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泰元年(528)二月的一天,皇帝元诩(魏孝明帝)忽然得暴病死去。第二天,由太后宣布,立刚出生一个多月的皇子为帝。没过几天,太后又下诏说,前些日子立的不是皇子而是皇女,皇女不能继承大统,现在改立别的亲王为帝。皇帝忽然变成皇女,真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奇闻,天下人听说后,无不愕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这还须从北魏胡太后谈起。
胡太后是孝文帝元宏的儿媳、宣武帝元恪的妾。她的一生是富有戏剧性的。
北魏从元宏开始,盛行佛教,皇帝中经常请一些道行高深的僧尼来讲道,有时候皇帝也自己开讲。当时,洛阳城内有个姓胡的尼姑,口才很好,善于宣扬佛法。元恪初年,宫中常常请她入宫讲道,久而久之,她与宫中的宫女、宦官都混得很熟。
胡尼有个侄女,美丽聪慧,乖巧大方,能讨全家人欢喜。胡尼是个好巴结的女人,很想与皇家拉上关系,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她抓住了几个不同的时机,对几个不同的关键人物暗示自己有个美如天仙的侄女,并描述她如何如何可爱等等。消息传到元恪耳中,引起他的好奇。终于有一天,元恪宣召胡氏入宫来见。元恪一见钟情,胡氏很快被封为承华世妇,经常得到皇帝偷偷临顾的荣幸,不久就怀孕了。
当时的魏宫里,还没有皇子。并不是元恪不能生育,元恪先后有过两个皇后,各为他生过一个儿子,但很小就夭折了。胡氏怀孕时,元恪已经27岁了,年近30,才有得子的希望,自然非常重视,他常偷偷地去照顾胡氏。
贵为天子,为什么有些事要偷偷地干呢?原来,当时的皇后姓高,是个嫉妒心很强的女人,最不能容忍皇帝与别的女人接近,如果知道皇帝临幸了哪位妃嫔,必定要大吵大闹,搞得后宫不宁;如果知道哪位妃嫔怀了孕,更要千方百计把人害死或赶走。因此,元恪和众妃嫔都非常怕她。
每立太子先杀其母的野蛮规定,在元宏当政后曾被取消,但没有正式从宫规中废除。所以,当时宫中的妃嫔仍像从前那样,都愿意生诸王、公主,而不愿生太子。
胡氏的见识偏偏不同,她看到众人祷告千万勿生太子时,总是谴责她们说:“天子哪能没有儿子!你们怎能那么自私,只顾个人的生死而不顾国家的前途。”胡氏也经常祷告,她的祷词是:“天子还没有儿子,如果上苍能赐我儿子,并让他当上太子,我万死不辞!”
后来,胡氏果然生了儿子,取名元诩。元恪因为前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这回非常小心,他亲自选择了最稳妥的保姆,把孩子养在别的宫里,不管是皇后还是胡氏,都不许见面。
元恪33岁时去世了,太子元诩登基作了皇帝。他的母亲胡氏被尊为太妃,后来,又被尊为太后。
母以子贵,这时的胡太后已无人敢于加害。她凭着自己的政治手腕,掌握了朝内外大权,厉害的高氏败在了她的手下。虽然高氏也被尊为太后,但不久就被排挤到金墉城内的瑶光寺作尼姑去了,除大节庆外,高太后是不准入宫的。
元诩登基的第三年,高太后回家觐见母亲武邑君。正在这时,太史报告说天文有变,将不利于后妃。胡太后怕灾祸应在自己身上,就派人毒死了高太后。高太后死后,胡太后除掉了一块心病,开始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起来。
胡太后最喜欢干的事,是显示自己的权力和才能。
元诩刚登基时,就由胡太后临朝称制,百官奏事称太后为殿下,太后发指示称为令。高太后一死,胡太后干脆改令为诏,改殿下为陛下,自称为朕,俨然以皇帝自居了。
胡太后不满足于每天端坐在御座上听朝臣奏事,她还想尝尝祭祀祖先的乐趣。封建社会中,人们把祭祀祖先作为一切礼中最重要的礼,规定只能由男子进行,女人不得参预。胡太后的想法已超过了封建礼仪许可的限度,礼官、博士们经过反复讨论之后,觉得不可行。但胡太后不肯罢休,她表示可以在现场设一个布幔子,自己躲在布幔中观看三公行事。为了找到理论根据,她又请教了最博学、最有威望的大臣侍中崔光。崔光想讨好太后,遍查了典书,举出汉代某皇后曾亲自祭祀的例子,来说明妇女并非不能参加祭祀。胡太后大喜,给了崔光很多常赐,并亲自参加了初祀。
元恪的亲生母亲高氏,是被孝文帝元宏的继皇后冯氏毒死的。元恪登基后,追认她为孝文昭皇后。元诩登基后,商议改葬高氏。按传统规矩,葬礼中应该由高氏的嫡孙元诩作为丧主,主持葬礼,但胡太后偏有新鲜主意,决定自己作丧主,来改葬婆婆。她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从送葬终宁陵,到祭奠,到哭殿,都亲自主持。对这种旷古未有的奇举,百官有的摇头,有的窃笑,当然也有赞美的。对赞美的人,胡太后都给予常赐。
胡太后的箭法非常好,她不肯埋没自己的才能,经常在群臣及侍从面前炫耀。
有一次,胡太后驾幸西林园法流堂,堂前是一个练兵场。看到练兵场上的靶位,胡太后非常兴奋,手心直痒痒。她命令侍臣们赛射,会射的要射,不会射的也要射,以射中多少决定赏罚。最后,胡太后命人在靶位上立了一根针,针孔朝上,她亲自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针孔。侍从们未见过太后射箭,更未想到太后的箭法如此高超,一齐叫起好来。胡太后非常得意,高兴之下,叫管库官抱了许多布帛来,重赏左右。
还有一次,胡太后临幸阙口温水,登上鸡头山,忽然又射兴大发。她先让随从的文武百官赛射。末了,自己拔下一根象牙簪,令文武百官射。大家知道太后想炫耀自己,谁也不敢射中。最后胡太后亲自引射,一箭就射中了,随从的文武百官一齐山呼万岁。这一次,胡太后更为得意,她专门派了一个侍臣,高举着象牙簪及箭,跑马山上山下,遍示群臣。
胡太后还很爱登山。有一回,她决定登嵩高山祭神。嵩高山即中岳嵩山,很高很陡。就是坐轿子,也前俯后仰,非常劳累。而且,这种登山祭神的活动也是由男子进行的,女人一般是不许参加的。这次因为太后带头,谁敢不去?于是,宫中的夫人、九嫔、公主等等几百人,只得强打精神,跟着登山。看到这么多妇女随行,胡太后非常高兴。
此外,亲自坐上申讼车,出宫采纳冤讼;亲自在朝堂上策孝廉、秀才,评议官吏政绩;亲自主持朝宴,组织朝臣赋诗等等,都是胡太后喜欢干的事情。胡太后还喜欢别出心裁地搞一些有趣的活动。
有一次,胡太后带领一百多名王公、嫔妃、公主等临幸左藏。左藏是国家贮放财物的仓库,库中堆积着成千上万匹上等布、绢。胡太后看见这么多布绢,非常高兴,忽然想出一个有趣的决定。她让大家比赛背布绢,谁能背多少,就赐给谁多少。大家听到这个命令,高兴极了,也不顾是否有失体面,各自拣好的背,你争我夺,纷纷扰扰,最多的竟背了二百多匹,少的也背了一百多匹。只有两人与众不同:长乐公主只拿了二十匹,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胡太后问他们为什么不多拿,长乐公主说:“拿多了背不动,不拿又会引起别人不高兴,所以少拿点。”崔光说:“臣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胡太后听了大为赞赏。而陈留公李崇、章武王元融非常贪心,惟恐自己吃亏,所以拼命多背,结果都摔在地上,一个把腰扭了,一个把脚崴了。胡太后骂他们没出息,命令手下把二人的绢布全部没收,让他们空着手出去。这一次,长乐公主、崔光得了谦廉的美名,而李崇、元融被人们讥笑为贪财的人。
胡太后如此好玩、好事、风流、多才,自然也很多情。当时的太尉、侍中是元怿。他是皇帝的叔叔,胡太后的小叔子,是个相貌堂堂的男子,而且善于言谈,很有政治才能。元怿当时30岁,与胡太后年纪相仿,由于一起从政,并常常侍宴、伴游,与胡太后接触很多。胡太后年轻守寡,非常渴望爱情生活。她爱上了元怿,对他格外关心,并赐给他许多珍宝。开始时,元怿并不在意,时间长了,觉出了其中的味道,开始小心谨慎起来。但胡太后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女子,她像着了魔似地不可忍耐,终于用强迫手段,迫使元怿服从了自己。这之后,不管是宴会中,还是路途上,胡太后公然与元怿亲亲热热,如同夫妻一般。不久,传得宫内外尽人皆知。
当时,朝中有一个侍中,叫元叉,是胡太后的妹夫,总领禁兵。元叉是个胡作非为的宗室子弟,因为经常受到元怿的惩治,对元怿充满怨恨。恰巧宫中有一个宦官刘腾,也与元怿有仇,于是,元叉与刘腾密谋除掉元怿。他们买通了一个管炊事的宦官去向元诩告密,说元怿让他毒死皇帝,准备自己登基。元诩当时只有11岁,不辨真假,听信了这种谎言。于是,有一次,趁太后在后殿、元诩在前殿的时候,元叉、刘腾隔断了内外,把元怿捉住论罪,强迫百官签名同意,杀死了元怿。从此,元叉、刘腾挟持了小皇帝元诩,他们想干什么,就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天下人不敢不从。
很快,由元诩宣布了一个元叉、刘腾起草的太后退位诏书,颁示天下。这样,胡太后失去了一切权力,被幽禁在北宫宣光殿里,紧闭宫门,严加防守,禁止她与元诩见面。从此,元叉、刘腾二人勾结起来,元叉作为外御,刘腾作为内防,朝内外大小事情,无不取决于二人。胡太后到了这种地步,不但失去游玩的机会,连饭食都只能从门洞中传递。一个威震内外的皇太后变成了一个可怜的阶下囚。
魏宫中有个侍卫官,名叫奚康生。奚康生在上次宫廷政变中,与元叉、刘腾是一伙。后来,他与元叉发生了矛盾,二人心里都很不安,惟恐对方陷害自己。
有一天,元叉带着元诩率领文武百官朝见胡太后,在西林园举行宴会。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各献伎艺,以博众乐。献艺时,奚康生来了一个力士舞,前后进退,左右折旋,每当面对太后时,他都举起手来,用脚顿地,张大眼睛,或微微点头,暗示应该捉住元叉等杀掉。胡太后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但因为自己处于监禁之中,不敢作出任何表示。一会儿,天快黑了,太后站起身来,乘机拉住元诩的手,让他随自己一同回北宫过夜。元诩长时间离开母亲,也渴望和母亲聚会,于是起身跟随。元叉的爪牙见状不妙,马上说:“皇帝已经见过太后,应该回南宫了,没有必要去北宫过夜。”奚康生厉声说:“皇帝是太后的亲生儿子,随太后去哪儿都可以,用不着向谁请示!”文武百官吓得不敢出声。胡太后拉着元诩的胳膊,回北宫去了,侍从们跟在后面。这时,奚康生非常兴奋,高呼万岁。看见胡太后拉着元诩走了,元叉才明白过来,他指挥手下一拥而上,挤住殿门。奚康生挥舞大刀,劈死几个挤门者,才安定了局面。不一会儿,元诩随胡太后上了宣光殿,左右侍臣都立在西阶下。奚康生得意洋洋,认为自己建了盖世之功,他趁着酒势,跑到殿外处理事务,结果被元叉拿住,锁了起来。刘腾比较狡猾,派了一个叫贾灿的宦官去骗胡太后,说:“侍官们都恐怖不安,陛下应该亲自去安抚一下。”胡太后以为是好意,亲自走下殿去,趁这个机会,贾灿又把元诩抢走,拉到南宫去了。这次劫帝没有成功,胡太后被重新幽禁在宣光殿中,奚康生也被斩首了。
几年后,刘腾死了,对胡太后和元诩的防卫开始松懈下来,元叉也放松了警惕,时常出外游玩不归。胡太后得知这种情况,决定采取宫廷政变,夺回政权。
一天,元叉出去游玩未归。元诩去朝见胡太后。胡太后故意对元诩说:“元叉隔绝我母子,不让我们来往,还要我何用!我考虑好了,决定出家,到嵩山闲居寺去修道。”说着,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就要剪头发。元诩及群臣慌了,赶紧叩头哭泣,苦苦劝说。胡太后沉住气,任他们怎么说都不依。群臣无法,只好劝元诩暂时留在太后这里,慢慢劝说。元诩这时已经稍知人事,就留在了太后身边。他与太后商议了对付元叉的办法。
元叉外出游玩回来了。元诩把太后要出家的经过说了一个遍,一边说一边哭,把元叉哄信了。元叉心想,让太后出家也好,省了自己许多麻烦。他劝元诩不必阻拦,可以答应太后出家。此后,元叉更放松了警惕,胡太后渐渐行动自由了许多,可以往来于南北二宫之间了。
不久,太后与丞相元雍设计,逐渐解除了元叉的兵权;随后,又解除了他的官职,禁止他入宫。万事俱备之后,胡太后重新宣布临朝摄政,把元叉削籍为民,最后赐死于家中。
胡太后重新得政后,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比以前更荒唐了。她已年近40,反而越老越爱打扮,三天两头出去巡游,而且,又结识了两个情人,一个叫郑俨,一个叫李神轨。这两个人整天不离太后左右。
胡太后的行为不检,引起朝内外非议。元诩一天天长大了,对太后的行为也渐渐不能忍受。胡太后觉出了儿子的不满,对元诩产生了戒心,元诩信任的人,她都要一一除掉。元诩身边有一个叫蜜多的和尚,会说外国话,经常跟在元诩左右,很受宠任。胡太后怀疑蜜多传递消息,于是派刺客三月三日在城南大巷中把他杀死了。蜜多死后,胡太后一边假惺惺地悬赏捉拿凶手,一边又在宫中杀死一批元诩的亲信。母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合了。
孝昌四年(528),元诩已经19岁了,不是任人摆布的年纪了。这时,郑俨、李神轨恐怕太后一旦还政,自己肯定倒霉。他们给胡太后出主意,害死元诩,由胡太后再立小皇帝,这样可以长久作太后。
这年,元诩的潘妃生了一个女儿,胡太后假称是儿子,马上下令大赦,并改元武泰。一个月后,胡太后毒死了元诩,立皇女为帝。几天后,太后又下诏改立了另外一个三岁的小皇帝。这就是本篇开头所讲的那段有趣的故事。
堂堂大魏皇宫,竟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一时天下惊愕。这件事惹恼了一位少数民族首领尔朱荣。他借着这个题目拥兵渡河,直逼洛阳。胡太后慌了手脚,左思右想,无计可施,于是命令宫内妃嫔全部入道,自己也削发当了尼姑。后来,尔朱荣攻破洛阳,俘虏了胡太后与小皇帝。胡太后哭哭啼啼,向尔朱荣分辩事情的原委情由,啰哩啰嗦,没完没了,引得尔朱荣性起,下令把胡太后及小皇帝一起沉到河里淹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