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是我国著名的锡都,位于滇南的一个山谷之中,原为红河自治州的首府。大概从我的孩提时代起就知道云南有个个旧,那里盛产锡。因为家中有一个装茶叶的罐子是锡做成的:锡的密封性能极好,用锡做的罐子装茶叶,可以防异味侵人。父亲告诉我这个锡罐是云南个旧出产的,于是我从小就想到锡都个旧来。没想到,这个童稚之梦直到年近古稀时才来圆我们在个旧停留的时间很短,严格地说只存一个晩上和半个早晨。但是在游了市中心的金湖和参观了别具一格的云庙。以及读了个旧市委书记杨铭书送的《锡映千秋》这本近似于地方志的书后,个旧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个旧地处云南低纬高原哀牢山脉之东侧,市区夹于老阴山与老阳山两座山之间,市区中心是碧波荡漾的金湖。经过治理的金湖,不仅起了真正调节个旧市区气候的作用,而且使锡都个旧显得更加妩媚动人。山城个旧,真是城在山中,湖在城中,青山映碧水,湖畔是人家”,可见金湖在个旧的位置和作用。个旧市委书记杨铭书在宴请我们之后,建议我们到金湖边上走走,我们当然乐于从命。走出宾馆,漫步至湖滨,已是华灯初上时节,只见湖畔游人如织,金风送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金湖四周,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显示出现代化都市的一片繁荣。为金湖所吸引,我即离开人群,独自沿着金湖漫步一圈,饱览金湖和四边的夜色。绕湖一周,大概用了个把小时,估计湖的四周有四公里左右。令人赞叹的不仅足金湖四周灯火辉煌,歌声不绝于耳,而却湖滨四周的路修得如此好,走起来可以从容舒心。
翌日清晨,当我们用完早餐准备告别个旧奔向红河之南参观举世闻名的哈尼族元阳梯田之际,杨铭书书记建议我们顺路参观一下云庙。到可云庙,只见它是一座建在街边背靠山根的不大的庙宇。
但别致的是,它供奉的不是菩萨或关帝,却是首先在锡都开矿的几个矿工。可以说,云庙是锡都个旧历史的见证,因而特别有意义。在参观完云庙之后,主人让我们题字留念。于是,我在一张宣纸上欣然命笔,写下这么一首小诗,也是我在锡都匆匆而过的心声的记录:
锡都金湖长相忆,
云庙成雨教百年。
我辈云游过个旧,
童稚之梦老来圆。
元阳梯田掠影
在北京时早就听说过红河哈尼族元阳梯田极为壮观、举世闻名:到了昆明,住进红河宾馆,又从攒穿红河的专题片上看到了元阳梯田美丽壮观的镜头。丁是,到元阳去看梯田,成了我们一行的共同的愿望。
夜宿锡都个旧,翌日清晨在参观过个旧的云庙后,即启程到元阳去。我们先从海拔1700多公尺的个旧下到海拔只有150公尺左右的红河河谷,在观看这条由云南流人越南北方然后注入北部湾的国际河流的河谷之后,又一路攀登,登上海拔两千余公尺的元阳的县城,在那里吃了一顿哈尼族特别风味的午餐,然后再登上哀牢山脉的主峰上观看元阳梯田。
我们站在山坡上,往一个山谷里看、四面山坡上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梯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呈月牙形,有的就是半圆,有的是矩形,重重叠叠,从山坡到山谷,形成一种极其壮美的图案。看起来既像一层层台阶,又似一张地图。尤其值得赞叹的足,勤劳的哈尼族农民不仅开垦出这壮美的梯田,而且筑就了完善的灌溉系统,因为梯田种的是水稻,无论是单季稻,还是双季稻,都是需要引水灌田的,这样,自流性的排灌系统就很重要。再看梯田四周的山坡上,罗列若些哈尼族的村寨,种梯田的哈尼族农民就往在这些村寨里,他们下田劳作。要走相当长的山路,收了粮食,也要爬着山路背回村赛串可见他们的耕作何其辛苦》据说,在这些梯田里,大都放养着泥鳅和黄鳝,这些养在稻田承的泥鳅和黄鲔,不仅能帮忙松土,收获稻谷之后,又可以成为哈尼族农民餐桌上的美味佳看,成为他们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的上婴来源。前些年,鼓励哈尼族农民在梯田里施放化肥和农药,揷死广不少泥鳅和酋鳝,他们还表示过抗议呢!
在山上观看过哈尼族农民几百年来祖祖辈辈的杰作元阳梯田之后,我们驱车下山的路上曾折进一个哈尼村寨参观,看了他们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图片展览,在广场上欣赏过他们的民族耿舞表演,对生活劳作在祖国西南边疆哀牢山脉的兄弟民族哈尼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带着收获与倦意,向着这一天也是这一次旅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地红河州首府蒙自进发。
蒙自南湖情思
蒙自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域,它位于哀牢山东部,是滇南重镇,也是云贵高原上难得的一个小平原。19世纪中期,法国人经中越边境的河口进入蒙自,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海关,成立从事贸易的公司。时间,蒙自成为中法(越)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口岸,也带动了毗邻的锡都个旧的发展。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将其文法学院设立在蒙自南湖畔,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蒙自居住工作过。前些年,因为蒙自是一个高原上的坝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红河州州委和州政府由个旧迁至蒙自,给蒙自带来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2003年,在原蒙自师专的基础上,成立了具有十个院系的多科综合性的红河学院,使蒙自走上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我们一行应红河学院之邀来到蒙自,除了在红河学院讲课参观外,似史多地钟情于位于蒙自市区的风泉优美的南湖。
蒙肖的南湖,就是云南著名的小吃过桥米线诞生之地。提起过桥米线,接待我们的东道主不仅让我们吃到最正宗最美味的这种风味小吃,还再次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隐含在过桥米线中的美丽传说,即一个秀才娘子为其在南湖小岛上温功课赶考的秀才别出心裁地制作了过桥米线的故事,这种小吃既能让秀才吃上美味可口锊养丰富的饭食,又能让他不花费时间回家吃饭而保证备考的充足时间。当我们闲暇时间漫步在南湖的小岛时就会想起这个充满温情的美丽传说。
更吸引我们的进南湖之滨的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校舍旧址。我们到保存完好的文法学院旧址的院里参观,穿越那些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旧建筑和树木蓊郁的庭院,当年文法学院师生激昂的抗战斗志和辛勤读书的身钐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又到曾作为闻一多、朱子清、冯友兰诸先生宿舍的公南旧楼里参观,并宥到诸位先生在这儿居住工作留下的相片陈列展览,更是让我们好像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当然,更加吸引我们的是刚刚诞生的红河学院。这所朝气蓬勃的学院前身蒙自师专的校舍也在南湖之滨,它可以看做是当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延续。虽然拥有1600亩地设备齐全的新校舍在蒙自城外8公里处,我们希望红河学院能与两南联大文法学院一脉相承,办成虽身处西南边陲,却达到水平一流的新型综合大学。凭我在红河学院短短两天的逗留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我坚信这一点能成为现实。
虎门,是拱卫珠江的一道门隘:虎门镇、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小镇6160多年前,当年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把从不法洋商手中收缴来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挖池当众销毁,后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南山炮台的靖远炮台为抗击人侵的英军而壮烈殉国。从此,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闪光的地名而名扬海内外,名垂青史。
我向往虎门久矣!近十年来,尤其是1997年7月1日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以来,也曾多次驱车路过虎门,但一直没有机会在此停留,亲近亲近它。
一直到最近,我才有亲近虎门的机会。2004年5月中旬,我应邀到广州参加女作家柳明的长篇小说《湖上女人》的研讨会,并应聘担任华南埋工大学的兼职教授,为该校人文学院的学生讲了一课,然后,应在东莞文联工作的学生詹谷丰之邀驱车前往东莞。詹谷丰与东莞文联副主席邓慕尧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建议我到虎门看看。老邓是虎门人,前年在桥头镇开会时相识,有相见恨晚之叹,并许我再到东莞时陪我游虎门,于是在莞城稍作逗留即移师虎门》原拟在虎门只住一宿,然老邓与《虎门报》总编陈梓英先生热情建议我就在虎门住下来,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看看虎门的历史陈迹和今日的新貌。
5月20日,我在虎门逗留的惟一的一天里,热悄的主人把我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一清早,我就在邓、陈二位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威远岛上。史载,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威远岛南山山腰修建南山炮台,台周长五十二丈五尺,安放大小生铁炮12门。嘉庆二十年(公元年),又在南山炮台之西北修筑镇远炮台,台周长一百二十丈,安放大小生铁炮40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为加强炮台的火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奏准在南山炮台前滩的礁石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六十丈,安放8000斤以及6000斤等大炮28门,与南山炮台共计配炮40门,史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称威远炮台。而这雄伟的威远炮台与对面矗立于江中心的下横档上构筑的炮台,它们交叉的火力就形成拱卫珠江口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沙角炮台与对岸的大角炮台形成的火力,第三道防线就是威远炮台后面的大小虎门了当我与邓、陈二位躬身走向炮台的巷道,看见一尊尊的火炮仍然把炮口对准珠江口的海面上,好似在警惕着敌舰的随时闯人,这一尊尊沉郁的炮口又好像在述说一百六十多年来历史的变迁;而这巷道,又仿佛是历史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林则徐、关天培以及守护炮台的将士们心灵相通,仿佛听到当年抗击英军的隆隆炮声和阵地上的厮杀声。好不容易走完了这漫长的炮台巷道、登上月台,在一尊露天的大炮前同邓慕尧一起摄影留念。颇为有趣的是,这露天的炮台与跨江而过的虎门大桥成交叉的一角,作为我们相片的背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想,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颇耐人寻味的。
据邓慕尧先生介绍,虎门大桥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杰作,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物。它跨度4500多米,连引桥在内,桥长8千多米,建成通车于19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际。这座大桥的长度和雄姿以及它建成通车的时间,都是值得写下一笔的。我还记得多次在大桥上驰车而过豪爽的感觉,也永远记住了站在威远炮台的露天炮台前以大桥为背景摄影留念那一刻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瞬的感觉,应该说,虎门大桥既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见证。
我们一行参观完威远炮台后,便驱车到邻近的海战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座占地颇宽,修建得很漂亮的专题博物馆,馆中辟一室展示当年因鸦片而引发的海战的经过,也颇有参观的价值。但此馆太大,内容也较驳杂,诸如把当代禁毒也作为一专题辟专室展出,似与海战的专题关系不大。故此,我们匆匆看过,便告辞直奔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即鸦片战争博物馆参观了。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即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虎门镇镇政府附近,160多年前是个临海的海滩,现在则是居于闹市之中了。沧海桑田,令人可叹!当我们进人博物馆内时,发现两口销烟池静卧在院内一角,池中的水平静如镜,水波不兴,只有池边一木制的牌子昭示当年销烟的盛况。据介绍,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从英美两国不法商人手中收激的鸦片230多万斤,在此挖池销毁。20余天中,参观者络绎不断,简直成了民众的盛大节日。池边有一碑,介绍销烟方法,为了不留任何烟土,不用火焚,而用石灰投入切块溶入水中的烟土中,再由民工搅拌之,使之完全销毁,最后利用潮水冲浇池底,使其痕迹不留。陪同我参观的邓慕尧先生认为当年当地不产石灰,产石灰最近者也在粤北一带,急促之中,交通不便,又连续销烟20余日,从粤北调运石灰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怀疑当年林则徐在此处销烟用的是当地产的“壳灰”,即用牡蛎壳烧成的一种灰,功用与石头烧成的石灰相近。我的家乡闽南沿海一带也常用此种“壳灰”代替石灰,砌墙抹墙。因此,我同意老邓的看法,并鼓励他把这一看法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供有关人士参考。我们在销烟池畔伫立良久,思绪仿佛与160多年前的销烟场面相连接,而作为这一壮举的创意和举办者民族英雄林公则徐的音容笑貌宛若浮现眼前。我们回头一望,林公的塑像正聂立于博物馆广场的正中,供游人瞻仰,在他的身后,即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主建筑,里面有关于鸦片战争过程的相当完整系统的陈列。我们匆匆看过之后即告别此处回到下榻的宾馆,结束上午紧张而有意义的参观活动。
午间稍事休息后,邓慕尧先生来电催促我抓紧时间出发参观沙角炮台旧址。沙角炮台离市区稍远,我们驱车约半个多小时方到达,当年的沙角炮台与对岸的大角炮台所组成的火力网,曾经是拱卫珠江口的第一道防线。当我们下车步人炮台的遗址时,最醒目之处是矗立着当年战死于此的陈连升老将军和他的坐骑——被英军掳至香港不食草料而死的“节马”的塑像。在塑像前,我们默哀致敬,并期盼老将军和他的“节马”的精神永生。
参观完沙角炮台遗址返回市凶时,已是薄暮时分,万家灯火把虎门镇打扮得花团锦簇,璀灿无比,这哪里是珠江口的一座小镇,这简直是一座规模相当宏伟的现代化的城市。据说,虎门已由20多年前一个仅有12万人口的小镇发展成为拥有百万人口和上百亿财政收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珠江二角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赞同广东作家吕雷的者法,虎门不仅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之门,又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获得巨大发展的改革开放之门、发展之门、神奇之门!仅从虎门成为全国闻名以至世界闻名的服装之都这一点,即可以看到虎门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繁荣的程度。因为想为家人买几件衣服,蒙虎门富民集团的一位朋友带我到他们经营的几个服装市场选购衣服,那规模宏伟,堆积如山,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种服装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据说,每年一度的服装节更胜于此,更让。人赞叹不已。值得赞叹的何止是作为虎门经济支柱之—的服装业,虎门的市政建设、旅游设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等等,无不都是争创一流的!假若让160多年前在虎门销烟的林公则徐以及在威远炮台、沙角炮台抗击英军壮烈殉国的关天培、陈连升老将军再佾,看到今天繁荣的虎门,定然会含笑赞叹,认为他们的汗水和鲜血没有白流!
壮哉,虎门!闪光的历史让您拥有光荣的过去。
美哉,虎门!美好的现实又让您拥有灿烂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明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