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诗词其实我讲不了,我也缺少这方面正规的训练,有好多东西我自己也弄不太明白。比如说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这个入声字,因为北方的人没有这个入声,我基本上诗词的水平就是《唐诗三百首》跟那个《千家诗》的水准,而且都是上小学的时候背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云淡风轻近午天”……都是上小学的时候背的,后来没办法,因为段天顺同志给我来提过。因为我们1950年的时候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三区筹备委员会,后来是工作委员会,后来是召开团代会之后才叫委员会,后来所谓中心区给划没了,变成东四区,后来东四区又和东三区合并才有东城区。现在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他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样,老段同志一定说要我说,我没辙,实在没有什么可说,我讲得有些不正规,所谓“山寨化、野路子”的说法,但是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谈谈个人感受。
中华书局去年出了两本书,这两本书挺绝,一本叫《唐诗排行榜》,一本叫《宋词排行榜》。这排行榜我们一听,非常反感,因为排行榜是什么?就是歌星出了流行歌曲、通俗歌曲根据它的发行量排行的,出书也有排行榜,而且排行榜上最高的不见得是最好的书,最好的歌,但是容易被接受这是真的。但是从某一个角度,这是跟外国学的,外国把它叫“接受美学”,就是一个艺术作品被接受的情况怎样。他们非常严格,用严格的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他们规定了若干指标: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古代是什么,一个是这首诗被若干选本选过来选过去的情况,你这个比如说28个选本上都有这首诗,另外一个人是在27个选本上有这首诗,那说明你比他少一分。但是这个一分到了这个总的数里头,他又有占它的百分比,不是说一分它只是一分,一分它有可能占的百分比高,也可能占的百分比低。第二个指标吧,他被别人引用的次数。第三个指标是这个诗人出专集的情况,专集里面你出现过多少次。这是古代的指标。
那么现代的指标呢?上大学的文学史的课本里,你这首诗被全文引用的次数,被提到的次数,被专家写论文的次数,被硕士生博士生写论文的次数,进入专集的次数,进入合集的次数,然后在网上粘贴的次数,被点击的次数……我已经说不太清楚了,我说的不见得很准确。那意思是它有一套很客观的完全是数学方法。这西方人喜欢这样,喜欢用那个数学的、统计学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统计这个作品被接受的情况。不等于说这首诗最好,但是说明这首诗被接受得最广泛,所以从这里头我对它挺感兴趣的!
唐诗里头,比如说我不知道大家想到想不到,它说不管是古代的指标还是现代的指标,无可争议占第一名的,既不是李白的也不是杜甫的诗,是崔颢的《黄鹤楼》。然后第二名是《渭城曲》,就是阳关三叠。第三名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既在你的意料之外,又在你的情理之中,在意料之中。后来我就闭上眼睛想,如果我让我圈选,如果说我个人读唐诗我印象最深的,这个小时候跟现在也不一样!那么我有可能圈选的是李白的《将进酒》,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因为它那样一种气势,那样一种豪情,那样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力量太感动了。当然,这里还有其他因素,李白的好诗名著太多,他的受重视的诗歌“票数”分散,而崔颢的十分集中。
可要是前五年,我也可能不圈这个《将进酒》,我有可能圈李商隐的《锦瑟》,因为我觉得它在描写这个内心生活,达到了一种极致。尤其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我觉得这种对人生对宇宙的感受,进入了一种极致状态,这种极致状态就是你没法再赶上!他的这个话,你永远感受不完,你永远解释不完,而怎么解释都有理。“沧海月明”有一种空间感,有一种寂寞,对人生本身的寂寞感。“珠有泪”它从很大的沧海和月亮上,看到了一个小的珍珠了,而且这个“珠”都流出了眼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珠有泪”容易理解,这个它是珍珠嘛、老蚌嘛,也可能它原来是个液体,像泪珠一样,然后它变成珍珠了。可这个“玉生烟”写得太好了,你怎么解释都行,你说与本身折射光线,折射日光,它折射日光就好像有一层阴影,有一种光线给你的一种模糊感。外国人也非常崇拜他的这个“玉生烟”的说法,玉上自己就冒烟了,出现了这个。而且他怎么解释都行,钱钟书先生就喜欢解释,说他是讲诗意的,就是写出来的诗就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因为这首诗是排在李商隐(李义山)的诗集——《玉溪生集》的第一首。当然又有人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这本诗集不是李商隐编的,是后人编的。我不细说这首诗了,我就是说要是我,就有别的想法。
同样李白的诗,我更小的时候喜欢的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因为他形容自己的心情,吐露、倾诉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他怎么会琢磨出一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而且这个非常通俗,这个太浅显了,是不是?深入浅出,描写人的感情非常深,无法释怀。“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一个无法释然的惘然之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也是一个永远无法释然的愁情,而且你可以设想他的目的,他这里的第一句话,他应该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在先,他要写的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这常有的事,心情不太好喝杯小酒吧,喝完了心情更不好了,无法用酒来消愁。当然用酒来浇愁不是李白的发明,从曹孟德(曹操)那里已经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然也有说“解”应该念“xiè”,“何以解(xiè)忧?唯有杜康”。害得现在河南和陕西两家都争这个“杜康”的商标。而全国唯一的工商管理总局同意这两家都叫“杜康”酒。但是李白他又想加一句话,他加的这句话比他的“举杯浇愁愁更愁”还精彩,很奇特。叫作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这么实验过,因为我拿着刀,我想把这水切断,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有点病,这基本上该上安定医院(精神病院)。但是他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刀似乎是可以切断一切的东西,但是它切不断水,切着水好像是水越流越快,其实它不受你切不切的影响。“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举杯浇愁愁更愁”已经变成了俚语,变成了俗语——就是大家已经都知道的话,没有人不知道,是中国人都知道!这是李白厉害的地方。有时候一双句子,有时候是对偶,有时候不是对偶,是叠句,或者是一个,现在应该叫排比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么两句。这两句李白的功底特别好。同样这两句话,你看得出来有一正一副。
但是写得特别好的,我也喜欢李商隐的“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但是这两个里面它有一个轻重。“梦为远别啼难唤”这个更感动人,分量重;“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个用心极巧,在“梦为远别啼难唤”里面出来一个“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个用得非常巧,但是它没有“梦为远别啼难唤”更容易被人认同,因为“书被催成墨未浓”没有那么悲凉。“梦为远别啼难唤”非常悲凉,梦见家乡也好,梦见亡友也好,已经跟他们生离死别,你即使哭出眼泪来,你也叫不应,所以它是“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第一书被催成的机会远没有墨未浓多,催成就是赶着写信,另外一个你付出的代价是墨未浓,这个也不要紧,你又不是参加书画展,所以它有一轻一重。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它没有这种轻重之感,你觉得抽刀断水也很悲凉,甚至还有几分悲壮,而举杯浇愁更是无法释然。
那么现在回过头来,被评为第一的是《黄鹤楼》。《黄鹤楼》其实也有这个特点,就是明白如画,不是特别拽,不是特别使劲,也不是咬牙切齿,也不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为中国人胡子本来就不够发达,哪有马克思那胡子,马克思才活64岁,可我们看马克思老得像我们爷爷似的。上来的四句,就跟那个说白话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且那个“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已经把黄鹤楼写完了,所以号称,就是李白到了黄鹤楼都不敢写诗了,因为崔颢已经提了这诗了,他把黄鹤楼的这个诗意已经写尽了。可是没有比这两句话更普通的了,你光看这两句话,我小时候看,我觉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没让我去看黄鹤楼,你让我去看我写诗头两句还是这个,是不是?因为黄鹤楼这时候没有鹤了,它有楼,它叫黄鹤楼。特别平顺、平实,容易接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稍微有点沧桑感和历史感。“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个乘黄鹤而去的故事已经有千百年,以千为量的这个记忆,这是中国!
中国的历史长,连唐朝的人都感觉到历史长,更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了,唐朝人都感觉历史很长了。美国人很难开口,很难写出这种诗来,它千载,千载还没有美国,是不是?他很难有这种诗!这个有长历史的国家和没有长历史记忆的国家,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所以才有“千载空悠悠”,这有点气势,有点力量,有一种沧桑感和历史感,有一种时间的感觉,面对恒久的时间,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的生命,往往会有一种肃穆,乃至于虔诚!
但是《黄鹤楼》里最令人感动的是下面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尤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这七个字对我来说我认为他永远催人泪下。为什么?晴川历历,在晴空之下,“川”指的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这些土地,锦绣的河山,锦绣的国土,清清楚楚、历历在目!《黄鹤楼》有一定的“制高效应”,他是从高处往下俯瞰。往下一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这七个字,表达了中华诗人对中华大地无限的眷恋、爱恋、感受,乃至于忧心忡忡!我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河山?是“晴川历历汉阳树”!不但有山还有树,还有植被;有山河,有晴空(那时候污染小),而且历历在目,这是非常有感情的话,这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话,这是对祖国土地的一种难分难解的眷恋。
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它有一个主题,就是他们对俄罗斯大地的忧愁、忧郁!忧郁的俄罗斯大地,它不光是文学,就连它的歌也是这样。很多歌曲,比如说在契诃夫的一个比较长的中篇《草原》里。比如在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他们俄罗斯人的生活,他们的土地、他们的田野、他们的居室的绘画当中,他们有一个很突出的这么一个主题,就是对俄罗斯大地的爱和忧郁。
“晴川历历汉阳树”,不管什么时候我读到这里,就这七个字,对我们长江流域的地貌、植被、景物的那种高度的概括。“晴川历历汉阳树”,你很难再超过它了!“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当然也写得非常好!“芳草萋萋”的“萋萋”里面还有一种纵深的感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古人的诗特别喜欢用这个“愁”字。这个“愁”和现在说忧愁不完全一样,“愁”是一种挂念,更宽泛的一种说法,什么叫“愁”?挂念!牵挂!爱!爱得不行了!我们小的时候,老段同志经常背诵“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个“吴山点点愁”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具体是因为吴山的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是流行病,或者是闹地震的愁。点点愁太可爱了,让你愁得不行!太可爱了!他心疼!心疼到什么程度,就是抱着怕掉下来,含在嘴里怕化了,到这个程度了,祖国的河山美到这个程度了,所以点点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着祖国大地历历在目的山川,从个人来说,你寻找你自己的归宿,寻找自己的一个落脚点。越是美丽的河山,你就为自己未找到或者是尚未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立足点而感到某种挂牵。所以我觉得他这个从接受上说不是我喜欢的那些诗人,而恰恰是这一首诗。而且他的作品不算多,这崔颢还有哪些作品我也不清楚,但不是太多,但是人家这一首踔在那儿了,他棒,这有他的道理!
那么第二首《渭城曲》也好玩!这也是家喻户晓,对我来说这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比那“晴川历历汉阳树”还更普及,好像没有人不知道一样,而且还有个歌。对了,我跟老段我们都是以前河北高中的同学,就是现在的地安门中学,他们那个时候教过吗?好像不是在那里学的,初中学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且这首诗还有意思,这首诗的平仄是不对的,你们研究研究,但是古语我又不会发音,古汉语应该怎么发音?找一个广东人来念一遍这个,反正不对!你们研究好了,它怎么就不对!“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两句是沾不上的!然后“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两句沾上了,(老段:到三百首里面它就算一篇乐府曲了吧,不是绝句,它可能属于绝句的范围,反正它不太一样!)可是它至情,它非常淳朴,不夸张!李白的诗就显得夸张了,当然这个艺术的夸张不跟咱们做汇报的夸张一个形式。有人说了你检查身体的时候你不能写“白发三千丈”,写诗可以!“燕山雪花大如席”,你天气预报不能说雪花大如席,那一粒雪下下来把好多人都盖着了,这也不行!但是你不能不感动,王维这话说得很普通,那么淳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方式,我们重人情、重离别、重友情!我们把友情放在“五伦”之中,朋友也算“五伦”,不但有君臣,有父子,有夫妻,有兄弟,而且还有朋友!将友情视为人生伦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重离别。现在是这样,你现在出国跟洋人见面,他就给你送到办公室门口,他那个办公室门口就是最远处,很少有还出来送一程的。但是我们送得太多了,公费送行有时候送得太多了也不是很合理,但是送得太多就是一直送到他这个县界这儿!比如从A县到B县,那么走高速公路走到B县入口了他才回去!这重友情,重故人之情,这就是中国人!“故人”两字有时候非常感动人!这“故人”两字太感动人了!
看那个《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在魏国被害,害到什么程度?就是把他打得半死,扔到厕所里面去,让所有的人往他身上尿尿,这种从身体到精神的侮辱。但是后来他醒过来了,跑到了秦国,而且当了宰相。后来,原来迫害他的那个人当魏国的使节到秦国来求和。他知道那个人来了,于是范睢就把自己化装成一个非常穷的叫花子的模样,大冬天穿着件衣服冻得哆里哆嗦,去见这个使节。这个使节一看说:“你这不是范睢吗?”他(范睢)说:“是!”又说:“故人别来无恙?”一个说故人,一个是别来无恙,这特别感动人!(使节)说:“你现在混得怎么样?”他(范睢)回答说:“我为人佣工。”就是我给人扛活儿。(使节)又说:“你怎么这样,这大冬天的,你怎么穿这么少?”“买不起衣裳!”这个魏国的人就把自己的一件绨袍(现在还有绨绸,不知道跟古代是不是完全一样,现在快过冬了,不知道你们各位有没有要买小棉袄,绝对有绨绸的。绨绸就是一面是亮的,一面是暗的。《赠绨绸》这是一出京戏,就是穿上小棉袍,这棉袍是绨绸的,里面有棉花,有丝绵,反正是取暖。)就送给他(范睢)了。然后,第二天他说他要见他们的这个丞相去了,这个范睢又来了,说:“我现在正好有车,我为你赶马车!”就请了原来迫害他的这个对手,上到车上,他给他赶马车。一看丞相在赶马车,周围两边“交通管制”,全都往那边致敬的致敬,鞠躬的鞠躬,赶紧退后。这个魏国使节很奇怪,他说我是来求和的,怎么还对我这么大的敬意?他不知道是对马车夫的敬意!然后他进去以后,《史记》上写得很戏剧化,然后一见,敢情他就是丞相,他跪下来“只求速死”!说我罪该万死,我只求速死,你赶快把我宰了就完了。但是这范睢说:“你昨天见了我,眷眷有故人意,还拿我当故人,老相识,而且你还送我一件棉袍,不杀你,滚回去!给我把魏齐(魏相国)的脑袋交上来!”
这个京戏演起来当然很棒,故人之情,连敌人都算故人。中国人很有意思,中国文化,中国感情!对手,咱们对手了几十年,从年轻咱们俩就斗,斗到最后——故人,这就是故人。所以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我跟蒋介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谁也离不开谁,你这互相不斗了就活得没有意思了!
而王维的这个诗里头,当然前面他写得也好,“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这种春意萌动,但尤其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到那儿你找老对手都找不到了,多闷得慌,是不是?
类似写故人的,在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有一个非常短的小说,非常短的小说是什么?就是苏共二十大以后,把原来一些政治问题,被斯大林阶级斗争扩大化给轰到西伯利亚去劳改的那些人放回来了,有些知识分子,有些原来是党的干部。给他们落实政策(苏联叫不叫落实政策我不知道),给他住进一个公寓里,结果他住到这个公寓里一段时间,有一天他上电梯碰到一个人,他一看这个哥们儿是谁?是当年在西伯利亚对他进行管教的一个人,而且那个人的态度非常之不好,对他们非常苛刻!看见以后无限地感慨,那个人可能也认出来了,看他一眼,吓得直哆嗦。因为现在翻过身来了,这些人都回来了,要跟他算起账来,不得要他的命嘛!他写这么一个故事。然后有一天这个管教人员就过来敲那个被冤枉的囚犯的家门,敲敲敲……一开门:“哟……你怎么来了?”他带着一瓶伏特加酒说:“我跟你喝几杯酒,说几句话。”然后两人就坐在那个地方,把伏特加酒倒着就在那里喝,也不说话,就喝半天谁也不说话。然后这个管教人员就说:“哎,当时我对不起你!”这句话没等他说出来,两人都哭上了。就这么一个很小的故事,所以这个故人之情有时候又很有意思。当然王维这首诗里面不包含这个,他这里头没有敌手的意思,他说的是普通的朋友。
我再说一下词里头排第一名的,我觉得大家能想得到,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也特别有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个咏史!我们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国家,我们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民族。所以吟咏历史,这种“故国”!“故垒西边”也有一个“故”字,我们对“故”有一种感情,这个我喜欢说的它有一种纵深感。这个地方,放得还挺宽!我们看苏轼的这首词,里面没有现在最喜欢用的词,没有选边站队,他跟希拉里说的(一样):“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不准备选边。”他也没选边,没有说是同情诸葛亮,同情刘备,还是同情周瑜。“遥想公瑾当年”,他也很喜欢这个,但是他还没有选边,也没有加评论,他并没有一定要给一个主题思想。你看他咏史,但他并没有结论!看起来脱离人民是不行的,主观主义是不行的,主观主义一定要失败,他没有,他没说这个!我就是感怀,感怀什么?感怀“故垒西边”,又感怀“故国神游”!
唐诗我们谈了两首,宋词刚谈了一首,已经三个“故”了,王维一个“故人”,苏东坡一个“故垒”、一个“故国”。即使感怀这个,感慨什么?就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太感动了,人间,历史太长了,说起这事,说起那事来,让你感动得没完,头发都白了。“多情应笑我”其实是笑我多情,我们家乡人常说,说这个人多情,爱感动!有个词叫作“听评书掉泪,替古人伤悲”,听评书他都能掉眼泪——多情!
第二首也有意思,第二首是所谓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问题是好多专家都认为这不是岳飞作的,是别人作的,是后人假托的。但是是后人假托的也不得了,不管怎么样,这首词容易被接受,因为他有一种豪情,有一种壮志!他有好多话,也应承了中华民族一种感慨的方式,一种慨叹的方式,一种生活的经验!
比如说“三十功名尘与土”,你办一件事已经办了三十年了,你是当兵也好,做官也好,经商也好,你从事一个事业已经三十年了,你得到的功名,你得到的地位,你得到的级别,也就是“尘与土”,不值一提!越老越不值一提!人很老了一想我当过这个、干过那个,什么?俱往矣,根本不值得一提,不屑一顾!和人真的性情、真的生活、真的志向、真的价值相比,不值得一顾。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奔波劳碌,古人行路是很困难的事。中国人叹息的是人和人经常要客居他乡,要东跑西颠——“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旧中国,一个比较进步的“昆仑影片公司”拍过一个电影,这个电影就叫《八千里路云和月》。它是写什么?是写“卢沟桥事变”以后,东北和华北的大量学生往内地跑,这个里面也暴露了、揭露了、批评了国民党政权的许多无能、腐败等等。一直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它都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后边的那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那就不用说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间。
从古至今,对于岳飞的,或者是所谓岳飞的《满江红》有这么高认同度,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憋的气太大了,旧山河需要收拾的地方太多,老收拾不完!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从这里头我就回过头来说一句什么话?就是中华诗词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它就是中国人的灵魂,它就是中国心。什么叫中国心?这就叫中国心!它已经深入了我们的遗传基因,深入了我们的神经细胞。
1995年5月,我在美国纽约的“华美协进社”,这还是胡适当年创办的一个组织,在那儿有一个讲演。讲演时有一个美国人就在问,他说他感觉中国人特别爱国,他说欧洲不像中国的国家观念这么强,他说今天是这个国家的,过几年他找另一个国家的对象结婚,又换成另一个国家的了,说起他原来的国家他骂半天,这样的人多得很!可是中国人不,中国人一提中国,特别爱自己的国家,什么原因?这么大的一个问题我也答不上来,我就半开玩笑地说,我知道第一中国人喜欢吃中国菜——中华料理,中国人有“中国腹(肚子)”!第二就是中国人喜欢唐诗宋词,他有“中国心”!又有“中国腹”,又有“中国心”,所以中国人的交往都是“心腹之交”,中国人都是国家的“心腹”,所以他爱国!后来我带有随机的这么一个说法,被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高中的入学考试所引用,每人根据这段话写一篇作文。后来把那作文选了还出了一本书,专门论述“中国腹”和“中国心”这个题目。
但是这跟排行榜有什么关系?排行榜上面有,但是它不靠前!我个人的一个感情经历,离现在四到五年了,我到开封去,开封那儿有一个“清明上河园”,咱们知道宋朝有这个《清明上河图》,后来就按这个《清明上河图》修了这么一个主题公园。然后这个“清明上河园”每天晚上都有这么一个演出,这个演出就叫《清明上河图》,是一个歌舞演出。宋朝的词最有名,这个演出里头,它的歌全部唱的是宋朝的词,都是宋词。开幕式的时候第一首词唱的是什么?是辛弃疾的《青玉案》,是哪一个?就是这个: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因为王国维特别喜欢后半阕,王国维认为它代表了学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说这是一种治学的体验!你研究研究,研究半天研究不着,突然一下子想通了,豁然贯通!就好像找这个人似的,找这个美女,找这个让你动情的人,找了半天找不到,一看就在这儿,敢情找了半天就在这儿!前半阙在歌舞当中,它表现出来了。因为这个开封在北方少数民族没有打过来以前,是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连美国都有人论述,就说美国人在讨论纽约的时候,就提出来,就说纽约要吸取开封衰败的教训。说开封在当年是全世界的几大城市:一个是埃及的亚历山大,一个是开封,还有一个是哪儿?全世界三大城市之一,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
这个题目是《元夕》,我不知道具体的宋朝那个时候,咱们民族的节日是怎样的?元夕好像元日,应该是春节,但是它写这像灯节,像上元佳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河南也证明这个天气并没有全部变暖,河南那个时候,春节或者上元佳节的时候已经有春意了。东风一吹,不是花都开了,是灯都挂起来了,到处像花儿一样!光说它像花儿一样,辛弃疾本来是写阳刚诗的,但是在这里他也是无限的柔情!“更吹落,星如雨”,就是说地上的这些灯,你感觉到就像所有的星星都落下来了,已经不是天上的星星了,天上的星星被这个风都吹落了,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到处都是自上而下的灯光。
我也觉得好笑,“宝马雕车香满路”,满街开的都是宝马车!早在宋朝这个辛弃疾已经预言了,中国开的到处都是宝马车!当然了,他说的是马车,我这是开玩笑,我这是起哄。“宝马雕车香满路”,香满路!节日活动,男女混杂!你看《史记》上讲,在集市上男女混杂,这是最高兴的事。说我喝酒,皇上赐我一杯酒,这一盅喝完我就醉了;要我跟我的哥们儿一块儿喝,可以喝一斗;要是在集市上,男女混杂在一块儿喝,我可以喝一石!那个时候也够开放的,他敢这么回答君王的提问,他也不怕说他作风不严肃,对自己不检点,说话不检点。他不怕,他敢表露性情!所以“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车里坐的是女眷,而且中国那时候的香料也非常发达,跟现在巴黎差不多。宝马车,雕着花,这车都雕着各种花纹,宝马拉着车一过,你看不见人,可是一股子香味就过去了。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这些灯还有多媒体效应,不是光让你看亮的,它能转,走马灯什么的它能转,而且它有乐器在那里奏,所以你可以听到“凤箫”的声音——由于风力变化吹出来管乐器的声音。“玉壶光转”这个灯做出来像玉的一样,那种晶莹、那种透彻、那种透亮——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狂欢一夜,完全是巴西狂欢节的意思,我们中国曾经有过这么繁荣的盛世!
他一唱这个,这个词一打出来。其实过去这个词我早就知道,而且《青玉案》我到现在就知道这一首词,别的我都没有看过。因为我刚才说过我的水平也很低,可这个确是让我听得热泪盈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这样的盛世,有过这样美好的生活!当然你光说美好也不行,你还得防备,还得有国防不能让人杀过来,杀过来就完了,最后宋朝很可怜,皇上让人追得都没处躲,太可怜了!但这个(词)非常感动人!
我今年春节的时候还是新年的时候,在《政协报》上和《人民日报》上都写了这个事,写到《青玉案》,写到当时在河南开封听他们唱着这首词的情景。我说我非常感动,我说我感动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中国诗词进入中国人的心太深了,我愿意世世代代做中国人!哪怕只有一个目的,什么目的?就是为了欣赏中国的诗词!你换成别的语言,他也有好的诗,但是他跟你的劲儿不一样,你欣赏不了!后来又一批老的知识分子看了我的话,他们还特别激动给报纸写信什么的,说你说的这个话让我们感动。我不为别的,我也不说中国吃的好,中国的生活怎么怎么好,我是中国人我才欣赏这个诗词。
这个时候我想起1980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美国那时候的一些华人学者都是台湾地区背景的。他们就对我说现在在美国生活物质上没有什么问题,台湾的货也能买到,大陆的货也能买到,美国的超市现在东方的货比重越来越多,还专门有“东方商店”“亚洲超市”,还有什么“韩国超市”,还有“中国超市”。“中国超市”后来就不用说了,炸油条也有,速冻饺子也有,只是有时候没有咱们这里做得好吃!这个雪里蕻也有,榨菜也有,至于茅台、二锅头,牛栏山二锅头都有……所以这个物质上没有什么问题。他说问题还是文化上,有时候中国人稍稍有寂寞感。他给我举的一个例子是另外一首诗,他说他有时候遇到我们现在这种天气(快到秋分了),忽然他看到杜甫的两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说他突然非常感动,流泪不止。美国人就问他说你怎么了?他说这两句诗我太感动了!这个美国人的中文也非常好,也是汉学家,但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体会不出来!他就说“露从今夜白”,今夜指的是气压有变化?还是温度有了变化?还是湿度有了变化?还是风力风向的变化?为什么今天晚上看见露水特别白?露水能白吗?能白到什么程度?没有掺牛奶,又没有掺石灰,它怎么就那么白?“月是故乡明”,他说这倒很明显,你们故乡没有那么多的工厂,没有污染!你跟他说不到一块儿!可是中国人对“露从今夜白(bò),月是故乡明”会有很多感想。
说到这我就不具体说作品了,我说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中国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棵大树,他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正像“故人”“故国”“故垒”,还有我最喜欢的苏东坡的两句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他说“故人”“故国”,在某种意义上“古诗”是一个非常长的那么一个过程形成的一个这样文化的大树,所以你要作诗的话,你一定要和他匹配。如果你完全不熟悉中国的这个诗的话,你作出诗来你还不如写新诗。或者你写快板,写三句半都行!你千万别作诗,你作出来这个树叶安不到那个树上,你安了半天,费劲!所以刚才段天顺同志还在说,说有一次我来讲这个,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唐诗三百首》,你要是背不下几十首来,你最好别写诗。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是你背得下来了,你也能写诗了,还有一个问题。你跟中华诗词大树特别贴切了,你写得跟唐朝人一样,你写得跟宋朝的人一样,你写得跟明朝人一样,甚至你写得和清朝人一样,你写不出你自己的特点来。
所以既能够跟中华文化“故国”的这棵“大树”“古树”衔接、匹配,又能够有今天时代的特色,又能够有你个人的特色,这个太不容易了!这个就需要创造,需要真情实感,需要有灵魂深处的东西迸发出来,需要个性化!
比如像龚自珍的诗,龚自珍的诗在清朝的诗歌里面独树一帜,他用的很多词跟别人也不一样,他有的地方挺各色,但他有真情,他有棱角,他带着刺!就拿毛主席最喜欢引用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他说老天爷抖擞一下,让老天爷来点精神!这不得了,这是向老天爷叫板!“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人才战略”在龚自珍那个时候已经提出来了,这个不得了!你们看秋瑾的诗,那种豪情。作为具体的炼字炼句、修辞,秋瑾的诗不算最好的,但是她的那种情怀,那种精气神也不得了!钱钟书是另外一种人,他不像龚自珍和秋瑾那样带棱带角,寒光闪闪的那种英武之气、那种挑战的心情都没有!但是他有一种“读书深处意气平”,他有一种老成,有一种平和。比如说他在1957年反右高潮中写的诗:
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
这个他也不得了,他唱一种冷调子。“弈棋转烛”好比两个人下棋,一会儿这个赢了,一会儿那个赢了,这个事还不少。就是世事一会儿你成了一会儿他败了,一会儿你兴了一会儿他灭了。咱们不用说得太具体,总而言之他感觉世间多事。“饮水差知等暖寒”,你真过去尝一尝,半斤八两也差不离。比如饮水冷暖自知,你得喝这水,只有你喝了,才知道它是凉的还是热的了,你真一喝,它凉热差不多!这是钱钟书的看法,对不对咱们不说,但是他表达在他的诗里面了。“如膜妄心”这是佛家的语言,一有妄心,那个妄心就像那个膜把你罩在里头了,看什么事情你老看不清楚,你老看不对,你不明白!要想你把这妄心,投机取巧之心,顺坡下驴之心,见风使舵之心,浑水摸鱼之心,企图侥幸之心……都应该去尽。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坐火车过邯郸,咱们都讲“邯郸一梦”,他说“夜来无梦过邯郸”。就是“我”,本人过邯郸的时候不做梦,嘛梦没有!所以不一样!
尤其是到了聂绀弩的时候,聂绀弩的那些诗别人不敢写!而且从诗意上完全不一样,你找唐诗宋词,你找到龚自珍那儿你也找不出来!这种题材这种写法没有,但是他能安到中华诗词这棵树上!比如《血压三首》之二:
尔身虽在尔头亡,老作刑天梦一场。
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
“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孔子的话,但是聂绀弩从他的心理上“哀莫大于心不死”。“我”心一直没死,老想报效祖国、报效社会主义,但是我太悲哀了,我越想报效,我犯的错误越多,挨的批就越重,所以他“哀莫大于心不死”!他说刑天梦又有什么好处,你身子虽然在,脑袋就让人摘下去了。“余生岂更毛锥误,世事难同血压商”。说“我”这不光看我写的文章出问题,我连血压都出了问题了,他还有一些老年的牢骚在里头!说写东西“我”耽误事,尽犯错误。但是血压我又怎么办?但是他写得更厉害,他更激愤的是下边两句。“哀莫大于心不死”让人一看一愣,要用北京话来说让人看得有点“肝儿颤”!
底下两句让你颤得更厉害一点,他说什么?挽雪峰,他是追悼冯雪峰的。“狂热浩歌中中寒,复于天上见深渊。”这两句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里面的,所以白话文和文言文是相通的,是能连在一块儿的。文和诗也是能相通的,他底下两句话太厉害了,“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那个年代,“文革”当中你写文章信口雌黄多了,信口雌黄本来这是一句话,但这个地方是文章信口,你只能这么说!文章信口然后你雌黄易,“思想锥心”可这个时候我的思想却扎着我的心。你想在“文革”当中有几个思想不锥心的?你雌黄可以,我思想锥心我坦白难,你整天让我坦白我敢坦白吗?坦白了要把我毙了这事!
这个聂绀弩出了几百首诗,在他最困难的境遇下并不是都这么刺激的,也有些表示他要好好劳动,好好改造的。包括劳动的快乐,自己劳动能力不行,要好好提高自己的劳动水平,他也有很多那样的诗。
他写到劳动“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因为那个时候他放羊大概是管饲养之类的,他岁数也不小了,这人劳动不是很行,我估计还不如我,我在麦场上扛过230斤的麻袋上跳板装车,115公斤我扛过!我背过150斤的花篓。这不多说了,现在也不给补工钱了。聂绀弩劳动不是特别行,但他也还说得很真切,“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这“香臭稠稀一把瓢”我开始以为他在掏粪!后来我看不是,不能用瓢掏粪,他大概是喂猪或者是喂羊或者是干什么!有时候饲料稠一点,有时候饲料稀一点。
“曾经沧海难为泪,便到长城岂是家”,他劳动的地方老改,一会儿都到了长城边上了,还没到家,还得往远处走!他的诗就是敢于把个性放进去,后来对这些老知识分子,胡乔木同志很关心,他看了聂绀弩的这些诗非常激动,他主动要求给聂绀弩写序。多少也有点保护一下聂绀弩的意思,怕别人回头说他情绪不好,这个话太刺激,影响不好,不让出!当时胡乔木还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分管意识形态。
这又是一个矛盾,就是你又要符合诗词的这一套程序,甚至是程式。中国诗词历史太长了,形成了自己的程式,既要程式化,更要个性化。诗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一种就是它实在不像中华诗词,这个对不起,我也看不懂!这样你替他挺为难。第二种他实在是像中华诗词,但是你不知道是谁写的!谁都可以这么写!所以如果我们很喜欢中华诗词,这个中华诗词也表达了对我们中华传统的热爱的话,我也还希望我们拥有个性化。你不但要有这个词儿,要有这个说法,要符合它这个音韵的要求、虚实字的要求、对偶的要求,而且更要有诗意。
我也说一点不好听的,我们知道一下这个情况就得了,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这个观点。台湾地区有一个影响还特别大的旅美学者叫夏志清,这个夏志清有一个说法我们听了会非常不高兴,我听了也很不能接受!他说我们老说唐诗宋词怎么好,他说没有那么好!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唐诗宋词已经形成了一些类型,形成了一些套路,这个见解我们可以参考。他说比如说写诗,写什么?感遇、思乡、怀古、送别、悼亡……他说你看不管多少诗,就是那么一套!他这有些贬低中华诗词的观点可能我们都是不接受的。你们从我刚才讲的这里面也知道我绝不是贬低中华诗词的人,但是我们要从已有的套路中突破出来,我们要有今天一些新的内容,这个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们就从钱钟书——本来我还预备了一些别的,比如说老舍,解放后他也写过许多优秀的诗词——我们就是从龚自珍,从陈寅恪,从王国维,从梁启超,我们从这些人中都可以得到启发!我相信我们中华诗词给了我们很多的寄托,给了我们很多的安慰,给了我们文化传统的这样一个文脉,薪尽火传,后继有人,同时我也期待着诗词发展个性化。
中国人过去有个词,这个词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叫作“诗胆”,就是你写诗有没有胆子。这个“诗胆”不是政治的含义,不是说让你在诗里面胡说八道,胡作非为,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绝不是这个意思。“诗胆”恰恰就是说从艺术上你能不能敢于突破。毛主席也有突破,毛主席的诗词也非常重要。比如说“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个不得了,这个跟口语一样,而且特别活跃,这是一幅画,又是一个戏剧的场面。“齐声唤”,唤这是叫你,后面听见了,前头捉了张辉瓒。这就像话本身:“哎……前面抓……把他抓住了。”像美国抓住拉登以后,驻阿富汗的那个司令,如果美国人说话他是另一套——we got it !我们抓住了他,得到了他!这个时候,“前头捉了张辉瓒”就是那个兵we got it !就跟那个感觉是一样的!“不须放屁”有人说这写得好!这个到现在我暂时没有觉得有那么成功!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写《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完美的!他有一些短的也非常完美,但是并不那么得到重视,比如说《娄山关》,《娄山关》非常精粹: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太精粹了!在毛主席诗词里我对这首词的评价非常高,这不得了,这可以进入中国的文学史!我们今天在这儿随便说说,有的非常好,但不如这个严密。比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句非常好!但是底下那个“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无论如何他的这个味的浓度不够!而他有个味“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哼唱)”,他给你个快板的味儿!所以《蝶恋花》虽然毛主席写得非常深情,但是从诗词艺术上他绝对赶不上《沁园春》,赶不上这个《娄山关》。
我也看到湖南有一个人评《沁园春·雪》,他说整个来说分量好!但是有一段就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说写得也有遗憾!他说所有的这几句话都是一个意思,而且成吉思汗那个“汗”不能念“hàn”的,只能念“hán”。连着四个平声字,念起来非常难受!当然他可能不知道这个吉是入声字,但他有这样的观点。还有毛主席写得很好的,看着很短的十六字令,我觉得只有毛泽东有那样的心情。还有那个《昆仑》,那个也特别有毛泽东的个性!
所以从现代各式各样的人的诗词当中,我们也会得到非常大的鼓舞!我今天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老段在这儿我再推辞好像缺少“故人之情”!所以你们就看在我这故人之情的分儿上,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耽误大家时间,请原谅!谢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