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奇异世界-海洋文明的遗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失落2000年的海底城市

    一尊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埃及神像于2001年在海底被发现了,它是在一座被毁坏的叫赫克雷恩的古城里被找到的。这尊花岗岩神像约5.8米高,6吨重,是肥沃和营养的象征。探险队队长弗兰克·戈迪奥说:“这是在埃及发现的最大神像之一,这尊神像非常完整,没有任何损坏和失落。”

    200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杜达公主”号探险考察船上的队员们把一根光缆放进了离埃及海岸6.4千米的地中海海底,在约9米深的水下,带着轻型潜水呼吸器的潜水员从淤泥掩盖的毛石建造的赫克雷恩游过。这座古城是1300年前像神话中的阿特蓝提丝岛一样突然消失在海底的。但赫克雷恩的古城并不是神话。两年前,这些潜水员就已经确定了阿布柯里这座异常完整的城市。如今他们正用吊车起吊这些庙宇神像和那些在淤泥深层找到的刻着图案的石头。把它们吊出水面,这些艺术品就会在2000年来首次沐浴到温暖的阳光。这些艺术品可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那些岁月。大英博物馆希腊及罗马古迹专家苏姗·沃克说:“该资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从未被干扰或破坏。”弗兰克·戈迪奥说:“整座城市沉睡在那里完整无损,它看起来一定像威尼斯,有运河、有港口、有宏大的庙宇和沿运河修建的美丽别墅。”

    赫克雷恩的古城是在弗兰克·戈迪奥领导下的探险队的潜水员清淤出的两座沉没的古城之一,另一座古城名叫卡诺珀斯。

    根据历史记载,豪华和美感曾是赫克雷恩和卡诺珀斯这两座城市的特点。这两座城市既是宗教庙宇之乡,也在异教徒庆祝狂欢节的活动中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关于这两座城市的最大秘密,就是究竟是什么使它们沉没的。一些科学家把原因归咎为地震;还有些科学家的理论是海啸引起了这两座城市的沉没。

    55岁的戈迪奥曾是一位成功的金融顾问,但他挚爱潜水考古学,而且于1984年收到了加盟在阿布凯尔湾考察打捞拿破仑时代沉船“L.奥林特”号的邀请。就在戈迪奥下潜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了“L.奥林特”号沉船舵上的铭文。

    戈迪奥早已听说过这个海湾的某个地方有两座沉没的城市。1996年,他决定用强大的水下探测技术去进行观察,他的考古队开始在119平方千米的水下进行交叉考察,在地图上标出了他们去的水域。他们的仪器查到了“畸形物”,似乎海底有非同寻常的磁力。当在一个水域发现大批“畸形物”时,装备着长长金属搅拌杆的潜水员便下水探察。潜水员克劳德说:“如果你敲什么东西时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你就已经找到了石头,你往下挖,看看它是不是一件人工石器。”除了雕像和石碑,潜水员们还取回了饭锅、托盘、镜子、水罐、花瓶、油灯,优美的金珠、金箔、金饭盘和金币,它们将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建造的博物馆里被展出。大英博物馆的沃克说:“这些展品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海底发现了2000年前的古代城市,尤其是那些新问世的宝物,则更是令人痴迷和惊异。”这两座海底城市将会成为建筑专家、考古专家及社会学学家潜心研究的对象。

    寻找大西洲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当今世界有五个大洲,可是或许有人想过:难道地球上除了这五大洲,就没有第六大洲了吗?

    事实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地球上确实存在过第六个大洲,它的名字就叫作大西洲。

    最早记载有关大西洲传说的人当推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50年,柏拉图在两篇著名的对话《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阿》中详细记述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

    传说在一万二千年以前,离直布罗陀海峡不远,在美洲、欧洲和非洲之间浩瀚的大西洋中曾存在过一个神秘的大陆,名叫亚特兰蒂斯大陆,又叫大西洲。其面积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比亚洲和利比亚合起来还大。这个岛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森林茂密、土地富饶、经济繁荣、科学发达、建筑宏伟、国富民强、威震天下。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在一次特大地震和洪水中,整个大西洲沉入了海底,消失于滚滚波涛之中,踪影全无。

    于是,大西洲何时存在、为何消失、位于何处等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人们颇为关心的事情。科学家和专家们进行了许多的探寻和研究,给出了众多的解释。

    在古代,有不少富有兴趣而又勇于探险的考古学家便进行过尝试,以期找到柏拉图描绘的那片富于诗意的绿洲。有的科学家提出,正如柏拉图所述,在大西洋中部可能的确存在过一个幅员辽阔的大洲,亚速尔群岛、威德角群岛和马黛拉岛这些大西洋上的岛屿,也许就是大西洲仅存的陆地。中世纪晚期,在欧洲人寻找新大陆的热潮中,还有人把大西洲的位置画在了他们的航海图上。

    1882年,美国科学家唐纳利运用考古、语言、人种、地质、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综合考察,提出了一个假说。他提醒人们注意,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美洲与地处旧文明大陆的埃及文化之间有许多惊人的共同之处。如部分金字塔的建筑结构、木乃伊的保存方法、历法等等,两地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起源并相互影响,而双方联系的中介者就是新旧大陆间在大西洋上存在过的大陆,即柏拉图所说的大西洲。这片大陆沉落海底后,中断了新旧大陆的交往。唐纳利关于大西洲失落于大西洋中部的推断被自然科学家们否定了。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床发现,那里有着许多巨大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图形结构和长达好几百里地的线条。又过了10年,他在同一地区的海底又发现了长达几百千米的城墙,此墙由每块16立方米的大石块砌成,他还发现了几个码头和一座栈桥,这显然是沉没了的港口旧址。一时间,大西洲似乎要重现于世了,探险家们纷纷来到巴哈马群岛的这片海域,海底的石墙和码头引起了人们对失落了的大陆的种种猜测和遥想。但这些假说很快又被海洋学家推翻。

    一些科学家从地质变化和化石发现的角度认为,亚速尔群岛北部海下的2300米处的岩石是1.7万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有些科学家进而指出,沉睡在亚速尔群岛海底的亚速尔高原在古代曾是一块陆地,它的形状与大小同柏拉图记述的大西洲相似。1974年,苏联海洋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以西556海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海底城市,许多人认为这正是大西洲的城市遗址。

    近年来,还有人在海地和古巴等地沿岸海底发现了一些金字塔及其建筑遗址,进而认为加勒比海正是大西洲大陆的所在。古代巴比伦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一些部落就认为大西洲是在他们西边的大陆,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则认为大西洲是在他们的东方。

    长期以来,人们不懈地努力探索,把眼光从大西洋海域移向太平洋海域,也从海域移向邻近水系的广阔陆地。墨西哥、北欧、北非和澳大利亚乃至中国和印度都成了人们对大西洲的“怀疑对象”。然而,这种种假设仍被人们考察的结果无情地否定了。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了起来。许多学家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公元前20世纪至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经济社会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千米)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

    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画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相差甚远。

    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它存在于何时?为什么消失?传说的大西洲大陆与大西洋之间有何关系?这至今仍是无法揭开的谜。这一旷日持久、长达20多个世纪的探索或许还要继续下去。

    谜一样的复活节岛

    1722年4月,由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率领的三艘战舰,在东南太平洋的狂风巨浪中颠簸了数月之久。暮色中,他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小岛。在兴奋和猜度中,他们靠近了这个航海图上没有标记的岛屿。然而,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小岛的四周竟然站立着黑压压、一排排参天巨人。再走近一看,原来那是数百尊硕大无比的巨人雕像。

    这一天是复活节,所以他们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

    小小的复活节岛独处地球偏僻的一角,孤立于东太平洋上,远离其他岛屿。西距皮特凯恩岛1900千米,东距智利西海岸700千米。岛长22.5千米,呈三角形,面积约17平方千米。

    随着18世纪的探险热潮,西班牙航海家冈萨雷斯和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先后于1770年、1774年来到过复活节岛。

    1862年12月,秘鲁人围捕了岛上的1000多个居民,把他们运往秘鲁去掘鸟粪。岛上许多显赫的要人也被掠走,他们所掌握的那些世代相传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失传,最终只有15人活着返回岛上,还把天花病毒也带到了岛上。天花流行后,岛上人烟更加稀少,到1877年,岛上的居民只剩下110人。

    复活节岛贫瘠而干旱,岛的中部是风沙横行的沙漠,粮食根本无法生长。岛上也绝少树木,只有杂草。没有供水,没有河流,岛民只能靠挖池塘蓄存雨水度日。除了老鼠,岛上再没有其他野生动物。居民既无法种粮,也无法狩猎,而只能用简陋的木制工具打洞栽种甘薯和甘蔗,艰难度日。所以这里的岛民长年累月目所能及的除了大海、太阳、月亮和星星,实在是别无他物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干旱、荒凉,只有少数土著居住的孤岛上,却遍布着1000多尊硕大无比的巨人石像。这些巨人石像最重可达90吨,高9.8米,就连最普通的也有二三十吨重。更加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巨大石像还大都顶着巨大的红石帽子。一顶红石帽,小的也有20吨重,大的重达四五十吨。

    科学家们从1914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绘,并逐一统计了岛上石像的分布情况,然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他们面前,令人百思不解。

    面对着岛上的巨人石像,人们首先产生的疑问必定是:这些人像是怎样造成的?有人做过精确的计算后指出,这些工作量最少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完成。他们做了一个严格的实验,雕刻一件中等大小的石人像,就需要十几个工人干上一年,这还不包括完工后的运输。

    又有人做过精确的计算,320个劳动力产生的拉力,可以拉动一尊8吨重的石像。那么那些10吨、20吨、80吨重的石像,是怎么拉动的?这些石像又是怎么竖起来,怎么戴上20吨重的红帽子的呢?要知道这个贫瘠的小岛居民们无法种植粮食,食不果腹,最多能勉强维持2000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靠什么来养活5000名强劳力?他们吃什么?而人们发现这个岛时,岛上仅仅生活着几百名尚未开化的土著人。他们怎么能够提供找5000名劳力的各种需求,如木材、绳索、食物呢?

    人们找到了岛上的九处采石场,只见采石场内那些坚硬如钢的岩石像被切蛋糕似的任意割开,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已被凿成初步的模样。还有300多尊石像,有的尚未完工,有的加工了一半,有的已加工好放在远处等待着运走。

    有一尊石像最奇特,它的脸部已雕刻完成,只有后脑勺的一点还和山体连接,只要再有几刀就可和山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突然停工了。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突然停止的,到处是石斧、石镐、石钎、石凿,大石料上深刻的凿痕还分明可见,四处布满石屑,好像人们突然接到一个无法抗拒的命令,顷刻间舍弃了一切匆匆离去。这是怎么回事?小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呢?

    在离复活节岛500米的海面上,有三座高达300米的小岛,分别叫作莫托伊基、莫托努俟、莫托考考。它们四周是危崖绝壁,任何船只都无法靠近。然而岛民们清楚地记得,原来有几尊巨人石像就高高耸立在这危崖的顶端。法国考古学家马奇埃尔证实,这石像确已跌入海中,可石像的基座石坛还稳稳坐落在危崖绝顶上。

    考古学家面对着这三个小岛的石坛,真是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知道,别说是在史前的原始社会,就是在现代,除了最先进的直升直降的飞行器,谁也无法把这些巨人石像运到悬崖绝顶。

    还有,这些巨人石像是谁造的?据第一个到达岛上的罗格文回忆录写道:当时的岛民有的皮肤为褐色,就颜色的深浅而言与西班牙人相似,但也有肤色较深的人,而另一些人完全是白皮肤,也有肤色发红的人。只有数百口人,却分为多种肤色,这更加让人不可思议。

    有些研究太平洋的学家认为,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应属于玻利尼西亚文化,根据是库克船长所说岛民所使用的话语保留着南太平洋的音韵。而据研究,玻利尼西亚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9世纪。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岛上最早也只能是公元14世纪才有人居住,还有更多的学家认为,复活节岛只是在公元15或16世纪才有人迁入居住,这距离荷兰人首次来岛仅早100多年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居民们怎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

    但也有另一派专家认为,复活节岛上大概早在公元690年以前就开始建造祭坛。用红色火山石建造的红帽子大概造于公元1110年,至于石像的建造大约从公元450年开始到公元1650年左右才结束。前后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而用碳14测定,最早的石像建于公元前1680年。那时又是谁在岛上居住呢?

    要想破解这些疑问,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岛上的文字记载。复活节岛至今人口虽很少,却有一种独特的文字。刻着文字的木板叫作“说话板”,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与世界上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同,而且至今只收集到一块“说话板”和几件刻有这种文字的手工制品。世界各国众多科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一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却仍然无法解读。

    更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这种叫法,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像一个小小的“肚脐”。难道古代的岛民也曾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岛屿吗?假如确实如此,那又是谁,用什么飞行器把他们带到高空的呢?

    在复活节岛的悬崖下,有一堆大圆石块,上面刻有许多鸟首人身的浮雕图案,被称为“鸟人”。居民为什么选择了这种“鸟人”作为崇拜对象?鸟首到底隐喻着什么?有人认为,也许它是指一种能够在高空飞翔的智慧生物,正是这种智慧生物在高空中俯瞰地球,才得出了复活节岛是“世界肚脐”的结论。

    在复活节岛上,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莫测,古代和现代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谁也无法理解,那种令人惊慌的文化,会在一个太平洋中最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独自演化出来。就像那一个个沉默的巨石人像一般,复活节岛留给世界的是个永远难以解开的谜。

    淹没的城市哪里去了

    在今天,许多英国人都相信,在英国四周的海域里,曾有三个繁荣的古王国被海水淹没了。尽管人们目前很难找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上的证据,然而这个说法一直在流传着。

    一个被海水淹没的王国叫蒂诺·哈利哥。传说,这个王国位于英国圭内斯的北面不远的地方,或者说,它就在今天的康韦湾海域。据说,这个王国可能是在公元6世纪之前被海水吞没了。被海水吞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罪行所至。当时,国王和他的臣民住在利斯·哈利哥王宫,具体地点在今天距离威尔士3.2千米的海面下。据译本记载说:这个国王犯了大罪,全国上下为之愤怒,结果,有一天,海面掀起巨浪,很快淹没了这个离海岸很近的王国。几乎所有的人都淹死了,只有国王和他的儿子得到上帝的宽恕,逃离了王宫,免于被海水淹死。

    几个世纪以来,威尔士海岸上的居民坚持认为,在落潮时,可以看见海面下有一座古王宫废墟。但是,1939年有关部门专门组织考察组对这一海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方圆2万平方米的海底,不是人工建造的,是一片天然礁石群,它的淹没的确切时间是铁器时代。在英国卡迪根湾这个地方,也有一个类似上面所说的古王国“消失”在海水中。“消失”的原因是这个国王自身有致命的性格弱点,造成王国被海水淹没。

    据传说,在洛兰德·享德雷德这个地方,人口兴旺,土地肥沃。该岛长64千米,宽32千米,与现在的巴德西岛相连。岛上筑有防海水灌入的堤坝,堤上有一个大水闸。岛上的君王叫圭德诺·加伦赫,掌管着凯尔·圭德诺这座王宫。一天,全城正在举行盛大宴会,不知是由于疏忽,还是酒鬼恶作剧,水闸被打开了,顷刻间,整个国家被淹没,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这个传说的故事,很像是第一个故事的翻版。

    第三个被海水淹没城市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地角的地方。在地角西约8千米处,有一堆叫“七块石”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向被康沃尔郡的渔民称为“城镇”。这是历史上昌盛的里昂纳斯王国首都的遗址。在很早以前,从锡利岛到康沃尔郡是连成一体的。在这片陆地上建有大大小小的村落,大约100多座教堂。这里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后来,大约在公元5世纪的某个时间,海水侵入了里昂纳斯,大片的村落和教堂被淹没。

    当时,一个叫特里维廉的人,可能事先有预见,举家迁到康沃尔。果然,大西洋的海水吞没了里昂纳斯,这位幸存者和他的家人在马背上走到康沃尔,成为这个地方第一批定居者。在16世纪,当地的渔民用网捞起据说是当时人用过的窗架和其他建筑物,于是有更多的人相信这个王国的存在。

    这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三个地区,确有部分海面原先是陆地。而且,在锡利群岛和古岛之间被海水淹没的浅滩上,在康沃尔和威尔士的海底,都发现过人类居住的遗迹。人们推断,在这片遗址上居住的先民们,的确由于某种现在无法知道的原因,居住区被海水淹没而不得不迁移到其他的地方。

    今天,传说的古王国存在的故事,要么,是被后人加进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事给夸大了,成为神话;要么,它的确真实地存在过。

    沉没的姆大陆之谜

    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至今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秘密,让人浮想联翩,难以释怀。其中,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而又最让人觉得异想天开的,莫过于对古大陆的推测了。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20世纪初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概貌。

    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姆大陆的子孙》《姆大陆神圣的刻画符号》《姆大陆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陆学说的基石。

    关于消逝的姆大陆,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00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姆大陆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古大陆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

    古大陆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古大陆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丰收连年,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古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荫下彩蝶乱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的飞虫;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陆发生了可怕的轰鸣。刹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古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洋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古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古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觉其中有两处记录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他认为姆大陆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陆一名由此而来。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在其所写的《姆大陆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书中,依据《特洛阿诺抄本》和玛雅遗址奇钦伊扎中的壁画等材料,做出了颇富罗曼蒂克的设想。

    他认为,古代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当时姆大陆由女王姆当政,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她的亲兄弟科(美洲狮)与阿克(龟)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姆大陆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斯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普伦金也认为姆大陆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姆大陆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姆大陆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盛开的莲花表示姆大陆……这种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姆大陆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姆大陆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姆大陆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姆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陆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堤、牢狱等,据说也是姆大陆的遗迹。塔西堤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陆的遗物。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道这些互不相关的遗迹、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陆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陆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他依据的其他几件原始文献——玛雅古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德累斯顿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亚抄本》等也是记载占星术的文献。这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姆大陆消亡的情况。

    《拉萨记录》中提到姆大陆的沉没是发生在编写该书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陆的沉没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人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姆大陆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姆大陆,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的,大陆的地壳是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的,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

    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陆残留物呢?

    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姆大陆的存在与否给出一个可信的解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做何解释呢?

    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姆大陆吗?或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雷姆里亚大陆之谜

    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件东西,有的人说它存在,有的人说它不存在;有的人说它这样,而有的人又说它那样,那么,结局或许只有一种,那就是这件东西会变得神乎其神!

    在关于雷姆里亚大陆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存在形态方面,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大胆假设由来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陆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推测,这些岛屿莫非是古大陆的残余?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接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亚特兰蒂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

    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陆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利普·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陆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勒(1880~1930)于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勒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魏格勒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陆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千米,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住。

    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亚特兰蒂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描写的鲁宾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草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播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嘤嘤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千米。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家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座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需要指出的是,雷姆里亚大陆对神秘主义者来说更有特殊的魅力。

    19世纪末,俄罗斯出生的埃雷娜·布拉巴斯基女士在神秘主义的进化论中将雷姆里亚人也列入其中。她认为地球17个始祖之中,第三个出现的是雷姆里亚人,他们雌雄同体,卵生,像猿人一样,有的有四只手,有的脑后长着一只眼睛。

    英国神学家斯科特·埃里奥特认为,广阔的南方大陆雷姆里亚是中生代繁荣的大陆,恐龙等爬虫类动物悠闲地生存。陆上是巨大的恐龙漫游,空中是翼龙飞舞,水里是鱼龙出没。雷姆里亚人智力低下,富有原始性,身高4.5米左右,肌肤褐色,口鼻突出,小眼,眼眶距离较大,不仅能看到前方,还能看到侧面。他们没有前额,头的后部长着一只眼睛,四肢长而弯曲,手足巨大。穿着爬虫类的皮衣,手持木枪,牵着驯服的恐龙……对于雷姆里亚大陆进行最系统探讨的是刘易斯·斯潘斯。他在《雷姆里亚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雷姆里亚大陆的假说。

    其一是从印度洋横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个是同样的起点从印度洋倾斜延伸到太平洋。

    他发现大洋洲民族在人类学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罗尼西亚分布着印度尼西亚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分布着波利尼西亚人种;所罗门、斐济分布着美拉尼西亚人种。他认为,这种分布意味着雷姆里亚大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一块陆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亚、苏门答腊岛等;另一块陆地包含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等。

    斯潘斯的雷姆里亚大陆说,与麦克米兰·布朗提出的太平洋姆大陆说既相重复,又相矛盾,尤其是在居民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布朗认为,现在的大洋洲居民大部分定居了10万年以上;而斯潘斯则认为,太平洋地区,至少太平洋东部曾经生活过金发白皮肤的先民,并不都是棕色人种。布朗和斯潘斯均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变化引起的,但是布朗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急剧的、转瞬即逝的;斯潘斯认为,古大陆是随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而缓慢沉没的。

    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拥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明。众多岛屿上遗留下来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说明。

    至于这个大陆居民的去向,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沉没后,这个民族经过亚洲,移居到欧洲,残留下来的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的居民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居民融合……最近,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1937~)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人们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至今未破的悬案。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对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千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然而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

    人类文明起源于南极

    人类文明究竟起源于哪里呢?对于科学家们而言,这是一个格外令人难解的问题。

    1959年底到1960年初,美国的哈普古德教授利用圣诞节假期,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参考室查阅有关南极洲的资料。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废寝忘食,埋首在成堆的古代地图中,展开搜寻的工作。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找到很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找到的东西,十分有趣。我还找到一些描绘南方大陆的地图。有一天我打开一本地图集,翻到某一页,眼睛蓦地一亮,整个人顿时呆住了——那是奥伦据乌斯·费纳乌斯在1531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我瞅着这幅地图下方的南半球,心里想:我终于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南极洲地图。

    地图上的南极洲,整体形状和轮廓与现代地图所呈现的这块大陆像极了。南极的位置靠近大陆中央,和现代地图显示的相去不远。环绕海岸的山脉,使人联想到最近几年在南极洲发现的诸多山脉。

    显然,这幅地图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异想天开,凭空捏造出来的。地图上的山脉形状不一,各有各的独特轮廓,有些靠近海岸,有些位于内陆。河流发源自这些山脉,蜿蜒流向大海,每一条河流都依循看起来非常自然、非常可信的排水模式。这显示,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成时,这块大陆的海岸犹未被冰雪覆盖。然而,地图上所呈现的南极洲内陆,却完全不见河川和山脉的踪影,这意味内陆地区完全被冰雪覆盖。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察·史崔臣博士在检视这幅地图后,做出了以下结论:

    (1)费纳乌斯的地图是依据更早的几幅原始地图绘制成的,而后者是根据几种不同的投影法绘成。

    (2)它确实显示了南极洲海岸地区被冰雪覆盖前的景况,尤其是穆德后地、恩德比地、维克斯地和位于罗斯海东岸的维多利亚地以及马利伯德地。

    (3)如同皮瑞·雷斯地图所显示的,费纳乌斯地图所呈现的南极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征上,都跟现代科学家对“冰层下”的南极地面进行地震调查后所绘制的地图颇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认为,费纳乌斯地图显然证实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果真如此,这件事一定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费纳乌斯地图显示,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是生活在极为古远的时代,那时正是北半球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的时候。”

    费纳乌斯地图所描绘的南极洲罗斯海,是支持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证据。南极洲大冰河,诸如毕尔德摩尔和史考特,今天的出海口都覆盖着冰层,但这幅绘于1531年的地图却显示,这个地区散布着港湾和河川,这些地形上的特征足以证明,费纳乌斯使用的原始地图当初制作时,罗斯海和它的海岸还没有被冰层覆盖。“为了提供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后方必定有一个不被冰封的辽阔腹地。今天,这些海岸和腹地全都埋藏在1.6千米厚的冰层下,而罗斯海本身,则终年漂浮着数百米厚的冰块。”

    罗斯海的变迁充分显示,漫长的无冰时期在公元前4000年结束之前,南极大陆曾被一个神秘的文明勘探过,并且绘制成地图。

    这个论点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1949年“伯德南极探险队”使用空心筒,在罗斯海海底捞起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分为许多层,区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时期中不同的环境状态,诸如“粗冰海层”“中冰海层”“细冰海层”等等。最令人惊异的发现是:“其中好几层是由细密精致的沉淀物组成,而这些沉淀物似乎是从温带(无冰)地区,经由河川口进人海洋的。”

    如果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马瑞博士发明的一种年代鉴定法,检视在海水中发现的三种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就会发现,大约6000年前,携带细密精致的沉淀物入海的河川,确实曾经存在于南极大陆,一如费纳乌斯地图显示的。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后,“冰河式的沉淀物才开始堆聚在罗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淀物显示,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南极地区曾经享有很长一段时期的温暖气候。”

    费纳乌斯的地图让我们瞥见了历史上没有一个制图家看见过的南极洲。当然,光凭一幅地图并不足以说服我们: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曾经在南极大陆留下踪迹。可是,如果有五六幅类似的地图摊在我们眼前,我们是否还能等闲视之?

    譬如说,我们是否还能睁一眼闭一眼,继续漠视16世纪最有名的制图家吉拉德·克雷摩绘制的一些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要知道,他发明的“麦卡脱式投影法”,至今仍应用在大部分世界地图上。据说这个谜样的人物(1563年,他突然造访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踪十分诡秘)“一生孜孜于探寻……古人的学问”,并且花了很多时间搜集古代地图,为自己建立一座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参考图书馆。

    值得注意的是,1569年,麦卡脱编制地图集,将费纳乌斯的地图搜罗进去。同年,在他亲手制作的地图中,也描绘了南极洲这块大陆。这些地图呈现的南极地区(当时犹未被欧洲人发现),可供辨认的包括:位于马利伯德地的达特岬和赫拉契岬、亚孟森海、艾尔斯华斯地的瑟斯顿岛、白令豪生海的佛雷契群岛、亚历山大一世岛、南极半岛、威德尔海、诺维吉亚岬、穆德后地的雷吉拉山脉群岛、穆里格一霍夫曼山脉群岛、哈拉德王子海岸、施雷西冰河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人口、卢特性一霍姆湾的帕达岛以及思德比地的欧雷夫王子海岸。哈普古德教授指出:“这些地理特征,有些比费纳乌斯地图上描绘的还要清晰。显然,麦卡脱手头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图,是费纳乌斯未曾使用过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又何止麦卡脱一人呢?

    18世纪法国地理学家菲立比·布雅舍,早在南极大陆被正式“发现”之前,就已经绘制出一幅南极地图。最不寻常的是,这幅地图显示,它使用的蓝本似乎是年代更为久远的一些地图——比费纳乌斯和麦卡脱使用的蓝本地图也许早上数千年。布雅舍地图呈现的是南极洲被冰层覆盖前的真实面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形,而这种地形,直到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家对南极展开全面性的地质调查后我们才略有所知。

    这项调查证实了布雅舍于1737年出版南极地图时所提出的看法。以古老地图(现已遗失)为依据,这位法国地理学家画出一条明显的水道,将南极洲分成东、西两块大陆,而中间的分界线就是今天的“南极洲纵贯山脉”。

    如果南极洲不被冰层覆盖,这条连接罗斯海、威德尔海和白令豪生海的水道就确实有可能存在。正如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调查所显示的,南极大陆(在现代地图上,它是一块连绵不绝的陆地)是由一个庞大的群岛组成,而这些矗立在海面上的岛屿,彼此之间阻隔着厚达1.6千米的冰块。

    许多正统地质学家认为,在冰封的南极盆地出现水道,最后一次是在数百万年前。从正统学术观点来看,在如此古远的时代,人类根本还没有演化完成,更不必说具有测绘南极大陆的能力。然而,布雅舍的地图和“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调查却显示,在冰封之前,这块大陆确实曾被测绘过。这一来,科学家们就得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而无所适从。

    那么,到底哪一个观点正确呢?

    如果我们赞同正统地质学家的观点,认为南极最后一次处于无冰状态是在数百万年前,那么,我们就得将达尔文以来的科学家所搜集的人类进化证据一举推翻掉。情况可能不是如此,因为化石记录很清楚地显示,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还没有“进化”;他们只是一群额头低垂、行动笨拙的“类人猿”,根本没有能力从事先进的智能活动,诸如绘制地图。

    难道说,真有一群外星人出现在那个时候,乘坐宇宙飞船绕行地球,对还未被冰层覆盖的南极洲进行勘探,绘成一幅幅先进、精密的地图?

    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哈普古德提出的“地壳移置”理论,承认南极大陆在15000年前确实曾经处于无冰状态,一如布雅舍的地图所描绘的?

    有没有可能,一个高度发达、足以测绘南极大陆的人类文明,在公元前13000年左右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然后忽然消失?若有这个可能,那么,这个文明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纵观费纳乌斯、麦卡脱和布雅舍的地图,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持续好几千年的一段时间中,南极洲可能一再被勘探测绘过,而这期间,冰层逐渐从南极内陆向外扩散,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将南极大陆所有的海岸吞没。皮瑞·雷斯和麦卡脱所依据的蓝本地图,极可能是在这个时期的末端,冰层逼近南极海岸时绘制成的;费纳乌斯的蓝本地图,显然更为古老,当时冰层只存在于南极内陆;布雅舍使用的原始地图,甚至更为古旧(可能绘制于公元前13000年左右),当时整个南极大陆犹未被冰层覆盖。

    从公元前13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这段时期,地球上其他地区有没有被勘探,并且精确地绘制成地图?在皮瑞·雷斯地图上,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这幅地图蕴含的奥秘,不仅仅南极洲而已:

    (1)绘于1513年的皮瑞·雷斯地图,却相当完整地呈现出南美洲的地形,令人惊异。它不但描绘出南美洲的东海岸,也勾勒出西部的安第斯山脉,而当时的欧洲人根本还不晓得有这座山存在。皮瑞·雷斯地图正确地显示,亚马孙河发源于这座尚未被欧洲人探测过的山脉,向东流入大海。

    (2)依据20多份不同年代原始文件绘制成的皮瑞·雷斯地图,两次描绘亚马孙河(最可能的原因是,皮瑞·雷斯一时疏忽,重叠使用两份不同的原始文件)。第一次描绘时,皮瑞·雷斯将亚马孙河流经的路线一直画到帕拉河河口,但是,重要的岛屿玛拉荷却未出现。

    从哈普古德教授的观点看来,这就显示,皮瑞·雷斯依据的原始文件可能具有15000年历史,当时帕拉河是亚马孙河主要或唯一的人海口,而玛拉荷岛是亚马孙河北岸陆地的一部分。第二次描绘亚马孙河时,玛拉荷岛却出现在地图上,而且画得颇为精细,尽管直到1543年这座岛屿才被欧洲人发现。这使我们不能不怀疑,地球上曾经出现一个神秘的文明,在好几千年的漫长时期中,对改变中的地球面貌持续进行勘探和测绘,而皮瑞·雷斯使用的不同年代的蓝本地图,正是这个文明遗留下来的文件。

    (3)位于今天委内瑞拉境内的奥利诺科河和它的三角洲,并未出现在皮瑞·雷斯地图上。但是,哈普古德教授指出,这幅地图显示:“两个入海口一直延伸到内陆(纵深达320千米左右),位置就在今天的奥利诺科河附近。地图上的经线和今天奥利诺科河的方位相符,而纬线也大抵无误。这是否显示,皮瑞·雷斯使用的原始地图绘成后,这两个入海口就被泥沙淤塞,三角洲也日益扩大?”

    (4)直到159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才被欧洲人发现,但它却出现在1513年的地图上,纬度正确无误。

    (5)皮瑞·雷斯依据古老的图籍,描绘出了一座位于南美洲东边大西洋中今天已不复存在的大岛。这座“想象”的岛屿,刚好坐落在赤道北边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脊上,距离巴西东海岸1120千米,而今天这儿有两座名为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礁石突出在水面上。难道这只是纯粹的巧合吗?有没有可能,这幅原始地图是在最后一个冰期绘成的呢?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足以让一座大岛出现在这个地点。

    神秘的南极大陆,你蕴藏的种种谜团到底何时方能真正地解开呢?

    让人困惑的海火

    1975年9月1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亮光再现,亮度更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这种海水发光现象被人们称为“海火”。海火常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前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有这种发光现象。

    早在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涌进时,浪头底下出现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光亮可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当夜晚,便会看到随着船桨的摆动,激起万点“火光”。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

    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的扰动,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使之产生海火?他们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

    不久前,美国学家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样品进行破裂试验。结果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样品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发出微弱的光亮。在实验中,他们还注意到,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也能使水面发出亮光。

    不过,在海啸发生时,不像地震那样会发生大量的岩石爆裂(当然地震、海啸除外)。那么,海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着多种成因机制,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的两种可能机制。由不同机制产生的海火,有着什么不同的特征,目前尚是一道未解的谜题。

    古玛雅人的水下世界

    日前,世界最有名的国际潜水科考小组之一——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潜水小组向媒体透露,他们的科考小组在墨西哥东南的尤卡旦半岛——历史上玛雅古国的所在地考察时,发现了一条结构复杂、洞穴相连的地下河流。据初步估计,该河流约有300多千米长,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河流。

    而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是,在该地下河的最深处,潜水员们竟然发现了古代玛雅人砌成的炉灶、石桌以及陶器等物!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古代玛雅人曾经在水底生活?!

    据报道,该地下河离尤卡旦半岛地面表层约有30多米深的距离,它最早为世人所知是在1998年,该科考小组的成员从当地一个1米多宽的井口潜下水去,想了解这些位于丛林中的深井常年不干且水质清纯的秘密。

    没想到下井后发现,该井竟然没有尽头,潜水员潜了足有8000米长,吃惊地发现井里面竟是一个无比宽广的“水底世界”——只见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不知通往何方,一些形状古怪、不知姓名的水生物、小鱼、小虾等,同样好奇地在他这个陌生的访问者身边游来游去,轻啄着他的潜水服。

    潜水员不敢走远,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潜回井口,报告了他的发现。科考小组当即决定,从欧洲运来最先进的设备考察这条神秘的地下河。科考小组的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该地下河在玛雅人的传说中早有记载,古玛雅人称之为“欧西贝哈”,意思就是“万水之源”。几个月后,一些总重达几千磅的最新测量设备、水下灯、高级潜水服、瓦斯车等,通过马背陆续运到了位于丛林深处的现场。

    潜水员们立即全副武装开始了考察,由于地下河里地形错综复杂,刚开始时十分困难,有时仅仅为了勘探一个深不可测的凹穴,潜水员就得在水底熬上12个小时。

    科学家们初步估计,该地下河至少有320千米长,尽管无数个通道像迷宫似的让潜水员们大伤脑筋,但地下河的总流向应该是个大三角形。水底洞穴的世界常常是个变幻莫测的黑暗迷宫,可能一不小心,也许某个人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为了不至于迷路,潜水员们都随身带着一个线轴,一端系在入口处,一端拿在手上,每前进3米,就将线打上一个结。这样做既可以循线返回,又可以测量出前进了多少米。

    潜水员除了测绘水下世界的地形外,还附带收集水下生物的样本。然而不久前的一次发现,使该科考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随着探测的深入,潜水员越走越远,在快到地下河的一半深处时,他们中有人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早期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潜水员陆续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砌在石壁边上的炉灶、石器时代的石桌和其他一些古人类的遗迹。依据发现的遗物,科考小组的科学家们估计,大约在9000至10000多年前,这些古代人曾经生活在这里!

    此外,科考小组还发现了其他一些玛雅时期的东西,诸如破碎的陶器、玛雅人的遗骸等。面对这些意外发现,潜水员们动也没敢动它们一下,可以说他们十分震惊。玛雅文明已经够神秘,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在30多米深的地下河里发现古代玛雅人砌下的炉灶、石凳等。所有的发现都被原封未动地保留在原来的地方,等待满怀疑惑的墨西哥国家人类和历史学会的考古学家们赶来,对这项惊人的发现做出解释。

    美国佛州某大学一考古学教授认为——古代玛雅人能够在水底下生活,这种假设是不大可能的。在水底生活必须要有类似鱼类的鳃,就像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中那样。但那仅仅是科幻,玛雅人的神秘仅仅在于他们的文明,譬如尤卡旦半岛他们所留下的大量寺庙和金字塔遗址,但他们的身体构造和今人没任何区别。他认为在水底发现古玛雅人的生活遗迹,应该从地质学的角度寻找原因。

    他认为,在1万多年前,墨西哥尤卡旦半岛要远远高于现在的海平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雨水混合形成富含碳酸的地下河水,长年累月腐蚀并“雕琢”出了这些洞穴。

    随着海平面继续降低,这些洞穴渐渐干燥起来,变得可以住人。随着冰期的结束,海平面又开始升高,这些干燥的洞穴又渐渐被水注满,古代人不得不离开洞穴到陆上生活,但他们居住时留下的遗迹却仍旧保存在那儿。洞穴和深井在玛雅人的宗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将洞穴称为“西诺蒂”,意思就是“神的井”,他们把它看作到达阴间的“地狱走廊”,而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据报道,目前该科考小组已停止探测“万水之源”地下河,他们需要运来更加先进的潜水机器,以便使水下生态系统和古代遗迹尽可能不受到损害。他们将考察该地下河的剩余部分,彻底解开它深藏的秘密。

    神秘的海底人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4800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千米,其速度之快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怪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开了。

    1973年初,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的船长,在大西洋斯特里海湾发现水下有一条形似雪茄烟的“船”,全长40~50米,以110~130千米的时速航行。船长怕与它相撞,千方百计地躲着它航行,而它却很“大方”,直奔该船而来。船长惊魂未定,它却悄然而过。

    时隔半年,北约和挪威的数十只军舰,在凯恩克斯纳海湾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幽灵潜艇”的水下怪物。用多种武器攻击,全无效应。当它浮出水面时,这么多舰上的无线电通讯、雷达和声呐全都失灵,它消失时才又恢复正常。

    在西班牙沿岸采海带的工人反映,他们在海底见过一个庞大的透明圆顶建筑物,而在美洲大陆边缘的渔民和海员也说见过类似的东西。美国专家认为它不像是某种国防设施。那么,这又是谁的杰作呢?

    联想起美国海军上校亨利在百慕大三角区水下360米处发现的金字塔,以及美国探险家特罗纳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发现的“比密里水下建筑”,有人认为这是海底人用于净化海水的设备,甚至还有人猜测,这是海底人用来发电的电磁网络。

    难道,地球上真的有另外一种人存在?种种离奇的发现,不禁使人回想起发生在1938年的一件事: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出现了一个“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当它发觉有人跟踪时,便一溜烟跳进波罗的海里,速度之快,使人几乎看不见它的双脚。

    时隔半个世纪,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比维尔市郊沼泽地区,多次出现一种半人半兽的“蜥蜴人”:身高达2米,有一对红眼睛,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3根手指,直立行走,力气过人,能轻易地掀翻汽车,跑起来比汽车还快。目击者说,它是上岸的海底人。

    面对这些稀奇的水下智能动物,美国科学家认为,它们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活,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活,是古人类的另一分支。其理由是:人类起源于大海。

    这是对达尔文得出的“人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提出挑战了吗?

    是的。法国著名医生米高尔·奥登进一步强调,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水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类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水中的某种灵长类而不是猿猴。作为这一论点的根据,奥登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与水有关。

    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有眼泪。

    然而,持另一观点的人却认为,海底类人生物可能是另一支人类,因这些智能动物的科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陆上的人类,它们很可能是栖息于深水之中的特异外星人。因为在与我们接触过的四种类型的外星人中,最常见的是“类人怪物”。

    “类人怪物”平均身高3.5~4.5米,头部特别大,有两只又圆又大却没瞳孔的眼睛,没有耳朵,鼻子也只有两个气孔,嘴部没有唇只有一条罅缝,无发无齿,手脚是带蹼的四趾掌。这些特征,与海兽何其相似。

    据报道,1984年9月,在西伯利亚奥比湾附近发生的飞碟坠落事件中,人们从现场救出5个“外星人”。他们个个浑身长满细细的鳞片,无嘴唇,身体其他部分同人类小孩相似。其中一个女性“外星人”生下的婴儿体重1752克,身高0.5米,上身鳞片很厚,头颅像蜥蜴,眼睛细小而黑,无鼻梁,但有—个鼻孔,肤色略显蓝色。

    如果上述报道属实,那么就不难得出这些“外星人”与生活在海底的种族有关的结论。况且它们的智能也是人类远不及的。这些水下高智能生灵,很可能是外星人的某个种族。但这些海底的类人生物究竟是什么,还有待于科学家为人们揭开谜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