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雪,薄成片,柔可绕指,入口即化。
云片糕总让我想起范晓萱的歌“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所以总觉得它是属于少女情怀的食品。高冷如张爱玲,小时候居然也会常常梦见吃云片糕,那是上海弄堂里小女孩的最爱。在旧上海的绮梦里,张爱玲喜欢执一卷书,捧一杯茶,偶尔取一片如云的糕片放入嘴中,她说就像尝了一片雪,融化在嘴里,那甜蜜糯软、清香温柔的感觉,映着天边清亮的月色,成为她心底曾经珍贵的白月光。然而再美的月亮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回望,也不免沧桑,经历逃家的岁月、胡兰成的情伤,张爱玲连口味都改变了,云片糕“吃着吃着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后来的张爱玲已经吃不出云片糕的好处。大概胃连着心,心影响了味,曾经甜甜的柔美,被岁月磨成了粗砂纸,吃在嘴里已是嚼蜡。
所以这或许也是当下年味难寻的原因。原本云片糕因其甜甜的口味,一层层向上的形态,以及“糕”字谐音的“高”字,成为了春节送礼和自己享用的土味糕点,然而早泡在蜜罐里的现代人,怕糖不健康,怕油脂升了三高,于是这包装不时髦、文案没情怀的云片糕,难免慢慢淡出了年货的选择名单。
要知道它曾是广西,特别是柳州人过年必吃的美食,而每每有人去柳州,广西区内懂行的人,不会说带什么螺蛳粉,反而就会叮嘱:“带点云片糕回来。”
最常见的说法,云片糕与乾隆这个到哪吃哪的吃货很有关系。还是他下江南时,在徐州城一位盐商的花园里,当时瑞雪纷飞,乾隆凭窗赏雪,诗兴大发,便口占一首:“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但是他“片儿片儿”地吟着,却接不上最后一句,就在这尴尬时刻,盐商恰到好处地捧着一只细花玛瑙盘子给皇帝献茶点,乾隆顺手拈起两片糕点,一尝之下,只觉得香甜松软,清新可口,于是便向盐商问起了这糕点的名字,结果糕点是盐商家中祖传的小食,还未命名,乾隆就联想起还没有吟完的那首诗,把像雪一样的糕点赐名为“雪片糕”。不过就在乾隆提笔赐名时,又一时大意,将“雪片糕”写成了——“云片糕”,从此像雪又像云的糕点就这样流传开来。
不过在我们这里,有诗云“此糕送与蟠桃会,神仙取糕不取桃”,云片糕可比乾隆年纪大得多。据说是当年的孙大圣,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瑶池会的玉液琼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还嫌不够,肋下手中又挟裹了许多香醪佳酿,拨转云头下来,要与众猴们开个“仙酒会”。结果孙猴子酒喝太多,脚底打滑,踩落了一片云彩,这云彩化作雨露,飘飘忽忽,落在广西柳城凤山地界,下沟入渠,哺禾育苗,滋养的原材料经过当地人民巧作,竟变成了人人爱吃的“云片糕”。
当然,比较正式的说法应该是:南宋咸淳元年,云片糕由原来的“叫花”生意逐渐进入街市。一些游散艺人组成规模较大些的作坊,并以“前店后场”的模式进行生产销售。到了明朝云片糕开始驰名全国,清朝乾隆年间更发展为柳城名牌糕点,成为了进京贡品,直到现在还是柳州的名特产品,远销各地。
云片糕的制作工艺特别考究,新鲜优质的云片糕细腻柔软,白若云朵,不多不少,正好25片一扎,每片长宽一致,薄而均匀,轻轻一甩,便可成扇形张开,用手揉捻,卷曲不裂、松手可还原,又因为糖油充足,点火还可以将其尽皆燃之。
在手工作坊的年代,云片糕的三大作料糯米、猪油、红糖各有来历。从柳州三江冷底田出产的大糯,到两年以上的土猪板油,以及用古法压榨的土红糖,每一项都精工细作,十分讲究。
所谓冷底田就是指田里营养泥层很深,常年被水浸泡的田块。这样的田温度相对稳定,糯稻种在这里,养分充足。收割时,把颗粒饱满的稻穗剪到篮子里,扎成小把,挂在屋檐底阴晒,浸泡后再用传统的石碾或者石臼冲碾,据说当时喜欢用盲人推磨,因为他们心无旁骛,推磨均匀,磨出的糯米粉特别细腻,做出的云片糕自然细软。
至于两年以上的土猪板油,则是切块放到炙热的铁锅,在滋滋的声响中透明的油脂渗出,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肉香味。炼制出的猪油色如凝脂,盛夏季节也不会液化。
那红糖来自柳城本地产的上好甘蔗,当天收割,经过专用的石碾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去除泥土、纤维等杂质,用铁锅以小火熬煮,经过榨汁、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成型等过程,历经“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等工序,约10-12个小时后,才能得到深褐色的红糖,再用秘不外宣的方法进行泡制待用……
所以这“云程飘万里,片雪漫天飞”的云片糕,也算来之不易,难怪当以前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可以细细品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