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与一个国家山水相连。本来对话的画风是这样的:“我出了趟国,越南。”“哦,不就相当于区内游?风景、气候有不同吗?”
不过一本杜拉斯(不是杜拉拉)的《情人》改变了这种本地乡村游的调调,那里曾是法国的殖民地,那里发生过华人阔少和穷白人少女的浪漫爱情……
梁家辉和戴着男士小礼帽的法国少女,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眉目传情,从此在小资游客的眼里,越南眼角眉梢也都带了法式风情,而所谓的越南饮食,就应该喝的是咖啡,吃的是法棍,他们原有的特色就这样被模糊在法式的传统里。
实际当然不是。
在我们这里,越南招牌下面,最常出现的就是:鸡肉粉和春卷,春到人间一卷之的卷。
讲真,鸡肉粉在南宁随便一数:老友粉、生榨粉、螺蛳粉、牛肉粉、干捞粉、八珍粉、桂林米粉、玉林牛巴粉等等之中,并不占什么优势,他们的粉是干粉,更接近于粉丝,汤也以清淡为主,放一点柠檬香茅紫苏之类的香料,连我们一惯口味清淡的人都觉得有点不够味儿。
或许是因为他们那里比我们这里更湿更热吧……我在越南遇到一个曾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的导游,她冬天到南宁后,第一印象竟然是:冷。在越南除了拖鞋没穿过别样鞋子的她,来南宁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过冬的皮鞋和羽绒服。
所以在越南吃东西,那是很清很淡,我们餐桌上硬菜所应该具有的香辣肥腻,是不存在的。一大堆像草一样的各种香料,直接拿个小筐子装在你面前,仿佛来吃的是一只小兔子,感觉竟然有点萌萌哒。
至于春卷,这竟然是我一个手掌可以数完的也不能叫拿手菜,也就是会做的菜,也几乎不能算之一,因为差不多是唯一的…菜。
会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这里和越南实在太近了,亲戚朋友同事邻里,总会有从那边回来的华人,至少是从东南亚回来的,回来的缘由大都是伤心往事,不提也罢。但他们带回当地食品的做法,是曾在那里生活过的痕迹,印巴糕、越南春卷都很常见。
春卷皮可以买现成的,据说自己做也不难。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剁馅和油炸。
刘姥姥进大观园,喝多了以后,凤姐喂她吃了一口茄子,结果刘姥姥说回家了也想做来尝尝,凤姐发挥她快嘴皮子的优势把菜谱背了出来:“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铺子肉,并用香菌,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在瓷罐里封严,要吃时拿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
我第一次听同事介绍春卷的馅时,也有种听报菜名相声的感觉。
半肥瘦的肉,比例是多少忘了,自己看着办,肥点,肉没那么渣,剁碎了;接着:木耳、香菇泡软切丁,马蹄削皮,也剁了;粉丝、葱剪切碎——按喜好还可以加点别的香菜,再放盐、酱油、味精、五香粉等等搅拌均匀,春卷,只是它的馅就准备好了。
开始包春卷,春卷皮要沾湿,捏好,热油锅;先炸一次差不多熟,捞起来沥干了,再炸一次成金黄。
忘了说明:越南春卷有两种,可是我更喜欢香酥油炸过的,然后再用醋、蒜米、辣椒做成酸辣的蘸料,一般春节的时候应着春的景做成卷,比起吃腻了的各种纯肉类,倒是更受欢迎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