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等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6、罢相风波

    政治斗争讲究什么?讲究借题发挥,小事夸大,东拉西扯,添油加醋,老账新账一起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这个修政局,不少人就拿它说事,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朝廷花大把大把银子,养了这么多满肚子花花肠子的文官,平时不嚼嚼舌头,怎能对得起手中的饭碗。

    他们的目的如果真是为了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福祉,也可以肯定!可他们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斗来斗去,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什么事情都让皇帝定夺,皇帝有时候也发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又不是真理,没办法,就凭个人感觉来定夺。

    误差那是相当的大!

    高宗在修政局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支持的,有这么机构,给自己当当参谋,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修政局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断有人站出来,说修政局这不好,那不好。

    这些人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很明显,就是冲着秦桧来的!

    到底是真不好,假不好,高宗不可能亲自去查,只能在上朝的时候,听听大家的意见!

    监察御史刘一止和检讨官林待聘先后上疏,力陈修政局如何如何好,有存在必要,千万不能废!

    你说这个刘一止,你不是前后矛盾吗,前面说修政局没必要,后面又说不能废,废与不废都让你说了,让皇帝说啥?

    这样的庸官还不赶快拿下!高宗被惹恼了。

    刘一止丢官,形势向着不利于秦桧方面发展!

    有点不妙!

    更不妙的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一直在外统兵打仗的吕颐浩,突然班师回朝。

    他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倾轧秦桧!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吕颐浩对当前的形势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就现在秦桧在朝中的势力来讲,凭他吕颐浩一个人还摆平不了秦桧,必须事先做好人事布局,把自己的人引荐上到重要岗位,帮助自己倾轧秦桧!

    他第一个引荐的就是张邦昌的女婿朱胜非!

    秦桧向来与张邦昌不合,矛盾尖锐,吕颐浩引荐朱胜非,就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倾轧秦桧的目的!

    这一招够狠!

    吕颐浩提出的这项人事动议,能顺利通过吗?

    当然不能,秦桧这一边,立刻采取反击行动,给事中胡安国指责朱胜非这个人能力不行,必误大计!

    双方直接交锋了!

    吕颐浩原本引荐朱胜非任同都督!但是由于胡安国的强烈反对,双方互不相让,高宗没有办法,就搞了个平衡,采取折中措施,让朱胜非任绍兴府,不久又任了醴泉观使兼侍读!

    皇帝拍了板的事情,下面就得立马办,起草诏书,下达任免通知,一步一步按程序走,容不得任何马虎,否则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给事中胡安国的建议没被皇帝采纳,心里不舒服,一想起吕颐浩、朱胜非之流,气就不打一处来,来了脾气,把诏书给压下来,迟迟不发!

    胡安国压着诏书不发,吕颐浩还动不了他,因为是他的主管领导是秦桧,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

    没辙了,吕颐浩一边让自己主管的检正储房文字黄龟年书写任命行状,一边向高宗打小报告,参了胡安国一本!

    高宗一听,那哪行啊,我说话都不好使了?我决策的事,都敢耽误,别人的事,那就甭提了,说不上怎么吃拿卡要呢?

    给我罢免了!高宗生气了。

    胡安国早就料到了有这么一天,一人做事一人当,没等朝廷罢免令下来,他就递交了离职报告,不用你免,我自己走人啦!

    真是个牛人!

    胡安国一走人,秦桧傻了眼,他可是自己的台柱啊?他走人了,我这个台省就完了,还怎么和吕颐浩抗衡啊!

    挽留!挽留!

    秦桧急忙给高宗上了三个奏折,建议留用胡安国!

    高宗这会儿正在气头上,别说秦桧三个奏折,就是三十、三百个奏折都不起作用,高宗铁了心要免胡安国,谁说情也不好使!

    谁不拿皇帝的话当回事,皇帝也不会拿谁的乌纱帽当回事!

    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还有谁不服?

    别说,真有不服的,不怕丢官的,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先后上书,建议留用胡安国!

    好啊,原来你们都是串通好的,一个胡安国,就让你们露出了朋党的马脚!全给我免了!一个不留!

    这事搞大了,高宗动真格的了!

    吕颐浩那帮人,乘机在一旁煽风点火,把秦桧的人一个不落,全部写上朋党的名单,呈给了高宗。

    这下倒好!来个连窝端,程瑀、胡世将、刘一止、张焘、林待聘、楼炤等人全部被拿下!

    小弟们都下了台,老大还能幸免吗?

    失败来得太快了吧!

    这相位还没有坐稳,椅子还没坐热,就让人给倾轧下来了!

    是能力不行吗?不是!

    是贪污贿赂了吗?不是!

    是徇私枉法了吗?不是!

    是什么?是政治斗争!

    自认为吃透官场规则的秦桧,最后还栽倒了!

    经验啊,倒在了经验不足上!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再倒下!

    秦桧倒下了,但吕颐浩的人依然不依不饶,他们要在秦桧身上踩上几脚,才解气!

    得饶人处且饶人,别断了自己的后路!

    罢免需要理由,除了朋党之外,高宗还给出两条理由:一是秦桧提出南归南,北归北,高宗是北人,将归哪?二是秦桧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高宗至今也没看到!

    有了高宗亲自批示,反对秦桧的人更加嚣张了,把高宗的话写到训词里,意思是告诉天下人,这是皇帝的指示,看到没?力度很大啊!

    目的不仅是要把秦桧搞下台,还要把他搞臭,让天下人都骂他,永世不得翻身!

    更绝的是,黄龟年等人咬住秦桧不放,在他们鼓动下,高宗下了诏,表示永不任用秦桧!

    高宗敢为自己的话负责到底吗!

    大宋的臣子们,说你们什么好呢?跟金人斗,狠不起来,跟自己人斗,那是往死里整啊!

    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秦桧终于领悟到了!

    我秦桧还会回来的!我还会东山再起的!

    到时候,你们这些人就会知道什么叫狠!

    17、静观其变

    秦桧这相是罢了,但高宗并没有像吕颐浩他们设想的那样,把他一罢到底,而是另有任用,任了个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从二品待遇,虽是一个闲职,但毕竟给他留了个台阶。

    高宗并不傻!他知道还有用得着秦桧的时候。

    得给自己六条后路啊!

    高宗留这一手,让秦桧看到了希望。

    东山再起,不是不可能!

    卧薪尝胆,静观其变,才是正道!

    临安是天子脚下,三教九流汇聚之地,秦桧刚刚罢官,心情烦闷,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闲居。

    去哪里呢?不能离朝廷太远,远了就会消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时局动态,影响到东山再起。太近的话,又闹得慌,看着吕颐浩那帮人一个个趾高气昂、得意忘形的嚣张样,这心就堵得慌,气不打一处来。

    高兴得太早了吧,谁胜谁败,现在还不是下定义的时候!

    好了,你们忙你们的,你们斗你们的,我先找个地方,休闲休闲,写写字,作作画,吟吟诗,喝点小酒,这个爽啊!

    我倒要看看,没了我,你们还能蹦跶多久!

    秦桧举家搬到了温州,在这里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偶有官场失意的朋友,曾经跟自己混的小弟,到他这里叙叙旧,发发牢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再看朝廷这边,吕颐浩成功赶走了秦桧之后,在百官里面,一人独大,更加专横跋扈,除了皇帝以后,谁也不放在眼里。

    秦桧走了,我就是老大,谁不服就贬谁!

    抗金名将李纲,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都很有威望。吕颐浩嫉妒李纲,想排挤他,就上书说李纲放纵匪徒暴乱,图谋不轨。

    高宗本来就对不喜欢李纲这样只忠于大宋,而不忠于他本人的大臣,于是就借机把李纲的职给降了!

    大臣李光为李纲打抱不平,吕颐浩就指责他和李纲结党,让谏官弹劾他,最后是把他的官给罢了!

    编造罪名,打击异己,吕颐浩搞政治也有一套!

    斗吧,斗吧,大宋就是因为内斗而导致差点亡国!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内部倾轧呢?

    除此之外,吕颐浩这个人说做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面大张旗鼓的搞审计滥赏,一面自己又常常滥赏!

    作为堂堂的宰相,不但不能以身作则,反倒徇私枉法!

    朝廷上下哪个能服?

    再看内外形势,内部的叛乱仍然此起彼伏,牵制了宋军很大精力,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领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平定内部叛乱上!

    大宋政权摇摇欲坠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伪齐的刘豫了,这个金太宗的儿皇帝,早就觊觎大宋的疆土了,他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金把宋灭了,自己来个不劳而获,把大宋领土全部收入囊下!

    那样该有多爽!

    历史就改写了!

    他算计的倒是挺好,金人难道是傻子吗?要打也得伪齐军队先上,金军配合!

    在金人的命令下!刘豫东拼西凑了三十万大军。

    在金军的支持下,伪齐军对开始南侵,与大宋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高宗,对金政策始终定不准,其实,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保住现有疆土就行,剩下就不要了,谁有能耐谁就占吧!

    这是他的底线!

    但就是连他这个底线金人也不满足!

    兔子逼急了是会咬人地!

    何况人呢?

    为了保住自己皇位和脑袋,高宗实在没有办法,只能重用抗战派将领,进行自卫!

    跟伪齐的战争,南宋明显占有优势,胜多负少!

    伪齐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大宋的旧将,跟金打仗的时候,不是溃败了,就是投降了,没什么真本事,为了混碗饭吃,投靠了刘豫。

    别看宋军打金人不行,要是打伪齐的军队,那还是有把握的,内战内行啊!

    有伪齐的军队在前面打头阵,牵制宋军,金军也不发动全面进攻了,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宋的要塞。

    金人不是一般的狡猾!

    让人高兴的事,宋军在与金军打的几场关键行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挫败了金军妄图短时间内灭宋的计划!

    绍兴元年(1131)十月,金兀术亲率十余万大军虎视眈眈的向宋地和尚原进发,打算从这里一路向南打下去,占据四川,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

    金的图谋能得逞吗?

    大宋的将士们得加油了!

    宋军这次变得聪明了!

    宋跟金打了这么多年仗,彼此都很了解,宋将吴玠、吴璘两兄弟针对金军擅长短兵相接,马上作战这一特点,为了避其锋芒,就研制了一批强弓劲弩,不与敌人面对面肉搏,只要金军一到弓弩射程之内,就万箭齐发,射得金军是人仰马翻,无法靠近宋军,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

    战争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要是大宋的将领们都这么打,恐怕今天的大宋已经灭金了!

    金兀术这个气啊,自己有万夫不当之勇,可就是近不了身!一身的力气,使不出来!

    郁闷死了!

    给我往死里冲,我就不信他箭能一直射下去!金兀术亲自披挂上阵,鼓舞士气!

    有用吗?箭可是不长眼睛的哦!

    这不,金兀术张牙舞爪的咆哮,招来了一枝流矢,中箭了!

    叫你嚣张,让你知道知道中箭是啥滋味!

    金军被彻底打跨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被俘的也不少!

    这是宋金直接交战以来,宋军取得的最大胜利!

    来时气势汹汹,回时抱头鼠窜!这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

    金人开始对大宋刮目相看!

    有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大宋上下沸腾了,一些人开始忘乎所以了,原来金军也不过如此!

    出兵北伐!收复失地!把金人打回松花江去!主战派在叫喊!

    宰相吕颐浩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接连上书道:“当年太祖取得天下的时候,不过只有十万人,现在我们有军队十六七万,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茶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出兵收复中原,将士人人都有战心。再说了,金人把中原给了刘豫那样的无能之辈,连乳臭未干孩子,都知道他治理不了国家。我们的精锐部队都是中原人,思乡心切,可以趁此良机,一举收复中原,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错过了机会,今后就难以再收复了!”

    高宗觉得也有道理,可是翻来覆去又一想,刚打一次胜仗,不能太过于乐观,内部叛乱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事情得从长计议!

    于是高宗就把这事列为议题,让百官们讨论,能否出兵?怎么出兵?由谁率领?

    正当大家忙着讨论的时候!

    有人从金捎来消息,说金人让宋派重臣到金商谈议和!

    难道金要议和了?头一次这么主动啊!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高宗一直心存议和之心,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兴奋!

    快,传令下去,立即停止讨论出兵的事情!千万别在这个时候得罪金!坏了议和的大事啊!

    高宗担心讨论出兵的事让金知道了,议和就成不了了!

    还不行,边境部队还在和伪齐打呢,快别打了,惹恼了金,议和又泡汤了!高宗急令边境停战!

    金军真想议和啊,一次失败就让他们丧失了对宋进攻的欲望?

    还不至于吧!

    他们没那么容易被打服!

    这只不过是他们缓兵之计而已!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宋使韩肖胄从金回来,一同前来还有金使李永寿、王翊,看这两人的名字就知道不是土生土长的金人,是大宋的投降分子,他们给高宗带来金提出议和条件:要宋归还伪齐的俘虏及从西北地区移民到宋境内的人民,并提出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割给刘豫的伪齐。

    这条件和秦桧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不谋而合!

    秦桧是奸细!他和金早就串通好了!要不然怎么想法一致!

    反对秦桧的人群再一次炸窝!

    岂有此理!

    要知道现在大宋打了胜仗,主动权在我们这里,金提出条件太无理了!

    坚决不能答应!

    朝廷上下同仇敌忾!

    高宗纵有求和之心,面对这么强烈的反对声音,也只能暂时放下!

    此刻,他想起了秦桧!

    看来议和要想成功,非秦桧不可啊!高宗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不过,还得慢慢来,太急了,恐怕弄巧成拙,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桧,你还是在温州再逍遥几天吧!高宗如此想。

    宋这边迟迟不表明态度,金那边也不急,议和的事,有一搭没一搭的谈着,也没个结果,就是耗着你,让你放松警惕,然后人家好打你个出其不意!

    这不,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联合伪齐又对宋发动了战争,目标是仙人关,还是要打通进入四川的通道。

    贼心不死啊!

    结果又是一样,吴氏兄弟打败了金兀术!

    两连败!金兀术你还嚣张不!

    接下来,宋军在与伪齐、金的战斗中,捷报频传!

    形势逐渐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定要坚持住!

    看吧,绝地大反击上演了,岳飞连续收复郢州、随州、襄阳、邓州、唐州、信阳军,与此同时,宋军的其他将领也在对金和伪齐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大宋形势一片大好!

    18、东山再起

    且看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能写出这样词的人,也只有岳飞这样身经百战,且怀揣一颗报国心的人!

    多么远大的志向啊!

    岳飞等将领的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并没有让高宗坚定收复中原的决心,反倒使他觉得自己有了和金人议和的资本!

    你看,你们的军队现在打不过我了,还是赶快喝我议和吧,大家都太平。

    靖康耻,他早就忘了,那有什么呢?要不是金人把钦宗及其他的兄弟抓走,这皇帝还轮不到我坐呢?

    恩,啊,金人算是帮了我的忙,只要让把这皇位坐稳了,不像大哥赵恒那样被废掉,一切皆好商量。

    高宗心里是这么打算的。

    岳飞等将领此时还在一遍遍勾画恢复中原的宏伟蓝图呢!

    有了点和谈的资本,高宗就坐不住了,一方面假惺惺的勉励在前方打仗的将领们,你们表现我都看了,我为你们骄傲,决不会亏待你们的!另一方面,在绍兴四年(1134年)秋,派魏良臣、王绘到挞懒那里求和!

    在金廷,挞懒算是议和派的首要人物!高宗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不过,高宗此时还没有想到,挞懒和秦桧的关系是如此的不一般!

    魏良臣、王绘两个人到金,首先遇到的是挞懒手下的一些将领,他们和秦桧共过事,秦桧为人圆滑,跟他们处得都不错,私人关系较好!

    自从秦桧南逃后,这些人一直没有他的音信,这回来了两个宋使,在洽谈工作的同时,顺便问一下秦桧的情况,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宋廷,只有这么个熟人!

    挞懒也如此,别看秦桧从他手底下跑了,但他也未在意,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这年头,像秦桧这样执着的忠臣不多了!

    在议和的问题上,尽管高宗卑躬屈膝,一再强调只想保存现有的领土,但金人并不买账!金太宗对宋态度强硬,再有粘罕、兀术等人反对议和,挞懒也不敢擅作主张!

    挞懒指责宋没诚意,一边议和,一边打仗,这样的下去,和谈没法谈!

    议和不成,那就撤吧,抓紧向高宗汇报!魏良臣、王绘就计划着往回返!

    临了,挞懒送他们一句话:“我们这边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

    啊?原来秦桧在金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影响力,从上到下无不夸赞他。

    太不可思议了!

    魏良臣、王绘回来这次金廷一行详细情况向高宗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金人对秦桧的关注。

    哎呀!没想到啊,秦桧在金有这样好的人脉关系,悔不改当初把他给罢了。

    高宗这个后悔呦!

    补救还来得及,但需要找个理由,什么样的理由好呢?高宗冥思苦想。

    别着急,理由马上就来了。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尚未完成灭宋的金太宗,带着一腔的遗憾撒手归西了。金太祖的嫡孙合刺即位,就是金熙宗。

    金熙宗年少,尚不能完全控制朝政,朝政被挞懒把持。

    议和有希望了!

    高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启用秦桧,让他在宋金议和中发挥作用。

    秦桧这个议和机器开始派上了用场,高宗要通过操作他,来完成对金议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金熙宗刚即位,挞懒刚得势。高宗就开始着手给秦桧复官了,任了个资政殿学士,仍为提举江州太平观。

    撤官容易升官难啊,不可能一步就位,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得一步一步来。

    到了六月,秦桧又升了,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在金廷,由于挞懒的主政,金军对宋的攻势趋于缓和,两军直接交锋的次数减少,金军由前沿转向幕后,主要支持伪齐军队与宋作战。

    宋军也开始转守为攻,积极进攻伪齐收复失地。

    在宋内部,随着对外局势好转,内部叛乱也逐渐平息。

    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自高宗登基以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宰相,一边内忧外患,一边马不停蹄的更换宰相。

    秦桧罢相后,吕颐浩留任,高宗又在吕颐浩的举荐下,任命朱胜非为宰相。

    到了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因处理水旱灾害不利,吕颐浩被罢官。

    在温州的秦桧,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朱胜非被罢相,任用赵鼎为宰相。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又启用张浚为宰相。

    频繁的更换宰相,高宗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肯定的说,高宗任用这些宰相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什么样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宰相,在战争的时候,用主战的宰相,到了议和的时候,就用议和的宰相。

    高明啊,高宗!

    正当南宋局势日趋稳定,国力逐渐恢复,军事力量不断强大之时。

    远在东北五国城的徽宗,已是奄奄一息。

    他有过梦想,梦想和金议和,重回大宋做他的太上皇。

    他有过渴求,渴求高宗出兵救他,重回大宋做他的太皇。

    光阴流逝,曾经的梦想与渴求,都在死亡面前化为虚无。

    一个人的生命画上句号,标志着他所代表那段历史落下帷幕。

    然而,留给后人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

    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高宗让秦桧改知温州府。紧接着,在八月,任命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暂时参与决定尚书省、枢密院事务。

    通向宰执的大门正式向秦桧打开。

    努力啊,抓住机遇,东山再起,刻不容缓!

    九月,在张浚等人劝说下,高宗决定亲征伪齐。

    金人可以怕,伪齐不能怕,可以屈服金人,但不能屈服伪齐!

    原来在我手地下混,现在狗仗人势,自己另立山头,跟我对着干,趁火打劫,抢我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让高宗仇恨的人,不是金人,而是刘豫。

    高宗要离开临安亲征了,秦桧觉得应该打打进步,套套近乎,跟高宗前往,时不时在高宗眼前晃两下,免得夜长梦多,高宗把他忽略了。

    秦桧请求扈从,但高宗觉得这是亲征,不是议和,他派不上用场,就没有答应。

    怎么回事?难道高宗想疏远我?秦桧有些慌了。

    该做做工作了,不能这么傻等着了,秦桧在想,从哪下手呢?

    当然要从高宗眼前的红人入手,红人是谁?莫过于宰相张浚、赵鼎。

    做工作的事情是拿不得台面上来的,秦桧就私下里与张浚取得联系,希望张浚能在皇帝面前多多保举自己。

    张浚与秦桧接触不多,但对他印象还不错,毕竟秦桧当年临危不惧,冒死力争,保存赵氏的举动,已是家喻户晓。

    光印象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深谙仕道的张浚从高宗对秦桧一再擢升中,看出了高宗要重用秦桧的意图。

    秦桧必为高宗所用,为何自己不来个成人之美,把秦桧引荐一下,一来顺了高宗的意愿,二来送个人情给秦桧,日后用得着他的时候,恐怕还不少呢!

    一箭双雕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一个朝廷容不得两个宰相。宋朝的管制的弊端,为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势提供了空间。

    张浚和赵鼎同为宰相,但政治主张不同,张浚主张北伐,恢复中原,赵鼎主张守住江南,保留一隅。

    为了倾轧赵鼎,张浚也急需壮大自己的势力。

    秦桧的主动示好,让张浚眼前一亮,这个人可以利用利用。

    在高宗亲征的路上,张浚就找个机会把秦桧的事向高宗说了。高宗也早有此意,只是考虑到舆论影响,没有操之过急。张浚的引荐,坚定了高宗的信心。等到达了平江,高宗立即召秦桧前往奏事。

    秦桧有戏了!

    再说那伪齐刘豫,一听宋高宗亲自征讨他,急忙向金求救。

    金能救他吗?此一时彼一时了,刘豫的无能让金吃够了苦头,每次两军联合攻宋,伪齐军都被宋军打得落花流水,这还不说,还严重拖累了金军。每次伪齐军在前面打了败仗,撒腿就往回跑,作为后援的金军阵脚也就跟着乱了起来,不战自败了。

    没招,谁叫他们两个穿一条裤子呢!

    可以说,自刘豫傀儡政权建立以来,金军没少帮他的忙,可是越帮越失望。

    刘豫这等无能之辈,算是死孩子灌牛奶,没的救了。

    金廷上下达成了共识,就连一手把刘豫提携起来的挞懒,也对他失去信心了。

    金也不指望伪齐这个政权对自己有啥贡献了,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安全保障。

    刘豫的求救,没能换来金的支持!

    与其窝窝囊囊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既然金军不支援,那只有放手一搏了,刘豫拼了老命凑足了三十万大军,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分兵三路向宋杀来。

    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确实有点唬人。

    向来就胆小的高宗怕了,在赵鼎等人的建议下,草草地完成了亲征,没敢继续前行。

    打伪齐的军队,宋军向来占有优势。

    但刘光世、张俊等将领面对来势汹汹的伪齐军队,变得胆怯了。张俊要放弃盱眙,刘光世要放弃庐州。

    一对胆小鬼!

    幸好这个时候宰相张浚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高宗明确要求各路军马,必须严肃军纪,不得擅自退兵。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刘光世硬着头皮和伪齐的军队开了战,他的部将王德、郦琼打败了伪齐军队,同时,杨沂中、韩世忠、岳飞等路军马也打败了敌人。

    在宋军的强力抵抗下,三路伪齐军队落荒而逃。

    伪齐真的是不行啊!此番受到宋军的重挫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轻易南侵了。

    自此,大宋外部局势趋于稳定了,大规模的攻守战争告一段落。

    剩下的时间,高宗开始专心与金议和了。

    19、结怨张浚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高宗从出使金国归来的何藓那里听到父亲徽宗和宁德后的死讯,当场失声痛哭,此时徽宗已经死了一年零八个月。

    迟来的噩耗,让高宗悲痛不已,他穿着孝服向东北方向遥祭徽宗。

    落叶归根,父亲的根在大宋,梓宫却在金。

    儿子不孝啊,活着的时候,没能把你救出来,养老送终,死了以后,也没能及时让你的尸骨入土为安。

    高宗在深深的自责。

    我发誓一定要通过议和,来要回父亲的梓宫!高宗下定决心。

    该是秦桧出力的时候了。

    在知道死讯的当天,高宗就把秦桧任命为枢密使,待遇和宰执一样。

    距离宰相只差一步之遥了!

    享受着宰执的待遇,却行使不了宰执的权力。

    心里痒痒啊!

    伪齐军队被打败之后,按惯例,朝廷要进行总结,论功行赏,对作战不利的,还要进行惩处。

    刘光世虽然打败了伪齐军队,但是他在整个战争的表现很不好,消极应对,临阵退却,甚至一度放弃庐州,影响恶劣。引起张浚的极大不满,他建议高宗,罢了他的官,收了他的兵权。

    张浚的建议一提出,与他不和的赵鼎,马上表示反对。

    现在局势平稳,战事减少,防备武将的思想又在高宗脑里浮现,所以,在对待刘光世的问题上,高宗觉得可以借机收了他的兵权,因此,就同意了张浚的建议。

    赵鼎的反对无效,很是愤懑,自从张浚拜相以来,自己在皇帝面前说话,明显的不好使了,皇帝处处听张浚的,感觉自己被皇帝疏远了。

    与其压抑着自己,不如干脆辞职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赵鼎就提出辞职了,高宗知道两个宰相矛盾较深,留下赵鼎,对谁都不好,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赵鼎的请求。

    刘光世也很自觉,听说皇帝要罢自己的官,赵鼎为了保自己连宰相也辞了,心里这个不好意思啊!

    这事整的,因为我这档子事,把人家赵鼎给拖累了,为了不再拖累别人,我啊主动点,自己上奏把兵权解了算了。

    经刘光世主动申请,高宗批准,这兵权就算解了。

    高宗心里踏实不少。

    战乱时期带兵,和平时期把兵权上交,自己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大宋建立以来实行的军事制度。

    不过,从靖康之难以后,由于战事不断,武将带兵打仗一打就是十几年,将兵之间形成了默契,将领在军队里培养了一批人脉,在士兵中树立起了威信。甚至出现了“岳家军”这样的称呼。要知道,军队是谁家的啊,都是赵家的!怎么姓岳了呢?高宗心里很是疑惑不安?只不过,战事未完,高宗还要依靠武将们为他出生入死。不能急于收兵权,避免将领起疑心,出现叛乱。

    刘光世主动上缴兵权,是个好榜样!

    收了刘光世的兵权,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高宗这时候很赏识岳飞,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想让他和秦桧组成一武一文执政班子,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来维护他的统治。

    有了这两个人在,大宋的根就扎稳了,谁也别想撼动。

    金军来了,有岳飞抵御;金使来了,有秦桧接待。

    现在缺少的就是岳飞在高宗面前表露忠心,因为高宗吃不准,岳飞到底忠不忠于自己?

    岳飞每次朝见高宗,讲的都是光复中原,收回失地,还都开封,迎回二帝。

    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誓死效忠高宗皇帝!

    没有这句话,高宗心里没有底啊!

    再说了,岳飞说迎二帝,可二帝回来了,我赵构该去哪呢?

    岳飞只顾研究复国大计,却忽略了皇帝个人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就把个人利益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

    高宗也不例外。

    在没摸透岳飞的底牌前,高宗还必须倚重岳飞。

    为了激励岳飞,高宗在岳飞入朝觐见的时候,就当面答应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指挥。

    岳飞这个高兴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最高兴的事情当然要属兵权扩大,统领的部队多了,打起仗来,也就更有底了。

    但是,岳飞毕竟是一介武夫,只重视军事战术研究,忽视了领导科学,他天真的以为,高宗把刘世光的军队给他,就是让他好好打仗,挥师北上,匡复祖业。所以,他兴匆匆的起草一份北伐计划,呈送给高宗,算做报答高宗的恩宠。

    高宗要的是这个吗?不是,他要的是岳飞那颗忠心,那颗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高宗失望了,犹豫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想听听另一个重点培养对象枢秦桧的意见。

    自赵匡胤建宋以来,走的一直都是崇文抑武的路子,秦桧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文人,对武将向来没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武将的兵权宜少不宜多,特别是岳飞这样战无不胜武将,给他太多的兵权,一旦有异心,试问南宋哪个将领能敌?

    我们现在讲岳飞是如何如何的忠心,可是在当时那种乱相之下,谁又能把谁看得透彻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站在今天的这个高度,来看待历史,当然有一千个理由赞扬岳飞,有一万个理由贬低秦桧。

    如果换做你是秦桧,在当时那种情景,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越是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越是需要提防。

    秦桧建议高宗分配军队支配权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合并军队,让一个人统帅过多的军队,容易造成拥兵自重,失去控制,古往今来,前车之鉴举不胜数。

    这话说到了高宗心坎上。

    看来只有秦桧最了解我的心啊!高宗啧啧赞叹。

    兵权不给岳飞,那让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由于秦桧没带过兵,不了解军队内部将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高宗征求意见时,秦桧提议王德为一把手,郦琼为二把手,毕竟都是刘光世的部下,对军队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两人对伪齐战争中表现突出,从直觉上认为应该是这两个人,秦桧与这两人不接触,不可能知道他们之间有矛盾,而且他作为枢密使在张浚领导之下,他只是提点个人意见,只供参考,分量不重。

    而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张浚,由于他对伪齐战争立了大功,高宗很信任他,军事上的事情一般都听他的。张浚本人也认可让王德当一把手,郦琼当二把手。

    张浚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还征求了岳飞的意见,岳飞因为这个军队没划归他,心里肯定不满,所以,他就认为王德、郦琼有矛盾,不能把这支军队领导,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岳飞,谁也领导不了这支军队。

    张浚根据岳飞等人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王德任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派吕祉去监督他们,实际这吕祉是张俊的安插的心腹,他把这支军队控制在了手上。

    高宗一直对张浚比较信任,他提的处理意见,高宗也没有说什么,就同意了。

    祸根就此埋下。

    王德和郦琼最终矛盾激化,吕祉处置不当,导致郦琼带四万大军投靠伪齐!

    刚刚振作的宋军,又遇到一次大的挫折。

    我那四万精锐部队啊!高宗气得直跺脚!

    大宋有严格的责任追击制度,官员们也很有自觉性,犯了错误,不要皇帝说,自己就引咎辞职了,不像今天的个别干部,犯了错误,能掩盖就掩盖,掩盖不了,就找借口推脱,推脱不了,就赖着不走,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在没办法,暂时回家休息,等风平浪静,找个机会东山再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古人给你们树了个榜样啊!

    郦琼投降伪齐,这事根源在张浚,是他一手处置的,而且他是从增强个人权力角度来做的安排,属于严重失职行为,要承担责任。

    而秦桧虽然是枢密使,但没有决策权,只是提点意见,采纳与否是张浚的事情。也不存在秦桧背后使坏的可能,关于王德、郦琼的使用问题,张浚自己也是认可的,皇帝在军事问题上,信任张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桧。

    张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别等着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

    张浚罢相了,心情不大好,一肚子气只能撒在秦桧身上。

    因为秦桧提出过任用王、郦二人的意见,张浚就认为这是秦桧在故意坏他,暗地里捣鬼。

    秦桧真的这样做了吗?处理意见是你张浚自己提出的?怎么埋怨起别人来了!

    这不是明显的气急败坏,无理取闹吗?

    高宗罢了张浚的相,但没把他彻底否定了,还很相信他,在继任者问题上,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高宗问:“你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你啊?”

    张浚沉默不语。

    高宗问:“秦桧怎么样?”

    张浚说:“和他在一起共事,才知道他的阴暗。”

    高宗所:“那就用赵鼎吧。”

    眼看就要煮熟的鸭子,让张浚给搅合走了。张浚心想,我下台了,你也别想上了,他背后摆了秦桧一刀。

    杀人不见血!好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