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子的入学是非常严肃的国家大事。据史书记载:皇子入学首先要挑选吉时。清光绪帝入学时,皇室根据钦天监观天象、查历书,确定二月二十一日在养心殿举行入学典礼。二月二十一日那天上午,养心殿东暖阁中,香烟缭绕,气氛肃穆。光绪帝先祭告天地,拜谒孔子;然后翁同龢、夏同善等弯腰进宫,先行拜见皇帝的跪拜大礼。礼毕,皇帝从御座上站起来,走到翁、夏等人面前,向他们作揖打躬,这是拜师傅。
仪式完毕后,光绪帝来到一张小桌子前坐下,桌上放着文房四宝。
然后翁同龢上前,提起御笔,饱蘸浓墨,写下八个大字:
天下太平 光明正大
然后翁师傅准备好描红本教光绪帝“描红”。光绪按照事先的吩咐取笔、墨和纸张,五岁的皇帝抓起笔来,红润的小手颤颤抖抖,好不容易才歪歪斜斜地描下了第一笔。翁师傅走到皇帝身后,手把着手描完了“天下太平”四个字。
之后,翁同龢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帝德”二字,清廷议政王奕、光绪帝的伯父接过笔,紧贴着“德”字写下“如天”二字。翁师傅指着这四个字,教皇上朗读“帝、德、如、天”,皇上随着师傅的调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重复多次。
翁师傅又将一本叫《帝鉴图》的画册放在皇上面前。这部画册,画的全是尧、舜、禹以及历代帝王的肖像。翁师傅又一页一页地翻着帝王的肖像,逐一讲述帝王治国的故事。光绪兴趣盎然地盯着这些画像,专心致志地听师傅解说。这就是皇帝接受的第一课。
接下来是体育和满文课,师傅们领着光绪来到毓庆宫,按照满族旧习,依次学习拉弓、射箭、蒙古语、满文字头。当时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武器,御批奏章已用汉文,但光绪帝仍然学习弯弓搭箭,诵读蒙语满文,这是为了使皇帝“不忘祖宗法度”、“不改祖宗章程”。
皇子入学拜师的礼仪,唐代行束脩之礼,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在唐代,皇子入学注册后,就行拜师礼。根据《通典》和《唐会要》记载:学校择日举行仪式,学生行礼,再三拜请为弟子,得博士应允后,将束脩献于博士,以示尊师重道。等级不同的学校对束脩多少有所不同,国子学、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绢二匹,其他诸学均绢一匹,同时皆有肉脯。皇子入学,同样要行束脩之礼,其意义不在经济上,而主要是通过这种仪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仅仅通过中国历史上皇子入学的两个片段,就足以反映出皇家对皇子入学的重视。
侍讲与侍读
侍讲侍读和经筵进讲,是中国古代君主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由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
侍讲从西汉时已经开始,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字。据史料记载,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他当时年幼,辅政大臣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禁中授于御前。及宣帝诏诸儒讲经于石渠阁,这是侍讲经筵制的开始。
从东汉开始有了侍讲的说法,侍讲本来指朝臣入授太子,并非官名。光武帝立阴之后子为皇太子(明帝),并未仿西汉置保傅设官僚,而是改由朝中儒臣负责教授太子。
唐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
到了宋朝,设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宋咸平二年(999)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后又置侍读、侍讲,天章阁亦有侍讲,皆以他官中之文学之士兼充,掌读经史,释疑义,备顾问应对。宋神宗后,太子官亦有侍读、侍讲。
真宗朝又有了崇政殿说书的制经筵,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经筵之制虽于宋代已形成,但形式并未固定,非但历代有异。以明代为例,初无定日,亦无定所。直到英宗时候,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清朝仍旧以经筵日讲作为帝王教育的方式。清顺治九年(1652)后始以大学士知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讲。经筵设御桌、讲官案。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康熙帝最重视这一制度。康熙好学出于天性,自五岁便知读书。康熙帝一方面自己用心读书,一方面继承历代传统,开设“经筵”,即由当时的博学硕儒给他系统讲授经史。并把“经筵”作为一项典制而明确规定下来。康熙十年(1671),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即举行“开学典礼”,告祭先师孔子。
自此,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在规定学期之内,皇帝要按规定“上学”读书。讲课的老师,名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开始时,康熙帝在弘德殿听课,每隔一天,一早进讲一次。自康熙十二年二月,改为每天讲读一次,以后天天如此。康熙帝一天也不肯耽误,始终认真听讲。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隔日进讲为日日进讲,虽避暑瀛台,未尝间断。康熙帝每天还要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为进讲方便,又设一南书房,命各讲官分别轮流入值。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南书房为内廷机构,在此任职的官员,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或者咨询。他们向皇帝进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兼及其他。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讲解,让帝王掌握治国之术,有效进行国家管理。
张居正为幼年皇帝订立的读书计划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他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看到明穆宗生活越来越荒淫无度、身心萎靡,认为这与皇帝接受的教育有关,所以他多次向穆宗皇帝建议皇太子应出阁讲学,但是穆宗皇帝以太子年幼恐劳身心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张居正劝告明穆宗对太子的教育要尽早。他认为皇帝的儿子也和庶民百姓的儿子一样,在智力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先天素质上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要使皇太子成为贤明道德的君主,就要及早对他实施教育,而且还要讲求高质量,要施予高于百姓儿童之上的特殊教育。在他的极力争取下,8岁的皇太子终于成为张居正的学生。开始进入正规教学阶段,一年半后,皇太子的学习进步很快,不仅识得许多的文字,而且知道了不少的国家大事。
不久,10岁的皇太子因父去世而接班当了皇帝,这就使张居正的教育有了更特殊意义。由于隆庆间的权臣倾轧,内阁里只剩下张居正一人支撑局面,因此张居正就订立周密计划继续神宗小皇帝的教育。张居正拟定教学计划以日讲为主,以经筵为辅,日讲即每日给皇帝上课,这是十分严格的教学,与正规官学教学一样,有讲读、背诵、练习、复习、问答、检查等具体规定与要求。经筵则是一种典礼隆重的教学形式。有春讲和秋讲的规定,均在每月逢二的日子举行。日讲和经筵是明初确立下来的专为皇帝讲学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张居正就借助这种形式组织了十年的神宗教学。
张居正为神宗皇帝拟定的课程表如下:
1.伏睹皇上在东宫侍读,《大学》至传之五章,《尚书》至《尧典》之终篇。今各于每日接续讲读,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各随即进讲毕,各退。
2.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咨问,乞即召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3.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官恭侍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
4.近午初时,进讲《通鉴节要》,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5.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讲解,务求明白。
6.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7.每日定以日出时,请皇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8.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本日若遇风雨,传旨暂免。
张居正拟订的皇子教学计划很有特色。首先,它对学习次序和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也注意课间休息,每一阶段的时间都不太长,较为适合儿童学习意志不易持久的特点。
其次,把读书进学与政事处理密切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以学为主,兼习政事,学习为政,以政辅学。
再次,课后布置自学任务,如温习所讲课业,背诵所讲内容,预新课、习字等。随着神宗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张居正不断地修改教学计划,注意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如学习经史的同时,紧密联系现实国家政治事务的处理,有意培养皇帝的执政能力。
张居正的教育可以说成果显著,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少年皇帝必读教材
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要教材。《资治通鉴》在史料选择方面以政治史为主,是编年体史书,而且以皇帝的年号作为编年体的标准,这本书所记事件以帝王为中心,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这部书对于少年皇帝有着很大的励志作用,类如,英明神武的君主、万古流芳的贤臣,书中就详细记载他们的善政美事;昏君庸主、贼臣奸佞的丑事、恶行则尽力揭发;而那些相对平庸的时代和人物不予收入或者一笔带过。这样必然形成强烈的对比,警戒的效果也突出许多。
这部书主要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主题,致力于探讨社会治乱的原因,“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书中大量揭露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帝王利用权力为非作歹的负面例子。总的来说,这部书还是从北宋的现实政治出发,对史事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说,根据时下的情况来总结经验教训,希望北宋朝廷实行开明政治,使国家能摆脱内外交迫的困境。
《资治通鉴》有经世致用的功能,这部书被世人评价很高:“做君主的如果不知道《资治通鉴》,想治理好国家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做臣子的如果不知道《资治通鉴》,那么他对君主不能尽忠,对黎明百姓不能尽责;普通人如果不知道《资治通鉴》,则做事找不到规律,更不可能传世。”可见这本书在中国传统时代地位和作用之巨大,也难怪这部大部头著作能够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要教材。
历代皇帝也都喜欢读史,通过读史从历史记录的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皇太极从小就酷爱读史。历代所修正史,他都涉猎。如《汉书》、《隋书》、《唐书》、《辽史》、《宋史》、《金史》、《元史》、《资治通鉴》等,凡是他感兴趣或以为有用的部分,他都认真研读。他尤其喜读《三国演义》,把此书当做一部奥妙的兵书来读,凡打仗,必仿效该书中的军事战法,而且总是取得胜利。《三国演义》他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一部《三国志传》,皇太极也读了。他从这部书中,学习“治国”之道,学习用兵如神。读后,他还召集臣属谈自己的读史体会。天聪九年(1635)正月二十日,他向文官大臣发表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历代汉文史书,其中大多巧于掩饰、避讳,全都阅读,没什么必要。只需选择《辽史》、《宋史》、《金史》、《元史》四部史书中有关治国用人的内容,例如勤政治国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倒行逆施而使国家衰败,以及用兵行军方略、佐理国政的忠良之臣、乱国乱政的奸恶之人的有关记述,辑录出来翻译成满文,汇编成书,以备学习与阅读。并且规定这是每一位皇帝的必读书目。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5: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历代皇室不仅在皇子教育机构的设置上煞费苦心,而在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的设置更是精益求精。值得现代人借鉴。
1.对教育的诚敬之心
历代的皇室都把皇子的教育作为国家大事来看待,这在皇子的入学仪式中就能体现出来。皇子入学时挑吉时,皇子入学典礼日期的选定需要观天象、查历书,礼节繁琐。现代父母送孩子入学自然不必如此讲究,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没有一个诚敬的态度,是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2.注重学习的计划性
张居正给太子拟订的教学计划很有特色。首先,它对太子学习次序和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作了严格的规定,其次把读书进学与政事锻炼密切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以学为主,兼习政事,学习为政,以政辅学。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要有周密的计划,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贪多或过急,而计划性明显不强,使学习要么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要么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所以,皇室教育中的计划性原则尤其值得现代家长借鉴。
3.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
侍讲侍读和经筵进讲,是中国古代君主教育的重要方式,由廷臣如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历代的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明清时候,《资治通鉴》也成了皇子的必读教材。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从古人的得失中获得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文史知识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借鉴皇室教育的经验,我们应该加强对孩子文史知识的教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