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算你再优秀,没有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是徒劳的。俗话说得好:"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由此可见,没有外力的相助,一个人的路也很难走的。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填过一首《柳絮词》,其中一句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外,有时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必需的,才能平步青云。
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应该懂得"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道理,尤其在这样一个合作竞争激烈的年代,更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巧妙借力的能力。
一个神奇的效应
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戴尔·卡耐基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将要远行到国外去,临走之前,将仆人们叫到一起,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
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给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给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
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
但是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与他们算账。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到主人面前,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里,那儿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家那里,等我回来时能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然后他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
"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把他夺去。"
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上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等领域,还是在成功人和普通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在成人还是青少年的周围,"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众多关于马太效应的因果分析中,以下六条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1齿轮效应
钟表可谓是人类最精妙的发明之一,我们在赞叹之余,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要转许多圈;时针走一圈,分针要走六十圈;分针走一圈,秒针要走六十圈。
这种齿轮效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大人走一步,相当于小孩走两步甚至三步;优秀的人不走则已,一走就将平庸者丢在后面。
因此,齿轮效应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原因之一。
2规模效应
在自然界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那些体形庞大的巨兽,它们随时都能对其他生物产生威胁,却很少被弱小者击倒。
同样的,在个人的生存中,如果你的势力足够大,那你也就可以"号令天下"了。
因此,规模庞大是一种优势,这是对"马太效应"的一个例证。
3资源优势
古语说:"多财善贾,长袖善舞。"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赢家"。比如在赌场上,一个人本钱越多,赢的钱也可能越多。
什么是资源?所谓资源就是为做某件事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同自己的个人财产一样,一些资源既可以用来发展事业,又可以用来与他人交换。我们常常所说的强弱,就体现在可掌握和使用的资源多寡上。
拥有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意味着拥有更加优势的地位和更强大的潜力。
4领先效应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马太效应的又一阐释。而领先者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5聚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越是喜欢授给他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聚集效应。
6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又一原因。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把其他良好的品质赋予了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
著名学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他的营销学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同样,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些成绩、能力优秀的青少年很自然地被人们赋予了光环,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羡慕者。
"马太效应"听起来似乎与青少年还很遥远,但是把"马太效应"简单化的话,在青少年生活的周围这个奇妙的效应无处不在。
让贵人助你一臂之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良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能够提携、帮助我们的人,这种人一般就是贵人、伯乐。一个真心帮助你的贵人能够给你指点迷津,给你的一生带来好运。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他之所以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是因为得到贵人萧何的帮助。
汉相萧何非常赏识韩信,并多次向汉王刘邦举荐他。但刘邦看不起韩信,不想重用他。韩信由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趁夜离开刘邦,投奔别处。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来不及报告刘邦,便亲自快马加鞭地追赶。但是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萧何逃跑。
刘邦大惊失色,因为萧何是他的得力助手。连找几天始终不见人影,急得刘邦坐卧不安。正要打算另派精干人员去追寻时,有人报告:"萧丞相回来了。"
萧、刘二人见了面,刘邦问道:"你怎么背着我逃走了呢?"
萧何说:"不是我逃跑,而是追赶逃走的人。"
"你追哪一个?"刘邦问道。
"追韩信。"萧何回答说。
刘邦骂道:"逃跑的将军有数十人,你却偏偏去追韩信,该不是拿这话骗我吧!"
萧何说:"其他将军极容易求得,而像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却是独一无二的。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长期做王,那自然用不着韩信这种奇才。但是如果您决心夺取天下,我想除了韩信以外,就再也找不到能与您共商大事的人了,现在就请您做出最后决断。"
刘邦叹息道:"我怎会不想向东发展,谁愿长期守在这里。"
萧何又说:"如果大王决定向东发展,就要重用韩信。您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否则,他最终还是会离开的。"
刘邦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命他为将军。"
萧何说:"仅让他做将军,是留不住他的。"
刘邦说:"那让他做大将军如何?"
萧何说:"这就留得住他了!"
于是,汉王刘邦欲传唤韩信予以任命。
萧何劝阻道:"大王向来傲慢待人,不讲礼节。现在任命一员大将军,也如同呼唤小孩一般,这就是韩信要离开您的原因。如果大王是真心任用他,就要选一个吉日,亲自斋戒,建一个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大典才行。"刘邦最终应允了。
将领们得知汉王欲任命大将军,皆大欢喜。人人都以为自己将荣升大将军。谁知等到任命大将军时,此大将军竟是韩信,全军均感到惊讶。
经过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才得到刘邦的重用,得以显示他的才华。
淮阴侯韩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和萧何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社会,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漫长的人生之路,有些人为追求成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经常自怨自艾,可惜自己满腹经纶,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灰心只能使你丧失自信,要想成功,仅有旷世的才华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贵人助你一臂之力。
善用别人的权威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欢笑中垮台!
--爱因斯坦
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点权威,他的威信和影响力都能给你提供莫大帮助,一般的人除了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现象可以帮你获得成功。
一个服装商人,在市中心经营一家历史悠久的西服店。他的经营很有特色,一些有名望的人,如电影明星或运动员都到他那里去定做西服。当然,他做的西装价钱都非常昂贵,但是,来光顾的客户并不在意价钱的多少。有趣的是,这个经营者为了经济起见,自己所穿的西装却是从百货公司拍卖时购买的。一些不认识他的人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总认为他的穿着是最好的,对他夸奖道:"真不愧是生意人,你穿的衣服的确和大家不同。"他在被夸奖时,一定会纠正对方:"不!我这衣服是从地摊上买的。"那些恭维他的人,听了他这番话,反而感觉他十分谦虚。
另一个有名的建筑师,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位建筑师在市郊买了一栋住宅。到他家拜访的客人都说:"哇,好漂亮,真不愧是一流建筑师所盖出来的房子。"这个建筑商与前面那个西服店的老板不同之处是,他会任由客人夸奖,然后再回答:"不,这只是一栋古典式的旧房子,并不是我设计的。"可是来拜访的客人怎么可能相信呢?他们仍偷偷地欣赏着。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平常人的心理,也就是说平常人经常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是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特别是在不太认识的人或不懂的事物前,自己无法判断并下评语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权威效应"。
如果要让一个完全没有主张,也没有判断力的人来附和你的意见,可以巧妙地运用"权威效应"法,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理像一张白纸时,向他提及"伟大的人物或名人的意见来判断",原本白纸状态的他就会倒向你这边了。
根据各种心理学实验,可以确定利用名人的权威是很有效用的。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被实验的人听两种音乐带,一种知名度不高,另一种屡获评论家的推荐,听完之后,要被实验者说出哪种音乐带较好。结果发现,被实验者纷纷指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似乎毫无价值"。很显然,这些被实验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气的音乐评论家意见的影响,而所谓的"名气"往往都隐藏着某种陷阱。所以,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被实验者的意见都与评论家的意见相同。
所以,青少年要有效利用"权威效应"维护自己的权益,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实现,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
汉高祖刘邦共有8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他们展开了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斗争。刘邦想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可吕后想立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吕后找张良帮忙,张良献上一计:"皇上一直想聘请商山四贤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奉为上宾,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定被皇上看见而问其原因。"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认为刘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立刘盈为太子。刘盈的成功完全凭借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誉与声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就是靠李大钊的引荐才当上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这一职业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李大钊的引荐,毛泽东就可能选择其他职业,而这个差别对他的一生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有时也是偶然的巧合,而成功之路则大同小异。
利用"后门"去做违法的事情,当然是法理难容的,但如果你想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有所成就,在某些时候借助"外力"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涉世之初的青少年,要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时就需要借助别人的权威办事。
巧用他人名气沾点光
善借天地生命缘,参得神奇造化功。
--余秋雨
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借太阳之光,使自己明亮起来。所以,青少年不妨也借借名人的光,让自己发点微弱的光。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一带有个名叫张全福的人。他为了生计,开办了一家酒店。由于酒店规模很小,缺乏一定的知名度,致使他的生意日益冷清。他为了改变自家酒店的面貌,苦思良策,却一直没有奏效。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天降良机来临了。乾隆皇帝为了体恤民情,来到江南一带。他边走边看,不经意间走到了张全福这家小酒店门口,他轻轻地叩击店门。门开了,张全福走了出来。当他看到乾隆时,不由地惊呆了。他心想:此人相貌堂堂,一定是位贵人,今日来到我的小店,此乃我的荣幸。于是赶忙走上前去,向乾隆行了个大礼。
乾隆坐下来,随便点了几个小菜。一边喝酒一边同张全福闲聊。两人聊得很投机。说话间,张全福就把自己店内生意不好的情况向乾隆一一诉说。乾隆看见店内冷冷清清、灰尘满地的狼藉景象,又看到张全福老实敦厚的样子,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他心平气和地对张全福说道:"看你是个老实人,我倒想帮你一把,却不知如何相帮?"张全福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承蒙客官厚礼,请您帮我亲笔题写一副对联,好吗?"
乾隆帝听后,满口应允,立即提笔写下了这样几句诗:
"江南水秀景宜人,民风富庶享太平。
小小酒店风味浓,丰肴佳馔怡人心。
若问赐墨何许人?紫禁城里寻真龙。"
张全福读了这几句诗后,顿时醒悟,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道:"啊!原来您就是当今的万岁爷,草民今天可遇到大贵人了。"他赶忙双膝跪地,谢主隆恩。
乾隆这几句"墨宝",果真给张全福这家小小的酒店带来了很大声誉。当此事传开之后,人们纷纷慕名前来,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日益兴隆。
张全福正是借了乾隆这个"贵人"的光,才使小酒店由原来的门可罗雀发展成为门庭若市、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试想,如果没有乾隆的这几句"墨宝",张全福的酒店估计就不会出现在史册上了。
有一位美术系刚毕业的男生,对于设计服装布料非常感兴趣,他决定要涉足这一行。只是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非常困难,因为无论是使用布料的服装设计师,还是制造服装的工厂都有自己已经很习惯的供应商。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布料设计者,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兴趣。
男生拿着一堆自己花费很长时间精心设计的作品,来到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公司。助理设计师本想打发他走,可是见他一副渴求的模样,便于心不忍地对他说:"好吧!我拿进去给我们的设计师看一下。"
过了一会儿,助理设计师出来对男生说:"设计师说,我们的设计图太多了,根本没时间看。"
这位男生又跑到制造服装的工厂,结果也是一样。他四处碰壁,心情十分沮丧。但他没有灰心他想,只要方法用对了,不断地尝试,一定能打开僵局。
这位男生的一位同学现已成为名歌星。在一次签名会上,男生挤在一堆歌迷里面,也以一副十分崇拜的样子望着歌星。好不容易轮到他和歌星握手时,男生从背包里拿出一些布样和自己的设计图,对歌星说:"我好崇拜你哟!老同学,真想为你设计漂亮的服装,请您在这几块布上为我签名。"男生摆出万分崇拜的模样。
歌星看了这些布料和设计图说:"哇!好漂亮!请你和我的服装设计师联络,我想用这些布料做衣服。这是他的电话,就说我叫你去找他的。"
男生开心地说:"好啊!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大早,男生就来到先前他被泼了一盆冷水的著名设计师的公司。
男生拿出有女歌星签名的布料来,对助理设计师说:"是她叫我来找你们的,她说要用这些布料做衣服。"
助理设计师进办公室不到几分钟,设计师就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来见他。男生就这么走进了这个行业,而且愈来愈受到客户的欢迎。
男生真的很聪明,因为他懂得如何去巧借别人的名气为自己打造品牌。如果他一直坚持只是推销自己的作品,那社会上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失业青年。
青少年在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
借别人的才学做自己的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佚名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借别人才学的高手。一次,在他平定天下大宴群臣时,问在场的文武百官:"各位知道,项羽是有胆识、懂战略战术又英勇善战的将军,我自愧不如。可我能打败他而得天下,这是为什么呢?"高起和王陵大声回答道:"陛下能在胜利后与全体将士共同分享果实,而项羽却嫉妒立功的将领。他不喜欢有头脑、有能力的人,打了胜仗也不封赏,得了土地也不肯赐予部下,人心背向这是项羽不如陛下之处。陛下得人心故而胜利,项羽失人心故而失败。"
刘邦却笑着说:"你二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镇国、爱民、策划军需供给,萧何有万全之才,我自知不如他;论统率百万大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是韩信的专才,我甘拜下风。但我能善任这三杰,让其各自发挥才能,这是我取天下之道。而项羽不懂用人,又不能容人,部下又缺少有才之士,连唯一的贤臣范增他都事事猜忌,处处防备而弃之不用,这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一介莽夫却能成就大业,凭的是什么,是他的才干,还是他的谋略,还是他的胆识?都不是,他凭借的是别人的才学。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掌舵事情的变化,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巩固自己的实力。
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拼打出来的天下,专门修建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当听到他们谈论高深的政治见解时,便会立即采纳他们提出的正确意见。刘基曾是一个落魄的文人,后来目睹了朱元璋的作为,刘基觉得总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基也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一天,朱元璋在自己房中设酒席款待刘基,请他分析当下局势。朱元璋向他讲明了当下局势。当时,各路起义军占领了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盛的是湖北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这两个人为了扩大地盘,不断骚扰朱元璋所占据的领地。朱元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这两个人的掠夺,搞得手忙脚乱。
刘基听完朱元璋的陈述,微微一笑。他抚摸着胡须,向朱元璋发问:"您可知道山中猛虎的故事?"朱元璋被问愣了,木讷地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刘基莞尔一笑,缓缓地说道:"从前有一只猛虎,整天在山林里觅食,有两只狼也想占便宜,便和它争食。猛虎追那只狼,这只狼就来吃它的东西,再追这只狼,那只狼又吃它的东西。猛虎白白获得了很多美食,最后竟饿死在山中。现在您就好像那只猛虎,而陈、张二人就好像那两只恶狼。如果您想安安静静地独坐天下,该怎么办呢?金陵地势险要,但也不过是一只肥兔;天下之大,才是可逐之鹿,若想威震天下,必先除去二狼,再北定中原。那时,您就可以面南背北占据四海,自立为帝了。"
朱元璋听后,沉默了很久,对刘基说:"恐我不是猛虎,而张、陈乃猛虎耳。"刘基听罢,一下子站立起来,朗声说道:"主公此言差矣!张士诚龌龊,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求进取,有什么英雄气概?可以暂且置之不理。陈友谅野心十足,欲望高,拥有精兵数十万,巨舰几百艘,地势处我上游,经常虎视眈眈,总想侵吞我们,确有猛虎之势,应该认真对付。然而他为人骄傲,自以为是,乃一勇之夫,做大将冲锋陷阵还可以,却不是成王霸业的材料。主公虽然如今势力尚弱,但你胸怀大志,如能立志起兵,应先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则如虎豹突起,闻者震撼,得天下有什么难的!"一番话说得朱元璋热血沸腾,豪兴大发,他说:"若不是先生教我,我终不过饿死之虎耳!此乃天意,使先生助我!"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视为心腹,事无大小,都要同他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从此,在刘基的辅佐下,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江山。试想,如果朱元璋不会借用别人的才学,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那他的江山恐怕早就在风雨中飘摇了。
别人的才学在表面看来是属于他自己的。但实质上是属于我们大家公有的,所以当我们觉得自身力量难以应付生存的环境时,不妨也学着刘邦、朱元璋,借借别
人的智慧为我所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你们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学会凿壁借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集众家才学于一身,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什么诺贝尔奖只给名人?
名人效应是一种无形资产。
--俗语
有人说,诺贝尔奖只会颁发给名人,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确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已是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
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就已名闻天下,因此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预料之中的事。
1967年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中,引用频率最高的4位科学家,在5年之内,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盖尔曼1969年获物理学奖,巴顿1969年获化学奖,冯尤勒1970年获医学奖,赫兹伯格1971年获化学奖。
盖尔曼1961年发表的关于基本粒子分类的论文,当年就被引用了150次,可见当年他就已经誉满世界物理界。1967年物理学奖得主贝斯,在1926年至1935年发表的论文,直到1965年每年被引用次数始终保持在28次以上。广泛引用是科学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持久引用则是其生命力强盛的标志。
还有研究表明,在1961年至1971年的10年时间,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平均达到了222次,是《科学引文索引》中标准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的40多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论文引用频率的2倍。
在1965年至1969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早在20多岁时发表的论文,在相隔30多年后仍然被大量引用,平均每年引用的次数不低于8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每年被引用的次数才05次,仅为前者的十六分之一。如此广泛的引用,使它们的作者早已成为科学界的闪耀的星星,成了学科的奠基人。
不仅如此,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往往比其他人早些成为教授。具体到每位获奖者,差别更具有戏剧性,有的不到30岁就晋升为教授,这么年轻就成为教授,声威大震,他当然也成了校园里的人人皆知的人物。
英国科学家迪拉克,26岁确立正电子的数学理论,28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31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对当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来说,诺贝尔奖几乎是最后的奖赏。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是国际名流,1900年任美国遗传学会、美国形态学会会长,1909年任美国博物学会会长,1910年至1912年任美国实验动物学会会长,1927年至1931年任美国科学院院长,1930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1932年任国际遗传学大会主席。
许多得主都同摩尔根一样,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赢得了很多荣誉称号。所以,每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时,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又获得了一项奖励。
青少年现在明白为什么诺贝尔奖只给名人了吧!
想不出名都难
造势是无限的,造势是攻心的一种延伸,是令攻心更好发挥效果的催化剂。
--俗语
当前,年轻人出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推韩寒。韩寒十六岁时以一篇《杯小窥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且是唯一一位选送作品全部入围的获奖者,从此为文学界所熟知。然而,他真正的大红大紫却源于社会对他的商业炒作。有这样的借力,想不出名都难。
在韩寒获奖后不久,有媒体披露:"同样是这个韩寒,因学习成绩七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其中,数、理、化三门成绩加起来不足80分。当年4月,韩寒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何以取得今天这番成就呢?韩寒开始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广泛关注。
获奖同年,韩寒20万字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这部被韩寒自评为"近十年来中国文学最好的小说",短短数月,畅销几十万册,甚至传出该书有可能将会搬上荧屏。其独特、犀利的语言,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少年老成的写作风格,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更有人将其誉为"文学天才"。
2001年,刚传出《三重门》要电影、电视、纪录片套拍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果然再次出惊人之语,称为了不让别人曲解他的作品,他准备自己执导电影版的《三重门》。在阐述计划时,他丝毫也没掩饰他对影视圈的蔑视和语气中的不羁,他坦言:"我很不喜欢影视这个圈子,尤其是这圈里的女性。本以为可以不与这个圈子打交道,但今年4月有公司买下了《三重门》的电视拍摄权,还对外透露说我要演男主角,让我不得不陷了进来。"大概因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爱,怕别人不能完全表现《三重门》的精髓,韩寒还准备亲自操刀拍电影。他说:"《三重门》更适合拍成电影,最适合导这片子的应该是我。但是,我肯定不会在电影或电视里扮演角色,林雨翔长成那样,和他相比,我还是算长得好的。"
说话如此口无遮拦,韩寒丝毫不担心别人说他口出狂言,也因为他的年轻,人们也并不以他的口出狂言为意,反倒认为这是他的个性。
一口回绝全国重点大学的邀请,这应该是年轻的韩寒表现其个性和再次扬名的好机会。2001午10月,上海复旦大学曾表示将考虑给予韩寒旁听资格,但遭到韩寒拒绝。他表示:"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没必要上大学",并指出复旦有炒作之嫌。他的个性再次得到了张扬。
在迅速成名后,韩寒接二连三的新作(像《零下一度》等)将自己在现代中国文坛中的地位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他已然完全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牌。
像韩寒这样靠媒体炒作出名的人还有一位,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歌手雪村。
2003年6月,一向以搞怪著称的歌手雪村推出了自《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以来的第二张个人专辑《音乐评书之全是高科技》。尚未上市,这张专辑就已闹出了不少新闻,一是《臭球》一歌在网上播出引来歌迷、球迷的热烈反响;二是他这张个人专辑竟然"搭乘"了5首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的作品;三是他的新歌《办公室》是否拍成了"三级"音乐电视作品以及这是不是恶性炒作的争论,一时间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当雪村带着这些新闻面对记者时,一向出牌不按常理的他并不特别令人意外地"语出惊人"。
雪村这张全新专辑被《北京青年报》记者形容为:"马三立的相声与钢琴齐飞,琵琶与唐山话共舞,大雅的钢琴、管弦乐和大俗的方言、相声以及民族的琵琶融为一炉,加上叙事体的歌词,以'骇人听闻'的音乐形式诠释出小老百姓的平凡生活。"这种不讲风格、只讲个性的风格是流行音乐中最流行的,也是时下年轻人中最崇尚的。
在雪村的专辑里,放入了像王宝、刘鹏这样的新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雪村说:"在中国商业音乐的领域里,只有我有资格这么做。因为我是一个品牌,不是个人。我有一杆很好的大旗,不仅为我所用,我还要把我的大旗分给别人,这样《音乐评书》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承认。让别人举起大旗,举的就是我。"
不论这一系列做法在雪村自己是否意在炒作,但结果是,这绝对算是炒作。雪村是聪明的,借着媒体渴望挖掘猛料的心理,他又不失时机地幽默地炒了一把。
"炒作"这词从哪里来?"炒作"到底是什么?问一百人会有一百种答案。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不必弄清到底什么是"炒作",但要学着如何借力炒作自己。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过来说:"炒作走遍天下,不炒寸步难行。"青少年朋友行动起来吧,为什么和我们同时代的人能出名,难道我们甘于平庸?
"寄生者"的才智
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老师去点燃。
--考留达克
提起"寄生者",很多人会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许多糟糕的东西,如寄生在我们身体之中、吸食我们的养分并使我们致病的那些小生物,就像蛔虫、钩虫之类。
一个"寄生者"意味着"不劳而获"和"损人利己",我们也常常称那些不肯付出努力而混吃混喝的人叫做"寄生虫"。
但是,也许你不知道在自然界中,借助外在力量获取利益的例子比比皆是。鲨鱼的身边总是游弋着几条灵巧的小鱼,它们靠拣拾鲨鱼猎食的残余为生;海鸥喜欢尾随军舰,因为后者的排水可以使海里的小生物浮上水面,成为它们的食物;在丛林中,很多藤萝植物是靠依附在参天大树上得以享受阳光的。
在这个"巨兽"横行的时代,做一个"寄生者"是很不错的选择。
如果一个寄生者足够"聪明",它一定会选择做一个有益的寄生者而不是嫌弃做寄生者,因为它靠寄主生存,如果它导致寄主受到损害,它自己也会面临麻烦。如果它的贪得无厌导致寄主死亡,那情况就更糟:它自己也会因失去生存环境而灭亡。
当然,自然界中的"寄生者"并没有这么聪明,但我们必须知道,做一个毫无用处的吃闲饭者是毫无前途的,如果要成功地"寄生",就必须对你所寄生的人有用。
毫无疑问,作为"寄生者"的你与你想投靠的寄主,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要想成功地"寄生",你必须要让对方明白允许你"寄生"是值得的。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成功的人都从它的"寄生者"身上得到了很多好处。
你一定熟悉可口可乐的瓶子,这个造型独特的瓶子现在已经成了可口可乐的一部分。其实,它就是一个"寄生"的结果。
一个年轻人走进可口可乐公司经营者的办公室,向这些大老板显示他设计的饮料瓶。他介绍他的设计:优雅的曲线富有女性的妩媚之美;收细的腰身正好适于手的抓握;而且,最主要的是这种包装可以节省饮料而又不会为消费者注意。
为了使论点更有说服力,这位设计者还做了一个样品当场演示。他成功了,可口可乐公司接受了这一设计。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寄主"和"寄生者"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还不具备成功所需的卓越能力,如果你艰苦卓绝的毅力和征服一切的胆识还尚且不够,那么要想成为杰出青少年的话,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对于想成功想杰出的青少年来说,当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就该好好地考虑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才能成为借力的受益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