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的盲从
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却不乏实例。
前几年流行事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山地自行车的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在平坦的都市马路上却毫无用处。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作出灵巧的机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却一塌糊涂,而这份潇洒背后的代价,更与何人言说?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缺乏自信心、盲从他人,往往给自己带来损失或伤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摆脱盲从众人的不良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难见,为人之所不能为,并坚信自己终究会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张扬自我个性
在今天,传统的“老枪”已不那么好用了,“出头鸟”太多了。老枪顾此失彼。而且几乎每只不畏枪击的出头鸟都在独享一份飞翔的自由,独享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个性里独一无二的优势得以充分地施展,这使他们出人意料地走在了众人之前,争得了本来就属于他们的那种曾经深埋的幸运。
“沿着你自己最深刻倾向和最强烈特性的路线前进,并仍然忠实于体现自己人性的可能。”这是莫里斯对独一无二的注释,他认为独特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说:“个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很顽强,也很重要。”独特性是人的生命力的个体标识。在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在我们为群体、为他人服务时,并不意味着你该把自己混同于别人,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完全化解到人群里去,即使要体现人的共性,仍然是以你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为好,这样才能把自己具有“深刻倾向”和“强烈特性”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独立的人。
盲目从众已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中立足。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已经同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紧密相连。竞争的年代,不仅是才能的竞争,更是个性的竞争,你不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了解自己潜在的优势,就很难凭真本事去参与竞争,就很难在择优的环境中显出实力,那么你的愿望就只能是愿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心理宁静,要想不被别人牵着走,只有认真地剖析自我,确认自我,勇敢地摔打自我,尽力开发出自我的价值,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
张扬独一无二,除了自我凝聚、甘于寂寞外,还需要勇气。勇气是为智慧与才干开路的先导;是向高压与陈规挑战的利剑;是同权威和强手较量的能源。
188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收到的征文中有一篇被一致认为科学价值最高。这篇论文附有这样一句话:“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这是在妇女备受歧视和奴役的19世纪,走入巴黎科学院大门的第一个女性,也是数学史上第一个女教授——38岁的俄国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娅的杰作。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我们自身存有的旧观念,“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这句至理名言鼓舞了众多敢向自己挑战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敢为人先的真正勇士。
正因为敢与习惯势力决裂,敢与多数人相悖,所以才发现了新奇的路,才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也才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这是那些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特点。
我行我素,独辟蹊径
在讨论爱因斯坦的个性时,提到过他的“孤独的旅客”之说。他说:“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下时,我注意到单调的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的孤独论让我们联想到易卜生的“孤立宣言”。人的历程里既要有与环境相通的开放的一面,又要有作为一个生命结点“封闭”的一面;而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在这种自我凝聚的内心活动里发育起来的,尤其是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内涵,更需宁静致远的独特自我意识。
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引导,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了独特的个性倾向。但仍然有不少人怀有巨大的传统惯势,做什么事,只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或一旦有人出“新”,大家马上争相模仿,使每一种“新”在瞬间就变为“潮”,继而沦为“旧”。结果事态的发展,密处极密,疏处极疏;流向也是忽东、忽西,人心惶惶,找不到自己稳定的位置和优势,更难想到去创造什么了。所以在我们还没被潮流冲昏时,不妨看看有些人是怎样在经济大潮中独辟蹊径找到自己的归宿的。
美国现代小说家安德森原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但是他一心想当文学家,36岁时居然下决心抛弃产业,专事创作。上天没有亏待安德森。他创作的《俄亥俄州的温士堡镇》和一些优秀短篇已经成了现代名著,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安德森的回忆录《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他是如何决定撇下正赚钱的工厂走向心爱的文学的。
安德森描述了自己离“海”上“岸”时的心理过程,他的我行我素的做法让最熟悉他的同事感到惊异,无从理解。人们在问:他疯了吗?一切都好好的,怎么就改变了主意?但正如他的独白:在商潮里,自己在一步步地失去纯洁的自我。他认为这种生存状态虽然很入时,但对他来说,如毒药般侵害着他的心灵,他内心里那种最深的倾向不在这看上去很不错的企业行为里,他要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向往。结果,他义无返顾地走掉了,远离了那些根本无法读懂他的目光,真是潇洒得可以!他似乎走上了一条一时连自己也不很清楚的蹊径。不过,他是遵从着自己的意向,朝着一条少有人迹的路上走去了。从此,他不但得到了应有的社会理解和充分的社会接纳,更重要是,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真心相许的事业。
安德森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茫茫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有幸运可言,但前提是要敢于尊重,并坚持独特的自我,为此,有时要舍得抛弃世俗的见识与利益。这让人想起王洛宾的那句歌词“我愿抛弃那财产,跟他去放羊”,而这里的“他”就是人内心的深切向往。
个性化生存之路从不拥挤
往昔,青少年的最佳成才之路,大多形成了一个相当一致的“共识”,即按部就班地从小学直至博士后,这几乎是惟一的选择。现在,这条路虽说仍然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欣羡和景慕,但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这并非是成才的惟一道路,也不应该要求每一位实际存在着诸多差异的青少年都走这条路。而且,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在当代“学会求知与生存”,远远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重要。
只要学会了(这当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创意求知和创意生存,无论你是“循规蹈矩”地求学,抑或是休学创业,都显得不再重要,就如同比尔?盖茨那样,凭着创意闯人生,都有望达到属于你的光辉境界。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对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成才之道至关重要,自知一时考学无望,并非一生求知无望。许多杰出人才都是“杀得回马枪”,即先到社会闯荡一番,备足了底气再去继续求学深造,如此多次回炉锻造,从而完成求学经历和获得事业成就的。
再说,求知也并不止于上常规学校求学一种可能性。在当代,由于便于求知的各类网络层出不穷,一种广义的“万能社会大学”的大门,可以说已经或即将向世间一切意欲走上创意求知、创意生存、创意人生的人们敞开!只要你愿意,又具有充沛的精力,你甚至可以同时求学于数个“网络大学”,而且对所接受的教育,你绝对地具有全能的选择权,这使你可以有条件实现学习时空效率的全能自控,这种优势,是在接受常规教育环境中所不可能具备的。
第三章第四节我行我素创意生存 (2)
当今世界,一个人在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灵活的方式继续求知。已变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不求知将无法生活,不创意地求新,知将难以体面生存,这种发展趋向已成定局!因此,从心态上,把充分地开掘创意人生视为第一要义,这比什么都显得重要。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不论你如何策划人生,都将不失为上策。只要你的生存充满了创意,你的表现充满了创造力,你就会稳实地在社会上扎下自己永不衰败的根系,你就终将会赢得生存的主动!
或许有的青少年朋友要问:社会现状是十分看重学历,不仅如此,还要看是不是名牌大学的学历。这是真的。先不说名牌大学是不是能够真的培养出个个都是名实相符的“名牌学生”,社会的“惟学历是上”之风是不是会很快改变。即使如此,我们必得承认的现实是: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有机会上大学的毕竟只能是极少数,有机会上名牌大学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就是说,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朋友来说,我们只能另辟蹊径,走由创意求知铺设的创意人生之路。这条路,由于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对于失去继续升学机会的青少年朋友来说,一旦能及时铺设,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
或许有青少年朋友还会说:没有高学历,在现实生活中求职将十分困难。这也是真的。先不说,这种困难是否来自求职要求的失当。即便如此,青少年朋友也不妨反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坐待他人的雇佣,而不能自己创业(乃至去聘用他人)?现代生活已为不同层次的人们,开拓了多种方式的创业可能与创业前景。力主创意生存的个性奋起创业,将是未来生存的主要样式,一点儿也不新鲜,一点儿也不奇怪!
无论你走哪样的学习途径,只要是遵循创意求知与创意生存的追求,就会殊途同归,就都有希望攀登上创意人生的顶峰。走获取博士后的顶尖学历之路,有可能像是一下子乘上了直升飞机很快有望降落峰顶。但也有可能因此丧失了观赏沿途的景致,失却了借登山获取大山元气的机会,事业上不一定都能有充足的后劲;没机会获得升学深造的机会,走由创意求知铺设的创意人生道路的人,犹如沿山路向上一步一步地攀登,可能一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然而,一路也有望尽情地欣赏大山的气韵,吸足大山的元气,备足了人生继续创新的底气。因此,也就不好一定评说哪种方式必然优越,哪条途径更能赢得人生的价值。
树立“游走型生存”的生存意识
当代青少年的素质修养过程,处于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之中,使得他们比起长辈来,在“热土难离”的乡土观念方面已有程度不同的淡化。不仅出国潮风起云涌,国内处于流动生存状态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富于青春活力的年轻人。这说明,一种初具雏型的“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正在形成,中华古国的一池沉寂已久的春水终于被搅动起来了,而且是蓬蓬勃勃地、富于创新活力地搅动起来了。这预示着:新一代青年中众多的人们,来冲破血缘地理的、由来已久的禁锢,随机地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素质的时空环境,一路游走,一路播种,一路创造,一路收成,一路走出不断更新的心灵感受,一路走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
“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作为新千年之始将要充分发展的生存方式,特别值得在校青少年的悉心关注,因为将来在步入社会时,也将正是这种生存方式变得更加普遍的时候。如若能够积极应对,对于顺利地融入社会将有极大的帮助。
年轻人头脑中的智慧星座,不是凭空变得丰满、明亮起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个体与环境(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双向交流逐步实现的。在这方面,个体的智慧触角是否活跃、敏锐,是否富于探索机智、实践热情,又往往决定着大脑智慧星座的外源能量供给水平。因此,许多杰出的人才都十分注重掌握活化智慧触角的基本功。而“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正是触发心智的最佳方式。那些习惯于蜷缩一隅的人,无论是否已经功成名就,都最终难免落入心灵颓废、智慧衰败的结局。
当今时代,正在高声呼唤大批的富于创新活力和敏锐触角的“游走型智慧”人才,他们将在更大的程度上摆脱“终生家居式”的生存方式,他们将不特别强调“日出而作(去单位上班),日落而息(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传统生活格局。为了使自身的智慧生存方式获得理想的发展,他们将更不注重生存空间一时的优劣,譬如是在山区或是平原,城市抑或乡村……只要是最有利于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空间,他们都将高兴地把它看做是创造性生活的天堂。
表面上看来,“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有时会使人牺牲太多的东西:安定的家庭、熟悉的岗位和人际关系,或许还有相对说来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但是,他们失去的大多是属于传统观念下或中庸意识中所推崇的那些东西,而他们所获得的却是“工作岗位终生化”和固定的“生活空间终生化”所根本无法体味的报偿和乐趣。由于“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有望使自身的潜能素质,获得更多的理想发挥的机遇,精神生活的丰满程度和物质生活的更新程度,也将有望获得更理想的发展。不同的生存地域、生存条件,将时时给人以新颖的感受,使人的思维获得新的视野,从而不断地使生存素养和人生价值得到提高。
广义的“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也不只是表现在智慧生存空间(诸如岗位、地域等等)的合理变更,也包括着智能涉猎范畴的适时调整。而后者,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拥有主动权的,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运筹,使之兑现,使生存状态达到更加惬意的境界的。
变化为生命增色
无论是何种年龄,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人们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在自己表现最佳的时候,感觉最为快乐。因为,付出的心血越是多,自我的评价也就越高;专注的程度越高,对自我也就越有信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不断地有成就、有发展,这能给人带来最大的满足。
可是,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然每天准时上班,每天按计划完成该做的事,但总觉得生活得呆板,缺乏活力。似乎,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生活中,再也找不到还能去作选择和努力的地方。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人们一致公认的成功人士,最后竟爬上楼层的最高处,从上面跳了下去。
问题在哪里?从表面层次看,是因为反复循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没有新鲜的感受,没有新的创意生成,产生了厌倦和疲劳,使身和心感到耗竭。
再往更深的层次看。也许是目标定得不够高,在比较容易地达到之后,就再看不到更高的奋斗目标了;也许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这样,无论学业、事业多么地成功,都满足不了预期的需要;或者认识不到自己的工作和成就的价值;要不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窄,于是,使生活变得刻板,没有生气;结果,在事业过去之后会发现生活没有其他的意义。
在生活的倦怠感面前,人们也许会有这样一些选择:
(1)变得被动,变得没有反应,漠不关心,或者是退缩到一个幻想的世界当中去,甚至变得对生命毫不珍惜。这是一种在心理和生理上放弃的选择。
(2)埋怨环境,埋怨他人,以为一切都是自己以外的因素造成的。这不仅会增添自身的烦恼,也更无力摆脱这种倦怠的生活。这是一种反击的选择。
(3)寻找生活的意义,重新为自己定方向,努力去寻求新的改变,同时,尽力去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在从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中,找回安宁的心情、奋进的精神,这是一种寻求复苏的选择。
最佳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过程中积极求新求变、多涉及尝试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富兰克林,让生命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更富色彩和意义。
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和作家。他的多方面的才能令人惊叹:他四次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他制订出“新闻传播法”;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避雷针、两块镜片的眼镜、颗粒肥料;他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人们呼出的气体的有害性、感冒的原因、电和放电的同一性;他设计了富兰克林式的火炉和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他向美国介绍了黄柳和高粱;他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他最先绘制出暴风雨推移图;他创造了换气法;他创造了商业广告;他最先组织消防厅;他首先组织道路清扫部;他是政治漫画的创始人;他是出租文库的创始人;他提议夏季作息时间;他是美国最早的警句家;他是美国第一流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印刷工人;他是《简易英语祈祷书》的作者;他是英语发音的最先改革者;他还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他创立了美国的民主党;他创设了近代的邮信制度;他想出了广告用插图;他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世界上所有自传中最受欢迎的自传之一,仅在英国和美国就重印了数百版,现在仍被广泛阅读;他作为游泳选手也很有名……
诚然,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涉足尝试,并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可是,这也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愿意,人无所不能。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但如果我们敢于求新求变,试着涉足更广阔的领域,即使不能成名立万,也会使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常常会使最有耐性的人也觉得忍无可忍,读到这里,你完全应该相信:你还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