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才能改变命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世界名言博引词典》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是何人?”
“我是征服一切的机遇。”
“为何踮着脚?”
“我时刻在奔跑。”
“你脚上为何生有双翼?”
“我乘风而行。”
“为何前额枕着头皮?”
“好让幸运者把我抓牢。”
“后脑为何光秃秃?”
“为了不让坐失良机者从背后把我抓住。”
机遇是有情的,你抓住它,它就陪伴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机遇是无情的,你稍有疏忽,它便匆匆弃你而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同时在候车室等车,他们准备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工。一个想去深圳,一个想去北京。但在他们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深圳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深圳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深圳好,给人带路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并交换了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深圳的人发现,深圳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打理得干净精巧,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喜欢植物又好干净的都市白领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6次,净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深圳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而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名员工,业务也由深圳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5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最后选择北京的人向往北京的美好,结果却沦落到了以捡破烂为生的境地;而最后选择去深圳的人却颇有一番成就。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北京和深圳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当迅速的大城市,两个城市一样,随时随地都隐藏着发展的机遇。去北京的人却没能好好地把握,他认为去北京就可以只享受而不付出,他最后的结局给了他一个惨痛的教训;到深圳的人善于抓住时机,开动脑筋,寻找市场的空白部分,并努力去填补,注定他能够取得成功。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各人命运的不同。机遇本身随处可见,但是只有对于那些能抓住它的人来说,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瞬间机遇,永恒回报
当提到机会、机遇、时机……这些词时,谁都免不了心动耳热,因为我们都知道,它们与我们的成功和幸福紧密相关。抓住了机会,我们就可能乘风而起,攀上成功的巅峰。如果错失了机会,我们就可能让唾手可得的成功擦肩而过,因而懊悔不已。难怪比尔·盖茨不无感慨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时机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抓住机遇,就能成功。”
机会或时机又是难以察觉和捕捉的,它不会自己跑来敲你的门,也不会大喊大叫把你惊醒。它像不经意间掠过你面前的一阵风,又像一条水中的游鱼,似乎抓住了却又从你手中溜走。机会的确是成功的催化剂,成功人士凭借机会可以更快地达到目标。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
比尔·盖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个善于把握时机的天才。在1980年与IBM公司的一次决定命运的会议上,计算机产业或者可以说整个商业领域的未来被改写了。事情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蓝色巨人公司的主管与西雅图的一家小软件公司签约,为自己的首部个人电脑开发操作系统。他们以为这仅仅是向小合同商外购不重要的部件的举动,毕竟,他们做的是计算机硬件生意,硬件才是利润的竞争所在。但是他们错了,世界将要改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把他们的市场统领地位拱手让给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
在很大程度上IBM被比尔·盖茨利用了,但是与微软公司的这项签约决定不过是蓝色巨人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中最严重的一个,这反映了IBM当时的狂妄自大。一个曾在IBM公司就职的职员把IBM比做前苏联独裁政权,人们向上爬的方法是取悦他们的顶头上司而不是为用户的真正利益效力。所以,机构臃肿、盲目自信的IBM遭遇到充满活力、觊觎已久的微软时,就像把肥硕而昏聩的水牛引到吞食活物的淡水鱼嘴边一样。
盖茨是幸运的,但是如果同样的机会落到其他人身上,结果也许就大不相同了。IBM挑选了比尔·盖茨,这个从不错失良机的人,在关系到一生的重大时机前,他抓住了最重要的部分。IBM忽视的也正是盖茨所清晰看到的,计算机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被管理理论家称为转型。某种程度上,盖茨了解到软件而不是硬件是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这是IBM墨守成规的主管们所无法了解到的。盖茨也了解到IBM将要求它的灵魂人物——市场部经理来为软件运行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这个操作平台将以盖茨从其他公司购买的名为Q-DOS的操作系统为蓝本,而微软早已把Q-DOS改名为MS-DOS。但在当时,即使是盖茨也没想到这次交易会给微软带来多么丰厚的利润。
苏格拉底曾断言:“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发掘开拓的人。”我们和机遇相随而行,但我们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抓住机遇的,一举成功、放弃机遇的,终生悔恨。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败。
人生有限,机遇无限,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耐心等待,机遇就在明天!”其实,机遇不必等待,机遇就在今天,就在你手中,成功就在你家门口。抓住了机遇,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测测你对机遇的把握能力
假如有一扇能看见海景的窗,你会为这扇窗挑选什么颜色的窗帘?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D白色
选A:你是个很主动的人,只要一看见机会就绝不放过,珍惜再一次机会。
选B:你是个对机遇视而不见的。
选C:你是个不会抓住机遇的人。
选D:你是个很被动的人,记住想要成功的话,需要你积极把握、积极行动才行。
把握机遇有方法
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遇
并不是所有的机遇都会主动找到人的头上,机遇有时害羞得像个小姑娘,有时神秘得像行踪不定的女巫,总不肯轻易露面,但人的生存是主动的,所以,机遇大多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许多人不仅善于抓住机遇,更善于创造机遇,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他们是在追寻机遇,而一旦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
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的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这些主观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人们如果看了林肯的传记,了解了他幼年时代的境遇和他后来的成就,就可能对“没有机会只是弱者的托词”这句话感触更深了。
年幼的林肯住在一所极其简陋的茅舍里,既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离学校非常遥远,既没有报纸、书籍可以阅读,更缺乏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里路,到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去上课;为了自己的进修,要奔跑一二百里路,去借几册书籍,而晚上又靠着燃烧木柴发出的微弱火光阅读。林肯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但是他竟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最终一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典范人物。
林肯没有坐等机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是一直在努力地改善自身条件,坚持不懈地学习,尽全力地寻找机遇、发掘机遇。林肯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不会没有机遇。”无论你的先天条件处于怎样的弱势,无论你的家境怎样的贫寒,只要我们自己不与弱者为伍,坚持与强者为邻,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斗志,即使机遇不来找你,你也会找到发展的机遇。
综观世界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凡是在世界上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没有机会”的苦孩子。
例如,只有划水轮的福尔顿,只有陈旧的药水瓶与锡锅子的法拉第,只有极少工具的华特耐,用缝针机梭发明缝纫机的霍乌,用最简陋的仪器开创实验壮举的贝尔……物质的匮乏使他们看来已经“没有机会”了,可正是他们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没有机会”永远是那些失败者的托词。当我们尝试着步入失败者的群体中对他们加以访问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能得到像别人一样的机会,没有人帮助他们,没有人欣赏他们。他们还会对你叹息好的地位已经人满为患,好的机会已被他人挤占。总之,他们是毫无机会了。
但有探索精神的人却从不会为他们的工作寻找托词。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他们只知道尽自己所能迈步向前。他们更不会等待别人的援助,他们自助;他们不等待机遇,而是自己创造机遇。
只有敢于创造机遇的人,才能把握成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但你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要勇于创造机遇。请记住,人生路上灿烂的花朵,往往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机遇总是不起眼
一位老教授退休后,巡回拜访偏远山区的学校,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当地老师分享。由于老教授的爱心及和蔼可亲,使得他所到之处皆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有一次,当他结束在山区某学校的拜访行程,欲赶赴他处时,许多学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为之所动,当下答应学生,下次再来时,只要他们能将自己的课桌椅收拾整洁,老教授将送给该名学生一个神秘礼物。
在老教授离去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每个月教授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教授会在哪一个星期三来到。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礼物留作纪念,生怕教授会临时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带着神秘礼物来到,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齐。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当的桌面,到了下午又是一片凌乱,这个学生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来到,于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可他想想又觉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个小时后出现在教室,仍会看到他的桌面凌乱不堪,便决定每个小时收拾一次。
到最后,他想到,若是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学生想清楚了,他无时无刻不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等候教授的光临。
老教授虽然尚未带着神秘礼物出现,但这个学生已经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礼物。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点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机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满灵性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降生。只有经过反复尝试,多方出击,才能寻觅到她。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愿走崎岖的小道,遇到艰辛或绕道而行,或望而却步,他们常与机遇无缘;而另一些人,总是很有耐性,尝试着解决难题,不怕吃千般苦、历万道岭,结果恰恰是他们能抓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机遇。
机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的到来,条件往往十分苛刻,且相当稀缺难得,它并非那样轻易得到。要获得它,需要极大的“投入”,才会有“产出”,需要高昂的代价和成本,这就是准备相当充足的实力、雄厚的才能功底。机遇相当重情谊,你对它倾心,它也会对你钟情,给你报答。但机遇绝不轻易光顾你的门庭,不愿意花费“投入”的人,也决然得不到它的偏爱与回报。喜剧演员游本昌深有所悟地说:“机遇对每个人都是相等的,当机遇到来时,早有准备的人便会脱颖而出;而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人,只能看着机会白白地流失。”
机遇绝非上苍的恩赐,它是创造主体主动争来的,主动创造出来的。机遇是珍贵而稀缺的,又是极易消逝的。你对它怠慢、冷落、漫不经心,它也不会向你伸出热情的手臂。主动出击的人,易俘获机遇;守株待兔的人,常与机遇无缘,这是普遍的法则。你若比一般人更显出主动、热情的话,机遇就会向你靠拢。
掌握信息,捕捉机遇
机遇总是转瞬即逝,为了能够在机遇来临的那一刹那牢牢地抓住它,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这工作中就包括“掌握信息”这一项。
1993年,刘永森离开黑龙江,像很多人一样漫无目的地来北京寻找挣钱的机会,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因为喜好速记,所以经常练练手,于是就有一些人知道他有速记这个“绝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中央党校的一位老先生邀去做速记,由老先生口述,他做记录。由于多年的练习,他对此轻车熟路,出错率很低。
以此为契机,刘永森以10万元注册了北京文山会海速记公司,在北京这个速记覆盖率不足10%的市场中全力地发展速记业。口口相传,他开始陆续为个人做速记。这时候,他才重新审视自己所掌握的速记技能,才开始观察北京市场对速记的需求。结果发现,自己身处的这个地方是速记发展最理想的市场,于是,他花2000元买了一台旧笔记本电脑,从此乐此不疲地为他人做速记。这时候,他已不仅为个人做速记,而且开始承揽各种会议。
在北京市场,速记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毕竟有了一个开始,而且还显现强大的潜力。刘永森说:“这是个不成熟的领域,我碰巧有这个不成熟领域里成熟的技术,把握住了这一点,我就成功了一半;还有,不管面对什么压力,我都会坚持已经认定的目标,这样我就得到了成功的另一半。”
可见,如果没有捕捉信息抓机遇的能力,纵然身怀绝技也不一定有用武之地。而抓住机遇,就有了强项施展的舞台,在施展强项的同时,强项也得到了更多的打造,变得更强了。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系列机遇的组合。”
所谓“应运而生”,“时势造英雄”,无论“运”还是“时势”,都不过是“机遇”的另一种符号。成功者,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随时把握住人生的机遇、时代的脉搏。
机遇虽然稍纵即逝,但也并非不可把握,那么,要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就必须处处留心,捕捉信息。
用行动把握良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说这句话并不表示机遇有私心,机遇的存在是客观的,它并不会因为人的善恶而改变,因此,一般说来机遇是平等的。机遇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有人早已做好了迎接机遇的准备,那机遇也就不会与之擦肩而过。机遇不会从天而降,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如果你背着双手,一动不动,机遇也就落到地上。守株待兔得来的永远是一只兔子,只有积极地准备,才会获得成百上千只兔子。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皇皇十二卷的巨作。
国王看了以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
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积极的准备,你就抓不住机遇。
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许已经有许多机遇在等待着我们,或许机遇就在眼前,或许在你的问题当中,就隐藏着一个机遇,然而,你却一直忽略了它们。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若能早做准备,做充分的准备,到时候一定会有“天助我也”的机遇来临。要有从成熟至结果为止的耐心,让内心等待成熟才是抓住机遇的最好时机。
我们都应该在平时做好准备,机遇不是上天无故的恩赐,而是给有准备之人的最美的礼物!要做好的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
机遇是意外的、异常的,因而用常规方法解决机遇问题很困难,这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寻求新的对策和方法。
2判断力
在人们发现的机遇中,并不是每一个意外情况都有价值,都值得探索,都有成功的希望。这就需要准确判断,从各种机遇中抓住有希望的线索,抓住有价值有潜在意义的线索。这一点对于确定是否进一步追究机遇所提供的线索有决定性意义。
3观察力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及时捕捉到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
4事业心
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事业紧密相连的人,才有可能把机遇与发展事业、搞好工作联系起来,为了事业而刻意求索。
头脑的准备,不仅是心理、意识的准备,而且还包括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因为处理机遇很难像一般事务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而主要是凭自身的经验、知识的积累进行决策,因此你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内容与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在机遇出现时,才能触类旁通,引起注意,连续思考,做出判断。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有利机遇往往被几个人同时捕捉。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谁能把捕捉到的机遇利用起来,这就要取决于实力的对比和竞争了。
因此,要取得随机决策的成功,机会和实力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早为人们所熟稔的名言,其中所包含着的朴素真理一次次为实践所证实。
要想牢牢抓住机遇,就为机遇的来临做好准备吧。
不要轻言放弃,机遇就在身后
持久心是战胜一切失败的有力武器,试问三百六十行,有哪一行可以不经坚持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呢?坚持是人生的重要品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或许你一个转身之后会发现,机遇就在不远处。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讲述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每当里根失意时,他的母亲就这样说:“最好的总会到来,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
他母亲说得很正确,当里根于1932年从大学毕业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时里根计划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
于是,里根就搭便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每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间播音室里,一位很和气的女士告诉他,大电台是不会冒险雇用一名毫无经验的新手的,并且劝告里根去试试找家小电台,那里可能会有机会。
里根又搭便车回到了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虽然迪克逊没有电台,但里根的父亲说,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开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
由于里根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就提出了申请。那工作听起来正合适,却未能如愿。里根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母亲提醒他说:“最好的总会到来。”父亲借车给他,于是里根驾车行驶了70英里来到了特莱城。
里根试了试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节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错的苏格兰人,名叫彼特·麦克阿瑟。他告诉里根说他已经雇用了一名播音员。当里根离开他的办公室时,受挫的郁闷心情一下子发作了。里根大声地问道:“要是不能在电台工作,又怎么能当上一名体育播音员呢?”之后,里根突然听到了麦克阿瑟的叫声:“你刚才说体育什么来着?你懂橄榄球吗?”接着他让里根站在一架麦克风前,叫里根凭想像播一场比赛。结果,里根被录用了。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成功者,都是靠持久心而造就的。发明家在埋头研究的时候,是何等的艰苦,一旦成功,又是何等的愉快。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在坚忍勇毅者的掌握之中,当别人开始放弃无法再做时,他们却仍然坚定地去做。
做机遇面前的强者
机遇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事业密切相关。在商业活动中,对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的成就。而胆识却是把握时机的一种手段,是让机遇变为财富的一种方法。哈默与威士忌酒的故事,就是机遇与胆识创造巨额财富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由于战争造成了食物的紧张,美国政府下令不许用谷物酿酒。哈默知道了这个信息之后,立即预测到威士忌酒马上就要成为缺门货。当时美国酿酒厂的股票为每股90元,而且以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为股息。哈默立即买下了5500股,因此得到了作为股息的5500桶烈性威士忌酒。
果然不出哈默所料,市场上很快便短缺威士忌酒。哈默不失时机地把桶装威士忌酒改为瓶装,并贴上了“制桶”的商标卖出。于是,哈默的“制桶”牌威士忌酒大受欢迎,买酒的人排起了长龙般的队。当哈默的5500桶卖掉2500桶的时候,一位叫艾森柏路的化学工程师前来拜访哈默。这位客人讲,如果在威士忌酒中加上80%的廉价土豆酒精,数量就可以增加5倍,而且这种混合酒的味道也不错。
接着,哈默遵照这位工程师的建议做了试验和科学的分析,证实他说的不错。于是,哈默将所剩的3000桶威士忌酒变成了15000桶,并把这种酒定为“金币”商标。在当时缺酒的年代,“金币”酒十分畅销。而哈默用这3000桶威士忌掺入价钱极便宜的土豆酒精,赚了更多的钱。不久,他干脆买下了一间土豆酒精厂,并且大量地生产土豆酒精,继续大量地生产“金币”混合酒,获得了很高的利润。
但是,形势忽然发生转变。美国政府从1944年8月1日起决定谷物开放,不再限制用谷物酿酒了,这对哈默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但是,哈默立即又对形势做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马上结束,即使马上结束了,美国的经济也不会很快地好转起来,因此,谷物的开放时间并不会很长。哈默为了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请了一批经济学家及有关人士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大家的看法与他的结论完全一致,于是哈默下决心继续廉价收购无人问津的烂土豆以生产酒精,供混配“金币”酒。果然不出哈默所料,“谷物开放”政策只持续了一个月就宣告失败了,而哈默“金币”酒比以前更为畅销了。
只用了两年工夫,哈默就成了首屈一指的富翁。
总结起来,哈默的富有得益于他非凡的胆识和善于捕捉机遇的独到眼光。
面对机遇,强者和弱者总有不同的态度,前进还是退缩,决定了成功或失败,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