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我的世界全是阴天——抑郁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抑郁症的患者原本就是一张抑郁脸,他们不太可能保持笑容,也不会轻易因为什么事情而开心。

    为什么我总是一事无成

    小曾是一个一米八三的大高个,身体非常强健,而且正值青春,人也非常帅气,看起来,原本应该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但实际上别说自信,对于小曾而言,他恐怕就连找出自己身上的一个优点也很费劲,他那张无精打采的脸上几乎就写着几个硕大的字:我没有什么优点。

    最近几个月,他每天处于自责的状态,动不动就说“能力不行”“我做错了”“我没用”这类话,听上去他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人。在最初开始工作的时候,老板觉得小曾的工作能力不错,当然,现在他的工作一团糟,不仅工作状态差得离谱,工作效率也不高,老板不得不给他一些警告,这无疑让他在那句“我没用”的口头禅上加上了惨淡的一笔——“我真的很没用”。

    不仅仅是在工作当中,就连生活也受到了这种负面情绪的波及,平时朋友们聊天,他就刻意躲得远远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格和他们一起讨论。小曾的母亲带着他出去相亲,他和姑娘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不会”“我没有”,言语之中都是一些自损和自黑的话,结果一番交流之后,姑娘头也不回就走了。

    家人非常担心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一个原本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而且极度自卑,按照母亲的话来说:别人都是巴不得自己的头顶着阳光出现,而自己的儿子连身边仅有的一支蜡烛也要吹灭。

    如果对小曾的言谈举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身上的几个明显特征:不爱说话、垂头丧气、看轻自己、不善于交际。这里面每一个特征拿出来都和一个心理疾病有关:抑郁症。提到抑郁症,很多人或许并不那么陌生,但在很多人眼中,抑郁症可能是一个比较令人恐惧的心理疾病。

    其实在此之前,很多人在提起抑郁症的时候,常常抱着一种围观的心态,总是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让人恐惧但依然只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名词,它的存在,仿佛只在遥远的他处。抑郁症真正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可能就在2005年,那一年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曝患上了抑郁症,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之前患上抑郁症的大明星张国荣,也开始关注这种心理疾病。而就在那一年,北京市卫生局也引起了重视,并公布了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完成的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北京市每3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经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曾经面对这种疾患。而他们开始将范围扩散到全国,并得出了一个结论:患病率可能也保持在5%~10%之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抑郁症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心理疾病。不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扔出一个重磅的调查消息,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大约为3.4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有一个数据看起来也着实有点吓人,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种种迹象表明:第一,抑郁症并不是那么好惹的;第二,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抑郁症有轻有重,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是致命的,也不是任何一个抑郁症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控制。对于一些重度抑郁症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存在一些危险,但轻度抑郁的人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实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等典型症状。虽然只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它就像一个恶魔一样潜伏在心里,只要我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只要环境发生了变化,它就会跳出来作怪,会一点点撕扯我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感受,最后一脚将患者踹到黑暗之中。

    抑郁症的人往往都很自卑,这几乎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患者会认为自己生活上缺乏调整能力,工作上缺乏专业技能,感情上缺乏把握能力,通常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他们的脸上始终写着几个字“我很没用”。工作能力差点的就认为自己不该来上班;长相次点的,就认为自己配不上任何人;生活条件差点的,会觉得别人都是幸福的;智商不够高的,则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傻瓜。所以多数抑郁症的患者都会垂头丧气,缺乏自信,害怕与人对比,并且习惯性地在自我贬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最后将自己说成是一个“零价值”的人。

    心理医生做过一个调查,让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回答有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结果高达95%的患者都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很糟糕,而自己则无力解决。尤其是事业、感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他们给出的都是“叉”。而事实上这些患者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挫败感非常强,只要有什么不如意的,就会将所有的责任算到自己的头上。总而言之,“我没用”“为什么我那么没用”会成为困扰患者的两个大问题,也成为两颗定时炸弹,这两个问题总是相互纠缠,让人难以从自责和自卑中逃离出来。

    当然,对于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来说,难道真的是个人能力有问题?难道真的是自己的智商不够好吗?很显然,他们的能力和脑子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只不过一切都是心里的魔障在作怪。就像一个情绪低落的人一样,在他看来,一切都可能都是不如意的,而这种不如意往往来源于自己的无所作为。当这种低落情绪频繁出现,而且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就免不了到处是忧伤和自卑了,而一旦做错了某一件事,就会像瘟疫一样快速辐射到所有方面,结果原本一件事做不好,反而会变成“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这是抑郁症的一个放大效应,它会将所有负面的东西放大:一个缺点会变成两个缺点、三个缺点;一个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变成大事;一些原本美好的事情会慢慢变坏。就像膨胀的气球一样,等到负面情绪掌控了自己的身体,那么想要把事情想得更加美好,想要给自己找出一点阳光,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吃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常常会被一个小问题击垮,也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其实他们并非真的毫无用处,只是没有找到一面好的镜子来看待自己,就像孩子们喜欢照哈哈镜一样,一旦他们选择了消极情绪的镜子,照出来的肯定是一个毫无优点的人。

    生活三大症状:不想吃、不想动、不想用脑子

    在北京的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有个母亲带着自己15岁的孩子来看病,她说从去年开始,儿子就经常唉声叹气,而且整个人精神萎靡,下午放学一回家,也不说话,就是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发呆。父母和他说话,他也不回答,以前喜欢出去打篮球的他,现在也很少出门了,球友们来约他,他也是简单粗暴的一个字“累”,回到家,就是一个苦瓜脸的“葛优躺”。

    更让母亲担心的是,以前贪恋美食的儿子,只要用一个鸡腿,就能让他乖乖听话,现在动不动就说“我不饿”。看到儿子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母亲只好每天变着法子弄些好吃的伺候着,可是儿子似乎并不领情,偶尔尝一下,或者干脆不吃。这从小贪吃的嘴巴现在变得比什么都金贵,连开口吃东西也得其他人好言相劝。

    父母自然非常担心,总是觉得儿子是不是生病了,当然去医院检查了之后,什么疾病也没有,只是有一点让他们更加担心了,医生几乎扔过来一个定时炸弹:“你儿子可能患有抑郁症。”夫妻俩都吓得不轻,他们也从报纸上、电视上了解过这种疾病,而且回去也特意查了查电脑,结果一打开,多半资料都是和自杀、自残以及自闭有关,那些活生生的案例让夫妻两人胆战心惊,最后立即决定将儿子送到心理医生那儿去接受治疗。

    提起抑郁症,很多人都有过度恐慌症,尤其是家长们一听说孩子得了抑郁症,往往就像天塌了一样。但其实抑郁症并非总是和自杀联系在一起,它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和自己的生命过不去,对于多数轻度抑郁症的人来说,他们只是精神状态不那么好而已,而状态不好之后,就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症状:不想吃、不想动、不想用脑子,像上面那个男孩,就具有以上这些典型的症状。

    这三个“不想”实际上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程度不那么严重的患者,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疲惫的状态。这个时候身体内部会发出一些信号,比如:我不饿,不想吃饭,或者我没有心情吃饭;我的身体很疲劳,不想动弹,我想要安安静静地躺一下;我现在脑子里很空,根本不想去思考任何事情。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他们通常最喜欢的就是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呆,看上去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消极情绪,但实际上明显感觉他们缺乏活力,看起来常常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而且这种状态通常是持续性的,他们很少能够从生活中找到额外的乐趣,也很少直接能够获得太多积极的提示,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一张用来躺在上面发呆的大床,他们有事没事就可以完全颓废地在上面打发日子,看上去准备等着嘴巴生锈、身体生锈、大脑也生锈。

    情绪对于身体或者说生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很多人觉得,心理上的问题并不像身体疾病一样,会让人长个疮、断一条腿或者生个肿瘤什么的,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重视对情绪的调节,也认为情绪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不想吃饭是因为胃不舒服或者患了胃病,认为不想动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舒服,认为不想思考是因为感冒头痛,那么可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情绪能够让人多吃两碗饭,但也绝对会让人粒米不进;情绪可以让人感到浑身舒坦、雄姿英发,也会让人像萎缩了的皮球一样,怎么也蹦不起来;情绪会让人思如泉涌,也会让人大脑卡壳,装满无用的空气。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而言,情绪是一个硬伤,他们多数情况下不愿意笑,不愿意表现出快乐的一面,或者说那些积极快乐的情绪可能转瞬即逝,所有的负面情绪最终都会成为身体的叛徒,以至于身体很多器官开始罢工,开始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偏瘦,这并不是因为想问题想得脂肪消耗过度,也不是因为想问题想出了胃病,而是内心会给大脑发射一个消极的信号,而大脑又会将这些信号发送给胃部,所以即便很饿,他们也感觉不出来自己饿了;即便能够吃下很多东西,他们也是胃口全无。

    在心理医生看来,抑郁会造成内分泌的失调,会让大脑给身体发射错误的信号,这样就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消极的状态,等到熬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患者会出现容易疲劳的症状,动作会越来越迟缓;会出现各种肠胃疾病,会变得更加消瘦;而且也会变得更加迟钝,无论是反应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慢上半拍。有些人发现自己身边的亲人突然变得更加迟缓,突然失去了活力,也许问题就在于他们患上了抑郁症。

    在国外,有人做过调查,发现短跑运动员患上抑郁症后,有些人的身体机能甚至出现退化,不仅更容易受伤,他们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也会明显下降,可能会多消耗1~2秒钟。对于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连跑的勇气也没有。长跑运动员同样如此,他们的心率和呼吸会受到影响,人更容易疲劳,而且缺乏耐力。至于那些需要依靠敏锐反应的运动员,明显比其他人反应慢一些。

    而对于那些需要依靠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抑郁症可能会让他们的大脑迅速退化,无论是思考还是判断能力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很多患者不喜欢思考,害怕做出决定,而且反感那些让人头脑发涨的复杂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在脑力活动频繁的行业中,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而之后对大脑的伤害更大,很多工作人员会出现职业倦怠症,总是莫名其妙地抵触工作,并且突然就对自己的工作撒手不管。对他们而言,动用脑子会很痛苦。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的人大多都会在身体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状态,对他们而言,想要重新激活自己的状态,就需要先改变自己的情绪,需要及时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谁又惹我不高兴了?

    在生活中,正常人并不是那种很容易伤心或者生气的人,多数时候,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还是相对温和的表情。但被抑郁症附体的人,可不会有那么温和了,随随便便一变脸,挂在脸上的都是狂躁的情绪、低落的情感,而且患者的情感就像过山车一样,这一会儿还是阳光明媚,下一秒钟就可能阴云密布,对他们来说,未必一整天都是保持悲伤的状态,但是悲伤的状态迟早会出现的,而且经常在不经意间就跑出来露个脸。

    有个好朋友,他最近多了一句口头禅:“谁又惹你不高兴了?”这句话当然是对他的女儿说的,小女孩如今上高二,为人一直很乖巧,但是最近一年,朋友发现女儿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两句话没说完,就蹦出一两句失落或者悲伤的话。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脾气似乎也增长了不少,动不动就乱发一通脾气。这位朋友觉得可能是女儿学习压力太大了,也就迁就一下,可是女儿经常没来由地哭一场、闹一场,让他觉得很不踏实。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的情绪,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一定要注意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情绪低落都和抑郁症有关,但是长时间的情绪不稳定,且经常性地哀叹、抱怨则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特征。所以,对于这一类伤感的人来说,弄不好就已经中了抑郁症的招了。

    像林黛玉那样容易伤春悲秋、敏感多愁的人,其实就是患了抑郁症。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最近几年一直都在宣传抑郁症,对他们而言,情绪波动太过于明显和频繁的人,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类人敏感、多疑、善变、情绪波动比较大,常常莫名其妙地悲伤、生气,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总是无缘无故感觉到被某些事情惹了,无缘无故感觉到被某些人惹了,无缘无故感觉到自己看什么都不顺眼了。

    蚊子嗡嗡嗡乱叫,他们可能会一连几天都陷入狂躁不安的情绪当中;下了一场秋雨,也能让他们悲从中来,难以自拔;别人一句有意无意的话,也会让他们觉得痛苦;哪怕喝凉水冻着了牙齿,也会让他们感到愤怒;走路踢到了石头,也会抱怨半个小时。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似乎只有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到位,全部围着他们转,才能够保持一个好心情。

    事实上,抑郁症的患者对于情感的掌控能力通常都很差,为人非常敏感,一些非常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情感的迅速变化,这样就导致他们的感情非常脆弱且善变,只要感觉到了某些地方不对劲,就会立即做出消极的反应。很多家属会抱怨自己的家人经常有事没事就产生失落感,抱怨自己的家人常常过分担忧某些事情,其实这就是过分敏感造成的,他们轻易就会被外界的一些事物分心,并且迅速引发内心那颗“悲伤”或者“狂躁”的炸弹。

    在抑郁症的案例当中,有些患者因为爱人的一句话听着不舒服,就立即变脸,最终离婚;也有人因为朋友的一句玩笑话而绝交;有一些患者会突然责骂身边人,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有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某个抑郁症患者因为家里飞进来一只蚊子,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只要想起那只蚊子就会莫名地发怒。他的妻子也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据说她每天都会莫名其妙地哭上二十几次。

    心理医生经过观察,发现悲伤、愤怒、狂躁不安是抑郁症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通常情况下,这些情感都是和其他情绪相互交织的,也就是说患者在某一时刻还是笑脸相迎,但是会被一些不为人关注的细节或者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因素所干扰,突然变了脸色。此外,这些情感实际上也会相互转化,狂躁不安的患者可能会变得很悲伤,而接下来又会突然从悲伤转向愤怒。对于患者来说,情绪就是一个魔法道具或者是一个魔术帽子,魔术师可以从中取出各种东西:哭脸、笑脸、平静、温和、失落以及愤怒。一切往往都出乎意料,这在人际关系中会带来一些困扰,因为与之交流的人会突然因为患者的“变脸”而不知所措。

    如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就会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往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落差比较大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从笑脸相迎到哭丧着脸,也许并不困难,他们比那些最具有演技的实力派演员还要出色。可以说从情绪的高峰到低谷往往是片刻之间的事情,不需要挣扎,也没有任何过渡期,一切就像变戏法一样,让人惊掉下巴。有谁的情绪会一下子从天堂跌落地狱呢?除了患者本人,恐怕就是那些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接触者了。

    变化很突然

    抑郁症的出现或者发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预兆,他们过于敏感,因此在捕捉一些生活中的消极分子时总会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外人很少意识到他们会突然变卦,会突然从兴致勃勃的表情变成一副苦瓜脸,就连患者本人有时候也难以预料自己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快速变换脸色,快速传达自己截然不同的情绪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好好招待自己的朋友,因为在下一秒钟,可能连他们也无法预料自己会不会对朋友恶言相向。或许有人会惹到他们,但问题是他们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突然就不开心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只有心里的恶魔(抑郁情绪)才知道最终的答案。

    以失落为主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笑并不是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的问题是自己笑得很少,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笑容是一个奢侈品,是一个根本无所谓存不存在的东西。只要情绪上来了,他们随时可以哭出声来,随时可以成为一个哀怨无比的“可怜虫”,他们会把那些负面情绪尤其是忧伤写满整张脸:“我很悲伤,我很痛苦,我很无助。”但实际上他们真的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吗?并没有,他们只是习惯了或者控制不住要让自己变得难受,从某种方面来说,悲伤成为他们最习以为常的一种状态,哪怕带来的都是一些伤害,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是否还能笑得更多,也不奢望自己能够多笑笑。

    反反复复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会突然变化,让人措手不及,而这种变化通常带着很大的反复性,很多患者的表现就像录音机回放一样,经常会呈现出“高兴——悲伤——愤怒——高兴——悲伤——愤怒——高兴”的模式。在短短的时间里,患者可能会反反复复轮换这些表情和情绪,而且这些转换和反复实际上非常突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和措手不及,这也是他们情绪波动的一种极端体现,往往显示出内心的无助和痛苦。

    抑郁症患者可能无法控制情绪的变化,也没有办法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敏感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并且做出一些过度的反应。即便如此,对于外人来说,不能用歧视性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也不能将这个群体异化,或者认为这些人神经兮兮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抑郁症的患者比较敏感、悲伤和善变,外界才需要保持包容的心态,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这样可以为患者营造更好的环境,也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群体生活中来。

    如何测试自己是否患上抑郁症?

    现在几乎算得上是一个谈“抑郁症”色变的年代,一说起抑郁症,很多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觉得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遥远的话题,也并不觉得这样的话题和自己无关,更多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对照起来。“我这么情绪低落”“我经常唉声叹气”“我经常会眉头紧锁”“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想得很糟”“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那么失败”“我为什么会那么孤僻,喜欢一个人独处”“我的朋友看上去似乎成天都在伤春悲秋”……很多时候,大家会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他们担心自己或者身边亲近的人会出现抑郁症,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尽早地感知和察觉到这一切。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如何才能测试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而怎样才算是抑郁症呢?

    在心理医生看来,最简单的招式就是看症状。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但凡和抑郁沾上边的表现都可以说是抑郁症的症状,比如抑郁症的患者通常会发现身上出现类似的情况:我很悲伤,什么都看着难受;我什么都做不好,也什么都不想去做;我的思维迟缓,常常需要反应半天;我大概犯了错误;平时吃不下也睡不好;我还担心自己患有一些疾病,经常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有时候会想要自杀。

    情绪低落

    抑郁症的患者原本就是一张抑郁脸,他们不太可能保持笑容,也不会轻易因为什么事情而开心。相反,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保持着悲伤低落的情绪,轻度抑郁症患者会闷闷不乐,好像每天都被遮着乌云一样,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让自己保持笑容;重度患者度日如年,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了希望。而这种低落的情绪通常在晚上不那么明显,在早晨则会加重。而由于情绪低落,患者会将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脑子里充斥着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很多人还会产生罪恶妄想,会认为自己是否染上了什么疾病,甚至于产生幻觉。可以说低落的情绪摧毁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感受,然后一切都变得那么伤感和恐慌。

    有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曾经对心理医生表示,自己已经三年时间没笑过了,也就是说这三年来他一直活在阴郁之中,并且从未觉得有任何事情可以让自己从情绪的低谷中爬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但是心理医生认为很多重度抑郁症患者往往都会因为心情低落而将自己彻底推到一个冰窟窿中去。

    思维迟缓

    很多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觉得自己脑子最近不够用了,会发现脑子突然像是生了锈一样,想问题变得很吃力,就像在一堆糨糊里挣扎一样。他们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能力受到严重的冲击,原本很活跃的大脑变得迟缓,尤其是反应能力会迅速下降。在临床上,患者往往会表现出那种有一些迟缓的症状,说话说得少了、语速开始减慢、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不再像过去那样激昂和自信),有的患者原本具备非常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患上抑郁症后,舌头不仅像打了结,还像灌了铅一样,说话不利索,就连基本的交流有时候也很困难。某些患者在患上重度抑郁症后往往会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形,他们会在短时间内丧失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医生曾对一个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一个月内,对方的语速竟然下降了40%,而语言的逻辑性更是变得混乱,很多句子听起来非常散乱。随着观察的深入,患者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竟然连一句比较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看上去就像是突然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一样。

    意志力减退

    抑郁症的最大伤害往往是对于患者个人意志力的摧毁,就像病毒一样,患者的意志力会被干扰和抑制,整个人会向“懒、慢、怕、躲、僵”等方面发展。所以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等症状,很多患者会变得更加孤独,回避亲戚朋友,每天都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对他们来说,屋外的世界根本和自己无关,他们也没有任何社交的冲动。

    当这种回避社会的行为加重时,患者开始在自身的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方面失去控制力,总是表现得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对他们来说,日常的自我养护成了一个完全多余的环节,他们也没有这样的兴趣和愿望。接下来说话、吃饭、日常走动都会被他们当成一种负担,都会被他们当成毫无意义的举动,他们更希望躺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并不是修身养性,而是一种极端低落情绪导致的,如果对患者进行检查,就会发现他们表现出悲观失落以及焦躁的情绪。心理学家曾经发现有个患者在一天之内,竟然有18个小时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坐卧不安,经常做一些手指抓握、搓手顿足的动作。很显然,对他们来说,一切看上去都很不习惯,而且似乎总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

    随着意志力的减退,消极悲观的思想会成为一个具有毁灭性的危险因素,患者会出现自卑、自责、绝望的表现,甚至将生命看得很轻,甚至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会将自己推入困境的原因。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患者在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加重后,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认知功能损害

    很多人患上抑郁症后,经常会沉溺在悲观情绪当中,而这种持续性的情绪会伤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或许有的患者并没有注意到自身出现的某些功能性退化,但对于周边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可以感知到患者身上出现的问题。比如很多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以及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这些认知功能出现障碍和损害后,患者的社会功能就会间接受到损害,患者在接触社会的时候,会失去最起码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也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排斥在外的孤僻者。事实上,当认知能力下降之后,患者的麻烦那才真正开始,而他们也必将会在自我孤僻和抑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躯体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心理疾病往往也会对个人的生理造成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心里憋屈了,也不会让身体好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因此患者虽然感觉上是心理受到了伤害,心理出现了大问题,但实际上身体上也难逃一劫。患者会发现自己很难入睡,比如每天早上早醒了2~3小时,而且醒后会很挣扎,根本不能再入睡。与此同时,还常常伴随浑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症状。躯体不适后,脏器也受到了波及,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也是轮流来袭,让患者不胜其扰。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只要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类似的症状,就要保持警惕。尽管不可能每一个患者都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而且也不可能身兼所有的症状,但是只要出现一种或者几种以上的症状,就要意识到抑郁症可能离自己不远了。当然,很多类似的症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引发的,抑郁症还需要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症状的持续性。所谓持续性,其潜台词可绝对不是“今天你抑郁了吗?”抑郁症是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情绪低落的表现和变化,一个人在某一分钟或者某一天出现悲伤情绪,那只能说是心情受到了影响,只有一连几个月、一整年或者经常性地表现出悲伤、愤怒、善变的情感,才有可能是抑郁症。

    为了更加具体、简单地测试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测试方法。比如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Burns博士就设计出一套比较完善、合理的抑郁症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我们快速诊断出自己是否存在着抑郁症。

    测试者可以依据下面的提示,在符合自身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就选择0分,轻度属于1分,如果是中度则是2分,症状严重的话是3分。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觉到伤心或者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觉到前景很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情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的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已经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觉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衰老或者失去了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觉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爱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抑郁自测答案:

    0~4分——没有抑郁症

    5~10分——偶尔有抑郁的情绪,很正常

    11~20分——有轻度抑郁

    21~30分——有中度抑郁症

    31~45分——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这个自我诊断表比较科学和客观,很多怀疑自己有抑郁症的人都可以亲自测试一下,虽然未必那么准确,但是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真实的表现去测试,往往还是可以看出自己是否有抑郁症,或者出现了类似的倾向,从而进行有效调整和治疗。即便是没有抑郁症,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防止抑郁症的出现。

    抑郁症的防与治

    现在,我们知道了抑郁症的症状以及可能造成的伤害,所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这当然不是简单地进行警告或者自我提醒就可以的,“千万不能得抑郁症”“你给我保持安静”“赶紧把眼泪收起来”“你给我每天笑上两个小时”,这些几乎不可能产生任何作用,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对于疾病的控制能力比一般人弱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没有调节得当,就成了抑郁症的“俘虏”。

    那么抑郁症究竟该怎么预防呢?这当然不是指像防御他人进攻一样,也不是像防止病毒传染那样,穿个盔甲或者将自己与“病原体”隔离就可以万事大吉。都说病由心生,抑郁症更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根源在于内心,所以真正要预防的还是内心的变化。

    预防工作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上一辈的婚姻做起,因为研究表明抑郁症和家族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在父母中某一人或者双方都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会遗传父母的抑郁特性,所以对于父母双方来说最好不要和那些有精神病史、过度酗酒、人格异常等症状的人结婚,最好是优生优育,防止让下一代成为“天然的抑郁症患者”。

    而结婚后,夫妻双方做好孕前检查,怀孕后更要保障充足的营养供给,保证胎儿脑神经系统、内分泌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还要避免母亲受到不良的情绪刺激,像产前抑郁就有可能祸及胎儿。当孩子长大后,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和睦的生活环境,父母不要轻易离婚、争吵,不要轻易打骂孩子,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其实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存在阴影,可以说他们是真正被家庭伤害的抑郁者,因此这一阶段,父母的责任和压力都非常大。

    幼儿时代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这个时期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期,对于人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形成都非常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保持更加开朗的心情。首先是多做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研究表明每周运动三次即能够有效防治抑郁症,而且复发率很低。此外,青少年需要主动和朋友、同学多接触,尽可能地融入到团体生活当中去,确保自己不会出现孤僻的性格。

    对于成人来说同样如此,而除了运动和社交之外,良好的睡眠能够确保充沛的精力,能够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也能让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足够的专注度;扎实而温和的生活态度同样非常重要,有人每天端着茶杯享受生活,他们更容易开开心心,而有的人每天拿着酒瓶哀叹人生,不想成为抑郁症患者都难;心理调节能力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有些人把负面消息成天挂在嘴上,满脑子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将抑郁症“引狼入室”。如果平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及时排遣掉逆境中出现的自卑、失落、痛苦、挫败感等不良情绪。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即便你笑不出来,至少也别哭”,而且要尽量转移注意力,想一些更加积极乐观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多笑、多运动、睡眠好、心态好,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建立起强大的防御网络,从而确保抑郁症无法乘虚而入,更不会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兴风作浪。

    当然,抑郁症并非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手”,很多时候它的出现也是防不胜防,无论是遗传因素、生活经历、工作压力,都可能会让抑郁症突然来袭,而患者也没有必要感到恐慌,毕竟抑郁症并不意味着就是灾星。患者必须把握两个调节的要点:第一,它很常见;第二,它是可以治疗的。

    很多心理学家建议社会要对抑郁症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并非刻意夸大抑郁症的危害。很多患者听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之后,往往会更加恐惧,甚至破罐子破摔,就好像抑郁症诊断书上,写着“绝症”或者“死”一样,而这样对于治疗根本毫无帮助。所以无论心理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更加积极地看待这种心理疾病,必须一开始就让治疗保持在一个乐观层面上。

    而在具体进行治疗的时候,心理医生给出的策略是:药物治疗、认知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抑郁症容易加重和复发,因此一般的药物治疗分为两个部分:控制急性发作以及预防复发。目前的抑郁症药物分为几个层次:TCAS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二线药,其次可考虑MAOIS。

    并不是什么抑郁症都适合吃药,药物治疗一般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由于抑郁症的出现往往和大脑中5-羟色胺排出减少及脑脊液5-羟色胺含量减低有关,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

    此外,患者需要通过三个阶段进行治疗:

    (1)急性治疗期: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继续治疗期: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在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通常需要4~9个月,为了确保病情不会反复,需要继续治疗。

    (3)预防性治疗期:以防止复发为目标,对于那些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2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2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来进行预防性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个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灰暗;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氛围,那就是悲观和伤感;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越来越差。无论是好的坏的,在抑郁症患者看来往往都是坏的,无论对正、负事件都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心理学家针对这种情况,最需要做的就是抑郁病人对自我、周围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从而帮助他们矫正这种观点和想法。

    一般情况下,心理医生会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诱导之类的治疗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由于认知上存在偏差,治疗目的在于让病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推理模式,从而主动自觉和纠正。总体来说,就是希望患者能够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能够感悟到生活中那些令人愉快的东西。就像半杯水一样,乐观的人总是庆幸自己还有半杯水,而抑郁症患者则会为自己失去了半杯水而伤感,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为了让抑郁症患者调整过来。

    认知行为治疗是20世纪70年代,以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创立,并且迅速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个主要方法。在这些美国心理学家看来,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而每一个抑郁者的内心都有着更为丰富的声音,这些声音蕴含着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些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

    因此,认知行为治疗关键技术之一是认知重建,也就是说心理学家必须想办法打破患者原有的认知模式,然后对其进行重建。有些患者行动迟缓,什么也不想做,认为这些事情毫无意义,或者说做了也是以失败告终,这种消极情绪和心态常常导致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工作一再延迟。心理学家会引导患者安排好时间规划,促使患者建立起工作的兴趣和自我价值的认可,这样就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建立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这样,患者在做完该做的事情之后,并不会产生失落和悲观的情绪,反而会慢慢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如果说抑郁的情绪是因为患者处在错误的收音频道上,导致所听到的都是虚幻和消极的声音,那么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调节频道,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美妙的音乐,能够收听到更加欢快的声音。

    对于患者来说,认知行为疗法的疗程一般为12~15周,疗效非常不错,但是对于严重迟滞或激越的、有自杀危险、有自伤自残行为的急性期患者,这种疗法往往会失去效果,药物治疗和躯体治疗通常是治疗第一手段。对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更适合认知行为治疗。而在很多时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这样能更好地保证疗效。

    由于抑郁症潜在的危害性比较大,因此心理学家一直都在想办法丰富自己的方法,一直都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在最近十年来,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吃药和认知疗法之类的正规疗法固然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认可,但也产生了很多非传统的治疗方式,这些方法未必会被正规的心理医生用作治疗,而且一般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但是却值得借鉴。

    (1)电痉挛疗法

    专业医生会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从而激发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而放电,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全身性肌肉会出现有节奏的抽搐,但是患者几乎不会感受到痛苦。此种疗法能使抑郁症状和抑郁情绪迅速得到缓解,有效率可达70%~90%。

    (2)替代性疗法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中医疗法进行替代,目的是为了放松患者的压力,像针灸、意向引导、瑜伽、催眠、草药、按摩、放松疗法、香料按摩疗法、脊柱指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都对抑郁症有辅助性的疗效。

    (3)实验疗法

    对于一些拥有创新想法的心理学家来说,他们总会突发奇想地摸索出一些新的疗法,并且进行实验,这类实验疗法往往是由医生来进行的,考虑到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未得到证实,患者最好不要轻易冒险尝试。

    (4)射疗法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些人一直尝试一个理念:人体有自身修复功能,手脚中的神经和身体其他部位相联系。通过刺激手脚的某些部位,就可以通过反射原理治疗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反射疗法,实施者对患者手脚固定部位施加压力,以此来治疗抑郁症。

    (5)运动疗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提升生命的质量,患者平时跑跑跳跳就可以减小压力、放松心情,从而减轻抑郁情绪。同时运动带来了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强健的体魄,这些恰恰是抑郁症患者所需要的。不过患者不要锻炼过度,也不要轻易尝试新的运动项目。

    (6)女性荷尔蒙补充疗法(HRT)

    此外,由于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比男性高,所以心理学专家不得不针对性地对女性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比如女性体内激素的变化会引起经前综合征、经前不悦症、产后抑郁症,如果给患者补充荷尔蒙,就能够有效缓解一些抑郁的症状。荷尔蒙补充疗法本身也可能引起抑郁症,如果你曾经患过抑郁症,在考虑使用这种疗法前应告诉你的医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