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学习能力—未来社会个人生存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能力是成功之母

    生命的根本保证是学习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让我们的生存更加有保证。古人云:“授我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我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学习中探索生存的技能,在生存中体会学习的奥秘,人生才会越来越有意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王冕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家里做事了。父母安排他每天牵着牛出门去放牧。

    有一天,小王冕跟往日一样出门去放牛。可是一直等到太阳落山,妈妈做的饭菜都凉了,也没见王冕回家。又过了一会儿,牛独自从院门外回来了,自个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慢悠悠地钻进了牛圈,但放牛的王冕却没有一起回来。

    父母非常担心,想要出去寻找,就在这时,王冕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了回来,他先到牛圈一看,发现牛已经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父亲把他叫到面前,询问他回来晚的原因,王冕低下头,内疚地解释说:“是我听书忘记时间了。”

    原来,王冕放牛路过村里的那个学堂时,听见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特别羡慕,他把牛拴在野地里让它吃草,自己则悄悄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一句,记一句,非常入迷,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

    当他跑到草地去找牛,发现牛已挣断绳子,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幸亏路走熟了,牛顺着回家的路,自己回到圈里了。虽然牛安全地回家了,可王冕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

    父亲把他狠打了一顿,让他以后不许在放牛时去听书。然而这一顿棍子,并没有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两天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当父亲又要拿棍子打他时,母亲便劝解道:“孩子这样痴心,打也不会有什么用的,干脆这牛别让他放了。”从那以后,父亲再不让他去放牛了。

    当时,正好村旁山上的寺庙要雇人做些粗活,于是王冕便到庙里住了下来。白天做一些杂事,换两顿饭吃,到了晚上他就睡在大殿内,借助桌案上摆放的长明灯的微弱光线,聚精会神地看书,每晚都看到大半夜才睡觉。

    由于王冕的刻苦好学,当地一名学者收了他做徒弟,教他学问。

    有了这样好的条件,王冕倍加珍惜,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他还在劳动、读书之余迷上了写诗作画,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在诗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阻挡住王冕好学的精神,学习使他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此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学习更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是学习让我们掌握了生存的技能,是学习让我们体味了人生的意义。

    学习化生存是最佳的生存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途径,是通向睿智、丰富、幸福生活的途径。

    现在,我们迈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信息化,使劳动也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面对信息爆炸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使用日新月异的劳动工具;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能力是可持续成功的保证

    不断学习是成功人士的一项重要习惯。众所周知,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车子、房子一样,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折旧。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不出5年就会变成低薪。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善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新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业内资深人士不断地涌进你所在的行业或公司,你每天都在与几百万人竞争,因此你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进自己的竞争优势,学习新知识并在产业当中学到新的技能。否则你将无法保持现有职位,更别提高效能的工作了。

    皮特·詹姆斯现在是美国ABC晚间新闻的当红主播。在此之前,他曾一度毅然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到新闻的第一线去磨炼自己。他做过普通的记者,担任过美国电视网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又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而此时的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略微有点生涩的小伙子成长为成熟稳健又广受欢迎的主播兼记者。

    皮特·詹姆斯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他已经是同行中的优秀者时,他没有自满,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使自己的事业再攀高峰。一个成功人士,无论自己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会把不断学习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习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机构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他必须时时抓紧学习,不能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头。因此,当你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时,那你更要加快自己学习的进度。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学习”是让自己实现可持续成功的保障。当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超越以往的表现,我们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反之,如果我们沉溺在对昔日以及现在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以及适应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你有多么成功,你都要对职业生涯的成长不断投注心力,如果不这么做,工作表现自然无法有所突破,终将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马克三年前在一家合资企业就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总监后,三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时间在“干杯”声中一晃就过去了。三年后的今天,他的一名下属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数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将马克取而代之,留给马克的除了美好回忆和一个“将军肚”外,唯有一声叹息。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1%,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不断地取得成功,能否实现可持续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如果你不坚持每天进步1%的话,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学习能力测试

    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下列各题,测一测你的学习能力。

    1喜欢记忆背诵诗句、文章。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喜欢看报纸、杂志,而不管是不是看得懂。

    A经常B偶尔C从不

    3提出诸如“什么时间开始的”一类问题。

    A经常B偶尔C从不

    4喜欢自己观察某一种东西。

    A经常B偶尔C从不

    5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兴奋。

    A经常B偶尔C从不

    6可随音乐起舞或演唱。

    A经常B偶尔C从不

    7常问闪电是怎么回事,云是如何形成之类的问题。

    A经常B偶尔C从不

    8如果别人在你非常熟悉的故事中更换一个词,你会立即改正过来。

    A经常B偶尔C从不

    9可轻而易举地学会骑自行车、溜冰等。

    A经常B偶尔C从不

    10很愿意扮各种角色,并喜欢编故事,自己做主角。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走街串巷,能指出这里或那里曾经到过。

    A经常B偶尔C从不

    12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凭乐声便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

    A经常B偶尔C从不

    13擅长绘制地图和描绘物体。

    A经常B偶尔C从不

    14善于模仿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

    A经常B偶尔C从不

    15乐于按照大小和颜色对玩具进行分类。

    A经常B偶尔C从不

    16会进行推测,比方会说:“小蝌蚪一动不动,肯定是饿坏了。”

    A经常B偶尔C从不

    17听故事的时候乐于设想下面的情节。

    A经常B偶尔C从不

    18可对不同声响进行评论。

    A经常B偶尔C从不

    19当初次见到某人时,往往会说:“你使我联想起某某。”

    A经常B偶尔C从不

    20能准确判断自己能干些什么或不能干些什么。

    A经常B偶尔C从不

    计分:A=3分,B=2分,C=1分

    说明:

    25分以下者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6~44分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45分以上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

    经常拜读经典名著,学会阅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渊博知识的青年人会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气质。一个具有渊博知识的青年人,远比那些随波逐流、见识肤浅的同龄人更有魅力。

    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饱览群书,20岁时,便开始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他做太史令后,常跟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宫廷里的藏书他都读遍,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在“李陵事件”的悲惨遭遇中,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获得了求生的希望,以顽强的毅力,历时10年编写了巨著《史记》,流芳千古。试想,司马迁若是没有阅读大量史料,在遭遇大难后,空虚的灵魂没有史书中那些先圣先贤的激励,没有丰富的学识让他先前的宏愿得以实现,可能中国的史书就不会有司马迁这个名字。

    渊博的知识是修养的前提。学识的素养,不是短时期可以装模作样表现出来的,而是贯穿于生活每个细节中的自然流露、自然表现。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知读书求知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为何有的人相貌平平,但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如沐春风;有的人满面脂粉,姿态万千,但交谈起来风韵全无、索然无味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名著,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读书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俄国作家普希金也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关于读书要择优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好书的名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

    如何正确选择书呢?

    1谨慎选择阅读,否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我们的图书市场正处在转型期,往往缺乏规则和真正的文化水准,“著书立说”太容易,导致了“书海”里鱼龙混杂,更严重的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许多“污染”也一并流入“海里”,使我们的选择非常困难,加上书价又那么高,真使我们有点无所适从。

    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那些书籍,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家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懒惰而又无知的读者所创作的。虽然这种图书没什么大害,却也无益,最好不要让它浪费你的大好时光。

    2不应把读书当作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事和处世,而不是读书,在如今这个朝代,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得不读的书,否则,你很难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甚至本末倒置,或者顾此失彼。

    3能真正影响你的书也许只有几本

    书是读不完的,因此,要读有用的书:如有利于增长自己办事能力的书、有利于提高品位的书、能激励自己的书、能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的书。

    在读书时,要考虑到它是否提供对你的将来可能会有用的相关知识。建议你去网罗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图书,除了与这些兴趣有关的图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看,再依次阅读一些值得信赖的有关政治、经济等图书,并详加研究。

    阅读经典,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智慧,让我们成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

    实践之中出真知:善读无字之书

    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之经验,并从中借鉴,避免走弯路;读“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就是一个善读“无字之书”的人,他广博的医学知识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李时珍的父亲也是一名大夫,那时的山里人因辛勤劳作,常患腰肌劳损,所以,父亲常常给这类病人泡制用白花蛇做主料的药酒。

    李时珍当时特别好奇:为什么白花蛇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他很虚心地向很多医生请教了这个问题,但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他决定到深山里去,亲自了解一下生活在野外的白花蛇。但是他的想法马上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说:“白花蛇生活在深山里面,而且剧毒无比,万一有个闪失,就会把性命丢掉!”

    但李时珍并没有被困难给吓住,他一心想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医学方面有一个大的进步。

    李时珍终于向深山进发了。经打听,他来到了龙峰山,这里是白花蛇的理想栖息地,他在山路上足足等了两天,才等到一个捕蛇人路过。

    捕蛇人告诉李时珍说:“我家世代都以捕蛇为生,但是没有一个能得善终,都是给蛇咬死的,特别是白花蛇,毒性特别大!”

    听了捕蛇人的话,李时珍并不感到害怕,而是告诉那位捕蛇人,为了减少天下人的病痛折磨,就是死于毒蛇之口,他也在所不惜。捕蛇人被李时珍这种不畏艰险的执著精神所感动,终于点头同意带他去找白花蛇了。

    路上,李时珍向捕蛇人请教了许多关于白花蛇的问题,例如生活习性、特征和毒性等。捕蛇人见李时珍确实好学,就倾其所有,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非常详细地讲给他听。虽然如此,但李时珍并不满足,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亲眼看看白花蛇。

    两人在山里耐心地寻找着,一连好几天,他们连白花蛇的影子都没看到。捕蛇人泄气了,但李时珍毫不气馁,他有个坚定的念头,不亲眼看见白花蛇,绝不出这座山。一天,眼看着山顶云层聚拢,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于是捕蛇人便催促李时珍,赶紧往回走。

    捕蛇人走在前面,李时珍在后面跟着,两人正匆匆忙忙地赶路,突然李时珍“哎哟”叫了一声。捕蛇人回头一看,不由地大吃了一惊。原来有一条白花蛇缠住了李时珍的左腿,蛇头正被踩在脚底下!

    捕蛇人赶紧来到李时珍身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这条白花蛇给抓进蛇笼里。捕蛇人对李时珍说:“如果不是你碰巧踩在蛇头上,今天你就没命了!”

    这次深山之行,李时珍不但亲自考察了白花蛇的栖息环境,而且还亲手抓住了野生的白花蛇,他又接连走访了好几位捕蛇人,掌握了大量有关白花蛇的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就是这样,凭着勇于实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如今这本巨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写诗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掌握有用的知识,你就不应当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应当走向社会,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生活中验证你在书本上所学得的知识,一边读书一边实践,这样你才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知识。

    亲密接触大自然,多向大自然提问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蓝本。可是现在的人们只从书报、电视、广播上学习,不太习惯于向大自然学习,其实,如能真正投入到大自然之中,你就会感到现实的凝重和大自然的深奥。到大自然中去,你会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你会领悟出你不曾体悟的感受,你会品味到大自然带给你的成功之感。

    达尔文既是出类拔萃的人,又是普通的人。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上。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的名医。祖父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极有兴趣,并且还是个提倡生物进化观念的先驱者。

    达尔文受他祖父的影响,从小爱好自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各种树木的名称,从10岁开始又搜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石。他对学校里教条式的课程几乎不感兴趣,就和哥哥一起做化学实验,读课外书。有一本名为《世界奇观》的书,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梦都想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迹。

    16岁那年,达尔文和他哥哥一起进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了,两年期间,他自己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捡拾动物,有时候就一起进行解剖。在暑假里,达尔文和朋友们去旅行和打猎,使他进一步学会了观察和搜集动植物的本领。

    达尔文父亲不理解儿子,认为他不好好学医,却终日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将来会一事无成,会给家里丢脸,就让他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给他戴上了神学的枷锁。

    可是,达尔文没有沿着神学的道路走到底。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巧遇“伯乐”——有名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亨斯洛精通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长期不断地观察和研究自然。达尔文正是由于他的帮助和指导,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

    在剑桥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有两件事大大地影响了年轻的达尔文。一是他读了两部书: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记》,以及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学入门》。这两部著作激起了达尔文火一般的热情,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学的宏大建筑上添加一砖一瓦。

    另一件事是,亨斯洛教授因势利导,鼓励达尔文努力钻研地质学。达尔文听从他的意见,读了好几本地质学著作,并且在短时期内考察了家乡附近的地质情况,绘制了一套彩色地图。

    达尔文快毕业时,亨斯洛介绍他跟随剑桥大学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尔士旅行,考察那里的古岩层地质。在这次旅行考察中,达尔文学会了发掘和鉴定化石,学会了整理和分析科学调查的材料,并且总结出一条十分有益的经验:某些现象如不注意观察,即使有显著的特征也极容易被忽略掉。后来的事实证明,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就是一个显著而历来被人们所忽略的现象。

    达尔文的成才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虽然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他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这里所说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无所不包,向大自然学习你总会受益匪浅。你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指示,而且你还可以学习到大自然的胸怀,大自然的坚强,培养一种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中,生物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往往是无知的。因此,我们应该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向大自然里的其他生物学习。

    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学习要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许多人常常抱怨:“我读的书并不比××少,可为什么我的收获没有他大呢?”实际上,如果你和他在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同或相近的话,那么只能说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收益却不大。选择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方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许多成功者创造的方法,你或可直接“拿来”,或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改进和创造:如数学家华罗庚将书由厚变薄看作阅读能力提高标志的“厚薄法”;理学家朱熹读书的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法”;儒学家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步法”;学者陈善的“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的“出入法”;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独立思考法;韩愈的“提要钩立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哲学家狄慈根的“重复法”,等等。

    大凡成功者,读书的方式都与众不同,你可以学习一些他们积累知识的方法。

    第一种:“善诵精通”

    郑板桥不但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还是中国清代著名画派“扬州八怪”的领袖人物。

    郑板桥有三绝、三真。三绝分别是画、诗、书,三真分别是真气、真意、真趣。

    郑板桥在读书的学以致用之中总结出了“善诵精通”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必须要记诵。他曾这样描述过他读书时的情景:“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郑板桥不仅主张善诵,而且推崇“学贵专一”,即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毫无目的,而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郑板桥的读书方法中得出这一宝贵经验:在记诵时讲究“善”与“精”两个字。

    第二种:“四多”方案

    毛泽东十分喜爱读书。毛泽东经常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读书有个“四多”的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1多读

    所谓多读,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多,以至熟记于胸。毛泽东读一些散文和诗词,经常能达到脱口背诵的程度。

    2多写

    毛泽东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认为做笔记、写随感等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3多想

    多想是指读书时不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书的一些看法用笔“谈”出来,似乎与作者切磋一般。这种“笔谈”使读书变成了反复思考的过程。

    4多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他说:“学问,讲的就是既学又问。”他经常请教很多学者,并亲自到人家里求教,发问不已。

    也许你可以从上面所说的方法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但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搬硬套别人的学习方法到自己这里就行不通了。这时,你就要对这些方法做适当调整、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前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吸取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富兰克林,但是谁都不会想到他在幼年的时候也不喜欢学习。他有时候拿起书来想看,但是只要外面有伙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就会把书一扔,第一个飞快地跑出去看。

    富兰克林家里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还是为他买了好多有意思的书籍,并把这些书籍放在很显眼的地方。

    有一天,小富兰克林跑了进来,对他母亲说:“妈妈,你能告诉我埃及金字塔是怎么一回事吗?我一个伙伴在考我。”

    他母亲就给他讲解起来:“这个埃及金字塔其实就是埃及法老的坟墓,但是它的样子很是奇特……”

    他母亲把关于金字塔的各种知识都仔仔细细地告诉了她的孩子。

    小富兰克林听得很入神,心里想:“哇,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啊。我怎么以前不知道呢?”

    他对他母亲说:“妈妈,你真是太厉害了,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后变得像你这么聪明,有着这么多渊博的知识。”

    “孩子,妈妈不是什么都知道,妈妈这些也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其实书上的知识很丰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你去看,你自己去发掘,就能变成和妈妈一样懂得这么多,甚至比妈妈懂得的还要多。”

    “是吗?妈妈。”小富兰克林更加不解了。

    “当然是了,妈妈没有去过埃及,本来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书籍给了我知识,孩子,刚才你说你希望成为像我这样的人,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多地看书,汲取里面的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就一定会比妈妈厉害。”他母亲继续引导她的孩子。

    “好的,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看书,把这些知识都学到我的脑子里去。”小富兰克林高兴地回答。

    从此,小富兰克林就对书籍有了兴趣,经常拿来书籍翻阅,津津有味地学习里面的内容。

    他母亲看到这些,心里很是安慰,但是小富兰克林还是有点缺乏自制力,有时会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所以他母亲经常在他看书的时候对他说:“孩子,你现在看书,不要去管别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伙伴们玩,好吗?”

    “好的,妈妈。我喜欢看书。”小富兰克林大声地回应着。

    然后他母亲就会把富兰克林的玩具放到别的屋子里去,同时把房间的窗户关好,尽量不让别的事情来影响他的学习。

    就这样,慢慢地,小富兰克林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会再因外在环境而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人都有讨厌学习的时候,这时,你一定要克制自己,逐渐地,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爱迪生说得好:“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知识的储备,在人生路上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

    要想成功,就必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

    要想成就大事业,一定要记住: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有懂得学习,才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有些人走出学校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饱和。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以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加以选择,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联系相关学科,将自己所学知识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学有所成。人的脑子本来是一间空屋子,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组合搭配起来放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家,人住进去才舒服,如果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一股脑全堆进去,那就成了垃圾场。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量的多少,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原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条:一是知识的渊博程度,二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人脑好比“仓库”,知识好比“零件”,“零件”再多,倘若这些“零件”之间没什么联系,只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仓库”里,那就毫无用处。只有这些“零件”按照合理的结构组装成“机器”时,才能造福于人类。知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一个人学到的和储存的知识大都是散乱无章、毫无关系的,就不可能构筑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他的所谓“渊博”的知识对成才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知识结构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特殊性。据调查,那些成功人士的知识结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种是金字塔形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外语、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知识等,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形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就。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有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种是网状知识结构。以管理学为例,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状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者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潜在的才能。

    第三种是帷幕形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六个方面。

    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人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细化分工时代的到来,相关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大,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想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据统计,20世纪后半叶美国成功的企业家中有6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另有30%的人承认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工作中能努力学习知识,可谓自学成才。

    可以肯定,终身学习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质。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小大人”,很少读小孩的东西,而喜欢读成人的作品。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的书房里,随意翻阅父亲的藏书。在七岁时,盖茨最爱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像他那么大的孩子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耐心地、认真地把这么大的一部书读完。也许正是这些书打开了他通向理性世界的大门,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事业有成之后,在一次采访中,比尔·盖茨透露说他已不看电视了。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看,而是那不值得他花费时间。在他的别墅里有一间藏书14万多册的大图书馆——对于他这样一个容易受好奇心驱动,对方方面面都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他说他一直翻看《金融家》杂志来关注世界新闻。为了确保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他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起身去机场。

    他对度假几乎也有同样的原则。直到几年前,盖茨从未休过假,他认为休假是弱者的表现。现在他一年休几次假,并赋予假日不同的主题,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利用假期。例如,几年前,他去了趟巴西,他把这次假期命名为物理主题假期。在他度假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物理书籍。

    为了紧紧跟上新科技发展的速度,盖茨会召集某一科技领域的最出色的专家给他详细讲解技术发展的情况。他把这段时间叫做“学习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可以对某专题有深入了解。在这段时间里,盖茨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的甘露。

    “即使在科技领域,学习新东西也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他说,“例如,当我想找出我们在不同时期的转变模式到底会把我们导向何方时,我就会召集专家为我们讲解有关信息。我花两个星期来做‘学习周’,在那期间,我阅读专家们提供给我的材料,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比尔·盖茨的思维能够紧跟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微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青少年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成就,也应当把终身学习当成自己一项重要的习惯。

    在人的一生中,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到了壮年以后,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各种甚至比年轻时更有利,因为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具有不同于青年人的判断力,深知光阴的宝贵,更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

    更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许多人在学校时,由于不努力而没能学到多少书本知识。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为了要补救知识上的缺憾,便开始努力用功,最终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1994年,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在日本召开,主题是“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

    同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生存在21世纪。

    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社会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