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历史文化:農耕桑田-白兰瓜的来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兰州白兰瓜,又名“兰州蜜瓜”,是大名鼎鼎的知名品牌,因外形美观,甘甜爽口,清香扑鼻而驰名中外,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白兰瓜形似圆球,色泽美观,白中带绿,绿中透黄,瓤色碧绿,非常诱人,且个头匀称,外皮较硬,便于贮运。既是清凉解暑的佳品,餐桌上百食不厌的珍馐,也是馈赠亲友的珍贵礼物,因此,畅销中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白兰瓜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遥远的美国,是具有“三重国籍”的杂交品种。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应农学家张心一的要求,带来了美国著名的“蜜露”甜瓜的籽种,并在路过兰州的时候交给张心一。张心一将这种甜瓜籽种交给雁滩农业改进所与当地瓜农在黄河北岸的旱沙地中试种。当地有一个叫徐本仁的瓜农,他于1934年得到了数粒前苏联的甜瓜籽,并于1935年种得两株甜瓜,取名“俄国瓜”。徐本仁精心培育了九年,当美国“蜜露”来兰后,“俄国瓜”便与其杂交,于是便在兰州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新的优良品种。为纪念华莱士送籽之情,便取名“华莱士”。

    全国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甘肃省政府决定将“华莱士”更名,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兰州人踊跃参与,人们根据“华莱士”瓜的名称特点想出了很多名字。张心一的意见是改名为“蜜兰瓜”,以显其“甜”,同时也突出兰州的地域特色,但没有被采纳,后更名为“绿瓤白兰瓜”。1956年,经当时的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批示、并征求省政协的意见,又更名“绿瓤白兰瓜”为“兰州瓜”,俗称“白兰瓜”。从此以后,兰州白兰瓜的大名就一直叫白兰瓜到今天。

    兰州地区气候干燥,又多为沙田,年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且集中在8~9月份,白兰瓜生长期是4~7月,这期间兰州相对湿度为53.1%,日夜温度平均相差14.1℃,这对白兰瓜生长和积累糖分极为有利。

    白兰瓜主要产于兰州青白石乡。青白石地处黄河北岸,南临滔滔黄河,北依重叠山峦,为兰州优良瓜种的重要产区。这里出产的白兰瓜品质好,产量高,亩产最高可达2500斤,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全乡12000多亩地几乎都种白兰瓜,成为名副其实的“瓜乡”。

    由于白兰瓜的种植历史较长,加上气候变化、品种混杂等原因,白兰瓜的质量曾一度下降。从1970年以来,科技部门和瓜农携手合作,采取早播种,出苗后覆盖保温,适时喷灌浇水等措施,解决了因春寒、夏旱等使发育受到压抑的问题,白兰瓜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多年的培育改良,如今的白兰瓜品质更优,平均含糖量14%以上,最高达18%,高于美国的王牌甜瓜;色彩更加美观,靠地的一面白,向阳的一面黄,真可谓白中透黄,美丽诱人;个头更加匀称,一般个体重约3~4斤,加之外皮坚硬,耐贮耐运,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白兰瓜因其优良的品质,一直供不应求。1972年以来,地处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的民勤、金塔和古瓜州安西等地,种植白兰瓜大获成功,质量可与兰州的白兰瓜相媲美。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消费市场日趋好转,白兰瓜远销港澳台、东南亚和欧美等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986年12月24日,时任中国农学会顾问的张心一复函给甘肃省农业厅,对兰州白兰瓜的来历谈了自己的看法,特附上他亲自撰写的《兰州白兰瓜的来历》一文,全文如下:

    “兰州号称瓜果城市,但白兰瓜不是它的土产。1943年美国生态学家及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明博士(W.H.Lowdermilk)与蒋德麒、张乃凤等到兰州考察水土保持时,参观了我在兰州河北徐家坪(今徐家山)的光山坡上挖水平沟拦蓄雨水种树的试验,并问我:‘明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将访问兰州,他和你是同行同学,你要他带些什么东西给你?’我说:‘请他带些能抗旱的饲草种子’。罗回到华盛顿就向华莱士讲了我的要求,同时,根据甘肃的生态环境特点,他自己建议华也带些美国的‘蜜露’瓜即白兰瓜种子,和小脚妇女可以站着锄草的三角锯齿铲子,因为他曾看见当时甘肃小脚妇女都跪在田里锄草,很辛苦。第二年(1944年)6月底华莱士到兰州,带来了几十种饲草种子(其中有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种子)、‘蜜露’瓜种子和几个铲子,另外,华莱士本人送给我个人一些维生素和两套由我们上大学的伊奥华(lowa)州生产的Sheffeurs牌钢笔。我把饲草种子的大部分交给了天水的水土保持试验站,瓜种子交给了甘肃农业改进所在兰州的旱沙地中试种。铲子让雁滩的妇女们试用。这种铲子,路易·艾黎也拿了几个在山丹培黎学校试用了。

    “1945年,兰州收获了第一批美国‘蜜露’瓜,我品尝后,觉得瓜的甜度高于美国产的。当时,大家就把它叫作‘华莱士’瓜。1946年,兰州有沙地的农民开始推广了这个瓜。这个新瓜种是美国人送给中国的,不是中国人引进的。为了互惠,我选送华莱士一些‘珍珠梅’的种子,因为我引他去兴隆山参观成吉思汗陵(当时暂存在兴隆山的庙里)和天然林时,他看见了珍珠梅,很喜爱,并说在美国他没有看见过这种植物,因此,我到秋天收了种子寄给他,希望他种在华盛顿。1947年我离开兰州。50年代常吃到白兰瓜,味道仍很好,后来,听说品种退化了。退化的原因很多,自然杂交是其中的一个。但据一位兰州老瓜农给我说,沙田里种这种瓜,种了一年需要歇三年、五年,才可再种。但兰州市要求生产这种瓜的每年计划任务太大,兰州附近沙田有限,在同一田里不得不连年种植,不能轮作,使病虫害日益严重,瓜的产量、质量都大大下降。他说这是主要原因。我从1972年起几乎每年托亲友从美国带来比较抗病的新瓜种交甘肃农科院、农大和公社试种,希望有助于这种瓜的发展。1985年带来‘糖母杂交改进种’的Grossman格柚斯曼博士曾来中国三次,每次都带来白兰瓜种子,现在甘肃推广的‘绿肉’品系,就是他先带来的。他是医学院的教授,对中国极为友好。

    “1956年(注:1952年)邓宝珊任甘肃省长(注: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时,认为‘华莱士瓜’名称需要改掉,写信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改为‘蜜兰瓜’显示其‘甜’的本质特点和半干旱的兰州产地,但未蒙采纳。‘白’没有显示出瓜的真价值。

    “引进草种及白兰瓜事件,解放前试种阶段和解放后没有很好宣传,所以至今还缺乏系统的书面资料。当时在改进所工作的李竞雄、刘亚之以及在徐家山工作的李守经,他们可能知道一些有关情况。

    “去年(1985年)我赴美参加我在lowa农学院(现称lowa大学)毕业60周年的返校庆祝会时,我代表种过和吃过白兰瓜的中国人在加州拜访了96岁的罗德明夫人,为罗博士建议华莱士送‘蜜露’瓜种子给我的事表示了谢意。我也拜访了华莱士创办的种子公司的人向华的家属转达我的两点意见,一点是:1985年是我国收获白兰瓜的第四十周年,我们兰州种了瓜、吃了瓜的人想念着华莱士,很感谢他给中国带来了‘蜜露’瓜的种子,这种瓜在中国已扎了根,现在日益发达。另一点是:华在兰州参观徐家坪水平沟种树时,他说这种办法可行,但黄土高原的荒坡面积这样大,问我要多长时间才能按这种方法绿化起来,我说‘二百年’。那时按旧中国的情况估计的,在新中国不需要那样长的时间了。

    我还拜托了他们把我的感谢、纪念华的一封信转寄给华的家属。这封信他们送到了华莱士的女儿JeanWallaceDouglas手中。她回信要我给她一点她父亲带到兰州的种子的后代,以便她种在华莱士在纽约的家庭农场以纪念她父亲。原信见附件。今年四月她托她的朋友WallaceStabler夫妇到京时找我要这种子,我把吴大康叫张勤寄给我的两种种子给他带去转交华的女儿。

    “有关白兰瓜的引进,传说很多。有的说华莱士带来的是瓜,不是瓜的种子。华莱士是1944年6月30日到兰州的,那时美国的‘蜜露’尚未成熟,华莱士是无法带瓜的;有人说,最先种瓜的人的瓜种是在瓜贩子切瓜时偷来的,那末瓜贩子的瓜又是从哪里来的?我希望以后大家少讲那些没有根据的话。

    “我向大家保证兰州的白兰瓜是两位著名的美国学者送进中国的。

    我希望甘肃的科技专家、瓜农群众不要彼此保密而要互相合作,同心协力选育出这种瓜高度甜、香,又能长期保鲜的优良品系并创造出在沙田、旱地能够稳产高产的科学种植方法,使甘肃的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软儿梨传奇

    “八月金城正下梨,出墙红树驾云梯;围炉破酒甜如蜜,寒冰消化软似泥。美味留香餐琥珀,新盘荐果映玻璃;严冬他物谁比拟,吊胆垂珠略与齐。”这首诗所赞美的,正是兰州鼎鼎大名的软儿梨。

    软儿梨,也叫香水梨,品质以兰州水磨沟的最优。晚秋刚采摘时,软儿梨其实是非常美丽的,皮肤黄绿,十分诱人。藏至寒冬腊月,皮肤才开始变黑,肉成琼浆。这时候,浸入凉水,待薄冰罩住果实,则可剥冰吮吸,味道甘甜微酸,略带酒香。也可洗净盛在碗里溶化,其汁犹如天然果露。软儿梨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酸、蔗糖等多种成份,营养价值极高,还具有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化痰、解酒、去腻等功效,深得消费者喜爱,尤其中老年人及病患者,更视为食疗兼备的珍品。

    软儿梨的独特吃法及其自身所有的功效,其实原来人们并不知晓,一直到明代一个姓郭的梨把式的出现,才使人们顿然猛醒并迅速传开,才有了今天软儿梨的鼎鼎大名。

    “传说明朝时,兰州黄河河畔有一个梨儿村,全村大多数人家都栽种梨树,以梨树为生,因为这里出产的梨产量高、质量好,能卖上好价钱。村子里有个姓郭的老汉,心地善良,勤快本分,尤其懂得梨树的栽培技术,经他伺弄的梨树,梨儿的味道和产量总是比别人家的好,因此他也成为村子里名副其实的梨把式。

    “这一年的秋天,他家的梨树又喜获丰收,尤其他精心照料的青梨树更是硕果累累。这种梨青中泛红,酸中带甜,个头又大又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是,他动员全家老小,一齐动手,忙了几天几夜,终于将成熟的梨儿采摘完毕。为了方便储藏,他干脆腾出自家最好的房屋,将屋子放得满满当当。郭老汉望着满屋的梨儿笑了,他有自己的盘算,等明天天一亮,他就上集市,保证能卖个精光。郭老汉心里想着,眼前却是白花花的银元。他再次呵呵笑了,他知道,这一屋梨儿卖出去,总能换来不少银子,有了银子,一家人的生活也该有着落了。

    “第二天天还麻麻亮,郭老汉就精神抖擞地起了床,他美滋滋地推门一看,心里一下子沉重起来:原来老天下起了大雨。刚开始,郭老汉还能沉住气,想等到天晴以后再上市场。可是,一连几天,雨越下越大,而且气温也急速降了下来。郭老汉害怕梨儿冻坏,急忙找来麦草将梨儿盖起来。这一场雨一下下了将近二十天才渐渐停歇下来,心急如焚的郭老汉看到市场有了人,急忙跑回家,打算第一时间将自家的梨摆上市场。等郭老汉揭开麦草一看,顿时惊呆了:原来,一屋子青里透红的梨儿全都变成了黑疙瘩。

    “郭老汉一下子瘫软在地,嘴里不停地说:‘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全家人该喝西北风了!’这时候,一个身穿僧衣、手敲木鱼的拐脚和尚探进脑袋,可怜巴巴地说:‘老施主,行行好,给点吃的吧?’郭老汉望了老和尚一眼,苦笑着拿出仅有的一点粮食说:‘唉,就剩这满屋的坏梨了,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度日呢!’老和尚指着满屋的梨说:‘老施主,您不是在说笑吧,您守着这满屋的香梨怎么哭穷呢?’郭老汉叹口气说:‘什么香梨?全坏了!师傅你就别取笑我了,我心里够难受的了。’老和尚笑着说:‘老施主,我说的是真的,出家人不打诓语,不信你尝尝。’郭老汉摇摇头:‘不用了,老师傅你想吃就吃吧!’老和尚倒也不客气,拿起堆在屋子里的梨儿,轻轻撕去上面的黑皮,把嘴对到撕破的梨儿上吸了又吸,然后咂着嘴巴说:‘甜,真甜啊,真是天下难得的美味!’郭老汉一看老和尚的样子,也学着他的样子,拿起一个梨儿用嘴吸,刚刚吸了一口,顿觉甘甜无比,透心的舒畅。郭老汉惊喜地望着老和尚,满脸堆笑:‘真的这么甜!我不是在做梦吧?’老和尚笑着说:‘你不是在做梦,这是真的。这青梨经过增温处理后,酸涩苦味没有了,变得酸甜适度,口味更好。’郭老汉点点头,刚抬头,却发现老和尚已经不见踪影。郭老汉急忙四处张望,也没有发现老和尚的身影,他心里有点纳闷:这转眼的工夫怎么就没了人影?莫非是神仙在指点我,帮助我摆脱困境?郭老汉恍然大悟,顿时笑逐颜开,急忙将屋里的‘坏’梨装到筐子里,拿到集市上去买。市场上的人一看郭老汉‘又黑又丑’的梨,取笑说:‘您是不是想钱想疯了?拿这驴粪蛋来换钱!’郭老汉也不恼,笑着说:‘你先别说这损人的话,先尝尝我这驴粪蛋,保你吃一口想两口!’说着,拿起一个黑梨,撕掉皮吮吸起来,吃得津津有味。围观的人一看郭老汉如痴如醉的样子,也拿起梨,学着郭老汉的样子吸起来。刚刚吸了一口,便高兴地大叫起来:‘真甜,真香!’说着,争先恐后抢起郭老汉的‘驴粪蛋’。

    不一会儿,郭老汉的梨便被抢光了。消息传出,附近的居民一拥而上,跑到郭老汉家里去‘抢’。很快,他家里储藏的一屋梨被一抢而光。郭老汉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我的驴粪蛋竟然变成了宝贝蛋!’“从此以后,兰州软儿梨的大名就传遍了天下。”

    有诗赞曰:“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为泥。”

    冰天雪地热冬果

    梨是兰州最富地方特色的水果,清雍正七年(1729年)编纂的《甘肃通志稿》所记载的“梨兰州者佳”所指的梨,指的就是兰州梨类的佼佼者——兰州冬果梨。

    兰州冬果梨种植较早,康熙四十六年写的《河州志》中就有“白冬果,红冬果”的描述。直到康熙七十五年编写的《兰州志》才将冬果梨写进志书,算是给冬果梨正式报上了“户口”。如今的兰州黄河沿岸,已经历二三百年却依然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冬果老寿星比比皆是,这些活的标本记载着冬果梨的悠久历史。

    冬果梨属蔷薇科,仁科亚科,梨属,白梨系统。它的种类很多,有小冬果、红冬果、哈思梨等。其中的兰州小冬果最为有名。

    兰州冬果梨以北园和孙家台的最为驰名,当地果农认为:北园冬果梨之所以品质超群,是因为龙尾山的脉(土质)好,水磨沟的水甜。兰州冬果梨树冠高大,产量稳而高,它是由大冬果梨芽条异变而来,年年结果,个大均匀,外形美观,状似卵而近椭圆形,色泽艳丽,成熟时皮极薄呈浅黄色,上有极小的褐色斑点,因个头比大冬果小,故名小冬果。

    别看兰州冬果梨品质超群,它们还是爱情的守望者,一般都是成双结队的生活着。兰州冬果梨有公母之分,果冠凸出者为公梨,凹进者为母梨,母梨虽然比公梨瘦小,但却温柔似水,肌肤更加细腻鲜艳,比公梨可口。据说母梨以此来吸引食者,牺牲自己,成全自己心爱的老公。

    兰州冬果梨不仅外形美观诱人,果肉也非常的鲜美,它皮薄味甜,肉细汁多,味浓略酸,脆嫩爽口。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大量的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等物质,不仅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品,也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天然绿色药物。医学证明,兰州冬果梨具有止渴生津、清心润肺、除烦利尿、清热解毒、润喉消痰、降火止咳的功效,还对肺结核、急慢性气管炎和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咽喉干、痒、痛、哑、便秘、尿赤等症状有独特的疗效,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兰州冬果梨还有一个特点是耐储藏,这对于“瓜果之乡”的兰州来说尤为重要,它是解决水果市场“青黄不接”的理想果品,因而使“瓜果之乡”四季飘香。兰州冬果梨的储藏比较简单,用普通窖即可。存放时先在窖底铺一层石子,再将冬果梨分层次存放其上,定期倒换位置,将变坏的取出,并以窖口的开堵调节里面的温度,可安全储藏到来年的五六月份,有的甚至可储藏到7月份,吃起来仍然新鲜如初,香甜可口。

    兰州人对冬果梨的吃法颇为讲究,每当寒冬腊月,冰封雪飘之时,便将冬果梨的核挖出,装入大香、草果、花椒、桂皮、丁香等调料,并配装冰糖、蜂蜜和公猪大油,封口笼蒸40分钟左右,连汤带果服用,香味浓郁,烂而甜美,有止渴散寒、清心润肺、去痰治咳的奇效,尤其对老人清心润肺,对小孩消炎止咳,疗效明显。兰州人把这种加料蒸煮过的冬果梨叫热冬果。每当冬季来临,兰州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见“热冬果——”的叫卖声。由于热冬果“生者清六肺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写诗赞誉:“北风吹雪花朵朵,一碗梨子一炉火;如愁软儿解渴寒,请君试吃热冬果。”

    “兰州大片”——打出的“黑珍珠”

    有人说兰州的女孩子水灵,就是因为兰州的瓜果。一到夏天,兰州的女孩子往往是不吃饭也不吃菜,每天只吃瓜果,渐渐地也有了瓜果的清香和灵秀。因此,兰州多出美女,而且兰州的美女如同四季飘香的兰州瓜果一样,魅力无限。

    据说兰州美女亲睐的瓜果,其实指的就是兰州籽瓜。

    俗称打瓜,因拳打而食出瓜籽故称打瓜。这种瓜种植比较简单,瓜垄较一般瓜窄,不整枝,不间瓜,植株长势中等,主蔓长约140公分,侧蔓长短不一,每株结瓜2~4个。单瓜平均体重6~10斤,瓜呈圆形,表面光滑,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瓤或白或黄或红,味道甜美,含籽量大,生长期约110天。每当秋天来临,籽瓜便开始成熟,人们用拳头将其打破,食肉取籽,然后用水洗净,晒干即可上市。也可自己加工出售,兰州地区较有名的有五香、盐板、油干、奶油等诸多风味的瓜籽,是针对各地顾客的口味而加工制成的,在市场上很畅销。

    兰州籽瓜浑身是宝,瓜皮瓜瓤是天然的化妆品,具有美容特效,而且健脾开胃。瓜籽以其片大、肉厚、皮薄、黑边白心、乌黑发亮、质细油多、味香离皮等诸多优点驰名中外,被誉为“兰州大片”。

    经常嗑食,对润肺、利肠、止血和开胃有一定的疗效。“兰州大片”不仅醇香可口,还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D等营养物质,对肾虚、高血压等病症有特效,因此,在国际市场(尤其东南亚地区)上很走俏,被称为打出的“黑珍珠”。目前,兰州的“正林瓜子”早已名冠中外,成为招待亲友、馈赠贵宾的美味佳品。

    以前人们对兰州籽瓜的认识不足,认为值钱的仅仅是黑瓜籽,因此,每到籽瓜成熟季节,瓜农便将籽瓜运到公路边,供路过行人随便食用,只求留下瓜籽即可。

    有的甚至直接在瓜地里就地掏取瓜籽,或用打瓜机器直接取走瓜籽,将瓜瓤白白浪费。据说每年约有100万吨的籽瓜瓤、皮被白白扔掉。

    后来,人们发现籽瓜瓤同样是值钱的宝贝,经常食用可开胃、利尿、润肺甚至美容。再后来,瓜农们就没有以前那么慷慨了,瓜瓤、瓜皮不仅不让白白食用,还能换到大把的钞票。

    如今的兰州籽瓜,真可谓浑身是宝,不仅“兰州大片”继续行销世界,还加工制成了“兰州籽瓜罐头”、“籽瓜化妆品”等籽瓜系列产品。据了解,“籽瓜化妆品”首次将瓜籽提取液应用于化妆品领域,为化妆品企业找到了一种新的天然原料,并通过了卫生部化妆品部卫生安全性评审委员会审核,被批准为化妆品新原料。由于籽瓜提取液成本低廉,可以完全替代化妆品中的水和部分营养物质,市场潜力巨大。

    仙姑与安宁蜜桃

    桃是兰州水果中的又一美味佳品,因外观艳丽、味道鲜美、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故有“宁吃鲜桃一口,不吃酸梨半篓”之说。

    桃树原产我国,西北是其故乡,最初野生于西北高原地带,为兰州籽瓜不可食的毛桃,后经劳动人民长期培育,才成为今天花艳果美的家桃。据明人王象景《群芳谱》记载:“桃,西方之木也,乃五木之精。”这里的西方,并不是指现在的西方国家,而是指我国的西北地区。另据《花镜》花木类考:桃,原产我国西北之地,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汉时由甘肃、新疆传到波斯,后由波斯传至欧美各国。现在世界各国的桃子,究其根源,大都在我国大西北,而且很大关系上与兰州桃有衍源关系。

    目前,全国的桃子品种多达数百种,而其中的佼佼者正是兰州的蜜桃。兰州蜜桃浆汁丰富、果肉柔软、甘甜香郁,为我国桃中的珍品。

    兰州蜜桃以安宁桃最为出名,因主产于兰州的安宁堡而得名。

    安宁堡依山傍水,光照充足,土壤属透水性强的沙土,适宜桃树发育生长,自古以来就以“桃园”美誉驰名中外,安宁桃也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建、四川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安宁桃品种众多,有六月桃、小籽朱沙尖桃、疙瘩水桃、大旱桃、平顶离核桃、小红桃、半水不旱桃、大籽朱沙尖桃、大离核桃、迟水桃等,尤其半水不旱桃和迟水桃最为有名。安宁桃不仅品种众多,产量也很高,亩产高达5000~6000斤,创全国桃园最高记录。

    安宁蜜桃色泽鲜艳,风味甘醇,肉质细腻,桃汁丰盛,营养丰富。据科学鉴定,安宁蜜桃的含糖量为5~15%,含酸量为0.8~2%,还富含单宁、含氮物质、果胶质及钙、铁、磷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素有“寿桃”、“仙桃”之美称。

    安宁蜜桃被誉为“仙桃”和“寿桃”,据说与一位仙姑有关:

    “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瑶池大摆蟠桃会,宴请众仙。据说宴会上的蟠桃都是当年孙悟空大闹的蟠桃园里仙桃,300年开花,300年结果,吃了长寿不老。宴会完毕,王母娘娘让一位叫仙姑的仙女将仙桃核清理并储藏好,千万别遗落人间。仙姑清理完桃核后携带回宫,路过金城上空时,看到安宁堡一带非常荒凉,老百姓贫苦不堪。仙姑生性善良,看到眼前的情景,顿生恻隐之心,心想:怎么才能让这里的百姓远离贫困呢?仙姑看到自己携带的仙桃核,顿时有了主意,急忙将仙桃核洒向金城安宁堡一带。仙姑邀请风神刮起大风,满天的沙土将仙桃核一个不剩地全部掩埋,她又邀请雨神下起了倾盆大雨,将安宁堡浇了个透。

    “不久,安宁堡长出了一片桃树苗,并迅速长大。到了第二年,这里的桃树已经开花结果。金城的老百姓摘下一尝,顿时喜出望外,原来这桃又红又大,又鲜又甜,非常的可口。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怒之下,将仙姑压在了安宁堡附近的一座山下。

    “从此以后,这里的山青了,水秀了,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桃树林,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成了兰州的富庶之地。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仙姑,便把这里出产的桃称为‘仙桃’,还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杀猪宰羊,焚烧纸钱,以示纪念。因这里的人爱吃‘仙桃’,常吃‘仙桃’,所以,长寿的特别多,人们又称‘仙桃’为‘寿桃’,称安宁堡附近葬身仙姑的那座山为‘仁寿山。’”

    “棉花包子”翻身“扬眉吐气”

    苹果产于我国,早在汉朝刘熙所著的《逸雅》中就有柰脯的记载。柰是苹果的古名,柰脯即苹果干。

    兰州所处纬度、气温、海拔高度、日照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的生长。兰州苹果虽然没有白兰瓜和冬果梨那样耀眼,那样受人追捧,但它以自己独特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它色泽鲜艳,酸甜可口,气味芳香,含有丰富的糖类、维生素、苹果酸和人体需要的矿物质,经常食用,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深受人们的称赞。

    兰州的苹果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有黄香蕉、红玉、赤阳、伏花皮、六月鲜、蜜林檎、红檎、沙果、秋子、红元帅等。兰州苹果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产量高。据说兰州苹果的最高亩产量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其实,兰州苹果最初并不出名,甚至被人们贬低。溯其渊源,是在新城关门、下西园一带栽种的一种树冠高大而产量很低的“土”苹果树。这种苹果个大、色艳,呈粉红色,看起来很美,吃起来却令人皱眉。这种苹果肉质疏松,味道苦涩,被人讥笑为“棉花包子。”兰州苹果的真正扬眉吐气,是源于大胆引进外地的优质苹果。

    为了彻底改变兰州本土苹果质量差的状况,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有志之士、专家学者及国际友人,从异地他乡相继引进了一批质量优、品质好的外地苹果。

    国光苹果即是邓宝珊于1940年从外地引进的。国光苹果原产于美国的国光,果实比较扁,平均一个果子2两左右。生长期较长,从4月底开花结果到10月中旬成熟,几乎用了半年的时间。

    这种苹果吃起来比较脆,略带酸味,比起兰州本地产的“棉花包子”来说,自然强多了。国光苹果被引进后,被邓宝珊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1948年到达盛果期。据说这是兰州最早引进的西洋苹果品种。

    1942年,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原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又从外地引进了青香蕉、金冠、早旭、奥登堡等模样好、品质佳的外地苹果。为了引进这些“宝贝”,张心一可谓吃尽了苦头。当时,兰州地区不通火车,是张心一用骡子将它们驮运到兰州的,后经刘亚之等人的精心照料,才在兰州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代代繁衍下来。从此,兰州的苹果开始走俏,名气也越来越大。

    “甜香蕉”是兰州苹果的另一优良品种,又名“印度苹果”、“牛奶苹果”,最初是一个美国人引进的。引进后他直接栽种在当时的“安息医院”,后由当时的“雁滩农改所”培育成功。

    “三红”(红星、红冠、红元帅)苹果虽然以产地天水出名,但事实上,兰州的“三红”苹果味道更加甜美可口。“三红”苹果祖籍在美国,后落户我国。“三红”苹果的主要特点是春梢生长健壮,结果早,产量高,果实着色好,果形端正,品质好,耐储藏。“三红”苹果虽有共同的优点,却也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红星苹果果实呈短圆锥形,果顶五棱突起明显,果皮光滑,呈全面鲜红色,非常美观,果肉细、松、脆,汁液多,酸甜适度,有香味,品质优良;红冠苹果果实呈短圆锥形,果顶五棱不甚明显,果皮光滑,呈全面浓红色,并有断断续续的粗条纹,果肉松、脆,汁液多,酸甜适度,品质超群;红元帅苹果果实呈短圆锥形,果顶五棱明显突起,阳面呈浓红色,并有断断续续的条纹,底色黄绿,果皮光滑,呈全面浓红色,果肉松、脆,汁液多,香味浓郁,酸甜适度,品质极上。

    俗称“蛇果”的新红星苹果是1988年山东省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兰州地区的主产区是七里河区崔家崖一带。为了这个“洋女婿”能在兰州落地生根,甘农大、省果树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现场指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种苹果以色泽鲜艳、果形美丽、果实整齐度好、全红果率高等优点,可以和美国“蛇果”相媲美。因此,吸引了四川、哈尔滨、山东甚至远在国外的尼泊尔等客商的光顾,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

    高原蔬菜走四方

    “百合之乡”有个“兰州百合城”

    百合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亚洲,大部分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以中国、日本最多。百合别名“蒜脑薯”、“强瞿”、“逢花”、“夜合花”等。关于百合的名称,众说纷纭,据罗原说:“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李时珍则说:“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尔雅》记载:“百合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百莲花,故名百合,言其片合成也。”百合原为野生,后经人们长期培育而成家种,远在南北朝即有家种,并作为蔬菜食用。《千金食治》、《名医别录》、《图经本草》、《农政全书》、《花疏》等中皆有记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冥搜到百合,真使当肉重。”的诗句,在王右丞的眼里,百合简直比肉还要金贵。

    兰州百合营养丰富,品质极佳,以名菜良药著称全国,是百合中的佼佼者。兰州百合属川百合的变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累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得名。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在他所著的《兰州植物通志》一书里盛赞道:“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

    兰州百合的栽培历史,早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临洮府志》中就有记载,只不过归入《物产》和《花类》。到了清代,旧县志载,黄峪山“土宜百合”,已食用百合的鳞茎。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重修皋兰县志》把百合归入《物产·蔬》。《甘肃新通志》载:光绪时,兰州百合“种者渐多,得利甚优”。光绪年间,有个叫杨万贵(1823—1902年)的人,率先在黄峪沟大面积种植百合,获利颇多,于是西果园等地纷纷引种。杨万贵颇具经营头脑,他不光善种百和,也善于经营百合,每到百合收购季节,他便集中在握桥东侧路南住所里,精挑细选,招呼顾客选购,当地人称其为“杨百合”。商人、官员多购其百合,带回家乡,赠送亲友,兰州百合名声大振。应该说杨万贵对兰州百合走向市场,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兰州百合由野生的小卷丹百合长期驯化而成。多为独头,为球形鳞茎,平均体重约六七两,为白色、灰色或白中梢带花色,鳞茎盘下生有发达的须根。鳞片扁平肥大,由多层抱合而成,纵径约6.1厘米,横径约3.3厘米。

    兰州百合一般“立夏”开始育苗,晚秋栽种,“立冬”前后成熟采收。根部大的母籽需要2~3年时间,而小母籽则需要4~5年时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用鳞瓣栽培技术培育百合母籽获得成功,探索出从实验室到大田移植的成套技术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百合种球繁殖厂,从而提高了产籽率,缩短了百合的生长期,为兰州百合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开辟了道路。

    兰州百合富含多种营养成份,据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测定,每100克鲜百合含有水分63.8克,蛋白质2.91克,脂肪0.16克,可溶性总糖11.47克,含原糖1.14克,蔗糖8.5克,淀粉13.07克,果胶1.37克,粗纤维0.48克,灰分1.03克,还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医学专家认为,百合味甘、性平、无毒,甜美可口,归心、肺、大小肠三径,有润肺、祛痰、止咳、健胃、安心定神,促进血液循环、清热利尿等功效,尤其对肺结核、气管炎等缓解作用甚佳,故有“佳蔬良药”之誉。

    兰州百合是蔬菜中的珍品,可烹甜食,可炒食、煮食或作清凉饮料,消暑去热。其中有罐头、可乐、汽水和百合精等。用百合烹饪的菜肴,品种更多,多达几百种,诸如官灯百合、水晶百合、火腿百合、佛手百合等等。有名的“八宝百合”,是用百合为主料,辅以青梅、红枣、葡萄干、瓜干、核桃干、杏仁、山楂糕等烹制,色泽诱人,质地软酥,香甜可口,并有止咳润肺等多种功效。而令人津津乐道的“蜜汁百合”、“百合桃”、“干蒸百合”、“八宝饭”、“迎宾雪莲”等更是声名远播,闻名中外。

    兰州南依皋兰山,北靠白塔山,多二阴斜坡地,排水良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且秋雨较多,是百合理想的生长地。

    由于百合纤维根茎部或茎秆内部分叶腋处可分生出小鳞茎,这样母籽不断繁衍,能稳定地保持兰州百合的遗传特性。

    诗人张质生曾自兰州过湖滩黑鹰沟去临夏,看到水磨转动,浪花飞溅,山坡百合连片,茂盛妖娆,便赋诗曰:“客心原不系,陡入黑鹰沟。碓水白如玉,山田碧似油。高低沙石路,远近树林丘。百合沿途茂,果园茶一瓯。”

    民国时期,诗人张思温曾来到西果园,看到山坡多种百合,吟诗《百合》曰:“陇头地厚种山田,百合收根大若拳。三载耕成一获,万人饮膳值新年。金盘佐酒如酥润,玉手调羹入馔鲜。寒夜围炉银烛耀,素心相对照无眠。”从诗句里可以看出,诗人对百合比较熟悉,不仅写出了百合的上市时间,而且写出了百合的栽培特点及过年食用的民俗风情。

    兰州市西果园乡,是兰州优质百合的主产区,种植百合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因这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多年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现全乡百合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470万千克,有百合销售公司十余家,百合加工企业50多家,百合保鲜库14座,库容量4000多吨,形成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过去,兰州的百合空运广州,香港人将广州的兰州百合销售到美国,而美国人却进行精包装后,直接送到了中东。兰州的百合价格是每千克十多元,到了美国每千克是100美金,美国人销售到中东的价格更是兰州人想也不敢想的天价。为什么兰州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百合让美国人大发其财呢?这也许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尴尬事。

    1998年,由国家计委投资900万元在西果园乡建成了兰州百合城,为百合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如今的兰州百合城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箱箱瓣瓣如玉的百合从车上抬下,那是村民的希望,更是一个特色产业的希望。目前,七里河区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深加工产业也正在兴起,“初试牛刀”的两万吨百合饮料已经引起了商家和市民的关注,而初具规模的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将使兰州百合种植不再中转美国而直销中东,兰州百合将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

    兰州韭黄的“二元战略”

    韭菜历史悠久,原产于亚洲东部,古称“草钟乳”、“起阳草”,属百合科多年宿根植物,在我国栽种普遍。早在周朝《礼记》中就有“韭曰丰本,言其美在根也,黄乃未出土者”的记载。《尔雅》里也说:“久而生者,故谓之韭;稻田嘉蔬,韭曰丰本。”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把韭菜和稻谷相提并论了,足见对韭菜的重视。

    1500多年前,南齐的文惠太子曾问名士周颙:“菜食何味最盛?”周颙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汉书》召信臣传记里有:“大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夏以屋厩,昼有燃温火,温气乃生”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摸索出了温室栽培韭菜的经验。

    韭菜是我国传统的优良蔬菜,系宿根植物,易于栽培,柔嫩味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它富含蛋白质、脂肪、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具有杀菌、促进食欲之功效。韭菜性辛、温,味甘,无毒,归肝、脾、肾,不仅是人们爱吃的美味佳菜,而且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调和脏腑、暖胃等功效,是主治腹中冷痛、胃中虚热、噎膈、泄泻便秘、产后出血的良药。其根、籽还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吐血等病症。

    韭菜一般可分为宽韭与细韭。宽韭叶色淡绿,叶宽柔软,纤维少,品质优,多产于北方,北京的大白根、郑州的马兰韭、武威的实心韭等是宽叶韭的佼佼者。细韭叶色深绿,叶片狭长,味香耐热,多产于南方,河南的一长青、南昌的扁兜、兰州的小韭、天津的卷毛、广州的软毛等都是细韭的著名品牌。

    韭黄是用特殊方法培育的韭菜的嫩芽,可以说是韭菜的孩童时代。它不仅具有韭菜的营养和药物功效,又比韭菜更加香味浓郁,滋补鲜美,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用“夜雨剪春韭,新灶间黄梁”的诗句来赞咏韭黄。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在诗中写道:“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元代诗人许有壬也赞美韭黄:“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

    兰州韭黄是韭黄里的佼佼者,栽培讲究,味道独特、鲜美。每当冬季来临,菜农便用油渣、马粪、禾草等厚盖韭圃保温,使宿根生发新芽,其茎粗叶壮,颜色鲜嫩,金黄透亮,香气浓郁,味道更加鲜美。因此,兰州韭黄闻名遐迩,声誉很高。

    兰州韭黄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可炒,可煮,可做包子、饺子馅,也可凉拌,还可以做香料佐餐,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著名的“兰州鸡丝韭黄”。此菜所用原料正是兰州韭黄和鲜嫩的鸡肉。“兰州鸡丝韭黄”用料挑剔,烹调考究,必须是兰州韭黄和鲜嫩的小鸡肉,烹制时,火要旺,油要烫,动作要迅速。鸡丝入锅时滑油,肉色变白时沥油,放入韭黄煽炒一下,然后出锅,加佐料,再放入鸡丝、韭黄入锅,颠锅摇匀,即可装盘上桌。这种方法制作的韭黄色白如雪,脆香鲜美,风味独特,堪称一绝,是兰州著名的美味佳肴,有人以诗赞美:“鲜菜个个争新春,还数韭黄更喜人。茎嫩叶壮汁欲滴,鸡丝韭黄味最新。”

    如今的兰州韭黄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优质蔬菜,也成为兰州市“菜篮子”工程重点扶持的对象,并制定了兰州韭黄的“二元战略”。

    什么是兰州韭黄的“二元战略”呢?

    其一是建立兰州韭黄的生产基地。随着兰州韭黄知名度的提高,需求量的越来越大,努力扩大种植面积,完善购销体系,使兰州韭黄保质保量,以最快的速度上市场上餐桌,使这一地道的兰州名菜四处飘香也成了兰州人的战略追求。这一战略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据统计,现今光七里河区就建成了近2000亩的韭黄基地,而且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其二是加工销售草帘子。如果我们路过马滩一带,可能会对庄稼地里的好多草帘子产生兴趣,这是干什么用的呀?路边的农民就会告诉你,这是压韭黄子用的。很早的《晋书》上就有冬季麦秸盖韭生长的记载,这种麦秸盖韭的方法发展到今天,也就催生了草帘子的诞生。随着兰州韭黄的异地推广,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草帘子也随行就市,成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兰州人不仅在自己的品牌“兰州韭黄”上下功夫,也把目光盯在了催生“兰州韭黄”的草帘子上。

    如今,兰州草帘子和兰州韭黄一起,已经成为兰州韭黄“二元战略”的开拓者和受益者。

    历代诗人的蕨菜情结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诗兴大发,写有“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著名诗句。唐代诗人温庭筠也在《锦城曲》中写道:“蜀山攒黛留睛雪,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艺上千枝杜鹃血。”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说:“蕨菜用鸡肉汤,或煨或炒,自别风味。”

    以上诗人咏叹的是一种叫蕨菜的蔬菜,为什么历代诗人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它是一种野生的佳蔬,因受雨露滋润,无污染,属纯天然绿色植物,加之鲜嫩多汁,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因而倍受人们的喜爱。据说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对蕨菜更是喜爱无比,以致“每饭必具”。

    蕨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凤尾蕨科,因其嫩叶酷似龙爪,又名龙爪菜,有些地方还叫“佛手”。还因其卷曲的嫩叶生长舒展后像锯齿,又叫锯菜。蕨菜多生长在山野,高一米左右,根茎长,匍匐地下延生,其叶呈卵状三角形,二、三叶羽状分裂,背面常有毛。其叶柄长而粗,无毛,埋在土中部分呈淡褐色有细毛。《本草纲目》记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拳曲状如小儿拳,长侧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

    蕨菜是上等的野生山菜,食用部分是它的嫩叶和幼茎。每年初春发芽,春暖花开时节的蕨菜最美味可口。蕨菜的采摘颇为讲究,当蕨菜长到三十厘米,嫩叶尚未舒展而呈蜷曲状的时候采摘最佳,否则的话,等到叶子舒展以后,就老而不好食用了。蕨菜分绿蕨和紫蕨两种,人们通常把绿蕨叫做羊蕨,把紫蕨称为牛蕨。羊蕨翠绿,茎细,肉薄。牛蕨紫黑,茎壮、肉厚,在国际市场上更受欢迎。

    蕨菜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远在二千四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食用。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从刚开始的普通家庭餐桌进入上层社会的食谱,最后竟然成为敬奉皇帝的贡品。据测定,蕨菜株含百分之三十六点五的淀粉,百分之三十的粗纤维,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钙和维生素A、C等营养物质,此外,蕨菜还含有野樱甙、延胡索酸、琥珀酸等成分,是一种别具风味的野生蔬菜。蕨菜不仅可以配制菜肴,还可制粉、酿酒,全株入药,还可以解除疮毒,去热利尿,对痢疾等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不仅国内消费者喜爱,也深受国外消费者的珍视,尤其是日本国民,对蕨菜更加崇尚,称之为“山菜之王”。

    蕨菜是甘肃著名的“三菜”(发菜、蕨菜、薇菜)之一,也是兰州的珍贵野菜,主要产自皋兰北山和榆中南山的二阴地带,区域生长面积约430平方千米,以兴隆山生长最多,七里河区湖滩乡和石佛沟以及永登连城、缸子沟等南山地带的海拔2000米~2500米的高山、幽谷、草地和疏林之下均有生长,是兰州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据说,一吨干蕨菜,价值相当于出口四十吨大豆,市场前景广阔。但是,据统计,兰州市每年蕨菜的出口量只占国际需求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因此,对于兰州的蕨菜开发,潜力巨大,可以说是商机无限。

    李渔尴尬遇“乱发”

    发菜是一种野生的藻类植物,因其颜色乌黑、形如乱发而得名,雅称“龙须菜”,俗称“头发菜”。

    据地方志记载: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曾经在康熙年间作为靖远候张勇的宾客来到甘州(今张掖)。当时,李渔借居张勇官署的后花园,整天赋诗饮酒。这一天,李渔辞别回家,张勇大摆宴席招待他,李渔大醉。张勇特意派来几个漂亮的使女伺候他。第二天,李渔酒醒后看到自己的炕上有一推“乱发”,他顿时尴尬起来,误认为是使女遗留下的头发。使女看到李渔的窘态,“咯咯”笑出声来:“这不是乱发,而是本地出产的头发菜,是这里的绅士送给您的礼物!”李渔恍然大悟,神色也变得自然起来。他毫不客气地收下这个令他尴尬的礼物,带回自己的家乡江南。家乡的亲朋好友品尝了这种异味山珍后,赞不绝口,认为比南方的藕丝可口多了,甚至有人说,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发菜的味道好。后来,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赞誉说:“此物产于河西,传至江南,亦千古一时之幸也。”发菜属蓝藻门念珠科念珠藻类。它生长在荒漠、半荒漠戈壁的植物下面,偶尔也生长在潺潺流水之中,当地人又称之为“地毛”。

    在地球上生长的几十万种植物中,发菜属于构造比较简单的低等藻类,但它的生长过程却是很有趣的。当烈日暴晒,天气比较干旱时,它体形收缩,干细如丝,紧紧地贴在地面上,像被弃之于地面的一团乱发,处于休眠状态;如果遇到下雨或气候变得潮湿时,它便立刻苏醒过来,疾速地吸收水分而发育膨大变软,呈现出蓝绿色和橄榄色。

    发菜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每100克发菜中含有水分13.8克,蛋白质20.3克,碳水化合物56.4克,钙2560毫克,铁200毫克,其营养成分高于同量的肉类和蛋类。医学专家认为,发菜性味甘、寒、无毒,归经入肝、肾等,具有利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滋补、顺肠理肺等功效,对佝偻病、营养不良、慢性气管炎、内热痰结、甲状腺肿大、妇女月经不调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我国食用发菜的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采集、食用发菜,并远销南洋等地,而外国直到1857年,才有英国的两位藻类学者在北美发现了发菜。发菜不仅是我国的山野珍品,也被外国人视为“山珍”,尤其在港澳地区,因其谐音“发财”而倍受欢迎。现在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筛席上的上等佳肴。

    兰州发菜品质超群,适应性强,耐寒抗寒,韧性强,味道鲜美,为兰州著名的山野珍品。主要产于永登七山、清水、树屏、东山乡和皋兰的黑石川乡大横、石青、白坡村等地,亩产量约1克~3克,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稀有珍品。每年的深秋霜降前,10月中下旬或清明前后的4月上旬青草萌发前为其采收期,遇到阴雨绵绵的连阴天,更是发菜的最佳生长期,也是其采收的最好时机。初采为“毛发”,杂质较多,需拣净杂质,晾干后备用。干制品要用开水泡开,淘净,然后炒、煮、凉拌或做汤均可。

    兰州人膳食发菜得天独厚,加工制作发菜也技艺超群。兰州的“小鸭发菜”、“金钱发菜”、“蝴蝶发菜”、“和平发菜”、“锈球发菜”、“杏花发菜”等名扬天下。名厨陈贵章新创的“月宫发菜”和青年名师贾吉祥新创的“熊猫发菜”推陈出新,成为高级宴会上的珍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