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自我实现的诺言︱自我效能感︱安慰剂效应︱标签效应︱拱道效应︱摩西奶奶效应︱桑代克试误说︱迁移效应
瓦拉赫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经历就像一部童话:
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道路,和化学没有一点关系。一个学期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难于造就成为文学之才。”
父母一见这条路行不通,又让瓦拉赫改学油画。然而,他的油画成绩在班内名列倒数第一。
面对这样一个笨学生,大部分老师都觉得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于是就建议他改学化学。
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位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瓦拉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于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瓦拉赫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辅之合理有效的学习,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后人将这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
在家长培养子女方面,瓦拉赫效应启示重大:在孩子们中间不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就算他(她)如今表现平平,甚至不尽如人意。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多种智力因素程度不一的组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大家应当知道,评价孩子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哪些方面聪明以及该如何发挥其聪明的问题。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
曾有一个孩子因考试发挥失常,高考落榜了,他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与未来丝毫不感兴趣。
有一天,孩子的爸爸拿出了一张白纸与一支笔,让他想想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每想到一处就在纸上画一个黑点。
孩子拿起笔,一直在白纸上画了好久,当他画完之后,爸爸拿起那张白纸,问他看见了什么。
孩子答道:“黑点啊,全都是讨厌的缺点!”
爸爸笑了笑,说:“除了黑点以外,你没看见那么多空白处吗?”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爸爸继续问:“当你在这张纸上写字时,你是在空白处写还是在黑点上写?”
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当然是在空白处写了。”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当你在纸上写满字时,可能黑点刚好就被盖住了,就算没盖住,人们看到的也只是上面写的内容,而非黑点。”
这时,孩子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开始发奋学习,不再意志消沉了。
故事中爸爸的做法让我们知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树立信心。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今我国大部分教育体制只是教导孩子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缺点。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与老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缺点,比如责怪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记笔记,不用心背课文等等。这样做,只会加深孩子们的反感,甚至加重孩子的自卑感。
要想让孩子像瓦拉赫一样,家长们就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先弄清楚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以便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孩子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由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带动别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在美国的一些学校,每逢周末,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得到校长的表彰。就算是功课一塌糊涂、品德行为也令人摇头的少年,也得到过“收集科幻玩具奖”等,因为,那个孩子几乎一无是处,但唯有一大爱好:爱买科幻玩具,并且科幻玩具的拥有量全班第一,于是便得了这个奖;还有“喜爱运动奖”等等。美国人都能够如此,我们更应该尽力去挖掘尚未成长的“瓦拉赫”。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只是书的内容千姿百态,于是每一本书的开启方法也不同。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才能发挥他们的后劲。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发现;而父母是一支火把。用智慧与爱去点燃智慧和奇迹,用发现去帮助孩子,可能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瓦拉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学生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而当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点,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
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很少与人接触。他喜爱雕塑。有一次,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个美女的形象。久而久之,他对这个美女心生爱慕。他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雕像以生命。阿芙洛狄忒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就使这个美女活了。皮格马利翁后又娶她为妻。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这与曾经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一个人有了天才的感觉,他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天才;当一个人有了英雄的感觉,他也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英雄。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与助手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从一到六年级中各选择3个班级,声称要对这18个班级的学生们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罗森塔尔为这些学生做了一些有关语言能力与推理能力的测验以后,就用赞赏的口吻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与有关老师,并且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避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罗森塔尔教授在8个月之后又来到了这所小学,对那些参与过测验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比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比较强,更加乐于和他人交往,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此时,罗森塔尔才说出了真话:名单上的这些学生并不是通过测验挑选出来的,而是随机挑选的,这只不过是罗森塔尔撒的一个“权威性的谎言”而已。不过,谎言怎么会变成真的了呢?
其实,这是“期望”这根魔法棒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对于他的话,老师们都深信不疑。罗森塔尔的“谎言”对老师起了暗示性作用,使其相信那些名单上的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于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此种期望通过老师们的情感、语言以及行为传递给学生,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些。
人们把像这种由于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家长或领导者这样的权威人士)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小刘3年前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她在公司一直表现平平。她的顶头上司是个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对小刘的工作经常挑三拣四,没事找事,还时常泼些冷水。一次,小刘针对客户主动地做了一个策划案,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小刘很受打击,所以以后小刘再也不敢关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了。小刘觉得,上司之所以老是找她麻烦,是因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是她扪心自问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于是她在公司变得沉默寡言,并计划着准备随时跳槽走人。
后来,公司从其他部门新调来一个上司——Sam。新上司新作风,从国外回来的Sam性格开朗,经常把表扬挂在嘴边,对同事的工作也经常赞赏有加。在他的感染下,小刘也开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新上司对小刘的想法表示肯定和表扬。由于Sam的积极鼓励,小刘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她也不断学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客户周旋……小刘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
小刘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罗森塔尔效应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对自己做片面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自我实现的诺言:心想事成的秘密
关于“心想事成”,很多人或许会想,所谓的心想事成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正所谓“三分人事,七分天意”,至于能不能心想事成,主要还取决于上帝的想法。然而,心理学家却通过实验证明,如果你怀有好的期望和信念,你便可能看到你所希望的事情的发生。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誉为“自我实现的诺言”,指的是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试想,某一天,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如果在参加聚会前,你便认为这个聚会非常无聊和浪费时间,当你参加聚会时,你的感觉很可能与当初预期的一样。
人生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在“运气”这个词的前面应该再加上一个词,就是“勇气”。相信运气可支配个人命运的人,总是在等待着奇迹的出现。这种人只要他上床稍稍躺一下,就会梦见中了大奖或者是挖到金矿般能突然致富的梦;而那些不这样想的人,就会依据个人心态的趋向为他自己的未来去不断努力。
获得成功的人,唯有信念方能左右他的命运,因此他只相信自己的信念。
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如果当事人能从潜在意识去认为“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话,事情就会按照那个人信念的强度如何,而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极大的力量来。这时,即使表面看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够做到了。
人人都想希望成功,最实用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有时候,你可能会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使门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无法用“想象”实现你的目标,但是只要有信心,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其实很简单: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认为自己不是个成功的人,而且也认为成功对自己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真正的事实却是:其实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是想不想去获得它而已。如果你想自己所做的事业能够成功的话,首先必须希望成功,相信会成功。具备成功的信念,才有心想事成的可能。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正因为此,世界上才出现了纷繁各异的事物。无论是像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体,还是思想、情绪等无形的东西,都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组成的。比如一排音叉,当你敲响其中一个,音叉发出清脆的高调乐声,没多久,其他的音叉也会发出同样高调的乐声,它们的声音会互相应和,产生共鸣,甚至越来越大声。
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人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过来的!是你大脑的思维波动所吸引过来的!所以,你将会拥有你心里想得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象的样子——这就是如今风靡世界的“吸引力法则”!
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吸引力法则:无论你的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哪个方面,也无论这种注意力或者能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在吸引着它们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便是如何心想事成的秘密:持续关注那些可以让自己成功的事物,并认为其是可以实现的,那些成功的事物便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自我效能感:不要尘封你的梦想
朱莉·安德鲁斯是位英国女演员、歌手和作家,她曾获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艾美奖、金球奖、格莱美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全美民选奖和世界戏剧奖。在其自传《家》中,她提到了自己在12岁那年到米高梅试镜的经历。安德鲁斯这样写道,“当时我看起来如此平凡,他们必须给我化点妆才行。”“最后的结论是,‘她不够上镜。’”
J·K·罗琳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法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被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
华特·迪士尼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
“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走出失败的阴霾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那些后来成功的人在遭遇挫折时,也始终坚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矢志不移地践行自己的梦想,终于从现实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比如说,如果你感到自己每天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加薪的奖励,你兢兢业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的概率就会较高。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也就是说,你不仅意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可以带来较高的薪酬,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作,你才会对于工作全力以赴。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有如下五个: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从而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信念是很难的。一位教师在谈及年轻时代的G·K·却斯特顿时这样说,如果打开他的脑袋,“我们除了一堆白色脂肪以外,应该找不到什么头脑。”却斯特顿后来成为了英国极负盛名的作家。)
自我效能感对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因别人的负面评价而尘封自己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安慰剂效应: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
一个小女孩生长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小女孩与妈妈相依为命。小女孩非常自卑,她从来没有穿过漂亮的衣服,也没有佩戴过什么首饰。就这样,小女孩长到了18岁,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给了小女孩20美元,让她为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准备去商店为自己买一份礼物,但是她自卑惯了,根本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只是贴着墙角朝商店走去。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小心翼翼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些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她看呆了,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在售货员的夸赞下,尽管小女孩觉得16美元的价位有些贵,但还是任由售货员把那朵淡绿色的头花戴在了自己头上。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感觉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天使,她陶醉其中,接过售货员找的零钱后,转身便往外跑。在出门的刹那,她与一个老绅士撞了一下,她顾不得回头,只是兴奋地往外跑去。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她心花怒放,决定用剩下的4美元再给自己买点东西。于是她又一路高兴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她就看见了那个老绅士,老绅士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女孩身上便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为“Placebo Effect”,意为“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比如,医生利用安慰剂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患者对某种药的疗效坚信不疑时,就可以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几十年行医生涯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来到他的诊所后,会释然地对他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这些患者的良好感觉可能出自如下原因: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他们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患者所出现的这种现象与安慰剂效应大同小异。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科学性,有实验为证。实验者将被试分为四组——A组、B组、C组和D组,其中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四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四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实际上,人类已经有相当悠久的使用安慰剂的历史。早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没有任何疗效的粉末,而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从这些粉末中看到了希望,结果,一些病人果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安慰剂效应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一队战士在阿尔卑斯山的风雪中迷路了,凭借一张地图,他们扎营熬过了风雪,确定了自己的方位,两天后顺利回到营地。当他们讲述着这张非凡的地图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有的小孩子非常胆怯,他的父母便告诉他上天已经偷偷地赐给了他勇气和力量,结果这名胆怯的儿童积极地参与了学校的很多活动,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些从小长在城市的人到了乡村后,他们感觉乡村的泉水十分甘甜,然而他们所喝到的泉水不过是同伴所带来的普通矿泉水——种种现象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虽然不会改变外在的客观世界,但对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塑造却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标签效应: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决定了你的未来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标签效应呢?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上述实验充分演示了标签效应对人们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例,比如一旦一个人被某个组织赋予了某个称号,他们随之的行为总是会受到这个称号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匹配这个称号的内涵。1945年2月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在一次摄影大奖赛中,伊拉·海斯与其他战士的一张合影获了大奖,照片在美国印刷数百万张,海斯被民众视为战争英雄,由于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从此以后,海斯总是以英雄的姿态亮相。
同样,给某一个人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也会促使对方在态度和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二战”期间,针对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月都向家人寄发一封信,在信中描述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结果,半年以后,原先不可救药的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标签效应对个人的启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人生是被“标签”出来,比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非常喜爱跳舞,但是父母和朋友都说他不可能在舞蹈界混出名堂,天长日久,这个人渐渐地放弃了自己对于舞蹈的爱好,正如其父母和朋友所言的那样,他没有在舞蹈方面获得成功。然而,按照标签效应的逻辑来推理,可以发现,这个人之所以没有在舞蹈方面获得进展,可能并非因为他不具备跳舞的天分,而是因为父母和朋友的负面标签发挥了消极作用。因此,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给自己定位,你所认可的自我定位决定了你将会被时间塑造为什么样的自我。
拱道效应:为什么名校“盛产”优秀毕业生
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提出了“拱道”的概念,他认为学校犹如一个拱道,名牌学校就会产生积极的拱道效应,即一批优秀人物走进拱道,从拱道里就会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对于拱道效应,更学术化一点的解释就是——一种经过“拱道”而使人产生积极心理反应的现象。波诺认为,优秀人物在名校学习的过程中,拱道除了望着他们通过外,在塑造优秀人物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小。也就是说,名牌学校批量生产优秀毕业生,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出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是由于名校为学生们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名校的品牌效应,导致名牌学校招收的本来就是一些十分优秀的学生。这种理论确实有一定的逻辑,但也不能因此就完全抹杀名校对塑造优秀学生的作用,毕竟与普通学校相比,名牌学校还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有优势的教学资源。
能够成为名校的一员,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于是他们在学习时便有巨大的动力,更加乐于积极地表现,以持续证明自己的优秀,在这个过程中,便发生了拱道效应。而那些沦入非名校的学生,由于对学校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一旦自己进入这种普通学校,便难以有出头之日,于是他们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只想得过且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到底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还是庸常之辈,并不取决于他就读于名牌学校还是普通学校,而是取决于他对学校的态度。一个人因步入普通学校便放弃了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才是他难以优秀的最关键因素,而非他所就读的学校导致了他的失败。
因此,拱道效应启示我们,即使你与名校无缘,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进入了普通的学校,也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宣判,只要你没有失去奋斗的力量和勇气,只要你为了博取精彩人生而努力不懈,你可以比那些出自名校的毕业生更有作为。
摩西奶奶效应:有志不在年高
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分,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轰动艺术界,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摩西奶奶(1860—1961年)原名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生于纽约州格林尼治村的一个农场,27岁嫁给了弗吉尼亚州斯汤顿的一个农民。后来她重回纽约州,在离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将近20年。摩西奶奶一生共孕育了10个子女,在她绘画之前,她的双手做的都是诸如此类的琐事: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刺绣等。直到76岁的时候,摩西奶奶因为关节炎发作而告别了家庭琐事,开始试着画画,并在当地展示自己的画作。有一天,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引起了艺术收藏家Louis J. Cal-dor的兴趣,也正是他使摩西奶奶引起画商Otto Kallir的注意,Kallir将摩西介绍到艺术界。80岁的时候,摩西奶奶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巨大轰动,从此以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的热卖点。
1961年12月13日,摩西奶奶在纽约的胡西克瀑布逝世,终年101岁。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 600幅作品。摩西最早的绘画是柯里夫和艾夫斯图片和明信片的临摹品。不久她根据对农场的早期生活回忆而创作,描绘了童年时期美丽的乡村景色。摩西的风景画能敏锐捕捉到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对过往的伤感怀旧,而是体现了永恒之美。
摩西奶奶效应启示人们,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关于摩西奶奶,还有这样一段逸事:一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给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倾吐了自己的犹豫:他很想从事写作,可是大学毕业后,自己一直在一家医院里工作,眼看着自己马上就要30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行当。摩西奶奶的回信是这样的: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后来,这个踌躇的日本年轻人成了日本乃至全世界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
桑代克试误说:为什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桑代克(E.L. Thorndike)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很多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实验对于学习的实质与机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桑代克将一只饿猫置于一个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打开后,猫就能逃出箱子,并获得奖赏物——一条鱼。饿猫刚开始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并得到了食物。
第二次,桑代克再次把出逃的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重复多次,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就能打开箱门。
这个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
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2.准备律
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a.“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b.“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3.效果律
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常被失败者作为自我鼓励之语,从桑代克试误说的观点来看,这句古语并非浅显的自我安慰之语,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学问。
迁移效应:为什么很多明星都“演而优则唱”
观察整个娱乐圈,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个演员因为一部戏红了后,或者其在表演领域获得较高的成就后,便进入了演唱领域,成为真正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演员作出这样的事业规划,多与经济利益有关,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演而优则唱”也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迁移效应,指的是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从棒球队员中选拔出一些成员参加高尔夫球集训,在短期内,这些学员就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让那些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或者西班牙语,与不会任何一门外语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掌握第二外语——这是迁移效应中的“正效应”,即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当然,迁移效应也会以“负效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来自日本的司机在美国开车,常会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关于出现迁移效应的原因,心理学家给予了如下解释:
(1)形式训练说。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人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使其他学习更加容易。
(2)共同要素说。其观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要素(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才会产生迁移效应。
(3)概括化说。这种理论认为,能否发生迁移效应,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概括力高,迁移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4)学习定势说。这是苏联定势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中定势对迁移的影响作用。定势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活动经验。
在演艺领域,表演与歌唱有很大的相通性,当一个成功的演员同时经营演唱事业时,多会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迁移效应中的“正效应”发挥了效用。
心理诊所
你身上有哪些成功的潜质?
好不容易,终于盼来了休息日,这一天你准备去钓鱼,你会选择去哪里垂钓?
A.山谷小溪
B.海岸边
C.人工养鱼池
D.乘船出海
测试结果分析:
答案A:你目光远大,有详细的工作计划。
答案B:你能以比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收获,有生意人的眼光。
答案C:你信心十足,头脑冷静而果断。
答案D:你工作起来有一股狂热劲,喜欢乘风破浪的快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