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繁荣-1994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4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以20字方针总揽全局,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坚实而关键的~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国际上有影响的大财团、大企业来华投资明显增多。

    这一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8%,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农业尽管遭受严重自然灾夸,仍然取得较好收成。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全国各族人民以辉煌的业绩、胜利的喜悦和改革的步伐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45岁生日。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米袋子"、"菜篮子"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抓紧解决,效果明显。"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启动,消灭绝对贫困的任务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国首次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44小时的新工时制度,受到工薪阶层的欢迎。

    这一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切,正深人人心,并化为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自觉行动。重新修订后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出版。与199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作整体部署。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实施,为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年,是难忘的改革之年、发展之年、稳定之年。实践证明。以20字方针总揽全局,不仅是这一年,也是以后若干年所遵循的总方针。

    财政分税制改革

    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税体制,也是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重要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是实行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财政管理体制曾进行过多次改革,最后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从实践看,财政包干制打破了旧体制财权、财力高度集中的状况,扩大了地方的财权和财力,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财政收入和支出逐年增加,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支持和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但是,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财政包干制的弊端日益明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是:(1)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2)助长了地区经济封锁和重复建设,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3)包干办法种类繁多,又不尽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些问题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迫切需要加快财税改革。

    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这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政府间收入分配制度,它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建立的。它的基本内容有两点: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的事权;二是按照财权服从事权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也就是合理划分税种。

    所谓划分税种,就是将税种分别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与此同时,分别设立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从这个意义上讲,分税制的核心是分权、分税、分设机构。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当然,分税制另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规范化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根据分税制的一般原理,首先是把事权划分清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央政府管些什么事,地方政府管些什么事,总的来说是清楚的。国防、外交、武警、重点建设历来是中央政府负责的,中央政府借人的内外债务,除了转借出去的以外,其还本付息支出是由中央财政负担的,中央直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也由中央财政负责。另外,中央政府还要承担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行政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然后,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税种。总的原则是: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归中央,作为中央税;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归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税种划归地方,作为地方税。

    中央税主要有:(1)关税;(2)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3)消费税;(4)中央企业所得税;(5)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6)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7)中央企业上交利润。

    中央地方共享税有:(1)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2)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100%归中央,其余资源税100%归地方;(3)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50%,地方50%。

    地方税主要有:(1)营业税(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2)地方企业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4)城镇土地使用税;(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6)城市维护建设税(附加),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7)房产税;(8)车船使用税;(9)印花税;(10)屠宰税;(11)农牧业税;(12)农业特产税;(13)耕地占用税;(14)契税;(15)遗产和赠予税;(16)土地增值税;(17)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等。

    这次分税制改革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上升的周期中设计和推行的,又是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出台的,因此它是一次温和的、渐进式的改革,其主要特点是:第一,这次改革没有改变存量的分配格局,只适度改变了增量的分配关系。在分税以后,对存量的变化采取了税收返还的形式保留下来,维持原状。因此,对于各地来说,原体制的分配格局、分配数量、分配关系都不变,除了一两个实行总额分成的地区需要确定一个递增率以外,其他都不作变动。这样就不至于对经济生活产生太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二,新的分税制,中央只从增值税的增量中多拿一点,数量有限,取之有度,做法温和,地方承受得了,有利于取得各方面的支持。缓缓而行,使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三,中央不卸包袱。由于降低了所得税的税率,中央财政比往年困难更多,尽管如此,也不在分税制改革中向地方转嫁困难。这次改革把着眼点主要放在转变机制上,放在理顺关系和统一制度上。第四,体现调动两个积极性的精神,尽可能照顾地方利益。这次实行分税制改革,以1993年为基期年,将绝大部分资源税都留给地方,按全国消费税、增值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税收返还增长率等政策,都体现了这个精神。第五,新体制力求规范化。如共享税的比例,税收返还增长率计算的系数,都是全国统一的,在计算分税制税率时对老体制本身的某些不平衡因素,以及各地确实存在的某些特殊困难暂时都不作调整。目的是使新制度本身尽量做到统一和规范,比较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

    这次分税制改革从运行实践来看是成功的:一是有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各级财政控制支出;二是在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改善了中央财政状况,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调控经济的能力;三是有利于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四是有利于全国形成统一的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布局的合理化。

    工商税收制度结构性改革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1994年,我国工商税收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性改革。

    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8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企业所得税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别设置税种,税率不一,优惠各异,地区之间政策也有差别,造成税负不平,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2)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犬牙交错,很不规范,导致名义税率高,实际税负低;(3)原来的流转税税率是在计划价格为主的条件下设计的,税率档次过多,高低差距很大,目前价格已大部分放开,简并税率势在必行;(4)地方税收入规模过小,不利于中央和地方彻底实行分税制;(5)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税制,引起企业相互攀比,竞相争取税收优惠,矛盾日益突出;(6)个人所得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发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所以,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税制。

    这次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制定税制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是:(1)税制改革要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整税制结构,合理划分税种和确定税率,为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奠定基础;通过税制改革,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2)税制改革要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实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通过统一企业所得税和完善流转税,使各类企业之间税负大致公平,为企业在市场中进行平等竞争创造条件。(4)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5)简化、规范税制。重视参照国际惯例,尽量采用较为规范的方式,保护税制的完整,以利于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这次全面性的税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包括流转税制、企业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制和大部分地方税税种。

    流转税制的改革。流转税是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提供劳务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征税的各个税种的统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制结构一直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因此,流转税制改革是这次税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使我国流转税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参照国际上流转税制改革的一般做法,这次流转税改革改变了按产品分设税目,分税目制定差别税率的传统做法,确立了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普遍征收增值税,在此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对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保留征收营业税的模式。新的流转税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企业所得税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是理顺并完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为各种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解决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不平衡的问题。取消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办法,实行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仍继续执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有关的政策优惠也不变。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规范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便于企业和税务机关操作,对确定为纳税所得额的总收入内容、准予扣除和不得扣除的范围、项目和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适当减轻了企业税负,简化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实行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后,国有企业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

    个人所得税改革。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时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基本宗旨是主要对较高收入者征税,对中、低收人者不征或少征。体现了不使纳税人税收负担过多增加和总体税负有所降低的原则。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适用范围包括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从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原税法个人应纳税所得共有6项,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加了5项。这些项目是:个体工商业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沿用分项扣除、分项定率、分项征收的模式。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至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大体相等,其它应税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中稿酬所得可按应纳税额减征30%,适当对知识性劳动给予照顾;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者可以实行加成征收,以增强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按照对基本生活费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惯例,对工资薪金征税时,月生活费用减除额沿用原个人所得税法800元的标准。同时新税法增列了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适当照顾在华的外籍人员。

    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这次税制改革新开征的一个税种,其目的是对转让房地产过程中取得过高收入者进行专门的调节。土地增值税以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简称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不分经济性质,也不分内外资企业及中外籍人员,不论是专营还是兼营房地产,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土地增值税采用30%到60%的四档超率累进税率,根据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与扣除项目的比例,确定适用税率计算征收。增值多的多征,增值少的少征。

    资源税的改革。资源税是为了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节资源级差收人而对资源产品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改革体现了三个原则:一是统一税政、简化税制,将盐税并入资源税,作为其一个税目,简化征税规定;二是贯彻了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扩大了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规定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缴纳一定的资源税;三是资源税的负担确定与流转税负担结构的调整做了统筹考虑,一部分原材料产品降低的增值税负担转移到了资源税上。改革后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所有矿产资源,征税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资源税实行按产品类别从量定额计算征税的办法,设置有上下限的幅度税额,同类产品资源条件不同,税额也不相同。

    在税制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进行了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主要包括:(1)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2)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3)加速推进税收征管计算机化的进程;(4)建立严格的税务稽核制度;(5)适应实行分税制的需要,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6)加强税收法制建设,逐步建立税收立法、司法、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

    年的税制改革规模、范围和深刻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后我国工商税制中的税种由32个减少到18个,税制结构趋于合理,并初步实现高效和简化。这次税制改革基本上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税制运转后情况基本正常,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化建设和促进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为了贯彻落实《决定》的要求,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相配套,外汇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在这基础上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外汇分配领域,改变了以往的"统收统支"的办法。汇率也从过去一定几年不变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去十多年的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过程中,价格各方面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人们称为双重汇率。两种汇率使人民币形成两种价格和两种核算标准,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不利于利用外资和国际间经济交流,更不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在加快发展和加快改革的形势下,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次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是指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或交换比率。在双轨制时,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870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实行这一新的汇率制度,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和交往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对成员国和缔约方的汇率制度要求。新的汇率制度为我国人民币将来成为可兑换货币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这意味着企业用汇的条件宽松了。过去企业创汇收入的一部分必须上缴,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称为留成,留成仅是一种用汇权利,以额度的形式表示,在使用时用人民币配成现汇。企业每用一笔留成都得层层审批,在需要进口原材料时,不得不在主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银行之间来回办手续。改革后,企业将外汇收人按当日汇价卖给银行,银行收取外汇,兑给人民币,即称为结汇。企业需要外汇,只要持有效凭证到银行用人民币兑换,银行售给企业外汇即称为售汇。这种方式简化了用汇手续,便于企业核算,有利于调动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三,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外汇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过去在外汇资源的分配上还有部分依靠行‘政手段,即按指令性的计划配给以官方汇率计价的外汇。这次改革,在外汇分配领域取消计划审批,使全部外汇供求通过市场来实现,不再使用行政手段,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停止发行外汇券,已发行流通的外汇券,可继续使用,逐步兑回。外汇券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增多。在当时人民币汇率不尽合理,商品较为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来华的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的利益,方便他们旅游购物及支付各种费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于1980年4月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简称外汇券。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丰富了,人民币汇率也日趋合理,外汇券的作用逐步减弱。这一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汇率并轨,外汇券存在的意义已没有了,所以决定停止发行。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持有的外汇券可以继续使用,也可凭本人护照及有关身份证件,按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兑换外汇。对原批准收券的境内机构持有的外汇券或存款,也按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折成美元结汇。

    第五,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原来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以各地外汇调剂中心的形式存在,是初级的、分割的、有限度的外汇市场,市场交易有现汇,也有额度,改革后则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打破地区封锁,让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市场主体是外汇指定银行,也就是经批准可以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作用是为各外汇指定银行相互调剂外汇余缺和提供清算服务并生成人民币市场汇价。这个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

    从1994年1月1日起,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根据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全国18个主要外汇调剂中心的加权平均价,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即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变化,同时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各种外汇交易均按此汇率结算。4月1日后,则由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加权平均价来形成中间价,各外汇指定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通过银行问外汇买卖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买进或卖出外汇,使各银行挂牌汇率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这一市场与过去的外汇调剂市场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1)它是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外汇指定银行是外汇交易市场的主体;(2)建立统一的交易体系,用计算机联网,将外汇指定银行间的交易沟通起来,加快交易和清算速度;(3)制订管理法规,把外汇的交易规范化、法制化,依法管理和监督。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这意味着放松贸易和与贸易活动有关的服务性支付的外汇管制,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来指导和调控企业的外汇收支行为,以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一般说来,当一国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后,它的货币将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在国际交往中用于流通、结算和清偿,即成为可兑换货币。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从我国的国力看,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次改革的目标距长远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但它向长远目标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这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在外汇领域内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通过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外汇分配领域取消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打下了基础。二是加速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次改革使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有利于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三是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外汇体制改革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外贸改革及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息息相关,互相推动,它的顺利实施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深化价格改革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继续深化价格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价格状况是很不合理的。从价格的形成来说,自1953年我国开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78年,绝大多数的价格都是由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的。可以说,大到煤油电运,小到针头线脑,都一律实行单一的政府定价。当时的价格往往是"一定终身",很少变动。虽然比较稳定,但经济缺乏活力。

    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价格改革逐步推进,经过十几年改革,我国的价格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制度被打破,通过逐步放开政府定价权,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到1992年底,已经有80%~90%多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企业获得了必要的定价权,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二是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决定的影响日益加强,价格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建立新的价格监管制度。通过改革,价格在经济生活中引导、调节作用日益增强,使中国的经济运行引入了市场机制,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的价格,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相比,同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要求比较,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还有极少数可形成竞争的商品、服务价格暂时还没有放开;二是少数基础产品和设施的政府定价仍然偏低;三是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缺乏有效的经济和法律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加以解决。

    从1994年起,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时机放开个别商品的政府定价权,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二是逐步提高少数偏低的基础产品和基础设施价格,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和价格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前两项任务在过去的改革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今后要继续稳妥进行。建立新的价格监管制度是这次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制度,主要是加强政府调控价格的经济实力,完善调控手段。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许多省、市陆续建立了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对调节市场价格起了很好的作用。当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多时,政府拿这笔基金调剂供求,平抑市价,保证城镇居民"菜篮子"价格的基本稳定;当农副产品价格下跌时,政府也可用这笔基金,扶植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保证"菜篮子"的市场供应。

    二是中央和省级政府逐步建立重要物资的风险储备制度。比如,粮食、棉花、石油等产品,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这些行业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应变能力较差,供给容易发生波动,而需求弹性又很小,所以需要建立商品储备。建立储备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剂市场供求。在供给较大的情况下,政府多储备些物资,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尽量能收购起来,而且使市场价格对生产者有利;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又可动用一些储备物资,增加市场供给,保证市价不致上涨过多。

    这次深化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有三条:(1)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衡量价格改革成效的标志不是达到什么抽象的"模式",而是看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具体表现为价格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我国国情出发,一是要看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是否适时得到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二是要看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品价格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的比价是否进一步趋向合理,促进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要看各类商品的差价能否逐步合理拉开,促进商品流通。(2)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在价格相对平稳、波动较小的经济环境中,对组织生产、从事流通、安排生活都是有利的。否则,价格剧烈波动,暴涨暴落,价值规律这杆无形的鞭子,一会儿抽生产者,一会儿抽消费者,会对生产、经营、消费都不利。为此,国家在进行价格改革中,要审时度势,恰如其分地把握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力求保持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在选择价格出台品种和时机时,总是千方百计根据商品的供求状况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错开季节,妥善安排。(3)要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价格本身并不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分配的一种手段。价格改革会引起经济利益的调整。因此,在价格改革中,受益者会高兴,对承受者就要考虑承受能力。在这次改革中,基本上照顾到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逐步解决国家财政补贴过重的问题;其次是对于价格改革引起的工资成本上升及基础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贯彻了企业"消化一部分"的原则。;再次是价格改革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价格变化而降低,同时,注意通过保障和救济,照顾了低收入劳动者。

    由于遵循上述原则,这次价格改革进行得积极而又稳妥。价格改革,并不单单是涨价,更重要的是搞活经济,促进生产,丰富市场,也改善人民生活。

    投融资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活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1994年起对投融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固定投资管理上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引入市场机制,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个投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投资资金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投资单位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投资主体由过去主要是中央政府一个投资主体,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体、外商等多元化的主体;投资方式由过去主要是政府独家投资,转变为联合投资(即所谓的拼盘投资)以及中外合资、合作建设等多种形式;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从过去主要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变为在新建项目的同时,开始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由行政分配任务,逐步向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投标办法转变。

    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现行投融资体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的问题:一是投资总规模膨胀过多。投资增长过猛,战线拉得太长,是造成社会资金和物资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大量资金流入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或盲目地搞房地产和开发区,而瓶颈部门和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的建设项目的投资却不足。三是投资效益不高、浪费大。乱集资、乱拆借行为提高了投资成本,加剧了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降低了投资的宏观效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上看主要有以下四点:(1)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2)随着投资审批权的下放,一些地方的审批权已经超越了平衡的能力,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又没有相应建立起来,投资总规模难以有效的调控;(3)为投资建设服务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加上地方、行业存在着保护主义,推行竞争机制困难较多;(4)法规建设跟不上。

    要从根本上解决投融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人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这次投融资体制改革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

    改革投融资方式。按照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类建设项目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将投资大体划分为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目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三大部分,并重新确定其主要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即竞争性投资项目以企业作为基本的投资主体,主要向市场融资;基础性投资项目在加强中央政策性投融资的同时,加重地方和企业的投资责任;公益性投资项目主要由政府拨款建设。

    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实行企业法人责任制。建设项目逐步做到首先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即先定法人主体,后定项目。由企业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券本息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扩大企业法人决策权后,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企业法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银行有权依据合同取得抵押资金,或由担保人负责偿还债务。

    建立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一是建立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实行中央统一确定调控政策和目标,中央和省两级负责的原则;二是对投资总量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一套衡量全国和地区适度投资规模的综合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各地区投资活动进行监测;三是运用价格、税收、规划、区域经济政策等手段,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控;四是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投资信息反馈系统。

    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中央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为了加强对基础性项目建设的融资手段,建立较稳定的资金来源,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组建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是专门承担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责权统一。国家开发银行的组建,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调节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建设。由于国家重点项目大都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高而社会效益显著的特点,单凭市场竞争的办法,难以顺利建设,这在客观上要求对重点建设仍然要实行以计划管理为主的体制,通过计划集中力量予以保证。但在具体实施中,诸如一部分资金的筹措,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设备物资的采购等,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尽可能多的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法,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发展为投资建设服务的市场体系。在发展为宏观决策服务和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服务为主的咨询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为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服务为主的建设管理公司,接受企业法人的委托,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即所谓"交钥匙"工程)或部分阶段的组织管理工作。大力推行招标投标制。

    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行为,保证投资活动有序进行。

    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防止了因投资过猛而出现的经济大起大落,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1994年1月24日至2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负责同志和宣传部长,以及中央各部委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江泽民的讲话分为三部分:

    新时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江泽民指出,宣传思想战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几十年的历史表明,革命也好,建设也好,要取得伟大的胜利,都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一大优势。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承担着重大使命。集中起来说,就是要正确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生动地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新的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新举措,需要向群众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崇高精神,需要讴歌和传播;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努力满足;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在改革中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疏导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倾向,需要注意克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江泽民强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今年全党工作的大局。全党同志都要认清这个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自觉行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他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很重要,大有可为,只能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

    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主要任务。

    江泽民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宣传思想战线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根本指针,用以指导自己的全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的著作,进一步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宣传思想工作战线很长,任务很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做好各方面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宣传思想战线最重要的任务。各级党委要切实做好党员、干部学习这一理论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继续办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的同时,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地轮训县、团级以上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出版等媒体,深人宣传这一理论。要发挥好中央党校、国家教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国防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组建的五个研究基地在研究这一理论中的骨干作用。第二,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做好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第三,加强思想工作,培养"四有"新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基本国情的教育,做好群众性的思想工作。第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江泽民指出,要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提到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应当明确,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主要在这个地区和部门的党组织。各级党委,首先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江泽民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加强管理。

    江泽民的讲话,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主要任务,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对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们寄予殷切的希望。这是新时期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个讲话中,江泽民首次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是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做好这四项工作,首先要抓好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就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没有思想教育和弘扬主旋律的明确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武装人"是贯通"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通过舆论工具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监督党政机关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促进我们的科学决策和改进工作。加强舆论监督,同样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高尚的精神,就是毛泽东早就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就是江泽民概括的64个字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则是向文化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文艺的感染、启迪、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创作优秀的作品,是搞好文化工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问题。总之,这四项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也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新时期党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创造、新发展。

    学习徐洪刚活动

    徐洪刚是济南军区某部通信连班长,云南省彝良县人。1971年3月出生。1990年12月人伍,1993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在探家归队途中,当乘坐的长途公共汽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境内时,车上4名歹徒向一女乘客勒索钱物,肆意侮辱。徐洪刚见危相助,挺身而出,同歹徒展开了英勇搏斗。面对4名穷凶极恶的持刀歹徒,赤手空拳的徐洪刚,因寡不敌众,浑身被匕首刺伤多处。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溅满了四周,肠子也流出了体外。乘客纷纷站起来,大声呐喊。4名歹徒见状慌忙跳车逃窜。徐洪刚忍着剧痛,以惊人的毅力从车上跳下,抱住了最后跳车而下的歹徒的脚。但由于伤势过重,体力不支,歹徒挣脱逃跑。

    徐洪刚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1月10日,济南军区授予他"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2月1日,共青团中央命名他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并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会见徐洪刚时,高度赞扬他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壮举,并向陪同会见的党政军领导同志说,要很好地宣传这位青年战士的英雄事迹,弘扬正气,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全国广大青少年向徐洪刚同志学习。通知指出,徐洪刚同志不畏强暴、勇斗歹徒的英雄壮举和地方党政领导、人民群众关怀厚爱他的动人事迹,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颂歌,是军民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奏响的建设精神文明的正气歌。徐洪刚成为一名英雄战士不是偶然的,他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团员"和"学雷锋标兵",先后8次受嘉奖。他不愧是我军的优秀战士,不愧是当代青年的突出代表。他是军队的骄傲,青年的骄傲,也是全社会的骄傲。

    通知指出,为了弘扬社会新风和正气,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进行,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军部队和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宣传徐洪刚的英雄事迹和崇高思想,大力开展向徐洪刚同志学习的活动。

    此后,社会各界,特别是部队指战员和广大青年,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向英雄战士徐洪刚学习的活动。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树立社会新风,加强军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制定

    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作为今后制定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依据。

    制定产业政策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98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对于当时治理通货膨胀,建立产业的正常发展秩序,增加有效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人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需求结构和国际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组织制定了《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则、产业发展重点和与之相应的配套实施保障政策,以有效地引导我国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制定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了以下原则:(1)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4)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支持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对长线产业与产品采取抑制政策。

    《纲要》提出,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合理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创汇农业,使农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适应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国际市场的要求。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要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严重滞后的矛盾,使之逐步与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要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通信业要以高速、高质、大规模为基点,积极采取国际先进技术与装备,尽快提高国产化比例,有重点、分层次地大力推进信息高速网络建设。能源工业要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做到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巩固和改善现有水利设施,有重点地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逐步解决缺水地区和城市用水问题。

    积极振兴支柱产业。努力加快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通过以下措施,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发布统一的产业政策,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实施;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国家在年度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中对支柱产业优先予以安排;政府将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支柱产业中某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开发,经国务院批准,赋予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和担保权。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定条款,将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作为幼稚工业品,采取适当的、有时限的保护;同时,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国内市场。

    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继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出口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结构方面,国家将采取以下措施: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增加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出口;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健全促进深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政策;赋予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外贸经营权,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海外直销渠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调整关税税率。

    关于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是:促进应用技术开发,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推动引进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显著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技术性能,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及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继续发挥经济较发达地区优势并加快其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家支持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体现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带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协调和布局合理的城镇建设体系。

    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实施。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为了保证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产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纲要》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了如下规定:国家产业政策由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产业政策审议制度;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制度;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制度;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国家计委备案;国家在近期内将根据本纲要提出的要求,制定交通、通信、建筑、电子、机械、石化和外资、外贸、技术及产业组织调整等产业政策草案。

    《纲要》是产业政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明确了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实施方式,这对于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使这项工作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决策制度、工作程序制度、审议制度、实施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这些按市场经济惯例要求并注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起来的制度,将大大提高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工作效率。

    《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并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承诺。根据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要求,1992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52个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议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议程》的编制。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议程》。为推动《议程》的实施,同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议程》包括20章,设78个方案领域。《议程》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象。

    《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这是中国走向21世纪和争取美好未来的新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中国现阶段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逐步实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法律体系及综合决策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实施清洁生产,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加速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实施重大环境污染控制项目;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大行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资源和环境;研究把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防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调整各种经济政策,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改革或调整现有的经济与财政鼓励措施,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政策框架,促进污染控制和无害环境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格体系。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考虑和体现资源环境的因素。

    教育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在国务院领导下,《议程》的实施和管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负责组织与协调,各级政府和部门承担相应领域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计划管理决策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决策。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综合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新的就业领域和机会,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科学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最新的和综合的信息。

    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改进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消费多样化;增加营养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改进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抑制不健康的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本世纪末,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卫生与健康及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年,省会城市形成技术比较先进的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大部分的县、乡卫生机构健全,具备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条件。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控制传染病,降低发病率。继续推行碘盐、补硒、改水、改善膳食和营养等措施,减少地方病的危害。保护易受害人群。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卫生和住宅卫生标准体系,改善城市基础卫生设施。

    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基础没施建设,完善人类住区功能。改善人类住区环境。所有人具有适当住房。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农村、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点,新建一批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投人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交产业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强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世纪末使交通、通信紧张的状况有较大的缓解。

    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制订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规划方法和实施方案;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的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高质量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加快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中国的节能法规。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加强电网建设,推广热电联产,对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终端用能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进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实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重视水、土地、森林、海洋、矿产、草地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到2000年,建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特殊环境和生态系统。

    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减缓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农牧交错地带和某些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建立荒漠化监测及信息系统,减少人为破坏导致的荒漠化扩展。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科学的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管理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议程》还具体说明了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教育界等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和实施《议程》,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同时,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将《议程》作为各级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其目标和内容已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

    浙江千岛湖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

    3月31日,浙江省千岛湖"海瑞"号游船失事,船上32人全部遇难,其中有24名来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2名导游,6名船上工作人员。这是一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经过公安机关17天的昼夜侦查,于4月17日侦破,涉嫌犯罪的案犯吴黎宏、胡志瀚、余爱军3人于4月20日被依法逮捕。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指示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查明事件真相。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立即成立了现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善后工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根据浙江省有关方面的通报,及时主动地向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通报了有关情况。在遇难台胞的善后处理过程中,浙江省有关部门尽力满足遇难台胞亲属的要求,保证了遇难者亲属顺利辨认遗体,认领遗物。同时,尽量按照台湾的习俗进行悼念活动。对同时遇难的船员和导游也作了妥善处理。与此同时,公安机关调集300余名干警,克服各种困难,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破获了这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

    据浙江省公安机关查明,吴黎宏,男,22岁,是浙江淳安县桐子坞乡坎脚村村民,无证从事摩托艇营运。余爱军,男,23岁,是浙江建德市新安江镇居民。无证从事摩托艇营运。胡志瀚,男,24岁,是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原名排岭镇)居民,原是巴陵石化公司研究院杭州联营厂职工,自动离厂。3人素有交往,平时均好逸恶劳,贪图钱财。1993年9月至10月间,吴黎宏、胡志瀚为还债和挥霍,多次密谋抢劫他人钱财,并由吴黎宏纠集余爱军一起参与抢劫。尔后,3人多次策划抢劫的时间、地点、对象、手段及抢劫后沉船杀人、灭迹。同时,准备了猎枪、子弹、炸药、斧头、匕首等凶器。

    年3月31日傍晚,3人乘坐摩托艇,携带作案工具,选择水面最宽阔、易于隐蔽,天黑以后过往船只较少的黄泥岭一带水域伺机作案。当"海瑞"号经过时,天色已暗,并下着雨。3名案犯待周围已无过往船只后,驾艇靠上行驶中的"海瑞号"。余爱军、胡志瀚、吴黎宏持猎枪、斧头等作案工具,先后登上游船。上船后,先用猎枪、斧头胁迫,将全体船员和两名导游赶人底舱,后又逼迫船上旅客交出财物,并威逼所有游客进人底舱,然后将"海瑞号"开到预定沉船地点——黄泥岭水域深水区。吴黎宏遂先后向底舱扔人3包炸药,爆炸引起底舱油柜处起火。纵火杀人后,三案犯遂驾艇逃离现场。

    案件破获后,杭州市人民检察院于1994年6月3日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起公诉。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6月10日开庭公开审理此案。3名被告人在法庭调查中,对各自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法庭出示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均表示认同。三被告人所犯罪行情节特别严重,手段特别残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

    1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杭州召开宣判大会,宣布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3月31日在淳安千岛湖实施特大抢劫、故意杀人的吴黎宏、胡志瀚、余爱军3名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死刑的裁定。对3名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惩处,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是对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宣判大会后,遵照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抢劫、故意杀人犯吴黎宏、胡志瀚、余爱军被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案件发生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基金进行了多次联系,双方积极配合,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为此,国务院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是今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而且对先期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与调整,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经过连续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扶贫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虽然目前的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是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共同特征是: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这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扶贫攻坚的任务、奋斗目标、方针与途径、资金的管理使用、政策保障、组织与领导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提出:到本世纪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一是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亩到一亩稳定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他家庭副业。牧区户均一个围栏草场,或一个"草库区"。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现有扶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三是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预防残疾。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是: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运销业;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又能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通过土地有偿租用、转让使用权等方式,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劳务输出,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

    为确保本计划的实施,国家现在用于扶贫的各项财政、信贷资金继续安排到2000年。以工代赈资金和"三西"专项建设资金在规定期限内保持不变。适当延长开发周期长的项目的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期限。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同时,全社会将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计划》规定,对贫困户和扶贫经济实体使用扶贫信贷资金,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在贫困地区有选择地扶持一些效益好、能还贷的项目。对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其所得税可在3年内予以征后返还或部分返还。

    《计划》要求,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一定几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应继续发挥人才众多、技术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进一步开展科技扶贫和智力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推广技术,沟通信息、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要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区发展经济。动员大中型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技术服务、吸收劳务、产品扩散、交流干部等多种途径,发展与贫困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合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直接挂钩,通过科技承包、技术推广、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继续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帮助驻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计划》提出,要积极开展扶贫的国际交流,积极扩大和发展与国际社会在扶贫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客商到贫困地区兴办开发型企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实施。坚持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负责制,保证按期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

    为全面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务院于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脑子里始终装着贫困地区,与群众同甘共苦,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国家的必要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立足实际,开发扶贫,持续奋斗,讲求实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就一定能实现。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上作了题为《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的讲话,提出了八项措施,包括提倡和鼓励先富起来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带动和帮助贫困地区;国家从财政和金融上给贫困地区以足够的支持;国家重大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改革逐步理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才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扶贫的试点;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贫困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国务委员兼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题为《为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他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第一,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要重点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592个贫困县的扶贫开发问题。第二,由政策性银行集中管理扶贫信贷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资金捆不起来、使用分散、济富不济贫的问题。第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第四,要变封闭式开发为开放式开发,把山里开发与山外开放结合起来,把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达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第五,认真抓好智力开发,科技、教育扶贫,努力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这是扶贫的根本。第六,要认真贯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责任制。第七,实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支持力量。陈俊生特别强调扶贫开发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扶贫县在完成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攻坚任务之前,要下定决心做到:不买小汽车,不建宾馆和高级招待所、不新盖办公楼,不搞县改市。这既是纪律,也是一种精神。要用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取信于民,激励民众、实现扶贫攻坚的任务。

    年4月15日,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知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根据《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攻坚计划,动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贯彻实施。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扬扶贫济困的精神,从多方面给贫困地区大力支持,促进和保障《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实现。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计划的如期实现,将标志着我国消灭绝对贫困历史任务的终结和从下世纪初进入解决相对贫困新阶段的开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中国妇女的现状》白皮书公布

    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国妇女的现状》的白皮书。1992年3月,联合国决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这使中国妇女的状况倍受世界关注。为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在"平等、发展、和平"的方向上取得的历史性的伟大进步,让世人全面了解中国妇女的现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这份长达2万多字的白皮书。

    白皮书除前言外,共分8部分,主要内容是:

    中国妇女的历史性解放。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和摧残特别深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伴随着这场革命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妇女解放运动,使中国妇女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解放。(1)在土地改革中,广大农村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男女经济不平等的状态。(2)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的热潮。(4)旧中国妇女文盲比例达90%,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到1958年,有1600万妇女摆脱了文盲状态,初步改变了中国妇女愚昧落后的状况。(5)宣传和贯彻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的婚姻制度。(6)新中国一成立便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禁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种在旧中国屡禁不绝、严重摧毁妇女身心和侮辱妇女人格的社会痼疾绝迹。

    平等的法律地位。中国十分重视对女性的法律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依据中国法律、妇女享有的法定权利有以下6个方面: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在经济领域中的平等权利与重要作用。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实现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政府为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妇女成为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就业领域十分广泛。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单位不愿接收女性,造成女性就业难等。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男女同工同酬原则已基本得到实行。中国对女职工采取了全面的劳动保护措施。随着中国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中国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她们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功绩和伟大作用赢得了社会的称颂。1949~1988年,全国有24858万人获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78~1992年,有572名杰出的女性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有20152名优秀女性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8~1993年,有936名女性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国妇女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到1993年召开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女代表已增至626人,占代表总数的2103%。中国妇女积极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活动。1993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委员中,有女委员283人、女常委29人,分别占委员和常委总数的1352%和92%。中国共产党中,目前已有女党员700多万,占党员总数的14%。参加政府工作是中国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途径。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各族各界妇女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中国妇女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充分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1992年,中国7~11周岁女儿童入学率由建国前的不足20%提高到962%;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中的女性比例分别达到431%、337%和24—8%,在大学工科毕业生中女性也达到27%。自1982年恢复学位制到1993年,中国已有1149名女性获得了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4%。中国妇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各级各类学校中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0%至445%。中国政府重视对女科技人员的培养,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和扶持她们进行科学研究。不少妇女跨进了高能物理、遗传工程、微电子技术、卫星发射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与男科学家一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93年,中国已有女科技人员8097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5%。中国妇女的聪明才智在文化艺术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民间文学研究会等12个全国性的文学艺术团体中,女会员十分活跃,比例最高的占418%。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使妇女与男子一样有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和国际比赛的机会。女运动员在国际运动场上锐意进取,成绩辉煌。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中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775个,其中女子冠军460个,占总数的59%。中国妇女在促进社会文明与道德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平等地位。新中国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成为了历史,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和男女平等的家庭生活已成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中国妇女获得了婚姻自主权。独立的姓名权是中国妇女获得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旧中国男性姓氏是家庭传宗接代的标志,女性出嫁前大多没有正式名字,出嫁后随夫姓,子女则随父姓。新中国,夫妻有了平等的姓名权,子女随父姓的旧习俗也有了变化。在中国城市,子女随母姓的现象已为数不少。中国妇女经济的自立促进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中国妇女与男子一样获得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中国现有267亿个家庭,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婚夫妇组成新家庭。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保护婚姻家庭,强调夫妻平等,倡导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努力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中国妇女的生育自主权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妇女的生育健康受到国家的保护。

    中国妇女权益的组织保障。在中国,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从自己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出发,依法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中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和修改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监督有关法律的实施及政府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中国5800多个群众性的妇女组织经常向政府反映广大妇女的意见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它们是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力量。

    积极参加国际妇女活动。中国承认和尊重《联合国宪章》中关于男女平等的原则,赞赏和支持联合国作出的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努力。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妇女领域的活动,遵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妇女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为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妇女曾被禁锢的聪明才智极大地释放出来。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半边天"成为全社会对妇女作用最形象的赞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参政能力、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旧观念的影响,中国妇女的状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参政、就业、受教育以及婚姻家庭中平等权利的完全实现,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阻力,轻视、歧视甚至侵害妇女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远没有完结。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加强法制,消除一切歧视和轻视妇女的落后观念,促进中国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实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为适应国际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加快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加快知识产权立法,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并且已初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有的地区和部门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一些严重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1994年7月5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以下称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为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对外科技、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在机构改革中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并理顺关系,在我国形成行政管理和司法保护两套体系"双管"齐下、并行运作的体制,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

    要大力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各行业要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主管部门要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针对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战略。

    为了履行我国参加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强化海关在保护知识产权、制止侵权产品进出境方面的职能,采取必要的边境措施,有效地制止侵权产品的进出口。海关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依法严格实施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措施。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进出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国外引进技术或进口产品时,要全面了解有关技术或产品的知识产权状况,避免发生侵权纠纷或引起其他损失;向外输出新技术、新产品时,也要做好有关知识产权查询工作,防止技术或产品出口后被他人仿制或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企事业单位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人本单位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工作并形成相应的制度。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和扶持这些组织的发展,引导其利用自身的灵活机制,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和服务。要建立一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协助当事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纠纷。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调动这些组织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行政管理部门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有力助手。

    要大力加强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广大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知识的工作。新闻单位要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报道,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工作。企事业单位要把知识产权法律纳人本单位的普法教育计划。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

    月29日,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国务委员宋健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宋健要求中国专利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商标局、国家版权局要进一步履行好相应的行政执法职能,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保护、监督、管理和有关服务工作切实管起来。关于近期内如何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宋健指出要按照经常管理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各级人民政府要抓好本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二是国务院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近期内开展一次知识产权执法情况综合检查,指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使之与国际规范全面接轨;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法律普及工作,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员。

    为了使国际社会全面了解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状况,了解我国所奉行的原则立场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以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并在广大社会公众中进一步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994年6月16日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立场归纳起来,一是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步伐,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二是在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上走国际化道路,向国际规范靠拢;三是进一步加强法律实施监督,保障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切实得以贯彻执行。

    立法只是法制建设重要的一步,法律出台以后,关键还在于切实保障法律的实施。在这方面,中国的法制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不仅制定了一整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执法方面也是严肃公正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加强法律实施方面。一是在中国,享有知识产权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享受切实有效的司法保护。鉴于知识产权司法工作专业性强,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福建等地的人民法院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以集中高素质的审判人员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各级人民法院也对审判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审理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切实依法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包括专利管理机关、著作权管理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行政查处。我国的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与有关行政执法机关配合,在一些地区不断对非法复制和销售音像制品侵权产品进行查处,打击了生产盗版音像制品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三是加强普法宣传,中国政府强调,知识产权法律同其他法律一样,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切机关团体和公民都应当自觉地遵守法律。当然,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的实施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并在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制裁的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任重而道远。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程"的新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1991年倡导并开始实施的。它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力争每年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电视剧、一部优秀电影、一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好文章,以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精神产品生产全面繁荣、健康发展。

    年7月7日至8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199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五个一工程"实施三年来的经验,研究讨论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五个一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3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共推荐图书226种(套),电视剧(片)155部,戏剧164部,电影53部,理论文章259篇。1991年度有10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获"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入选作品58部(篇);1992年度有13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获"五个一工程组织奖",人选作品66部(篇)。1993年度,全国(除台湾省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都报送了参评作品,与前两年相比,参加评选的省份最多,参评作品的质量也比前两个年度有所提高。1993年度人选作品包括图书20种(套),电视剧(片)21部,戏剧15部,电影8部,理论文章20篇。入选的电视剧、电影、戏剧大部分是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并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入选的图书和文章,注重调查研究,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部分是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月9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和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与出席"五个一工程"工作会议的代表等,进行座淡。一些与会者认为,"五个一工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确导向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是中宣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工程"。他们以自身参与"五个一工程"的体会和经验,说明了这一工程取得的成效。丁关根指出,"五个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式,实施3年初具规模,初见成效,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致力于提高水平、提高标准,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加强规划、加强服务,增进团结、增进友谊,使这项工作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是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目标。精品出得越多,"五个一工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越大。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应做到:第一,思想立意要高。邓小平指出,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文艺作品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生活积累要厚。作家艺术家要创作精品,深人生活是必由之路,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热情鼓励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深人实际,深人群众,深人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现人民、鼓舞人民的优秀作品。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实践,为作家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掌声,是对作家、艺术家的最高奖励。第三,编创制作要精,努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讲究艺术技巧,提高艺术品位,增强可视性、可看性、可读性。

    "五个一工程"也应当是出人才的工程。衡量"五个一工程"的成绩,不仅要看推出了多少优秀作品,还要看发现和培养了多少优秀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老一辈艺术家专家的支持帮助是中青年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条件。中青年理论文艺工作者要尊重老一辈,虚心向他们学习。要鼓励青年人大胆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事业才大有希望。

    中宣部要求,宣传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创作队伍,帮助他们改善工作条件,为他们深人生活提供便利。要尊重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的劳动特点和创作个性,使他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要把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的过程,作为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增进团结、增进友谊的过程,努力创造团结融洽、民主舒畅、生动活泼的氛围。交朋友要以诚相待,虚怀若谷,信任尊重,关心支持。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只听顺耳之言,更要听进朋友的忠告、批评和建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同党和国家的大局要求相一致。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创造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事业增光添彩。

    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8月23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印发了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历来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在全国各族人民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江泽民还从确立社会主旋律的高度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和明确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切实把这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宣部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拟定了这个《纲要》。这也是保证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开展的需要。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从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人手,逐步建立起持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拟定这个《纲要》将有利于促进这种机制的建立。

    《纲要》共8个部分40条,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主要内容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一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必须突出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机关、企事业、乡村等基层单位直接负有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青年干部、职工、农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把这项工作列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活动的重要内容。城镇的街道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重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热爱祖国作为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活动和文明市(村)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遵照当地党委和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文化、文物、民政、园林等部门确定一批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教育基地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要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本单位应尽的光荣任务,主动、热情地配合有关单位,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学习活动。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发挥这方面优势,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

    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要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各级文化、影视主管部门要积极提倡和扶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各地党委和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群众团体要注意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倡必要礼仪,增强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任何组织和公民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提倡齐唱国歌。成年公民和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应当会唱国歌,并能理解国歌的内容和国旗、国徽的涵义。

    大力宣传爱国先进典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典型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各种新闻传播媒介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

    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要把这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好落实。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担负起协调、指导的责任。

    这个《纲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时代特征鲜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纲要》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出发,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主题来确定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在教育方法和渠道等方面也力求富有时代特点。除了要求进行必要的正面说理外,特别强调了感情培养和行为养成,明确要求在发挥阵地、舆论、环境、礼仪规范和各种教育活动的作用方面多下功夫。二是操作性强。《纲要》始终注意把重点放在"实施"上,也就是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上尽可能具体化、项目化,便于基层贯彻落实。三是着眼于建立长期教育的机制。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纲要》也应当是一个管较长时间的文件。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实施项目,考虑到了长期性的要求,并尽可能使之制度化。四是可行性。《纲要》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在现有条件下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中共中央在印发《纲要》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工作,依据《纲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细则,并采取切实措施,把《纲要》落到实处。

    《纲要》既有理论的指导性,又有实际的操作性,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纲要》是多年经验的全面总结和新的升华,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94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182人,候补中央委员122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分四个部分:(1)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3)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全会认为,《决定》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这同党在思想、理论、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没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伟大工程。

    全会指出,两年来,全党在落实十四大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要按照已有部署,继续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推动全党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联系实际,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统一全党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继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当前,特别要把组织建设作为突出环节,抓紧抓好。

    全会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我国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我们党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需要以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按照民主集中制实行的正确领导。当前要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要努力发展党内民主,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维护中央权威,有力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大功夫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严格党内生活,结合各自特点做好工作,努力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要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各级党委都要建立健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

    全会指出,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领导集体。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抓紧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形成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领导层。《决定》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度对党的高级干部提出了五条严格要求。《决定》提出要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一个突出的环节。《决定》提出的三大任务: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都是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决定》的要求,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就能够使我们党的组织更加坚强、更加巩固,更好地肩负起历史重任。

    全会增选黄菊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决定增补吴邦国、姜春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或省长,主管这项工作的副书记或副省长,组织部或民政厅、农村工作部门负责人,部分团省委、省妇联负责人,部分地、县委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交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报告。报告讲了五个问题:(1)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2)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工作指导思想;(3)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4)通过加强培训和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能够团结带领农民奔小康的基层干部队伍;(5)各级党委首先是省、地、县委,要切实负起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责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同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央多次强调,全党都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务必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安、天下定,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整个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要下功夫把农业这个基础打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必须把广大农村的工作做好。为了完成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历史任务,一定要把全国80多万个农村基层组织分期分批地建设好,关键是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它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富有成效地工作,把9亿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进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通知》共8个部分:(1)实现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3)村党支部和其他组织都要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作为根本任务;(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5)健全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促进村级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6)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素质;(7)加强乡镇党委和乡镇政权建设,使其切实担负起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责任;(8)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乡(镇)、村两级,重点是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一是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好队伍,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共青团员能够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三是选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加快发展的好路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四是完善一个好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体现民主管理原则,保证工作有效运转,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部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贯彻以下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和落脚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为实现农村发展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既要防止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基层组织抓基层组织的倾向,也要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忽视基层组织建设的倾向。(2)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的核心领导作用。(3)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配套地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同时抓好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以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建设。这几项建设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全面搞好,不能单打一。(4)要在改革和发展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提高,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大胆探索,勇于试验,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基础的工作。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后不久,党中央就专门召开会议,发出通知,研究和部署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所采取的重大步骤。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新中国成立45年来,在广大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普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普组织网络日益健全。全国许多省(市)每年都举办一些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国家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计划及有关活动也在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普及科技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结合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农村技术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一个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工作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虽然科普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有些地方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致使科普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科普阵地日渐萎缩。与此同时,一些迷信、愚昧活动却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日益侵蚀人们的思想,愚弄广大群众,腐蚀青少年一代,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没。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力量。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是从根本上动摇和拆除封建迷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意见》指出,要把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务。在提高和统一全党、全社会对科普工作认识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普队伍和设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成效地组织开展科普工作;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科普工作的政策法律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科普工作,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使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意见》提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科普工作的内容上讲,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在继续做好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普及宣传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培养公众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科普工作的对象上讲,要把重点继续放在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要努力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继续面向亿万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传播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普工作。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发展动态,认识科学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要始终高举科学旗帜,引导教育人民,净化社会环境,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意见》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科普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指出,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将逐步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并给予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国家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公益事业,并将制定有关公益事业的法规和政策;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要充分认识破除反科学、伪科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这项工作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工作,使之逐步走上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轨道。

    《意见》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把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贯彻《意见》精神,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科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全国的科普工作。中国科协以及其他各群众团体、学术组织也积极开展了日常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定了贯彻中央《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所有这些,都使我国的科普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全民的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普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启动

    12月22日,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共青团中央组织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启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和提名奖获得者、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第三届"全国明星青年乡镇企业家"、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代表、"全国青年科技标兵"代表、"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农村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农村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代表、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代表等120名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青年代表和首都3000余名各界青年参加了这次盛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出席这次大会并讲了话。他说,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不断成长起来,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才群体进一步壮大起来,我们就必将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就大有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把这个历史大业不断坚持和发展下去,我们不仅需要建设一支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而且需要建设一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队伍、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队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立足于整个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造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青年人才,形成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的青年人才大军。

    胡锦涛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也培养造就着一代新人。大批青年人才在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茁壮成长。从他们成长的足迹中可以得到深刻启迪。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要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艰苦创业、顽强拚搏的精神;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他希望广大青年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清形势,珍惜机遇,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坚定地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共青团中央全面启动跨世纪人才工程,其目的是要培养一支合格的青年劳动者大军,培养一大批各类青年专门人才,提高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召开群英会启动该项工程,不仅仅是宣传群英们的奋斗业绩和品格,更重要的是强化当代青年的跨世纪意识与责任。共青团组织将以此为契机,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创造青年成才的有利条件,使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会上,120名群英向全国青年发出了题为《做跨世纪人才,创跨世纪伟业》的倡议书。倡议书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为了21世纪祖国的再度辉煌,我们倡议:

    肩负跨世纪的神圣使命。21世纪是蕴含巨大希望的世纪。我们党着眼21世纪,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当代青年肩上。生逢其时,时不我待。我们要强化跨世纪意识,时刻牢记跨世纪赋予的光荣职责,增强跨世纪的责任感;要以跨世纪作为当代青年的行动目标,紧跟党向新世纪进军,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当代青年跨世纪的新篇章。

    弘扬跨世纪的时代精神。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迎接挑战,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众志成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的伟大旗帜,是支撑民族精神大厦的坚强柱石。青年应该成为弘扬跨世纪时代青年的先锋。

    苦练跨世纪的过硬本领。21世纪是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世纪。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们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为实现理想插上搏击的坚硬翅膀,才能为跨世纪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用人类文明成果武装自己;要向前辈学习,向内行学习,用人民创造的知识财富提高自己;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磨炼自己,成为具有过硬本领、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人才。青年知识分子要敢于追踪世界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勇于摘取现代科技与管理的桂冠,成为一流的各类专门人才;青年工人要立足本职岗位,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成为托起现代工业辉煌的岗位能手;青年农民要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推动"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人;青年学生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成为各类专门人才的预备队和合格的劳动后备军。

    创造跨世纪的辉煌业绩。21世纪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滔滔江河汇于细流,巍巍高山起于垒土。跨世纪的宏伟大厦要靠包括当代青年在内的亿万人民群众造梁建栋,添砖加瓦。面对跨世纪的宏图伟业,我们只能以作为论功绩,以成就论英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目标;讲贡献、讲作为是我们行动的准则。我们要把跨世纪的雄心壮志付诸切实的行动之中,把热情与才智融于日常的工作之中,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成绩,构建起当代青年报效祖国、走向新世纪的辉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