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学识上,董必武博览群籍,对政治、法学、历史、诗文、书法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但他从不知足,总是认为自己“纷纭万有识之微”[1],批评自己“常将黑质作为白,每把虚情准当真。学愧未能忘尽我,诗惭无似韵于人”[2]。他基于对自己“驽骀荷重难胜任,唯望鞭驱使凛竞”[3]的要求,到八九十高龄,仍然“此身不惯闲无着”[4],“老去愈知学不足”[5],老当益壮,为革命不知疲倦地工作、学习,“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6]。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

    在工作之余,他不是读书,就是练字。1957年11月至1958年2月,他在广州疗养期间,每天除看报外,写寸楷64个,写小楷144个,“总不让日子白白地过去”[7]。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董必武晚年用了很大的精力继续习读外语。在学外语的过程中,他拜身边懂俄文的秘书牛立志为师,请她在要学的书上标出重音,自己再在另一本同样的书上逐字标出,如发现牛立志标错了,就画上横线,打上问号,重新标音,提出同牛立志商讨,一丝不苟。由于年岁太大,记忆力有所减退,董必武就制作了大量卡片,正面写外文生词,反面写汉语意译,不论在家或外出,不论在火车上或飞机、轮船上,他一有空就一边翻阅,一边口诵手画。这样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他终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英、日、俄三种文字。据牛立志统计,董必武逝世后,仅保存着的俄、英语卡片就有九百多张,抄录生词一万零五百个。这些遗物,是他勤学苦练的真实写照。他早年就说过:“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就是我的学习信条。”[8]同时,他的文稿、诗作一出,总是虚心求教于人,学习上一有疑难,总是不耻下问,对于一字之师,总是诚恳求教,认真听取正确的意见,迅速弥补自己的不足,从来毫无作难之色。他在学识上的一切成就,都和这种恒久的勤奋精神和谦虚的求学态度分不开。

    董必武一生孜孜不倦,勤学苦练,也用这种精神教育下辈、教育青年。他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语重心长、十分恳切地劝导青年们:

    逆水行舟用力撑,

    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日足可惜”,

    吾辈更应惜秒阴。[9]

    1962年,董必武寄字帖给侄女董良润,在信中写道:“……欧体九成宫字帖后的《编后》中有错误处,如第二栏说唐朝末期有孙遇庭、柳公权等。孙遇庭书谱署垂拱二年,垂拱系武则天年号,应和李邕时代差不多,孙不应列唐朝末期。参阅《编后》应注意!”“《编后》又说元朝‘闻名者仅赵孟頫一人’亦诬。实则与赵同时闻名者有鲜于枢、邓文原等人。虞集、康里夔的书法皆元代之佼佼者。学字者应当记取。”可见他对青年的教育是多么细心负责啊!

    对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董必武同样循循善诱,像严师一般经常劝导他们抓紧读书、作文,鼓励他们每天再忙能读三五页书都是好的,指出“学贵专心”,“学贵有恒”,热情关怀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1948年,董必武将警卫员刘国安送到学校学习。8月,他给刘国安作了长篇题词:

    党员必须是为人民的事业去学习,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这就是说,不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弄通自己的思想,是每一个党员不可推诿的一种职责。这就是说,没有学习精神与学习态度,骄傲自满,不求进步,就是对人民事业不负责任的态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必要的。如果不经过长期的、顽强的、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战争,要战胜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是不可能的。这一战斗要求坚韧、纪律、坚定、不屈不挠和意志的统一。

    国安同志随我做事有年,得其帮助不少,为人忠诚勇敢,活泼有机智,缺点是患寒热症。今当离赴学校之际,特录党员所以必须学习之故及现在人民解放战争所要求我党党员的品质如上述,以供国安同志不时展读。

    1951年以后,刘国安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学习。在校期间,董必武还在关怀他的进步。1953年12月30日,董必武再次题词赠送刘国安,一面肯定他“经过了多次的革命的锻炼,对党对革命表现了他的忠忱”,一面提醒他:“国安同志入党较早,这本是件好事。假使某个党员因入党早而自负老资格,有把好的一点变成包袱的可能,老资格反而成了自己前进的累赘了。自负老资格,便容易和别的同志比地位、比享受,这样就阻碍着自己在政治上的开展。我想国安同志在校学习必能注意到这一点。”董必武还强调:“马列主义我们懂得太少了,要学习;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我们完全是外行,更要学习。我们要学习爱护公共财产,学习增产节约,学习团结同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51年10月6日,在董必武身边工作了一两年的邢连臣和卜占稳也要调离了。当他们离别时,董必武特将平日同他们谈过的一些话题赠他们留作纪念:

    做小事应像做大事一样注意,一样努力,才能把它做好。

    做任何事要考虑它的原因和结果,要研究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在动手之先,还要考虑进行的步骤。我们从做小事中可以看出并学得一些做大事的基本方法来。

    不管是做小事或大事,做了后要总结经验,好的和坏的经验都要总结出来。再去做事时,就可以发扬好的经验,避免重复坏的经验。共同一道做事的人们,应共同一道总结,以便互相帮助,共同获得好经验的益处,避免坏经验的害处。

    不让一时一事白过,不浪费一点精力,这样就要总结经验,要共同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时必不可少的武器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更多地为人民服务。

    这是我们共产党的工作方法,这是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

    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应做劳动人民的模范,不怕比别人多吃点苦,甘愿比别人多耐下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但对待其他的人或其他的同志,则应该尽可能地多予他们一些照顾。

    不要摆老资格,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懂,实际我们懂得的东西并不多。参加革命工作久,取得了一种资格,是一桩好事,但这并不是革命工作的一切。一个人如果满足于这一点,把它作为一个包袱,紧紧地背在身上,他就无法进步。

    刘存亮也在董必武身边工作过一个时期。他进工农中学学习三年后,董必武于1953年12月30日曾为他题词,一面勉励他“在学校学会专门技术,到工作岗位上去努力为实现总路线而奋斗”;一面提醒他“学专门技术时千万不要忽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懂得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才知道把学会的专门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知道依靠群众的力量去完成任务,才有办法去抵抗资产阶级意识的侵蚀”。

    董必武对其他工作人员也是如此。不论工作多忙,总是热情关怀,悉心培育,帮助他们学政治、学文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一旦调离,他都一一题词勉励。

    1960年5月,董必武题词道:“极深研几,学以致用,力争上游,手与脑共,攻破尖端,科学是重。”这实际上是他一生在学习上的小结。

    (胡传章 哈经雄)

    注释

    [1]《董必武诗选》。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董必武给儿子的信(1957年12月)。

    [8]罗章龙:《回忆董必武同志》。

    [9]《董必武诗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