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增强全党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是新时代对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意义

    增强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繁重,要想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奋斗目标,迫切要求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实践已经一再证明,科学发展本领对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执政本领。新时代增强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所要的发展不是蛮干硬上,不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经过长期努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科学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之路。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新时代增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本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下中国存在各种突出问题的关键。如果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不够强甚至很差,那么新时代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我国既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们要清醒看到,现阶段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新时代如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现实矛盾、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这一切问题和矛盾都考验着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尤其是直接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因此,新时代能不能切实增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直接关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一经确立,就会较长时间地影响人的行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得好不好、到不到位,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起决定作用。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显然,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素养和能力,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强不强。所以,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75]

    (三)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增强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对我们实现未来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当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够强,高层次领军人才比较缺乏,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我国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处于领先地位。

    二、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的基本要求

    何谓“科学发展本领”?科学发展本领,归根结底是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最终体现为党员干部破解新时代发展中各种难题的本领。新时代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基本要求,一是党员干部要善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二是党员干部要注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首先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追求,把新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摒弃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1.善于贯彻创新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7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理念,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必须要善于贯彻创新理念,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工作中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新环境和新任务,党员干部必须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迫切需要。当前,在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在创新发展上存在一些思想障碍;有些党员干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魄力,创新方法不多。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做一个新时代创新型的党员干部,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在实践中学习,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经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党员干部如果不学、少学或不深入学,就不可能具有创新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善于贯彻创新理念。

    2.善于贯彻协调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讲过一句名言:“唱和如一,宫商协调。”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我们今天谈的发展也是如此。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何谓“协调”?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相互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协调理念,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领会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贯彻协调理念、推进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善于贯彻协调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首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论述,清醒认识“木桶”效应,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理解“三个统一”,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三对关系”,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善于贯彻协调理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不协调问题。

    3.善于贯彻绿色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深刻领会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发展”实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古人也一直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古人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地表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现在,老百姓对清洁环境、清澈水质和清新空气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善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不懈奋斗。

    4.善于贯彻开放理念,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打开窗子,新鲜空气才能进来。”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国际社会,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开放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本出路,深刻领会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发展理念引领对外开放领域深刻变革。开放发展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其他四大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联通国内国际的纽带桥梁,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力源和试验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开放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78]“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7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学习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努力探索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进一步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

    5.善于贯彻共享理念,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五大发展理念将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贯彻共享理念,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领会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有些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享发展理念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80]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手段和目标的角度来看,前面几个发展都是手段,最终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发展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来共享。

    (二)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五大能力

    党员干部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求在工作中要注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对党员干部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至关重要。

    第一,要注重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新时代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贯彻统筹兼顾的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领导方法的集中体现,更是党员干部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的关键所在。什么是统筹兼顾方法?“塑造一个人头像,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都要成比例。如果不成比例,各个部位雕琢得再好也没有用。哪怕一个部位没有安排好,也会破坏整体的平衡和美感。”[81]这是对统筹兼顾方法的形象阐述。习近平强调,“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工作协调发展”。[82]党员干部只有牢牢掌握并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

    第二,要注重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注重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会运用好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这“两只手”,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认识。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自觉性,通过自学、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现代金融等方面知识,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在实践中自觉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规范其行为。

    第三,要注重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更谈不上科学发展。维护稳定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甘肃陇南、湖北石首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党员干部维护稳定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的党员干部维护稳定的能力比较欠缺,缺乏起码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习近平强调,“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善于见微知著,增强维护稳定的果断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83]

    第四,要注重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如何控制和化解风险,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战略能力。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党员干部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增强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自觉性,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强调,“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善于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预判和超前准备,增强临机处置能力,化风险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84]

    第五,要注重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强调,“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5]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要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党员干部快速成长的重要保证。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大力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创新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深刻领会好党中央的精神,又要非常熟悉本地区各方面的区情,然后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理念、把握规律、发展目的和发展环境四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大部分党员干部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把握较为准确,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发展理念层面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先,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创新理念、协调理念、绿色理念、开放理念、共享理念,是没有联系相互孤立的五大发展理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比如在一些地方有的党员干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其次,有的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比较片面。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有些党员干部把发展本身当最终目的,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党员干部将“科学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全面发展”。最后,有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有的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有些干部在工作中片面追求GDP单一增长,只以GDP论英雄,出现诸如“数字出官”“工程献礼”等不良现象,最后导致了抓经济工作硬、抓其他工作软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把握规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发展经济必须要更好地遵循规律。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足,在工作中存在不尊重发展规律的现象。首先,过多地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当前,一些政府机构(部门)仍然在用强制性的权力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野蛮的干涉和控制,有些干部在工作中管了一些不该管、也不应属于自己管的事情,实际是等于花钱买了不需要的东西,如干预和插手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这些做法显然大大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行政效率,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没有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分工不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些干部不知道什么工作该干预、怎么干预,哪些工作不该干预。工作中有些干部缺乏大局观念、责任意识,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有时该管的事没有管好或管到位,有些该放的权没有下放或放到位,出现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有的干部没有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没有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未能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辩证统一起来。

    (三)发展目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子》中讲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对发展目的的认识比较片面,在把人的幸福和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方面认识模糊,甚至本末倒置。这是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有些发展为什么会背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些党员干部在发展观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甚至是唯利是图。

    1.重对上级负责,轻对群众负责

    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两者相统一,是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这是由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有些党员干部在“对谁负责”的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处理好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重对上级负责,轻对人民群众负责。做事情不是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而是主要做给上级领导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一些党员干部做不到实事求是或不完全实事求是,其工作必然既不能对上级负责也不能对群众负责。主要有以下表现:唯上唯书,照转上级文件,不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只注重迎合上级,而不顾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或者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找本本,等文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是从客观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出发,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行事,强制下级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决定。[86]

    2.重自身政绩,轻人民利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前,有些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有的干部为了得到提拔晋升过分看重自己的政绩、轻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些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注重科学发展,不着眼于长远抓落实,专门喜欢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引起上级领导注意的容易被算作“政绩”的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喜欢玩数字游戏,热衷于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贻害子孙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相反,对老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在遇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时往往“绕道走”,不给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重单位利益,轻公共利益

    有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单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有的干部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工作中缺乏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淡薄,仅仅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顾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片面强调、过于看重单位的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很少考虑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一旦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有的党员干部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向单位利益倾斜,有的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而谋取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

    4.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有的干部在工作中目光短浅、缺乏战略眼光,追求眼前实惠,为了眼前利益忽视、牺牲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出现“利大快执行,利小慢执行,无利不执行”的现象。特别是在工作中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出现冲突时,有些干部追求“显绩”较多,注重“潜绩”较少,有的干部还是会倾向于以发展经济为主,这时生态文明建设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工作中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GDP,为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对空气、水资源、土地等资源大肆破坏,最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四)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障。近年来我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涉及方方面面,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创新创业环境方面,创新创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市场壁垒。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自由流动的良好局面还没有真正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没有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创新创业的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没有深入人心,导致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突出,融资环境不优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融资渠道较少,流动资金紧张。在市场环境方面,当前我国市场秩序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不规范的行为也依然存在,如泄露招标信息、插手企业工程建设等。在安全环境方面,近年来煤矿、建筑、交通、食品卫生等领域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代价沉重、教训深刻,令人痛心,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在生态环境方面,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有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有些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等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五)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存在以上突出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发展理念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入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的党员干部不会为、不善为,还有的党员干部“为官不为”。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把握较为准确,但也有一些干部对科学发展、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动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有的部门领导认为,坚持科学发展主要在经济领域,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部门机构需要关心的事,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首先,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善于学习,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流于形式,不善于结合工作深入思考、融会贯通。有些单位没有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没有把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学深吃透、学以致用。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只高度关注个人前途,不注重钻研提高科学发展的本领。其次,有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有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课程安排中,没有更好地凸显新发展理念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安排不够系统。在一些学员对新发展理念教育培训效果的调查中,有的学员认为教育培训效果明显,有的学员认为教育培训效果比较明显,也有的学员认为教育培训效果很不明显。

    2.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存在偏差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有的党员干部在政绩观这个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正是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支配下,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很多和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做出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情,损害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工作中存在“唯GDP论”的误区。有些党员干部认为,GDP就是工作的一切,GDP就完全等同于政绩。只要GDP上去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就能代表干部的工作能力强、政绩好。有的党员干部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干好工作、出好政绩是为了给自己的升迁考虑,喜欢“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其次,有些地方存在虚假政绩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为了所谓的“好政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在经济指标的统计上造假。《人民日报》曾经刊发了一篇题为《杜绝“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贫》的评论文章,文章中讲到这样一件事:有个地方,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政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领导远远望去,山坡上尽是“美羊羊”,大加赞许。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种“装羊”的虚假事例诚然不少。例如,有的党员干部为了显示本地山林绿化的政绩,把光秃秃的山人为地漆成绿色,当上级部门来检查时,远远望去是所谓的“郁郁葱葱”。关于这种虚假政绩的现象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很严重。

    3.领导干部考评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政绩行为存在扭曲现象,其重要原因是领导干部考核体制不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目前情况看,领导干部考评体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领导干部考评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当前,有的地方考核评价干部用一套相同的指标、同一把“尺子”考核所有的干部,没有根据岗位职责、地区差异等因素实施分类考核。第二,考核中过分重视经济发展指标。有的地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片面,考核体系过分偏重经济指标的考核,没有很好地解决领导干部政绩观中“唯GDP论”的问题。相反,考核中恰恰忽视了社会指标、生态指标等重要方面的考核,忽视了发展潜绩。第三,考评主体比较单一。目前,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在有的地方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认可,基本忽视人民群众的评价,有的时候即使有人民群众评价的部分,也只是占很少的成分。此外,考核结果的转化运用不够充分,激励问责机制不完善。有的地方没有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在工作中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或处分,直接导致有的干部对考核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4.对制度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体制机制对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作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涉及方方面面,如财政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科技创新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等。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靠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四、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的对策和措施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增强科学发展本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作风、制度等多方面同时发力。党员干部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切实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自觉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任何人的本领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增强科学发展本领,首先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特别是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发展,要求党员干部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下功夫。党员干部增强科学发展本领首先必须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工作中要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科学发展。

    首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和科学指引。

    其次,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首先要深刻学习领会“七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七个坚持”紧密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

    2.深刻学习领会新发展理念,提升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能力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的首要要求,是党员干部要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要想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8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及学习新发展理念的方法。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才能真正把五大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战略高度科学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及辩证关系,既要从理论层面认真学习新发展理念,更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首先,党员干部在学习中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学习和探讨,力争做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看待当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五个深刻领会”:深刻领会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深刻领会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深刻领会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深刻领会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深刻领会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其次,切实抓好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要加强新发展理念教育,提升新发展理念所占总课程的比重,推动新发展理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干部教育培训是系统提升党员干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的战略性举措。一方面可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举办相关专题培训班次。在培训组织实施上,灵活运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经验交流、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搭建交流研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经验的平台。

    3.深学笃用,积极做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研究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把握和运用。积极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88]如何让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答案只有一个字:“干”!当前,有些党员干部自身素质、能力和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有的干部精神不振、消极懈怠,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不能很好地创造性开展工作,缺乏“钉钉子”的精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好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自觉地把责任、任务扛在肩上,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三五”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让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牢牢扎根,努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在新时代创造新佳绩。

    (二)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政绩观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指党员干部对政绩的总体看法和认识,包括党员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等。政绩观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十分重要,往往决定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对一名党员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相应会有什么样的工作行为。政绩观的扭曲、错误,会直接导致党员干部的行为出现偏差甚至会引发很多矛盾和危机。因此,“要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问题是,政绩到底为谁,是为自己追求政绩还是为了人民群众追求政绩。现实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政绩观之所以扭曲,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私”字作怪。为人民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衡量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不同时期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有不同的要求,但政绩观的主题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9]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首要要求。

    古往今来,那些大大小小的有作为的官员都是以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早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先后出现了203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实践充分证明,“金杯银杯比不上群众的口碑,这奖那奖顶不上群众的夸奖”。衡量一名党员干部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试金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的人生追求,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想取得好政绩,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唯一的可行之路,这是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邓小平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不可否认,当下有的干部不是“干”字当头,而是“混”字当头。党员干部的政绩不是凭空喊出来的、吹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刀一枪干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出来的。首先,要自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管好管住自己应该管的事情,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次,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搞劳民伤财、徒有虚名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伏下身子、甩开膀子,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干出真正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三)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样,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其重要目的是把那些政治坚定、科学发展本领强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让他们带领本地区、本部门更好地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考核评价问题的高度重视。

    1.政绩考核内容要体现综合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

    政绩考核,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行为导向,在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中起着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政绩考核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单一化,要坚决杜绝某些地方曾经出现的严重的唯GDP考核倾向。考核内容不仅要涉及经济建设方面,还要反映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9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该通知下发后,很多地方调整了考核办法。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是,近年来有些地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标权重,通过硬约束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本领。要加强日常考核,进一步加大日常考核的力度,通过约谈、巡察、走访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干部,特别是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要把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硬要求,纳入到干部任职考察中去,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要扩大参与范围,扩大群众对考核工作的参与度,参加民主测评和谈话的人除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外,还应积极吸收普通群众参与。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范围确定方面,适当增加单位外部人员和服务对象的数量。由原来单纯的本单位人员测评,变为由服务对象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测评。改进完善干部考评工作,提高干部考评质量,保证选准用好干部,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考评工作搞好了,既可以把好干部“入口关”,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可以畅通干部“出口关”,将不胜任者安排到其他合适位置。

    2.建立健全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激励问责机制

    取消单纯的GDP考核容易做到,但是从根本上遏制领导干部的GDP冲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建立健全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和适应的激励问责机制。通过激励问责机制,确保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落实各项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对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一,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要给予鼓励。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党员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中,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对那些在工作中自觉坚持和领导科学发展、表现突出、做出成绩的党员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励党员干部争当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者。第二,进一步加大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的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从而形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让新发展理念润物无声地浸润到每个人心里,尤其是真正深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塞罕坝林场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实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91]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植树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为全国各地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全国各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对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对那些在工作中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资源严重浪费的等一切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教训十分深刻,因为监管不力多次受到开发的威胁,造成生态危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甘肃省委和省政府被责成向党中央作出深刻检查,最后包括3名省级干部在内共100名责任人被处理。实践证明,完善的问责机制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发挥了警示作用,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应。

    3.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和体制机制

    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对新时代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涉及方方面面,尤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简政放权是释放市场潜力的关键之举,具有激活力、推发展、促廉政的“一举多得”之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第二,以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重点,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面,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第三,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践证明,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务必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积极培育和优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形势与任务的迫切要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展的快慢,良好的环境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发展环境尤其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重视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同时,在创新环境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培育和优化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治环境,力争在全社会尽快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需要我们在以下“三个努力”上下功夫:首先,努力培育激励创新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反对不公平竞争,让各种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其次,努力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人讲,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活力。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重视科研试错探索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再次,努力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的立法进程,修改不符合创新导向的法规文件,废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规定,构建综合配套精细化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并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创新案例

    红豆集团:以党建强促进企业发展强

    红豆集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将现代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导入非公企业党建,以党建标准化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党建的“红豆模式”,以强党建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人员制度管理化。一是“制度选人”提升班子公信力。大力推进党内民主,采取党员个人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党组织推荐三个环节产生候选人,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集团党委领导班子,提升党委班子群众基础和威信。建立竞争上岗机制,从车间主任、部门主管到分厂厂长、子公司总经理,全部采取竞争方式产生,打通员工职业通道。二是“交叉任职”增强党企融合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党委班子和管理层“双向交叉任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主要领导进入单位,董事会成员全部是党委委员,业务部门与党委职能部门双向兼任,形成“三会”协调决策管理的格局。建立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双向互动制度,共同协商集团重大决策,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展开。三是“创先争优”彰显党员先进性。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团队、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建功立业。

    组织建设规范化。一是“支部建在一线”推动组织有效覆盖。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红豆集团及时建立党组织,将党组织覆盖到各子公司、分厂、车间、班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二是“双培养”促进员工成长成才。红豆集团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推动党员骨干成为企业核心人才。依托企业党校、团校,集团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推荐优秀员工免费上大学,建成以党员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和以党员为骨干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统筹共建”拓展党建活动内涵。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与机关、镇村、院校党组织开展统筹共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科技研发合作共赢。

    党建工作程序化。一是确定党建目标。围绕“一核心三优势”,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了“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红豆的发展优势”的党建质量方针和“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打造‘千亿红豆、智慧红豆、美丽红豆、幸福红豆’”的党建质量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党建工作对象和工作过程,明确了体系的管理职能、职责、目标和权限。二是分解工作流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党建标准——《红豆集团党建工作标准》,明确规定每一项工作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拿到该标准就知道如何开展企业的党建工作。三是实施过程控制。按照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循环方法,依据文件资料、会议记录、工作档案等,对党组织各项活动进行评价,论证组织领导、措施落实、程序标准、工作成效等情况,对查处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持续加以改进。有效控制实施过程,使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更具成效。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2月22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