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善读好书陶冶个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九章第二节善读好书陶冶个性 (1)

    性格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知识、情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性格修养不能只局限在性格范围内进行,还必须从思想、品质、知识、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性格的陶冶,在长期潜移默化的陶冶中使性格不断得到优化。

    用优秀书籍促优个性

    一本优秀书籍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多读好书,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于自己的性格是一种很好的陶冶。

    教养教养,人们总是把“教”和“养”联在一起。确实,有深入的“教”,才有高度的“养”。“教”的方法很多,父母师长教,学校社会教,更重要的是自己教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培根有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许多生活实例告诉我们,丰富的知识文明能够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野蛮的人有了文化素养,可以变得文明。缺乏教养的人有了丰富的知识,可以逐步变得有教养。骄傲的人,多学一些知识,就能看到知识的无穷,从而变得谦虚起来。自卑感强烈的人,有了丰富的知识,也会看到自身的力量,从而增强自信。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所具有的不为名利、一心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是那些无知无识的愚昧头脑所无法产生、无法理解的。丰富的知识不仅能使人变得更加文明,还能使人成熟老练,多谋善断。智勇双全的将领,都与他们博才广学有关;而鲁莽家的蛮干,无不与孤陋寡闻相连。

    孔子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意思是说,喜爱美德,却不喜欢求学问,就摆不脱愚昧;喜欢耍小聪明,却不喜欢求学问,就容易轻浮放荡。而高尔基则说得更明确,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本人就是在书籍这个阶梯上不断追求进步的。他刚踏入社会门槛的时候,处在一群愚昧无知的小市民包围之中,映入他眼帘的多是酗酒、斗殴、男女调情、欺诈一类的丑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尔基却出于污泥而不染,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书本知识的熏陶。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体会地说:“只有知识才有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想的人。”是的,许多有益的好书,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能增强我们的抗菌免疫力。沿着健康的书籍所搭成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往上走,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真谛,掌握自我塑造和自我修养的钥匙,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中优秀人物的性格,对于青年的性格潜移默化地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从作者所歌颂的人物身上,人们吸取着优良的性格和品质;从作者所暴露的人物身上,人们憎恶着庸俗卑下的性格。由于优秀作品的思想意义,都是饱含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里面,由于读者直接感受到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的思想品质及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因此,读者对各种人物性格的优和劣,往往更易于理解,获得更深的印象。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性格缺陷长时间不以为然,不下功夫克服。

    当他们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接触到其中一些深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后,往往受到感染,打动心弦,联系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受到触动,引起深思,终于坚定了克服不良性格的决心。据说,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以后不久,有七千名读者写信给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并说明他们所受的感动。其中还有一封不署名的小偷的信,原来这个小偷偷了人家的皮箱,后来发现这个皮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之后,深受感动,感到自己偷窃行为的可耻,并决心从劳动中改造自己,重新做人。他终于参加了正当的工作,改掉了偷窃的恶习,所以特别写信感谢作者。我们也曾看到过不少残疾青年,在保尔?柯察金坚强无比的形象激励下,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以及英雄人物的传记,对我们的性格修养和陶冶也大有裨益。一部人物传记,就是名人走过的路程的生动记载。看一部名人传记,就等于聆听名人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我们讲课,往往能够受到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启迪。常常有这种情况:一本书是一个人的英雄业绩的记录,又是另一个人的英雄业绩的起点;是一个人过去生活的总结,又是另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航标。《雷锋日记》中有董存瑞、黄继光的名字;张海迪从书中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人物;而后来的人又从书中认识了雷锋和张海迪。

    阅读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我们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革命家们坎坷曲折的遭遇,波澜壮阔的斗争,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有的人生活中稍微受到挫折和打击,就悲叹命运坎坷,意志变得消沉起来,如果多看一些革命前辈的传记和故事,看看他们经历的千难万险,就会感到自己所碰到的那一点挫伤,简直算不上一回事,从而使自己坚毅起来。有的人稍微吃了一些苦,就感到苦得不得了,牢骚满腹,如果看几本红军长征回忆录,就会感到真正的苦自己根本没有尝到,就会为自己吃一点小苦就叫苦连天而羞愧。也有的人在事业上遭到几次失败,就容易灰心泄气,多读几部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看看名人们怎样在失败中求成功,也会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增强承受失败的毅力和坚韧性。

    多读一些历史书籍,探讨历史人物兴衰起落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性格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成败兴衰的探讨,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他们的性格对他们事业的影响。比如,看看项羽的传记,我们可以看到骄傲自负、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的危害有多么大;看看庞涓的传记,可以看到嫉妒人才的危险;而刘邦、曹操、李世民等人的传记,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度量宽宏、心胸豁达、从谏如流等性格的重要意义。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历史书籍比作性格修养的教科书,而把众多历史人物比作性格修养的正面或反面的教员。他们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哪些性格将会加强我们,哪些性格将会削弱我们,从而增强我们培养优良性格、克服不良性格的自觉性。

    用座右铭锤炼个性

    针对自己的性格弱点,选择相关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这对于陶冶性格也有一定作用。

    用座右铭警戒和鞭策自己,早已有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就是一例。不过,那时尚无“座右铭”的说法,他用以自勉的也不是什么名言警句,而是一束稻草和一只苦胆。为了不忘做吴王“阶下囚”的奇耻大辱,他要自己以稻草作铺,并每天尝一尝苦胆的滋味,用以激励自己报仇复国,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这里的“薪”和“胆”实际上就起到了一种“座右铭”的作用。到了宋朝,出现了真正的“座右铭”,《宋史,吴王介传》记载:“王介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这大概就是座右铭的来历。推而广之,就不局限于“可师”的“往事”了,也不拘泥于“录置座右”了。凡是能够指导自己的格言,或“往事”,或今事,或抄录,或创作,或置“座右”,或置“座左”,或抄录笔记本上,或压在玻璃台板下,一概统称为“座右铭”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座右铭”,是他母亲刺在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电影《林则徐》中,林则徐用以进行性格修养的“座右铭”则是一块写着“制怒”二字的横匾。这些都说明了,用座右铭的方法陶冶性格和情操,非自今日始,乃是古人发明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以座右铭陶冶性格,要求座右铭本身正确和准确,并且坚决实行。首先是要正确。要选择那些引人向上、激人奋进的正确格言作为座右铭。毛泽东青年时代喜欢的诗句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以此激励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抗日名将吉鸿昌喜欢唐人杜牧的诗句:“留得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以此激励自己抵御外侮,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吴玉章同志八十一岁高龄时,还为自己写了一篇座右铭:“我志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学问而学问无专长,喜语文而语文不成熟,无枚皋之敏捷,有司马之淹迟,是皆虚心不足,钻研不深之过。年已八一,寡过未能,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充分表达了吴玉章同志谦虚谨慎,自强不息,严于律己的崇高精神境界。但是,有些青年却喜爱另一种所谓的“座右铭”。如:“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非只为多开口,但逢人前只点头。”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引人向上的座右铭,以此作为处事立身的信条,只能把自己修养成圆滑虚伪的滑头。

    其次,座右铭要选得准确。也就是对自己要有针对性。例如,林则徐“制怒”的匾额,就是针对他易怒的性格弱点而设的。如果选择的“座右铭”只是觉得哲理深刻,而对自己却没有什么针对性,这样的座右铭,对自己多半不会发生什么作用。

    座右铭能对性格陶冶起多大作用,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有多大的实行决心。一旦选择了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座右铭,就应认真地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心血来潮信笔书写一通,过后又弃之脑后;或者像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描写的那个法国人那样,摘录箴言警句一百一十八条之多,但并不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只不过是为了“逢有机会”即“以此显耀”,那么,这样的座右铭也就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了。

    座右铭的威力

    克里蒙?斯通现在是美国最富的人之一。在事业之初,他针对自己的性格及职业需要,选中恰当的座右铭,充分运用它的威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斯通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几年里替别人缝衣服存了一点钱,在斯通十几岁时,母亲用这点钱在底特律开了一个小的保险经纪社,替美国伤损保险公司推销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第一天她的推销一无所获,但她走进底特律一家最大的银行,向一位高级职员销出一份保险,并被获准在大楼里自由走动,结果那天有44人向她买了保险。这个只有一间小办公室和一个推销员的经纪社由此发展起来。16岁的斯通在暑假里向母亲学习推销。当母亲指导他走进一栋大楼怎样操作后,也许是已进入青春期的他更在乎面子的原因,他望着那栋楼开始发怵。

    第九章第二节善读好书陶冶个性 (2)

    但他没退回去,而是一面发抖,一面默念自己的座右铭:“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大有收获,那就动手去做,马上就做!”于是他行动起来,像当年被踢出餐馆后那样壮起胆子走入大楼,走遍了所有的办公室,结果只有两人买了他的保险,但他在推销的经验上收获不小。他赚了几元的佣金,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和办法战胜恐惧了。以后的两天,他每天多售出两份保险,直到创造出一天20份的好成绩。他又开始分析发展的原因,结论是:他长期利用座右铭的积极暗示和激励,他有了积极的人生观。当时他虽然还是个中学生,但每天赚的钱比校长还多。他靠着自己个性里的核心实力——“积极的人生观”走遍了密歇根,以每天平均三四十份的成绩专门推销保险。20岁时,他搬到芝加哥,像母亲一样,一人开了一个“联合登记保险”的经纪社。他决心让这个公司名副其实,开业第一天就销出54份保险,在后来的一天里,他居然创造了一天122份的纪录。

    经过四年的自我训练和自我激励,他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而且他有了稳定的回头客源。许多人到期又到他这里来续买保险,开头的困难期过去了,他的佣金源源而来。其实斯通不但有积极的人生观,还有一个及时将行动条理化、究其本质的勤思习惯。他从早期的成功里,又获得一条经验:开始做事不要图快,要把根基打牢,而且要立足于自己。他的行动和思维配合默契,使他变得智勇双全。他现在有能力招聘推销员了,他的广告词是:学习的绝好的机会。站在应聘人立场上的聘词使他在20年代末,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雇用了1000多人。

    他作为总管在芝加哥的总部统管着几个州的分部,这时斯通还未满30岁。他的保险业架子搭起来,却又遇到笼罩着整个美国的经济大恐慌,许多人已无钱买保险,有钱的宁愿存着钱以备万一。但这时的斯通已经懂得怎样走出低谷,他的信条是:“如果你以坚决的、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你反而能从中找到益处!”“销售是否成功,决定于推销员,而不是顾客。”他总是从主观上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他走出办公室,直往纽约州亲自推销。事实证实了他的见地。在大恐慌最严重的时期,他的伤损保险成交份数竟与鼎盛期持平。他发现了在繁荣期被忽略了的推销态度和方式问题。

    用心理学书籍改造个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都有某些性格缺陷,都有不适当的心理反应,要想使自己很好地应付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任何情况,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就要改造自己的个性。运动员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使自己更适应重大比赛而发挥出最高的水平,这已为人们所了解。心理训练对每个人都会有用,这一点却是大多数人尚未发觉的。

    当你对自己的毛病比如说怯场无可奈何的时候,你可能会感慨说:“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当你面对自己想改而又难改的习惯,比如说抽烟的时候,你也许只好用“习惯成自然”为自己开脱。

    你也许从来也没想过,本性与习惯是可以改造的。

    现代心理学书籍会告诉你,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改造的,或者说的更“玄”一些,人的个性是可以重新塑造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体内有一个不断追求目标的自动机器,而指引这个机器的是人的自我意象。这意象就像电子计算机,当然他不是说人是机器而是说人体内有一部机器。电子计算机由于具有某些人脑的功能而被称为电脑,现在反过来了,这样也许会有助于人对自身的认识。当人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确定了一种意象、一个目标时,他就会按照这个指令去行动,以实现之。人的意识要想控制这个工作过程是不可能的,他只能等待结果。这和电子计算机在接受了指令与程序之后,自动进行运算,操作者无法干涉这个过程,只能坐在屏幕前等待结果的情形是一样的。因此,对于人来说,那个意象、那个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个性的改造,就是通过对自我意象和目标的改造来实现的。通过心理学知识的指引,你就会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知道自己的力量该用在那里、该怎样用,而不至白费劲。徒劳的努力会使人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从而放弃努力。就像一句古话所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为”和“为”都要用得恰到好处。

    现代心理学已探知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一般人对这一点都估计不足。现代心理学还认为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并不是意志、决心所能做到的,而是由成功的意象和目标指引、解除意志束缚的结果。这一点你大概很难从理论上去理解,但只要仔细观察分析一下你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得到一个形象的证明。

    一个很娇气、很任性、很胆小的姑娘,从小到大一直受到父亲特别的宠爱,她一直认为父亲是自己生活中的支柱,她十分倚重父亲,不能想象离开父亲自己将怎样生活,人们也都这么看。可是,当她父亲不幸因病早逝之后,她却表现出了超常的、极大的勇敢和镇静,她分担了母亲的重担,把一切都办得有条有理。在那悲痛的日子里,面对命运的沉重打击,她使所有原来以为十分了解她的人感到惊奇和对她由衷的钦佩。

    还是她,平时一个人在家里都会感到害怕,过马路也总是提心吊胆的,可是当丈夫和儿子同时住院时,却能成功地把工作、生活的全部重担放在自己柔弱的肩上。正常的上班自不必说,还要往返于两个医院,再加上料理家务,她同时扮演着干部、妻子、母亲的多重角色。要是事前你对她描绘这样一幅图像,就是打死她,恐怕她也不会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的。

    这不是在讲故事,这是真实的生活。对于她自己的这种潜力,她是不知道,也不相信的,事后想起来,她也会后怕的。她这样做的时候,并未有意识下决心,要求自己坚强起来,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要是那样的话,她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了。她完全是很自然地就这样做了。因为在她的潜意识中,在她那娇气、任性、胆小的表面背后,存在着一点傲气,一点不甘人后、不愿失败的好胜心,一点追求完美而不屈服于命运的欲望。她有一个成功的自我意象。

    这仅仅是在举例,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足以帮你理解这一点的例子。认识到这一点,你才会有自信,才会克服自卑,一切才可能重新开始。

    现在社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浏览心理学书籍的可能。在生命锻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科研成果,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自觉地多浏览多学习一些心理学书籍,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自身心理和个性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并正确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改造自己的个性,实现成功、愉快的人生。

    用“内省法”改良个性

    “内省法”是古人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尽心”学说,都是主张“内省”的。

    所谓“内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通过内心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用“旁观者”的眼光批判地看待和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并且决心改正缺点。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这种自我解剖的办法就是一种内省的办法。雷锋、王杰、焦裕禄等人经常采用的“照镜子”“过电影”“写日记”等方法,都是属于“内省法”。他们通过这些方法,深思平日言行,不断找出缺点,从而不断地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洁和品德的高尚。

    人的性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心世界所具有的处事立身的观念和意识,即人们的内在性格;二是人们表现在一定行动之中的性格,即外化性格。性格修养应当把培养和净化内在性格放在首位,因为内在性格支配着人们的外化性格。要在内心深处形成高尚纯洁的处世立身观念,优化内在性格,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同自己心灵深处种种庸俗卑下的念头进行顽强的斗争。

    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道:“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同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对这样的敌人,只能在心灵之中加以驱除。办法是:你自己在内心设立一个“法庭”,自己充当着严格无情的“审判官”,与道德观念上的敌人作斗争。也就是说,通过心灵的“内省”不断地净化心灵。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告诉人们:一个人产生了一个念头,随之会有“第二个我”出现,第一个想法对不对?按这种想法做起来好还是不好?将会引起社会或他人怎样的评价?“内省法”就是培养心中的“第二个我”。这种“第二个我”,不具有“我”的形体,别人看不见它,但它却严格地管着“我”,随时观察和评价“我”心头掠过的每一个想法,管制“我”的各个具体行为,促使“我”的内心世界不断升华。

    “内省”,就是通过“第二个我”的审视,每天回顾检查自己的活动,审视自己的思想,作出自我评价。杰出的共产主义活动家季米特洛夫说过:“青年,谁在睡下时不想想一天中学会了什么东西,他就不会前进。……要找出时间考虑一下,一天工作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那么就采取措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天自省,每天都有个自我汇报和自我评价,长期坚持,就能使自己心灵深处的瑕疵和不足一步步克服,使自己的性格一天天得到优化。

    “内省”并不意味着每天做检讨。和心灵上的“我”交谈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有时好像总和自己“过不去”,实际上,正是那个高大的“我”在激励你。自己“敲打”自己,自己给自己“加鞭”,再疼也心服口服。“内省”的结果,总是高尚纯洁的内心战胜委琐庸俗的内心。因此,“内省”就是内心世界的升华。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保证“内省”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是克服“自我原谅”。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不难,难的是下决心改正它。在我们向内心深处的缺点进攻时,“自我原谅”往往成为最大的“心理障碍”。法国有句谚语:“隐藏的火星比公开的大火更可怕。”生活中,由这种“隐藏的火星”燃起的大火并不少见。据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改恶从善的愿望,有的甚至下过决心,只是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多种诱因的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原谅”,才越走越远。可见,“自我原谅”的结果,甚至会导致一个人灵魂的毁灭,这绝非危言耸听。“尽量原谅别人,但绝不原谅自己。”这是一位罗马诗人立身的信条。对自己的毛病,确实以“不原谅”为好。马卡连柯说:“任何的缺点都不应当有,如果有二十个优点和十个缺点,应当不放松自己:为什么要有十个缺点呢?打掉五个。剩下五个的时候,再打掉两个,让它剩下三个,……总之,要对自己要求、要求、再要求。”这种近乎“苛刻”的跟自己“过不去”的态度,应成为我们“内省”的基本态度和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