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号于1992年5月7日首航。这次飞行的任务之一是修复一颗失控的卫星——“国际通信卫星”6号。这是一颗1990年发射的国际通信卫星,但它并未入轨,而是被扔在了距地面362公里的一条无用的轨道上,白白地飘荡了两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奉命拯救这颗“生灵”,让它起死回生。
“奋进”号飞近卫星后,一开始,两名宇航员出舱想用一根长4.5米的捕获杆捉住卫星,但是稍受触动,卫星就剧烈晃动、飘飞,两次捕捉都没有成功。5月13日,3名宇航员互成120度角排开,围住卫星然后飘到卫星前同时用手抓住卫星,使它稳定以后再用捕获杆卡住卫星,慢慢地将卫星拉回航天飞机的货舱里,徒手捉卫星的整个过程达1小时47分。后来,宇航员又为这颗卫星安装了一个固体发动机,把它放回了太空。14日下午,“国际通信卫星”6号发动机点火,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开始执行其为期10年的工作使命。为修复这颗卫星,国际卫星组织共花费1.53亿美元。但是,要重新制造一颗卫星再加上发射费用则需2.7亿美元,而且还要等两年。这次修复成功,不仅可节省近1.2亿美元,而且还将赢利1.728亿美元。
1993年12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再次升空,这次的使命是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于1990年被送入近地轨道的。但两个月后,它的“病症”接连出现:先是镜头出了问题,成了“近视眼”,可以看到140亿光年的观测距离缩短为只有40亿光年;再就是“颤抖症”,望远镜由于太阳能电池帆板经不起热胀冷缩,出现了颤抖,大约一天要颤抖16次;再就是“大脑”出了问题,主计算机部分失效。
1995年12月2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4时27分,“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6个小时后,航天飞机的指令长和副驾驶员操纵机上11台轨道机动发动机,完成了两次机动飞行,靠近了哈勃望远镜。12月4日,航天飞机上伸出加拿大制造的15米长的遥控机械臂,将这个庞然大物抓住,并放在货舱内的可转动专用支架上,修复工作拉开了序幕。
12月5日,宇航员霍夫曼中校、马斯格雷夫博士身着宇航服进入敞开的货舱。霍夫曼用脚上的一个装置将自己的一只脚套在机械臂端的平台上,并打开了望远镜壳体上的一组后舱盖。马斯格雷夫顺着货舱壁的扶手到达维修位置,他把一只脚捆在望远镜内,两人更换了三台陀螺速率传感器,并装上了新的安培保险丝。此次活动花了近8个小时的时间。第二天,女宇航员桑顿、空军中校艾克斯进行了第二次舱外活动。先是舱内机械臂操纵手——瑞士宇航员尼科利耶空军上尉操纵机械臂将望远镜原有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扔掉;接着两个舱外人员为望远镜安装上了美国制造的新太阳能电池帆板,新帆板采用新伸缩软管式隔热结构,为望远镜治愈了“颤抖病”,此活动用了近7个小时。12月7日,霍夫曼和马斯格雷夫进行了另外三次舱外活动。两人密切配合,先将272公斤的相机沿镜内导轨推出,再换上新型相机。这一次也用了近7个小时。12月8日,艾克斯和桑顿为哈勃望远镜主镜装上了新光学系统和计算机。这样,哈勃望远镜的“眼睛”得到复苏。这次活动花了6个多小时。12月9日,霍夫曼和马斯格雷夫进行了最后一次舱外活动,他们用7个小时更换了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驱动装置。到这里,整个哈勃望远镜修复工作告一段落。12月13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举世瞩目的空间维修计划全部完成。过去,对于失灵的卫星是用航天飞机拖回地面修好后,再进行施放的。太空修理哈勃望远镜并为它更换零部件的做法,使人类在太空的活动领域得到了扩展,也使航天飞机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知识链接
“奋进”号是美国最“年轻”、动力最强的航天飞机。与前几架航天飞机相比,“奋进”号的电子设备有所改进,而且在尾部还增加了一个减速伞,可以缩小着陆后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2011年5月16号,“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其第25次飞行,也是其19年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太空使命。2012年9月2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于一架波音777–200飞机被送达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国际机场,完成最后一次空中飞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