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中国的宗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的宗教可分为三大派别,一是佛教,二是道教,三是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在中国最为常见,也是中国地位最高的一种宗教。其供奉的主神,便是天帝,而皇帝便是天的儿子,代表天帝统御万民,是以称作“天子”,由此可知,这种自然崇拜在各派宗教中的地位了。

    祭祀上天的地方,称作天坛,位于紫禁城东南方,比紫禁城还要大上许多倍。皇帝在这里祭祀皇天上帝、行祈谷礼。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垣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高超。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都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

    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这是因为皇穹宇的围墙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共有三层,气势巍峨,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在中国,帝王们都极为重视祭祀上天,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皇上祭天所献上的贡品,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过“燔柴炉”、“燎炉”焚化敬天。

    在中国,只有皇帝有资格祭祀上天,因为只有他才是“天子”,皇帝既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祭祀的大祭司,他执掌着皇权、族权与神权。中国学者认为,天子若是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因此,若是出现自然灾害,皇帝则要到天坛检讨过错,希望灾害早早终结。其祷祝之词,现列举一二:

    “……比者灾害频仍,干戈扰攘,兴思祸变,宵旰靡宁,实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宽……”

    “……自春夏不雨,岁时失望,盖朕不德所致,但日于禁中蔬食精祷,引咎而已……”

    “……朕以不德,遭家多难,云雷作屯,夷羿窃命,失位京邑,遂播蛮荆,艰难卑约……”

    在皇帝祭祀上天的时候,京中官员一律陪同前往,他们同皇帝一样,都要斋戒沐浴,以最虔诚的心态向上天祈祷。

    中国皇帝,虽说身为天子,充当着祭祀上天的大祭司,但是他对于佛道两教,也一视同仁,并不排斥。而且,皇帝也是佛道两教的领袖,每逢盛典,也加以祭祀,只是仅仅在宫中举行,其规模远不如祭天那般隆重。

    中国人比较重视道德说教,对宗教信仰却不怎么放在心上。虽然许多人崇信佛教、道教,但大多数人只是流于仪式上的盲从,对于其艰深的教义,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在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思想。儒学所构建的其实是一种伦理体系,一种处世哲学。无论是佛教信徒还是道教信徒,只是名义上的教徒而已。因为无论是佛陀还是老子,只告诉人们如何解脱现实世界的烦恼,获得长生或是跳出轮回,而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其意义真的不大,佛道二教并没有告诉人们该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何处理家庭、社会的伦理关系,也无法博得功名,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因此说,这些教徒从根本上说,实际上都是儒家的信奉者,都遵照孔子等一些圣贤的教诲去生活。当然,真正的佛学大师,或是道学大师,那是了不起的哲学家、思想家,只是这种人在中国少之又少。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所有节日都是起源于自然崇拜,或是和农业有极大的关系,例如夏至、冬至、中秋、春节。这些节日,都是和农产品的收获有极大的联系,很多时候,农业又和太阳、月亮的运转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祭祀天、地、日、月的仪式,并将这些仪式神圣化。在观看他们这些祭祀仪式的时候,我并不能解读出仪式表达的含义,但我依稀看得出来,仪式所蕴含的对自然崇拜的本质。中国人和自然万物如此接近,甚至做到天人合一,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多么地神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曾强大一时的民族,例如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在历史的涤荡下灰飞烟灭了,只有中国人和他们的文明传承下来。历史上,也有许多民族征服了华夏大地,匈奴、蒙古、契丹、女真、鲜卑都曾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然而他们或是销声匿迹,成为汉人的一分子,或是被汉人同化,政教、风俗、人情、礼仪与汉人并无差异。究其原因,乃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它吸收一切外来的文明,并加以改造,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落后的游牧民族一开始凭借着弓马骑射,也许很容易占领中原,但若想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则必须接受先进的文明,否则,便注定要像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那样,他们虽然盛极一时,却拒不接受中华文化,最终被逐回草原深处。而满族人在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定都北京。之后便如其他民族一样,逐渐接纳、吸收汉族文化,其中包括学习汉人的文字、礼法、官制,渐渐从一个野蛮好战的民族,变得知书达理,其中几任帝王,如康熙、乾隆,他们的文化水平毫不逊色于汉族的儒学大师。

    现如今,满人和汉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如以往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样,渐渐地被汉人同化了,当今的光绪皇帝,完全是一个汉人的模样。虽说汉人当年被强令薙发留辫,改易胡服,在衣冠上效仿满人,但如今满人却在骨子里变成了汉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昔日彪勇善战的满族人,如今变得极为文弱,酷好和平,畏惧征战,整日研究诗词歌赋,满口的子曰诗云,同汉人并无二致。究其原因,并非是满汉通婚所致,其实清朝入关后,曾有禁令,严禁满汉通婚,直到近年来,太后发布谕旨,允许满汉之间互通婚姻。

    汉人似乎很容易被征服,并进行治理,但是汉族人所创立的文化却极有生命力,几千年来,有许多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但是汉人作为一个民族,始终延续下来,中华文明也从未有过中断。

    中国的中秋节,我之前曾有过描述,它寓意着农业上收获,人们在近一年的辛劳之后,终于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好好休息一下。中秋节的来历,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以致人们早已分不清,它究竟因何产生。然而探其根源,当是人们为感念上苍,为感谢大自然的赠予而自发的庆祝。

    还有其他节日,也能体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立春,它意味着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之后蛰居的虫类慢慢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鸟语花香的开始,这是耕耘播种的信号。不久之后,新鲜的蔬果便被采摘下来,其第一波必被装在银盘之中,由太监跪呈太后。太后收到献礼,总会把蔬果分赐给皇后、格格和贵妇们,一同品味春天的味道。而受赏赐的众人则拜倒在太后座下,恭祝物阜民安,国运昌隆。之后,众太监一同高唱祝词,其声音回荡在紫禁城中,久久不能平息。

    太后为了祈祷五谷丰登,总会在立春之日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其实从很早开始便有了迎春庆贺礼仪,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去郊外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立春之后,皇帝还会进行亲耕,有时太后也会参加,不过作为妇女,她并未执犁耕作,而是在田里种下一棵桑树,以之晓谕百姓,劝课农桑。丝织业是中国一项极为古老的手工业,中国的丝织品也曾闻名于世。传说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便是养蚕缫丝的发明者,也是桑蚕的守护神。妇女们总会在立春之时来到桑林中,向这位先贤进行祷告。

    中国人和自然走得如此之近,他们乐天知命,历经几千年,男耕女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极其稳定的几千年文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