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对人 做对事-交对人,你不能不懂的心理策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讲究很多策略和技巧,而这些策略和技巧实际上源于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现象,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学现象,我们能够了解和解释人际交往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够准确把握别人心中的想法。通过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心,掌握更多恰当的交际技巧,同时防止触及交际的禁区。

    喜欢效应:喜欢引起喜欢,你喜欢他,他才喜欢你

    音乐家莫扎特堪称一个音乐神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出众的音乐天赋,因此很受别人的喜欢,当时他跟着父亲在欧洲进行巡演,知名度非常高。就连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皇后也非常喜欢他。某一次,莫扎特在宫廷表演之后,皇后忍不住亲了亲这个音乐神童,皇后的善举让莫扎特很开心,他也因此非常喜欢皇后。而当路易十五的情妇彭巴杜女侯爵冷淡应对莫扎特时,莫扎特显得很生气,他对别人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来亲我呢!”正因为这样,莫扎特非常排斥这位彭巴杜夫人。

    很多人都认为莫扎特太过高傲,但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只是一种人之常情,当别人喜欢你时,你自然会更容易喜欢上对方,而当你喜欢上对方时,对方显然也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就是“喜欢效应”,也被称为“相悦定律”,可以说喜欢是相互的,也是会传染的,只要有一方表示出了好感,那么另一方必定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其实这就像是力的相互作用一样,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性,换句话说,你愿意别人善待你,那么首先要发出一个讯号,要懂得主动去善待他人,要主动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爱戴。比如说微笑,其实微笑就是一个表达善意和喜爱之情的方法,而微笑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你给予别人真诚的微笑时,即便是陌生人,他也会对你的微笑做出回应,也会放下心中的戒备,对你产生好感。

    喜欢效应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喜欢,都希望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就不妨成熟运用喜欢效应,先让自己主动表达喜欢和尊重之情,先展示自己的善意,当对方接收到你的诚意时,会产生安全感,所以往往也会对你产生好印象,也会慢慢喜欢你这个人。

    汽车销售之神乔·吉拉德非常重视自己和客户的关系,当然为了维持这份关系,他总是善意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客户。众所周知,乔·吉拉德非常擅长利用名片来为自己打广告,每见到一个顾客,他就会递出自己的名片,当然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经常给人递名片往往会让某些顾客感到厌烦,因此对方很可能会随意丢弃,要么就很快忘记这件事。为了让对方更加善意地对待自己,他每个月都会为自己的13万名顾客寄去一张贺卡,在贺卡上,他清清楚楚地标注每个人的名字,而且都会写上“我喜欢你”这几个字,好让顾客感受到他的诚意。

    正是因为这样,乔·吉拉德才能够赢得顾客们的喜欢,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平均每天卖出5辆车,并且连续十二年创造了销售业绩第一的神话,他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其实乔·吉拉德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喜欢效应,先对顾客们表示自己的敬意和喜欢,等到对方感受到他的诚意,自然会反过来支持他的工作。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些,希望自己可以赢得别人的欢迎,所以如果有人愿意真诚对待我们,我们也愿意真正对待对方。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到一个测试者,然后将有求于他的人分成三组,其中一组专门对测试者进行正面的评价,表现出欢迎和喜爱,第二组则是尽量说出测试者的负面信息,专门刺激对方,第三组则是正反评价都有。

    尽管测试者知道这些人都有求于自己,但是他最终还是对那些给予自己正面评价的人更多的优待,尽管这些正面评价不一定都是事实,但是测试者被人夸赞之后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帮助那些对自己示好的人。这个实验刚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说好话的人,对他人示好的人,通常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对待,毕竟好话和好的态度都能够感染到别人,能够激起对方的好感和尊重。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平时的交往中,应该尽量说一些对方喜欢听的话,应该表现出恭敬和迎合的姿态,要尽量表现自己的好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和你亲近,也才愿意信任和尊重你,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进一步。

    超限效应:人人都有底线,不要让人不耐烦

    我们都知道弓很有弹性,拉得越满,箭就射得越远,可是拉弓的人一定要懂得控制幅度,因为弓的弯曲也有一个底线,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那么弓就容易折断。由此可知,凡事要懂得控制,要把握分寸,尽量适可而止,一旦超出了事物承受的极限,那么就可能会造成破坏,带来不利影响。

    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底线,确切地说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每个人的忍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够超出这个界限,否则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适。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当同一个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的时候,会使个人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使人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体验。简单来说也就是某种刺激超出了你个人的承受能力,那么你可能会做出抗拒。

    一般来说,超限效应往往会出现在某些特定生活场景当中,比如说很多人看问题过于尖锐,常常会对他人提出批评,要么就处处针对他人,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忍耐的限度,你总是和对方过不去,那么等到对方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发起反击。

    卡耐基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早年曾在一家报社上班,报社的主编是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对待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不允许职员出任何错误。有一次,卡耐基将一篇社论交了上去,结果第二天稿子就被主编退了回来,上面打满了红色的圈和密密麻麻的修改,不仅如此,主编还将他叫到办公室里训斥一顿。卡耐基原本以为被骂上两句就没事了,至多就是重新修改一下,可是主编那天却很生气,一个劲儿地骂他,他在办公室里足足站了三个小时。那天卡耐基窝了一肚子的火,而看到主编似乎意犹未尽,他最终将稿子扔了过去,然后发誓再也不干这份鬼差事了。主编听说卡耐基要离职,心里非常后悔。

    批评往往不受人待见,还有那些平时喜欢喋喋不休的人,他们也比较惹人厌烦,因为这种人每次一说话都是没完没了,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他们非得说上几个小时,对于一个观点总是翻来覆去讲个不停,对于一件事也是重复来重复去。不仅如此,他们还总是喜欢在你耳边唠叨个不停,时间一长,谁也没有办法忍受。

    美国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教堂,他最初觉得牧师的演讲很动人,于是决定捐一笔钱,10分钟之后,牧师还继续站在台上演讲,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于是赌气地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觉得很生气,于是决定不捐钱了。过了很久,牧师才结束这段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忍无可忍了,为了发泄一下,他干脆从用来捐款的盘子里偷偷拿走了2块钱。

    除了以上的这些行为,还有一点我们也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太过热情和执著,比如说很多人非常热情,常常会善待他人,可是热情过度了,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经说过一个小故事,有个叫杰米扬的人非常热情好客,常常请朋友来家中作客,有一次他请朋友喝鱼汤,尽管对方根本不想喝,但好客的杰米扬总是一碗又一碗地盛鱼汤给对方喝,结果那一次对方喝得很败胃口,之后就再也不到杰米扬家里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过度热情要不得,不能表现得太过亲密了,也不要过于黏人,不要频繁和他人接触。有些人为了表示亲近,为了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刻意黏住对方,可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都需要一些自由,你如果跟随得太紧了,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这样不仅不能讨人喜欢,而且还会招人烦。最常见的就是某些打广告或者销售人员,一两次和你接触,你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一些印象,甚至想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可是当他们每天都三番五次地在你面前说来说去的时候,你就会产生厌恶和逃避心理,不愿意再和对方有任何牵扯,而且还巴不得对方一件东西也卖不出去。

    超限效应实际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不要重复地刺激别人,也不能过度刺激别人,与人交往时要适可而止。其实很多时候,你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你在提醒他人要注意什么,你在不停地向对方示好,你在争取对方的理解,但是频率和强度一定要适中,不能太过分了。都说过犹不及,一旦你的做法超过了对方所能容忍的界限,那么你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让人感到不爽,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做呢!

    刺猬法则:适当的距离才产生美感

    科学家们发现,在寒冷的气候中,刺猬们通常都喜欢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刺猬身上到处都长满了长长的尖刺,因此当它们彼此之间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就会刺到对方,这时候它们就本能地分开,可是分开后,又感觉到寒冷难耐,于是会再次尝试着靠拢,受到针刺之后又再次分开,之后又想办法靠拢。经过几次实验和摸索,刺猬慢慢找到了一个非常适中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刺猬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取暖,同时又保证不会让身上的刺刺到对方。

    根据这些现象,科学家总结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刺猬法则”,也被称为“距离效应”,研究人员认为人与人之间其实也和刺猬之间一样,也会有相互依靠的需求,但同时也会相互伤害。心理学家就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旦有什么东西离自己很近,就会想办法排斥掉,因此当两个人表现得很亲密的时候,彼此很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人与人之间存在协作关系,也存在相互帮助的需求,我们渴望和其他人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以此来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竞争能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像刺猬一样,要在彼此之间寻找一个适中的距离,这样既不会保证靠得太近而互相伤害,也不会担心离得太远而难以相互扶持和帮助。这种刺猬法则对于生活有很多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是非常重要。

    很多人认为夫妻之间就应该保持如胶似漆的关系,可事实上,没有自由空间的夫妻关系往往不稳定,也不长久。很多人觉得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应该分享各自的私密,可事实上朋友之间一旦没有秘密可言,就失去了一个缓冲区,这样一旦发生冲突,友情很容易破灭,而且彼此受到的伤害也会很大。有人认为上下级的关系应该推心置腹,没有任何东西值得隐藏,但你会发现,一旦自己一心一意、坦诚地为别人卖命时,很容易被人利用和出卖。

    其实距离才能产生美,所以人际关系的处理也需要把握适当的距离,这就像放风筝一样,想要让风筝飞得高,那么就要懂得放长手中的线,但是也不能彻底放手,一旦放手,那么风筝也就飘远了,而它最终会摔折在地上。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刺猬法则呢?

    (1)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之后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回到了老家当农民,村民听说华盛顿回来了,都很高兴,于是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登门拜访,尤其是到了晚上,大伙儿总是一起到华盛顿的家中,希望能够和华盛顿聊聊天。华盛顿白天干活,晚上还想要读一点书休养一下,可是热情好客的村民总是搅得他不得安宁,完全占用了他个人的读书空间。万般无奈之下,华盛顿只好搬家离开了。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私人空间,每个人都需要一点自由,你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自由,如果你管得太多,干涉得太多,那么就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有很多人喜欢一天到晚跟着别人,要么就成天窥探别人的私密生活,看上去非常亲密,但事实上彼此之间很容易发生误会和冲突。而且你越是靠近对方,对方就越是要躲避。

    (2)不可亲密过度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一开始两个人非常恩爱,普希金也成天都和妻子黏在一起,可以说是如胶似漆。但正是因为长久地保持过度亲密的关系,使得妻子对于婚姻爱情渐渐失去了兴趣,反而到处参加舞会,和其他贵族王孙们牵扯不清。普希金为了妻子不得已而和别人决斗,最终死在别人的剑下。

    为了显示彼此的感情深厚,很多人都喜欢和别人更为亲密一些,无论做什么往往都和对方黏在一起,虽然两个人越是靠近,接触的机会就越多,可是摩擦力往往也会越大。当两个人亲密无间的时候,一旦出现什么矛盾,彼此之间很可能会因为没有缓冲区、没有退让的余地而产生重大的伤害。

    (3)距离要因人而异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曾经将人类的社交区域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一般是夫妻和恋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时一般在15厘米以内,远距离接触时一般在15到44厘米之间。个人距离一般具有一定的防备性,和熟人交往时距离通常为46到76厘米。和陌生人交往时则为76到122厘米。社交距离是一种比较正式的交往的距离,一般处于1.2到3.7米之间。公共距离则是公众场合你和其他听众保持的距离,范围至少在3.7米以外。

    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距离,有时候可以亲密一些,有的场合则要保持安全距离。而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交中,我们始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便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能过于亲近,即便是再陌生的人,也不能盲目地疏远,凡事保持适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刺猬法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它从人性心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人试图适应外界环境的一个过程,表明了人在和外界接触中期望达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一种稳定而舒适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的状态下,我们往往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自己人效应:成为“自己人”,啥事都好商量

    1860年,林肯参加美国的总统竞选,当时他的对手是财大气粗的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总是喜欢用钱来摆平一切。为了打败林肯,他租来一辆装修豪华的列车,然后四处发表演讲,他还讥讽林肯只是一个乡巴佬。事实上道格拉斯一度处于优势地位,因为美国的总统大选其实就是一个金钱游戏,谁的经济实力雄厚,谁就有更多的机会。

    林肯没有被对手的强劲实力吓住,那时候他坦然地坐在朋友用来犁地的马车上四处巡演,他动情而坦诚地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林肯先是表明了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太多的竞选资本,但最后话锋一转,认为选民才是自己最大的资本,这样一来实际上将选民当成了自己人来对待,无形中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后来也证明了林肯策略的高明,正是因为“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句话,使得林肯绝地重生,击败了对手而顺利成为美国总统。

    事实上,从心理学上来说,林肯的策略其实就是打造一种“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效应实际上是指人们往往会将那些和自己相似或者存在共同之处的人当成自己人来对待,这时如果一方提出某些要求,或者宣传某种观点,那么另一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因此这个效应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认可自己,那么首先就要让对方成为自己人,让对方觉得你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是处于同一立场上的,这样能够有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和警戒,这个时候你提出的观点或者要求才会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自己人效应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际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摩擦与隔阂,能够更好地接近对方而不至于遭到排斥。这种策略在很多场合都会被用到,比如当我们有求于人的时候,为了争得对方或者第三方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就应该先和别人套近乎,这样才能更顺利地打通关系。还有我们在试图劝说犯错者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对方的排斥和反抗,这时可以先不把对方当成批评的对象,而把对方当成自己人看,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这样对方才愿意放下戒备和敌意,认真听你分析,你才有机会循循善诱。

    当然,我们想要将对方当成第二个自己来对待,需要把握好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比如说引起共鸣。最常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共同点,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生活环境、相近的性格特征、相同的立场和角度、相近的价值观,这些都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以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更多的相似点,这样才能抓住对方的心。

    心理学家纽加姆曾经对大学生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各个宿舍中抽走了一批学生,然后对他们的人格特征、思维习惯、价值观做了分类,之后将他们放在公共宿舍里生活。一开始同一个宿舍的人会主动靠在一起,显得更为亲密一些,而那些来自不同宿舍的人则会疏远一些。但是4个月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那些有着共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人开始走得很近,其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了同宿舍的人。纽加姆由此得知在这个共处过程当中,自己人效应渐渐发生了作用,它将同类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然,想要让对方成为自己人,除了寻找共同点之外,我们的待人态度也很重要,既然是自己人,我们就要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待对方,让双方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上,我们不能居高临下,不能表现得过于高傲、自私。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善待他人,要懂得给予对方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对方的信任。

    比如美国内战期间,格兰特将军率领北方军队打败了罗伯特·李将军带领的南方军队,战后,罗伯特·李被俘,而且即将因为叛国罪而被判处死刑,但是格兰特将军却认为罗伯特·李只是听命行事的将军而已,并不是罪魁祸首,而且他还是一个军事天才,值得留下来让他为国效力。当然罗伯特·李为人宁死不屈,坚决不肯归顺,格兰特于是准备亲自去劝说,罗伯特·李认为格林兰特是来羞辱自己的,所以坚决不肯开口。可是格兰特非常耐心地坐在他身边,就像老朋友一样诉说两个人同在西点军校时的往事,在交谈中,格兰特没有半点的架子,反而时时关怀和询问对方,又称对方为老同学,还表达了对对方军事才能的赞美。这让罗伯特·李觉得很难为情,最终他还是同意归顺北方,成为了军队的将领。

    其实自己人效应是一种主动示好的方法,它通过立场、价值观、目标的一体化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消除心理上的戒备和隔阂,这对于陌生的、敌对的人来说,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效应,以便为自己积累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脉。

    投射效应: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二十世纪,当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之后,日本商人看到了商机,于是也准备生产和出售芭比娃娃,但是生意很快遭受打击,半年只卖出了少量的产品。原来日本厂家误认为日本人也和美国人一样喜欢大胸长腿蓝眼睛的洋娃娃,可事实上这种照搬模式完全曲解了日本国民的心理。最后厂家决定做出修改,将胸部缩小,腿缩短,眼睛则改成了咖啡色,这时候,芭比娃娃才正式在日本流行起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会因为自己的某些想法和特征而轻易揣度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也具有某种行为特征。比如本身是善良的人,就会误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本身喜欢算计的人,常常认为其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喜欢算计别人;本身能做到某件事的人,一定认为其他人也能够做到。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你是你,其他人则是其他人,每个人的思维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会出现以己度人的现象,往往就是因为投射效应引起的,投射效应是一种认知障碍,是指当人们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时,往往会认为他人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他会将自己的意志、情感、思维和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找到80位学生,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四处走动,结果48位学生觉得自己愿意这么做,而且他们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相信多数学生都愿意做这件事。可是另外32名学生则拒绝这么做,他们觉得大概没有多少学生愿意神经兮兮地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罗斯发现学生们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测,都认为自己不会做的事,别人肯定不会去做,而自己乐意去做的事情,多数人也肯定愿意去做。

    投射效应会使人产生失真的认知和感觉,当我们看到别人时,通常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和倾向,认为对方也和自己一样。这种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为人标准来感知他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认知偏差,它很容易忽视对方的实际情况,而你的强加干涉只会让对方觉得很为难也很不舒服,甚至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关系的破裂。

    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投射效应包括情感投射和不客观的认知,情感投射是指我们依照个人的情感倾向和喜好来决定事情,我们常常认为对方也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因此我们习惯性地和别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强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我们常常不管别人的想法,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感兴趣,是否喜欢,而一旦别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我们会认为对方有意和自己抬杠,或者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

    在感情投射中,最常见的就是那些独裁自我的人,他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自说自话,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而且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是正确的,别人需要接受自己的想法。很多独裁专制的老板就具有这样的倾向,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一定会迎合所有人的观点,而对于平时的工作要求和任务,你只能照办,只能无条件地接受。

    投射效应第二个常见的表现形式表现为认知上的不客观,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会陷入主观判断之中,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越来越看重,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则越来越讨厌,对自己喜欢的人,他看到的优点越来越多,而面对那些自己讨厌的人,对方身上的缺陷则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认知不客观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常常过度吹捧和美化别人,要么就过度贬低和丑化别人。这种行为完全没有从客观出发,实际上会让人产生一种思维惯性,而且惯性会越来越大,感情的倾向性会越来越明显,最终可能会走向极端。

    比如说有些父母会对不同的孩子产生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常常到处宣扬和赞美,觉得他的优点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不喜欢的孩子来说,则经常无缘无故进行责骂或者讽刺,而且越来越觉得不满意。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会这样,常常越来越亲近那些自认为好的人,而越来越疏远那些自认为不好的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有两个秘书,其中一个秘书为人很细心,因此罗斯福非常喜欢,而另一个秘书常常丢三落四,这让罗斯福觉得很生气,时间一久,罗斯福的这种偏见越来越严重,他常常无端就责骂那个粗心的秘书,认为对方一无是处,而那个细心的秘书则什么都好。那时候他准备辞退粗心大意的秘书,不过有一次罗斯福为了一份文件而苦恼,他一连问了很多人,也没有人给出什么好的建议,结果那个粗心的秘书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罗斯福这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对方也是有很多优点和长处的,而自己因为感情用事差点辞掉了他。

    正因为投射效应容易失真,容易对人际交往带来伤害,我们平时一定要避免被这种效应所影响。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怎么想,别人就一定会怎么去做,毕竟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会出现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价和猜测他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自己的想法,而胡乱地将其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这样做对其他人并不公平,同时也会让我们犯下各种错误。

    出丑效应:自曝己短,受人欢迎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很精明的人常常会做一些糊涂事,很多聪明人会做出一些傻事,一些很完美的人常常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有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奇怪,但事实上这或许只是别人有意而为之,目的在于当众出丑。也许你会觉得很荒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加完美一些,怎么会有人故意在人前出丑呢?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有些看上去很完美的人总是会适当适时地犯一些低级错误,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从不犯错,那么未必是一个真正受人欢迎的人,而事实也证明,这些犯错误的人最后反而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欢迎。

    其实这就是一种出丑效应,意思是指那些平时很精明很完美的人常常会不经意或者刻意犯下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不仅没有影响个人的形象和声誉,反而会让大家觉得这些人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从而赢得更多人的欢迎。出丑效应实际上是在迎合大众的心理和思维,通过对缺点的展示来满足大家大众化、生活化、亲民化的一些需求。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早年的执政期间一直都表现得很出色,形象也很完美,不过民众对他似乎不那么买账,他曾经说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华盛顿和林肯那样的好总统,但是多数美国人却认为肯尼迪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功人士,很显然执政能力出众的他已经让美国人失去了兴趣,除了政绩之外,对于肯尼迪这个人似乎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可是后来肯尼迪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决策失误而做出了入侵古巴的决定,结果遭遇严重的失败,当时肯尼迪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泣起来,而这一次的失败也注定成为肯尼迪执政期间的污点。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在入侵古巴事件之后,尽管所有的人都认为肯尼迪难称伟大的总统,可是他的支持率却持续上升,声望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人们又开始关注这位犯了错、出了丑的总统。

    正因为出丑效应能够让人觉得你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常人,所以往往能够很好地拉近你与其他人的距离。具体来说,出丑效应实际上迎合了两种不同心理特征的大众心态。首先人都具有自私的一面,都害怕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因此常常会对那些很出色的人心怀嫉妒,这样就会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如果这时候你能够主动示弱,能够适时干一些傻事蠢事,对方也许就会觉得你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你也会犯错,这样他们的内心能够更加平衡一些,而且也愿意接受和信任你的存在。

    此外,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总是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和亲近,换句话说,你越是表现得完美无瑕,大家就越觉得你脱离了生活,这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犯一些错误,做一些傻事,对方反而会觉得你更具有人情味,也更加生活化,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很多哲学家说完美其实就是最大的缺陷,有时候出现一些小的缺陷不仅瑕不掩瑜,而且还会让这个缺陷成为优势和亮点,从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就像美人光滑的脸一样,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脸洁白光滑,但如果你能够在嘴角的下巴处长出一颗黑痣,那么大家不仅不会认为这是缺陷,反而会认为这是美人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给自己添上一颗“黑痣”,也要懂得适当地往自己脸上“抹黑”,只有把缺点让给别人看,才能够消除别人的嫉妒,才能够迎合大众化的想法,而且还会将缺陷变成优势。

    很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平时一丝不苟,总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很完美,这样的确会给员工树立好榜样,但是也会让员工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比不上你,常常担心自己做错后会受到惩罚,这样反过来会觉得管理者难以接近。如果管理人员刻意在员工面前犯错,这样员工就可以放下心理包袱,了解对方其实和自己也是一样的人,这时候它们反而能够将工作做好,而且也会主动亲近上司。

    有些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常常会因为自己做错了题目,因为自己学不会而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学习排斥读书,而且会对老师产生恐惧感。但是如果老师也经常犯一些错误,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而且也会觉得老师的人格魅力很吸引人。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格调,要经常犯一些错误,要展示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更多人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更多的爱戴和信任。做人要懂得试试出丑,适时展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维纳斯正是因为断臂才引发了更多的联想,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时候缺陷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反而是万花丛中一点绿,具有更独特的魅力。

    近因效应:熟人的印象往往定格在最后一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某个不很熟悉的人进行评价,可是当我们经过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之后,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对方形成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开始主导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这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近因效应”,它是指我们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认知上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获得的信息,可以说新近的信息重新刺激我们形成新的认识,并影响我们的判断,而原先的认知则慢慢模糊和遗忘。

    在很多时候,近因效应也被称为熟人效应,我们对于某些人的看法或者影响往往产生在熟识之后的最后一眼,我们最后一眼所看到的别人是什么形象,我们就会认为对方是什么形象。这个效应是一个名为卢钦斯的心理学家发现的,他曾经进行过一个有关吉姆印象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卢钦斯对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做了两段不同的描述,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奔放的人,第二段文字则将他描述成冷淡内向的人。接着他将两段文字组合在一起,然后发给不同的观众阅读。

    在第一组测试者阅读的文本中,描写吉姆热情奔放的文字先出现,描写吉姆内向冷淡的片段则出现在后面。而第二组的测试者阅读的信息则恰恰相反。结果实验证明,最先呈现出来的信息往往要比后来呈现的信息更有影响力,也就是说观众一开始阅读到的吉姆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就会认为吉姆是什么样的人。

    这时候卢钦斯再次做了改变,就是在两段不同的文字当中加入一些细节和故事,穿插了吉姆的一些日常活动,这样就能够让观众有一个深入了解吉姆的过程。之后,他又让测试者进行阅读,然后判断吉姆是什么样的人,这时,他发现多数阅读者都将最后呈现出来的信息当成评判的标准,这些信息比一开始呈现出的信息更有影响力。由此,卢钦斯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当人们最先接触的时候,最开始的印象往往会决定我们的看法,可是当两个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就会改变和颠覆最初的印象,反而会将熟识之后的个人印象当成最终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近因效应在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那些不很了解的人时,一定不能冲动行事,也不能轻易就被别人的外表所欺骗,想要找到一个和自己合得来的朋友,想要找一个适合合作的伙伴,想要跟随一个有潜力的贵人,我们都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仅凭暂时的印象就做出判断,而需要综合更多的信息来完善我们的认知。

    事实上,近因效应很多时候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恩恩爱爱的夫妻因为某一次的吵架而结仇,最终导致离婚;清廉一生的官员因为晚年的一次小失误而名节不保,成为人人痛恨的贪官;多年的好朋友因为某一次的小分歧而最终分道扬镳;一辈子做善事的人因为某个小问题而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其实严格来说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也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一时的失误,才会使外界产生不良的印象,并因此而抹杀他所有的功绩与优点。而那些一辈子表现不良的人,很可能因为最近一次的优异表现而被人善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很容易在这种错误的印象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戊戌变法中,最后变法之所以惨遭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变法革新派过于信任袁世凯,他们和袁世凯打过几次交道,所以错误地认为袁世凯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也是支持国家变法改革的维新派。可事实上,袁世凯却是一个有所顾忌的人,他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不想夹在光绪和慈禧太后之间为难,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见机行事的人。只不过他曾经向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尽忠,说要杀掉太后身边的红人荣禄,这句话成为了维新派死心塌地相信他的原因。

    而当维新派准备行动的时候,袁世凯突然真相毕露掉了链子,不仅没有帮忙,反而向荣禄和慈禧太后告密,最终导致维新运动失败,而戊戌六君子也惨遭横祸。其实,如果当时的维新人士能够更多地了解袁世凯的为人,不因为他一时的尽忠表白而过分相信他,就不会对他委以重任,也更不会轻易透露太多的信息。

    事实上,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来判定对方的为人,也不能仅凭最近的印象来评判对方的是非、好坏、优劣,而应该综合对方以往的表现,要全面地看待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完整的形象,这样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做错事。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要不得

    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他人的判断和认知通常从局部出发,往往由某一个点、某一个面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这就是著名的晕轮效应。爱德华认为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身上的某些特点和品质会像月光的光环一样扩散开来,然后将个人身上的其他品质和特点遮掩起来,这样我们就会以偏概全,误认为对方是某一种品质的人。正因为这样,晕轮效应常常也被人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或者实物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比如当我们发现某个人身上的好和优点时,他就很可能会被这些“好”笼罩起来,然后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你过于看重对方身上的某个缺陷,那么他就会被“不好”的光环所笼罩,这时候你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坏人,而他身上所有的品质都是坏的。这种片面的认知显然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与人交流的原则,很容易误导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美国的心理学家凯莉曾经专门做实验来求证晕轮效应,当时他对麻省理工大学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实验。当时他向学生宣布请来一位在读研究生当临时的导师,凯利在某个班级上介绍这个导师的时候,使用了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褒义词来赞美他。而在第二个班级介绍导师的时候,他将“热情”改成了“冷漠”,其余的用词则是一样的。结果当导师和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接触之后,他发现第一个班级的学生非常欢迎导师,彼此的互动性很强。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却对导师敬而远之。

    其实导师是同一个人,就是因为凯利改变了一个词,结果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因为当学生听到导师是个热情的人时,一定会认为对方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而当学生听到导师很冷漠时,就会对其他品质漠不关心,认为对方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因此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凯利由此认为多数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评判他人的,对方身上的某一个优点或者缺点会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让我们草率就对一个人进行定性,而这种做法显然不够科学合理。正因为如此,凯利呼吁大家一定要全面客观地对待别人,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也不能一下子把人捧上天,而应该从事实出发,不能以偏概全。

    事实上,生活中到处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某个人身上有很明显的优点吸引你时,你会认为对方无论做什么都是好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优秀的。就像很多明星的“脑残粉”一样,由于对明星的长相、演技、歌声等方面过于看重,就会认为对方是万能的完美的,绝对不允许别人中伤他们,可实际上明星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有些官员因为政绩出众,或者做了件利民的好事,我们就会认为他们是好人,认为他们从不贪赃枉法,可事实上他们也许是大贪官。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能够被某一部分的光环遮蔽眼睛。

    1961年4月12日,苏联人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这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尤其是苏联人都觉得加加林是了不起的英雄。当加加林回到地球的时候,与社会各界的名人领袖握手合影,而且军衔也一下子升了好几级。大家都认为加加林是和领袖赫鲁晓夫一样值得崇拜的神,当时的苏联刮起了一阵“加加林风潮”,大家模仿他的微笑,他的着装打扮,模仿他的发型。因为对于人类飞天的贡献,加加林成为了完美的人,尽管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但是提起这个名字就一定觉得对方无所不能。

    可事实上加加林身上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就是他常常超速驾驶,当时为了奖赏加加林的贡献,苏联政府奖励给他一辆伏尔加轿车,这一下,加加林更是每天肆无忌惮地在街上飙车。有一次,加加林因为超速行驶加上闯红灯,结果撞坏了另一辆车子,车子里的老太太被撞破了脸。当交警赶来处理的时候,加加林才不情愿地从车子里走出来,而当交警看到驾车的司机是加加林时,连忙举手行礼,围观的人群也大声欢呼。交警这时候直接判定老人违规在先,人群中的人也认为这个判罚很妥当,因为国家英雄加加林是不会犯错误的。而老人知道对方是加加林后也开始陪着苦笑,没有说什么。

    交警之后叫来一辆车,然后让人护送加加林离开,并准备将责任全部记到老太太身上。当加加林上车之后,脑子里想的全部是老太太脸上的血和苦笑,他意识到原来一个国家英雄可以轻易颠倒黑白,可以蒙蔽人心,可以让一个受伤的长者为自己顶罪,想到这里,加加林立刻下了车,然后自己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太太和在场所有的人道歉。

    我们常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很容易因为别人身上的某些优点而认定对方身上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也常常因为别人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认定对方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好的。那些片面的好与坏很容易绑架我们的感情,影响我们的心理判断。佛祖当年东游的时候,很多人都称赞他非常高大,可是佛祖却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心其实很渺小。”做人不能只看片面,不能被他人身上的某些光环所干扰,而要看得更加全面,看得更为深入,否则我们就可能看走眼,可能做出错误判断而造成重大的失误和损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