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5年,马新亭在“小小说作家网”主持“百家争鸣”栏目。他兴之所至,竟一鼓作气对50多位小小说成名作家、编辑家进行品评,行文不拘一格,笔力恣肆汪洋,或说长道短,或意犹未尽,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真话。一时间,该栏目成为众目睽睽的焦点,马新亭也因此被评为当年度的“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这事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再一次说明,二十余年来小小说事业的热闹非凡,的确是小小说倡导者、编者、作者和读者共同营造的“文化现象”。
新亭为人豪爽豁达,典型的齐鲁汉子,席间觥筹交错时,愈显豪侠本色。但新亭为文却是另外一番风格,他不大写所谓重大题材,只爱选取那些有意味的片断或有意思的人物来刻画,他甚至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淡化或回避现实,他让自己的笔触更多地游走在另外一种现实里,游走在心灵中间,这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纤细和柔软。人的豪爽与文的纤柔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互补状态。
新亭的小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很鲜明的自我追求。尽管他创作的数量相当大,先前已出版了两本集子,但他主观上不是以量取胜,他完全不是一心奔着稿费动笔的那种。他在一个银行供职,虽然不是“吏禄三百石”,但肯定“岁晏有余粮”,所以,他的创作自然不会单纯为稻粱谋。这是他在创作上有追求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有了这基础,他的创作便少了几分急躁,多了几分从容。少了火气,多了淡定闲逸,作品就有了境界。
文学创作,有主观说和客观说。有的主张创作来自内心,有的主张创作来自现实。很显然,马新亭的小小说更多地来自作者的内心,而不是更多地来自作者面前的现实世界,这就使他的小说披上了一件很虚幻的外衣,有了一种斑斓迷离的色彩。读他的一篇篇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想象中的新奇世界,他的《大地的枪》,他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当属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了非现实的诗化的韵味与美感。
新亭的小小说创作,理性是大于感性的。似乎可以这样说,他的小小说创作是“意在笔先”。他好像不是如大部分的小小说写作者那样,在现实中有了某种感觉,受了某种触动,才有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他大概是先有了某种观念,然而再去借助现实中的事件来表现这种观念。那么,这些形而下的事件就是他手中的道具,只是为了阐释他的观念。所以,他的小小说创作大部分篇什都弥散着理性的光芒,都充满了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辨色彩。像《寻找》,像《谁能辅佐天子》都是。这是马新亭的创作能迥然区别于他人之处,这种区别也体现了马新亭创作的极为个性化。
如果据此就说马新事的小小说创作是避世的,是远离这个社会的一种消极现象,那无疑是错误和有失公允的。他的虚幻,他的非现实仅仅是一种表象,表象下面是他对这个他处身的现实的热切关注,也许是他故意用这样的表象掩盖了他关注周遭现实的“核”。读了《灵魂》,你难道没有这种感觉吗?那种对真善美的觉悟呼唤,难道不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深切的’责任感吗?
新事有一组写春秋人物的作品,很有意蕴,这也是成熟作家非常好的一种创作思路。临淄是齐国故都,因姜子牙定鼎绵延八百余年。名扬天下的名相名将如管仲、晏婴、田穰苴、孙膑等,以及历史事件、成语典故、风物遗迹多有出处。新亭的写作既是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开掘和传承,同时也能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拓展着新的关照视角。众所周知,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在当今的小小说写作者心里,又是把蒲松龄的《聊斋》当做小小说的源头来崇拜的。新亭在以前的创作随笔里,曾自豪地把老乡蒲氏当成写作的榜样,所以,在新亭的笔下,文字也有着高度的自觉,也让我们对他的文学追求充满了期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