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篇小说奠定了福克纳作为文学巨匠的基础,那么短篇小说可以说完成了福克纳的一桩心愿。福克纳曾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诗人,才选择了难度仅次于诗歌的短篇小说。”在为数众多的短篇创作中,福克纳以诗歌般准确的语言刻画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福克纳对“小人物”的重视程度相当高,很大一部分作品的描述对象或阐述者都是平凡无奇或置身事中或冷眼旁观的“镇上人”,这一“文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福克纳之后,也有无数作家——譬如马尔克斯——继承了下去;同时,福克纳也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对他的长篇作品做出了补充与扩展,譬如《夕阳》一文的阐述者正是《喧哗与骚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昆汀·康普生),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置于不同的舞台,写就了或让人扼腕叹息或让人久久凝思或让人欢欣鼓舞或让人热泪盈眶的种种故事。纳博科夫说:“一切的阅读都是重新阅读。”本书择取了福克纳短篇创作中尤为闪光的七篇,重译重编,但愿能为喜爱福克纳的读者贡献一次“新”的阅读体验。
就个人角度来讲,作为译者,翻译福克纳作品的同时,我会为了男孩的挣扎而揪心,会为了弟弟的勇气而感动,会为了总统的狼狈而发笑,会为了艾米丽的命运而悲伤,会为了白人的冷漠而失落,会为了“连理发师也动手揍了他”一句而望向自家窗外漫天的风沙,会为了“还有我们的”五个字而惊叹福克纳的匠心独运;“没有一个作家能像福克纳一样在作品中倾注这般热情”,美国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如是说道,倘若没有这般“热情”,便不会有如此丰富的阅读感受。仍记得在翻译《夕阳》一文时,对于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凯蒂口中的nigger(对黑人的蔑称),是该译成“黑鬼”还是译成“黑家伙”,我犹豫了四天之久。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取“黑鬼”一译——一方面为了尊重福克纳塑造人物时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意识到自己不应妄动恻隐之心(个人对该人物尤为喜爱)。我想,伟大的作品催生优秀的译作,先有福克纳让我对凯蒂这一人物动了感情,再有我踌躇不决;但我想这份“踌躇”,这次“选择”,恐怕正是翻译本身的意义所在。
成稿付梓之际,向责任编辑诸婧琦女士致以诚挚的感谢,若无诸女士一直以来的支持,便无这般信心完成这番挑战,也向身边亲朋致以感谢,感谢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最后,恭候读者的宝贵意见,还望不吝赐教。
叶紫
2016年10月14日于杭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