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去西班牙,第一次吃到正宗Tapas,惊叹实在太好吃,马上跟朋友提议:
「你说中式Tapas这个概念怎么样?每件食物小小份,可以点很多,不赶时间慢慢吃,是不是肯定会火?啊?」
「那,不就是早茶咯。」
「哦,没事了。」
那不就是早茶咯?虽然我不知道Tapas是什么,但早茶确实是我们这里的生活方式,从同学会、家族逢年过节大聚会、单位工会请退休职工吃饭,以及最常见的,三五个好友,正好当天有空,就相约喝个早茶,不对应该说“叹个早茶”。这里的叹,不是一声叹息、一唱三叹、感慨万千,早茶的叹,透着一种悠闲自在,是一种“从前慢”的生活态度,端一杯茶,轻呷一口,叹一声好,然后吃一点小食,这才是叹早茶的标准动作。
上网查了一下Tapas,据说是西班牙饮食国粹。一说源起于旅客无暇正式用餐,就地在餐厅门口或马车边解决一顿饭,常是一碟菜配块面包;又有一说是:西班牙的国王病了,只想吃些轻便小餐。于是大厨做了几道拿手小点,国王吃得非常开心,故下令酒吧的Happy Hour时间(一般是傍晚6点到8点)也要上这样的小食,全民同享……无论是什么来历,方便、随意、享乐主义这些关键词代表着tapas的灵魂,在西班牙,很多人甚至一晚上要换几个地方吃,点几样小食,几杯小酒,快乐的聊天,生活似乎应该就是这样……
而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方式换成了一天之际在于晨的早上,所配的小酒也换成了菊花、观音、普洱各种茶。而同样是茶,英国人配的是蛋糕,我们的则要更丰富得多,甜咸酸辣,荤素搭配,要什么有什么。
几十年前的早茶,不像现在在种酒楼里,从五折到6.8折不等。那时的早茶,藏在七拐八弯,只有本地人找得到的在小巷里。推门进去永远热闹,永远兴高采烈。绝大多数是晨练完的老人,你背着剑,我握着拳,他提着鸟笼,一人一张小桌子,点茶,旁边烧热水,自斟自饮。然后周围游走的餐车,一笼笼的茶点推过,看中了就一笼一笼拿到自己桌上来。老人多半耳背,又隔着桌子,隔着一笼一笼叠叠高的食物,聊天基本靠喊,谁大声谁赢。知道的是在喝早茶,不知道的以为古装武侠片里的小酒馆,走错片场了。那种喧哗与热闹,正是张爱玲笔下最爱的活色生香市井生活气。
有一年从马尔代夫回到香港,我向老公提议:“我们去半岛酒店喝下午茶吧!”他乐滋滋地说:“好啊,总算可以吃虾饺了。”吃了几天不对胃的海岛西餐,我没忍心马上更正他:半岛酒店的是午茶,不是早茶!
不过,虾饺确实是检验一家酒楼早茶质量的最重要标准——晶莹剔透的粉皮,包着整虾和一点碎肉,皮是要Q弹的,虾是要新鲜有嚼劲的;
至于那看似简单的各种粥,艇仔粥、窝蛋牛肉粥、鱼片粥……其实也是放了五香粉胡椒粉等各种调料、放了各种鱼片肉片皮皮蛋,慢慢熬成,讲究的是鲜美入味;
还有最多的就是包子了,所谓的烧卖也就是不封口的包子。小笼包、叉烧包……最考验人的是流沙包。刚端上来的时候,往往太热,咬上一口,里面金黄的蛋黄液慢慢流出,一不小心就烫着了舌头,可是如果放太久,彻底凉凉后再吃,金黄的沙凝固,不流动了,那又失去流失的意义;
即使是蒸笼,肉类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有凤爪、豉汁排骨,现在的有黑椒牛仔骨。在南宁早茶也少不了更种粉:肠粉、粉果、粉饺、牛河,这些是粤式早茶原有的,但老友粉,却也常常在菜单里,既然开了炒锅,南宁人一般还要炒个青菜。
这样从早到午,什么都吃到了。
有一次,在南宁最老牌的酒楼叹早茶,那里的家乡脆薄撑,外表酥脆里面糯香,细细的白糖、磨粉的花生,咬上一口香酥满嘴,结果我们前前后后点了四碟。酒楼的早茶一般每一笼都压有厨师的姓名,我们当时就讨论了一下去见见这位厨师的可能性。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聊性助了吃性,此后再点,也没有点上四碟的愿望。
曾约外地的朋友:“一起去喝早茶吧!”结果对方误会:“不去,起不来那么早啊!”
一大早赶急赶忙出门,路过路边摊点,要一个包子,要一个烙饼卷鸡蛋,然后一边吃一边狂奔去上班的,那个叫早餐;
9点多10点才慢悠悠走到酒楼,看着单子勾好了,一笼虾饺、一笼流少包、一笼凤爪……一边吃,一边聊,一边再点,直到下午2点(一般早茶收市的时间),已经分不清肚子里吃的是叫早餐还是午饭了,这个才叫早茶。
有一次我们想吃早餐却误入二楼的早茶区,心想着既来之则安之,简简单单点了一碟粉一一碟肠粉一碟桂花糕,10分钟的早餐被拉长成了一个小时的早茶,果然早茶只能慢慢叹,快生活硬是被拉成了慢动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