园,他告诉我,老师说他的书包太小了,让换一个大的。我深信不疑,就给他买了。后来,我无意中知道老师根本没说。我回来问他,并答应只要他说实话就不惩罚他。他说要是直接说自己想要一个大书包,我肯定不同意,所以就这么说了。我告诉他以后不许再说谎了,他说下次一定改。我没收了大书包,希望他真的不再编了,并警告他下次再犯一定重重地打。

    前几天,他的小伙伴向我告状,说儿子跟他们说我们家有一些奥特曼的影碟,还有一些玩具,然而我们家并没有。我告诉儿子以后不要这样,这是说谎,他也答应以后不说了。我觉得我应该相信他。

    前两天,他一直让我带他去种子市场,说要去买黄瓜种子带到幼儿园。我说不知道种子市场在哪里,也没当回事儿。今天,我送他去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儿子说我们家里有黄瓜种子,老师就让他带到幼儿园来种。今天问他说忘了,明天问他还说忘了。我告诉老师,我家根本没有黄瓜种子。儿子当时也在场,抱住我的腿喊妈妈,可能是害怕了吧!

    我现在很伤心,也很着急,他为什么总是说谎呢?我现在想到的方法就是回来狠狠地打他一顿,一定让他疼得记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么大的孩子说谎,是不是很可怕?现在的我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不知该怎么办!请李老师给我出出主意吧!

    大李老师来帮忙

    这个案例帮助我们证实了关于家长处理孩子撒谎问题的说法,即家长如果不帮助孩子解决需要撒谎的那个困难,只是用严厉的态度来逼孩子不再撒谎,就会迫使孩子成为撒谎专家。孩子真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撒谎,家长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撒谎,相信会解读孩子谎言的家长都能看明白案例中孩子撒谎的原因。

    案例中第一件撒谎的事情是想要妈妈陪他睡,但一个孩子面对自己心爱的妈妈,为什么不能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而要编那么圆满的谎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如果孩子的每一次要求都能得到妈妈的帮助和理解,孩子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变得很可怜,才能得到妈妈的帮助?孩子这样做,说明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经验,反复撒谎,只是在重复使用经验而已。

    第二件事,孩子想要一个大书包,他自己又没有钱,他要仰仗妈妈的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他为什么不相信妈妈会给他买书包呢?孩子自己说了,如果他提出正当的要求,妈妈是不会给他买的,所以他才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了目的。

    两次事件发生后,妈妈只是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感到惊恐,只是“堵”而不懂得“放”,“堵”的结果使孩子撒谎一次比一次精妙、一次比一次熟练。好在案例中的孩子撒谎还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且这些目的都是正当的。一旦孩子出现了没有什么目的也撒谎的情况,就说明已经形成了一种疾病状态。所以,这样的家长应该先学习怎样做家长,否则,这个孩子会毁在她的手里。作为家长,不是只盯着孩子哪个地方出了毛病就尽到了家长的责任,而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性和灵魂的需求,用帮助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用训练动物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我们看到,即便孩子已经5岁了,其撒谎也不是恶意的,并非故意骗人,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妈妈不使孩子这样无助,大概孩子是不需要撒这些谎的。

    大家一定要明白,孩子在童年时撒谎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一个孩子从来不撒谎。只要成人能够学会正确地帮助孩子,孩子是不会因为童年撒过谎,成年后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案例中所描述的状态,那么,你需要做的是忘记孩子撒谎的毛病,重新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试着去信任孩子,避免指责孩子,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孩子。

    70.孩子总是觉得不被信任,为什么?

    最近,轶轶总觉得我不相信他,感到非常委屈。比如,我不相信他已经刷过牙了,不相信他已经洗过脸了,诸如此类。这事从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在他看来,偷个小懒,耍个小滑头,是很有趣的事情,明明没有刷牙洗脸,却转身就告诉我已经刷牙洗脸了,脸上带着一股狡黠的笑意。

    我承认我处理得不好,总是在揭穿他的小阴谋和假装没看见之间摇摆不定。所以现在如果我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洗呢。”轶轶会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洗?”如果我通过事实去验证他没有洗,轶轶马上就会说:“你总是这样,呜呜呜……”如果那时和孩子的事情划清界限的念头占了上风,我就会克制去揭穿他的冲动说:“轶轶,这可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自觉去做。”轶轶就回答:“既然是我自己的事情,那为什么不能由我自己来决定?”

    我感觉我挖了个坑,让自己掉进去了。矛盾!管他还是不管他?淡化还是彻底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后怎么处理?

    不过,有时候以做游戏的方式召唤他,倒是没问题。比如我唱着歌邀请他:“我已倒好了洗脚水,谁和我一起洗脚丫?”他会放下手里的东西飞奔过来。但是,如果我没有时间陪他,让他自己单独行动,就会出现前面的情形。

    大李老师来帮忙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孩子就会留下一个固定的概念,认为人们是不容易互相信任的,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相信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必须反复考证、逼问才能相信。因此,孩子在那些被逼问的事情上就不会认真自主地去做,而家长为了纠正孩子的毛病,又偏偏要求孩子认真完成这些事情,这样的矛盾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不太看重孩子的刷牙和洗脸,孩子哪天不想刷牙了就告诉妈妈,妈妈就告诉孩子:“好吧,今天刷牙放假。”那么,可能就不会出现案例中的这种情况。

    所有孩子对于一直要持续反复做的事情都会有厌烦的时候。苍天造人,给人以特殊的感觉,就是让人能够维持永远要重复的事情。比如吃饭,每天要吃三顿,一天都不能不吃,为了能使人不厌烦吃饭,大自然赋予人类味觉,因此,人类为了味觉创造出许许多多味道不同的饭菜,才能不厌烦吃饭,从而维持生命。吃饭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人类天生带有配合吃饭的感觉享受。但人类没有天生配合讲究卫生的舒适感觉,儿童似乎是处于远古时期的荒蛮人类,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能依靠培养。如果培养时让孩子感到这些事缺失了就难受,做了就舒服,那么孩子就会自愿去做。如果培养时让孩子感到这些事做起来很痛苦,非常厌烦,孩子就会想尽办法逃脱。当这种逃脱的意识大于对舒适的追求时,孩子即便蓬头垢面也不会愿意洗漱。

    我们可以看到,案例中妈妈唱着歌引领孩子去做事时,孩子就快乐地奔过来;要求孩子自己去做时,由于没有妈妈所营造的美好氛围,孩子就不愿意去做。孩子才6岁,生活习惯还不能固定下来,无法持续地完成那些重复无聊的事情。案例中的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孩子无法做到时,就认为孩子撒谎。如果妈妈每天都能唱着歌或创造一个有趣的情景游戏,与孩子一起去做那些重复无聊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没有必要去撒谎,更没有必要去感受自己的低劣。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某项生活习惯时,一定要让孩子感到这件事容易做到并且喜欢去做。如果我们硬逼着孩子去做一件事,使得孩子不得不作假,而父母对待此事的观点又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有坏毛病,那么这种想法就会遗留在孩子的人格状态中。与洗脸相比,孩子的人格形成必然更重要,我们宁肯允许孩子蓬头垢面,也不必迫使孩子用撒谎来完成家长布置的工作。像案例中孩子出现的情况,既然家长发现只要陪着孩子,孩子就会很高兴地去做,那么家长就要一直陪下去,陪到孩子不再需要家长的那一天。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理解了孩子,就会发现,天生爱撒谎、想故意欺骗别人的孩子并不多。只要家长学会了正确地爱孩子,孩子就不需要持续地撒谎。

    71.孩子开始偷钱,怎么办?

    女儿6岁了,我觉得应该给她讲一点理财方面的知识,就找出一本《小狗钱钱》,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念给她听,还照着书里面讲的方法帮女儿做了两个储蓄罐。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的孩子是没有机会自己赚钱的,储蓄罐只是让女儿养成了放零钱的习惯。半年过去了,我带女儿去银行开了一个存折,这些零钱总共存了100元。

    可没想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女儿的零食莫名其妙多了起来,我开始担心了,翻看了她的口袋,发现里面装满了零钱,追问之下,女儿说是从三姨家拿的。妻子很生气,嚷了女儿,告诫她不许再犯这个毛病。可没过三天,女儿又偷偷拿了妻子的钱,这次妻子把账算到了我的头上,埋怨我把女儿弄成了“钱迷”。

    应该怎么处理孩子偷拿钱的问题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情况叫作不当唤醒。父亲无意间唤醒了孩子对钱的欲望,其实这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不好,但在唤醒后,家长没有进一步为孩子创造正当获利的机会,那么一个从未受过正确赚钱训练的孩子要怎样去解决自己需要钱的问题呢?孩子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能看到的钱据为己有。6岁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判别好恶的能力,当孩子出现这类问题时,成人首先应该欣赏孩子,告诉她,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想出这种解决办法是值得赞扬的。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商量怎样正确地赚钱。最后,直接给孩子规定原则——不是自己的钱不能拿。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做就可以了,家长完全不必惊慌失措。

    案例中所描述的整个事件,成人都缺少对孩子的尊重。父亲既然想给孩子培养钱的意识,就应该让孩子去管理自己的零钱,有权决定怎样处置自己的零钱,而不是按照父亲的意愿把钱都存到银行里去。这样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钱的概念认知,因为钱本来就是用来换取人类所需的,不是用来存在银行的。对一个还处在形象思维期的孩子来说,手里拿着上面写着“100元”的存折没有任何意义。孩子被刺激起了对于钱的欲望,又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钱,探索的本能使孩子要去探索钱,面对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冲突,孩子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偷显然变得顺理成章。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孩子的训练程序上,成人的设计一定要系统完善,不能想起一出是一出,只有开头而没有合适的过程,更不能没有结尾,只由孩子去无助地完成整个过程。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成人却不知如何应对,在那里大惊小怪,这有点像叶公好龙啊。

    给孩子进行爱好的引导和开发时,成人要严肃认真地设计好完整的系统,并事先知晓孩子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成人想象的不一样的状态。成人要接纳孩子的各种状态,而不要硬逼孩子做得与自己想象的一样。孩子和父母都是各自独立的人,每个人的思考方法和行事方式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家长如果尊重孩子,就要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这才是给孩子自由。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要心血来潮地为孩子开发潜能、培养爱好,否则,家长会把自己没做到的事情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的心灵带来阴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