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曾有过各种不同的名称,这取决于某个历史时期是哪一个朝代统治着北中国。直到今天北京城那种中世纪时中国城市布局的特点几乎没什么变化。城中保留下了很多宏伟的建筑文物、公园和宫殿,其中一些现在成了博物馆。
内城中从南往北、从西往东的宽阔街道纵横交错。其中的主干道上建起了绿树环绕的漂亮楼房。非主干道上分布的是带有不大院落的建筑,其封闭的灰色围墙阻挡着过路人的视线。
古时候只有显贵的封建主才能住在内城里。普通民众不仅不准在此居住,而且就连过夜也是不允许的。现在还保留下来了一堵砖墙,从15世纪开始这堵墙就将北京的内城围起来,以防止敌人的入侵和一部分民众起义反对他们的统治者。
普通的中国人只能居住在外城里,外城是16世纪中叶在内城周边建起来的。外城也用坚固的城墙围起来,并在城墙上建了塔楼,开了几座大门。这里住的都是贫穷的工人、手工艺者、小商贩、人力车夫和苦力。为城里输送食品的农民也住在这里。那时农民的土地和菜园在外城的郊区,有时甚至就在外城里。
整个内城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他将宫殿,有时甚至是整个街区都赏赐给自己的近臣,而且对那些打了胜仗归来的战将赏赐尤为慷慨。战败或失宠的将领,如果他们还活着,那么他们就丧失了住在内城的权利,得带着随从住到内城以外的地方去。
内城中最为奢华富丽的是它的中心部分——皇城和它里面的“紫禁城”,紫禁城里住着中国的皇帝,只有有限的一部分人才能进入里面。内城的每一个区都用十分坚固的墙围起来,皇城的围墙长近24公里,高13米,厚11米,是1421年明朝时修建的,1439年曾进行过加固。沿城墙建起了许多带有瞭望孔和炮眼的塔楼,但是,按照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这种直角形的建在大门上方的“塔楼”很难称作塔楼。这是一种多层的建筑,厚砖墙的大房间,用瓦层层覆盖的房顶。在这些塔楼—堡垒的墙上开凿了几十个方形的窗户。
此外,“紫禁城”周围还有深深的护城河,护城河两岸是用花岗石直上直下砌起来的。“紫禁城”的所有空地都铺着城砖,而笔直的街道则用大块灰色或浅白色的花岗石铺砌。
“紫禁城”的中心坐落着整个宫殿建筑群最主要的楼——建于17世纪末的太和殿。要进入太和殿,需要从天安门的正门穿过几座建在带有露天台阶和雕花石栅栏的高高的白色石头平台上的小殿。
大殿正面的彩色装饰画和金黄色房顶上高高翘起的房角都颇具特色。这一串殿堂由南朝北鳞次栉比,高高的大厅光线明亮,空气清新。如果偏离这串殿堂向东或者向西,那么你就会立刻陷入一个由其他宫殿建筑形成的复杂迷宫。似乎有数不尽的建筑和院落。现在这里设置了许多指示牌,如果没有它们就会很容易在无数错综复杂的由一个建筑通向另一个建筑的通道中迷失了方向。
“太和殿”,即金銮殿,是用来完成皇帝的登基典礼和重要的国事典礼的。这座大殿的华丽、鲜亮和庄严与外形的简单、鲜明融为一体,其比例、韵味和结构的相互协调都经过深思熟虑,连细枝末节都考虑到了。比如,高高的红漆柱子就竖立在7米高的饰有精致石雕花纹的三层大理石平台上。它使金銮殿略微高于其他各殿,从而使之更加艳丽。双层熠熠闪光的金釉房顶以及房顶与柱子和横梁间平滑的挑角使这座大殿显得庄严肃穆。金銮殿北面正对入口的墙边安放着皇帝的宝座,宝座止雕刻着龙形浮雕。
通向“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白玉栏杆;台阶上面是一座平台,平台上有17个三角架,两个乌龟和两个大的青铜香炉,以及日晷和嘉量。
金銮殿的前面有一座特别的台子,文武大臣在此举行叩头参拜仪式。为此还架起了像小山丘样的青铜桌子,上面刻着从一品到九品的官阶。在御道的东西两侧为每个官阶都画了一条线:东侧是文官线,西侧是武官线。每条线上能站10个人。
皇帝在“太和殿”上接见文武大臣,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接见外国使节。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子,而非中国的其他民族则被看成是蛮夷。因此,外国使节在北京市是被当作低等的未开化民族来接见的。
除了“太和殿”,皇宫里还有其他用以进行仪式活动的大殿。皇帝在中和殿里祈祷,学习为祭祀编写的祈祷文,以及检查为农业耕种所制作的劳动器械,而殿试则在保和殿举行。
“紫禁城”里还建有几个公园。北海公园和中南海里由北往南呈链状分布着种满了荷花的宽阔大湖。现在湖的周围长满了古老的柏树和松树。拱桥和假山赋予了“紫禁城”独特的公园建筑美景。
公园的各个方向上都分布着小路,通向犹如灯笼般散落在绿茵丛中的各个彩色大殿。这些大殿不仅建筑漂亮,而且都有诗意的名称。
北海公园的兴建始于12世纪,而它现在的风貌则是明朝时期形成的。大约800年前,北海公园所在地方是稻田,但皇帝下令要建一个御花园,于是在离宫殿不远的地方挖了一个风景绝佳的湖——这个湖非常大,以至于挖出的泥土堆成了一座山。而另一个皇帝则想用奇异的岩石装饰这座山,被奴役的中国人找到了天下至尊者想要的那种漂亮的石头。石头需要经过3500公里才能运到北海,许多人因为意外或饥饿而死在搬运途中。
北海公园最主要的建筑都集中在琼岛上——这是一座高山丘,丘顶耸立着“白塔”。在山丘的斜坡上,几乎到丘顶的地方用石头垒起了一座由洞窟和洞穴组成的迷宫。当时,这座迷宫的石头是由农民以徭役代税的形式运来的。
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所谓的“照壁”,通常竖立在宫殿或寺庙主建筑的正门前面。设置照壁是为阻挡恶鬼进入建筑内,按照中国人的迷信观念,它们只能沿直线飞行。因此,就在建筑物的正门前建起了独具一格的照壁。
北海公园的北部有一座最奇异的照壁——“九龙壁”。这一墙壁外形简单,约三人高、四五十米长。“九龙壁”的下面部分建有类似柱脚的东西,而整堵墙壁上面则是凸出的飞檐。墙壁的两面都镶有彩釉陶瓷——蔚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瓷砖。这些瓷砖拼成了一幅巨大的翻腾于咆哮浪花之上的九龙图浮雕。浮雕制作技艺非常高超,九条龙栩栩如生。
皇宫的北面坐落着景山公园,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有过令人惊异的发现。根据遥感照片显示,在公园的北部能够清楚地看到人的图像,其面貌和身形都非常像某个神。
被发现的物体怎么看怎么像是从外太空飞行器上来的,这一情形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这在科学界,特别是近科学界总是能引起活跃和争论:是谁、为了什么制作了这一物体?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北面为尊,这幅图像似乎正好在皇帝上面(回想一下,景山公园就位于皇宫的北面)。但是谁又能高过天子呢?可能的只有佛。但如果仔细地看一看,就会发现从景山公园里的图像上能够很清楚地看见长长的胡子。哪个佛是长了胡子的?
或许,这幅图像是玉皇大帝的?可是,他会允许在花园里游玩的人践踏他的“头”、“身体”和“胡子”吗?照片上的图像有可能是水神。故宫的御花园里就有一尊雕像是道教的玄武神——保护皇宫不遭火灾的水神。
学者中间还有这样一种假设:这是设计了这座公园的天才建筑师的图像。那时候谁都不可能发现他的胆大,要知道15世纪的时候还没有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而用其他方法是看不见“肖像”的。
还有另一种最为平常的看法: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如果看看1951年在景山公园拍的这幅照片,那么就能发现这幅照片与80年代中期拍摄的照片几乎没有区别。这期间过了三十多年,这段时间内景山公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园进行过整修、绿化,但这些都未能损害这副人像的清晰度。
如上所述,“紫禁城”建筑群由公园和大量彼此相连的、内设有许多大殿的宽阔院落组成。正因为中国皇帝的宫殿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因此就算到过此地几次,仍然可能落下“未曾看到的角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