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第9句话 “妈妈(爸爸)求求你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很“顽劣”,而父母又无奈,于是就会说:“妈妈(爸爸)求你了!”其实,这样的话并不能唤起孩子的自觉意识,只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轻慢的态度,损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感。哀求不但不会让孩子有所改进,还意味着父母已经缴械投降,从此,父母真的要无计可施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父母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这才是应该改进的。

    不做“无能型”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每个父母面对孩子时表现出来的状态又是不尽相同的。“无能型”父母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总是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其实,造成孩子无法管教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极端溺爱,到头来,孩子会在父母的宠爱下越来越任性,不再听从父母的管教。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打骂,他们认为对孩子严厉没有错,不打不成器。所以,一旦孩子做错事了,不分青红皂白就用拳头来“说话”。

    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同溺爱孩子一样,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育方式,孩子虽说会畏惧被打行为上有所收敛,但是时间一长,他的怨恨埋在心底,最后,错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同时,孩子还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极大的反叛情绪,等到孩子的个头和父母一样高,拳头和父母一样大时,就变得软硬不吃了。

    王建是大家公认的“坏”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学习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课堂纪律也是最差的,一直是老师头疼的学生。

    后来,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觉得这个孩子没法再教育了,便彻底放弃了他。老师把他调到了后排角落的一个座位,尽量让他影响不到其他的学生。这样一来,王建也破罐子破摔了,上课时不是看课外书,就是睡大觉。

    王建的父母试遍了所有可用的教育方法,不管是好言相劝,还是打骂,都起不到教育他的作用。后来,王建的父亲恼怒万分,狠狠地打了王建几次,被打的时候他会哭着认错,不过,没过几天又恢复原形了。面对这样顽劣的孩子,父母真的是无可奈何了。

    一天,老师打电话告诉王建的父母,这个孩子在学校又闯祸了。老师告诉王建的妈妈说:“要是王建还是这样的话,学校也只好劝他退学了。”

    母亲感到既生气又无奈,因为她从来就不知道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几块糖就能把他哄住,怎么大了之后,就这么软硬不吃呢?现在,对这孩子简直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

    放下电话,母亲把王建叫到跟前,哭着说道:“你在学校又闯祸了,老师打来电话说再这样下去就会让你退学。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来教育你了。求你别再这样下去了,好吗?妈妈求求你了!”

    看着母亲苦苦哀求的样子,王建冷笑了一下,扔下母亲进了自己的房间。再后来,王建因为一件小事同学发生口角,竟然把对方的手打断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多父母都会像王建的妈妈一样无可奈何地说:“妈妈求你了!”其实,父母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想唤起孩子的自觉意识,让他主动改变自己的错误,这表示了父母的期待。

    实际上,这句话通常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意味着父母对他实在是无可奈何,意味着父母教育孩子的无能,这也会使他对父母产生轻慢的态度;另一方面,父母的这句话看上去是在哀求孩子,其实也是向孩子传达一个消极信号:“你已经无可救药了,我已经没法再管你了。”这个信号会让孩子加速堕落的脚步,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从而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来。

    其实,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过失,而不要一味地责怪和埋怨孩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由于过于娇惯让他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当他一天天长大,这些坏习惯都会慢慢地浮现出来,此时,再想改正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果父母试图通过暴力来解决孩子长期以来养成的问题,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当你的孩子表现出顽劣的一面时,父母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只要父母能对自己的教育态度加以改变,孩子会慢慢地变好。

    在美国一个六口之家,爆发了一场“家庭革命”。而“斗争矛头”就是家中的“小皇帝”——14岁的孪生兄妹艾莉和海迪、11岁的朱妮、8岁的悉力。“斗争”的发起人,正是他们的父母——舒尔德和泰妮夫妇。

    长期以来,兄妹四人被父母溺爱着。他们从不干家务,自己的屋子不打扫,不仅如此,他们还总是打架生事,调皮捣蛋,搞恶作剧。家中响个不停的电话,从不歇息的电视,还有一群“狐朋狗友”来此聚会。家里整日嬉笑打闹,不绝于耳。

    这种“失控”的局面令父母焦虑不安,他们长期在“小皇帝”的淫威下“俯首称臣”,为这个家心力交瘁地劳作。最后,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他们终于再也无法忍受,经过深思熟虑后,宣布“革命”。

    他们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母亲泰妮在住宅外面的人行道上挂起了两幅大标语,上面各写着几个大字:“妈妈罢工!”“孩子投降!”紧接着,母亲停止为4个孩子煮饭,洗衣,不再为他们收拾房间,不再为他们清理垃圾,不再驾车送他们外出……

    与此同时,父亲舒尔德切断了子女们房间的“专用电话”,断绝他们与外界一切联系,宣布与其交往甚密的“狐朋狗友”为最不受欢迎的人。最后,他们向4个“小皇帝”发出最后通牒,限他们于48小时内在保证书上无条件签字“投降”。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为这对夫妇叫好。在这场强势的“革命风暴”中,“革命”的当天,4个“小皇帝”即一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信誓旦旦地决心痛改前非,不做“皇帝”,甘当“平民”。

    从那以后,4个孩子再也没任性吵闹过,他们抢着为父母做家务,分担辛苦。一家人和谐融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很多父母当孩子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的局面时,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殊不知,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有任何改变,还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其实,孩子本身都可以成为好孩子,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都应该向舒尔德和泰妮夫妇学习,不去哀求孩子,而从自身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只有父母改变了,孩子才会跟着改变。

    教子小贴士:

    贿赂和暴力是父母对待问题孩子的常用手法。其实,从本性上讲,孩子是希望自己成为好孩子的,父母如果要用交换的方式使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孩子的行为举止时刻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着联系,当父母真正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自觉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如果父母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去苦苦地哀求他,孩子不但不会有所改进,还意味着父母已经无计可施了。

    关心爱护不等于放纵

    现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十分严重。可是,俗话说:“庭院里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难养万年松。”父母大都希望孩子成为栋梁之才,如果用溺爱把孩子包围起来,孩子终究会在父母的爱中失去方向。

    当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时,任何事情都要帮孩子去做,实际上给了孩子一种暗示:“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因为父母会为他解决一切问题。他会误以为,自己以后不需要多少本领就可以生活得很好。结果,在父母的爱中,他什么都没有学会,只学会了如何驾驭父母,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如果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可想而知,该是多么的可怕。

    有个孩子叫谭天。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对他有求必应,这样一来,养成了他娇生惯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长大后,慢慢变得不听话,还经常和父母顶嘴,谁也管不住他。

    读高二后,谭天突然嫌父母工作不好,看不起父母,不仅不与父母说话,还扬言要与父母脱离关系。有一次,谭天很晚才回家,父亲问他干什么去了,他二话不说,上来就朝父亲脸上一拳。那是他第一次打父亲,父亲没有还手。高三下学期,谭天开始打骂母亲。发展到后来,他不顺心就要打父母,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

    为了在家玩游戏有个安静环境,谭天给父母立了许多“规矩”,如走路不准出声等。可怜的父母只能踮着脚走路。对于谭天的现状,父母没有教育他,而是选择了息事宁人,一味地迁就他。

    2001年,谭天上了大学,逃课、上网玩游戏成了家常便饭,后来,他因为成绩不及格被勒令退学。由于担心家丑外扬,父母一再掩盖真相,一再地忍让。2003年再次参加高考,他被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2005年l月23日,寒假的第一天,谭天一回家就钻到房里玩游戏,直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还不许父母有任何动静,因为他要休息。

    1月31日中午,父亲喊了句“谭天,出来吃饭”,正在玩游戏的儿子不满父亲这种口气,一边嚷着“你凶什么凶”,一边打父亲,并将父亲的脸抓伤。第二天中午再次发生争吵,再次殴打父亲。父亲终于忍无可忍,身为警察的他取出手枪朝儿子脑袋连开了4枪。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身为警察的父亲,为什么会亲手打死自己的独生子?在这个悲剧中,父母对孩子的爱,从一开始的放纵演变到无原则的退让,最后终于无法控制。爱,最后成了一场悲剧。

    因此,父母的爱一定要有原则,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给他正确的世界观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爱父母,爱别人,要让孩子在温暖的爱意中成长,而非在溺爱中成长。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出现过激行为时,父母应当坚决制止,甚至惩罚,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现在的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其实,这个观点并没错,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简单地把好认为是不委屈孩子,甚至对孩子有求必应,从而导致溺爱泛滥成灾。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因为心疼孩子而一味妥协退让。归根到底,这不能算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害了孩子。

    一位妈妈把精心准备好的营养早餐放在桌子上。可是,7岁的女儿一点也不领情,不要吃煮鸡蛋,非要吃煎鸡蛋。

    妈妈立马给她煎了一个鸡蛋,可是,她又吵着要吃楼下的豆浆油条。妈妈急急忙忙跑到小区门外的早餐店,买好了女儿要的早餐,急急忙忙地拿给她吃。这时,女儿终于露出了笑脸,不过,她霸道地说:“鸡蛋也是我的,你们谁都不许吃。”

    妈妈心里明白,孩子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东西,可是,看着孩子刁蛮贪婪的样子,不答应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她只好让步了。

    仅仅是吃一顿早饭,孩子就把妈妈折腾得不行。可见,她这种“本事”不是一天两天才养成的。随着她年龄的长大,谁知道她还会搞出什么稀奇古怪的花样来,到那时,妈妈还要怎样来满足她的要求呢?

    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自然会很开心,可是这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由于这样的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长大后通常软弱无能。只要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正的了,而且,这种不良习惯终究会让父母和孩子双双受害。

    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江西打工。孩子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因此,母亲对孩子非常溺爱,几乎有求必应。后来,就和所有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样,他早早地就厌倦了上学,一有钱就到网吧、游戏厅、饭店等场所挥霍。

    有时,母亲看到他不务正业,就不给他钱。如果不给钱,他就从家里偷,家里的照相机、VCD都让他拿去卖了。2004年2月2日,11岁的他偷了家里1000多元到北京潇洒了一回。

    3月18日早上,母亲正准备上班时,忽然发现藏在冰箱里的钱包又被孩子偷走了。她一把将钱从儿子怀里掏了出来,没想到,她的这个举动惹恼了儿子,儿子悄悄从厨房里拿出菜刀向她后脑勺砍去,头上顿时鲜血直流。

    她差点晕过去,强忍着疼痛回过头来,看到儿子手持菜刀对她恶狠狠地说:“给我钱!”母亲奋力夺下了菜刀,儿子又从桌上拿起一把剪刀。母亲惊恐万分地跑到小区附近的一个诊所,没想到儿子也手持剪刀追来,并再次恶狠狠地要钱。

    医生报了警,这位母亲离开诊所去了一家医院求治,儿子再次追到病房要钱。母亲只好报警。她哭着对警察说:“我已经无能为力了,请你们把他关进少管所吧!”

    这就是溺爱孩子的悲剧。因为孩子缺乏父爱,所以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孩子。她一定不会想到,孩子对她的爱护不但不领情,反而恩将仇报。其实,这位母亲只给了孩子溺爱,却没有给孩子教育,最后直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所以,爱不是放纵,放纵只会让孩子成为废物。爱要看得长远,父母要懂得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溺爱一定没有好结果,请深深地记住这一点!

    教子小贴士:

    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最后往往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一切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孩子所要做的,只是乖乖地等着就好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种教育态度的弊端还不能完全显现,一个有些贪婪任性的小孩还是很可爱的。可是,当他长大后,他依旧这么贪婪任性,可能父母就再不会觉得可爱了吧!

    要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孩子的种种问题,父母首先要做到不溺爱孩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苦辣酸甜,他反而会学会感恩父母。如果父母事事代劳,一旦不能如他的心愿,可能会对父母恩将仇报。因此,聪明的父母要学着放开孩子,不要样样满足他,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好孩子。

    不要等到无药可救再管教

    很多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平时工作很忙,或者本身自顾不暇等等,对子女放任自流,很少管教。他们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全凭孩子自由发展。

    他们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生活较少关心,孩子品德上出现的不良萌芽也常常被忽视。孩子就像一棵无人管理的小树,长直了还是长歪了都没人操心。一旦孩子在成长中真的出了偏差,父母才会回头,同时惊讶地说道:“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他是个很乖的孩子。”其实,这种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一旦发生问题,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一位老花匠突然来到磊磊家,向磊磊的母亲痛心疾首地诉说起磊磊折花的事。本以为磊磊的母亲会批评儿子两句,没想到她没问究竟,张口来了一句:“我家孩子不会做那种事!”气得老花匠不知说什么才好。

    磊磊受到母亲的庇护,得意洋洋地冲老花匠做了个鬼脸,瞅个空跑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在爱的作用下,一些父母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孩子是自己的好”的思维定势。父母如此夸赞自己的孩子,其他人当然也会随声附和几句,不会因此而得罪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有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时,一些父母常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或者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对孩子的不足之处进行掩饰。当一些孩子的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父母还会打肿脸充胖子,错误地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对孩子的行为给以庇护。时间一长,父母就会在自己设下的“迷魂阵”中迷失了方向,从而疏于管教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真的犯下大错时,却一下回不过神来。

    据报道,某地警方抓获了一个19岁的“蒙面大盗”。他入室抢劫无恶不作,他的父母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的震惊,自言自语道:“你们一定搞错了,我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在家里老老实实的,怎么会去抢劫呢?你们一定是搞错了……”

    无奈,证据确凿,他们的“心肝宝贝”最终获罪下狱。

    又有报道称,某地公安部门破获了一个流氓集团,主犯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在几年内犯下了很多的罪行,自己供认不讳。但是,他的父母却始终不肯接受现实,一诉再诉,为儿子喊冤叫屈。他们的理由简单至极:“我的孩子绝不会干那种事!”

    是啊,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善良的,要不是走错了路,绝对不会干那种事。虽说是:“知子莫若父母。”可上述两例中,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的真实的想法和思想状态。父母总是以为孩子还是年幼无知的那个他,殊不知,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他们早已脱离正常轨道,人生的轨迹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有人呼吁天下父母:“不要等到孩子出现大问题时才警醒,不要等到无药可救的时候再管教。”

    很多父母总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上,并时常自我安慰:“孩子不错,挺好的。有些小缺点长大了会慢慢改过来的。”这样一来,父母就会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其实,孩子的小缺点正在父母的疏忽中一天天成了大缺点,最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苦果。

    有人说:“贤母不护短。”父母爱孩子要爱得清醒、理智,既要爱而知其善,又要爱而知其恶。知道孩子的短处,就要尽心尽力地帮助孩子改正。一味地放纵孩子,到头来反而会害了孩子。

    一位男孩15岁,是独生子,父母没有太高的文化,做小买卖,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中宝”,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父母认为,小孩子总会有错,长大了自然就好了,从未对他进行过教育。

    他的父亲特别爱喝酒,每顿饭都离不开酒,时间一长,男孩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喝酒。有时,他当着父母的面尝两口,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慢慢地,男孩不仅学会了喝酒,还学会了乱花钱。父亲对他始终很大方,认为自己赚钱就是供儿子花的,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自己从口袋里掏钱。男孩小小年纪,很快就学会了社会上的那一套,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

    有人对他的父母好言相劝,让他们抓紧对男孩的教育,别这样娇惯他。没想到,他的父母不领情,竟说:“我们家有钱,用得着你瞎操心吗?再说,我们不让他花让谁花呢?”从此,男孩更加变本加厉地挥霍起来。

    由于他出手大方,学校中很多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就这样,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刚开始,父母还批评他几句,后来索性就不管了。父亲说:“学不愿意上就算了,再没出息,以后继承我们家的买卖,没文化一样当老板。”

    这样的态度给了男孩一种暗示,那就是,自己不用学习。因此,他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最后,他觉得从父母那里拿钱不过瘾,直接伙同一些狐朋狗友进行偷盗、抢劫,终于被关进了监狱。

    可想而知,当男孩的父母得知孩子因为偷盗和抢劫被抓进监狱后,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肯定不理解,为什么家里什么都有,孩子非要去偷呢!但是,这对父母一定不会想到,是自己的放纵和疏于管教,最终将儿子送进了牢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防微杜渐。父母对孩子一次次地宽容,并不是爱孩子,其实,这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的表现。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认为给孩子钱就可以弥补这种缺欠。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和监督,钱再多,也不能代替父母给孩子的爱。

    所以,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时,要及时地纠正他的行为,这样才不至于将孩子推入成长的迷途中。

    教子小贴士:

    现在的父母工作非常忙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每当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想着多给孩子一些爱和温暖的感觉,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尽量不去责骂他。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父母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义务,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尽到对孩子教育的义务,一定会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父母爱孩子要有方法,不应该随性而为,到头来,即使是你深爱的孩子,也许都会怨恨你。

    如何面对任性的孩子

    任性是现代孩子常见的不良性格。任性主要表现为固执,一意孤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也不接受他人意见。研究表明,任性的孩子难以合群,不适应群体生活,容易感到孤独,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的气氛,很多父母为此十分伤脑筋。

    有关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任性是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专家在研究了大量案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任性,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是由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比如,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有求必应;对孩子无原则的粗暴惩罚,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任性,要及时矫正,否则,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某电视台一个谈话节目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节目的嘉宾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学男教师,他面对镜头,声泪俱下地叙说了他12岁的女儿离家出走的经过。在节目中,他希望能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他一直都不知去向的女儿。

    男教师说:“不久前,一个周末的晚上,女儿吃完晚饭后提出要去邻居家串门,我说你得先把作业写好了再去。女儿很不高兴,我就多说了她两句。我说:‘你都快升初中了,还这么贪玩儿?’可是女儿根本听不进去,气冲冲地一甩门就出去了。当时我也很生气,觉得这孩子也太任性了,就没有马上追出去拉她回家。

    “大约过了5分钟,我感觉到心里不塌实,就出去找她。可是,哪想到就这么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女儿就没有踪影了。我们找遍了整个城市,还向派出所报了案。差不多已经过了一个月了,女儿仍然是杳无音信。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也不知道女儿现在是死是活。她走的时候身上1分钱也没有……”

    说到这里,这位中学教师已经控制不住情绪,泣不成声。

    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哪里能想到,只因为自己的任性,就让父母经受了那么多痛苦的煎熬。离家出走是孩子任性的一种常见表现,很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就会通过任性来要挟家长。

    有位母亲说:“我们家孩子人小,可是脾气特别大,一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比如,他从不好好吃饭,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不仅如此,还必须有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

    孩子任性,已经成为父母面临的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当前,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多关爱,导致很多孩子都非常任性。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的任性感到无奈,甚至抱怨说:“我的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哭吵个没完,脾气比谁都大。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劝说都没有用。这样发展下去怎么了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任性其实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而孩子出现任性这个问题,是由于生活和成长环境导致的。要知道,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大多数是父母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任性的孩子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就会给自己的成长路上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父母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纠正孩子任性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呢?”

    第一,不要一味向孩子妥协。

    父母向孩子妥协,不但不利于修正孩子的任性弱点,反而会让孩子的任性变本加厉。绝大多数任性的孩子都有一个“任性成长模式”:对父母提出过分要求——遭到父母拒绝——继续过分要求——再次遭到拒绝——使出哭、闹、叫的“杀手锏”——父母妥协。其实,孩子在开始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时,他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父母妥协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在以后,他就会继续以同样的方式达到目的。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协,面对不合理要求,应该学会坚决对孩子说“不”!

    第二,耐心劝导孩子。

    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父母拒绝后,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的话,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正面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明白父母不答应的原因。因为孩子在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拒绝的前提下,就会产生一种“叛逆”心理,就会变得更加任性。所以,对孩子耐心劝导十分必要。要知道,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第三,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惩罚。

    专家建议,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如果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对孩子进行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吃饭,父母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或者是把饭都吃掉,在家也不留一点零食。这样,当孩子饿时,就告诉他肚子饿是不吃饭的结果,然后孩子再找吃的也不会找到,孩子尝到饿的滋味就会按时吃饭了。还有的孩子在乱发脾气平静下来后,开始主动“讨好”父母,父母也要刻意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不良言行让父母“很不高兴”。事后,父母再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第四,采用“冷处理”的方式。

    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当孩子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也可以尝试“冷处理”,对孩子的行为不予理睬。比如,可以躲避一下,暂时离开他。当没有人理睬时,孩子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目的,就会感到无趣而让步。事后,父母可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原因,让孩子回归理性,明白父母的苦心。

    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但是,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教子小贴士:

    任性会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不能自拔,会使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由于任性的孩子个性固执不明事理,所以还会妨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再者,任性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因而也就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中。

    这样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内心非常的脆弱。任性会害了孩子,这种行为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所以,父母要集中精神,和孩子的任性习气做斗争,争取早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合适的时间说“不”

    父母本是孩子的教导者,可现在很多的父母成了奉承孩子的仆人,被孩子统治和指挥。大家都信奉“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当面对家中的“独苗苗”时,全家几代人犹如众星捧月似地簇拥在孩子的周围,为之奉献全部的爱。

    这种心情情有可原,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实在是有害无益。父母们为了孩子,甘当奴仆,听任孩子指挥和摆布,是当今家庭教育中的现状,也是对孩子教育的最可悲态度。

    诸多事例表明,用这种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自私自利透顶的人。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父母对自己的拒绝,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有孝敬双亲的义务,当然,更不会想到去帮父母做些家务劳动。这样的孩子通常目中无人,因为他只会索取,不懂得付出。

    孩子以自我中心意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会不断强化,成为孩子终身难以改变的习惯认识。这种认识会使孩子形成自私、霸道、唯我独尊的心理,这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灾难。

    蓓蓓今年7岁了,她马上就要告别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了。在幼儿园里,蓓蓓是个内向的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要求总是百分之百地接受,尽管她心里有很多的不情愿。

    不过,只要一回到家,她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对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极其蛮横无理。吃饭时,蓓蓓把自己喜欢的菜通通放在面前,只顾自己吃,从不管他人。一旦她的要求得不到满意,就会摔门、踢椅子,甚至大喊大叫。

    最近,因为要准备升入小学了,蓓蓓要求爸爸、妈妈给她买新衣服、新的学习用品,还要求爸爸、妈妈将她房间内的家具全部换掉,原因是这些家具太小孩子气了,而且使用时间长了,她觉得不新鲜了。她说,如果不全部换成新的,将会影响她的学习。

    爸爸、妈妈感到蓓蓓的要求太过分了,所以没有同意,因为这个,蓓蓓大闹了一场。最后,还是爷爷、奶奶看不过去了,出面把蓓蓓房间里的家具都换成了新的,这才算了事。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一个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偶像,或过分为孩子着想,使孩子沉浸在温柔舒适的生活里,实际上是在给孩子准备苦难;她想孩子幸福、远离痛苦、少受折磨,却没有想到这等于是在遥远的将来把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后放在孩子身上,她实际上是把孩子的毛孔一个个打开,让各种疾病侵袭,使孩子长大的时候,成为这些疾病的牺牲品。

    蓓蓓从小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惯下长大,她看到父母竭力迎合她的样子,心中产生了优越感,自以为了不起,所有人都该服侍他。慢慢地,她变成了家中的“暴君”,所有的人必须听她的指挥,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大吵大闹,直到满足自己的要求为止。

    当孩子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时,很多父母嘴上说着:“现在的孩子真是难伺候,怎么总是不满足?”但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父母从来就没有学会拒绝孩子,于是,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如此循环往复,孩子的欲望就会变得越来越无止境,父母就会变得苦不堪言。

    因此,父母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有位母亲非常有智慧,她在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就时常对女儿说“不”。女儿不但不会因此记恨母亲,反而在母亲的教导下变得越来越出色。

    这位母亲非常有教子智慧,她的女儿是全国十佳少年。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家教经验时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女儿演出忘了带服装,打电话来叫母亲送去。母亲不同意,让她自己回家取。女儿说演出马上轮到她了,来不及了。母亲说,可以把节目换一换。女儿终于自己回家来取。

    也许更让你感到不理解的是,这位母亲当时正好没事在家休息。也许就是因为这位母亲下得了“狠心”,会拒绝孩子,所以把女儿培养得那么出色。

    可见,爱孩子是需要智慧的,这位母亲之所以拒绝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她相信,这一次的拒绝一定会换来女儿的成长。事实证明,这位母亲是正确的,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她的女儿慢慢地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不仅如此,女儿还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

    所以,拒绝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是爱护孩子的具体表现。一味地迁就孩子、满足孩子是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害”。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决不能不假思索地去满足他。不会拒绝孩子要求的父母,不是成功的父母。

    但要注意的是,在拒绝孩子要求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如果父母用轻易、粗暴、简单化的方式拒绝孩子,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使孩子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不安全和无所适从的感觉。拒绝孩子也要讲求方法和智慧,要在让孩子明白道理的情况下拒绝孩子,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很多时候,人的要求是不可能全部被满足的。

    教子小贴士:

    如果孩子的要求太容易得到满足,对孩子没有好处。假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溺爱,没有受到过约束和挫折,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父母永远都会满足自己的要求。

    可是,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孩子这样认为之后,一旦父母不能让他们满意,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折磨父母。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孩子成人后,性格会变得有缺陷,一旦被人冷落,就会变得绝望、消极、抑郁,达不到要求会不择手段。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父母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应该与孩子商量问题。但是,父母也应该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孩子感觉你是无奈的,已经没有办法了,是在求他。如果你对孩子说:“妈妈(爸爸)求求你了!”那完了,你的教育肯定会失败,因为你在语气上已经输给了孩子,孩子看到了你的底线,他反而不会再努力。

    所以,类似这样无奈的话就别说了:

    “你一定要给我争口气呀!”

    “小祖宗呀,你可得给妈争口气!”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呀!你得用心啊!”

    “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啊!”

    “你真让我没办法!”

    “妈妈就指望你了!”

    “爸爸没能耐,你可要长志气呀!”

    “你可别让妈失望啊!”

    “别哭,妈答应你还不行吗?”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