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繁荣-1993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3年是认真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一年。

    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为学好邓小平著作。中央专门作出决定,江泽民也发表了题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讲话。这一年,全国上下各族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为了解决金融机构违章乱拆借,社会不规范集资面广、量大、利率高以及许多地方擅自设置金融机构从事信贷活动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措施,整顿全国金融秩序,中央决定由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由此展开了长达4年的举世瞩目的宏观调控。

    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政权的顺利交接并保持其长期的繁荣稳定,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的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三个附件,并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遘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重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之间首次进行的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会谈。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经过共同努力,排除某些干扰,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进行了会晤,标志着中美关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实施

    90年代是我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而在国际上,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要求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

    《纲要》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工作的成就,初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第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第五,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第六,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第七,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第八,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面对新形势,《纲领》强调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纲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当前,要实现上述教育发展总目标,必须落实以下方针: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

    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走出发展教育的新路子。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此相适应,教育体制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为此,《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包办学、包学费、包就业、包当干部的制度。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对经济、科技、教育实行统筹规划,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实行统筹管理。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改革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纲要》在最后指出,教师队伍和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基本条件。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3月15日至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李鹏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国家新的领导人。

    李鹏在报告中,首先总结了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中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他指出,在这五年中,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主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接近24000亿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79%。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结构逐步调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9%,粮食生产摆脱了一度徘徊局面。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乡镇企业五年间产值增长2倍,已吸纳农村劳动力1亿多人,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1992年钢产量已达8000万吨,原煤产量已达11亿吨,发电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原油产量达到142亿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有新的发展,铁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1620亿吨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9亿吨,公路货运周转量达3617亿吨公里,城乡电话总容量达2860万门,五年问,进出口总额增长1倍,1992年达到1656亿美元,五年共利用外资609亿美元,相当于前9年总和的16倍;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新成就。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00亿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学技术事业成绩显著,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五年来国家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达3200亿元,教育结构有重大调整,教育改革逐步深人,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稳定和完善。在城市,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采取了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改革措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8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4元,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市场繁荣活跃,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0岁左右,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综合反映。李鹏进一步指出,五年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任务,即全面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依靠优化结构、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使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指出,今后五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五年,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保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逐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稳定农村经济政策,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多级储备制度,对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农民负担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加强能源建设,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加强原材料工业建设,加强老工业基地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李鹏在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后五年是关键时期,必须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而各种经济成份都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类市场、抓紧进行价格改革、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我们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努力完成今后五年深化改革的任务。

    此外,报告还提出要认真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努力开展外交工作。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报告所作的工作总结是符合实际的;提出的今后五年任务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对"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进行调整,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调高到平均每年8%~9%是适当的。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及相应的决议。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的准备工作机构的决定》。

    会议对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选举和决定。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荣毅仁为副主席,乔石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田纪云、王汉斌等19人为副委员长。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张震为副主席。任命李鹏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邹家华、钱其琛、李岚清为副总理。

    会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振奋精神,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的胜利。会议为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工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公布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经过四轮谈判,最后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自1988年9月成立以来,委员们本着爱祖国、爱澳门的精神,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包括附件一:《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附件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附件三:《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31日通过。

    《基本法》包括序言、9章共145条、3个附件。详细说明了:我国自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时,将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实现澳人治澳,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中央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澳门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澳门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外事等方面的规定。

    《基本法》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特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特区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关政策,均以本法的规定为依据。特区的任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同本法相抵触。

    关于中央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基本法》指出,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区有关的外交、防务以及有权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任免特区行政长官、政府主要官员和检察长。特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利。特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还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特区依照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特区可在北京设办事机构。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特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特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关于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法》详细划分了特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指出这二者称为澳门居民。澳门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组织和参加工会、罢工的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和择业的自由等等。澳门居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他们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在澳门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的利益依法受特区的保护,他们的习俗和文化传统应受尊重。此外,澳门居民和在澳门的其他人有遵守特区实行的法律的义务。

    关于政治体制。《基本法》明确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特区的首长,代表特区,他依照本法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区负责。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二十年的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在澳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基本法》对行政长官的职权、何种情况下可解散立法会、何种情况下必须辞职以及在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如何代理其职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是特区行政会,由行政长官主持。特区还设立独立工作的廉政公署和审计署,廉政专员和审计长对行政长官负责。特区的行政机关是特区政府,设司、局、厅、处,主要官员由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的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还规定了特区政府行使的职权及承担的义务。特区的立法机关是特区立法会。立法会议员由特区永久性居民担任。立法会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由立法会议员互选产生。《基本法》对立法会及其主席的职权作了详细说明,明确了立法会议员丧失其资格的条件。特区法院行使审判权,依法进行独立审判,设立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特区还设行政法院,管辖行政诉讼和税务诉讼。各级法院的法官,根据当地法官、律师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的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各级法院院长由行政长官从法官中选任。特区检察院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检察职能。检察长由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由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市政机构,受政府委托为居民提供文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并就有关上述事务向特区政府提供咨询意见。特区的公务人员必须是特区永久性居民。特区政府成立时,原在澳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均可留用。特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法官和检察官,必须拥护《基本法》,尽忠职守,廉洁奉公,效忠特区,并依法宣誓,其中的行政长官、主要官员、立法会主席、终审法院院长、检察长在就职时还必须宣誓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经济。《基本法》规定特区依法保护私人和法人财产。特区保持财政独立,实行独立的税收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不实行外汇管制政策,澳门元为特区法定货币。特区保持自由港地位,成为单独关税区。特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工商业的发展政策、劳工政策、航运政策以及旅游娱乐业的政策等。

    关于文化和社会事务、外事以及本法的阐释和修改。《基本法》规定,特区政府自行制定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新闻出版、体育政策,根据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不干预、不抵制宗教活动。特区的社会服务团体,在不抵触法律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决定其服务方式。特区的代表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特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特区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在经济、贸易等适当领域单独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参加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发表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情况和特区的需要,在征询特区政府的意见,决定是否适用于特区。特区可根据需要在外国设立官方或半官方的经济和贸易机构、领事机构或其他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基本法》进行解释前,征询特区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还规定,《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何修改,均不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既定的基本方针政策相抵触。

    《基本法》在最后的三个附件中对特区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作了详细阐述,对在特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作了一一说明。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一国两制"的总方针和我国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规定下来。这对1999年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保持澳门在1999年以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汪辜会谈

    为了谋求海峡两岸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1993年4月27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会谈。双方在融洽的气氛中,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于29日在海皇大厦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

    《汪辜会谈共同协议》明确本次会谈为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与功能性的会谈。协议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本年度协商议题,双方确定今年内就"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问题"、"有关共同打击海上走私、抢劫等犯罪活动问题"、"协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之处理"、"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及"两岸有关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协助(暂定)"等议题进行事务性协商。(2)关于经济交流,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双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3)关于能源资源开发与交流,双方同意就加强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4)关于文教科技交流,双方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在年内举办青少年才艺竞赛及互访,促进青少年交流、新闻媒体负责人及资深记者互访。促进科技人员互访、交换科技研究出版物以及探讨科技名词统一与产品规格标准化问题,共同促进电脑及其他产业科技的交流,相关事宜再行商谈。(5)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30日后生效实施。

    《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联系主体。寄送公证书副本及查证事宜,双方分别以中国公证员协会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证员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相互联系。本协议其他相关事宜,由两会联系。(2)关于寄送公证书副本。双方同意相互寄送涉及继承、收养、婚姻、出生、死亡、委托、学历、定居、抚养亲属及财产权利证明公证书副本。双方得根据公证书使用需要,另行商定增、减寄送公证书副本种类。(3)关于公证书查证。协议明确规定了查证事由、拒绝事由、答复期限、查证费用。(4)关于文书格式。规定寄送公证书副本、查证与答复,应经双方协商使用适当文书格式。(5)关于其他文书。双方同意就公证书以外的文书查证事宜进行个案协商并予协助。(6)关于协议履行、变更与终止。双方应遵守协议,协议变更或终止,应经双方协商同意。(7)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8)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9)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30日后生效实施。

    《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包括:(1)开办范围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物、新闻纸、杂志及盲人文件。(2)联系方式。挂号函件之查询,由中国通信学会邮政专业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或其指定之邮件处理中心相互联系。’其他事宜由两会相互联系。(3)传递方法是通过第三地转运办理。(4)查询期限应自原寄件人交寄次日起十二个月内提出。(5)答复期限规定接受查询一方应于收受查询之件之日起三个月内答复。(6)缮发验单。一方接收他方封来之函件总包,遇有挂号函件遗失、被窃或毁损等情形,应即缮发验单,由对方迅予查复。(7)各自理赔。挂号函件发生遗失、被窃或毁损等情形,概由原寄一方负责补偿,不相互结算。(8)文件格式。双方各依邮政惯例印制查询表格、验单、答复函及简函,相互认可后使用。(9)协议履行、变更与终止。双方应遵守协议,如要变更与终止,应经双方协商同意。(10)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11)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12)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30日后生效实施。

    《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主要内容包括会谈,事务协商,专业小组,紧急联系,入出境往来便利,协议履行、变更与终止,未尽事宜,签署生效等8个方面。协议明确,海协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视实际需要经双方同意后,就两会会务进行会谈,地点及相关问题另行商定。海协常务副会长与海基会副董事长或两会秘书长,原则上每半年在两岸轮流和商定的第三地就两会会务进行一次会谈。两会副秘书长、处长、主任级人员,就主管业务每季度在两岸择地会商。双方还同意,各自成立经济小组与综合事务小组,并指定副秘书长作为紧急事件的联络人,相互联系并采取适当措施。此外,双方会务人员因会务联系进入对方地区时,互相给予出人境往来与查验通关等便利。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的首次会晤商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40多年来两岸高层人士民间的正式接触会谈,这次会谈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的一步,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它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

    在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国民经济在1989~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的基础上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2%,进入1993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带来需求迅速扩张、资源的高消费和资源"瓶颈"制约。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运行已出现失衡苗头。其中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特别严重,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违章乱拆借,社会上乱集资,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外"体外循环",大量资金被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盲目大办"开发约",而正常的银行贷款不能保证,有的基层银行出现支付困难。1993年1月至5月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仅增加91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6亿元。国债券发行停滞不前,1993年头5个月只完成年度预算的5%。与此相关,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出现高投资、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的不正常现象。

    为了切实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开始整顿全国金融秩序。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规定:(1)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要控制全年货币发行量,要把住基础货币投放这个闸门,严格控制社会需求的过快增长,加强现金管理。要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严肃结算纪律,大额汇款一律通过电子联行和人民银行联行办理转汇,做到事先清算汇差资金,确保汇人款项的及时解付。(2)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人民银行要停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已经发放的贷款要收回。中央银行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确保农副产品的收购,用于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解决中央财政列入国家预算的临时借款,以及铁路等重点建设资金需要。银行之间的正常资金拆借,要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用途、期限、利率进行。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序的同业拆借市场,使资金拆借纳入规范化的轨道。(3)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两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恢复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保值办法。要加强利率管理,严格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不得在规定的利率水平和浮动的幅度之外收取手续费或变相提高利率。(4)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为规范集资行为,国务院将制定集资管理条例,明确正当集资与乱集资的界限、审批程序、批准权限、利率范围以及风险处理等有关问题。要严肃查处几个大的乱集资典型案例,并予以公布,对全民进行法制教育和投资风险教育。(5)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强调中央银行对全社会信贷总规模的宏观控制。银行贷款首先要支持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收购;支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销路、效益好的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积极支持外贸出口的贷款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要集中用于国家计划内的农业、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水利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6)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建立存款支付责任制,大力组织存款,压缩一般贷款,清理收回不合理贷款和拆借资金,以增强银行的支付能力。各专业银行总行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资金,任何地方、部门不准干扰专业银行为保证支付而进行的资金调度。(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要真正成为对全国信贷、货币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各类金融机构的中央银行。贷款规模的调剂权集中到人民银行总行。人民银行要切实抓好中央银行融资债券的发行工作。(8)投资体制改革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要尽快建立政策性银行,逐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组建国家长期开发信用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投融资和贷款任务。(9)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确保完成今年国库券发行任务和做好兑付工作的通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10)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股票、债券不予审批。做好股票、债券异地交易的准备工作,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关于立即制止发行内部职工股不规范做法意见的紧急通知》,股权证要集中托管。(11)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要加强对出口外汇的监督管理,完善和改进出口收汇核销制度,建立进口付汇核销办法,加强结汇纪律,防止出口不结汇、推迟结汇和境外截留外汇,提高出口结汇率。完善外汇上缴办法,保证中央必要的外汇需要。改进和完善外汇留成制度,对实行现汇留成的试点单位加强现汇帐户管理。对留成的外汇额度和现汇,实行限期使用,防止囤积外汇。要采取多种措施控制进口规模,严格按国家规定控制进口减免税。抓紧研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要对注册资金虚假、没有开发能力以及偷税漏税的经营单位。要予以查处。抓紧制定房地产增值税和有关税收政策,坚决制止炒房地产获取暴利的行为。在土地增值税出台以前,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的暂行办法》,把流失的土地收入按规定清缴入库。(13)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税务部门要依法治税,各地方超越权限自行制定的减免能交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和其他各项减免税政策,一律停止执行。要清理关税和进口工商税的减免。改进出口退税办法,实行出口退税与出口结汇相挂钩。(14)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来源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具备、市场前景不明的项目,要下决心停建缓建,腾出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意见》还规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还要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等等。这个《十六条》措施的贯彻执行,使国家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逐步实现了"软着陆"。

    这次宏观调控到1994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外汇、财政、物价四大平衡一致趋向好转。再经过两年努力,到1996年中国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整个国民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这次宏观调控有不少新特点,创造了新的经验。一是中共中央从实际出发,提出"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和"主要运用经济办法"的指导方针,力求通过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是时机掌握得比较好,面对当时的突出矛盾,果断决策,坚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同时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采取了"点刹车"的微调手段,避免了"一刀切"而使经济大起大落。三是调控手段更加丰富,以经济手段为主,又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互相配合。四是调控力度适当,调节灵活,坚持适度从紧,紧中有松,稳中求进,着重于结构性调整。五是宏观调控与改革结合,注重治本,所以,财税、金融、外汇、物价、企业等项重大改革在宏观调控中相继出台。这说明中央宏观调控决策正确。措施稳妥,也表明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步在深化,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提高了。

    金融体制改革

    7月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部署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和强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从一般意义上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我国14年的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使金融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金融部门融通资金的状况如何,资金营运的效益如何,会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14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由于金融涉及面广,金融体制改革难度比较大,进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还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金融调控体系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货币政策;银行自我积累能力弱,超负荷经营状况严重;金融市场发育滞缓,金融法规不完备;管理和营运手段比较落后,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这使国民经济运行与金融体制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也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状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有利于微观搞活,给企业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宏观控制,使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在政府依据市场作出的计划指导下,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稳定货币,二是支持经济发展。金融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变化,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必须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货币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与货币的发行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违背这一规律,货币发多了或发少了,都会影响经济健康成长。我们既要考虑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货币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要十分注意保持货币的稳定,防止信贷规模过分膨胀,保证经济能够长期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银行风险机制。当前,我国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机制尚未根本改变,企业仍在相当程度上吃银行的大锅饭。一些企业热衷于向银行借钱上项目。至于项目上了以后能否按时还贷,经济效益如何,考虑较少,或者说尚未形成这样的自担风险的约束机制。银行放款基本上也不承担风险责任,贷款越多,留利越多,由此造成大量坏帐、呆帐。使国家资产蒙受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像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实现金融资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最优组合,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积极发挥现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建立银行风险机制,除了主要担负政策性业务的银行以外,应当使我们的银行都按照商业性银行的要求来办,认真搞好货币经营,讲究效益,追求利润,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但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本身还需要不断完善。现行的一些法规或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和其他银行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同时还要看到,一些该管的地方也没有管起来,出现了有的银行过多地参与股票、债券的投资活动,甚至用大笔资金去做房地产。有些非金融机构没有严格执行金融法规、条例,超规格投放贷款,个别的甚至没有规模也去搞投放。当前,对现存的商业银行,要加强指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还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一部分新的商业银行,要逐步使它们成为一种行业性的自律组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如此,要积极扶持它们发展,切实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我国拥有工商、农业、建设和中国四家国家专业银行。这些银行既承担着政策性职能又承担着经营性职能。它们同时承担着这两种职能,往往两方面的职能都发挥不好,既不利于宏观调控又不利于提高资金营运效益。要对它们加以改革。第一步,先搞分帐管理,将现有各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划分开来,按不同原则进行管理,分别考核。政策性业务也必须讲究经济效益。第二步,根据需要和可能,先试办一二家政策性银行,从实践中取得经验。第三步,待上述两步改革取得成功并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后,再考虑两种业务彻底分离,机构分设,把专业银行办成专业的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构。它主要承担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做好金融的宏观决策,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央银行不能搞经营性活动。应集中精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金融政策法规,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加强对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信贷资金防范风险的能力。中央银行要在完善贷款限额管理办法的同时,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强间接调控。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在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监控下有计划地进行。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中枢,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要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使价格能正确反映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利润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2)企业要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银行和企业是平等的经济合作者,银行发放贷款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不能不问企业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条件地包企业资金的供应。(3)进行投资体制改革。除大项目外,国家只负责制定产业投资政策和规划产业发展比例,不抓具体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应由投资主体自主选择,银行自由选择投资主体,做到谁的钱谁来用,谁作主,谁担风险,谁受益,使得投资主体多样化,减轻国家负担。(4)建立和健全各项金融法规。要制定各种有关的金融法规,银行要单独立法,使各类性质的金融机构依法行事,各司其职,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健康有序地运行。

    要采取得力措施,充分利用金融院校、培训中心等现有培训条件,加强金融人员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银行家。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应是高素质的,享有较高待遇,但这种待遇不能通过搞经营来获得,而是由国家保证。国家银行官员不宜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兼职。通过普遍提高金融人员的素质,促使金融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关系到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的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金融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要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对金融机构要认真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不要具体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工作。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关心和支持金融改革。要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成立

    随着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间越来越迫近,而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教等各个方面的事务,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果这些准备工作等到1996年筹委会成立时才着手做,在时间上显然不够。因此,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就香港平稳过渡的有关事宜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1996年成立的筹委会做好各个方面前期准备工作,无疑十分必要。出自对香港过渡事务的关心,1993年3月,包括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广东省代表团向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有关成立预备工作机构的议案。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政权的顺利交接并保持其长期的稳定繁荣,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个预备工作机构;1993年7月,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决定正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简称预委会)。

    预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的工作机构,它接受常委会领导并向常委会负责,它的任务是提出有关方案、意见,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预委会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香港委员包括工商界、金融界、专业界、社会服务界及基层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内地委员的层次也较高且多数熟悉香港事务。它不是一个权力机构,不会干预后过渡期香港政府的日常管理,因此它不会变成香港的"第二权力中心"或"影子政府"。

    预委会第一次全会于7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了任命书颁发仪式。预委会全体委员从乔石委员长手中接过任命书,标志着预委会正式开始履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交付的职责。预委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预委会第一次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国政府在中英联合声明中,宣布了对香港的一系列特殊的方针和政策,表明了我国将按"一国两制"的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繁荣的决心和诚意。这个决心和诚意,为后来的基本法起草工作所进一步证实。为了完成这部史无前例的基本法,我们花费了将近5年的时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使"一国两制"的总方针,以及保持香港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港人治港高度自主等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得到法律上的保证。基本法将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遵守,它也是我们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准则和基础。在讲话中钱其琛阐明了预委会的具体职责:(1)为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有关事宜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2)在筹委会成立前,对筹委会准备进行的工作预先作探讨,特别是就第一届政府的成立和立法会议的具体产生办法进行思考、研究,并提出建议供筹委会成立后参考。(3)推广和宣传基本法。(4)对香港现行法律中和香港基本法相抵触的条款提出处理意见。(5)研究跨越1997年并且可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并提出意见。(6)研究与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现平稳过渡有关的其他事宜。(7)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有关事项。预委会的研究结果,都将提供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或1996年成立的筹委会参考。预委会于下半年制定出工作计划,明后两年逐步展开各项研究工作,形成各项建议。预委会下已分设政务、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及保安5个专题小组,各组分别由一名内地委员、一名香港委员共同担任召集人。会议期间举行了分组讨论和专题小组会议。委员们就预委会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讨论,并就各专题小组的工作规划初步交换了意见。部分委员在全体会议上发了言。预委会于17日通过了会议公报。

    预委会的成立,体现了我国政府将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实现平稳过渡,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保持香港继续繁荣稳定的决心和立场,同时也有利于稳定人心,增强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

    "银河号"事件

    "银河号"事件是指美国根据错误情报,诬蔑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普通商业货轮"银河号"载有化学武器原料前体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运往伊朗,并在公海上对"银河号"进行种种阻挠,干扰该货轮正常航行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

    自1993年7月23日以来,美国以获得确切情报为由,无端指责我"银河号"货轮装载着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前体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驶往伊朗阿巴斯港。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这一行为,否则要按自己的国内法对中国制裁。8月3日,美方竞无视国家主权不得侵犯、别国内政不得干涉的基本原则,要求中国政府命令"银河号"返回出发地;或由美国人登船检查货物,以查明船上是否载有上述化学品;或者索性停留在某个地点,听凭发落。而在这之前的8月1日开始,两艘美国军舰开始在"银河号"航位左右各两海里处进行跟踪,美军飞机也不断在"银河号"上空盘旋,进行侦察、拍照。这些骚扰行为严重影响了"银河号"的正常航行。至使"银河号"货轮不得不于8月3日被迫在公海上抛锚。美方还向"银河号"货轮预计停靠的港口所在国散布其错误情报,要求这些国家不允许"银河号"货轮进港卸货。中方对美方提出的质疑经过了认真、全面的调查后,早在8月4日就明确告诉美方:"银河号"货轮根本没有装载美方所说的两项化学品,并提出由第三国核查的积极建议。但美方对中方的澄清置之不理,仍坚持错误立场,致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银河号"货轮被迫在公海上漂泊长达20余天,船员用水、饮水和食品均受严重影响,并被迫改变航线,延误卸货,使中方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我解决问题的诚意,弄清事实真相,尽快解决"银河号"事件,避免更大的损失,也为尽快使"银河号"船员少受折磨,中方提出由第三方对美国所怀疑的船上货物进行检查。8月26日,沙特、中国、美国三方检查人员在沙特达曼港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审阅"银河号"货运清单,找出运往伊朗的货物,进行外观检查;对有疑问的货箱,可卸下进行开箱检查;检查结束后,沙、中、美三方在结果报告上签字,并公布于世。但在所检查的集装箱中没有发现上述两种化学品,美方出尔反尔,撕毁已经达成的协议,不断提出扩大检查范围的无理要求,直至9月4日检查了"银河号"货轮所载782个集装箱,包括从其它国家发运的全部货物。在达曼港进行的详细核查结果表明,中方的结论完全符合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美国一手制造的"银河号"事件,终于以它自己的失败而告终。整个"银河号"事件共耽误船期33天,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蒙受的经济损失达1293万美元,由于班期延误,交货被迫延迟,使该公司100%准班率保持了数年的中国——海湾集装箱班轮信誉受到极大影响,也使"银河号"货轮上的船员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受到很大损害。

    在"银河号"事件中,美国以极不严肃和极不负责的态度,在连基本情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根据错误的情报捕风捉影,肆意向我施加压力,这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进行正常的海上航运和对外贸易,是一国的主权行为,任何其他国家无权阻挠和侵犯。然而,美国竟然派出军舰和军用飞机对"银河号"实施跟踪、监视和骚扰,还提出了包括让"银河号"货轮返回原地等种种无理要求,致使"银河号"货轮正常的航运业务受阻。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海上航行自由,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公然践踏。

    美国在"银河号"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严重地毒化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这种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依然是实现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的主要障碍。中纪委第二次全会确定抓好反腐败三项工作年8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国民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的形势下召开的。全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提出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思路与对策,确定了近期反腐败斗争的任务。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腐败现象是侵人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我们的人民,是绝不允许出现这种后果的。"全会指出反腐败要紧密结合重大改革措施和行政、经济决策的实施来进行;反腐败要抓好两方面的任务,一要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要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包括纠正不正之风;反腐败要加强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及时规范行为,把惩治腐败纳入法制轨道;反腐败要加强综合治理,既治标又治本;在反腐败斗争中,对广大党员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又是紧迫的。要坚决持久开展斗争,又必须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按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全党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务必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要自觉地执行中央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已经作出的各项规定,做好表率,针对当前的情况,对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申和提出以下要求:(1)不准经商办企业;不准从事有偿的中介活动,不准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任何优惠条件。(2)不准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兼职(包括名誉职务),个别经批准兼积的,不得领取任何报酬;不准到下属单位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3)不准买卖股票。(4)不准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不准接受下属单位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赠送的信用卡,也不准把本单位用公款办理的信用卡归个人使用。(5)不准用公款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也不准用公款参与高消费的娱乐活动。

    第二,查办一批大案要案。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案件。对严重干扰、阻碍查处案件的必须坚决处理。

    第三,狠刹几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要在全国范围集中刹住乱收费的不正之风,重点治理国家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职权乱收费。还要刹住用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的不正之风。各地、各部门、各行业都要从实际出发,在近期通过专项治理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必须重申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准经商,已经经商的要按规定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执法部门的罚没收入一律按规定上缴,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拨款。

    反腐败斗争必须把握如下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当前反腐败的重点放在党政领导机关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从领导干部做起,首先从高级干部做起,包括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案,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纪为准绳,严肃处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搞群众运动;惩治腐败和扶持正气相结合,大力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典型,弘扬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

    在反腐败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带头廉洁自律,又要无私无畏,敢抓敢管。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个人是否廉洁,并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同党和政府的威信紧密相连的,从而大大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中央对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有自身廉洁了,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发言权,掌握主动权。不仅如此,领导干部还要出以公心,克服老好人思想,勇于负责,敢于领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要坚决克服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只说不做,对消极腐败行为放任不管的现象。要克服畏难松劲,姑息迁就,在执纪执法上偏宽偏软的现象。对腐败现象听之任之,对腐败分子心慈手软甚至包庇纵容,就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

    反腐败斗争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一齐抓,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司法、行政执法监督等专门机关的作用,并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发挥它们的整体作用。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反腐败同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方针完全一致,这是夺取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深厚基础和基本保证。我们要注意把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保证反腐败斗争健康、有序地进行。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格掌握政策。不搞群众运动,不搞人人过关。要坚决依法办案,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纪为准绳,该撤的要撤,该判的要判,该重判的要重判,对于严重干扰、阻碍查案工作的,要坚决处理。

    加强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大事,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题中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当前好的形势的必然要求。

    《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发布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是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80年代我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进人90年代,稳定和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一些难题,又有相当大的潜力。而90年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历史阶段,为使我国农业在80年代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8月20日审议并通过了《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主要内容有:

    年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产品稳定增产,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适应全国人民小康生活和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子要加快,到本世纪末,确保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指导思想是: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组织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扩大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

    年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发挥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优势的原则,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国家要鼓励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要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适当集中的原则,继续调整布局。林业生产要以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畜牧业生产要在稳定发展肉猪的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生产。牧区要重视草原和"草库伦"建设,搞好草场的改良和开发利用,防止草原退化、沙化,提高肉类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羊毛生产,满足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水产业要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积极开发外海和远洋捕捞,重视水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和各种农业资源的单位产出率。要实现90年代农业的增产目标,必须抓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个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要积极组织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水平,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要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要选育、推广、普及农业优良品种。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技术,继续大力开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科技推广活动,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的水平。

    加强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加强粮棉油糖商品基地建设,把一批以生产棉花、糖料、橡胶为主的国有农场建设成为专业化、商品化的示范基地。加快速生丰产名特优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强"菜篮子工程"特别是肉蛋奶菜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纲要》指出90年代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基本稳定,新开荒面积不少于被占用的耕地;改造中低产田1800万公顷,造林660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2000万公顷,改良中低产水面167万公顷;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要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80亿公斤、棉花综合生产能力40万吨。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是:黄淮海平原等十大片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燕山山前平原等12片省级重点开发区;内蒙古北部草原等6片重点牧区和半牧区;西南岩溶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强市场和质量、效益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在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要稳定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继续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乡镇企业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要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扶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特别要大力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继续实行乡镇企业"以工建农"。加强对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引导。

    加强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央和地方都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90年代的主要建设项目有: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灌排工程、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加快支农工业的发展是保证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重点工作有加强化肥工业建设,加快农药、农膜、农机等农用工业建设。林业是农业高产稳产的生态屏障。要加强气象预测预报体系、畜禽用疫苗和药品厂、饲料工业及农业科研建设。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

    广辟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业建设资金。要完成90年代的农业建设任务,需要大量投资。必须努力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国家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银行的农业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现有渠道的农业投资要长期稳定。要增加农村集体、个人用于农业的投人,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情况,进一步完善劳动积累制度,充分利用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农业投入。要管好用好农业投资,提高农业投资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纲要》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坚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上新台阶具有重要作用。到本世纪末,要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经济成份、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各行业部门都要树立为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要进一步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扶持政策。

    加强领导,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保护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要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实现依法治农,以法促农。《纲要》最后指出,各级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完成

    8月,编写工作历时15年,共计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除索引卷外已全部出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三次规划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1978年,胡乔木提出编辑出版《全书》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同意,于同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以胡乔木为主任的《全书》总编委员会和具体负责出版工作的由姜椿芳为总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委员会由全国著名专家、学者110人组成,下设60个分编委会。《全书》的编辑工作是在全国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的积极参加下进行的,并得到国家各有关部门、全国科学文化研究机关、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的大力支持。全国参加编审工作的专家、学者共20267人,因而编写《全书》堪称是对中国学术界的一次空前大检阅。

    《全书》共收77859个条目,约12568万字,图表49765幅。《全书》除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还设计有条目分类目录、彩图目录、条目汉字笔划索引、条目外文索引、内容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大事年表。《全书》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或知识门类,各卷所阐述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其广度、深度和容量,均可成为各门学科比较完整的独立知识系统,许多学科卷已成为国内各该学科的规范化出版物和有关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全书》74卷的书目是:《哲学》Ⅰ、Ⅱ;《经济学》Ⅰ、Ⅱ、Ⅲ;《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Ⅰ、Ⅱ;《宗教》;《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物·博物馆》;《考古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外国文学》Ⅰ、Ⅱ;《中国文学》Ⅰ、Ⅱ;《美术》Ⅰ、Ⅱ;《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电影》;《外国历史》Ⅰ、Ⅱ;《中国历史》Ⅰ、Ⅱ、Ⅲ;《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数学》;《力学》;《物理学》Ⅰ、Ⅱ;《化学》Ⅰ、Ⅱ;《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Ⅰ、Ⅱ、Ⅲ;《现代医学》Ⅰ、Ⅱ;《中国传统医学》;《农必Ⅰ、Ⅱ;《矿冶》;《机械工程》Ⅰ、Ⅱ;《电工》;《电子学与计算机》Ⅰ、Ⅱ;《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化工》;《轻工》;《纺织》;《建筑·园材·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水利》;《交通》;《航空·航天》;《总索引》。

    《全书》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内容精、新和实用。它既关注基础,又偏重前沿;既兼顾过去,又重视现代;既侧重中国,又涵盖世界。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框框,使第三世界的知识占有相当比例。

    《全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为改革开放,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它为参加或准备参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们比较系统地提供各种知识,包括同实现现代化建设没有直接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推动他们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政治、道德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学科卷中,考虑到当代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全书》着重对有关高分子合成、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等基本知识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科技水平,并由此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在社会科学方面,通过各种基本知识的传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帮助读者消除"左"的和右的,以及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影响。

    《全书》另一个特色是强调实事求是。各条目的释文力求准确、公允、可信,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合乎实际,同时避免了论断色彩和宣传腔调,以保持它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全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做到了客观公允。

    《全书》作为辞书,非常重视配图,并强调要和条目释文紧密结合,以富有直观性的形象化的插图来"济文字之穷"。《全书》基本上做到一页有一幅图表,其数量比一些国际知名的百科全书多。《全书》的许多学科卷成为国内各该学科的规范化出版物。它使用的大量术语已成为我国术语数据库的标准术语。

    总之,《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总汇,是概括人类知识和历史,着重反映现代科学文化成就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化出版事业达到了新的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11月2日,经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发行。这本文选,汇集了邓小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春视察南方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共119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以前发表过的也有许多根据当时的记录增补了新的内容。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的这本文选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为开卷篇。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书的主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全书的结束篇,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和总结。这本文选的时间跨度为十年。这十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十年,是党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前进的十年,是经历了国内风波和国际局势巨大变动的十年,同时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丰富、完善和继续发展的十年。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就是这十年邓小平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

    这本文选论述的都是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要搞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针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针对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导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此外还有,关于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反对自我封闭与孤立;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一国两制";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止动乱,防止和平演变;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关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关于中国的问题关键是把共产党内部搞好;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等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及1975~1982年第二卷一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这一文选的出版,为实现我们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对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绘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蓝图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国共产党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规划了90年代的改革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勾画了科学、系统的宏伟蓝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按照财产构成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公司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出售企业和股权的收入,由国家转投于急需发展的产业。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人,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计划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国家应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逐步建立个人收入纳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极分化。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到本世纪末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广大农民的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水平。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延长耕地承包期,允许继续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

    深化对外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实行全方位开放。要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要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要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促进科技进步,攀登科技高峰,以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要积极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是: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行机制,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法律服务机构,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要肩负起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此外还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革命,必然要改变旧体制固有的和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必须从总体上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绘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蓝图,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江泽民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3年11月20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21日凌晨1时),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的布莱克岛举行。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会议。

    出席会议的亚太国家领导人就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江泽民在会议讨论第一个议题时作了主旨讲话。他在讲话巾指出,世界正在走向21世纪。回顾以往,20世纪是人类文明大有进步、科技和生产力大放异彩的世纪,也是战乱频仍、很不安宁的世纪。现在,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天下还很不太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21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要承担的责任。亚太地区地域辽阔,多样性的特点突出,是世界上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最大、投资环境最优越的地区,各国经济互容性强、互补性大,开展经济合作有着巨大的后劲。各国要顺应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历史潮流,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加强所在地区的合作。亚太国家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着眼于21世纪,共同努力,确保各国和本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亚太国家既要面向亚太,也要面向世界;既要对地区内开放,也要对地区外开放;既要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地区经济关系,也要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经济和开展合作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只有各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才能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国际关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高速增长。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中国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加强同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讨论促进经济合作的国内和区域间的优先领域这一议题时江泽民作第二次发言。他指出,目前,我们亚太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发展各自的经济,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关键是要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只有本国的事情办好了,区域经济合作才有基础,才会具有活力。中国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解决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不足等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现在最优先的中心任务就是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世界经济接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艰巨的进程,既没有任何模式可循,也无法一蹴而就。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变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今后几年,除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外,将着重加快金融、财政、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学习和借鉴所有国家成熟的宏观调控经验与先进的市场管理方式。我们由衷地希望能得到所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真诚地希望本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势头能持久。近十几年来,亚太经济的发展一直处在世界前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使许多成员原本十分严重的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视并在该组织的活动中能予以优先考虑。

    在会议讨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手段和机制这一议题时,江泽民作了他在这次会议上的第三次发言。他就亚太经合组织如何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之间有许多差别,但共同的经济利益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宗旨。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亚太经济合作才会有前途。第二,亚太经合组织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经济上的多样性。它的合作方式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区域经济合作的活力正在于把这些多样性变为互补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方式符合本地区的客观现实,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第三,亚太经合组织推进机制化的进程应循序渐进,应同各成员的意愿相一致,并应适当照顾发展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第四,亚太经合组织应继续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不仅要在内部相互开放,而且要对其它区域合作组织开放。相互开放才能彼此受益、共同发展。第五。亚太经合组织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区域内其它经济合作组织或机构,它们之间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江泽民说,基于上述看法,我认为亚太经合组织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生动活泼的、较为宽松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磋商机构,而不应成为一个封闭的、机制化的经济集团。

    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正式会晤。会晤是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都认识到,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两个大国,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负有共同责任,在经济合作上可以相互补充。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使之走上正轨,对中美两国有好处,对亚太有好处,对世界有好处。在会晤中,双方都强调中美两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都愿意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下个世纪,从更宽阔的角度,发展共同利益。扩大共同点。中美两国之间有分歧,这并不奇怪,重要的是分歧应通过双方的平等对话与协商来逐步寻求解决,这就需要加强相互接触和交流。他们还表示,中美关系要建立在恪守两国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步骤稳定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他们希望,这次首脑会晤能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开端。此外,江泽民主席还先后会见了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的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地交换了看法。

    江泽民参加这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同该组织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进行的双边会晤,有利于中国同亚太国家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中国同亚太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12月26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族、各界人民以不同形式举行纪念活动。这天,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里,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举行的隆重纪念会上,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以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江泽民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一生,指出: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泽民指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凌辱。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经济及政治状况,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活动,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又采取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党中央按毛泽东的提议,于1953年提出了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诫,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正确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尽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是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毛泽东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所有这些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它的关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思想;关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关于建立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等等,至今仍放射着光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以新的思想、观点作了极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几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为我们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树立了光辉榜样。

    当前,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奔向21世纪。我们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光辉思想,最好的行动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努力完成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