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制胜要注意的100个细节-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危机意识”,就是指不满足于既有现状,时刻准备突破现有的藩篱,接受挑战的一种心理状态。现在的社会,竞争空前激烈,这对于所有人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倘若不时刻督促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那么就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

    1.切忌缺乏危机意识、怀有侥幸心理

    “高处不胜寒”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成功之后,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所以越是在成功之后,就越不能放松自己,要时刻有危机感。

    说到危机感,可能你会说:“那是没有成功的人或失败者才要考虑的,成功者只需尽情地举起庆祝的酒杯,好好地享受成功后的喜悦。”

    成功了,当然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但如果你认为成功了就不需要危机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成功之后,你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你需时时记住,你所取得的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人常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这也就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常败将军。你这次成功了,下次完全有可能失败;而另一个人这次失败了,说不定下一次他就成功了。如果你因为你这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你恐怕不能算是一个成功者。

    真正的成功者绝不会因为一时一地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不会忘乎所以地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每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时时都充满了危机感。因为他知道,影响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充满了变数,而这些因素你又不能完全控制。这就意味着成功只是暂时的,一旦明天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后天就需要面对失败。如果你没有危机感,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缺少应对的策略,到那时候,你可能束手无策,举手投降。

    当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有意无意中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时候,一个普通的政府职员看准了这里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毅然从单位辞职,办了一家以生产、经营、销售某保健品的集团公司。一时间火透了全中国,只要你打开电视机,无论哪家电视台都在播放他们企业的广告;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凡是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都能从媒体上读到他赞助、奖赏获奖运动项目的新闻。

    他的确成功了,而且是极大的成功。可也许就因为这巨大的成功冲昏了他的头脑,也许是其他原因,总之他的集团公司一直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等到国内其他的保健品一拥而上,等到他利用所谓的“民间验方”、“宫廷秘方”所研制开发的保健品的神话破灭,他迅速地由成功的顶峰滑落,其滑落的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今,当其他“系列”保健品如保健茶、保健水、保健鞋垫等等纷纷出笼,占据了各地市场的时候,他欠了一屁股债务,破产了。

    成功了,更需要你冷静下来,考虑这次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原因,而对于可能出现的竞争,对于社会政治可能出现的变化,对于消费者口味的更新,等等,都要进行冷静地分析,并制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才是一个成功者应有的态度。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危机感,这个民族就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这个企业的前景就十分堪忧;一位演员如果没有危机感,他就有可能失掉他所有的观众;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危机感,读者就会很快忘却他。

    所以,即使已经成功了,你也应该时刻记住:“明天的日子其实不会比今天更好过!”

    2.不学习就会落后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个成大事者都喜欢读书。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明智,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一个人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个人若想成大事,必须善于运用知识的力量。

    不读书的人若想成功,肯定会道路坎坷,困难重重,人力、物力损耗无穷。因为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靠的只是硬打、硬撞,即使是一次小的成绩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那些读书的人,善于总结经验,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预测未来,未雨绸缪,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朱熹,是个从小就立志当孔子的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徒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呢!从此,先生更对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这样好学,很快就成为了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并非遥不可及。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顶。“一览众山小”的圣人们的成功其实亦是由勤奋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翻断三次,可见其勤奋。不管你是一个凡人,还是一个圣人,“勤”在你成为圣人的努力过程中,始终不可缺少。

    求知使我们富有,知识使每个人多了一分成功的机会。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因而不想在闲暇时间读书。这无疑使一个人的进取精神受阻,就像一个人想成为富翁却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足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总是希望在顷刻之间办成一件大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成绩是靠慢慢积累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为以后的创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想获得成功就像一个想健步如飞的人缺少一条腿一样,总免不了磕磕碰碰。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兴趣,并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家庭藏书是一种奢侈行为表现,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趋势。

    青年人在学校最应该养成一种爱学习的习惯,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我们要学会在图书馆庞大的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书。这样对于人的一生,大有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来开拓知识,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也是实现我们志向的唯一途径。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他得读好的东西,汲取有力量的知识。”

    所以,我们没有借口可寻,只有不停地向着目标奋斗。我们的志向,是通过学习来完成的,不停地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学校以外。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虚此行。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成功就来源于他的刻苦勤奋。曾国藩小时候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孩子。一天,他在家读书,其中有一篇文章,他反复背了很多遍,却始终没有背下来。

    有一个贼一大早就潜入他的家中,打算在曾国藩熟睡后偷些东西。可是,这个贼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原来他还在那背诵那篇文章。此时已经到了深夜,贼也已经累了,于是他忍不住嘲讽曾国藩道:“蠢蛋,你这么笨还读个什么书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罢,便将那篇文章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然而曾国藩就是凭借着这样的韧劲儿终于官至翰林,成为了挽救大清帝国的中流砥柱,而和那个贼相比,他在背书的天赋上要差得很多。但他却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那个比他聪明得多的贼却始终摆脱不了当一个贼的命运。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博览群书、勤奋求学的人。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3.不要贪图安逸,满足现状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写完了《马丁·伊登》后,立刻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从此他开始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利益。面对利益的诱惑,他开始变得轻浮起来。不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起了豪华的别墅,而且还购买了豪华游艇,供自己享乐。就这样,功成名就的他整日沉浸在安逸享乐之中,他开始远离创作,变得更加无所事事。天长日久,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开始一浪一浪地向他袭来,最后他终于无法抵抗这种令人窒息的空虚感,于是在1916年,在自己的家里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就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那么他就会变得停滞不前,不思进取,更严重的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总是会在最初的时候满怀希望出发,激情满怀地去寻找自己的方向,但是却总是会在半路上,突然停下脚步。他们往往会满足于现有的温饱和生存状态,然后便庸庸碌碌地度过余生。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终其一生总是拿那么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生命的完结。

    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他们对待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却是十分理智和冷静。他们会时刻用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他们现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状况来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取得更大成就欲望。

    “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这句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诗人。而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着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现实中的自我。在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说过:“我发觉我所希望的那个自我比现在的自我要聪明一些,在我那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小屋里,我列出了一个表,一方面写出我所要的东西,一方面写出我所不要的东西,这个表使我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是要让自己不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位置上,不沉湎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上。

    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得,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假如在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时,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我们就是很幸运了。”

    不满足于现状,才会对生活有所追求,才能使我们热血沸腾,干劲冲天,才会使我们加倍努力。

    4.激发潜能,全面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不可以缺少对自己潜力的修炼。潜力也叫潜能,就是人可能发挥出来的最大能量(能力)。潜能等于智商潜力和情商潜力之和或等于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之和。

    卢那察尔斯基说:“人可以老当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人,生而平等,生而一样,捏着一对拳头赤条条来到世上,但为什么一旦呱呱坠地之后,创造力便会有大小之分,人生便会有成功与失败之分?

    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外部原因,另一方面是人本身内在的原因。内因又包括一个人的天赋与发展潜能,而且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美国富尔顿学院心理系的一个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报告的结尾写道:“编撰20世纪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广岛,而是千千万万人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

    据资料分析,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198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据说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天才,其潜能的发挥还不到10%。

    潜能的开发应用决定了创新能力(创造力)的大小,而创新能力的大小又决定了成功的程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也应该是一门潜能开发、应用的学问,一门有关创造、创新的学问。

    一般人常以为潜能是天生的,是无法被人加以改进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潜能,都是被人唤醒,或是受刺激而突发的。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具有非凡的潜在能力,但这种潜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酣睡蛰伏状态,它一旦被唤醒,就会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

    在美国西部某城市的地方法院有一位审判官,他在中年的时候还是一个粗鲁的铁匠,但在他60岁的时候,竟成了该市一座最大图书馆的主人,他被誉为该市第一个博览群书并为民众谋福利的人。

    是什么使这位铁匠发生了一场生活革命?也许你们听了后都不相信,他只不过是偶然听到了一场关于“教育价值”的演讲!是演讲者的睿智使他的潜能唤起,使他的志气觉醒,使他走上了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

    有这么几个人,他们直至生命的后半生才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与上面那位铁匠相似,他们或是因为读了一本有激励性的书,或是因为听了一场令人兴奋的演说,或是因为遇见了一个能够了解他、信任他、鼓励他的朋友,于是潜藏在内心的潜能突然被唤起了。

    我们可以同那些信任我们、鼓励我们、赞许我们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和那些永远嘲笑我们的希望、揶揄我们的理想、时常在我们热心上浇冷水的人在一起。但这对于我们生命潜能的发挥,将产生天壤之别的影响。

    当我们翻看印第安土人学校的毕业生照片时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服装整洁,容貌秀丽,眼睛中闪耀着志气的火焰。看到这些充满希望的照片时,我们是多么真诚地祝福他们将来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呀!但是,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部分学生在回到他们本族后,奋斗不了多长时间,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他们在学校时定下的标准,并一步步地重新坠入到他们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的老式生活。很少人能继续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秉持高尚的品格,用钢铁般的意志抵御四周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试着走进失败者的队伍中去询问他们的得失时,我们将会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未发现能使自己兴奋而鼓励自己前行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们的潜能从来就未曾被人唤醒过,这样他们就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挣脱出来。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们都应不惜一切努力,投入能唤醒我们的潜能、能刺激我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的环境中。努力接近那些能了解我们、信任我们,能扶助我们去发现自己、能鼓励我们要尽百般努力的人。我们的生命是以取得伟大的胜利而荣耀于世,还是苟且偷生地虚度一生,就全依赖于我们的这一抉择。

    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使我尽我所能的人。”也就是说,“尽我所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尽拿破仑或林肯所能,而是尽自己的所能。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贡献出最好的,抑或最坏的,能够运用我的能力达到10%、15%、25%,抑或90%,对于世界、自己,都将产生非同寻常的结果。

    假使你有潜能而不想去实现它,你的天赋也将变得迟钝而失去光辉。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潜力,激发你的潜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吧。

    5.终生学习,一生受用

    成功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身处在信息多样化的时代,每一个欲成大事者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成为终生的需要。

    过去一个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可以终生享用,现在却不可以。今天还在应用的某项技术,明天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知识综合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促使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如果不这样,我们的思路、方法就会受到限制,显得狭小、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只有这样的博学、活学,才是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学识的增长,也才能使自己的气质高贵。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要求每个人都不能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不要以为目前有一份好工作,有足够的积蓄就可以享清福。要不断地武装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其实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退步。

    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说,一旦停止学习也就到头了。

    我们今天还谈不上到头不到头的问题。我们多数人还在适应如何生存,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就更突出了。

    如果停止学习,我们就要落伍,就要被时代淘汰,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这样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自我实现了。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地学习,我们就会不断地进步。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敬仰。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落伍者,将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斯托·卫尔原来想做一个营造工程师,并且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他找不到他的就业市场,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重新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习法律。他又一次回到了学校,去学将来可以当律师的课程,很快他学完了必修课程,通过了法庭考试,并且很快就执业营运了。

    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并且成家立业,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他不回避困难,而是仔细选修了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般法学系学生需要4年才能读完的课程,他只花了2年就读完了。

    很多人会找借口说:“我已经太老了,学不懂了。”或者说:“我有一大家子人等着我去养活,哪有时间去学习?”这实际上是人逃避困难的借口。

    其实,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满足现状,就等于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学会学习,我们就会有收获的一生。学会学习,我们的一生就有了意义。只有终生的学习,才可成就终生的事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