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我们是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切就像是刻意安排好的一样,在他们的大脑中能够一下子闪现出几百甚至几千个幸福的画面,这些画面的出现几乎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经过刻意的提醒,一切似乎就是冲着他们去的。

    “我的人生就是这么美好”

    前面我们提到了焦虑症患者,他们是一群容易紧张不安的人,就像那些土拨鼠一样,稍微一点响动都会让他们感到心慌意乱。但有一种人恰恰相反,他们看上去从来不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的情绪,他们是天生的乐天派,总是信心满满,可以说具备了世界上最乐观的世界观,正因为如此,他们总是对未来雄心勃勃,会幻想获得最好的机会和最令人满意的生活,而不是像焦虑症患者一样对未来感到恐惧。他们每天都带着自信乐观的笑脸,或许都不知道为了生活而紧张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种与焦虑症截然相反的症状,实际上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表面上根本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焦虑不安,更不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持悲观态度,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强大的幻想家,都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尤其是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心存非分之想。

    在谈到爱情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对方一定百分之百喜欢上自己,而且会对自己迷恋得难以自拔;如果想要工作,他们一定会觉得老板会喜欢自己,而且必定会委以重任;如果自己准备与他人竞争某个职位,他们会觉得自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掌控更多更大的权力。无论如何,他们都对将来的一切信心满满,总是觉得那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唾手可得。

    他们不喜欢为一些小事情担心,也不会对将来保持悲观的态度,对他们来说,生活的一切都是自己可以轻松抓住的,都是自己可以轻易去把握的。如果说上帝制造了那些美好的东西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那么他们必定会觉得上帝这么做大概就是在贿赂他们。

    一切就像是刻意安排好的一样,在他们的大脑中能够一下子闪现出几百甚至几千个幸福的画面,这些画面的出现几乎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经过刻意的提醒,一切似乎就是冲着他们去的。正因为如此,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显得从容不迫,无论是出现在什么场合,他们的脸上始终保持微笑,看上去非常轻松,似乎将自己所要面对的事情完全掌控在手心里。

    这种乐观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尤其突出,他们根本不担心别人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好的感觉,也不像焦虑症患者或者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那样敏感多疑,对他们来说,自己只要出现在他人面前,就会赢得所有人的关注。正因为如此,他们甚至不必担心自己将要说点什么,也不会为自己将要穿点什么而担心,更不会担心自己可能会遭到他人的反对和排斥。

    有时候,他们会在公众场合突然和那些陌生人打招呼,然后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因为他们意识到对方想要和自己愉快地交流。这种感觉几乎毫无根据,但是他们几乎从来不担心对方会发火或者出现反感情绪。

    对患者来说,他们始终都是保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并且给别人释放的信号也是“我的人生就是那么美妙幸福”,这种自信和乐观有时候是没来由的。比如患者从未有过工作经验,也没有展示出专业方面的天赋或潜能,但是只要提及工作,他们往往会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渴望成为工作团队中最出色的那一位;患者有时候会在生活中遭遇一些从未遇到过的困境,或者面临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不过他们总是向别人打包票自己可以轻而易举渡过难关。甚至于当局势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他们也仍旧会说未来的形势会慢慢好转。

    有家公司人才招聘的负责人曾经说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一次,他面试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对方刚刚从学校毕业,根本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不过即便是这样,对方竟然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写了一大段有关未来工作状态的话:工作半年之后,我就会引起部门主管的注意;一年之后,我会成为所有新人中最受关注的那一个;第二年,我会获得更多的重用,并且开始负责某些小项目;在第三年,我会获得晋升,并且迅速成为部门内的核心领导……到了第五年,我会尝试着进入高层。

    看到这一大串白日梦一样的幻想和期望,负责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对方有目标是好的,但是对于一个从未展示过自身能力,也从未有过类似经验的人来说,成功可不是口头上的愿望或者某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学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并没有将所有的工作都搞得一团糟,但是成绩的确不尽如人意。

    如果对整件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学生或许拥有严重的自恋倾向,或者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他来说,自己从未遭遇过什么工作困难,因此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处境描述得更好一些,也期待着自己会获得好运。

    这种过分的自信和乐观往往让人觉得很无语,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他们有时候就像是在薄冰上翩翩起舞的小天鹅,似乎从不担心脚底的冰层忽然裂开,并且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切,让所有的东西回归到正轨,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他们应该享受到的生活”。

    他们往往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不能准确评价自己,也无法认清形势,凡事都以自己的幻想为中心,将问题进一步简化、理想化,认为只要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一定会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并且确信自己拥有这种主导局势发展的能力。

    对于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列出自己心中的目标或者愿望,这些愿望往往与他们个人的能力、状态、条件不相符合,甚至明显超出了个人所能达到的成就的上限。比如患者明明一无所有,或者硬性条件不够格,但他们仍旧愿意相信自己会成为大企业家、伟大的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伟大的角色,他们会做出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而重要的是,这些愿望是一定会实现的,似乎也只有他们自己有机会去实现它们。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应该就是我”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他们超强的自信和乐观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些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也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其根源在于他们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和最重要的社会地位,这些当然是他们自己主观上的认知。

    事实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始终坚信自己是出类拔萃的,甚至觉得自己是群体之中最重要也最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确信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有一天,他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竟然对这个影子一见倾心,此后再也无心恋及他人他事,每天徘徊在水边看着自己的影子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最后憔悴而死。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可能发生这种事,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同样会拥有比较极端的自恋倾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最具理想主义的幻想家,按照他们的定位,自己的荣誉簿上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优势:足够大的权力、高人一等的颜值、无可比拟的能力,以及高端的品位。所以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剧本来走,他们应该具备超强的影响力,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以及吸引力,他们就像自带光环一样,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很快引来阵阵欢呼。尤其是在男女关系中,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情圣,只要一站在那儿,所有的异性都会像蜜蜂扑向花朵一样,将自己围在中间。

    患者会觉得自己应该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也能够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一切,为此他们非常乐意给自己安上一个“冒险家”的头衔,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衬托出他们内心的强大,也才能显示出他们挑战生活极限,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决心。

    作为极度主观且被自身想法冲到头脑发昏的自恋狂,他们会将身上的任何一个特点进行无限夸大,并特别强调。就像自己的鼻子一样,挺拔的鼻子会被他们认为是英俊威猛的象征,扁平的鼻子会被当作是秀气的表现。假使有可能的话,他们还愿意让别人欣赏一下他们的脚指头,并且会对自己的脚指头有一番精彩的说道。事实上,他们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夸耀自己的机会,并且巴不得像孔雀一样展开尾巴在别人面前走上几圈。

    由于觉得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由于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几乎有着病态的执着。他们觉得所有的会议都应该采纳自己的建议,认为自己的话应该成为别人遵守的准则,认为饭店里最好的桌子或停车场里最好的位置都应该为他们而留。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就是一部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只要自己缺席了,那么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会就此打乱。

    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在公共场合、会议上,或者私底下这样告诉那些倾听者,“我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我的能力无与伦比”;有时候甚至非常直白地宣称,“我比在座的任何人都要更加优秀”。

    X先生是一位银行投资家,在很多人看来,他事业有成,相貌也还算出众,重要的是他的口才不错,幽默感十足,让人觉得是一个很有智慧和修养的人。不过在X先生看来,自己所获得的成就以及称赞应该远不止于此,他觉得自己远比当前所获得的名声更好。在很多私人场合,他更喜欢将自己描述成为最出色的银行投资家,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银行投资家”的头衔,他认为像摩根银行或者花旗银行高管的职位才配得上自己的能力。

    他热衷于谈论自己的交易,尽管那些交易平淡无奇,但他却绘声绘色地将自己描述成为一个具有出众胆识和谋略的超级投资家,他还幻想着下一次投资一个更庞大、更冒险的项目,而这些对他来说同样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和压力。偶尔,他还会对自己的着装打扮以及发型进行评价,并且认为在这一方面具有天生的审美能力,而其他人离自己的品位要差得很远。

    如果别人对他的称赞不够猛烈,或者对他的描述显得有些冷淡,他会表现得很生气,甚至无情地对待对方,并且发誓要找一点机会报复这些“不识货”的人。一旦别人试图转换话题,或者提出一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话题,X先生就会变得很冷淡,而且长时间保持沉默,最后以泡杯咖啡或者上厕所为由直接开溜。对他来说,自己的一切都值得别人赞美,自己的一切都值得大书特书。

    这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患者往往会真正将“自恋”演绎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重复地宣扬自己,并且乐于和那些懂得欣赏自己,或者能够安安静静听自己说话的人交往。对他们来说,让自己光辉的形象被更多人认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肯定,这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他们的阴暗面很容易在这种乐观、积极、狂妄的特质受到阻碍之后迅速显现出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并且努力让这些理想照进现实,可是一旦无法让这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实现,这个时候心态就会发生扭曲,并且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比如开会时没有人叫他,或者自己的提议被人忽略,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被人忽视了。甚至于泡咖啡的时候,他排在别人的后面,都会被认为是他人对自己地位的嫉妒和不尊重。

    尽管他们自诩为最优秀的人,而且总是信心满满,乐观无敌,但实际上他们的自尊就像一个蛋壳,只要轻轻一敲就会破开一个大洞。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地给予注意和赞美,而对于外界的批评则感到愤怒和羞辱,当然,为了保持自己的风度,还不得不以冷淡的表情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在那之后,自我欺骗的效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这样的态度:“我就高兴我是我,只是你们不识货”。在服下这颗“毒药”之后,他们会习惯性地将问题归结到其他人身上,并且将自己不成功、不受重视之类的情况,视为外在的干扰引起的,他们会不断暗示自己有多么出色,然后成功地逃避自己在某些失误中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不会主动去改变自己,也不会主动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我提升。

    有时候,他们会遇到比自己更成功、更出色的人,就会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嫉妒心。他们不仅会在背后诋毁对方,还会想尽办法挖掘对方身上的缺点,然后用作心理安慰。正因为如此,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具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尽管他们自以为是“万人迷”,且能够搞定所有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总是会将人际关系搞砸。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结果无形中就将其他人贬低了一两个档次。很显然,没有人会乐于在一个失衡的环境中与患者进行交往,他们根本无法忍受患者的自大和自恋。

    另一方面,患者总是高高在上,他们习惯了将所有的爱和感情投注到自己身上,将心思全部花在如何取悦自己上。因此根本没有想过怎样去关心别人,也不知道怎样去赞美别人。他们期待着别人关注自己,却基本上不会给予别人足够的重视,且缺乏将心比心的意识。在某些时候,还容易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而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在他们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焦点,就是群体中的核心时,到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了群体中的核心,因为这个时候整个群体中往往只剩下自己这一个孤家寡人了。

    消除自恋情结,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自恋行为实质上是对自我认知的缺乏,而这种自我认知的迷失并不是天生的,也就是说,很少有人一出生就疯狂地迷恋自己,多数情况下都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出现和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有关,他认为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孩子开始把爱从自己身上转到他人身上。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将自己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并且出现感恩、博爱、同情等良好的品质。但是这个阶段偏偏很容易出岔子:

    (1)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以至于孩子会固执地认为抚养人不值得信任,于是决定依靠自己。也就是说,孩子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

    (2)父母平时过于娇惯孩子,以至于让孩子长时间沉溺在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感觉中。在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就此停留在这个阶段,不再前行。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孩子满足于做“小皇帝”的感觉,他们就会形成依赖,不再希望做出任何变化。

    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说:“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情况往往就是如此,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孩子身上的一些特征,比如:热衷于幻想,而且幻想的都是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他们还喜欢把自己当成焦点人物来对待,总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

    ——“我是太上皇,所有人必须听我的”;

    ——“我这么好,大家没有理由不喜欢我”,或者“我这么好,有人竟然不喜欢我”;

    ——“别人凭什么比我好”;

    ——“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一样要拥有”。

    这些都是婴儿或者儿童时期形成的惯性思维,而患者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延续自己在幼年时享受到的“皇帝”待遇,并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恋人格。既然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幼年的经历有关,那么解除这些婴儿化的行为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键任务。

    解除这些婴儿化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要患者放下婴儿时期的那种思维,让他们脱离过去那种模式,而关键就在于患者必须主动去发现和承认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患者将身上最容易遭受非议或者被人提出批评的特征一一罗列出来,这种罗列不要过多地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而应该客观地进行分析,然后看一看这些“缺陷”是不是符合婴儿时期的行为。一旦发现这些行为对应上了,就要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比如患者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而且不允许别人染指。其实这种行为就像小孩子占有一个玩具或者一块蛋糕一样,他们不会与人分享,而必须是完全意义上的占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一旦患者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倾向,就需要做出改变,抑制自己的占有欲和冲动。将其让给那些更有希望获得或者需求更大的人,要么就与人进行分享。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占有某个东西并不能真正代表什么,过度沉迷这种游戏可能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孤僻。

    事实上,幼儿最在乎的或者表现出来最多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特权”——这样可以确保他们一呼百应;一个是“赞美”——这个可以保证他们时时感觉到安全,并延续自己的行为。所以患者需要做的主要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放弃自己以前经常挂在嘴边的“特权”,既然不是皇帝的命,就不要享受皇帝的权,最好还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和其他人一样的普通人)来对待。第二,不要过分执着于那些赞美,赞美是需要自己争取的,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施舍或者乞求来获得;从“赞美”中可以延伸出“批评”,事实上,很多患者特别忌讳听到批评,或者听到自己技不如人,不过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因此必须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一切,并且想办法加以完善。

    总而言之,患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时常这样告诫自己:

    ——“我应该通过努力工作,用良好的表现来赢得别人的认可”;

    ——“我不再是儿童了,很多事情需要我自己动手去做”;

    ——“我应该争取自己应得的,但不是嫉妒别人拥有的”。

    通过这种“练习”,患者能够慢慢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从而逐步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了将自己身上出现的批评或者失败归结到其他人的身上,而在他们身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因此,他们通常并不期待接受任何的治疗,也并不觉得有接受治疗的必要。反过来说,他们更希望治疗师或者心理医生可以运用一些奇特的方法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恢复那种强大的自尊心以及自我中心带来的受保护的感觉,所以心理医生必须警惕自己不要轻易被患者利用。

    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有助于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自我,但这对于患者融入社会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掌握更多合理的社交技巧,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个“爱”并不是从别人那里索取的,而是要主动献给别人,要主动去爱别人。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幼儿的爱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爱,他们更多的时候希望索取,而不是付出。因此想要改变自恋情结,就需要主动改变自己婴儿化的行为模式,就要懂得主动去爱别人,去关怀别人。

    这种主动的、积极的表达方式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帮助患者更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价值,而这才有助于他们消除自恋情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