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全球化
(一)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机遇。全球化是20世纪的词汇。其实,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运用。何以见得?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方面的描述:“资本主义促成生产力的解放,经济、政治、文化突破国界,传播到全球,变成世界性的;民族的文学变成世界的文学。”这里,文学是否当文学讲?我有点糊涂了。因为,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语言里,从字面上说,文学是与文字有关的学问。文字、文学在英语里是letter,literature,俄语是литература,法语是lettre,littérature,德语是Literatur。这里的“文学”其实是指出版物、文字、文件、文献等。列宁说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并不是党要有自己的文学,而是指党要有自己的出版物。我国早期翻译成“党的文学”是错译。20世纪80年代初期,胡乔木同志就曾提出过这个问题。1984年,中、苏两国关系刚刚有所好转,我到苏联访问,苏联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研究所所长索罗金和老朋友托洛普采夫接待我的时候,我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苏联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在政策吃紧时,就解释为“党的文学”;在政策宽松时,就解释为“党的出版物”。结果我什么也没学到。
许多人抗议全球化。但是,这个大趋势阻挡不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在诸如技术、外贸、外资引进等方面有很大发展。邓小平同志一再说,要抓住机遇。为什么呢?主要有两条,一是现在是和平环境,没有世界大战,一打仗就什么都顾不上了,胜了再说,一败全完;二是全球化在发展,方兴未艾。
(二)全球化也引起文化冲突。全球化的结果,生产发展快了,可是对弱势文化有很大挑战,造成很大压力。对民族语言也有很大压力。英语处于绝对强势,使用英语方兴未艾。你生气不行,着急也不行。我国也有人反对使用英语,抑制过英语,有过若干规定。比如商品要有中文商标和中文说明书,否则不准你卖,反对滥用英语。现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还有滥用英语的现象。但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与众不同。中文属汉藏语系,欧洲文字属印欧语系。世界三大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里有日语、韩语,还有中国新疆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以及芬兰语、匈牙利语等等,都有后缀,附加成分特别多。语言给许多地方带来麻烦。比如,印度的语言就特别多。地区与地区之间因为用哪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曾经爆发过战争。一位印度朋友告诉我,印度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使用英语对印度来说是耻辱。但是,英语使印度各民族能够交流。讲印地语,从新德里到孟买,就不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孟加拉人,他用孟加拉语写作。印度还有许多地方讲乌尔都语,与巴基斯坦相同。
(三)全球化引起认同危机。什么意思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找不到北了!我到底是谁?新加坡、韩国,都有这样的问题。新加坡大部分是华人,还有马来人、泰米尔人,使用四种语言。规定英语是官方语言,中文,也就是汉语、泰米尔语、马来语都算通用语言,都承认。但是,长期用英语的结果是,当年李光耀执政时期,关闭了最后一个华语大学,许多华人知识分子至今提起此事还涕泪交流。他们怕的是共产主义,怕咱们这个意识形态。中国太强大。新加坡政府现在又怕西方的影响。说你是华人,可现在新加坡的青年人华语越来越差。说你是英国人,也不能到英国去认祖归宗,把莎士比亚算成新加坡人也很困难。有这个勇气的是韩国人,我真佩服,说孔子是韩国人,还宣称李白也是韩国人,原因是李白姓李。那李先念也变成韩国人了!
(四)全球化的结果,使强势文化、强势国家、强势科技,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使那些弱势的东西不知不觉就会无疾而终了。你找不到自己了!在中国,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发生。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文化安全问题。在文化上保不住自己,保不住你这个民族,就会被同化。不过,在中国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同化中国人太难了!同化中国人没那么方便,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天津人,谁也同化不了!
所以,全球化招致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它们认为全球化扩展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全球化就得按西方的规则办。游戏规则都是它们定的。你加入WTO,加入其他标准化机构,它就从你这儿起另定规则。不仅政治,还有技术,很不方便。觉得自己的尊严、性格没有了。西方人很喜欢讲究性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里的characteristics就是特色,就是性格。
西方也有人很强烈地反对全球化。道理很简单,他们认为全球化剥夺了他们的工作机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剥夺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失业的人多得不得了。澳大利亚也有这个问题:一件产品,拿到中国来做,成本只有那里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批澳大利亚人就失业了。因此,反对的声浪,忧虑和抵制的声浪,反对全球化的声浪很高。卡扎菲也是个作家,他写过一篇名为《城市》的文章,像是小说,其实是散文。他把城里人称为一群蛆。他认为城市只生产懒汉,只生产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城市里的人假装很忙,整天开着车从这边到那边。最可笑的是二十几个人在一个空场里抢一个球。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军阀韩复榘,他就有过类似的笑话。看到学生们在踢球,就指示副官,这么多人抢一个球多不好看,给他们每人发一个球!当然,山东人说,韩复榘没那么傻。
总之,存在着前现代和后现代的矛盾。还有宗教问题,仇视异教。1986年,我去西藏,听说很早以前那里就有人去西方留学,引进过发电厂,结果引起一些人的仇视。电把黑夜变成白天,这是魔鬼的东西,想干吗啊!于是,一夜间把发电厂全砸烂了。晚清,修京汉铁路时也引起恐慌。火车“噢”的一声叫,声音多怪,牛不这样叫,老虎不这样叫,狼也不这样叫。咣当、咣当,叫人怎么活啊!后来让火车走,不用火车头,用几十头牛来拉,这个能接受。而且不仅中国如此,当年史蒂文森在英国刚发明火车,周围的农民也抗议啊!认为魔鬼时代开始了!要我们的命啊!还能活吗?还能睡觉吗?还能娶媳妇吗?听这声音,猪还能长肉吗?还能上膘吗?英国也发生过,修好的铁路,蒸汽机车不让用,用马来拉。现在伊斯兰世界的塔利班、伊朗的宗教领袖,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现代化的仇视。不是对现代化本身的仇视,而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高高在上,那种救世主的姿态,那种用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的做法,十分反感。比较起来,我们中国还好,中国文化有保守的一面,还有特别时尚、特别趋时、特别开放、特别求新的一面。因此,生现代化气的人和事例不多,至少与卡扎菲对城市的评价有区别。当然也不是没有,1958年我到北京农村体验生活,农民对城市的认识是,那里只出大粪。当时他们没受卡扎菲影响吧?他们出于朴素的认识,还能鉴别出东城的大粪比西城的贵。东城人吃得好,粪就臭,越臭越有劲儿!这都是我接受的再教育。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过巨大挫折。中国与欧洲各国不一样,本身是自给自足的大国。历史上,除去受过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前不久参加一个讨论会,研究海洋问题。提到过郑和下西洋,他干什么去了?在当时郑和的思想里,南洋的几个小岛,生产、生活都很落后,跟我们中国不在一个数量级,形不成挑战,不存在竞争关系。东方、北方也不过是几个小番邦。我们则是最发达最文明的天朝的代表人物。因此,下西洋像是天朝抚慰小邦之举。我们带的绸缎、瓷器,你们见过吗?茶叶,你们喝过吗?我们的各色人等,你们见过吗?我们的谈吐,能写对联、写诗,你们哪儿见过?所以有炫耀“天威”的意思。1840年之后,中国知道世界上在海外还有很强的国家,知道我们不经一打。这个打击太大了。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跳进昆明湖,在颐和园自杀了。他是为了以身殉清朝吗?他是为了以身殉宣统吗?都不是。实际上是因为他最珍惜的中华文化面临灭亡的危机。面对西方强力的科技,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奇技,例如筷子夹苍蝇、金钟罩、铁布衫,刀砍脖子不断之类练出来的功夫,比不上西方的奇技淫巧,坚船利炮,钢铁火炮。所以,“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痛心疾首,有些意见尖锐到极点。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鲁迅主张青年人少读或不读中文书;钱玄同甚至主张废除中文,相当于让中国农民见面不许说“你吃了吗?”改成“Hi!”他还提出“人过四十,一律枪毙”,因为人过四十岁就保守了。照这样,我都该毙两回了。“五四”时期的这些观点虽然很激烈、很偏执,但是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经过曲曲折折道路的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就没有今天的扬眉吐气,更谈不到弘扬中华文化。所以,改革是硬道理。如果还是八国联军,还是小德张,还是甲午海战的惨败、日本的占领,一切都谈不上。因此,我们要怀念和感恩“五四”运动先驱者,他们毕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以否定“五四”运动。
三、中华文化的自省与新生
中华文化是大难不死的文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灭不了!历史值得重温。外国一些有识之士,也对中华文化有正面的看法。我知道的至少有两个人: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美国的前国家安全顾问、民主党的布热津斯基。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阵营都在搞改革。但是,苏联、东欧可能失败,因为他们的计划经济与改革互不相容。而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独特的文化。其实,撒切尔夫人哪知道中华文化?也没吃过天津的耳朵眼炸糕和煎饼果子!但是,他们有这个看法。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中华文化有抗逆性,能在极端逆境中保存自己,不轻易低头。你看亚洲一些国家,比如菲律宾就不行。西班牙人统治,就改成胡里奥之类的名字;被美国托管,又改说英语。菲律宾人当然也反抗过,那里有一个广场是纪念一位诗人的。他写过一首诗:“我的鲜血会化成解放的阳光。”与我们中国的文天祥一样。中国不接受西方统治和奴化,反而还能汲取西方有益的东西。现实证明,中国人有应变能力,能与时俱进。
东方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德国,在印度,在中非的喀麦隆三个国家,听到过同一个故事。德国的故事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海因里希·伯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就叫《一个关于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故事》:一位渔夫在捕鱼,网里鱼很多,捞不上来,累得要死。他招呼一位正在树下呼呼睡大觉的青年人来帮忙。青年人问:“捞鱼干什么?”渔夫说:“可以换成钱。有了钱可以去旅游,周游世界,享受幸福。”青年人说:“我现在在树下休息睡觉就是最幸福的。我要钱干什么?为什么要去周游世界?”说好听的,是知足常乐,不愿意发展,累出病来,不如不发展;说难听的,是不求上进。
我去过不丹,这是印度的保护国。不丹与我国没有外交关系,只和印度等四个国家有外交关系。不丹国很小,那里的国王叫旺楚克,他有四个王后,据说是四姐妹。据说,那里人们的幸福指数最高。现在西方也有不少人质疑现代化和一味的物质追求。有人想回归自然,带上帐篷住到湖边,回来时咬得浑身疙瘩。中国人的观念怎么样呢?中国古代的《易经》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讲“与时俱化”。“与时俱进”是明朝人提出来的。《尚书》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每天要有新的进展。太阳每日都是新的。中国很容易接受自强不息,勤劳也能接受。最反对懒惰,懒人在中国最抬不起头。中国接受慢的是有序的竞争。中国自古以来不讲究竞争,也没人敢和它竞争。当然还有实证主义呀,科学主义呀,接受起来也慢。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有各种说法,如说那是一种“食文化”,讲究咀嚼、消化。而美国人就不讲究咀嚼,讲究“拥抱文化”。因此说,美国文化是“性文化”,中华文化是“食文化”。中华文化按地区分,有黄河文化、楚文化;也可以按流派分,诸子百家、儒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文化。往细致说,越说越多。我也没那么多学问,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
1.儒家文化与“泛道德论”(简称泛善论)。认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有两件事,外国人不认为是道德问题。但是,在中国一定认为是道德问题。哪两件事?一件事是“治国平天下”。搞政治,是对道德人格的考验。第二件事是婚姻。认为婚姻的巩固取决于道德。爱情不爱情不重要,夫妻之间你有恩,她有爱,是感恩和报恩的关系。你对配偶不懂得感恩或报恩,就是无德的流氓、坏蛋!这些就不说了。在政治上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统治的合法性就在这里。权力的合法性不在于投票。中国古代哪有投票之说啊!最主要的是实行有道德的政治、爱民的政治、亲民的政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谁有道德,谁就有统治天下的资格。道德哪里来的?其根据在于天。“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和地是道德的榜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你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能发明创造,勤劳勇敢前进,又能承担重载。你不掌权谁掌权呢?这个“泛道德论”,有理想主义的东西。历代统治者、君主皇帝并不围绕道德行事,实际上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所以庄子提出:“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权在你手,坏事也能说成好事,好事更是好事。他的眼很“毒”,很早就看出封建道德是靠不住的。“五四”运动以来,很多人也在批评这个“泛道德论”。鲁迅曾经说过:“翻开古书,字里行间都是‘吃人’二字。”民间有一句更狠的话:“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鲁迅有一部名为《肥皂》的小说,写几个标榜孔孟之道的儒生在街上看见一个孝女在乞讨,回到家这几个老流氓还在议论她的长相如何。毛主席也嘲笑过“泛道德论”。他说,所有的儒家学者,讲“道德”的人,都骂秦始皇。其实,所有中国帝王都在学秦始皇,围着权力转。权力的运作,用“泛道德论”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搞评法批儒,儒家围着道德转,法家围着权力转。有道德的、文明的掌权人,仍然是中国人的世代梦想。皇帝是否接受?不知道,至少中国百姓接受这个。中国人希望掌权人应该是道德样板。不仅管理人民,还能感化人民,教化人民。以德治国的理想,客观上形成对权力运作的文化监督、道德监督、礼义监督。我顺便说一下,中国自古讲“礼义之邦”。“礼”就是秩序,“义”就是道理。有些人糊涂,说成“礼仪之邦”。“仪”是形式、程序。好像中国是繁文缛节之邦,这是错误的。
也有人说,中国是集权文化。其实,文化比制度和权力运作不知要宽泛多少。语言是文化,民俗是文化,与集权不集权一点关系没有。你能说春节吃饺子是集权,南方人吃年糕不是集权?这跟那个没关系。中国缺少权力制衡观念,缺少依法治国观念。这是落后的一面。但是,你也不能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君权天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传统,就是“冒死直谏”。臣可以给皇帝提意见。因为“道”和“德”比“权”重。你的权力运作太离谱了,就会变成无道昏君。毛主席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个“造反有理”在中国早就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就有。陈胜、吴广早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说,帝王谁不能当?非得他当?必有遗传基因才能当?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场面,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为什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权力运作强人,一个权力运作中心,违背人民的仁义道德观念,最后就很难收场。如果只是以德治国,不知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就是拒绝现代化。而将历史文化传统一律斥为虚伪,视为无物,全是假的,这就是自绝于人民。因为人民要求掌权者讲道德。讲道德的潜台词是相信“性善论”。孔孟老庄都认为人的本性是纯洁的、善良的,要给予尊重,不要搞乱。这与基督教文明有很大差别。基督教主张“原罪”说。人类从夏娃在伊甸园受了蛇的诱惑偷吃苹果起就有罪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总统是靠不住的》。美国人设计了许多政治制度,因为他不认为哪个个人是好的。人都有嫉妒心、骄傲心,有私欲性、贪婪性。因此,其核心理念是需要几股力量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互相平衡。这样不至于出大乱子。丘吉尔说过:“我到处鼓吹民主,不要以为我相信民主。民主糟透了!但是没有民主更糟!”这是他的观点。美国人说,什么是选总统?就是从两个坏人中选一个不太坏的。不是说总统都是坏蛋,只是说看看谁的毛病更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哪个人都不是圣人。不设总统行不行?不行!没有总统更坏!
中国没有制衡的传统。在中国很难设想有这样的制衡,认为有制衡会陷入分裂。如果说有,中国的平衡表现在时间的纵轴上。简单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氏孤儿”讲的就是通过托孤以图东山再起的故事。赵盾当年也很横。屠岸贾把他搞掉了,真要命啊!后来赵氏卷土重来,又把屠岸贾杀了。因此,中国的头号政治原则就是“中庸之道”。不为己甚。你在“河东”,也不能“过”。否则,一旦在“河西”,会灭你九族。所以,凡事要“悠着点”,不要得志便猖狂,要给人留条后路。
中国人喜欢的性格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喜欢老成持重。你看奥巴马下飞机噔噔噔走得很快,上讲台一溜小跑。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官越大,走得越慢。中国的政治领导人起码要经过30年成长,30年的历练河东河西,都要考验一下。
中国老百姓讲究“泛关系论”,讲人缘。《红楼梦》中的平儿,有人称她是人臣典范。林彪就说过要学平儿。《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丢了,让平儿破案。平儿明知道是丫鬟彩云偷的,但她不说破,而是把丫鬟们集合起来,说:“我知道这事儿是谁干的,但如今宝二爷把这事承担了,你们落忍吗?希望这人自己坦白,我就不再追究。”于是彩云大为感动,主动自首说:“玫瑰露是我偷给贾环少爷的,你们把我送交王夫人,要打要罚要杀任凭处置。”平儿则称赞彩云是侠肝义胆。这种做法,德国人绝对不会认可。明明偷了东西,怎么变成侠肝义胆了呢?真伪善恶是一定要分清的。所以,中国的法制难以完善。满清曾经颁发上谕,明令掌管海关的英国人赫德不准录用中国人在海关任职。我们有一个广告:“今年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德国人打死也不会理解:到底是能不能收礼呢?
“泛道德论”似乎很可爱,凡事做得恰到好处,讲义气,顾面子。但是,缺点是腐败难于杜绝。台湾地区也有此类问题。
2.泛哲学论。认为世界上有一种学问智慧,一通百通,一顺百顺,故可简称为“泛通论”或“泛道论”。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大概念管着中概念,中概念管着小概念。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都没有具体的偶像。中国人则推崇“道”。讲究“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都是出于济世救民。凡事先务虚,后务实。从认识论的高度吞吐宇宙、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奥巴马竞选时也用过这样的逻辑,他是从一个家讲到一个州,再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近于忽悠。毛主席也总是说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而我从来也没遇见过这样的好事。
3.泛变易论。讲相反相成的辩证观念,讲调整变化。泛相对论,泛易论。这里的“易”是指变易。讲究聪明善变、多变、戏路子广,柔弱胜刚强。江泽民同志曾经正告美国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意思是你们太强势了,总有一天要吃亏。此话讲过一年之后,美国就发生了“9·11”事件。
美国有一位女作家叫赛珍珠,写过小说《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就指出,中国历史太久,历尽劫难,能活到现在的,都是最优品种,不可与之为敌。
中华文化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合理有益的一面。对这一部分,应该继承、推进、发展。
关于建设文化大国的一些初步想法:
1.文化是我们的长项、我们的形象,我们的存在与主体性的依据与我们对人类的贡献,是维护我们的主权、特色、安全与稳定的软实力。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极富感召力的旗帜。强调文化有助于打消邻国与本地区或有的对于中国迅猛发展的疑虑。
2.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目前全民的语言文字程度值得忧虑。如将不胫而走说成不翼而飞,你家父,雄关漫道。对联的失范:天津港对朝天门。繁体化后更加混乱:飞龙榖,中文係,礼仪之邦。
3.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都是民族的,也同时是世界的、人类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帕瓦罗蒂属于各自的地域与民族,也属于人类包括中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同时,世界的,即普世的,才更应该与可能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民族传统相结合,成为民族文化新的发展与活力的重要因子。发展了民族文化,也对人类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更新,我们的文化体系是开放的也是传统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参与世界,与世界一起前进,才能保证我们文化的活力,使我们的文化生机勃勃,不是变成博物馆的展品,而是仍然活跃于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并对人类文化做出影响和贡献。
现在有一种零和模式会影响我们的文化战略:如学英语与提高母语素质问题。不能将外语视为对母语汉语的干扰,我们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与舌头的灵活性,既学好母语,也要掌握一两门外语,以辜鸿铭、林语堂、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为榜样。也不能为了弘扬中国的文化就贬低外国的东西。前面引用的毛泽东的话也说明引进外来文化与弘扬传统文化并非相悖。
4.中华文化的资源包括我们的历史继承,也包括对于世界先进文化的一切借鉴,更来源于当今改革开放、走向全面小康创造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必须也已经中国化或正在中国化了的。电影、话剧、芭蕾舞、交响乐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化的。同样的曲目,中国人有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瑰宝。
5.珍视文化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化。小心翼翼地对待一切文化现象、文化存在与文化遗产。例如,戏曲中的男演女、女演男,就不要随意否定。还有些原来含有大量糟粕迷信的文化模式,如送子娘娘、瘟神等,可以做到解毒与提纯,在否定与批判的同时,仍要作为遗迹保护,作为文化的代价与弯路乃至其丰富多彩性的证明。如民间祭祀、圆梦与风水。有一些迷信活动是落后的,但是活动中的歌舞、音乐、仪式与文字仍然有艺术性与遗产性。有一类文化是指导性的、规范性的,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等,还有一类只须承认它的存在,扩充视野,增加人文兴趣与知识见闻,见证历史,从中探求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发展轨迹与规律,如文物、如民俗。搞民俗博物馆的目的并非为了不变化旧的民俗。
再如方言。必须坚持已有的成绩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同时,保护方言的文化特色,学习繁体字与文言文。许多文艺形式离不开方言,如一些地方戏曲与曲艺。
6.我们的目标是源远流长、基础深厚而又朝气蓬勃、与时俱进的文化继承、弘扬、引进与创新的结合,是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结合,是科学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结合,是汲取历史营养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结合。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达的精神资源,我们都乐于开掘受用,一切有利于中华文化振兴的创举,我们都勇于学习实践,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将立于不败之地。
7.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教育。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文化的保证。
8.希望全国政协更加重视对于文化事业、文化战略、文化思想的关注与研讨,增加在文化课题上的参政议政(参文议文)、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文化是一个内容宽泛,众说纷纭的话题,同时由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是一个重要的与敏感的话题,以上所述,浅薄、不当与谬误之处,一定是有的,尚希多加批评指正。
现场互动问答
问: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
答:中国人讲究“难得糊涂”。外国人用“太中国了”形容复杂的事物。全球化不意味着完全同一。对弱势文化更应该保护。文化不要搞得很纯粹。“杂交”更好,决不可单一化,应该多元化、丰富多彩。
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可以把什么都搅到一块儿。中国饭就是各种材料放在一起炒一大锅。
关于文化安全,不能变成对社会稳定有威胁。
我们在党的报告中早就提出,主流文化要有凝聚力、吸引力、说服力。到底怎么样才能增强“三力”,我还没有看到多少本身具有凝聚力、吸引力、说服力的东西,可以说今后这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问:有人说您讲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能不能讲一讲中西文化的共同点?
答:这个共同点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已被中国人真心实意接受的观点:和平。我们承认和平的价值,不认为战争是好的。还有友谊、平等、种族平等、人权、生活质量、民主、自由、法制、进步,包括民生等等,有许许多多共同的追求。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完全一样。我看庄子讲伯乐的故事,特别像“阿凡达”。庄子还讲: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个人怎么这么快乐,快乐着快乐着,怎么又悲伤起来?他快乐的时候,你想挡住不可能,他悲伤起来,你挡也挡不住。这特别像丹麦的一首民歌(有人说是芬兰民歌):在森林和原野是多么逍遥、多么快乐;快乐着快乐着,你怎么又苦恼起来?不远了,不远了,幸福的日子快要来到了!比较文学喜欢研究这个。认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后有一些共同的模式。模式可以有几千几万,但都可以归结为一些共同的模式。1979年《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篇作品;西柏林有一篇名为《地平线》的作品,表现的完全是西方文化寻找陌生、怪异的东西。总之,共同的东西多了。我跟洋人打交道越多,越觉得他们跟我们共同的东西很多。比如互相尊重、互惠互利、适可而止、尊重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的共性。地球具有同一性。宇航员从太空带来的东西,地球上都有,说明宇宙也是同一的。
问:老子和庄子的观点有很大差异。怎么理解?
答:老子当年更多关心的是政治,是世道人心。面对社会动乱和诸侯们不停地“折腾”,老子不断向君主、圣贤们进言。其潜台词是:“天下被折腾得不像样子,还是无为吧!示弱吧!不要再争了。”而庄子更具文学特色,富于想象,其潜台词是:“少搭理那些事,救不了天下,就先救自己吧!留条命再说。”当然庄子对政治也有许多精到、老到的看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