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亨:福特成长日记-少年时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洲移民的后代

    像美国大多数家族一样,亨利·福特家族也是欧洲移民。亨利·福特的祖父约翰·福特和祖母托马辛娜·福特都是爱尔兰人,他们有个儿子叫威廉·福特,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未来的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父亲。那时候,英国人对爱尔兰人很不友好,爱尔兰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1847年,英国遭遇了一场大饥荒,这一年,威廉·福特只有21岁,他认为他们在爱尔兰的生活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有的将只是没完没了的穷苦生活,谁也不愿意一辈子过穷苦日子,穷则思变,必须选择另一种生活,于是,他决定移居国外。

    那时候,美洲已经得到开发,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经过艰苦的独立战争,在1783年,英国终于同意美国独立。美国独立后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威廉·福特说服了他的家人,像很多欧洲移民一样,他们搭乘定期邮轮前往美国。

    早在1832年,福特家族的一些成员就抱着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踏上了美洲土地。15年后,威廉·福特一家人来到美洲的时候,福特家族的塞缪尔和乔治就已经在美洲的迪尔伯恩定居,而且拥有大片土地。福特一家到了美洲就直接奔底特律,又从那里抵达附近的小镇迪尔伯恩,有亲戚在这里,他们也决定在那里买下一块土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15年前,当福特家族的成员来到迪尔伯恩时,这里还未开发,茂密的丛林里,各种动物出没,美洲的主人印第安人时常出现在林中空地上,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进外来人的小木屋,好奇地摸摸里边的物品,然后闪电般地消失。到了1847年,威廉一家人来到这里时,迪尔伯恩小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铁路,还有一条公路直达芝加哥,那是用木料铺成的,被人们称为“密歇根大道”。不过,当时的迪尔伯恩实际上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小镇,福特家族有十个成员在这里定居。

    几十年后,迪尔伯恩因为有了福特工厂和福特汽车而变得十分热闹。

    土地是立足之本,威廉一家刚到迪尔伯恩就购买了80英亩的土地。但是来到迪尔伯恩的一家人并没有全部在这里扎根。不久,威廉的弟弟亨利就离开家去了加利福尼亚,我们知道,从1848年开始,美国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的“淘金热”,无数人抱着发财的美梦涌到加利福尼亚,亨利也加入了淘金大军,并且幸运地在那里发了财。后来,亨利写信给自己的哥哥威廉,以颇为浪漫的口吻描述他在加利福尼亚的生活,试图说服哥哥也到那里去。威廉也一度被弟弟的美好描述所吸引,但他很快意识到他是家中的长子,对家庭负有更大的责任,他认为他应该在这里开辟一片天地,以使他的弟弟和后代不论何时都能有一个根。这种乡土观念颇有东方意味,实际上,这种观念也传到了亨利·福特身上,使他一辈子都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摇摆徘徊。

    威廉·福特和他的父亲相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站住脚。他们辛勤耕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砍光了,开垦了田地,建成了房屋和仓库,福特家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希望。他们对自己离开英国来到这块神奇的大陆充满信心。

    为了还清购买土地欠下的350美元,威廉·福特到密歇根中央火车站去做木工。早在英国的时候,他就学到了木工手艺,到美国以后,他为自己掌握了这项技艺而自豪。正是凭着这项手艺,50年代,威廉为他的富裕邻居帕特里克·奥赫恩打零工,并且爱上了他家的养女玛丽,玛丽的仪态、气质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威廉·福特。

    1861年4月25日,威廉·福特和比他小14岁的玛丽结婚。帕特里克·奥赫恩以较低的价格,把最好的一大片土地卖给了他的女婿,还协助威廉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威廉则在院子里栽种了各种树木。可见,这场婚姻带给福特家的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还有一笔不小的财富。福特家的生活很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在美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南北战争已经打响。南方和北方各自结成同盟,各州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许多年轻人都入伍参战,不少人甚至战死沙场。威廉因为超龄没有入伍,留下来专心管理自己的农场。他在农场里种植牧草和小麦,饲养猪、牛、马,也种一些蔬菜,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作为一个成熟的木工,他还制作各种木器用来出售。他的收入在一天天的增加。在迪尔伯恩,他第一个买了有篷四轮马车,那是富贵和成功的象征。中年以后,他成为当地一名教会执事和治安官,还兼任市政委员,财富和地位对他来说已经都得到了。他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我们还是回到他此时的生活中。

    1863年7月底,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葛底斯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几星期前,罗伯特·李将军进犯北方,就在这个小镇,胡克将军和米德上将率领联邦军经过三个昼夜的激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将军。南方军被击溃,整个南北战争的局势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仿佛是为了庆祝北方军的胜利,7月30日凌晨,威廉·福特和玛丽的儿子呱呱坠地,他们为他取名亨利。亨利·福特,这个在南北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人,这个欧洲移民的后代,一辈子都对美国抱有无限的热爱和自豪。

    当未来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出生的时候,福特家庭已经是一个殷实之家了,原来白色油漆的两层小楼已经被移至格林菲尔德村,后来的福特博物馆就建在那附近。在亨利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864年,从爱尔兰来的威廉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一本书的深刻影响

    亨利·福特出生时,美国南北战争硝烟正浓,不过,在他两岁的时候,南北战争结束了。从1865年到1877年,美国进入重建时期。到处是建筑工地,铁路延伸到更遥远的地方,把小镇和村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福特家的孩子们也在繁忙的乡村生活中渐渐长大了。父亲威廉脾气有点暴躁,亨利更多的时候是和母亲待在一起。当然,有的时候,他那看上去比较严厉的父亲也会带他到大自然去,看看大树,树上的鸟窝,还有会唱歌的小鸟。亨利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1869年1月11日,亨利5岁半了,作为欧洲移民,威廉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他认为他的孩子们都应该接受学校教育,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育和教养都是必需的。于是,亨利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他有点顽皮,并不是最优秀的孩子,可在所有的功课中,亨利的算术和朗读成绩突出。

    亨利的朗读课之所以出色,是因为他接触到了《麦高菲精选读本》,这本书是由美国着名的教育家、牧师威廉·霍姆斯·麦高菲编写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它还教人树立美好的品德,比如虔诚、谦恭、刻苦、正直、善良、耐心、节制,等等。书中有很多诗歌——它们大多出自拜伦、格雷、雪莱、华兹华斯、朗费罗等人,还有雨果等人的散文。书中所倡导的精神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如出一辙,对亨利的一生影响极大。从亨利成名后所发表的言论中,我们依然能看出这本书在他心中留下的痕迹。

    到19世纪20年代,亨利已经取得极大成就的时候,他开始狂热地搜集旧版《麦高菲精选读本》,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一次,他和妻子克拉拉看到一群孩子又蹦又跳地走过,亨利仿佛回到了童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书中的句子:“耳闻孩童欢心喊叫,四点半钟离开学校。”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那些孩童之口,更充满了童趣。

    在亨利的大力推动下,19世纪70年代,《麦高菲精选读本》成了美国37个州的通用教材。美国式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本书在数代美国人心中扎下根来。

    除了这本书,母亲的教育对亨利的童年也产生了关键的影响。母亲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教育儿女们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还要爱家顾家。她认为在家庭中,做妻子的应该相夫教子、感情丰富、品行高尚,她还推崇生活节俭、工作敬业、劳动刻苦,生产出有用的物品以供市场买卖。母亲的这些观念,亨利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过。后来,亨利已经非常富有了,但他还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严谨、自律,不要铺张浪费。

    母亲一直教导亨利要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对并完成艰苦的工作,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有时,亨利在干活时会发牢骚,这时母亲就会严厉地对他说:“生活中有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的责任有时是巨大的、讨厌的,有时甚至是折磨人的,但是你必须去做。”母亲从小对亨利的教育,使他在未来的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被吓倒过。因此,亨利一生的成功和母亲的教导分不开。

    母亲还努力地培养孩子们的羞耻心。有一次,亨利撒谎被母亲识破了,但母亲没有体罚他,而是脸上表现出极端的厌恶。这件事使亨利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整天,他都感觉别人用鄙夷的目光看他,后悔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令人鄙夷的事。亨利的母亲就是这样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情操,使她的孩子们从小受益匪浅。

    母亲还常常给孩子们朗读《圣经》、《天路历程》、《生活箴言》以及那些能够鼓舞人心、劝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散文和演讲集,让孩子们体会到激动人心的感召,促使他们从小培养奉献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其实,亨利母亲的教育是标准的美国式价值观——重视荣誉和道德,敢于负责任和承担义务,这些在未来汽车大王的身上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事实上,美国人对这样的价值观念一直十分推崇。

    童年时光简单而快乐。亨利接连有了五个弟弟妹妹,在温柔而坚定的母亲的带领下,全家人过着融洽、舒服又有节制的乡村生活。亨利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童年生活:“我还记得雪橇、拉木头、寒冷的冬天、太阳落山、雪车铃铛、长时间走路、天气寒冷、男孩和女孩。”

    这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深深印在亨利的内心中。

    拆掉一切能拆掉的东西

    亨利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常跟父亲到农场干活,虽然农场的活儿又苦又累,但是亨利身上却很早就显露了一种天性,那就是他对机械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大大小小的农具他都想研究研究,他看到那些东西就拆开看看,为此,他没少遭到父亲的痛责。也许从父亲的角度来说,那时候,他还不像现在的人那样意识到从小就培养一种兴趣是多么重要,就像亨利在他的传记《我的生活与工作》中所说:

    “我父亲并不十分认可我喜欢机器,他觉得我应当当农民。当我决定离开农场时,他差不多认为我无可救药了。”

    当然,亨利也把他这种天生的对机器的爱好带到了学校里。他常常利用自己的机械知识制造一些小东西,给同学们来个恶作剧,引得课堂一片混乱。

    少年时代,亨利就有自己的手表了。这是一块价值不菲的怀表,做工极为精致。亨利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他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把表拆开,把里边的每一个零件都拆下来研究一番,然后再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上去,他对这种工作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福特家的每座钟看到亨利的时候都会发抖”,曾有人这样说过。这位无师自通的钟表修理工,只用简陋的工具就能修理任何钟表,而且掌握各种表的工作原理,可能这就是天生的才能吧。

    那时候,亨利家有一位雇工叫阿道夫,为人随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很丰富,他特别喜欢聪明机灵的小亨利,亨利打开的第一块表就是他的,那可是块金表,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你可以打开看看它。”阿道夫对亨利总是那么有爱心,对他的好奇心从来不会压制。小亨利高兴地打开那块金表,阿道夫就耐心地给他讲钟表的基本原理。从那以后,亨利就陷入对钟表的狂热爱好中不能自拔,后来他甚至想通过做钟表实现他发财致富的美梦,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从小对机械的爱好,奠定了他以后作为机械师、工业家的良好基础。

    少年时期的亨利有一个小小的工具箱,里面有一块怀表、一把小锉刀、几把螺丝刀,还有镊子、锯子、螺丝、钉子、锤子和钻孔机,等等。可能你在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么一套工具,见到什么就想去敲敲打打,看看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小亨利对这些工具尤其倾注了无限的热情,整天用它们做着各种“拆卸”、“制作”、“改进”工作。

    对于自己从小就有的这种爱拆东西的习惯,亨利曾经说:“动手操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可能从书本上学会东西是怎么制作成的,而真正的机械师应该知道每件东西都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机械之于机械师就像书籍之于作家一样。”这就像今天的我们常爱说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怕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可就没什么创造力了。

    不过,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亨利来说,他对待农活可不像他父亲期待的那样积极和热情,在干重体力活儿时,他总是找借口溜走,随后,家人会发现他正在脱谷机旁边饶有兴致地看着脱谷机在如何进行工作。

    虽然亨利不喜欢做农活,但他是勤奋的。他的年龄那么小,但他的睡眠时间很少,每晚过了9点,全家人都睡了,他就偷偷地溜出去帮邻居们修理钟表和农具,或者一个人在房间里修理各种废旧钟表,那是他从各处搜集来的。他对各种各样的修理工作都感兴趣,后来他离开了学校,除了帮父亲干农活,晚上仍然在屋子里修理东西,早上还会起得很早去给父亲帮忙。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少年时代的亨利都可以说是个好孩子,聪明、勤奋、助人为乐。这种美德几乎伴随着亨利的一生。

    不过,威廉很快就意识到了亨利的创造才能,他把所有机械工具的维修和保养工作都交给了大儿子,这一方面满足了儿子的兴趣,一方面也解决了农场机械的维修和保养问题。

    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过程中,亨利表现出了天生的管理潜质,他总是带头先把东西设计好,然后站在一边指导别人完成工作。亨利的妹妹玛格丽特说:“他总是有能力让弟弟和小伙伴们为他做事情。”事实上,今天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能完成所有的事,他应该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把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交给别人去做,这样不是能够大大地提高效率吗?

    那台神奇的蒸汽机

    1876年3月,亨利最敬爱的母亲玛丽因难产去世。福特家一直都是请同一名助产婆,孩子们在她手上都顺利地出生了,而这一次,威廉·福特没有像往常那样去请她,而是自作聪明地去请了一位医生,他认为医生可以更好帮助妻子生产,可是经过漫长的痛苦之后,孩子生下来时已经死了,妻子也病倒了,高烧不退,12天后就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亨利影响很大,他认为这是父亲一手造成的,以至于他一生都没有原谅父亲。

    母亲在去世前为威廉留下了六个子女,他们分别是亨利(1863年)、约翰(1865年)、玛格丽特(1867年)、珍妮(1869年)、威廉·朱尼尔(1871年)和罗伯特(1873年)。在几个弟弟妹妹中,亨利和妹妹玛格丽特相处最好,他是个沉默的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刚13岁,正处于青春期。本来,他就喜欢沉浸在他的机械世界里,很少说话,母亲去世后,他变得更孤僻了,只是偶尔跟玛格丽特诉说一下心里的感受。但是母亲的谆谆教导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直到成年以后,他才意识到,少年时接受的刻苦、奉献、节制、责任等观念已经成为他性格和情感中的牢固基石。

    亨利的母亲去世几个星期之后,美国为了纪念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威廉·福特也去参观了,还带回了许多宣传册、目录,并对他的孩子们描述了国际博览会上那些令人激动的发明,车床、带锯、机车,还有两层楼高的蒸汽机——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蒸汽机,还有各种不同规格的内燃机,亨利听了父亲的描述,自己也像着魔了一样,他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它们。

    当时威廉家的农场是那一带工具最齐全的农场之一,但亨利不喜欢在父亲的农场工作,他就想成为一个机械师。可是母亲去世了,没有人理解他了,也没有人夸他的天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放弃他从小就具有的对机械的极大热情,他记得母亲经常对他说:“认定要做的事情,绝不可半途而废。”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他,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过。

    更重要的是,像所有其他孩子一样,亨利开始进入青春期,时常面对种种困惑。他开始认识到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接触到很多他无力解决的问题,而他一向与温良的母亲比较亲近,和暴躁的父亲比较疏远。随着母亲的去世,随着亨利渐渐长大,他感到内心有一种不可阻挡的东西在躁动,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依为命的,也有着紧张的矛盾。十几岁的亨利明显地感到,在迪尔伯恩的乡村不可能实现他的梦想,他不想一辈子当农民,而外部世界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器革命。从他的父亲方面来说,到美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他就过上了这样富裕的生活,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当他发现儿子总是向往远方的城市,就经常对儿子说,当农民有什么不好啊,自己当老板,家庭生活有规律,有安全感,既能享受到在工厂做工的人享受不到的阳光,还能呼吸清新洁净的空气。

    而亨利对父亲的这些教诲总是似听非听,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和人生体验发生了冲突。真的要一辈子留在农场当农民吗?亨利显然是不愿意的,这和父亲坚持乡村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相冲突,父子两人为了亨利未来的出路常常争执不下。

    日子在一天天的过去,亨利的梦想从来也没有消失过,他默默地坚持着,他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天才机械师。

    有一件事对亨利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起了极大的作用。

    1876年7月的一天,亨利坐着父亲的马车去底特律,车轮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父子俩都沉默着。小亨利坐在车上,想着他的心事。

    他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去世以后,他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了。但是,他总是和倔强的父亲发生冲突,而父亲无疑是爱他的孩子们的,但他过于威严,过于认真,以至于孩子们都忽略了他的爱。特别是亨利,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胸膛里总有一股叛逆的火焰在升腾,而父亲却处处限制他,他不知道怎样面对父亲。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拉车的马因意外受惊,两条腿直立起来,发出一声声的嘶鸣。老威廉赶紧勒住了马,马车慢慢停了下来。他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景象:一台蒸汽机自己在路上缓慢移动。

    “快看!亨利!”父亲当然知道那是儿子最感兴趣的东西,亨利立即被眼前的这种景象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种蒸汽机,在当时的美国农场并不罕见,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人们使用它打谷或者锯木头,可以节省一部分体力。但亨利以前见到的都是蒸汽发动机以及小型锅炉,要用马匹将它们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次他见到的蒸汽机却不需要人们去推,而是借助它自身的力量“走”起来。

    “天哪!竟然有会走路的机器!”这实在太超出亨利的想象了。

    他一时愣在那里,他太想知道这台蒸汽机是怎么自己走路的了。当他缓过神的时候,忍不住跳下马车,迫不及待地冲到机器的主人面前,一边贪婪地观察机器的结构,一边向主人询问关于这台“神奇的机器”的问题。蒸汽机的主人见这个孩子这么有兴趣,也尽可能地作出解答。

    正是在这次偶遇中,他知道这台蒸汽机每分钟可以转动200圈,那是超过亨利想象的,那一年,他只有13岁。此后,这一幕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亨利的记忆。到老年的时候,亨利甚至让人费了不少力气把这台蒸汽机找到了,存放在自己的历史博物馆里。

    这次奇遇之后,少年亨利就尝试复制出那种蒸汽机,他用木头做成了机器的框架,用一只油罐做了一个锅炉。他每天就这样忙乎着,这使他渐渐忘却了对母亲的思念。再大的悲哀也应该有过去的时候,毕竟他还有漫长的人生,而且,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他还只是在探索中,懵懂的、漫无目的的。

    少年亨利越来越不愿意上学了,在母亲去世后的几年里,他与家人的交流更少了。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研究各种机械上,仿佛在睡梦里,他也常常梦见自己成了一名机械师。梦想一直在成长,他不想从梦中醒来。正如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说的:“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梦想家。”亨利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那台巨大的蒸汽机也一直盘桓在他的头脑里,他隐约感到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时底特律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发明,亨利一度想去那里。威廉·福特却不能容忍儿子的想法,两人多次发生争论。他劝儿子放弃理想,专心做个农场主,亨利就是不改初衷。在多次劝说失败后,威廉不再说什么了,他默默地看着儿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他想象不出儿子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结束他们之间的对抗。

    那时候,迪尔伯恩有一条河叫鲁日河,河边有一片小丛林,那是亨利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常一个人来到小树林里,慢慢地走着,想着那些缠绕着他的难题,或者倾听鸟儿的鸣叫,看着奔跑的小兔子,他就是这样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的。亨利也有朋友,那是他唯一的好朋友,爱德塞尔·拉迪曼。他们在童年时代几乎都在一起,住的是邻居,玩在一起,走在一起,上学时还是同桌。他们的友谊保持了一辈子。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若干年后,亨利最喜欢的妹妹玛格丽特嫁给了爱德塞尔·拉迪曼的弟弟詹姆斯·拉迪曼。后来,拉迪曼成了福特汽车公司一名出色的药剂师和化工师。亨利的独生子就取名叫爱德塞尔。

    “我知道我父亲的想法,”在一次散步时,亨利告诉自己的好朋友爱德塞尔·拉迪曼,“他也许对我很失望,但是他应该了解我的禀性,我是不会放弃的,我总觉得自己是在等待着什么。”

    正如亨利所说的那样,亨利是在等待着什么。他从初级中学毕业后,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

    1879年底,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16岁的亨利、弟弟约翰和威廉·朱尼尔一起离开了家,在一个路口——那也是他人生的十字路口,弟弟们向学校的方向走去,而他向他们告别,继续往前走。然后,他搭上了一辆农夫的马车,这辆马车最终把他带到了他一直向往的底特律城。在那个星期余下的几天,他都没有回家。亨利·福特就这样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开始了新的生活。父子之间长期争论的问题现在也似乎有了答案。

    16岁,亨利·福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尽管前面有很多未知的艰难,但他知道,他不会放弃,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底特律,亨利·福特的人生将从这里起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