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充实人生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

    择时善用,人生不留白

    在整个宇宙,有个东西,它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无处不在,又与一切息息相关。它就是——时间。

    时间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能由人去找时间,不能让时间来等人。时间不能“增产”,却可以“节约”;它不因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拉长,却可以因浪费而缩短。时间犹如一位公正的匠人,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生命的碑石上镂刻下辉煌业绩;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懦夫懒汉,时间却像一个可憎的魔鬼,难以摆脱。尽管所有的老年人都是一头白发,然而珍惜年华者和虚掷光阴者得到的赐予却有天壤之别。总之,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便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珍惜时间,要从今天做起。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惋惜也无法追回;明天尚未到来,与其坐待,不如奋起;而今天就在眼前,抓住了今天,既可以弥补昨天的不足,又可以提前迎接明天的朝阳。如果用一条链环把昨天、今天、明天连接起来,那么,今天就是其中心环节。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今天”,尽量压缩生活中每一分的“时间开支”,每当翻开日历的时候,要意识到不能让崭新的这一页成为空白。这样下去,相信功到自然成。

    巴尔扎克说:“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

    巴尔扎克是怎样择时善用的呢?让我们看看巴尔扎克普通一天的生活吧:

    午夜,墙上的挂钟敲了十二响,巴尔扎克准时从睡梦中醒来,他点起蜡烛,洗一把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是最安静的时刻,既不会有人来打扰,也不会有人来算账,正是他写作的黄金时间。

    准备工作开始了,他把纸、笔、墨水都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为了不要在写作时有什么事情打断自己的思路。他又把一个小记事本放到写字台的左上角,上面记着章节的结构提纲。他再把为数极少的几本书整理一下,因为大多数书籍资料都早已装在他脑子里了。

    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房间里只听见奋笔疾书的声音。他很少停笔,有时累得手指麻木,太阳穴激烈地跳动,他也不肯休息,喝上一杯浓咖啡,振作一下精神,又继续写下去。

    早晨8点钟了,巴尔扎克草草吃完早饭,洗个澡,紧接着就处理日常事务。印刷所的人来取墨迹未干的稿子,同时送来几天前的清样,巴尔扎克赶紧修改稿样。

    修改稿样的工作一直进行到中午12点。整个下午的时间,他用来摘记备忘录和写信,在信上和朋友们探讨艺术上的问题。

    吃过晚饭,他要对晚饭以前的一切略作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明天要写的章节进行细致缜密的推敲,这是他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晚上8点,他放下了一切工作,按时睡下了。

    这普通的一天,只是巴尔扎克几十年间写作生活的一个缩影。

    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我发誓要取得自由,不欠一页文债,不欠一文小钱,哪怕把我累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巴尔扎克珍惜人生的每一分钟,在他的人生记录中没有一页空白,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取让人生充实了起来,最终他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文学家。

    所以,珍惜并坚持下去,你的人生就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时间是最公正无私的,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每天都有24小时,绝不会因为喜爱谁而延长,讨厌谁而缩短。

    从现在开始,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择时善用,长此以往,你也会有辉煌的人生。

    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要想有效地管理时间,就必须在善用时间的过程中,争得主动权。如果你想要有效地管理时间,首先就要有效地掌控时间;而要有效地掌控时间,就要处于主人翁的地位。人掌控时间就像掌控自己的肢体一样,能了如指掌、控制自如,而且对时间的分配有绝对的主动权。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有效”,而不是要求“效率”。因为有这么三种人是不会受人欢迎的:一是过度重视计划表的人;二是工作过度的人;还有,就是被时间捉弄的人。

    过于重视计划表的人,往往不根据实际情况,只忙于制订工作计划表。有时候为完成一项工作,做计划的时间甚至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例如委托他们完成一项工作,他们都要反复斟酌事情的可行性,仔细地研究每个细节,并制订出非常详细的计划表。在工作之前,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制订计划表上,而不管工作的实际进展如何。所以,当事情有了变化时,他们往往还沉浸于美妙的计划梦境中。

    工作过度的人,每天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却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忙什么,完成了什么。有时他们会以工作忙碌为由,而任意指派别人。当你为他们提供一些节省时间的方法时,他们也会推脱太忙,没时间听。这类人工作往往没有方向,只是一个劲儿地蛮干,没有片刻的休息。他们的行为不但不利于自己,还很容易惹人嫌恶。

    被时间捉弄的人是最可悲的,他们往往十分守时,为了争取时间,凡事都急急忙忙,也不允许别人有片刻的休息。他们可能为了节省时间而改吃速食,也可能因为浪费了一分钟时间而大发雷霆。这类人常常是不容易相处的人。

    我们都知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称为劳动。既然是劳动,就必须强调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俗话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弓拉得过满,弦必断。人的身体,长期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必然有害于健康,严重者还会导致英年早逝。

    杜勃罗留波夫是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是一位才华横溢而且又十分勤奋的青年学者。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暗下决心,立志成才。他的少年时代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够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么写道: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的书都读完。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使一切我所读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能够替自己买下世界所有的书籍。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能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给别人。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写出同样的作品……

    确实,杜勃罗留波夫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不只是这样想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读书真是到了分秒必争的忘我境地。同样是13岁,也许别人正蹲在地下玩五子棋,可是杜勃罗留波夫却在一年里就读了410种书。他从20岁到25岁一共写了100多篇内容丰富而且深刻,战斗性、艺术性都很强的论文。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过分紧张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年轻的杜勃罗留波夫,还没来得及实现更大的愿望,在仅仅25岁时就英年早逝了。

    试想,如果杜勃罗留波夫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学习、写作和生活中只要稍稍注意劳逸结合,在勤奋学习、写作的同时,注意必要的休息和坚持适当锻炼,那么,他的生命辉煌篇章就不会很快画上句号,他对人类的贡献也一定会超越现在。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学习和工作。为了避免沦为时间的奴隶,为了使学习、工作能够在紧张而有节奏的氛围下顺利进行,为了避免或减少时间与精力方面的不必要的消耗,人们应该科学地支配自己的每一天时间,保证每天除学习或工作外,都有必要的睡眠、活动、休息的时间。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以上这三种人,无论哪一种,都很难办好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及时改正,很可能一生都会暴露在危机之中。

    试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工作任务会不断地改变,即使已经有了周密的时间计划,到了相当的年龄或事情有了变化时,过时的计划就必须有所改变。这时,与其花很多时间去修改计划,还不如把时间直接运用到工作上,反而更有效果。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事态千变万化,死守着条条框框和计划表,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要想有效地管理时间,就必须先放松自己,不让自己被时间所约束,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运用时间的过程中,争得主动权,成为时间的主人。

    管理时间能力测试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道题之后选择“是”、“否”或“说不清”。

    1你养成了为第二天要做的事做出事先安排的习惯。

    2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将全天工作排出一个顺序。

    3你经常拒绝参加对你来说没有必要出席的会议。

    4对不想接听的朋友电话,你不能耐着性子听他说下去。

    5对于可能打乱你一天时间安排的人,你坚决说“不”。

    6你做任何事情都习惯于为自己设定时间限制。

    7你习惯于一次性地处理大部分的文书工作。

    8你不但珍惜自己的时间,也非常珍惜别人的时间。

    9如果为自己制订了时间计划,你总是能坚持下去。

    10你经常反思和调整自己管理时间的方法。

    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或“说不清”得0分。

    如果你得8分或以上,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技巧的水平较高;如果你得6分或7分,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技巧处于中等水平;如果你得5分或以下,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技巧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效管理时间的六种途径

    运用时间的20/80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于是潜心研究这一模式,并于后来提出了著名的20/80法则,即二八法则。

    他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并由此推测,10%的人占有了65%的财富,而5%的人则占有了社会50%的财富。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

    20/80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要目的上,这是提高一个人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关键。20/80法则对工作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解决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需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兄告诉他千万不要上课,“要尽可能做得快,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兄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80%的价值,已经在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他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把所学到知识的20%,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不尽如考官之意。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查德·科克到壳牌石油公司工作后,在可怕的炼油厂内服务。他很快就意识到,像他这种既年轻又没有什么经验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许是咨询业。所以,他去了费城,并且比较轻松地获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随后加盟一家顶尖的美国咨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领到的薪水是壳牌石油公司的4倍。

    运用20/80法则,理查德·科克大大地提高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20/80法则是一个时间管理上的利器。当我们把20/80法则应用到时间管理上时,就会得出以下结论。

    一个人大部分的重大成就——包括一个人在专业、知识、艺术、文化或体能上所表现出的大多数价值,都是在他自己的一小段时间里达成的。 用20/80法则来表述就是,80%的成就是在20%的时间内达到的;反过来说,剩余的80%时间,只创造了20%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去印证20/80法则,几分钟也好,几小时也行。试着找出在时间的分配与所得的成就之间,是否真的有一种不平衡现象。你最有生产力的20%的时间,是不是创造出了80%的价值?你80%的快乐,是不是来自生命中20%的时间?

    我们对于时间的品质及其扮演的角色所知甚少。许多人用直觉即可明白这个道理,而千百个忙碌的人并不知道学习管理时间,他们只是瞎忙。我们必须改一改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用时间的20/80法则来提高自己运用时间的效率。

    精确地计算时间

    雷巴柯夫曾经说过:“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则是个变数。”

    要科学地支配时间,时间管理者就必须彻底清除含糊不清、陈旧的计时单位和计时方法。诸如“一会儿给你打电话”、“走了一会儿啦”、“吸支烟的工夫”,等等。这些表示时间的单位和方法,写小说可以,放在生活中就不适合了。一顿饭可以吃10分钟,也可以吃2小时,甚至更长,用“吃顿饭的时间”来描述时间长短是极不准确的。想要在高科技时代有效地管理时间,就必须彻底丢弃这些含糊不清的时间概念。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得好:“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幸福或不幸,主要区别于这10个或12个小时使用是否巧妙。”精确地计算时间,可以杜绝时间使用上的无计划状态,可以堵住浪费时间的漏洞,可以把全天每个环节富余下来的分分秒秒的零碎时间,拼接成大的“时间板块”去干更有价值的事。节约了时间就等于创造了时间,赢得了时间就等于赢得了主动。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就是时间。

    有一个“剪时间尺”的游戏可以阐明人生就是时间的意义,很通俗,也非常形象。

    首先,你要准备一把80寸长的软尺。假如你有80岁寿命,那么每1寸就代表1年,1~20岁可能是你不能自主的,截下不谈。现在你的软尺有60寸,表示你20~80岁的时间。你60~80岁这20年是老年时期,处于半退休或退休状态,所以你可以用剪刀把软尺上表示你60~80岁20年时间的20寸剪去。现在你的软尺只剩下40寸——你一生的黄金时间。

    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年365天,一年平均的睡眠时间约是1/3,40年中睡眠时间是13年,软尺便剩下27寸。

    一般人每天早中晚三餐,平均需要25小时,一年大约用去912小时,40年便是36480小时,相当于4年时间,所以请你把软尺剪去4寸,现在的软尺还剩下23寸。

    在交通上,如今一般人每天用于交通的时间平均为15小时,40年便是219万小时,等于25年。请你在软尺上剪下25寸,现在软尺剩下205寸了。

    如果你每天用于与朋友聊天闲谈、打电话的时间,或平时闲聊的时间是1小时,40年就用去了146万小时,等于15年,那么现在你的软尺应该剩下19寸。

    此外,据统计,一般人平均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接近3小时,而一些事业有成的社会精英则每星期少于1小时。假设你每天平均看电视3小时,40年所用去的时间就是438万小时,亦即等于5年时间。请你在软尺上剪去5寸,现在它剩下来的应该是14寸,也就是仅有14年时光……

    上述计算方法很精准,并没有夸大其词。试问:以这短短14年时光去养活自己80年的人生,可能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时间,能够精确地计算时间,合理地利用时间,才能把握人生存在的价值。

    充分利用闲暇时间

    如果你总感觉学习或工作的时间不够用,那么不妨试试将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闲暇时间也称作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的时间或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衔接的空余时间。由于这样的时间不起眼,往往被人们毫不在意地忽略过去。零星时间虽短,但若一日、一月、一年地积累起来,其总量是相当可观的。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日子久了,一定会有惊人的成效。

    我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三国时董遇读书的方法是“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阴雨天,别人休息的时间发奋苦学。他还认为“三余广学,百战雄才”。

    看来,闲暇时间里确实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它足以使你成为不同寻常的人。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闲暇时间的人。

    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榜样。他组织的“奥林比亚神学院”,每晚照例开会,因为与会者都是大忙人,只能利用晚上闲暇时间相聚。开会时,他们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议论科学上的各种问题。后来相继问世的各种科学创见,有不少产生于这个例会上。据说,他们用过的茶杯和茶壶,已列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种“独特设备”,它起着永远鼓励科学家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技成果的作用。

    1904年,正当年轻的爱因斯坦潜心于研究的时候,他的儿子出生了。于是,在家里,他常常左手抱儿子,右手做运算。在街上,他也是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思考着他的研究课题。妻儿熟睡了,他还到屋外点灯撰写论文。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通过日积月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鲁迅先生说过:“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读书和学习上。”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浪费一分一秒,为我们留下了700多万字的著作。就在他重病缠身的日子里,还在抓紧时间工作和学习,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他最后的一篇作品《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真是惜时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15分钟看书,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个月是126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512000字。而书籍的篇幅从60000字到100000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750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这个数目是可观的,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

    我们也可以效仿这些成功的伟人,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你可以将外语单词和语法记在小本子上,将本子随身携带,等公交车时拿出来读一读,等人的时候掏出来背一背,日积月累,你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让自己的闲暇时间活动起来,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学会时间统筹

    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时间又是一辆不会掉头的列车,错过了,就不会再追赶上。那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学会时间统筹是必需的。

    关于时间统筹,下面有几条准则,你不妨试试看。

    1明确目标,制订计划

    时间统筹的第一项法则是设定目标、制订计划。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你的时间,因此,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和控制时间。

    人生的道路,时间和价值是存在对应关系的。有目标,一分一秒都是成功的记录;没有目标,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爱默生说:“用于事业上的时间,绝不是损失。”

    每天都应把目标记录下来,并且把行动与目标相对照。相信笔记,不要太看重记忆,养成“凡事预则立”的习惯;不要定“进度表”,要列“工作表”;事务要明确具体,比较大或长期的工作要拆散开来,分成几个小事项。

    玛丽凯说:“每晚写下次日必须办理的6件要务,挑出了当务之急,便能照表行事,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

    确定每天的目标,养成把每天要做的工作排列出来的习惯,把明天要做的事,按其重要性大小编成号码,第二天上午头一件事是考虑第一项,先做起来,直至完毕;接着做第二项,如此下去。

    这样,就可以将事情按计划有序地完成,并且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合理运用时间,可以让你生命中的每个日子都值得“计算”,而不要只是“计算”着过日子。要学会制订可行性目标的尺度,并将每天的目标做出详细的实现计划。天天有目标,时时有计划,这样就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致浪费。

    2轻重缓急,主次分明

    工作和生活中你也许会对那些高效能人士的精力感到惊奇,他们每天有那么多的活动安排,却还能将自己的时间分配得有条不紊,不仅能轻松完成工作、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还有时间休闲娱乐,与朋友相聚。难道他们一天不是24个小时吗?其实,答案是他们比别人更懂得“要干最重要的事情”。

    列出你今天、这一周和这个月要处理的事情,在一张纸上划出四栏,并在左上角贴上“重要而且紧急”的标签,你应在这一栏内填入必须立即处理的工作,并依次写下每项工作的处理日期和时间。

    在右上角贴上“重要但不紧急”的标签,并填入必须做,但不必立即处理的工作。同样依次写下每项工作的处理日期和时间,你应每天审查一下这一栏的工作,看会不会有工作变成“重要而且紧急”的项目。

    左下角贴上“不重要但却紧急”的标签,在这一栏中所填写的,都是一些必须立即处理的琐事,诸如某人需要你的建议,有人要你马上去买一些小东西,等等。

    最后,在右下角贴上“不重要也不紧急”的标签,你当然可以让这一栏一直空着,反正写在这一栏的工作,都是你可以不必在意的,但本栏的目的在于告诉你事实上有许多事情是属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项目。

    3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如果你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一天里你干事最有效率的时间去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完较多的工作。何时做事最有效率、最对自己的胃口,因各人的生物钟不同而有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最佳的学习状况最充分地利用最显效率的时间。当你面前摆着一堆事情的时候,应先问问自己的学习习惯,哪一些时间做什么事最有效?大凡成功者都是码放时间的高手。

    据说,1902年,著名科学家科尔在纽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曾轻松地走到黑板前,很快列出了两条算式,两次计算结果相同,证明2的67次方减去1是合数,解决了200多年来,一直被当做质数的谜,使与会者不禁叹为观止。有人问他为此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说:“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每个人的生物时钟不同,但大体上是有相通性的。一般来说,人体在早晨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这时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当然,也有人在晚上甚至深夜时头脑是最清晰的,思路是最敏捷的,往往一些很有创意的设想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迸发出来的。那么,仔细考察一下自己的状况,拿出最有效率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吧!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的时间统筹实验。浇水、择菜、学唐诗,很简单的事情,采用时间统筹的方法便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将事情做得有条不紊。他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时间统筹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而且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很出色。

    警惕你身边的“时间窃贼”

    不让坏习惯吞噬你的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浪费一分一秒都是犯罪。但是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与时间擦身而过,浪费了时间却还蒙在鼓里。这是因为,有的时候,你的坏习惯在不经意间吞噬了你的时间。那么,有哪些坏习惯会导致时间的浪费呢?

    1做事情漫不经心

    有些时间管理者对时间漫不经心,抱着随便打发的无所谓态度,这是缺乏人生价值观念的表现。其口里经常念叨的是:做点什么来打发打发无聊的时间呢?而且在时间管理上,就是有事业心的人,有时也会因漫不经心而丧失时间。因此,要追求高效,就要特别注意漫不经心给我们设下的陷阱。

    2不会自我约束

    每个人都有兴趣偏好,喜欢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乐此不疲,越是年轻,这种偏好表现得越强烈。我们都可能有这方面的感受,当看到一本精彩的散文而入迷的时候会手不释卷,不顾其他;当球迷球兴正浓时会放弃本来打算要做的事。在工作中,如果有几件事摆在面前由我们选择,我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时候就忽略了它是否紧迫和重要。这些首先满足自身欲望的行为方式,常常使我们掉进时间陷阱,把该办的事拖延下来,造成了整个计划的被动。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努力培养自我约束能力,改掉不良嗜好。要能抵抗兴趣偏好的诱惑,哪怕正在进行的活动是如此令人愉快,应该结束时就要适可而止;哪怕有的事情是自己乐意做的,只要它比起其他事情来还不那么紧迫和重要,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下它。

    3遇事墨守成规

    有些人工作起来,从不知变通。对于这种情况,只要采取果断的办法,轻、重、缓、急分类处置,对可办可不办的事交由别人去办;对可阅可不阅的,不去阅览;抓住重要的事情认真处理,对次要的则快刀斩乱麻,才会逃离文山,卸掉重压,以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4凡事喜欢亲力亲为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事必躬亲而效果不佳的事。在很多家庭里,年轻的爸爸妈妈不让自己的孩子干活,一半是疼爱,一半是不放心,总愿意把一切家务包揽在自己身上,结果是大人劳累不堪,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诸如此类的处事方法,必然占用大量管理时间,使更重要的事耽搁下来。

    因此作为时间管理者,要是你希望把时间纳入掌握之中,就不能有亲力亲为的念头。否则你将会失去生活乐趣,繁重的工作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5等待

    生活中有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等待中了。等待的确是白白浪费时间,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超脱了日常的繁忙而得到的一份额外的时间馈赠。养成随身携带钢笔、明信片和邮票的习惯,当你在医院候诊室等着看病时,就可以利用这一小时的时间给朋友们写信,或带一本书看。你也可以带着一个笔记本,这样,当别人无聊地一遍遍翻着旧杂志的时候,你的一部著作说不定就在这里诞生了呢!

    6犹豫不决

    悬而未决的问题缠身往往会影响你的工作,使你在能自由支配的宝贵时间里变得心不在焉。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有问题要解决,而在于它们是不是你一个月或一年前就已经有的老问题。如果是长期以来一直没解决的问题,那么它们消耗了你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你至少应该解决一些这类老大难的问题,使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下去。

    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其实完全可以缩小你的选择面,迅速做出决定。干脆、果断至少可以在生活的某一方面使你受益匪浅。

    7不停地看电视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普遍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虽然看电视是一种人们开心解闷的消遣,但是太耗费我们的时间了。为了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节目,最好的办法是事先看看节目报,挑选那些你感兴趣的节目,而把省下来的时间更有效地加以利用。

    完美主义中藏着腐蚀时间的毒汁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往往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效率,这是因为完美主义的观念会浪费行动的时间,反而让人离完美越来越远。尤其是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凡事都要讲效率、重结果,在时间上不能取胜,“完美”就无从谈起。日本人仓内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树木也洒过了水,苔藤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训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实是告诫儿子,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少庵多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效果却没有从前好,可见,完美主义确实能够导致时间的浪费。

    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巴贝吉是电子计算机研究的先驱者。他研制成功了一种能计算多项式的机器——差分机,提出了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计算机设计图纸和手稿。

    他有很高的天分。刚进大学,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数学教授。他对数学有特殊的敏感。图形给他以美感,数字给他以欢乐。

    他从一个梦中得到启发,制造出了一台计算多项式的差分机。他从自动提花机中得到启示,提出用穿孔卡片的方法给计算机下达指令。这种让机器自动运算的卓越思想,是现代计算机的灵魂。

    但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几十年,终其一生,只造出了一台小型差分机。他曾全力从事大型差分机的研究工作,耗费了银行家父亲留给他的大笔遗产,也耗费了英国政府给他的大笔资助,最终却没有研制成功。

    他从事解析机的研制工作长达40年,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留下画有几百万个零件的图纸和一大堆科学史家可能感兴趣的笔记外,他始终没有造出一架真正的计算机。就研制“自动计算的机器”这个目标而言,他是一个不幸的失败者。

    他不是造不出来,瑞典人中茨在巴贝吉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一台差分机。这台机器在巴黎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这说明,巴贝吉完全有可能设计并制造出有相当计算能力的机器来。

    巴贝吉的失败有自身的原因。巴贝吉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大型差分机的设计,完善了还要再完善,修改了还要再修改,改进了还要再改进。

    每一次,他的修改还没有完,他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制定新的目标,又开始研制更高级的解析机。初战没有告捷,就又摆开阵势,开辟规模更大、任务更加艰巨的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还没有打响,新思想又开始在大脑中酝酿,思想如一匹永不停蹄的快马,不断地向前冲锋,而丝毫不顾及辎重部队和主力队伍还远远地落在后面。他的战线拉得太长,而精力、财力是有限的。

    他设计的机器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技术能力,他的目标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因此,他的设计虽然相当出色,但是机器却始终没有造出来。

    科学家巴贝吉的故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凡事都要求考虑得很完美以后再付诸行动,那么往往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追求“完成主义”而非“完美主义”,一个周详的计划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决策而忽略了行动,更不能在行动中为了追求完美而浪费太多时间,那是得不偿失的。

    懒惰拖拉是时间的天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是明代钱福写的一则《明日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首歌旨在告诫人们珍惜今日,珍惜当下,不要将事情拖到明日去做。明日复明日,长此以往,万事皆成蹉跎。

    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决断,今日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日,因为明日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

    拖延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一下,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自己很多的时间。杰出人士们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而庸人们却深陷于“激战”的泥潭,自己被主动性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时间就这样被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其实拖延就是纵容惰性,如果形成习惯,它会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养成一种办事拖拉的作风。所以懒惰拖拉是时间的天敌。

    杰出人士们为了打败拖延这个敌人,往往会给自己制订一张严密而又紧凑的工作计划表,然后像尊重生命一样坚决地去执行它。

    人们问富兰克林:“你怎么能做那么多的事呢?”“您看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呢?5点起床,规划一天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些什么事?”上午8点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工作;中午12点至1点;阅读、吃午饭;晚6点至9点,用晚饭、谈话、娱乐、检查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你想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朋友的话,“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然而明天也无法做好的人,占了大约一半以上。不能做好今天的事,就可能无法做大事,也可能永远无法成功。所以,应该经常抱着“必须把握今日去做完它,一点也不可懒惰”的想法去努力才行。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你想要完成的事物或理想,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的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成熟。那么,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比尔·盖茨说,凡是将应该做的事拖延,不立刻去做,而想留待将来再做的人总是弱者。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都会在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充满热忱的时候,就立刻迎头去做。

    当你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热诚浓厚的时候去做,与你在兴趣、热诚消失之后去做,其难易、苦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当你充满兴趣、热诚浓厚时,做事是一种喜悦;而当兴趣、热诚消失时,做事是一种痛苦。

    “要做,立刻就去做!”“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也应成为指导你行动的格言。今天有一篇文章要写是吗?那么,离开电视遥控器,到书房去完成它。今天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是吗?那么,立刻打开它,认真阅读,然后回复,不要等到明天。有时,今天事务的重量,明天承受不起。

    做个做事不拖延的人,做个对时间负责的人,记住:不要让明天为今天“买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